宫颈绒毛状管状腺癌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5例并文献复习

健 康大 视 野
2 0 1 3 年5 管 状 腺 癌 5例 并 文 献 复 习
王凤华
【 摘要 】 目的
于晓波
乳 山市人 民 医院( 山东 乳 山 2 6 4 5 0 0 )
探讨 宫颈绒毛 管状腺 癌的发病特点 、 临床 病理 特征 、 诊 断标 准、 免 疫表 型 、 治 疗及 预后 。方 法 结合文 献复 习回顾
组织化学用 即用型抗体 s P 法染色 , 选 用抗体 及相 关试剂 为北京 中山公 司产 品。抗 体 为 C K 7 、 C K 8 / 1 8 、 C E A 、 C A 1 2 5 、 E R 、 P R 、 1 ' 5 3 、 V i m e n t i n 。操作步骤按 S —P即用型试剂盒说 明书进 行 , 用 已知 阳 性切片做 阳性对 照 , 用P B S 代替一抗做 阴性对照 。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 院病理科 1 9 9 0年 1 月 一2 0 1 0年 1月经 手术 切除 , 病 理证 实为宫颈绒毛管状腺癌 的病 例 5例 。术前 均未行 化疗 和放 疗 。患者 最小年龄 2 8岁 , 最大年龄 5 2岁 , 平均年 龄 3 8岁。病例 在术 前均未正确 诊 断。所 有标 本均 经 1 0 % 中性 福 尔马林 固定 , 常规脱水 , 石蜡包 埋 , 切片 厚 3~5 t m a, H E染色 , 光 镜观 察 , 免疫
出现绒毛状乳头状结 构 , 但乳 头结构 不一致 , 且 细胞排列 多成 腺 样或巢状结 构 , 细胞形态 多样 , 异 型性 大 , 高分化 区域核分 裂少 。 ②浆液性乳 头状腺 癌 : 好发于 绝经后 妇女 , 具有 复杂 的乳 头状 结 构, 乳头分枝多而 细 , 乳头 被覆 的上 皮细 胞增 生成 多层 , 并有 发 芽样 的新枝 , 细胞 呈立方 形 或低 柱状 , 细胞相 对 不一致 , 异型 性
子宫颈高分化绒毛腺管状腺癌一例

病 例 报 告
子 宫颈 高分 化绒 毛腺 管状腺 癌 一例
孙岚 吴捷 陆 惠娟
型. 电可 是混台型 ; 肿瘤常局限于颈 管壁 浅层 , 不累及宫 内
膜和 血 管 淋 巴 管 ; 瘤 底 部 可 以有 问 质 浸 润 , 边 界 清 楚 肿 但 鉴 别诊 断 : 因其 组织 学 形 态 易 被 误 诊 为 宫 颈 息 肉 、 管 慢 性 颈 炎症 伴 乳 头 状 增 生 以 及 乳 头 杖 腺纤 维 瘤 , 者 可 以 出 现 反 应 后 性细 胞 不 典 型 增 生 , 被 覆 上 皮 常 是 单 层 的 , 胞 棱 染 色 质 但 细 常退 变 、 糊 , 分 裂 相 很 少 见 ; 头 状 腺 纤 维 瘤 由 较 致 密 纤 模 核 乳 堆性 乳 头 而 形 成 小 叶 结 构 。 宫 颈 WD A还 要 与 其 他 有 乳 头 V 成分 的典 型 宫 颈 腺 癌 鉴 别 , 者 的 细 胞 异 型 性 更 显 著 . 大 后 有 量桉 分 裂 相 , 显 的问 质 浸 澜 和 转 移 ; 应 与傲 偏 腺 癌 鉴 别 明 还 后者 敏 乏 乳 头 结 构 及 肿 瘤 范 围 大 和 弥 漫 性 授 澜 性 生 长 : Y ug和 Suyl 及 Jr 等 0 共 收 集 3 on el l l 0 7例 官 颈 WD A患 V 苦, 平均 年 龄 3 3~3 7岁 ; 颈 外 观 大 部 分 为外 生 性 息 肉 杖 或 官 湿疣 样 改 变 ; 官 颈 锥 形 切 除 或 全子 宫切 除术 后 发 现 肿 瘤 均 行 局限 于颈 管 壁 , 分 完 全外 生 性 无 授 澜 ; 访 时 间 7个 月 至 部 随
c , a a n ma…  ̄ i l c mi o c 4 8 -3 5 3 24 8 p  ̄ m i f  ̄a a e f a tr C n  ̄ R , 2 1 61 c ∞ .
宫颈腺上皮病变 2

需与原位腺癌鉴别的病变
腺体的异型增生 A-S改变 输卵管子宫内膜样化生 嗜酸性化生 肠上皮化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
A-S反应 (Arias-Stella reaction)
大约在10%的妊娠子宫的宫颈腺体中可以出现 Arias-Stella反应。 病变可以仅见于1-2个腺体, 也可广泛累及宫颈内 膜腺体。 组织学上Arias-Stella反应的细胞可以增大、出 现空泡状或嗜酸性胞浆,甚至有些细胞出现多形 性,但一般很少见核分裂象,并且也不出现间质 反应。
表现为宫颈表层粘膜及腺体的细胞中等程度的增大, 核深染,轻度复层,偶见核分裂象,其异型程度不及 原位腺癌。 多数低度CGIN形态学改变轻,与炎症所致宫颈腺上皮非 典型增生难以鉴别,并且诊断重复性很差,临床意义也 不明确,因此有学者认为低度CGIN可以不予报告。
腺体异型增生(低度CGIN)
腺体异型增生(低度CGIN)
浸润性粘液腺癌-宫颈管型(高分化)
浸润性粘液腺癌-宫颈管型(中分化)
浸润性粘液腺癌-宫颈管型
粘液腺癌-肠型
类似结肠腺癌。 杯状细胞。 偶见嗜银细胞和潘氏细胞。
杯状细胞
粘液腺癌-肠型
粘液腺癌-微小偏离型
少见,预后很差。 大多数腺体与正常腺体无法区别。 最可靠的诊断标准是腺体杂乱排列,浸润深度超过正 常宫颈腺体的深度,可见血管和神经侵犯, CEA阳性。 40%病例可见腺体侵透宫颈管壁,宫旁侵犯。 因为腺体的浸润深度是关键,大多数病例宫颈活检不 能诊断。 应与良性弥漫性层状宫颈腺体增生、分叶状宫颈腺体 增生、宫颈内膜异位和宫颈型腺肌瘤鉴别。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a rlt eyr r om fweldfee t td c r ia d n c ri o . ti n q efri e d n yt e eo n y u gwo eai l a efr o l i rn i e e vc la e o acn ma I su iu stn e c od v lp i o n n— v f a o t
Z NG S o r HO h at MI aj n nu DU N i n Y Xi A L e g ANG Weh n f io g
De a t n fP t o o y Zh n s a ’ iHo p t li a g o g P o i c , h n s a 5 8 0 ,C i a p rme to a h l g , o g h n Bo a s ia n Gu n d n r v n e Z o g h n 2 4 3 hn
c r i a e o y o d n o l s e v c ls e a p l p i e p a m,u ta o i i s t e e t r a S s a e o c p i g lso s u i a y e a n t n o h【h lr s n c t h x e n lO p c - c u y n e i n ,a x l r x mi a i f 1 i p i o 3 g
rs V- ik HP DNA oiie Hitlgc l , twa o o e fb a c ig p pla n ln u a u evl u ln ua tu — p st . soo ia y i v l sc mp s d o rn h n a i e a d ga d lrtb io sga d lrsr c l l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一)简介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死亡率居第二位。
多见于老年妇女,高发年龄50~60岁,年轻患者有增多趋势。
由于人类寿命延长和肥胖人群增多,近二十年间内膜癌发病率仍稳定居高不下,而死亡率却明显上升。
死亡率的上升除与老年、肥胖、内科并发症多等相关外,与晚期病例,高危组织类型增多,及一些患者未能受到适宜诊治相关。
目前对两种类型内膜癌的病理及基础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临床手术、化疗、激素治疗亦积累了更多资料,临床研究更加深入;对年轻早期患者的保守治疗亦作了一定探索。
但在治疗中对术前影像学评估价值,术中肉眼及病理冷冻切片检查对肌层受累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均尚存争议。
为进一步改善预后,妇科肿瘤医师应进一步识别、区分高危内膜癌患者,进行适宜治疗,以期降低死亡率,达到最佳疗效。
(二)诊断1.病史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70%),围绝经期20%~25%,<40岁约5%,发病与肥胖、雌激素持续增高、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史中应重视以下高危因素:(1)肥胖、无排卵性不孕、不育、延迟绝经(52岁以后绝经)。
(2)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3)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有不规则出血者。
(4)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特别是无孕激素对抗雌激素替代治疗(ERT),或长期应用他莫昔芬(Tamoxifen)患者。
(5)有癌家族史、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卵巢癌等),LynchⅡ综合征。
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NPCC)患者其内膜癌发病危险为40%~60%等。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若有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出现应行分段诊刮,明确诊断。
LynchⅡ综合征者亦可在完成生育任务后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
2.症状(1)阴道出血:①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绝经后妇女,90%以上有阴道出血症状,绝经时间愈长出现阴道出血者,发生内膜癌的几率愈高。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11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文献复习

2 0 % 。1 1例 中有 4例 H P V检测 阳性 。1 1 例均行子宫根治切 除术 , 8例行双侧 附件切除术 , 5例行 双侧盆 腔淋 巴结清 扫术 。1 1
例患者 中随访 8例 , 随访 时间 4~ 4 8个月 , 随访病例 均存 活 , 未见复发和转移 。结论 颈 其他 良性 肿瘤 和普 通型腺癌 。 关键词 : 宫颈肿瘤 ; 绒毛管状腺癌 ; 鉴别诊断 ; 临床病理学
・
5 0 6・
临床 与 实验 病 理 学杂 志
J C l i n E x p P a t h o l 2 0 1 3 Ma y ; 2 9 ( 5 )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 1 1例 临 床病 理 学 特 征 及 文 献 复 习
朱 伦 , 施 雅 , 郭 庆 , 何 燕 , 陆珍凤 , 马恒辉 , 马 捷 , 石 群 立
息 肉样或菜花状生长 。镜下肿瘤呈外生性分支乳头状结构 , 类 似结肠绒 毛管状 腺瘤 , 肿瘤 细胞呈假 复层柱 状排列 , 细胞 轻 一
中度异型 , 可见较 多核分裂象 。免疫表 型 : 瘤细胞 C E A、 0 6 3和 p 5 3均 阳性 , E R、 P R、 v i m e n t i n和 p 1 6均 阴性 , K i - 6 7增殖 指数 约
o f l i t e r a t ur e
Z H U L u n , S H I Y a , G U O Q i n g , HE Y a h ,L u Z h e n . f e n g , MA H e n g — h u i ,MA J i e ,S H I Q u n — l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 D e p a r t m e n t f o O b s t e t r i c s a n d G y n e c o l o g y , C l i n i c a l S c h o o l f o N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N a n j i n g
子宫颈癌

--
-- --
上基 皮底 内膜 病以 变上
基底膜
基 浸底 润膜 癌以
下
什么是——不典型增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什么是——不典型增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CIN3: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层以内,基底膜完整) 上皮层内无血管、神经、淋巴,无转移
浸润癌:穿透基底膜,侵及血管、神经、淋巴,转移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 妇科最常见恶性肿瘤,起源于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两者病因相
同,均为高危型HPV感染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 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的广泛应用,使得宫颈癌得到早期诊断与
早期治疗,近年来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
筛查:宫颈刮片 (细胞学)
及时给 予治疗
阻断其发展 为浸润癌
病因
➢ 过早性生活、多个性伴侣、
人乳头瘤病毒
性生活活跃、性生活不洁
(HPV16/18)
➢ 早婚、早生育、多产、密
宫
单纯疱疹病毒
产
颈
(HSV-2) 巨细胞病毒(CMV)
➢ 男性不洁性行为及有关因 素(包皮过长、吸烟、经
癌
济状况、家族史等亦有关)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子宫颈组织学特点 1.宫颈上皮由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和宫颈管柱状上皮组成 2.转化区(移行带)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接部 3.转化区不成熟鳞状上皮易受刺激癌变
子宫颈癌
最多见,占75%~80% 约占20%~25% 不到5%
预后好
1)鳞状细胞癌
巨检: ①外生型:最常见,癌灶向外生长呈乳头状或菜花样,组织脆,触
之易出血。常累及阴道。 ②内生型:癌灶向子宫颈深部组织浸润,子宫颈表面光滑或仅有柱
Mammaglobin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ammaglobin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易静;何蓉;李君怡【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球蛋白(Mammaglobin)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回顾性检测已确诊的50例子宫内膜腺癌病例和21例宫颈腺癌病例,观察其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ammaglobin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72%((36/50),而在宫颈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1/21),两者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ammaglobin应用于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的鉴别诊断,尽管不是绝对特异,但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能够帮助判断子宫腺癌的原发部位,究竟是子宫内膜来源还是宫颈来源,进一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并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8(053)007【总页数】3页(P768-770)【关键词】Mammaglobin;子宫内膜腺癌;宫颈腺癌;临床意义【作者】易静;何蓉;李君怡【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萍乡 337000;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萍乡 337000;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萍乡 3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均为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两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手术方案的选择以及临床预后等各不相同。
据统计,≤50岁年龄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增高趋势,≤40岁和>60岁年龄组宫颈癌患者呈增高趋势[1]。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2]。
宫颈腺癌是宫颈癌中除宫颈鳞癌之外最常见的一种亚型,以往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较小。
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因此人们对宫颈腺癌的研究越来越重视[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人群
33~45岁 口服避孕药史、初次性交年龄小、多 个性伴侣、吸烟以及HPV感染可能是 诱因
预后效果
手术后恢复良好,很少有复发和转移。要求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 如果肿瘤浸润深度<0.5mm,且没有脉管浸润,可以采用相对保守的 宫颈锥切手术并密切随访。 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VGA的报道约150例,其中10例发生转移,4例 死亡,这与推测预后不一的原因主要为此病罕见,诊断标准有差异, 且缺乏大样本的随访数据。
在其他类型的宫颈腺癌中, hpv16,hpv18也有较大比例,那么VGA 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hpv所导致的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改变
分析样本肿瘤的多种遗传改变,包括有:点突变, 抑癌基因的丢失,原癌基因的放大,从而将细胞 形态学与特定基因损伤类型相联系。
结果发现未检测到p-53,MCC,APC,BRCA1的丢失 和c_erb_B2\neu和int2的放大(这些基因的改变 在乳腺癌、肠道管状腺癌中发现) 未检测到原癌基因的放大和抑癌基因的丢失支持 了VGA活性低的原因?
Villoglandular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目前研究成果: 宏观概述: VGA特点:病理表征、组织形态;发病群体;预后效果
Hale Waihona Puke 分子水平: 癌症因子 与hpv型别关系 探索点:与hpv型别关系(意义)
宏观概述: VGA特点:临床表征
THX~
宫颈绒毛状管状腺癌
Villoglandular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2013级基础医学院临床五班 张逸璇
Villoglandular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VGA特点:组织形态
筛选标准以2003版世界卫生组织宫颈绒毛腺管 状腺癌组织学特征描述为依据,即镜下具有特征 性梭形细胞间质的绒毛乳头状结构,间质内可
见炎细胞浸润;绒毛与其下变长的分支腺体相 混合,呈融合的宽叶状向间质推进,内衬假复 层柱状上皮细胞可以是宫颈内膜型、肠型或子 宫内膜样型,具有一定异型性,可见散在核分 裂象。在筛选过程中,严格要求典型绒毛状乳
hpv downstream pathway?
特殊的基因型
参考文献
Well-Differentiated Villoglandular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Oncogene/Tumor Suppressor Gene Alterations 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Genotyping Mirka W. Jones, M.D., Sophia Kounelis, M.D., Helen Papadaki, M.D., Anke Bakker, M.Sc.,Patricia A. Swalsky, B.Sc., Jeffrey Woods, B.Sc., and Sydney D. Finkelstein, M.D.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n various histological subtypes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Hee J An1, Kyu R Kim2, In S Kim3, Dong W Kim4, Moon H Park5, In A Park6, Kwang S Suh7,Eun J Seo8, Sun H Sung9, Jin H Sohn10, Hye K Yoon11, Eun D Chang8, Hyun I Cho12,Ji Y Han13, Sung R Hong10 and Geung H Ahn10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员员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文献复习 朱摇伦,施摇雅, 郭摇庆,何摇燕,陆珍凤,马恒辉,马摇捷,石群立 宫颈绒毛管状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刘政操 郑璐 霍云龙 杨向红 高霭峰 崔秀 娟 HPV感染与宫颈癌进展及HPV检测的临床应用 刘从容 廖松林
VGA是宫颈腺癌独特而少见的亚型,占全部宫 颈浸润性癌的10%~15%,由Young等于1989年首先 报道,与常见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相比,VGA的临 床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均较复杂。主要形态学特征 是肿瘤有绒毛管状和乳头状生长的结构。目前国 内对于VGA报道较少,绝大多数学者认为VGA的 预后好于其他类型腺癌,因此临床处理可采取相 对保守的方法。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 白带增多、
出血、
经期延长、
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外生性肿物,质地中等偏脆, 触之易出血。
宏观概述: VGA特点:病理特征
眼观:VGA主要表现为外生性肿物, 最大径5~25mm,呈乳头状、绒毛状、 息肉样生长,肿物灰白色或乳白色, 质地脆,易碎。 镜检:VGA肿瘤组织形态相似,均呈 乳头状、绒毛状外生性生长。乳头结 构粗细不等,被覆上皮细胞温和,可 能有轻度异型性。
分子水平——VGA中hpv的主要型别
关于hpv的简单介绍 hpv型别 hpv16、18、31、33、35、39、45、51、56、58、59、66、68等14种 低危型有:HPV 6\11\42\43\44 高危型有:HPV 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 不同型别中有不同的基因组转录出特定效应蛋白,决定不同型别hpv特 性
hpv早期基因组编码的重要蛋白决定了其效应
E2 E6 E7间的平衡决定了病变 类型
分子水平——VGA中hpv的主要型别
子宫内膜样和绒毛管状亚型与HPV16相关性更大 此外也有文献显示有hpv18及hpv18+16 肿瘤的阶段和HPV型别间未发现相关性
分子水平——hpv的基因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