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3.2 世界的地形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3.2 世界的地形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山高与海深相差悬殊。

(二)认识陆地地形结合第一章的内容进行复习,将知识进行串联。

(三)世界主要地形区及分布出示世界地形图1.认识山地: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山地的分布较为醒目。

很多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称为山脉。

出示世界著名的山地景观图。

2.认识高原: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 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世界上高原的分布较广。

出示世界著名的高原景观图。

3.认识平原: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

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4.列举我国著名的丘陵。

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5.请在图中找到世界主要盆地。

塔里木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四)自主学习,交流展示:(五)归纳整理,交流纠正:欧洲:以平原、山脉为主;非洲:以高原为主南美洲:以平原、高原、山地为主海洋底部与陆地表面一样,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

(一)认识海底地形类型出示海底地形示意图(二)了解海底地形的特征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补充认识:(1)我国是拥有大陆架最多的国家2.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的巨大坡度,海水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世界上最陡的大陆坡是斯里兰卡岸外大陆坡,其坡度达35°—45°。

3.洋盆:是指宽广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

4.洋中脊是指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一)读图辨认,互动交流从海底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二)互动交流1.认识大陆架的位置2.从图中找出大陆架的位置,从模型图中认识其特征。

3.读一读,图中指认。

4.读一读,观看视频,了解洋中脊的底山脉。

大西洋中脊亦称中大西洋海岭,是沿大西洋南北轴线延伸的海底山脊。

它位于洋盆中部,在一系列延伸到大陆岸边的平坦的深海平原之间。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备课说明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备课说明教案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两条内容,目的是能够完整地描述地球表层陆地、海洋的基本面貌,使我们加强对海洋重要性的理解,培养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主要是大洲和大洋、世界的地形和海陆的变迁三部分内容,要求借助地图和其他地理工具,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特征,知道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作用,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等。

通过学习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状况,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本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获取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的“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世界地形之最、世界旅游攻略等;还可以借助近期的火山、地震信息理解海陆变迁。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b.拍摄一张与海陆分布相关的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照片中的地理现象。
4.阅读拓展:
a.推荐阅读《海底两万里》等与海陆分布相关的地理科普书籍,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b.鼓励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海陆分布研究的新进展。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a.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海洋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探索未知世界”为主题,讲述一个关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海陆分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教学实施:教师生动形象地描述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历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海陆分布的探索过程。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麦哲伦会选择这样的航线?他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知识,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海陆分布这一章节内容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但由于空间概念尚未完全成熟,学生在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大陆、半岛、岛屿等地理概念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2)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增进对各国人民的尊重和理解。
5.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生物陆地和海洋教案

初中生物陆地和海洋教案

初中生物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陆生生物和海洋生物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 掌握陆生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

2.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海岸带、海底等。

3.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形态、生理、行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2. 难点:生物适应海洋环境的特殊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2. 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3.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2. 讲解陆地生态系统:介绍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和功能。

3. 讲解海洋生态系统:介绍海洋、海岸带、海底等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和功能。

4. 探讨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分析陆生生物和海洋生物如何通过形态、生理、行为等方式适应环境。

5. 案例分析:以沙漠中的植物和海洋中的生物为例,分析它们适应极端环境的特殊机制。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生物如何通过各种方式适应陆地和海洋环境。

7.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亲身体验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8.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思考人类如何保护这些生态环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地理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地理海底地形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2. 掌握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2. 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海底地形图片。

2.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图,让学生指出陆地和海洋。

2. 提问:你们知道海洋下面是什么样子吗?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海底地形的种类,如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2. 展示海底地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3. 讲解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播放海底地形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底地形。

2. 分析视频中的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底石油开采、海底隧道建设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海底地形图。

2. 思考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如海底资源开发、海底环境保护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掌握了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概念、特点及分布2. 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3.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基本特征。

2. 难点: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

3. 分析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第二章:海陆分布与地理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2. 难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

2. 讲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分析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理解海陆面积比例。

2. 使学生能够识别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分布。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世界地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世界地图、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卫星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讲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分组讨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海陆分布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海洋面积:71%陆地面积:29%2. 世界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3. 世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并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2. 答案: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海陆分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资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分布。

2. 实践环节:学生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分组讨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3. 例题讲解:关于海陆分布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2.3世界的地形教案1

七年级地理2.3世界的地形教案1

世界的地形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1)主备人1.运用地图估量海拔与相对高度;2.差别陆地五种基当地形的形态特点,可以在地形图上辨别陆地五种基当地形种类;教课目的3.知道世界有名的两大山脉带的散布,并能比较地图说出有名的平原、高原、山脉、盆地的名称及散布;4.利用海底地形表示图,知道海底基当地形。

掌握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世界掌握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世界主重点主要平原、高原、山脉、盆地的难点要平原、高原、山脉、盆地的散布。

散布。

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3—— P.36,达成以下任务。

(一)陆地地形1.阅读课本33 页,找出地形观点,说出五种基本的陆地地形。

2.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点,达成P.33页的“活动”。

3.阅读课本34 页,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及地面起伏情况认识各样陆地地形的特点,并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同样点与不一样点。

4.阅读课本35 页,找出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

(二)海底地形5.查察课本36 页的图 2-44,找出海底地形主要包含哪几部分?二、合作研究专题一:(1)读图 2-39、图 2-4 -、图 2-41、图 2-42、图 2-43 ,比较概括陆地五种基当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主要特点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达成课本36 页“活动”的①题。

专题二:“世界之最”知多少?地形区:指以某种地形种类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命名方式一般为地名+地形种类,如青藏高原(青藏地域+高原),分解为青藏(青海和西藏)+高原(地形种类)。

■联合课本35、 37 页的内容,并查阅地理图册 1-2 页的“世界地形”图达成。

☆填图:请将以下地形区的代表序号填在图中相应的地点上,并用绘制出生界两大山脉带的散布地点。

①世界上边积最大的平原②世界上边积最大的高原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④世界上边积最大的盆地⑤世界上最长的山脉⑥世界上最高的山脉⑦世界上最深的海沟⑧东欧平原三、展现提高四、总结概括一)陆地地形:二)海底地形:世界的地形(1)、、两大山脉带①②、大陆坡、洋盆、、、山脉带山脉带、。

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掌握世界上的大洲、大洋分布情况。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分析,提高空间想象力。

3. 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地理图册、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否均匀?有哪些大洲和大洋?”2. 讲解新课:(1)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大洲和大洋:讲解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情况,结合地图进行讲解。

(3)海陆变迁:介绍海陆变迁现象,分析其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沿海地区的变化,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2. 世界大洲、大洋分布3. 海陆变迁现象及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列举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说明其分布。

(3)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提高空间想象力。

但在讲解海陆变迁时,部分学生可能对地壳运动等概念理解不深,需加强课后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阐述。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的详细性与深度。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

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

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

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地理教材第三章《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内容涵盖: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理解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概念;掌握世界四大洋的分布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海陆分布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及世界地理事物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世界四大洋的分布及特点。

难点:通过地图、图表分析海陆分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我国及世界著名的大陆、岛屿、海峡等地理事物。

3. 知识讲解:(1)讲解海陆分布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表了解海陆分布特点。

(2)介绍世界四大洋的分布及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2. 世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四大洋,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答案:(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

(2)四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形状呈S型,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地图、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教案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教案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教案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海陆分布》。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概况,了解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掌握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理解世界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认识到海陆分布的不均匀性。

2. 使学生掌握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力,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海陆分布的不均匀性,掌握世界各大洲和主要海洋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PPT课件。

2.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地图、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是否均匀?”2. 新课讲解:(1)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2)讲解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大洲或大洋,介绍其地理位置、特点和相关知识。

4.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请简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七大洲和四大洋。

(2)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1)检查学生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海陆分布不均匀性2.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绘制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标注七大洲和四大洋。

2. 答案:(1)亚洲位于东半球,北纬10°至80°,东经25°至170°。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世界的地形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世界的地形教案

世界的地形
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要充分借助地图展现海陆差异,通过图片展示世界主要地形区和海底地形景观,采用分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
1.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了解世界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海底地形的分布,了解不同海底地形的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难点:不同海底地形的分布及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表层的陆地和海底地形,知道了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其高低起伏都很大,形态多样;认识了陆地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知道了海底地形的名称和特征,有利于深入了解地球表层的形态特征。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1.了解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2.了解海底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3.能够识别和解释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重点:1.区分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2.理解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3.能够描述和绘制不同地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1.地理书籍和教学资料。

2.地图和海底地形图。

教学过程:Step 1: 介绍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1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和图表的方式介绍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如山脉、丘陵、平原、高原等。

- 解释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高原是由地壳上升或侵蚀作用造成的等。

Step 2: 讨论海底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15分钟)- 展示海底地形图,介绍海底山脉、海底峡谷、大陆架等不同类型的海底地形。

- 解释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海底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海底峡谷是由地壳的拉伸或挤压造成的等。

Step 3: 对比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共同点和差异。

- 讨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Step 4: 练习和巩固。

(15分钟)-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识别和解释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 带领学生查找和学习相关的地理资料和案例,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 总结与评价。

(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他们的表现和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形的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和呈现不同地形的形成机制和地球环境影响。

3.引导学生进行绘图和模型制作,展示不同地形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海底地形》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海底地形》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海底地形》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一地理《海底地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

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

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

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设计

主备人:授课人:使用时间:总第节学习内容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地形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习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具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考标考点】1.陆地地形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熟记主要的地形区。

2.海底地形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部位。

熟记每个地形部位的特点。

3.等高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部位,判读坡的陡缓。

掌握等高线的基本应用。

二、【知识重点】1、海拔与相对高度: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备课随记(二次备课)【例1】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的海拔高度是200米B.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米C.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300米D.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例2】我国某山地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为()A.600米B.3666米C.200米D.2000米【例3】读图,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A. 800米B. 1300米C. 300米D. 500米【例4】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世界陆地最低的死海在海平面以下392米,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A. 8452.43米B. 7452.43米C. 9236.43米D. 9362.43/ 2、陆地类型活动:平原和高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例5】下列关于各种地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平原B. 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高原C. 地面起伏不平,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D. 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较低——盆地【例6】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点是()A. 地面崎岖不平B. 相对高度大C. 地面起伏小D. 多被高原环绕【例7】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的地形类型是()A. 丘陵B. 平原C. 山地D. 盆地【例题8】下面四幅景观图与地形类型对应正确的是()A. 高原、丘陵、盆地、平原B. 山地、丘陵、盆地、平原C. 山地、盆地、平原、高原D. 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例题9】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地形类型依次是()A. ①山地②高原③平原④丘陵B.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盆地C. 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平原D.①丘陵②山地③高原④丘陵3、世界地形之最【例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原是()A. 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B. 巴西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C. 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D. 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例11】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A. 喜马拉雅山脉B. 安第斯山脉C. 落基山脉D. 阿特拉斯山脉【例1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所在的大洲是(B)4、海底地形:【例13】1.写出①-⑤的名称①__大陆架____、②大陆坡__、③_海沟___、④__洋盆___、⑤___大洋中脊_____。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运用对比的方式组织教学,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比较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

运用阅读地图或绘制地图的方式了解世界主要山脉带、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海底地形的分布。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

(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区域认知)4.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1.区别世界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

2.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

难点: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填图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自青藏高原的卓玛却说珠峰的高度只有4 000多米。

这是怎么回事呢?海拔概念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举例甲的海拔是1 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丙的海拔是-500米相对高度概念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甲、乙的相对高度是1 000米,甲、丙的相对高度是2 000米2.陆地五种地形的特征教师: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那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都有哪些?学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展示五种陆地地形的景观图片,完成下表。

点拨:描述地形类型特征从海拔和地面起伏两个方面着手。

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表示地面高度的方式;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海底地形及分布以及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

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

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

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

初中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五中基本地形的基本特征。
学生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七年级,总体来说基础较薄弱,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很大,后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较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好课、写好教案、做好ppt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陆地地形
(二)海底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
三、思考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课后反思
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
1、五中基本地形类型
2、主要地形
(二)海底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反馈的信息:很多学生没有分清海拔与相对高度,对各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形态模糊,需要进一步指导,加强训练。
初中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世界的地形》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地理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6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世界的地形
教学目标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

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

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

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一
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

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

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 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

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

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

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

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

)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