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1.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P12. 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P113.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微尘和CO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P514.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P385.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P516. 导热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P627. 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

P628. 温度日较差:常用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计算。

9. 温度年较差:用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计算。

10. 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P7911.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

P8112. 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产生的分压强。

P9013. 相对湿度: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和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P9214. 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气团的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P9215. 饱和差:同温下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P9316.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的温度。

P9317. 混合比:包含在同一体积中的水汽质量与该气团的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P9318. 冰晶效应:在温度低于零度时,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小于平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对水面还未饱和的水汽压来说冰面已达到饱和,此时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下,水滴不断蒸发,而冰晶将不断增长的想象。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气象学:研究大气圈中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效劳的科学。

2.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圈层。

3.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4.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5.气候:在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6.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外表、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7.温室效应:一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而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8.气溶胶粒子:悬浮着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的统称。

9.液体微粒: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10.气压:大气的压强。

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11.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值。

12.大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13.大气压力: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

14.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局部压力。

15.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到达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16.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17.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8.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19.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0.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使空气冷却到达饱和时的温度。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称为农业气象要素。

大气由于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深厚的大气,称为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包括悬浮其中的固态和液态微粒在内的混合物,由干洁大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等三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

大气臭氧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km高度的大气层中,我们称之为大气臭氧层,地球大气中臭氧的90%都集中在大气臭氧层。

大气气溶胶粒子将悬浮在大气中沉降速率很小、尺度在10-4~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称为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是低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随时间、空间以及天气条件而变化。

大气杂质我们通常将实际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统称为大气杂质。

对流层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并考虑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以将整个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自地球表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低层,其底部直接与下垫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其厚度随地理纬度、季节而有所变化,低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7~18km,中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0~12km,高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8~9km,并且夏季时的厚度大于冬季。

对流层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又被称为天气层。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太阳能利用率;某一生长季节内,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放出的热能与该时段同一面积上所接收的太阳总辐射(或生理辐射)的百分比。

\饱和水汽压;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容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大限度时产生的水汽压,就称为饱和水气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南北纬30°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大型高压系统。

气候要素;表示气候特征的量值称为气候要素,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各种气象要素的极端值、变化值,它们出现的频率、时间和分布;一些综合指标,如干燥度、大陆度等。

\;植物的光周期--植物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昼夜长短产生反应,在特定的时间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等原因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范围较大的闭合高、低压区,称之为大气活动中心;水汽压--空气中的水汽产生的压力;寒潮--由于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在整个降温过程中,出现气温在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在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在中国近海海面有7级以上大风,就称为寒潮;活动面--由于辐射作用直接吸热和放热,从而影响其上下物质层(包括气层、土层、水层、作物层等)热状况的表面,称为活动面;气候系统--是一个包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短日照植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短的白天和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

蒸腾系数-植物形成一克干物质所需(蒸腾)的水分克数,就称为植物的蒸腾系数。

锋面-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的交界面或过渡面。

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气候要素-表示气候特征的量值称为气候要素,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各种气象要素的极端值、变化值,它们出现的频率、时间和分布;一些综合指标,如干燥度、大陆度等。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永久的)辐射通量密度E(也称辐照度)---焦耳/秒*米2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太阳高度角h:太阳的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赤纬φ:它是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所在的纬度值,数值上等于阳光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

可照时间:是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小时数(理论最大日照时数)。

实照时数:某一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的小时数称日照时数(实照时数)。

曙暮光:日出以前、日落以后地面上的一定辐照度和光照度。

主要是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下形成的。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常数S: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大气光学质量(m):大气光学质量是用以表示阳光穿过大气的路程,简称大气质量散射辐射:经空气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投射到地面的。

气象学名词总结

气象学名词总结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在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气象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

2.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有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云、能见度,太阳辐射,日照等。

3.天气:天气是指一地短时的大气状态。

4.气候:气候是指一地多年平均和特有的大气状态。

5.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气象条件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7.气溶胶粒子: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固体或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共同组成的多相体。

8.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危害称为大气污染。

9.酸雨:酸雨是酸性沉降物的总称,它既包括ph<5.6的雨、雾、雪、霜、露等,也包括气态及固态的酸性污染物(SO2及酸性颗粒物)。

10.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输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11.辐射能:以辐射方式放射或输送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辐射。

12.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称为辐射通量。

13.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可见光通量称为光通量密度。

15.绝对黑体: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16.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7.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的投影与当时正南方向的夹角称为太阳方位角。

18.暮光:在日落之后,大气散射和折射到地面的光称为暮光。

19.曙光:在日出之前,地平线下的太阳光线投射到太空,经大气的散射、折射等投向地面,这种光称为曙光。

20.*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曙暮光时间之和称为光照时间。

21.*太阳辐射能:太阳不停地以辐射的方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出巨大的能量,这些放射出来的光、热能量总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或太阳能。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称为农业气象要素。

大气由于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深厚的大气,称为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包括悬浮其中的固态和液态微粒在内的混合物,由干洁大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等三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

大气臭氧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km高度的大气层中,我们称之为大气臭氧层,地球大气中臭氧的90%都集中在大气臭氧层。

大气气溶胶粒子将悬浮在大气中沉降速率很小、尺度在10-4~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称为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是低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随时间、空间以及天气条件而变化。

大气杂质我们通常将实际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统称为大气杂质。

对流层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并考虑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以将整个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自地球表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低层,其底部直接与下垫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其厚度随地理纬度、季节而有所变化,低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7~18km,中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0~12km,高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8~9km,并且夏季时的厚度大于冬季。

对流层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又被称为天气层。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称之辐射。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表面的太阳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3、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4、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5、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时数。

7、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9、大气质量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10、大气透明系数阳光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辐照度之比11、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12、散射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遇到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时,能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开13、散射辐射太阳辐射经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5、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6、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7、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8、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9、地面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

20、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和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21、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植物感光性强弱有两个标准,一是临感光性界光照长度二是作物发育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22、太阳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之比。

23、潜热通量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对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平流层:①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②平流层中水汽含量极少,云也少③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中间层: ①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③中间层内水汽含量极少,几乎没有云层出现④在中间层60-90km的高度上,有一个只有白天才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热层; ①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②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散逸层:①温度高,随着高度的增加略有升高②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本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反映。

气压:是大气的压强,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1cm2)铅直空气的重量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E)称为饱和水汽压。

相对湿度(f)就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气压之差称饱和差比湿:在一团空气中,水汽的质量气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

降水量:是指降水落到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mm)为单位。

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辐射能: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成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辐射平衡:当物体放出的辐射等于所接收的辐射能时,物体的温度不会改变,便称之为辐射平衡。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E),有关辐射的基本定理:1.基尔荷夫定理:KλT=eλT①在一定波长、一定温度下,一个物体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同温度、同波长的放射率。

气象学 名词解释

气象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冰雪反馈机制:CO2增多,大气温度上升—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地球反射率减少—地-气系统获得辐射能增多—气温上升—冰雪面积进一步消融......2、干洁空气:除水汽之外的所有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3、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P7)4、天气与气候: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P1)5、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100%。

(P16)6、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d。

(P17)第二章7、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一切入射辐射,而且能对一切波段和一切方向发出最大可能的辐射,这种物体称为黑体。

8、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ETb=δT4,式中δ=5.67×10-8W/(m2·k4)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P24)9、维恩位移定律: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λmT=C,式中常数C=2896μm·K。

(P24)10、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P25)11、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是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又称天文辐射。

(P154) 12、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辐射强度与进入该大气的辐射强度之比,p=I/I。

(P29)13、大气窗:大气在整个长波段中,8-12μm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称为大气窗口。

气象学

气象学

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天气:某一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3、气候:指某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变化4、小气候:是把局部地区受下垫面影响而与大气候不同的天气状态。

5、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的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6、气象要素:用来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

7、比温:一团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与湿空气的总质量之比。

8、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压强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是未饱和温度达到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9、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前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出目标或辨别的最大距离。

10、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其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时刻不停地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11、辐射能: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1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为辐射通量密度。

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或到达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3、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14、大气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以后,又以辐射方式向外放出能量。

15、对流: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大规模的、有规则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16、潜热转移:地面水分蒸发或升华时,要吸收地面一部分能量,当这部分水汽在空气中凝结或凝华时,又把潜热释放出来给大气,大气便间接地从地面获得了热量。

反之,当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或凝华时,地面获得了能量。

实际上从地面上蒸发出去的水分远多于在地面上凝结的水分,通过水的相变化,使潜热转移。

17、热容量:研究土壤温度时经常用土壤容积热容量,即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B: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白贝罗风压定律:地转风沿等压线吹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这个关系就是白贝罗风压定律。

D:大气上界:给地球大气层划定的一个大致的上界面,大气密度与星际气体密度相同处。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低压槽:从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凸出的部分。

大陆度:表示该地段大陆影响,反映大陆气候强弱程度指标或特征数。

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区域。

F: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G: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在一定光照范围,随着光照度的增加,光合效率也相应的增加。

但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即使继续增大,光合速率也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度叫光饱和点。

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成为补偿点。

光周期:昼夜交替、光暗交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开花、落叶、休眠及地下块根、块茎形成的影响。

高压脊:从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凸出的部分。

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区域。

H:寒潮:冬半年,由于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大风、雨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的现象。

活动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

J:降水的相对变率:指某时期内降水距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K:可能蒸散: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总和。

L:冷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

N: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

农业界线温度: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暖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暖锋。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气象学之名词解释

气象学之名词解释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太阳常数: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的上界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的太阳辐射强度。

1382瓦/米2 ,1.35*105 lx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称太阳高度,以符号h表示。

昼长: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

可照时数:即昼长。

光照时间:光照时间= 昼长+ 曙暮光时间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量: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距离与海平面上大气铅直厚度之比,简称大气量。

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照度与透过之前的辐照度之比。

即: Pm =Sm / Sm-1太阳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

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投射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称散射辐射。

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

太阳辐射总量:指某一接受表面在一时段内所接受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和,按时间不同分别称为日总量,月总量,年总量或生长季总量。

大气逆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之差。

也称净红外辐射或净长波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又称地面净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光饱和点:太阳辐射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不再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产物与呼吸消耗量相等,这时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选择与填空题整理1.对流层中温度的变化是:【随海拔高度的降低温度升高,湿度加大。

】2. 光合辐射的有效波长:【0.4~0.7um】3.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上升运动时,当r > r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r相对湿度,rd饱和差,r越大越不稳定)4.在一天中,土壤表层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将出的是时候】5.夏热冬冷,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是:【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6.在北半球吹地砖风时,背风而立,则低气压在:【左边】7.暖锋过境,降水区一般出现在:【锋前】8.在北半球海洋航行,遇到台风威胁时,应驾船驶往风向的【右边】才能脱离危险。

9.昆明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受滇黔准静止锋的影响】10.每年3月21日前后出现的节气是【春分】11.根据温度、水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可将大气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11.空气的饱和差也是反映空气湿度的物理量,当饱和差【小】,空气湿润,当饱和差【大】,空气干燥。

13.气温日较差表示【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14.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把植物分为【喜光】【耐阴】15.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引起气候变化的现象称【季风】16.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17.根据冷锋移动数度的快慢,可将其分为【急行冷锋】和【缓行冷锋】18.中国气候的特征有【季风明显、大陆性很强、气候类型多样性】19.贵州气候的三大特征是【季风性】【高原性】【多样性】20.小气候的改善主要措施:【灌溉】【翻耕】【镇压】【垄作】及【间作】2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短波的蓝紫光散射的结果】22.我国新疆的瓜果甘甜可口,最主要的人原因是【光照强度强】23.“十雾九晴”或“雾兆晴天”主要指的是【辐射雾】24.相对降水率变大说明【旱涝可能性大】25.逆温出现说明大气是【稳定】26.随着绝对湿度的增加,露点温度【增大】27.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28.世界有名的大沙漠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29.水分凝结的两个条件是【有凝结核存在】【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30.气压场的基本形式有【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槽】31.根据气团的移动,可把锋分为【暖锋】【冷锋】【准静止锋】【锢囚锋】32.表示季节变化的节气有【立春】【夏至】【秋分】【冬至】33.季风气候的特点【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富有大陆性】34.影响我国的主要起团有【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变性的下降气团】【变性的热带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赤道海洋气团】35.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因素】【大气环流因素】【人类活动因素】35.作用于风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36.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夏季多余,冬季干燥,东南多雨,西北干旱】37.我国属于【亚热带草原湿润季风气候】38.大气中的O3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39.大气中的水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40.反射率的日变化是早晚大,中午小,其原因是【太阳高度角决定的】41.露点温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含量】42.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百帕。

43.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地带称为【锋面】44.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45.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北部】46.贵州辐射能以【西部】最多。

47.干燥疏松的土壤其表土【升温和降温都快】48.空气中的CO2和H2O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所以称作【温室气体】49.导热率大的土壤,其热量传递【快】,地面温度日较差【小】50.暖锋降水在【锋前】,冷锋降水在【锋后】5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工业地区和大都市局部地区作用更加显著,产生城市【热岛效应】52.水面蒸发与气温和【饱和差】成正比,与【气压差】成反比。

53.物体放射最强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

54.常用的积温有两种:【活动积温】【有效积温】55.我国四季划分标准是【气候平均气温】56.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3:00~15:00】,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时。

57.活动面是指【辐射能热与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够调节邻近气层的辐射收支、温度高低或湿度大小的物质面,又称作用面】58.发生分子散射时,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正比】59.植物是绿色的,是因为农作物对太阳辐射的绿色光谱【反射】60.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增大】61.当气温垂直递减率rd = 1.0C/ 100m 时,大气温度变化是【干绝热变化】62.含水量多的土壤【热容量的,导热率也大】63.当风速为0时,地转偏向力是随纬度的增高而【等于0】64.某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特点是炎日当空,酷热异常,久晴不雨,出现干旱,此气团是【热带大陆气团】65.我国等雨量线呈【东北---西南】走向。

66.地处赤道的科隆群岛气候干旱、寒冷,其原因是【海洋影响】67.每年冬季贵州主要受【变性西伯利亚】气团控制。

68.按成因,把雾分为【辐射雾】和【平流雾】69.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吸收】减弱,【散射】减弱,【反射】减弱。

70.行星风系在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71.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有【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露点温度差、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等】72.我国各地【夏】季风开始入侵雨季开始,【夏】季风撤退时雨季即结束。

73.无霜期是指【春季终霜到秋季初霜的间隔】74.气流翻山而过,下沉、沿干绝热递减率增温,形成【热而干燥】的风,叫焚风。

75.狂风骤起,乌云满天,雷电交加,暴雨倾盆,带来此抬起的锋是【第二型冷锋*(急行冷锋)】76.日降水量【710.1mm】称雨日。

77.沙漠气候属于【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

78.降水距平指某地当年降水量与多年同期降水量的【差值】79.我国夏季主要受【变性热带太平洋】气团控制。

80.气流翻山而过,空气下沉增温而形成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叫做【焚风】81.东西走向的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82.热带气旋中心的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称台风。

83.在自由大气中,空气沿等压线做水平运动,且风速相等,这种风叫【地转风】。

84.形成露和霜最有利的天气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85.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一定时,露点温度与气温的关系是【无关】86.高山植物的花朵比平原的鲜艳多姿,主要是由于【较多的紫外线照射】87.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个部分即【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88.春分日太阳赤纬为【0】度,【赤道】处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可照时间为【12】小时。

89.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不同,使得有规律分布的【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被割成若干大气活动中心。

90.在标准状况下,一个大气压为【1013hpa】91.重要的地方性风有【海陆风、山谷风、峡谷风、焚风】92.各种天气系统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叫做【天气过程】93.在某气团控制下,易产生对流运动和阵性降水或雷雨天气,此气团是【热带海洋气团】94.根据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热照植物和中性植物】95.北半球从赤道到极地有的气候带【赤道、热带、副热带、暖温带、冷温带、极地】96.贵州的平均气温分布特点是【大部分在14C以上,最高罗甸可达19.6C,最低威宁10.5C】97.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气体是【CO2/、H2O】98.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称【地面有效辐射】99.某日降水量是30mm 是【大雨】100.西伯利亚气团是【干冷】气团101.植被自然景观主要为常绿草质尖叶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102.下雨之前都有一个暴热天气过程,主要原因是【暖平流】影响103.我国真正四季如春的城市是【云南的绿春】104.影响贵州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与地理环境】105.我国七月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106.最低温度表的读书应是【指标远离球部的一端】107.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108.大气的组成是【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109.地球上的三圈环流是【极地环流圈、信风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110.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运动【右侧】,纬度越高,水平地转偏向力【愈大】111.海陆风、季风都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致,都发生在【海陆交接】处。

112.土壤温度垂直分布型有【日照型、辐射型、过渡型】113.按降水形态把降水分为【雨、雪、霰、雹】114.气旋是指具有三维空间,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周围】的大尺度涡旋。

115.气温年较差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聚海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判断题:1.地转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2.变性热带海洋气团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

3.反气旋中是晴朗天气,气旋阴雨天气。

4.平流层中无雨雪天气。

5.日照百分率大说明阴雨天气少。

6.赤纬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7.逆温层是稳定的。

8.北方水稻引种到南方栽培生育期缩短。

9.赤道地区多对流雨。

10.植物生长盛期活动面在株高的2/3处。

11.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12.草原气候是大陆性气候的极端化。

13.锋面指不同气团的过渡带。

14.辐射雾一般出现在秦朗微风的夜晚。

15.蒸腾系数的单位。

16.梅雨是长江流域6-7月的多雨天气。

17.下雨之前又闷又热的原因是槽前暖平流的影响。

18.昆明气候四季如春。

19.贵州省的春旱从东向西渐重。

20.当r < rd 时,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21.锋面始终向冷空气一方倾斜。

22.我国冬季等温线大致与纬度线平行。

23.寒潮过程是大气能量的聚集与转换。

24.形成冰雹最有利的大气系统是急行冷锋。

25.自然景观主要为常绿革质,尖叶灌木的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

26.低海拔作物引种到高海拔生长期延长。

27.变性太平洋气团长期控制会出现夏旱。

28.作物全生长期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基本是不变的。

29.天山是我国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

30.“树叶翻背摇,大雨淹过桥”的物象表示大气中的风速大。

31.世界上的大沙漠都分布在纬度30左右。

32.气压梯度力与空气梯度成正比。

33.变性热带海洋气团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

34.山脉对大气运动有阻碍作用。

35.随高度增加,气压变小。

36.贵州西部晴天比东部多37.高山气温日较差比高原小。

38.早晚太阳是橙红色是因为早晚空气中空气层厚。

39.出现焚风与大气层结无关。

40.日均温在0以上的持续日期称为农耕期。

41.大气中的水分主要来自地面蒸发。

42.分隔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之间的锋称为极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