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家英国人的家庭教育观

合集下载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家庭生活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家庭生活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家庭生活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业化进程迅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住房、家庭结构、教育和社交生活等方面,探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家庭生活。

一、住房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这也带来了严重的住房问题。

由于城市规划不完善,房屋狭小、条件简陋,甚至有时多个家庭挤居在同一间房子里。

房屋面积小、卫生条件差使得疾病传播迅速,住房问题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大难题。

二、家庭结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过去的家庭结构以农业为主,多以大家庭为单位,祖父母、父母、子女等多代同堂生活。

然而,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人们由农村迁徙到城市寻求工作,导致家庭结构的瓦解。

父母常常离家工作,而孩子可能在工厂或者学校寄宿。

三、教育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生产的需求增加,雇主们对工人的技能和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贫困和劳动力缺乏,很多工人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

多数孩子只能在工厂里从小做起,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

这也成为英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社交生活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发生了巨变,社交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原本依赖于农村社区的社交活动逐渐减少,而城市化进程使得人们更多地受到工作和产业环境的影响。

工人间的社交活动主要局限在工厂和工会组织中,而中产阶级则更注重社交礼仪,并在社交场合展示自己的阶级身份。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家庭生活在住房、家庭结构、教育和社交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住房问题成为了一大难题。

家庭结构的瓦解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教育水平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社交生活的变革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家庭生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话题,仅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无法完全揭示其方方面面,但可以肯定的是,工业革命为英国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无论是好是坏,都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遗产。

西方家庭的儿童教育

西方家庭的儿童教育

西方各国的家庭教育由于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原因而各具特色,但整体来看,具有下列特征:一、独立生存:西方国家的育儿目标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成为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

独立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

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

二、放手而不放任: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

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有各自的角色,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 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等。

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

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

”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宁苦而不娇。

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

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家富而不奢。

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

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其子女的零用钱少得可怜。

他家账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 2岁以上每周3美元。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

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

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

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

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

[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

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

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

洛克菲勒解释说,“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

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

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中国家庭教育通常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强调学术优秀和
稳定发展。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权威和指导的方式,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和
决策进行严格控制。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倾向于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学习,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教育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通常比较单一,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考试
技巧的训练。

而西方家庭教育的内容则更加多元化,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交技能、情感管理、自我认知等方面。

4.教育期望: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通常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
和稳定的工作。

而西方家庭则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激情,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过分强调传统的成功标准。

总的来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理念、方式、内容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期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改革。

英国文化习俗简介

英国文化习俗简介
在英国,有许多机会参加民间手工艺体验课程, 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编织等,让游客更深 入地了解当地文化。
品尝传统英式美食
英国有许多传统美食,如肉饼、约克郡布丁、烤 牛肉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 英国的饮食文化。
现代节日庆典与传统习俗融合发展
• 现代节日庆典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 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如现代音乐、科技手 段等,使得传统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
05
休闲娱乐与旅游观光
传统体育活动与赛事观赏
足球
英国是足球的发源地,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联赛之一,即英 超联赛。观看足球比赛是英国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板球
板球是英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尤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非常流行 。观看板球比赛也是英国人的一种休闲方式。
赛马
英国拥有许多著名的赛马场,如Newmarket、Epsom Downs等 。观看赛马比赛是英国贵族和上流社会人士的休闲活动之一。
02
社交礼仪与交往习惯
见面问候与称呼
见面问候
英国人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 常用的问候语有“你好”、“早 上好”、“晚上好”等。
称呼
在英国,人们通常使用“先生” 、“女士”、“小姐”等称呼, 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交谈话题与礼仪规范
交谈话题
在英国,人们通常会谈论天气、新闻 、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话题,避免涉 及个人隐私和敏感话题。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 英国,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和语 言。
诺曼征服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 了英格兰,开始了诺曼王朝的
统治。
传统文化与习俗形成
贵族文化
英国有着深厚的贵族文化传统, 贵族社会地位崇高,拥有财富和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

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

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

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

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

[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

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

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

洛克菲勒解释说,“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

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

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英国人家庭教育孩子几种观念

英国人家庭教育孩子几种观念

英国人家庭教育孩子几种观念英国人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几种观念大多数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

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1.道德不靠教导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

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

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2.小孩不是白纸我们小时候背毛泽东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

一位英国朋友说,西方人过去也有“白纸”论。

认为小孩子都是“__ASA”(拉丁文,即空白状态),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3.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

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

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

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英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英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英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英国,公民教育被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领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未来一代。

本文将对英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核心理念、教育目标以及实践方式。

一、核心理念英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核心理念是民主、人权、法治和多样性。

这些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

通过传授这些理念,公民教育希望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能够在多样化的社会中共同生活和发展。

二、教育目标1.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通过公民教育,学生应了解国家政治体制、政府运作方式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

2.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公共利益作出贡献。

3.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4.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5.促进多元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促进社会和谐共处。

三、实践方式1.课程设置:英国学校将公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涵盖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

通过专门的公民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公民知识、法律制度和民主价值观。

2.课堂讨论和辩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社会实践: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将公民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公民教育主题活动: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宪法日、民主周等,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5.跨学科教育:将公民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现象。

总之,英国公民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公民素养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

通过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英国政府致力于为未来社会培养一批有担当、有远见、积极参与的公民。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婚姻与家庭价值观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婚姻与家庭价值观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婚姻与家庭价值观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婚姻与家庭价值观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人们面临着许多改变,包括婚姻和家庭观念。

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繁荣,但同时也对传统的婚姻和家庭价值观进行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婚姻与家庭价值观的变化和影响。

1. 社会变革对婚姻与家庭的影响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婚姻和家庭模式以农业为基础,以农场为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

然而,工业革命引入了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和城市化进程,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工业革命导致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破坏了传统的家庭单位,并造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

许多男性被迫离开家庭,到城市工作,导致妻子和孩子们在农村里独自生活。

其次,工业革命为婚姻和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家庭以土地和农产品为生计,而工业化的城市家庭则依赖于工资。

这导致了经济上的不稳定,夫妻双方都需要外出工作来维持家庭的经济支柱。

妇女也开始参与工业劳动力市场,改变了性别角色和家庭职责分工。

2. 婚姻观念的变化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婚姻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乡村婚姻观念以产权和家族为基础,重视家族的利益和维护家族血脉。

然而,工业化城市的婚姻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爱情和情感。

在城市中,年轻人更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追求基于爱情和迁移的婚姻关系。

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使他们不再受制于家族压力或社会地位,从而能够追求更加平等和充实的婚姻关系。

此外,婚姻观念的变化还在家庭角色分工和女性地位方面产生了影响。

在工业革命之前,妇女的地位主要是作为妻子和母亲,承担家庭劳动和照顾子女的责任。

而在工业革命时期,妇女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独立。

她们寻求通过工作来获得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这对当时的传统家庭结构提出了挑战。

3. 家庭价值观的变化工业革命对家庭价值观的变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英家庭教育有哪些不同

中英家庭教育有哪些不同

中国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自明的,不少家长从孩子刚上小学就开始大费周章,想尽办法找尽人脉让孩子进入到口碑高的小学;考高中时愿意出一大笔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市重点、省重点,而到了高二高三时,还有很多家长宁愿将工作辞掉,在学校附近租房直接陪读,直到高考结束。

除了学校的学业,不少孩子从小都是在补习班度过的周末和各种节假日,各种兴趣班也排的满满当当。

相比之下,英国的家长远远没有这么多的安排。

无论是补习班还是兴趣班,都没有在中国那么盛行;而家长为了孩子一个考试而把自己工作辞掉的事情更是鲜有。

有孩子高中毕业后学手艺或技术直接工作,这在中国家长看来是”下下选“,在英国却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这些现象却并不能说明,中国家长比英国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相反,英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在一些方面更加多元化、长远化。

英国家长只要能够负担就会送孩子进私立学校,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还有例如生活技能、启发教育、挫折教育、甚至两性教育等等,这些对他们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英国的孩子来说,A-Level(英国高考)结束后,人生才刚刚开始。

是非和独立性教育在英国的家庭中,家长往往会选择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较为严厉的行为管束。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不仅明白什么是错什么是对,更明白他们是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幼稚和弱小不能作为任意妄为的借口。

这样可以帮助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公共汽车上,英国人主动给老人和女士让座是出于爱护和绅士的态度,而不主张给孩子让座,是出于对孩子的独立人格的尊重。

只要有条件,孩子从小就会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

家长不会对他们的饮食起居过度照顾,不让孩子吃得过饱、穿得过暖。

学生们经常组团进行登山、野炊等夏令营活动,都是没有家长照顾的独立活动。

英国家长还会特别注重教育孩子学会忍耐。

这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看到的更加长远,不只是学校的考试,还有将来到的成人社会,那里有太多需要忍耐、克制、不如人意的事情。

英国风俗文化

英国风俗文化

英国风俗文化1、英国人的特征英国人友好,热情,也多少有一点傲慢。

英国人诚实,厚道,不乏有一定的幽默感。

英国人比较准时守约,讲究礼节,在正式社交场合特别注重服饰。

英国男人讲究"绅士风度",英国女人严守"年龄秘密"。

"女士优先"在英国已成为风气。

英国人不愿轻易吐露心扉,也无意打听别人的隐私,以"不管闲事"著称。

英国人不欣赏美味,不善于烹调,但却讲究席间礼仪。

英国人颇爱宠物,对马、狗、猫、鸟等动物感情很深。

有"爱我就爱我的狗"之说。

天气是英国人经常的话题。

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

2、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不列颠人特别是英国人,有隐藏他们感情和在公共场合举止保守的名声。

这种概括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不能应用到一个拥有5600万人口的民族身上。

苏格兰人、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人就觉得他们不该得到这种看法。

英格兰也有鲜明的宗教差异,北部的人显得比伦敦和东南部的人更加自然和开放。

海外游者把看到的不列颠生活的某些方面当成了典型的不列颠生活。

如在公共交通车上,人们不跟其他乘客讲话。

聚会时人们不拥抱,第一次见面经常只是握握手。

在戏院、音乐厅和电影院里,演出当中观众保持安静。

如果游客主动开始谈话,将发现不列颠人是乐于助人和体贴的。

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不列颠人举止的某些方面便显得自然亲切。

一个例子是工作上在地位不同的同事中,不称呼职务,人们很随便地相互叫名字。

英国人经常在家里待客,但是,除非你与朋友特别熟悉,不然连一个电话也不打,不弄清做客是否方便而突然拜访是不合适的。

如果接受了在某人家里用餐的邀请,这会被看作是很正式的约会,如果到时候不去将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如果你真得想取消邀请,一定要让主人在做准备之前尽快地知道。

如果有些东西自己不吃,一定要事先让主人知道,以免当天的尴尬。

不管是仅仅吃一顿饭还是更长的做客,习惯上都要给主人带件小礼物--比如鲜花、巧克力或一小瓶酒。

中国和英国的家庭风俗方面的异同有哪些?

中国和英国的家庭风俗方面的异同有哪些?

中国和英国的家庭风俗方面的异同有哪些?家庭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基础,当不同国家的文化相遇时,家庭风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东方和西方,尤其是中国和英国,家庭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就此展开介绍。

一、家庭结构1. 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为大家庭,即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孙子孙女等人一起生活。

这种结构具有代表性,尤其在中国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小家庭结构也越来越受欢迎。

2. 英国家庭结构英国家庭结构通常为核心家庭,即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

当然,英国人也有大家庭结构,不过这种家庭结构较为少见。

二、家庭观念1. 中国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间要互相照顾、关心和帮助。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另外,尊敬家长、孝敬父母也是中国家庭的重要观念。

2. 英国家庭观念英国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在英国家庭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孩子在意见和决策方面有着相当的自由。

三、家庭作息1. 中国家庭作息中国人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热爱熬夜。

在中国家庭中,晚餐的时间通常较晚,约为晚上七点至九点之间,晚上也往往会熬夜看节目、玩游戏等。

2. 英国家庭作息相比起来,英国人更注重早睡早起,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晚餐时间比较早,大约在下午五点至七点之间。

晚上时间里,英国人通常会看节目、听音乐、阅读等。

四、家庭节日1. 中国家庭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

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

在中国,家庭成员通常会聚在一起,一起吃饭、玩家庭游戏等。

2. 英国家庭节日英国的传统节日也十分丰富多彩,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等。

在英国,家庭成员也会聚在一起庆祝节日,但相比中国而言,庆祝方式更偏向于小型家庭聚会。

五、家庭教育1. 中国家庭教育教育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比较严格。

中国父母会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注重道德教育。

2. 英国家庭教育相比较而言,英国人更注重孩子的自由和个性发展。

15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15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15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

以下是15个常见的英汉文化差异:1.礼貌与用语:英国人重视礼貌,他们注重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而中国人可能更注重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不一定强调言辞上的礼貌。

2.饮食习惯:英国人多以肉类为主,他们喜欢吃炖菜、腌肉等重口味食物。

而中国人更注重谷类、蔬菜和豆腐等,擅长炒菜和凉菜。

3.社交规则:在英国,人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谈论私事、收入等话题是不太常见的。

而中国的社交更注重人际关系和亲密感,会谈论更多私人话题。

4.时间观念:英国人非常守时,迟到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而中国人可能更加灵活,在一些情况下对时间有弹性。

5.穿着和外表:英国人更加注重个人形象和穿着,注重时尚。

与之相比,中国人可能更注重舒适和实用的穿着。

6.社会结构和等级观念:英国社会相对来说更注重地位和职业。

而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亲戚关系,更加看重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利益。

7.教育观念与学习方式:英国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而中国人更注重纪律和应试能力,更注重知识的灌输。

8.人际关系与友谊:英国人更注重个人独立和个人空间,友谊可能更加注重自由和平等。

中国人更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友谊可能更加注重互相帮助和关心。

9.传统与文化节日:英国有许多传统和文化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他们有各种庆祝活动。

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祭祀。

10.宗教观念:英国是一个主要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信仰参差不齐。

而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信仰众多,以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为主。

11.运动与娱乐:英国人非常热衷于体育运动,足球、板球、高尔夫等都非常受欢迎。

而中国人更热衷于桌面游戏、舞蹈和太极等传统体育活动。

12.环保意识:英国人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他们非常重视做出环保选择。

中国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待改进。

13.家庭观念:家庭对于英国人非常重要,他们更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相支持。

【国外教育孩子的理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

【国外教育孩子的理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

【国外教育孩子的理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国外教育孩子的理念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

比如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

”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

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

”在家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外国对于孩子早期教育的观念1、英国社区儿童中心免费提供多样服务英国政府很重视5岁以下孩子的学前早期教育,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务,出生到5岁,宝宝可以加入各个社区儿童中心的活动,妈妈也可以参加各种育儿的论坛和培训,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如果3岁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就要自己付费,一个月大约1000多英镑。

2、法国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

而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长就会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和激发课程。

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3、加拿大不提前教写字和计数在加拿大,宝宝稍大一点时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课学习,而是参加那里的美术、劳作、音乐以及唱游等活动,而且与众不同的是,这样的早教学校不会设置写字和计数等课程。

英国家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英国家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英国家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英国的家庭教育独具特色,相信能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的价值。

一起来看看英国家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吧。

英国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老人不是孩子的保姆英国老人更主张年轻的父母必须自己带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女人结婚之后,一般都要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母亲,直到孩子都长大(超过12岁)才重新工作。

老人退休后,为何不帮儿女带孩子呢?首先老人不是保姆,他们应享受晚年的快乐;其次老人的教育观不一定符合现代的年轻人;再者老人不要剥夺孩子的母爱,让他/她有更多时间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母爱和父爱。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老人总是认为退休后没事干,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争着带孩子,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过段时间再去看孩子老人不与孙儿孙女在一起是不是就不爱他们,不关心他们。

非也。

虽然老人与孙儿孙女不住在一起,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视,有时打电话给他们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过节日或孩子生日就寄/送礼物给他们,路近的过些日子就去看望他们。

作为Grandpa/ma,喜欢孩子并不一定要整天与孩子泡在一起,其实过段时间见次面,孩子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让他/她在平凡的生活中出现一些惊喜。

可中国的老人喜欢与孩子整天泡在一起,认为是天伦之乐。

安排时间带孩子看风景安排适当的时间领孩子到外面看看。

一般是在周末或节假日,有时开车带孩子一起去山地,看山川河流、茂密树林和飞禽走兽;有时开车去海岛,看汪洋大海、汹涌波涛和热闹海港。

这种方式既加深了老人与孩子的感情,又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学到很多的知识。

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强,看见什么都想知道,于是他/她问什么,老人就答什么,并且启发诱导孩子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

可中国老人认为孩子小,关在家里最安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父母有时忙碌起来顾不上孩子,孩子必须学会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没有老人的依赖指望,孩子就得迫使自己记住大人的做法,训练自己面对的问题,所以一般孩子长大后独立处事能力比较强。

英国社会与文化

英国社会与文化

英国社会与文化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社会与文化景观。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些关于英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1. 英国的社会结构英国社会结构由四个主要的阶层组成:贵族阶层、上层中产阶级、下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这种社会结构基于家庭背景、教育和就业等因素。

贵族阶层通常是由皇室成员和贵族血统的人组成,他们在政府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层中产阶级通常是财富和地位较高的人,他们在商务、金融和媒体等行业占据着重要地位。

下层中产阶级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和中等收入家庭。

工人阶级是英国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群,他们在服务业和制造业等行业从事体力劳动。

2. 英国的价值观和习俗英国人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和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是礼貌和谦逊。

英国人注重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在社交场合,他们通常会排队、握手并进行适当的寒暄。

英国人喜欢喝茶,并且将其视为一种社交活动。

他们也喜欢观看足球比赛和参加音乐节或戏剧表演等文化活动。

3. 英国的语言和文学英语是英国的官方语言,也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英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再到现代作家,英国文学一直占据着世界文学的重要地位。

一些著名的英国文学作品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简·爱》和《1984》等。

4. 英国的节日和庆典英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圣诞节和复活节。

在圣诞节期间,家庭成员会相聚一起庆祝,并交换礼物。

复活节则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彩蛋砸碎和游行等。

在英国还有一些独特的庆典,如威斯敏斯特大礼拜仪式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

5. 英国的食物和饮料英国的食物和饮料具有自己的特色。

英国早餐以培根、鸡蛋、烤面包和熏肉为主要食材。

晚餐通常包括烤肉、蔬菜和煮土豆。

英国人喜欢喝茶和啤酒,并且有一些独特的饮料,如英式红茶和威士忌。

6. 英国的艺术和音乐英国是艺术和音乐的重要中心之一。

英国家庭教育中的制度

英国家庭教育中的制度

是制度而不是管制英国家庭教育的制度化是非常深入的。

英国人从孩子出生起就会建立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都有着一致而重复的章程。

比如婴幼儿睡前章程包括洗澡、刷牙、讲故事、自主入睡等。

当孩子长大一些,有关孩子的行为教育,比如,就吃饭这件事,就有严格的主餐与零食时间,饮食控制等,保证孩子饮食的健康,如果孩子闹情绪没有好好吃饭,只能挨饿等到下一顿。

家长还会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例如贴画勋章累计奖励法和设立淘气角的惩罚方法等。

有些家庭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还会加入礼仪教育,例如吃饭礼仪,待人接物的礼仪,保护环境的责任等。

种种家庭教育制度都具有约束力、系统性、规律性、重复性和一致性。

英国家庭教育制度不但体现在实施率高,而且也反映在方法上的统一。

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不用说了,即使是行为教育选用的奖惩方法,幼儿园、学校及家庭都具有一致性。

有些制度的实施,幼儿园、学校及家庭俨然是一个整体。

制度一旦建立,就是制度在管孩子,家长只负责督促与实施。

孩子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制度中,摸清规律,建立了是非观,懂得了自我管理。

我的两个儿子奥利和查理不到2岁的时候,每次洗完澡就会唱刷牙歌,意思是该刷牙了。

相反,单纯的管制则是家长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情绪督促孩子,怎么又吃甜食了?怎么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吃饭前怎么不洗手?真贪玩,怎么还不去做作业?想到了就说说,管不过来时就随孩子去。

这样的管制有一定的随意性,父母会根据自己的心情、想法强加于孩子。

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长在一定时期根据家庭与孩子的成长情况花功夫学习制定,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实施。

特别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顺利时,家长要做到坚守底线。

而且,家庭教育是需要权威的,如果大家各执己见,各有各的制度,就等于没有制度,到头来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管制”。

[英国]大卫吉娜英国家庭教育中的制度32父母孩子2017.1、2父母孩子2017.1、2制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研究表明,婴幼儿非常喜欢重复的作息时间表,因为规律性、重复性与一致性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方法。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隐私生活观念-文档资料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隐私生活观念-文档资料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隐私生活观念19 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观念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注重隐私。

他们认为家是排他性的私人领域,是一个私人王国。

“家”和“隐私”或“家庭的”和“隐私的”经常被互换用来指19 世纪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

到19 世纪中期,区分中产阶级的主要尺度就是家庭脱离吵嚷喧杂的街道或者早期的村庄文化,变得私人化。

就城市中产阶级居民而言,是把家搬到郊区。

隐私是当时中产阶级奉行的理念。

受中产阶级追求家庭私生活的影响,19 世纪可以说是私生活的黄金时代。

私生活的词汇和现实都在这一时期成型。

一、对家庭私生活的追求追求隐私的家庭生活是中产阶级孜孜以求的一个家庭生活目标。

他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家庭作为私人领域不受外界干扰,在公共和私人领域间树立起严格的界限。

中产阶级信奉公共世界与家庭的私人世界严格分开,无论是空间还是价值观,二者都有严格的区别。

工业化带来的工厂制和大规模生产使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微,工作场所与家庭日益分离,家庭的生产性功能严重弱化。

中产阶级强烈渴望拥有一个完整的房子,那里只有他的家人,是他或悲或喜的自由空间。

19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的英国建筑师罗伯特?克尔在其论文《绅士居》里断然把隐私明定为家居的原则。

他指出,“一栋房屋要够得上称为绅士居,包含了卫生、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等十多项要素,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隐私:‘这对于英国人的上等人家而言是一条首要原则。

'隐私是理想房屋‘我们主要的分类'”。

[1](p.315) 中产阶级用坚实的墙壁、厚重的帷幕和窗帘、坚固的大门、在房子和花园周围巧妙布置的栅栏和篱笆作为界限使家庭与外界分开,同时也以此警告陌生人甚至邻居不许走近。

这一时期中产阶级居住的郊区化就是受这种追求核心家庭独立性的价值观的影响,是他们关于家的隐私性观念的典型表现。

从19 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大城市郊区住宅迅速扩展,一直延伸到与野外孤立的豪华别墅相连。

英国教育理念

英国教育理念

英国教育理念英国教育理念和中国有些不同。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

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英国教育理念和中国有些不同。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

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不淡泊输赢,但更要享受过程老师并不是教学生去学老庄的超脱,淡泊输赢结果;相反,英国学校里,“输赢”二字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名目繁多,充满学生的学校生活,但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少移居英国的中国移民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这事儿不合潮流,也不时髦。

不要妨碍别人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

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西方其实有很相似但也许更为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

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渗透这一思维方式。

就拿交规来说,为什么可见度良好时不能打开车尾雾灯?别人超车时为什么要把远光灯改成近光灯?开车时如果考虑别人的处境,考虑可能会给别的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危险,也就意味着考虑自己行车的安全。

一部英国交规,处处体现着这个并没有明说的道理。

英国人教育孩子的理念.docx

英国人教育孩子的理念.docx

英国人教育孩子的理念英国人教育孩子的理念英国人素来以其独特的育儿理念而闻名。

英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力和积极性,以及在教育中注重平等和个性发展。

以下是关于英国人教育孩子的理念的一些观点。

首先,英国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分依赖他人。

他们相信让孩子们在适当的时候拥有自主权,使其能够做出自己的决策,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其次,英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他们鼓励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育中,英国学校倡导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英国的艺术、音乐和戏剧等领域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培养自己的艺术才华和表达能力。

此外,英国人教育孩子的理念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他们鼓励孩子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内在的动力。

英国学校鼓励第1页/共4页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运动、社团组织和志愿者工作,以培养孩子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父母还会鼓励孩子们设定目标并努力实践,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和有成就感的态度。

另外,英国人教育孩子的理念中强调平等和个性发展。

他们鼓励孩子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为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

英国学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和潜能。

此外,英国的教育体系也重视教育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发展不同的技能和才华。

总结而言,英国人教育孩子的理念注重培养独立性、创造力和积极性,以及在教育中注重平等和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积极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这些理念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英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注重实践和体验。

他们相信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人的家庭教育观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

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

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小时候背毛主席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后来,大家以为小孩子也跟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将来就长成什么样子。

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地继承了父母的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纸论”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

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

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

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

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

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花钱“培养”孩子顽皮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孩子从来不出去乱跑为榜样来教育我们。

可是在英国,孩子们永远顽皮或者说父母是花钱培养他们顽皮。

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辈的聊天,孩子辈的玩耍),就是有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

总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日,很少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

英国的家庭教育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

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

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

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

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原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