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有自残行为严重吗

合集下载

警惕青春期孩子的自残行为

警惕青春期孩子的自残行为

警惕青春期孩子的自残行为作者:温燕媚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7期近年的很多数据都可见,自残行为在中小学生中有不容忽视。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

研究学生自残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学生自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完善的心理机制,让其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春期学生自残行为的原因(一)复杂的家庭状况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引起学生自残的因素之一。

第一,有些家庭监护人整天忙于生计、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孩子相当于“留守儿童”。

而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亲情的呵护,如果长期缺乏亲情的理解和支持,只会陷入孤独寂寞,烦恼空虚的不良情绪中,极易引发心理疾病甚至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只为引起他人的关注。

第二,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时常爆发冲突,甚至把子女当做发泄怨恨的对象,家庭变成战场,充斥着火药和暴力,子女时常生活在紧张和压力中,久之必然形成不健全人格,甚至习得父母的那些暴力行为,将那些愤怒、紧张、压力通过自我伤害来发泄。

第三,有些父母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过分保护娇纵孩子或者要求过严,期望过高。

一些孩子在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中,不停受挫,感到无助无能,产生心理危机,就会通过惩罚自己来解决问题,即把情感的痛苦转化为躯体的形式。

(二)人格因素1.人际交往能力弱有自我伤害行为的人,大多数性格都是比较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

这类孩子当他面临困难、挫折时,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商量,没有外界的人际关系支持,很容易就会选择通过惩罚自己来解决问题,这时自残行为就出现了。

2.自我调节能力差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情绪的发生和强度,一般来说,自我调节能力水平低的人会长期积累抑郁,在长期的焦虑中身心失去平衡,从而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三)青少年时期的特殊心理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孩子身上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身心失衡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成才欲望与厌学的矛盾……青春期的这些特定心理特点,让有些孩子在遭遇挫折、冤枉的时候,会出现自残这种极端行为,他们有的拔头发,有的不吃饭,有的让自己挨冻,有的用扳子抽打自己,有的用刀子自伤,严重者甚至了结生命。

青少年自伤行为心理特征与治疗要点-医学心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青少年自伤行为心理特征与治疗要点-医学心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青少年自伤行为心理特征与治疗要点-医学心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伤行为属于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行为,其主要特征为:直接伤害自己的身体、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清晰的思维、不被社会认可、并无明确的自杀倾向、造成中度、轻度身体损伤。

虽然自伤并不是为了自杀,但是患者自杀的风险要远超过普通人自杀几率,患者出现危险的几率很高。

青少年作为自伤高发人群,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其比例也在不断增长,这就导致了在治疗的过程中,接触青少年患者的几率更高。

1 心理特征自伤患者的心理特征变化较大,最常见的是强烈负性体验。

在鉴别自伤功能时,可以发现患者呈经历或正在经历非常强烈的负性体验。

负性体验主要因为患者脆弱情绪上升导致,表现为高强度、易触发、难停止,所以自伤患者在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复杂、频繁、高强度的负性情绪。

自伤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可能出现无法表达情绪或者无法调节情绪的现象。

情绪表达并不是认知情感障碍,而是患者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情绪的传递或者释放,与普通人相比较,自伤患者的情绪调节难度更大,而且无法正确意识、接受自己情绪上的波动,也无法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情绪处理。

2 自伤行为评估自伤行为是非常复杂的心理行为,根据医学疾病诊断四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伤行为病因变化较大,而且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化较大,行为持续时间与自伤频率变化较大,停止的原因并不明确,所以自伤患者评估是进行治疗的前提条件。

2.1 行为动机通过分析自伤动机,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自伤患者的自杀倾向。

自杀与非自杀虽然同属自伤行为,而心理危险因素也相同,但是在行为意图、特征、现象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1].在理论概念上,自杀与非自杀自伤行为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无法明确进行区分。

在调查过程中,自伤患者出现自杀未遂的概率较高,尤其是一些单纯的自伤,可能逐渐演变成自杀问题。

如果医生发现自伤患者存在自杀倾向,就需要将治疗目标放在自杀干预上。

青少年自伤案例

青少年自伤案例

青少年自伤案例青少年自伤是指青少年在面对心理困扰、压力或情绪困扰时,采取自我伤害来缓解内心痛苦的行为。

自伤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

以下是十个关于青少年自伤的案例:1. 小明,15岁,初中生。

小明在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上遇到困扰,感到无助和焦虑。

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他开始用尖锐物品划伤自己的手臂。

家长意识到问题后,及时带他去心理咨询,通过专业的帮助,小明逐渐学会了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2. 小红,16岁,高中生。

小红在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长期争吵的影响下,产生了消极的情绪。

她开始用剪刀割伤自己的大腿,以此来分散内心的痛苦。

学校发现后,及时与家长沟通,并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小红缓解压力并改善家庭关系。

3. 小杰,14岁,初中生。

小杰在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压力下,情绪低落且自卑。

他开始用火柴烫伤自己的手背,希望通过身体上的痛苦来转移精神上的痛苦。

老师发现了他的行为,并及时与他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4. 小丽,17岁,高中生。

小丽因为与好友的矛盾关系,感到孤独和失落。

为了排解情绪,她开始用指甲刮伤自己的手臂,希望通过疼痛来获得暂时的释放。

学校加强了对她的关怀,并安排心理咨询师帮助她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提高自尊和情绪调节能力。

5. 小华,13岁,初中生。

小华在网络上受到了网络欺凌,被不断的网络暴力言论困扰。

她开始用针刺伤自己的手指,希望通过疼痛来转移对网络欺凌的焦虑。

学校加强了网络安全教育,并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小华增强应对网络暴力的能力。

6. 小亮,15岁,高中生。

小亮在父母离异后,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开始用打火机烧伤自己的手臂,试图通过身体上的痛苦来减轻内心的痛苦。

学校及时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并安排心理咨询师帮助他处理情绪问题,改善家庭关系。

7. 小玲,16岁,高中生。

小玲在学校遭受了同学的暴力欺凌,她感到恐惧和绝望。

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她用刀划伤自己的腿部,试图通过身体上的痛苦来转移对欺凌的恐惧。

警惕孩子的自伤行为

警惕孩子的自伤行为

警惕孩子的自伤行为作者:晓天来源:《青春期健康》2010年第07期案例介绍:13岁的岚岚(化名)今年上初二,这个孩子给我印象最深刻,她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一直跟着妈妈生活。

岚岚虽说成绩不是很好,但也从来没给家人惹什么麻烦,可后来老师找到她的妈妈王女士谈话,说岚岚最近不好好上课,还老是拿刀片划自己胳膊。

更让王女士难以接受的是,老师说原因可能是岚岚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女生,但遭到拒绝。

王女士告诉我,当时她感觉天都塌了,谁会想到同性恋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

回家后与岚岚的谈话中,王女士发现女儿的整个胳膊布满了新新旧旧的划痕,她一下子失去了理智,狠狠地扇了岚岚一巴掌。

从那以后,岚岚就很少跟她妈妈说话了。

王女士哭着告诉我,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和老公离了婚,因为这件事她一直觉得亏欠女儿的,便努力赚钱想让孩子的生活过得富足一些,等女儿长大了,什么就都好了。

我现在仍然记得她哭着跟我说:“女儿变成这样,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另外一个孩子叫小茜,今年上初中一年级。

她文静、漂亮,家境优越、成绩名列前茅。

在外人看来,这个孩子确实让人羡慕,但就在两年前,原本乖巧的小茜却得上了一种怪病,遇到不顺心的事,她竟然会拼命揪自己的头发。

因为这个怪异的举动,小茜的家里人都吓坏了,谁都不敢惹她不高兴,但敏感的小茜还是经常会为自己的一些小错误而犯“病”。

她的妈妈说,在给她打扫房间的时候,看见座位上满是头发,心疼得跟刀割一样。

在随后的治疗中我了解到,原来小茜家是做生意的。

小时候,父母的事业处在起步期,平常没时间照顾她,又担心她自己出去不安全,就经常把孩子锁在家中,很少与外人接触,爱的缺失使小茜的性格变得畸形。

案例分析: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自伤”,是属于青春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被人忽略、被人指责等经历造成的。

当人遇到了挫折和压力,又觉得无力抗争时,就只能通过伤害自己来宣泄情绪。

如果长期持续这种行为,就变成了自虐。

“自伤”的人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医生解释说,第一是宣泄情绪,“自伤”的人通常都是要求很高的人,他可能不想通过破坏外界的一些东西,比如殴打别人、砸东西等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而是通过伤害自己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应对孩子自残自伤,家长必看的5条建议

应对孩子自残自伤,家长必看的5条建议

应对孩子自残自伤,家长必看的5条建议
1. 寻求专业帮助:自残自伤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往往需要结合心理咨询和治疗来帮助孩子。

家长应该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等。

2. 留意孩子的行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

如果孩子一直戴着长袖、长裤等,或者拒绝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这可能是孩子自伤的迹象。

3. 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并认真听取孩子心声。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支持孩子和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提供安全的环境:在发现孩子自伤后,家长应该确保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安全的,尽量减少激发孩子自伤的因素。

5.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这有助于改善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青春期学生自伤(残)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青春期学生自伤(残)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林甲针青春期学生自伤(残)行为的〔摘要〕当前,青春期学生自伤(残)行为越来越严重。

自伤(残)学生往往生活在缺乏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安全感极度缺失,看似是因为遭遇了人际失败、考试失败而引发负面情绪及自伤行为,但其背后都与家庭特质有一定的关联。

学生是带着父母人际互动的创伤进行家庭之外的人际互动的,这种互动缺乏弹性,形成无法摆脱的困境,这与学生无法解决家庭矛盾的无助和无奈的情境是类似的。

学校、家庭应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缓解学生心理上的伤痛,让阳光照进他们的内心。

〔关键词〕自伤(残);家庭因素;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2-0060-04家庭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疫情后期,我的工作室接待了13位自残(自伤)学生,女生九位,男生四位。

现在把典型的个案整理成文,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三个自残(自伤)的案例(一)父母闹离婚的高一女生端午节那天,小菱(化名)如约来到我的工作室。

她看上去内向、文静,穿着整洁的校服,人很清秀,身高中等偏上,显得亭亭玉立。

她从乡下的一个初中考到某校的重点班,努力、上进。

她坐下来以后与我交流,我感觉她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表达能力很好,但说什么事都是平稳的、淡淡的,情绪没有起伏。

她说她爸爸妈妈一直关系不好,妈妈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少。

爸爸话挺多的,自我感觉很能干,其实这么多年没有赚到什么钱;家庭条件不太好;有一个妹妹在读小学四年级。

小菱长期住在大姨家。

她说自己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初二的时候挣扎在痛苦的泥涡里,成绩更是退步得很快,再也不是班里的尖子生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便偷偷地去了温州市区看心理医师,开了很多的药。

看医生和买药都是用的压岁钱,她没有告诉大姨,也没有告诉爸爸妈妈,一个人撑着。

从初二开始,她开始自残,用锋利的美工刀把自己的左手臂刻得千疮百孔,看着血液缓缓流出,她感觉心里特别欢快。

关于学生自残的情况汇报

关于学生自残的情况汇报

关于学生自残的情况汇报学生自残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自残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自残的情况,本文将对学生自残的原因、表现和预防措施进行汇报。

首先,学生自残的原因主要包括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问题是导致学生自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会使学生产生自残的念头。

家庭问题也是导致学生自残的重要原因,比如家庭暴力、家庭纠纷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

此外,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导致学生自残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矛盾会使他们产生自残的念头。

其次,学生自残的表现主要包括行为改变、情绪异常和身体伤害。

学生自残往往会表现出行为改变,比如突然消沉、不愿与人交流、不愿参加课外活动等。

情绪异常也是学生自残的表现之一,比如情绪低落、易激动、焦虑不安等。

此外,学生自残还会在身体上留下明显的伤害,比如手腕、大腿等部位出现刀伤、烫伤等。

最后,为了预防学生自残,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

其次,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避免产生自残的念头。

总之,学生自残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共同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预防学生自残的发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孩子自残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孩子自残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孩子自残的心理问题探究在现代社会中,孩子自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家长们经常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经历心理困扰时会采取自残的行为,这引发了许多人的担忧与好奇。

孩子自残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原因。

孩子自残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自残。

自残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这种伤害不是出于意外或者外部原因引起的。

而孩子自残,则是指未成年人对自己身体的自虐行为。

自残行为的原因孩子自残通常是一种应激反应,表明其心理上存在着某种困难或者压力。

一些潜在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1.家庭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家暴等问题可能导致孩子感到无助和绝望。

2.学业压力:学习成绩、考试压力等可能使孩子感到沮丧和无助。

3.情感问题:友谊问题、恋爱问题、社交问题等也可能成为孩子自残的诱因。

4.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可能使孩子更容易产生自残行为。

如何有效帮助孩子当发现孩子存在自残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以下是一些建议:1.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支持,倾听他们的心声。

2.寻求专业帮助: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帮助孩子分析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治疗。

3.关注家庭和学校环境:尽量改善孩子所处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安全。

4.教育自我调节:帮助孩子学会有效应对困难和压力的方法,建立积极的心理素质。

结语孩子自残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的表现,我们不能忽视这一问题。

通过关爱、理解和专业帮助,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重新找回心灵的平衡。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自伤行为的原因和处理策略

儿童自伤行为的原因和处理策略

儿童自伤行为的原因和处理策略自伤行为是指儿童在面临心理困扰、情绪压力或心理疾病的情况下,通过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

自伤行为在儿童中逐渐增多,给他们的健康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儿童自伤行为的原因和处理策略。

一、儿童自伤行为的原因1. 心理困扰和情绪压力儿童面临各种困惑和挫折时,例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问题或亲人离世,都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困扰和情绪压力。

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倾诉的渠道,他们可能选择通过自伤来释放内心的不安。

2. 心理疾病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会导致儿童产生自伤行为。

这些疾病会扰乱他们的思维和情绪,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进而选择自伤来获得短暂的缓解。

3. 内外在压力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也是引发儿童自伤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的离异、虐待或冲突、学业上的过度要求以及同辈关系的紧张都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自伤行为的出现。

二、儿童自伤行为的处理策略1. 建立支持体系儿童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家长、老师和同伴应该保持与他们的密切联系,鼓励他们倾诉内心的困惑和压力。

同时,学校和社会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建立起儿童的支持体系。

2. 加强心理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通过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可以更好地应对自己面临的困难,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3. 提供专业治疗对于儿童出现自伤行为的情况,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专家可以评估儿童的心理状况,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使用。

4. 提供安全环境和支持在家庭和学校中,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关怀是至关重要的。

保持适当的沟通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关注。

此外,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门的自助小组和互助平台,使儿童能够与有共同经历的人进行交流和支持。

5. 关注家庭问题儿童自伤行为的处理不仅要关注个体本身,也需要留意家庭环境中可能的问题。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解读和处理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解读和处理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解读和处理青少年自伤行为是指青少年在面对生活压力、情绪困扰或心理问题时,通过刻意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寻求释放或逃避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困扰和困惑,需要及时解读和有效处理。

本文将从解读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危害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心理问题、情绪困扰、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压力等。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心发展不成熟,对外界刺激和压力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自伤行为。

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1. 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情绪,无法有效地应对内心的痛苦,从而选择通过自伤来缓解情绪。

2. 情绪困扰: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失恋、家庭矛盾等情绪困扰时,常常感到无助和绝望,自伤成为他们释放情绪和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3. 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遭受排斥、欺凌或孤立,感到孤独和无助时,可能选择自伤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寻求关注。

4. 学业压力:当前社会对青少年的学业要求越来越高,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一些青少年在应对学业困难时,无法有效地释放压力,选择自伤来逃避现实。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危害青少年自伤行为不仅对个体本身造成伤害,还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主要危害包括:1. 身体伤害:自伤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身体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刻意伤害皮肤、割腕等行为会造成伤口感染、出血过多等后果,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自伤行为会加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加剧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展,甚至导致自杀倾向。

3. 社交问题:自伤行为容易造成青少年与家人、同学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影响人际关系,导致社交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4. 学业问题:自伤行为会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甚至导致学业退步,影响未来发展。

处理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方法针对青少年自伤行为,家长、老师和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帮助,及时发现问题、解读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儿童自伤行为

儿童自伤行为
理问题。
创伤经历
评估过程中需要询问儿童是否经历 过创伤事件,如虐待、暴力、丧失 亲人等,这些经历可能增加自伤行 为的风险。
情绪和认知能力
评估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意 识和认知能力,这些方面的困扰可 能与自伤行为有关。
评估工具和方法
临床面谈
通过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面谈, 了解儿童的行为、情绪、社交等 方面的表现,以及家庭背景、学
的痛苦。
自尊心受损
长期遭受欺凌、家庭暴力或忽 视,导致儿童自尊心严重受损

心理创伤
曾遭受虐待、失去亲人等创伤 性事件,引发持续的心理痛苦

精神障碍
如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 ,这些精神障碍可能增加儿童
自伤的风险。
自伤行为的外部环境原因
家庭环境不稳定
家庭冲突、父母离异或家庭暴力等因 素,导致儿童处于紧张、不安全的家 庭环境中。
自杀意念
采用危机干预、心理支持 等手段,稳定儿童情绪, 防止自杀行为发生。
习惯性自伤行为
结合心理治疗和生物治疗 ,打破自伤行为习惯,促 进儿童自我成长。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色与责任
家庭
提供关爱和支持,增进亲子沟通,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 因素对儿童自伤行为的影响。
学校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师生对自伤行为的认知,关注儿童心 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
研究已经确定了多种与儿童自伤行为相关的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家
庭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发现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03
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多项研究表明,针对儿童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自伤频
率和严重程度。这些干预措施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和心理教育

12岁孩子脾气暴躁自残怎么办

12岁孩子脾气暴躁自残怎么办

12岁孩子脾气暴躁自残怎么办文章目录*一、12岁孩子脾气暴躁自残怎么办*二、导致孩子脾气暴躁自残的原因*三、日常如何正确教育小孩12岁孩子脾气暴躁自残怎么办1、父母帮孩子认清脾气暴躁自残的危害孩子自虐只是感觉到一时的愉快和解脱,并不能意识到这样做的各种危害性。

家长发现孩子有自虐行为的时候,要及时给孩子讲清自虐会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

只有让孩子从主观上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孩子才能从心理上接受父母的引导。

2、父母要教孩子正确的评价自己自虐的孩子很有自卑心理,对于因评价自己过低产生自虐的孩子,家长帮助孩子认知自己的长处,要让孩子明白人各有所长。

让他知道别人所短或许正是自己所长,这样就算自己身上有不如人这处,他也容易从心理上接受。

3、父母帮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勇气自虐的孩子因长期的不被理解和信任,心理上都是怯懦的。

家长要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勇气,平时有意让他们去做一些简单或擅长的事情,事情做成功之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孩子从成功之中会找回自信,增加做事情的勇气,从而克服因自卑心理带来的自虐行为。

4、父母降低预期,给孩子减压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不应该用同一样的标准来衡量。

尤其是学习方面,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多与孩子交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有,只要孩子一点点取得进步即可,千万不要过于苛求,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

5、父母要加强沟通,让孩子抗压一直有人提议给孩子实施挫折教育,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输不起。

过于要强的他们不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要帮助孩子打开眼界,知道自己尽力就好,别太苛责。

家长也要经常与孩子交流,知道他们心中所想,让他们做各种尝试之前,做好失败的准备。

6、父母适当引导,带孩子泄压谁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有压力时,情绪都会不好。

这种情绪若不及时排解掉,郁结于心危害巨大,易造成身体上的病变和精神上的郁闷,时间长了就会酿成祸患。

小孩有自残的行为该如何改变

小孩有自残的行为该如何改变

小孩有自残的行为该如何改变
自残行为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往往表明个体心理上的问题。

当发现小孩出现
自残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孩子改变这种行为。

了解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自残的背后原因。

自残行为通常是一种表达情感和
压力的方式,而不是孩子寻求伤害自己的真正意图。

可能是由于家庭问题、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造成的心理困扰,导致孩子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通过自残来释放内心的压力。

提供支持和倾听
接下来,家长和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倾听。

孩子有自残行为时,并不一
定需要立即制止或惩罚,而是应该先倾听孩子的内心话语,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倾听和支持,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关心和理解,有助于缓解其内心的痛苦。

寻求专业帮助
除了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外,孩子也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如果孩子的自
残行为持续或频繁出现,家长应该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让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心理医生可以帮助孩子找出自残的根源问题,并给予合适的治疗和建议。

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最后,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言语
和行动表达内心情感。

可以教导孩子通过绘画、写日记、运动等方式来释放情感,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寻求帮助和与他人沟通,避免将负面情绪转化为自残行为。

总之,面对小孩有自残行为这一问题,家长和老师需要从了解原因、提供支持、寻求专业帮助、建立积极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帮助孩子,让他们摆脱自残的困扰,重新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

两岁小孩为什么会自残

两岁小孩为什么会自残

两岁小孩为什么会自残*一、两岁小孩为什么会自残宝宝自虐一方面可能是有时因自我要求高没能达到满足,或受到不当的责骂造成的,宝宝想以让身体承受一些疼痛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达到自我安抚的作用。

比如在紧张的时候小恒喜欢扯头发,豆豆用力拍脑袋,有些宝宝则会咬手指、咬嘴唇、揪耳朵、打滚等。

另一方面,这也是宝宝对于爱与归属需求的表现。

宝宝某些意愿无法得到满足,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很完整地表达其需求,导致与人沟通欠缺,比如咬自己的手,或有其他的激烈身体动作,都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或引起大人注意。

*二、孩子自残怎么办1、帮孩子认清自虐的危害一般有自虐倾向与行为的孩子,只注重自残当时的解脱和愉快感受,却没有想到它带来的各种危害。

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自虐的行为,就要及时给孩子讲清这样做的不良后果,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可能让自己越来越自卑,会让别人更加看不起自己,将来组建家庭、就业甚至一生都会受到影响。

孩子只要从心理上认清了自虐的危害,就会乐意接受父母的引导。

只有孩子主观上想去改变,杜绝自虐行为的成功率才会更高。

2、提高孩子的自信与勇气父母对待自虐的孩子,平常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比如,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或者擅长的事情,这样孩子很容易就能取得成功。

成功的体验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增加孩子的勇气,以克服孩子因自卑产生的自虐行为。

3、教孩子正确地宣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不良的情绪,都需要发泄出来。

因此,父母要教孩子正确地宣泄消极的情绪,告诉孩子有了委屈找父母诉说,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找朋友谈谈,想发怒时去空旷无人的地方喊上几声,等等,让孩子学会及时表达与处理不良的情绪,不要把负面的情绪积压在一起,否则,孩子就很容易用自虐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三、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1、察觉孩子的情绪孩子如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背后有其原因,不管他们是否清楚原因何在。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明来由的生气或沮丧时,不妨停下脚步来了解他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安全地表达各种情绪。

关于小学生轻度自残的案例分析

关于小学生轻度自残的案例分析

关于小学生轻度自残的案例分析引言:自残行为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有意识伤害行为。

尽管自残行为在过去被认为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出现了轻度自残的案例。

小学生自残行为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以一个小学生轻度自残案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描述:小明,一个13岁的小学生,表现出了一些轻度自残的行为。

小明的父母描述他常常用针刺自己的手指,或是在手臂上用钢笔划伤自己。

据父母了解,这些行为从一年前开始频繁出现,但至今没有造成太严重的伤害。

小明的父母十分担心,并希望寻求专业的帮助。

分析:1.家庭环境小明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长期工作忙碌,少有时间陪伴孩子。

这种家庭环境下,小明可能感到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导致他通过自残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2.情绪和心理状态3.同伴关系小明可能缺乏健康的同伴关系。

在学校中,他可能面临欺凌和排斥,这会进一步加剧他的自卑感。

自残行为可能成为他在缺乏其他合适的情感释放方式下的选择。

4.个体心理特点小明可能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他选择了轻度自残而非其他更具破坏性的行为。

这可能源于他对伤害后果的顾虑,也可能是因为他期望通过自残行为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帮助。

解决方案:1.家庭支持父母应花更多的时间与小明沟通,并表达对他的关爱和支持。

他们可以设立固定的家庭活动时间,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以提高小明的安全感。

2.情感表达和心理辅导3.同伴支持学校可以设置支持小明的同伴圈子,帮助他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同时,加强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处理,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友好的学习环境。

4.教育和启发小明可以通过课程和讲座等方式,了解自残行为的危害,并学习其他更健康的情绪释放方式,例如体育锻炼、音乐等。

结论:小学生轻度自残的案例反映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

家庭支持、情感表达、同伴关系的改善以及教育和启发,是帮助他们摆脱自残行为的关键。

儿童的自虐行为

儿童的自虐行为

方法
• 1、帮孩子认清自虐的危害 • 孩子自虐只是感觉到一时的愉快和解脱, 并不能意识到这样做的各种危害性。家长 发现孩子有自虐行为的时候,要及时给孩 子讲清自虐会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孩子知 道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给 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只有让 孩子从主观上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孩子才能从心理上接受父母的引导。
孩子自虐的行为父母一定不能心的痛苦也会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儿童的自虐行为
2012年1月9日,一个名为“儿子两岁半了,他有自虐 倾向,怎么办”的帖子引起了关注。发帖网友“guzixi”说, 从一岁多开始,儿子就有个不好的举动,“有什么要求得 不到满足,他不哭也不闹,就直接跪地上,用头使劲磕地 板。吓死我们了!” “guzixi”回忆说,前几天,孩子拉肚子,孩子的奶奶从 医院弄了两服中药,说是吃了见效快。孩子初尝一口后再 也不愿意喝了,不仅把药打翻,还一个劲地撞自己脑袋。
有时磕头有时撞墙,孩子的额头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 的。“guzixi”和爱人注意到儿子有自虐倾向后,特别小心, 但有时他突然就有这个举动,挡也挡不住。“都不知道孩 子从哪里学来的,真是太吓人了,请有经验的朋友指点指 点。”
• 孩子的自虐行为是一种长期不被理解、不 被信任和尊重的心理压抑和心理上自我防 御机制的消极的保护性反应,也是负性情 绪的发泄。 • 表现:孩子的自虐行为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有的拔头发,有的不吃饭,有的让自己挨 冻,有的用板子抽打自己,有的用刀子自 伤,严重者则了结生命。自虐行为都是以 伤害自己的身体为特征的。但自伤身体不 是目的,目的是排泄心中的烦闷、委屈与 愤懑。
• 5、教孩子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
• 每个人都会有不良的情绪,张德芬老师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特别提出:孩 子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化解,它 就会积压在内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影 响着今后的性格和心理。所以,当孩子出 面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正确的 宣泄出来。

宝宝伤害自己是自虐

宝宝伤害自己是自虐

宝宝伤害自己是自虐导读:小孩是家长的心头肉,是大人的掌中宝,小孩损害自己,受伤的是小孩,可心疼的是家长。

小孩自虐总是有其内在缘故,家长们一定要弄明白原委,让自己的小孩健康地成长。

妈妈困惑天蓝风轻:小恒在动气时总是紧握双拳,做出极度不满的表情,有时还用劲地拽自己的头发,想要把自己弄伤似的,请问应该如何样对待他的这种行为?豆妈妈:豆豆(2岁)最近不明白如何回事脾气专门大,略微不顺心就要用拳头用劲打自己的头,我们如何也禁止不了。

Lucy123:我女儿妮妮27个月,在幼儿园她不喜爱别的小朋友碰她,别人动了她就不快乐,但又不告诉别人,只是用劲咬自己的手,回家后她的手上还有专门深的两道牙印。

看到宝宝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在损害自己,当爸妈的都难过,每个宝宝在自己眼里差不多上天使,都呵护得专门小心,但他们自己如此折腾难道不疼吗?如何样才能禁止如此的自虐行为?宝宝为何会自虐?宝宝自虐一方面可能是有时因自我要求高没能达到满足,或受到不当的责骂造成的,宝宝想以让躯体承担一些疼痛的方式来开释压力,达到自我安抚的作用。

比如在紧张的时候小恒喜爱扯头发,豆豆用力拍脑袋,有些宝宝则会咬手指、咬嘴唇、揪耳朵、打滚等。

另一方面,这也是宝宝关于爱与归属需求的表现。

宝宝某些意愿无法得到满足,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专门完整地表达其需求,导致与人沟通欠缺,象妮妮那样咬自己的手,或有其他的猛烈躯体动作,差不多上为了发泄不满情绪,或引起大人注意。

爸妈应当如何样做一旦宝宝动气,再次采取自虐方式表达时,爸妈不用惊慌。

第一要平复,找到缘故后依照情形不同对待。

你能够如此做:倾听拥抱鼓舞宝宝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喜是悲。

你先保持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轻轻拥抱和触摸情绪兴奋的宝宝,耐心询问他到底想要做什么,及时疏导宝宝的情绪,建议宝宝停止自虐行为,让宝宝尽快安静下来,而不是连续刺激宝宝,激化他的情绪。

你的明白得和拥抱对宝宝来说是获得安全感的良药。

关于年纪幼小尚无法为所欲为的宝宝,因为做不行而发脾气时,要轻声告诉他不要着急,可先示范给他看,再让他自己做一次,假如能顺利就稍加奖励。

小女生玩割腕游戏自残心理令专家震惊

小女生玩割腕游戏自残心理令专家震惊

小女生玩割腕游戏自残心理令专家震惊中华网 2003-08-15“每天我不是想把自己的手腕用刀割破,就是想把耳朵捅破,您说……我该怎么办?”提问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清秀女孩。

敚小女生提问震惊四座8月12日16时30分,中国科技馆举办的一场题为《中学生心理成长战略》的报告刚刚在一片掌声中落幕。

随后,主持人宣布可以向报告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丛中提问。

会场经过片刻沉默,突然有一个清脆的声音问道:“老师,我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每天我不是想把自己的手腕用刀割破,就是想把耳朵捅破,您说……我该怎么办?”大家顺着声音看去,是一个穿白短袖、面目清秀、大约十三四岁的女学生。

这个奇怪问题让担任了好多年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的丛中博士有些震惊。

尽管他也曾听说过好多关于青少年自残的消息,但是在这么多人面前听到孩子心声的表露,还是有些意外。

短暂的思考后,丛中博士委婉地回答了这个女孩子的问题。

接着,会场内又站起一位女老师,她告诉丛博士,在自己所带的初一班级内,也有好几个孩子喜欢割自己的手腕,有的胳膊上经常划出一道道的血口子。

对此,她感到很困惑。

直到17时报告会结束后,在科技馆地下阶梯教室外的长长走廊内,还有一些听报告的孩子还在悄悄谈论着割手腕的问题,久久不愿离去。

15岁的小玫挽起了自己的袖子……听报告时坐在记者旁边的小玫是北京某中学学生,今年15岁。

她是被同学拉来科技馆听心理报告的。

听到会后那个女孩子和女老师的提问,小玫很震惊。

她震惊的理由是她第一次发现还有好多人有着与自己一样的经历。

报告结束后,小玫乘着上厕所的空隙,悄悄向记者挽起了自己的袖子。

她白皙的手腕上有几道已经结疤的刀口。

她低着头轻轻告诉记者,隔三差五她就会在自己的手臂上用剃须刀拉出几道口子。

随着伤口越来越多,她只能把刀口往下移,一直到前臂。

为了掩盖伤口,她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袖衣服。

13到15岁的自残少年不都是问题少年类似小玫的现象在校园内并非个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孩有自残行为严重吗
导读:小孩有自残行为严重吗?在中小学生中,有部分孩子由于情绪无法宣泄或者是由于压力巨大的原因,喜欢通过自残来缓压。

那么小孩有自残行为严重吗?
小孩有自残行为严重吗
1、小孩有自残行为是否严重
学生自残是一种不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弄不好还会弄巧成拙,酿成祸端。

很容易导致小孩子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引导,最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如自杀等。

自残学生需要加强自我矫治,必要时要介入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危险的宣泄方式。

青年学生自残开始是都是有意识的,后来发展到无意识。

自残肢体选择的部位大多是一些衣服能遮盖的地方,如大腿外表、手臂上端,胸部、腹部等。

2、小孩有自残行为怎么办
2.1、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对象,平时要多些时间陪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关注。

遇到事情要学会与孩子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总是以家长的姿态打压孩子。

小孩有自残行为严重吗
2.2、帮孩子认清自虐的危害
家长发现孩子有自虐行为时,要及时给孩子讲清自虐会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2.3、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勇气
家长平时要有意让他们去做一些简单或擅长的事情,事情做成功之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孩子从成功之中会找回自信,增加做事情的勇气,从而克服因自卑心理带来的自虐行为。

2.4、教孩子正确宣泄情绪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正确地宣泄出来。

如:遇到委屈和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和父母诉说,也可以和好朋友谈,或者是放声大哭。

3、小孩有自残行为是什么心理
很多人都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

对于一些他们已经失去信心(可以说绝望)的事情,由于他们存在较好基础,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现,自残往往也为了斩断这些来源。

焦虑、紧张、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

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

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

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小孩有自残行为严重吗
自虐的快感。

一些人会从痛苦中感到放松、刺激或兴奋。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虐。

自虐中对肉体的伤害就是自残。

其他痛苦的减轻,如毒瘾发作等。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

小孩有自残行为是什么原因
1、师生冲突
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的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师生关系由此被扭曲,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呵护与敬重的关系。

师生冲突暴露了中国应试教育中教师爱的严重缺乏,学生成为被辱骂和羞辱的对象。

2、家庭冲突
在分数指挥棒下,家长同样作为被压迫者在压迫着学生,在高度压力的应试教育之下,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自身已经充满了压力,在这之上来自家庭的加压稍有不慎就会压垮他们。

这种脆弱不是他们先天具有的,而是意志力被外在压力不断消弱而导致的。

3、学业压力
繁重的作业要求中小学生集中能量,既要速度又要准确,还不能想放弃就放弃。

这是消耗意志力的工作。

当中小学生将意志力耗尽在”控制表现、绩效、成绩“时,就难以控制情绪和冲动,因为意志力是有限的。

怎样预防小孩有自残行为
减轻孩子的各种压力。

超负荷的应试教育、盲目追求名校名次,都会对孩子的正常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容易形成青少年的”亚健康“状态。

小孩有自残行为严重吗
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

当孩子出现情绪低郁的时候,要多陪伴孩子,多用生活中阳光积极的一面来影响孩子。

要避免孩子接触社会上负面的信息,这些负面信息容易对孩子形成暗示性或者诱导性的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特征就是忧郁情绪的弥漫性存在,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预防孩
子发展成为忧郁症。

如果发现孩子有忧郁症的倾向,建议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的心理科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会运用专业诊断,发现孩子疾病的程度,同时医生可以辅助开具抗忧郁的药物,帮助治疗孩子,无疑对防止自杀或者忧郁症的进一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家长切勿讳疾忌医,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