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心理辅导
自残行为原因与心理治疗方法综述
自残行为原因与心理治疗方法综述在现代社会中,自残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本文旨在探讨自残行为的原因以及心理治疗方法,为相关人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自残行为的原因1. 心理问题自残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心理问题有关。
比如,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残行为的冲动。
2. 自我压力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学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当个体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压力时,可能会选择自残行为以释放内心的压力。
3. 情感调节个体在情感上的挫折和打击可能导致他们选择自残行为以获得一种情绪调节的方式。
通过自残行为,他们可以暂时性地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感。
4. 注意力寻求有些人选择自残行为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孤独和被忽视的情绪,通过自残行为可以让他人关注到他们的存在。
二、自残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其错误和负面的思维模式,以及相关的自残行为触发因素。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个体可以学会更积极、更健康的应对策略。
2. 情绪调节技巧情绪调节技巧是指通过学习和掌握一些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并避免选择自残行为来调节情绪。
这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运动等方法。
3. 解决问题技巧自残行为往往与一些实际问题有关。
通过解决问题技巧的学习,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减少自残行为的发生。
4. 心理支持和治疗心理支持和治疗是指个体可以获得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和支持,通过与治疗师的沟通和交流,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5.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在医生的指导下,个体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来治疗相关的心理问题,减少自残行为的发生。
学生自残如何心理疏导案例
学生自残如何心理疏导案例
《学生自残心理疏导案例》
张同学,一个平时看起来挺开朗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就开始自残了呢?这可把老师和家长都急坏了!
有一次,我去张同学家里家访。
一进门,就看到张同学坐在角落里,神情黯淡。
我走过去,轻声问:“张同学,怎么啦?”张同学低着头,不说话。
他妈妈在旁边着急地说:“这孩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老是把自己弄伤啊!”我心里一揪,这得多疼呀!
我试着跟张同学聊天,一点点地打开他的心扉。
我问他:“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啦?”他沉默了一会儿,喃喃地说:“同学们都不跟我玩,他们都笑话我。
”哎呀,这不就是孩子们之间常有的小矛盾嘛,但怎么就会让他这样伤害自己呢?这就像一棵树,被一阵小风吹过,就摇摇欲坠了,多让人心疼啊!
然后我开始耐心地跟他说:“张同学呀,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呀,这很正常的。
你不能因为这个就伤害自己呀!”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只小鸭子,也总是被其他鸭子排挤,但它最后找到了真正理解它的朋
友。
我问他:“你不想也找到真正懂你的人吗?”他看着我,眼睛里有了一点光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老师们都特别关注张同学,经常鼓励他,让他知道自己是被在乎的。
我们还组织了一些活动,让同学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慢慢的,张同学的脸上又有了笑容。
你说,其实解决学生自残的问题难吗?我觉得不难,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他们就会慢慢好起来呀!就像那棵树,只要我们给它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它终究会茁壮成长的,不是吗?
所以呀,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别轻易放弃!。
自残,只因自责——中学生自残行为辅导个案一则
2011年第 3期 # 33
§
苎壁 生 。~ .
了 ,那 她肯定不 会说那 样 的话 。
二 、辅 导过程
了解到 上述情况 后 ,我决定 先采 用认 知疗 法 ,改变其 不合 理 认知 观念 。我请她 回去思 考两 个 问题 :小 时候 你理解 的 “死 ”是 什 么意思 ?奶 奶 的死是你 所能 控 制 的吗?
原 来 她 小 时 候 一 直 和 奶 奶 住 ,但是 因为奶奶 重 男轻女 ,对 她不 是很好 ,经 常骂 她 。随着年 龄 的增 长 ,她幼小 的心 灵充 满 了 对奶奶 的怨恨 ,她 开始 希望 奶奶 死去 。而在她 念初 一那 年 ,奶奶 真的死 了。从 此她 的 内心 充满 了
在第 二次咨询 的时候 ,我请 她 回答 这两 个 问 题 。她告 诉 我 : 回去仔 细考虑 了我 的问题 ,她 当 时并不 清楚 “死”是 什么 ,只是 天真地想 着奶奶 死 了就 不会 骂她 了 ,小时 候理解 的 “死 ”和现 在 所理 解 的是不一 样的 ,有很 大的 区别 。同时她 也告诉我 :奶奶 生 病 去世是 自己不 能控制 的 ,看 来 奶奶的死和 自己是没有关系的。
一 、 背 景与诊 断
楚 楚 ,l6岁 ,我 校 高 一 女 生 ,性格 内 向,情 感 丰富 ,思维 敏 捷 ,学 习成绩 一般 。父母 均 为 普 通 工人 。一 次心 理 健康 课 上 , 她 请 我 坐 到 旁 边 ,让 我 看 她 的 手 ,我一看 ,她 的手上 有很 多小 刀 的划痕 。她悄悄 告诉 我她 有 自 残行 为 。我意识 到她可 能 出现 了 心理 问题 ,请她课 后到 心理辅 导 室来详 谈 。
上完 三节课 后 ,楚 楚如 约来
一: l _. _兰墨堕廛塾宣 i 一 竺.
学生自残如何心理疏导教案
学生自残如何心理疏导教案教案标题:学生自残如何心理疏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自残行为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2. 掌握心理疏导学生自残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解释自残行为的定义和常见原因,例如情绪困扰、压力、自我认同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自残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知识讲解:3. 介绍常见的自残行为,如划伤、割伤等,并解释其可能的后果和风险。
4. 分析自残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如寻求安慰、控制情绪等。
心理疏导技巧:5.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并提供情绪表达的途径,如写日记、绘画、谈话等。
6.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运动等。
7. 鼓励学生寻求支持和帮助,如与亲友、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交流。
情感表达与问题解决:8. 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如通过写信、谈话等方式将内心的困扰与他人分享。
9.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寻求支持、改变思维方式等。
10. 提醒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和提升自我价值感。
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1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
12. 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目标和规划,提高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如参加社团、志愿者活动等。
总结:14. 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强调自残行为的负面影响和寻求有效的帮助的重要性。
15. 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如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电话等。
教案评估:16. 设计相关的评估工具,如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了解学生对自残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的提升情况。
注意事项:1. 在教案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隐私和敏感问题的尊重,避免过于具体和侵入性的讨论。
2. 需要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和相关专业人员合作,确保教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进行学生自残问题的心理疏导工作。
心理咨询应对自残行为的建议
心理咨询应对自残行为的建议自残行为(Self-Harm)是指个体刻意对自己身体进行损害的行为,通常包括割腕、刺伤或烧伤等方式。
这种行为往往出于对精神痛苦或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心理咨询中,专业咨询师可以给予相关建议和支持,帮助个体应对自残行为,重塑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1. 推动个体寻求专业帮助自残者常常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和忧虑,他们可能害怕被别人误解或被视为不正常,因此可能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倾听、理解自残者,鼓励他们敞开心扉,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
咨询师可以给予个体鼓励和支持,告知他们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并解释咨询的目的和方法。
2. 建立安全稳定的治疗环境对于自残者来说,建立一个安全且富有同理心的治疗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咨询师需要创造出一个宽松、相互尊重和富有安全感的氛围,让自残者感到受到支持和理解。
同时,咨询师还应该确保咨询室内的物品不会成为可能的自残工具,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3. 帮助个体识别自残行为的触发因素自残行为的触发因素各异,可能是痛苦的情绪、抑郁、焦虑或强大的压力等。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应帮助个体识别导致自残的具体因素,并帮助他们了解这些因素对自己的影响。
通过分析和认知这些因素,个体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应对方式。
4. 探索替代性的应对策略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以与个体一同探索替代性的应对策略,以代替自残行为。
这些策略可能包括通过对话、写作、艺术疗法、户外活动或放松技巧等形式来表达情绪和减轻精神压力。
咨询师要引导个体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
5.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经过自残行为后,自残者可能感到内疚、自责甚至进一步痛苦。
咨询师要帮助个体释放负面情绪,培养对自己的积极认知和接纳。
通过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和被接纳的,个体可以逐渐建立更健康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6. 管理自残行为的危机自残行为应当被视为一种精神健康危机,咨询师在提供心理支持的同时还需要确保个体的安全。
心理咨询处理自残行为的建议
心理咨询处理自残行为的建议自残行为是一种令人担忧和困扰的心理问题,涉及到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支持对于帮助患者摆脱这种行为、恢复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处理自残行为的建议,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帮助患者。
一、建立信任关系心理咨询中,建立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对于参与自残行为的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自责、羞愧和困惑。
因此,心理咨询师需要以关怀、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接纳患者,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接纳。
通过倾听和真诚的对话,心理咨询师可以逐渐与患者建立起互信关系。
二、了解自残行为的原因在处理自残行为时,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对于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自残行为可能源于多个因素,如心理压力、情绪失控、应对困难的无效方式以及精神疾病等。
心理咨询师应通过开放性问题和深入探讨来了解患者的情感、动机和背景,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发现潜在的触发点。
三、情绪管理和应对技巧自残行为常常与情绪失控密切相关。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帮助患者学会情绪管理和应对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咨询师可以教授患者一些实用的技巧,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冥想和倾诉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在情绪激动时恢复平静,并避免采取自残行为。
四、认知重构和解决方案制定自残行为往往与负面的认知、消极的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能力不足有关。
通过认知重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和修正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知。
同时,与患者一起制定解决方案也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患者寻找替代自残行为的途径,并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目标和计划。
五、家庭和社交支持家庭和社交支持对于处理自残行为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师可以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或关键人士分享问题,寻求支持和理解。
此外,咨询师还可以引导患者与相关的社会组织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建立联系,以获得更全面的支持和援助。
六、定期检查和持续关注自残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长期的关注和支持。
[自残心理辅导]自残后学生心理疏导
[自残心理辅导]自残后学生心理疏导找回曾经的纯真一个自残女生的个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集美区乐安中学洪钰婷【摘要】本案例是一个自残女中学生的辅导个案,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取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和支持心理疗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经过六次咨询后,使该学生克服了自残行为,并且在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能力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咨询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自残行为、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1、学生的基本情况女,14周岁,八年级学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我评价低,很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
3、个人成长史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父母关系紧张,时常吵架闹离婚。
母女关系紧张,母亲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在教育方式上也多以批评、训斥为主。
但是与父亲却很好。
最疼爱该学生的爷爷与三年前去世,让其一直很伤心。
刚上初一时被几个与自己关系很好的同学欺骗一起去殴打其他同学,事后那些同学都把责任推卸到她身上并由其一人承担处分。
现在觉得在生活中很少有值得她信任的人。
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对学习毫无兴趣,同学们对她印象不好。
4、心理测验结果SCL-90测验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水平。
二、学生的自述母亲很重男轻女,从小就对其分不满,平时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都很不好,甚至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母亲在朋友在的时候装得对自己很好,甚至帮其倒水,可是,客人走后立即翻脸把刚倒的水拿走说是倒给自己喝的。
平时母亲对自己也有一定的暴力行为,为了对抗母亲对自己的偏见,甚至有用头撞茶几的行为来表示抗衡。
这些导致了导致母女关系一直很僵,在家里自己不愿意和母亲沟通,并且都是躲避与母亲碰面。
刚上初一时,班上有几个同学与起自己很好,自己对她们分信任,虽然她们对她灌输的都是欺压周围同学等不良的思想,可是自己也没有立场地服从她们。
在一次与她们共同殴打一女同学的事件中,她们压迫自己在学校保卫科录口供时把责任自己一个人抗下。
此次事件后,自己不再信任别人,而且对别人也不真心的,并且对朋友总是说谎话。
自残行为的常见症状与心理帮助
自残行为的常见症状与心理帮助现代社会中,自残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有意地对自己身体进行损伤的行为,其背后往往蕴藏着复杂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介绍自残行为的常见症状,并探讨如何提供心理帮助,以帮助那些受到自残困扰的个体走出困境。
一、自残行为的常见症状1. 刻字或划伤皮肤:自残者通常会用刀片、指甲、笔尖等物体在身体的特定部位上刻字或划伤,这些伤口通常留下较明显的疤痕。
常见的自残部位包括手腕、前臂、大腿等暴露区域。
2. 结束恶性循环的欲望:自残行为既可以是强烈的情绪宣泄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试图结束内心痛苦的方式。
自残者往往追求短暂的释放感或者逃避现实的方式。
3. 具有控制需要:自残者往往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而通过对身体的伤害来获得某种虚拟的控制感。
在挣扎的过程中,他们更愿意选择对身体的掌控,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
4. 深感自卑和内疚:自残者常常对自己产生深深的自卑情绪,内心充满负罪感和自责。
他们可能相信自己应该承受痛苦,或者是将自残行为视为对错误行为的惩罚。
5. 社交回避和隐瞒:自残者通常很少与他人讨论自己的自残行为,他们常常把自己封闭在内心的世界中,不希望别人知道或理解自己的痛苦。
这种社交回避可能会导致孤立感和情绪恶化。
二、心理帮助的方法1. 寻求专业援助:面对自残困扰,第一步是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能够通过个别辅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自残者了解问题的源头,并提供解决方案。
2. 建立安全的环境:自残者需要一个安全、支持和理解的环境来恢复身心健康。
家庭成员、亲友和学校等社会关系网中的他人应提供支持,并尽力创造正面、非判断性的沟通氛围。
3. 促进情绪调节:自残者常常由于对负面情绪的处理能力不足而采取自残行为。
因此,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对于帮助他们摆脱自残困扰至关重要。
心理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教授情绪调节技巧和提供应对策略来帮助自残者更好地面对困境。
学生自残心理教育辅导心得体会
学生自残心理教育辅导心得体会
在进行学生自残心理教育辅导时,我发现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体会和心得:
1. 建立信任关系:学生自残往往是一种应对情绪困扰和内心痛苦的方式,他们常常感到被误解和孤立。
建立起与学生的信任关系非常关键,让他们感到自己可以倾诉和被理解是开展有效辅导的第一步。
2. 不要用指责和批评的态度:学生自残行为背后常常有复杂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
在进行辅导时,我们要避免用指责和批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要以理解和支持的心态去倾听和引导他们。
3.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学生自残往往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和情绪压力。
通过与学生深入交流,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寻找其他更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
4. 引导学生寻求专业帮助: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持和教育,但并不代表我们具备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辅导能力。
因此,在遇到较为严重的自残问题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机构的信息。
5. 家校合作: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与学生的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发展,对于学生的康复非常关
键。
在进行学生自残心理教育辅导时,我们要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以爱心和耐心去倾听和指导学生。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摆脱自残行为,重建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自残心理服务案例
自残心理服务案例以下是一个自残心理服务的案例:案例背景:小明(化名),18岁,高中生。
他在初中时就开始自残,通过划伤自己的手臂来释放负面情绪。
自从升入高中后,自残行为越来越频繁,开始影响到他的学习和人际关系。
他的父母非常担心他的心理健康,希望寻求专业心理服务。
心理服务过程:1. 初始咨询:小明和他的父母一起参加了初始咨询会议。
心理咨询师与他们一起了解小明自残背后的动机和触发因素。
他们发现小明自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强度压力和缺乏有效情绪调节机制。
2. 评估和讨论: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一系列心理评估,包括自残行为频率、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
同时,与小明和他的父母讨论了他们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期望和目标。
3. 情绪调节技巧培训:心理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教给小明一些情绪调节技巧,例如深呼吸、积极问题解决和情绪表达。
小明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训练,逐渐学会了自我平静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4. 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师定期和小明进行个别心理支持会话,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倾听。
5. 家庭治疗:心理咨询师与小明的父母进行了家庭治疗,帮助他们了解自残行为背后的复杂情况,并提供家庭互动的改进建议。
这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为帮助小明创造更支持性的环境。
6. 转移期:随着心理咨询的进行,小明的自残行为逐渐减少,他学会了更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他开始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更好地与同学建立了亲密关系。
心理咨询师还为小明提供了一些持续关注和自我保护的建议,以确保他继续保持良好心理健康。
这个案例中,通过综合运用心理咨询、情绪调节技巧培训、个别心理支持和家庭治疗等方法,小明的自残行为得到了缓解,并逐渐恢复了积极的心理健康。
这个案例也说明了心理服务对于自残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自残行为的心理解读与干预
自残行为的心理解读与干预自残行为是指个体主动伤害自己身体而引起的物理伤害,它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残行为的心理解读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帮助自残者走出困境的关键。
本文将对自残行为的心理解读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干预方法。
一、自残行为的心理解读自残行为常常被视为一种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方式,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
1.寻求解脱和控制一些自残者通过伤害自己身体来获得心理上的解脱感,并且通过控制自己身体的痛苦来抵消内心的困惑。
这种行为使得他们暂时从心理痛苦中解脱,获取短暂的安宁感。
2.情绪调节和自我惩罚自残行为有时也是一种情绪调节的手段。
一些人在无法应对激烈的情感时,通过伤害自己身体来转移注意力,减少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此外,自残也可以成为一种自我惩罚的方式,因为自残者常常对自己有强烈的内疚感和自卑感。
3.寻求关注和帮助自残行为也可能是一种呼救的方式。
对于一些缺乏人际交往和支持的个体来说,自残行为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并激发他人提供帮助和关心的动机。
二、自残行为的干预措施针对自残行为的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焦点疗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疗法等。
这些方法的目标是帮助自残者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和情绪,发展更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
-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致力于帮助自残者识别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并逐步培养积极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治疗师与患者共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帮助患者从自残行为中获得解脱。
- 情绪焦点疗法情绪焦点疗法主要关注于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
治疗师与患者合作,通过接纳、理解和标识情绪,帮助患者学会有效地表达情感,并掌握积极的情绪调节技巧。
- 解决问题的疗法解决问题的疗法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解决导致自残行为的问题。
治疗师与患者一同制定目标,探索和开发适合患者的解决方案,并提供支持和指导。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化学平衡来降低自残的欲望。
自残行为的症状与心理帮助
自残行为的症状与心理帮助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进行伤害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身体痛苦,但人们却常通过自残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
自残行为在当代社会逐渐增多,成为一个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自残行为的症状,并介绍心理帮助是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的。
一、自残行为的症状1. 切割行为:切割是最常见的自残行为之一。
个体使用刀具或其他锋利的物品划伤自己的皮肤,这些伤口通常较深,导致出血和疼痛。
2. 烧烫行为:个体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用火、烟头或热液体进行烧烫,造成组织损伤和疼痛。
3. 撞击行为:个体采取撞击自身身体的方式,如用拳头、头部或其他物体来故意撞击自己。
4. 内部伤害行为:个体通过摄入毒药、药物过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的内脏器官来实施自残。
5. 自我蹂躏行为:这种行为包括牙咬自己、狠狠地捏自己、刮自己等方式。
二、自残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1. 情绪调节:自残行为往往是个体试图减轻焦虑、抑郁、愤怒、无助或其他精神上痛苦情绪的一种方式。
2. 自罚:一部分自残者因为对自己的过错感到内疚和负罪而进行自残,以此来惩罚自己。
3. 渴望激发感觉:对于一些人来说,自残行为能够带来疼痛的感觉,并通过这种方式来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
4. 压抑或转移注意力:自残行为有时可以将个体从情感上困扰的问题中分散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的疼痛上。
三、自残行为心理帮助1. 寻求专业协助:自残行为指示个体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协助是首要的。
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能够为自残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辅导式心理治疗等方法在治疗自残行为上被广泛应用。
心理治疗师通过与自残者密切合作,帮助他们探索自残行为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3. 找到替代性行为: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自残者找到其他更健康、安全的方式来应对精神上的痛苦和压力,如艺术疗法、运动疗法等。
儿童自残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
儿童自残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自残行为是指一个人刻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尽管自残行为在成年人中也存在,但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尤为常见。
儿童自残行为的出现往往暗示着心理问题的存在,因此,及早的干预和心理治疗对于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儿童自残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
第一,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
儿童自残行为的出现往往与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密切相关。
为了帮助儿童走出自残困境,我们首先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发现自残行为,但切忌对其进行责骂或批评,而是要表达对儿童困境的关切和理解。
同时,为儿童提供一个随时倾诉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随时找到人倾诉心事。
第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儿童常常会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而采取自残行为来寻求关注和支持。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参与儿童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情绪状态,并定期与他们沟通。
如果发现儿童有自残倾向,可以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
第三,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儿童的自残行为往往与焦虑、抑郁和自我价值感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对于帮助儿童克服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情感支持、鼓励和赞美来提高儿童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与专业心理治疗师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第四,培养积极的应对策略。
儿童自残行为往往是一种负面应对策略,试图通过伤害自己来减轻内心的痛苦。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儿童学会更积极和健康的应对策略,如深呼吸、放松技巧、运动和艺术等。
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一个积极的心理输出,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第五,加强家庭教育。
儿童自残行为的存在往往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有密切关系。
因此,加强家庭教育对于预防和治疗儿童自残行为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良好沟通和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家庭氛围和情感支持。
此外,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教育他们正确应对问题和困难的方法。
心理健康防自残安全教案及反思
心理健康防自残安全教案及反思标题:心理健康防自残安全教案及反思一、引言自残是指以故意施加身体伤害的方式,来释放内心的痛苦或压力的一种行为。
自残不仅给个体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以及预防和干预自残行为,我们制定了心理健康防自残安全教案。
二、教案内容1. 自残的概念和危害a. 讲解自残行为的定义和范围。
b. 探讨自残行为可能对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的严重危害。
2. 自残的原因和诱因a. 分析自残行为的常见原因,如心理压力、情绪困扰、自我负罪感、人际关系问题等。
b.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导致自残的具体诱因,并帮助他们认识到不同诱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自残行为的预警迹象a. 教授学生自残行为的常见预警迹象,如身体上的明显伤痕、回避人群、孤立行为等。
b. 演示如何通过细致观察、与他人沟通、以及倾听关心等方式来发现他人的自残迹象。
4. 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a. 分享可行的心理健康自我调节方法,如运动锻炼、音乐疗法、写作、绘画等。
b. 强调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寻求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专业帮助。
5. 自残行为的干预和支持a. 培训学生如何正确干预自残行为,包括避免指责和判断,保持冷静和安全,以及引导求助等。
b. 推广支持热线、心理咨询服务等资源,加强学生的自助能力和互助意识。
三、教案实施步骤1. 教师引导下进行班级讨论,介绍自残行为的定义、危害和原因。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自残相关案例分析,理解自残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分发学生测评问卷,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个别辅导。
4. 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疏导课程,教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5. 举办主题班会,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讲座,介绍自残行为的干预和支持方式,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设立心理健康角落,提供心理健康资料和书籍,鼓励学生自愿阅读和咨询。
自残行为的原因和干预措施
自残行为的原因和干预措施自残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一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切割、烧伤、撞击等方式。
这种行为往往源于个体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对于受其困扰的人们,了解自残行为的原因和采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一、自残行为的原因1. 心理痛苦:自残行为常常是个体通过肢体创伤来转移心理上的痛苦。
这些痛苦可能源自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2. 自我惩罚:一些人会出现自责、自卑、内疚等消极情绪,通过自残来惩罚自己。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肢体上的痛苦,才能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3. 身份认同:有些人通过自残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从而确认自己的存在。
自残成为了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4. 情感调节:自残可暂时转移个体对于负面情绪的关注,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行为可以成为一种应对机制,帮助他们处理情绪。
二、自残行为的干预措施1. 心理咨询与治疗: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是解决自残问题的首要步骤。
他们可以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受伤者理解自残行为的原因,并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
2. 医学干预:根据受伤的情况,医疗团队可以采取必要的医学措施,如处理伤口、缝合刀口等。
他们还可以评估和治疗与自残行为相关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3. 家庭支持:家庭是自残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支持系统。
家庭成员应提供理解、支持和温暖,为受伤者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4. 社会支持:社会环境的支持对于康复也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社区和社交圈子中的人们应提供支持和关注,帮助自残者逐渐恢复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5. 安全措施:自残者的安全必须得到确保,避免他们再次进行自残行为。
这包括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没有可危险的工具和物品可供受伤者使用。
自残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了解自残行为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受伤者走出困境,重建他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提高人们对自残问题的认识与了解,为受伤者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自残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后果如何帮助自己或他人
自残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后果如何帮助自己或他人自残,指的是一个人刻意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自我调适的一种方式。
了解自残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后果,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或他人,还能为寻求帮助和康复提供指导。
一、自残行为的心理动机1. 情绪调节自残行为常常被用作情绪调节的一种方式。
对于某些人来说,身体疼痛能够转移注意力,缓解消极情绪的困扰。
此时,自残可以被视为一种应对机制,一种对内在挣扎和焦虑的展示。
2. 内心控制在一些人看来,自残是一种对内心情绪和痛苦的控制方式。
他们可能感到在冲动和欲望之间无法摆脱,因此通过自残行为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控制感。
自残成为了一种表达自我、释放内心积压情感的方式。
3. 惩罚与罪恶感自残行为有时也与罪恶感和自责有关。
某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通过对自己的伤害来满足内心的自责情绪。
此时,自残充当了一种道德上的惩罚和自我救赎,虽然这种看法并非客观事实,但却深深影响了个体的心理。
二、自残行为的后果1. 短期效果自残行为可能带来暂时的缓解感。
身体疼痛能够转移个体的注意力,减轻内心的压力和焦虑。
然而,这种缓解感通常只是短暂的,甚至可能导致更大的负面效应,如恶性循环、混淆真实的情绪表达等。
2. 身体伤害自残行为会导致身体伤害,并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割、烧、撞等行为所造成的创伤可能导致局部感染、疤痕形成乃至感染等问题。
而且,频繁的自残行为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持久危害。
3. 心理健康问题加重自残行为往往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表现,但它也可能进一步加重或导致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通过自残来应对压力和情绪困扰可能使个体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变得无助和不成熟。
三、如何帮助自己或他人1. 寻求专业帮助若您或身边的人出现自残行为,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
他们能够对您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等。
心理健康辅导的自与自残干预救助
心理健康辅导的自与自残干预救助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压力、焦虑和各种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心理健康辅导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自残干预救助是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辅导的自残干预救助措施和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首先,心理健康辅导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内心困扰、化解心理冲突,并提供相关技巧以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
而自残干预救助则是针对自残行为的处理手段之一。
自残行为即个体故意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通常是一种应对心理痛苦的方式。
这种痛苦可以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
而自残干预救助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和支持,帮助个体改变自残行为并寻求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自残行为往往是一种混合了情感、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复杂问题。
因此,在自残干预救助中,心理健康辅导师需要通过建立安全、保密的环境来与个体建立信任,了解个体的动机和内心冲突。
辅导师还需要倾听个体的故事,并以非评价性的方式与其沟通。
这样能够帮助个体开展自我反思、认识到自残行为的意义,并从而为改变提供动机和启发。
在干预过程中,心理健康辅导师可以使用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来辅助个体。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辨识和改变自残行为背后的负性思维模式。
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可以帮助个体找到替代性的应对方式,从而减少自残行为的出现。
辅导师还可以通过支持网络的介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和情感支持,以增强其心理抗压能力。
此外,在自残干预救助过程中,与个体的家庭成员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健康辅导师可以与个体的家庭进行会谈,了解家庭环境和动力,以更全面的视角协助个体克服自残问题。
与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等相关合作伙伴的合作,也可以为个体提供周全的支持和资源。
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辅导师还应注意自残干预救助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
个体在最初的干预阶段可能仍面临自残的危险。
因此,辅导师需要时刻监控个体的情绪变化和自残行为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
心理学对于自残行为和自倾向的干预方法
心理学对于自残行为和自倾向的干预方法自残行为和自倾向是指个体刻意对自己造成身体伤害或威胁生命的行为或倾向。
这种行为常常与精神健康问题密切相关,需要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来帮助个体恢复健康。
心理学在理解和干预自残行为和自倾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于自残行为和自倾向的干预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干预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对于自残行为和自倾向,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负性思维模式,如自我厌恶、无助感等,并教授他们如何识别、挑战和改变这些负性思维。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引导个体学习应对技能,如问题解决、情绪调节和冲突管理,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减少自残行为和自倾向的发生。
二、情绪调节训练情绪调节训练是另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
它通过帮助个体认识、理解和应对自身情绪,帮助他们控制负面情绪,有效减少自残行为和自倾向。
情绪调节训练的基本原则是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通过技巧性的方法来调节这些情绪反应。
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正念练习等,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情绪稳定性,并降低自残行为和自倾向的发生率。
三、心理支持与倾诉心理支持与倾诉是一种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的干预方法。
个体在自残行为和自倾向中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冲突和压力,因此得到他人的关注和支持对于他们的恢复过程至关重要。
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通过与个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并提供安全的倾诉环境,帮助他们释放情绪,理清内心的困惑,从而减轻自残行为和自倾向的压力。
四、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将个体的自残行为和自倾向视为家庭系统问题的干预方法。
通常,自残行为和自倾向往往与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有关,因此,家庭治疗可以帮助个体与家人建立更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解决家庭中存在的冲突和问题。
家庭治疗的目标是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和互动,从而减少个体的自残行为和自倾向。
舍友自残之后团体心理辅导案例报告
舍友自残之后团体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简介1、背景高一某班女宿舍,共有10个同学,宿舍里有2个同学都患上了抑郁症,这两个同学晚修结束回宿舍的时候,都出现了拿利器割手的自残现象,近期,自残的程度加重了,割手腕之后流血较多,同宿舍的同学对此都感到很害怕。
学校发现之后,联系了这两个自残同学的家长,家长主动配合接这两个同学回家治疗,不再住宿。
班主任发现同宿舍的其它同学情绪低落,且都有恐惧心理,于是,征得这些同学的同意之后,提前预约了心理老师对这些同学开展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希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同学们能正确认识抑郁症,学会如何更好地和抑郁症的同学相处,消除因看到自残场景带来的恐惧心理。
2、参与辅导人员:高一某班某宿舍8位女同学,自愿报名参加。
3、辅导地点:心理辅导室4、时间:2020年11月16日晚上5、辅导人员:二、分析这8个女同学情绪不稳定,出现恐惧害怕心理,原因在于目睹2个宿友自残和其它抑郁症的表现(如半夜起来哭泣、说一些像自杀的话等),从而产生了应激反应。
这8个同学有相同的经历和反应,且都想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属于同质团体,故适合一起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三、辅导过程1、导入阶段(1)组织每个同学和辅导老师围成一圈坐着。
(2)、心理老师自我介绍、介绍本次团体辅导的原因和目的,并说明团体辅导的要求——尊重、真诚、信任和保密。
(3)、被辅导学生签写团体心理辅导协议。
辅导老师带领所有成员一起宣读团体心理辅导协议,承诺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坦诚、不攻击、保密,以建立安全的团体氛围,。
2、情景重现,情感表达阶段。
辅导老师引导学生以绕圈的形式,让每个同学都回顾自己看到舍友自残时的情景及当时的感受。
通过情景重现的模式,让同学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同时,让同学们了解,看到这样的情景,大部分人都会出现恐惧、害怕的情绪,这是正常的情绪表现,让同学们能接受自己的情绪,使情绪合理化。
3、情感整理阶段辅导老师总结归纳各同学的发言,整理同学的情绪,并做出解释,让同学们接纳自己的情绪。
自残行为的心理疗法
自残行为的心理疗法自残行为是一种在心理学领域中日益严重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人故意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是一种疼痛的释放和情感宣泄的方式,起初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解脱,但它却容易演变成一种病态的习惯。
针对自残行为,心理疗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残行为心理疗法。
1.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用来帮助自残行为患者理解和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CBT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负性思维和行为习惯,并通过正向的心理训练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 coping 策略。
例如,患者可以通过替换自残行为为其他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负性情绪,如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
2. 情绪调节技巧训练情绪调节技巧训练是一种帮助患者学会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的方法。
这种训练可以通过教授患者一些具体的技巧来帮助他们管理情绪,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注意力转移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减少自残行为的冲动。
3. 解决问题疗法自残行为往往与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关。
解决问题疗法通过帮助患者分析和解决导致自残行为的问题,以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
该方法中,患者和治疗师一起寻找现实的解决方案,并制定可行的计划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学会了更好地应对困难和负面情绪,从而减少了自残行为的冲动。
4. 心理支持与倾听自残行为的背后通常有许多情感和心理问题。
提供心理支持和倾听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治疗师应该能够有效地与患者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倾听患者的内心痛苦,治疗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5. 情绪暴露与处理情绪暴露与处理是一种通过教导患者面对并处理他们的情绪,以减少自残行为的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患者直面他们的负面情绪,并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逃避或通过自残来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觉得家庭不温暖,同学不可信任,自己越来越封闭自己从初一下学期至今两年时间自己心情一直处于低落状态。有一次碰到棘手的事情,不想让自己去想,随手就拿起小刀割自己的手,突然发现心情突然释放了很多,至那以后还多次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腕,为的是让割完后的痛感帮自己忘记之前烦恼的事情
刚上初一时被几个与自己关系很好的同学欺骗一起去殴打其他同学,事后那些同学都把责任推卸到她身上并由其一人承担处分。现在觉得在生活中很少有值得她信任的人。
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对学习毫无兴趣,同学们对她印象不好。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测验结果显示: 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水平。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
目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障碍;找出学生对人际关系非理性认知,并进行纠正;让学生体会自己自残行为的根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认知领悟法
过程: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协助学生做相关的心理测验,同时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陈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发现学生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学生的认知偏差,让学生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问题背后存在的心理不成熟。
1、学生自己的评价
不再进行自残了,不再与母亲进行对抗,重新拾起对同伴的信任,与同学交往渐渐多了,不再像以前那么犹豫,觉得自己自信有主见了。
2、 SCL-90测验复查
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指数正常。
3、心理教师的评估
经过六次的心理辅导,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1)行为方面
学生克服了自残行为,遇到事情后不再选择逃避,敢于处理。
二、学生的自述
母亲很重男轻女,从小就对其十分不满,平时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都很不好,甚至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母亲在朋友在的时候装得对自己很好,甚至帮其倒水,可是,客人走后立即翻脸把刚倒的水拿走说是倒给自己喝的。平时母亲对自己也有一定的暴力行为,为了对抗母亲对自己的偏见,甚至有用头撞茶几的行为来表示抗衡。这些导致了导致母女关系一直很僵,在家里自己不愿意和母亲沟通,并且都是躲避与母亲碰面。
布置家庭作业:回忆并记下近一个月自残行为的时间、次数和行为发生时期遇到的事情,同时回想自己经历过的愉快的事情。
(2)心理问题处理阶段(第3、4、5次)
目的:控制自残行为和抑郁情绪,提高处理人际交往矛盾的水平,从人际交往中完善人格欠缺。
方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疗法
过程:用认知领悟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纠正其对人际关系问题上许多“绝对化,应该……”的倾向,帮助其认识到真正对待朋友应该是以诚相对,别怀疑别人,也别对自己不信任;同时用情绪ABC理论来缓解自己长期因为孤僻而导致的抑郁情绪,用正确的情绪认知去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在家庭中,用换位思考来理解母亲,并主动与她沟通,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在学校,主动与同学交往,不要害怕和他人说真话和被拒绝,慢慢溶入同学们的世界,同时用这种主动交往的心态来克服自残行为;用行为疗法总的放松
(2)人际交往方面
与母亲关系缓解很多,彼此遇事冲学关系也密切很多,会主动与同学交往,不再把自己孤立。
(3)情绪方面
情绪低落明显好转,抑郁的状态得到缓解并渐渐消除,并对自己建立起信心,开始以积极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学业当中。
(1)认知偏差: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认知是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情感和意志,主导行为取向。错误的认知则导致消极的情感、意志和不良的行为。学生曾被同伴欺骗过后,认为朋友都是不可信的,而且对别人都是不真心的,对朋友总是说谎话。
(2)个性缺陷: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性格有一些缺陷,如过分自我
刚上初一时,班上有几个同学与起自己很好,自己对她们十分信任,虽然她们对她灌输的都是欺压周围同学等不良的思想,可是自己也没有立场地服从她们。在一次与她们共同殴打一女同学的事件中,她们压迫自己在学校保卫科录口供时把责任自己一个人抗下。此次事件后,自己不再信任别人,而且对别人也不真心的,并且对朋友总是说谎话。
(3)结束与巩固阶段(第6次)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反馈上次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指出学生需要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的关系和矛盾;以后要不断学会分析自己非理性认知,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结束咨询,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同学、家人的人际交往。
八、咨询效果评估
2、班主任反映的情况
班主任认为该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孤僻,不爱与人交流。
四、评估与诊断
通过与其交谈,了解到该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情绪不稳定,自我评价低。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学生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交谈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自残行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用小刀割自己的手,甚至在同学面前表现;
(2)人际关系交往障:包括母女关系僵化、同伴关系不良;
(3)情绪低落:抑郁。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和观念,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消除自残行为;消除抑郁情绪。让学生能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完善学生的个性;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实现人格的完善,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训练和阳性强化法克服自残行为,下次再有自残念头的时候先进行放松训练,放松后写下自己此刻所烦恼的事情和自己可以解决的方法,然后按照方法去处理来消除自残念头。
布置家庭作业: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情绪ABC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情绪,与母亲主动交流,分析自己对同学缺乏信任的原因。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改变患者自身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并教会患者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疗法是以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一般采用正负强化的奖惩手段来改变或塑造人的特定行为。其中正强化手段包括口头奖励(如公开表扬)、实物奖励(如发奖金、奖状)等,而负强化手段包括口头惩罚(如当众批评)、实际惩罚(如取消参与某种愉悦经历的资格、实施纪律措施等)。
,最严重一次还有割脉自杀倾向。
三、心理教师的观察和班主任反映的情况
1、心理教师的观察
该学生来咨询室时,衣饰整齐,眼神忧郁,情绪十分低落。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恶化,同时自我心理调整不及时,更重要的是没有人和她沟通,自己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没有获得安全感、信任感,这些都是造成其现状的主要原因。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在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心理教师征得学生的同意,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和行为疗法对其进行治疗。
该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人际交往障碍上,人际关系问题是处在青春期中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是造成学生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该学生智力水平正常、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长期母女关系紧张,形成了学生不良的人格特征。再加上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身心变化巨大,由于同伴关系的重大变革,导致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学生在认识和协调人际关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通过量表测评显示:其SCL-90自评量表中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下降明显,都达到了正常值的范围,测验结果显示咨询效果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找回曾经的纯真
——一个自残女生的个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集美区乐安中学 洪钰婷
【摘要】 本案例是一个自残女中学生的辅导个案,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取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和支持心理疗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经过六次咨询后,使该学生克服了自残行为,并且在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能力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咨询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封闭、抑郁,这对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个性特征导致她遇事总是悲观思想,并且不主动寻求帮助,长期的孤独无助感,导致其抑郁,并诱发了自残行为。
(3)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由于成长环境和个性方面的原因,学生十分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平时不爱说话,也很少与人来往,不善于为人处事,且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并产生了较强烈的抵触心理。
【关键词】 自残行为 、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学生的基本情况
女,14周岁,八年级学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我评价低,很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
3、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关系紧张,时常吵架闹离婚。母女关系紧张,母亲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在教育方式上也多以批评、训斥为主。但是与父亲却很好。最疼爱该学生的爷爷与三年前去世,让其一直很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