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的现代意思
权宜之计的现代意思
现代社会中,“权宜之计”仍然有其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暂时性、不够理想的办法和措施。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找适合的应对方式。
此时,权宜之计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解决办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化解危机、缓解矛盾、促进发展。
比如,在政治上,组建联合政府就是一种常见的权宜之计。
当时,多个政党都没有在选举中取得绝对优势,无法独立组建政府。
为了避免政治僵局和国家不稳定,各党派可以通过组建联合政府来实现权力共享和政策整合。
虽然这种方法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在特定情况下仍然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经济上,企业面临着市场波动、竞争压力、资金短缺等问题。
此时,可以采取一些权宜之计,如降低成本、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品种类等,以应对市场变化和保持竞争优势。
这些措施虽然并非长久之计,但能够在短期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社会上,政府和社会组织也需要采取一些权宜之计来解决社会问题。
比如,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政府可以采取限行、公共交通优先等措施;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可以采取强制调剂、招生分配等权宜之计。
这些措施虽然并非根本之策,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和平衡资源。
因此,权宜之计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尽可能寻找更加长远、全面的解决方案。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六篇】
【导语】学成语的⽬的是为了⽤成语,想熟练运⽤成语,就要掌握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或者写得更简洁、更准确、更⽣动。
下⾯是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简短【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抱负的⼈。
可他⼩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孩⼦。
进⼊青年时代,他意识到⾃⼰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有长进。
他曾⼏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卧,同被⽽眠,⽽且还有着共同的远⼤理想:建功⽴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次,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好⽂章,⼜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武略。
故事出⾃《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喻有志之⼠,及时振作。
【篇⼆】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
⼤夫荀息想了⼀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
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合集5篇)
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合集5篇)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才智,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洁的事,让我们感觉到好玩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合集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1窦融世代在河西担当要职。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时,他担当波水将军,统率重兵。
后来更始帝刘玄灭了王莽,他又归顺更始帝,当了巨鹿太守。
更始帝兵败后,他无主可依,就联合酒泉、敦煌等五个郡在河西形成割据势力,自任五郡大将军。
河西民风比较淳朴,窦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较宽和,所以境内官民相安,粮食充分,四周的流亡百姓纷纷归顺窦融。
一时间,河西五郡兵强马壮,天下著名。
后来,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他就是汉光武帝。
窦融总觉得自己割据一方终究不是长期之计,很想归顺光武帝,做个青史留名的汉室忠臣。
于是他派长史刘钧向光武帝上书并献上马匹。
刘秀得知窦融有归顺的想法,兴奋得不得了,当下就封他为凉州牧,赏赐黄金二百斤,并让刘钧带一道诏书给窦融。
在诏书中,刘秀指出河西五郡军民安定,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些都应当归功于窦融的治理之功。
他还表示,自己知道窦融功劳很大,所以对他特别思慕。
刘秀特意指出,在他与窦融之间,还有蜀地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他们占据土地,一个想争夺天下,一个则想从战斗中渔利。
在蜀汉相攻的形势下,窦融归顺何人,对全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他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2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学问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仔细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仔细学习历史,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学问,学问大有进步。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
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欢迎查阅。
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1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
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
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
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
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
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
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
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
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
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
貂蝉慌忙扶起。
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
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
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
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
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
不知你意下如何?”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经典成语故事高中生2齐泯王是个骄傲、喜欢享乐的人,因此人民生活得很苦,于是齐国的邻国——燕国便派大将联合另外几个国家一同进攻齐国。
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束装盗金[成语解释]指无端见疑。
[典故出处]《汉书·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
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
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汉朝时期,郎官隽不疑侍奉汉文帝,他的同事请假回家,误把同宿舍的另一个的金钱带回家了。
那个同事认为是隽不疑拿了。
隽不疑知道不能分辩就拿自己的金子给丢金的人。
后来误拿金子的人回来了,把金子还给丢金人,丢金人十分惭愧。
束装盗金的意思是:《汉书·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
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
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后因以“束装盗金”谓无端见疑。
权宜之计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
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
二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
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
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
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
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
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
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
权宜之计的意思是: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
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杀一儆百公元949年,后汉叛将李守贞率军进攻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行动前,他叫人假扮卖酒商贩,以小利引诱河西郭威部众畅饮,然后乘其酒醉,偷袭河西军营。
[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 有什么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_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 有什么成语故事大全[成语解释]指无端见疑。
[典故出处]《汉书·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
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
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汉朝时期,郎官隽不疑侍奉汉文帝,他的同事请假回家,误把同宿舍的另一个的金钱带回家了。
那个同事认为是隽不疑拿了。
隽不疑知道不能分辩就拿自己的金子给丢金的人。
后来误拿金子的人回来了,把金子还给丢金人,丢金人十分惭愧。
束装盗金的意思是:《汉书·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
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
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后因以“束装盗金”谓无端见疑。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
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
二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
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
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
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
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
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
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
权宜之计的意思是: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
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公元949年,后汉叛将李守贞率军进攻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行动前,他叫人假扮卖酒商贩,以小利引诱河西郭威部众畅饮,然后乘其酒醉,偷袭河西军营。
五年级经典成语故事
五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五年级经典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五年级经典成语故事1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解释
1.安步当车:意思是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2.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
3.半途而废:中途停止。
比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有始无终。
4.兵不厌诈: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5.伯乐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6.杯弓蛇影:“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7.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8.出奇制胜:指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办法来取胜。
9.惩前毖后:吸取以前的教训,谨防以后重犯。
10.大公无私:1.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2.处理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11.东山再起:用以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12.东施效颦: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
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见于《庄子·天运》)。
后人把这个丑女人称作东施。
“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13.东窗事发:指罪行、阴谋败露。
也说东窗事犯。
14.打草惊蛇: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
15.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16.得陇望蜀: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17.道听途说:路上听到的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
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18.瓜田李下: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后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19.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20.高枕无忧:形容平安无事,无忧无虑。
21.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22.黄粱一梦:黄粱:小米。
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23.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本领出众。
24.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标题: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正文: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许多成语故事都反映了这一观念。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成语故事:1. 一言九鼎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的事迹。
管仲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智的人,他有一次在与楚国的外交活动中承诺帮助楚国攻打齐国,但是最终却没有实现。
齐国的君主齐桓公非常生气,认为管仲欺骗了他。
但是管仲向齐桓公解释说,他承诺帮助楚国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迷惑楚国,真正的目标是让楚国和齐国开战。
最终,齐国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管仲也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够一言九鼎,就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2.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使者蔺相如的故事。
赵国得到了一块珍贵的璧玉,秦国为了得到这块璧玉而威胁赵国。
但是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将璧玉完好地带回了赵国,得到了赵王的信任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坚守承诺,就能够化解危机,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3. 退避三舍这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重耳是一个流落他乡的王子,他在外流亡了 19 年,最终回到了晋国继位。
在重耳的统治下,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在重耳流亡期间,他曾经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排斥和追杀。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也就是在面对敌人时,先退让一步,然后再图谋反击。
这种策略最终帮助重耳成功地回到了晋国,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够获得成功。
拓展:除了上述的三个成语故事,还有许多其他的诚实守信的成语和典故,例如“狐假虎威”、“一诺千金”、“木已成舟”等等。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也是人们必备的道德品质之一。
灌南县二实小成语阅读:曲高和寡、权宜之计成语阅读
曲高和(hé hè)寡作品,其中连用两个比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宋玉,因为文章写得很深奥,百姓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称誉他。
楚王因此疑心他行为不检,就问他是不是有对不起百姓的地方。
宋玉回答说:“有一个人在都市里唱歌,他起初唱的是乡下通俗的歌曲,人们容易懂,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他唱起阳阿(ēā)的歌,高深了一点,跟着他唱的只有几百人;后来他唱起比较深奥的阳春白雪来,跟着唱的少到只有几十人;和羽调,还夹杂着曲中最高的徵(wēi zhēng)调,懂的人更少得可怜,能够跟着他唱的,只有寥寥几个人。
到最后,他唱的是商调,就没有几个人跟着唱了。
这完全是歌曲太高雅,和的人自然也就很少的缘故。
所以鸟中有凤凰,鱼中有大鲲。
凤凰可以飞上九千里,背朝着青天,飞翔在云的上面,藩篱上的小麻雀,哪里会知道天的高呢?鲲鱼早上还在昆仑的山脚下,晚上已经在孟诸的大泽里了,溪沟中的小鱼,哪里会知道汪洋大海的深呢?不只是鸟中有凤凰,鱼中有大鲲,士也是这样的。
”1.“曲高和寡”中的“曲高”是指,“和寡”是指2.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3.联系上下文解词寥寥缘故4.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体会到了,请把它们换一种说法。
5.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赞誉()流行()高深()6.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7.“曲高和寡”在文中的意思是,现在多指权宜之计东汉献帝时,董卓拥权自重,无视禁令的存在,常身佩宝剑就进入朝廷,见汉献帝也不跪拜行臣子之礼,跋扈()专横至极。
董卓有个义子吕布,是个勇猛的武将。
只要是与他作对的人,必遭杀灭无疑。
这父子两人的骄横()暴虐,早已惹得臣民埋怨怀恨。
司马王允便和大臣们商议,如何除去权臣董卓,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利用吕布,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最佳。
于是,王允秘密会见吕布,以重金和名位为诱饵(),再提刺杀董卓的计划。
权利欲望重的吕布,惑于近利,便答应参与计谋。
不久,时机来临,献帝久病初愈,召集文武百官设宴庆祝,董卓便乘着由吕布护卫的马车,气焰高涨地驶向宫中。
权宜之下说的话
权宜之下说的话【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释义】: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
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读音】:quan yi zhīji【近义词】:缓兵之计权宜之策【反义词】:百年大计【例句】:1.援助账单是一个权宜之计的经典范本。
2.政客们现在正用意识形态来掩盖自己的权宜之计。
3.他并不怎么懂得如何采取权宜之计。
4.原则和权宜之计之间总是矛盾重重。
5.答案是通过他无用的战术和笨拙的外交作为他的权宜之计。
6.这种政策还埋下了暴力极端主义的种子,为了权宜之计而牺牲了长期稳定。
7.石油战略储备应真正地防备不时之需,而不应浪费在政治的权宜之计上。
8.但现在就如选举本身,它的信用度以被抵押给了政治场上的权宜之计。
9.坚持不让权宜之计取代原则,不让浮夸掩盖事实。
10.他谴责季莫申科为了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和民粹主义,摈弃了2004年橙色革命的思想体系。
11.对于在政治权宜之计和财政现实之间进行艰难取舍的政客们来说,不作为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12.和平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与时代趋势以及中国基本国情相一致的理想的战略选择。
13.但是这种紧急不应该,也再次变成另一个处理公众舆论危机的权宜之计。
14.诚信对于我,不是权宜之计,而深深植根于企业的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15.贵国政府一再表示,协议中有关香港的安排不是权宜之计,这种保证使我感到鼓舞。
16.这是短期的权宜之计,完全明白阿拉伯人说,无论他们知道你想听到的话,不论真相。
17.于是,权宜之计屡屡比过朴素原则,直到真相迷失在雾般的文字、美德流于形式、见闻空洞无物,它们已被似是而非的偏见假借其名。
18.但鉴于新居点兴建被广泛视为是总理挽回颜面的政治权宜之计,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有望很快,或勉强或碍于美国方面压力,暂时冻结定居点兴建。
适度原则的成语
适度原则的成语
适度原则是指在处理事物时要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过少。
这一原则在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包括在语言表达中。
许多成语形象地表达了适度原则的含义,下面就介绍几个与此标题相符的成语。
1. 权宜之计:这个成语意为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的临时办法。
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权宜之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
权宜之计是适度原则的具体体现,能够在局限的条件下寻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2. 适可而止:这个成语意为在合适的时候停止做某事,不要过分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适可而止是一种重要的修养。
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适度掌握尺度是避免过度和不足的关键。
3. 恰如其分:这个成语意为恰好在适当的位置或程度,没有过多也没有不足。
恰如其分的行为和言谈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恰到好处的表达能够更加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4. 量力而行:这个成语意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作出行动,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
量力而行的原则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条件来合理安排和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负担。
适度原则的成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提醒我们在处理事物时要有度,不偏不倚。
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白适度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平衡和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适度原则,避免过度和不足,做到恰到好处。
权变的成语
"权变"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权力发生变动或权利得到转移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与"权变"相关的成语:
1. 权谋之计(quán móu zhī jì):指在权力斗争中采取的计策和手段。
2. 权宜之计(quán yí zhī jì):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临时之计,以适应当前的权力关系。
3. 因势利导(yīn shì lì dǎo):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灵活调整策略,谋取最大的权益。
4. 左右逢源(zuǒ yòu féng yuán):形容人善于巧妙地借助各方面的力量,以谋求自己的利益。
5. 变化无常(biàn huà wú cháng):形容事物或情势的变化非常快速和不可预测。
6. 捉摸不定(zhuō mō bù dìng):形容人或事物的动向、态度不容易预测,变化多端。
这些成语在不同语境下都可以用来描述权力关系的变动和适应。
权宜之计_精品范文
权宜之计篇一:关于权宜之计的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并不能用最理想的方式去解决,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些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是在无法采取最优解的情况下,采用次优或不是最理想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权宜之计呢?首先,当我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首先要选择的是采用最理想的解决方法,也就是最优解。
但是,最优解并不是总是可行的,比如时间不够或资源不足等因素会让我们无法使用最优解。
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权宜之计,采用次优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缩短时间或减少资源等。
其次,在团队合作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矛盾或分歧,这时候也可以采用权宜之计去解决问题。
如果不采取权宜之计,各方就可能因为争吵而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无法达成共识,导致整个合作瘫痪。
而采取权宜之计,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缓解各方之间的矛盾,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至于权宜之计的写作重点,则是需要在保证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即最小限度地牺牲成本。
用词上,则应用一些婉转委婉的措辞,以避免给人留下权宜之计是“不光彩”的印象,比如使用“权宜之计”、“临场应变”等词语。
总而言之,权宜之计是在无法采取最优解的情况下,采用次优或不是最理想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采用权宜之计的情况,这时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替自己和他人着想,采用适当的权宜之计去解决问题。
篇二:权宜之计在工作中的应用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已经尽力去寻找最优解,但最终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权宜之计,来解决问题。
下面我将分享几种常见的权宜之计在工作中的应用。
首先,如果我们要处理的问题来自他人,比如同事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隔离他人”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将问题分开来看,将问题和人区分开来,把精力放在问题上而不是人身上。
例如,当同事工作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将他和问题分开看待,观察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情绪和个人恩怨影响正常工作。
成语权宜之计的主人公是谁 权宜之计的典故
成语权宜之计的主人公是谁权宜之计的典故
本文导读:〈〈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
权宜之计释义
权:姑且,暂且;宜:适宜;计:办法。
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权宜之计典故
汉献帝时,董卓专权,欺上压下。
他入朝不跪拜,佩着武器耀武扬威地上殿。
董卓有一个义子,名叫吕布,精通武艺。
父子两人骄横暴戾,朝臣稍有不平,即予格杀。
满朝文武无不怨声载道。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毒日深,便暗暗召集了一班人,商议推翻董卓之策。
有人建议收买吕布,以毒攻毒。
王允便把吕布请到府内,谈及除灭董卓之事。
开始时,吕布还有顾虑,经不住王允动以利害,吕布便点头答应了。
一天,献帝病愈,传旨在未央殿召见群臣。
董卓命吕布带着卫队护卫,前呼后拥而来。
这时,王允布置的伏兵,朝董卓杀来。
董卓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喝道:“董卓逆贼,看戟!”喊声刚落,—戟将董卓刺中。
歼灭董卓后,王允觉得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就不再考虑什么权宜之计(因时因事而变通办法)。
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
后来,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合谋讨伐王允,攻围长安。
城陷,王允被杀害。
权宜之计成语典故
权宜之计成语典故权宜之计成语典故【成语】:权宜之计【拼音】:quán yí zhī jì【解释】: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
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
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
2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
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
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
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
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原文是“不循权宜之计”),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
不久,董卓的旧部郭汜、李傕攻入长安(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
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
后来,人们引用“权宜之计”这个成语,来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用权宜之计造句一、文章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决非拉动内需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占我国人口%的农民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权益问题,维持现行分配政策和税制结构前提下去制定新的农业税法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只有取消农业税,统一城乡税制,并与世界接轨,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和稳定的保障。
二、权宜之计是谨慎行事三、坚持不让权宜之计取代固有原则,不让浮夸掩盖事实。
四、作为只是利于汉英翻译转换的权宜之计,该原则并不与现行汉语语言研究的本体范畴相抵触。
五、小规模改造则仅是权宜之计,最终仍难避免推倒重建。
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认真分析了我国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大规模”改造更新的危害,总结了“小规模”改造理论的不足。
关于放权的成语
关于放权的成语
关于放权的成语,这里为您列举几个常用的:
1.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暗示在一定范围内行使权力。
2.得权不忘放权:意味着在获得权力后,要懂得适当地放下权力,以实现权力的制衡和平衡。
3.权倾一时:形容某人在一段时间内权力极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4.权贵之门:指权势显赫的家庭或集团,也暗示权势地位的高低。
5.知权达变:表示一个人懂得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权力,善于变通。
这些成语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放权及相关概念。
权宜之策的用法
权宜之策的用法
权宜之策是指在缺乏理想或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时,采取的暂时性方法或办法。
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解决问题或应对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权宜之策常常出现在紧急情况下,或者当正式的解决方案无法立即实施时。
这种方法通常是一种取得最好结果的暂时性措施,而不是一种理想的长期解决方案。
使用权宜之策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快速做出决策和行动。
然而,权宜之策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时,还是需要继续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权:姑且。
宜:适宜。
指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的措施。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允》。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王允被派去讨伐。
因在一敌俘身上发现一封常侍张让的通敌信他立即报告给了皇帝,因而与张让结下深仇。
后来张让借故把王允关进牢狱,决定处死他。
司徒杨赐派人告诉王允说:“你犯在张让手上,看样子活不成了,别受罪了,还是设法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捧着毒药流着眼泪送给王允。
王允把药碗猛地摔在地上,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今日获罪,就应该伏刑以谢天下,岂有自己喝药求死的道理!”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一块儿去请求皇帝免他一死。
王允获赦后怕再遭厄运,便改换姓名,迁居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在汉献帝统治时期,王允被重新启用并任太仆、尚书令,在这期间与大将军何进一起收吕布,杀董卓,在这以后,王允自以为高枕无忧,因粗心大意而招来杀身之祸,死于董卓部将之手。
《后汉书·王允传》中说:“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
故折节图之。
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