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绥宝——试教,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行
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观察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他们天生对周围环境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其自主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论述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实践这一理念。
一、了解儿童的天性儿童天性包括了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性等特质。
儿童天性的关键是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愿望。
他们希望主动去了解世界、发现新事物,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理解世界。
此外,他们也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善于自主决策,并在探索过程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重要性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顺应幼儿的天性引导其自主探究,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当幼儿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为对他们而言,探索和学习是有趣、有意义的。
而当幼儿兴趣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对学习更有动力和热情,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增强自信心通过自主探究,幼儿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幼儿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他们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这种自信心会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
相反,如果幼儿几乎没有机会自主学习,只被动接受他人的指导和教育,他们可能会丧失对自己的自信心。
3.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幼儿需要主动思考和运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的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创造力和灵活性,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自主探究,他们还可以发展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实践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方法1.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为了顺应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师可以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提供自主选择的活动、探索性的任务、开放性的问题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如书籍、工具等,以支持他们的自主学习。
36.徐童保树
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昌、驳、宗、庭、槐、狂、郭、囚、邀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徐童用巧妙的方法,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做法。
重点难点:熟练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练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学媒体ppt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教学流程一、出示课题1、读句子:东汉末年,南昌有个姓徐的儿童,聪明伶俐,善于辩驳,大家都很喜欢他。
2、出示课题:徐童保树 (齐读课题)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为什么、怎样(徐童为什么要保树,他是怎样保树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分小组自学生字。
完成小练习3、大组交流:“锯”与“据”区别。
猜字谜:(个别读、齐读)庭院天井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院子当中如有木,木在口中不吉祥。
(困)房屋造得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房屋当中如住人,人在口中不吉祥。
(囚)三、读懂课文。
(一)、徐童为什么要保树1、思考:徐童为什么要保树?让我们先来看看徐童保护的是怎样的一棵大树呢?2、自读第二节,把描写树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1)指导读句子:这树挂满了墨绿色的叶子,就像一把巨大的伞,夏日遮掉骄阳,冬天挡住狂风。
(比喻句)(2) 汇报,读出句子。
出示树的图片板书:___________的树3、通过读了句子你知道这是一棵()的大树。
4、师:这么好的一棵树,老先生要除掉它。
徐童却想尽办法保住它,这是为什么?5、出示两个问题:(1)老先生为什么要砍树 (2)徐童怎样保树过渡:带着两个问题,小组合作读3—4节,并在组内讨论一下.(二)、徐童是怎样保护这棵大树的?1、老先生为什么要砍树(1)出示第三节。
快速阅读第三节,.谁能说说老先生的话应该怎么读?(2)找到书上的词语(摇头晃脑)抓住“摇头晃脑”指导朗读(3) 你能做做摇头晃脑的样子吗?既然是位老先生,他说话的语速应该怎样?(4)你能摇头晃脑的读读这段话吗?(5)生评读(师提示:放慢语速、读出字谜的节奏感、“困”字重读、“困境之中”重读)老师观察谁最像老先生。
陶行知对育才学校的管理成功的尝试
陶行知对育才学校的管理成功的尝试胡淑云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重庆北硝,有一所别具特色、轰动山城、享誉中外的私立学校,这就是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
这所学校的教育实验,不但是人才早期教育的可贵探索,而且是普通学校管理改革的成功尝试。
当前,学习研究陶行知创办育才的经验,对于深化普教改革,将会有所启迪。
“创办育才的主要意思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培养人才之幼苗”,即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给予特殊营养,使其特殊才能不致枯萎,“将来成为专才”。
这既是陶行知对普通学校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革新,也是他创办育才,进行人才幼苗培育实验的指导思想。
育才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思想是陶行知直接针对当时普通教育的缺陷提出的。
当时,普通的基础教育与人才的基础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裂痕”。
基础教育中只有普通的基础教育,没有特殊才能的基础教育,致使人才幼苗得不到特殊营养而枯萎了。
对此,陶行知颇有感触,痛惜地说:这是“民族的损失,人类的憾事”,这个缺陷需要弥补。
抗战爆发以后,在难童保育院,陶行知看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难童,而达官贵人们挑选干儿子时,只挑相貌,甚至当着儿童的面说这个麻子不要,那个癞痢不要,使难童蒙受难堪的侮辱。
他十分愤慨,发誓要“为民族培养人才之幼苗”。
1939年7月,陶行知 在重庆北硝,创办了育才学校,进行普教的改革实验,培养“人才幼苗”。
这种人才幼苗教育,既不同于普通的基础教育,也不同于专门的人才教育,更不是培养“尖子、天才和小专家”的教育,而是选拔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主要是难童),对其同时进行一般基础教育和特殊基础教育。
前者旨在使儿童获得一般知能、优良的生活习惯与态度;后者旨在给予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以特殊营养,使其特殊才能健康发展而不致枯萎,为其“将来成为专才”奠定基础。
可见,育才的实验是要“在一般基础教育与特殊教育中予以统一”,是一般基础教育与特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早期教育。
育才的“人才幼苗”教育,是更为完整的全面发展教育。
从理论上分析,全面发展绝不是平均发展,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基本素质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其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也得到发展。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有 必 要 花 许 多精 力给 孩 子 提 供 线 索 材
料, 而且这在 时间空 间上也 不能保 证 , 于 是, 课 堂大 多 是 用“ 教师 讲 幼儿 看 ” 的方 法, 很 少让 幼儿去 亲 自操作 , 从 而不 自觉 地 剥夺 了孩 子许 多探 索的权利。 关 键词 : 科学教育 重视 探 索
时 ,孩 子们所 有的好奇 和 自尊就会 不知
不觉地被 剥夺 了。幼儿 的好 奇心是 促使
手 让 幼儿 探 索 , 秩序 会 乱 , 也 不 安全 , 没
他 们探 索的 内在 因素 ,由于 对世界 充满
了好 奇 , 幼儿就 会提 出许 多问题 , 如“ 五 星红旗 为什么会 有五颗 星? ” “ 老虎 会吃 人, 为 什 么还 要保 护 它, 7” 等等 , 越是 好 奇, 问题就越 多 , 我们应 持欢 迎和 鼓励的 的疑问 , 如: 为什 么花儿会凋谢? ……提 问 的没完 没 了,个 个兴趣 盎然 。在科 学角
力发展状况。 对于一些较简单的, 幼儿通过
那么, 应该如何 培养幼 儿的探 索精神 呢? 可 随时 自由地观 察 ,把 散游 时抓到 的草 子 的提问要有启发性 ,并要适应孩子的智
蜢、 蝴蝶等小 动物放进 昆虫 盒 , 既美观 又
、
我在池塘 里捕 应 注意激 发和培 养幼 儿对科 学 方 便。在青蛙 繁殖的季节 ,
自己的努力可 以得出答案的问题 ,教师可
的兴趣
捉 了一些 小蝌蚪 装在玻 璃缸里 ,孩 子们 适 当地反问 ,鼓励幼儿 用自己已有的知识
四、 幼儿科学活动 中引导和评价
自然界 有 着极 其 丰富 的科 学 内 涵 , 总 是看得 津津有 味 ,他 们发现 可爱 的小 经验 , 通过观察和探索思考 找出答案。
观察纪录:走进童心世界
孩子们争着往上垒,只听哗的一声,还没建好的高楼倒塌了。
题外思考:
纸箱摞高的教育价值点在哪里? 平衡 纸箱的大小、高矮、长短、体积的感知 合作与互助 游戏快感 如果您是在现场的教师,此时,您会怎么做? 帮助他们? 引导他们注意平衡? 提示他们互助合作? 什么也不做,静观?
观察与记录
“你看,这里有一个掉到地上的西红柿。我 想它也死了。” “它还是活的。它里边有水。”
“它没在树上就是死了。”
“是活的。烂了才是死了。” “这个西红柿还可以吃的,没有烂。” “如果你吃它,你就是在吃活的东西。” ……
“掉到地上的西红柿死了吗?”
解读与分析
解读与分析
解读:
娃娃家是中班幼儿喜欢的一个游戏, 它是孩子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从孩 子们的表现活动来看,凶“爸爸”、 懒“爸爸”的现象比较普遍,也反映 了个别家长在家庭中的生活和教育方 式上存在的问题。
题外思考:
娃娃家里的“争吵”和孩子们的谈 论是否让我们找到教育的着力点? 教师需要学会倾听
观察记录:爸爸妈妈吵架,我怎么办?
幼:“我爸爸长得胖胖的,很高,手很 大,脸上的黑点是胡子,眼睛很大,嘴巴很 大,头发很黑。他可能干了,会修东西,会 打篮球,还会做红烧肉,我可喜欢吃了。”
幼:“我爸爸是个电工,单位里 电坏了,都是爸爸修,我们家楼下的 爷爷还让我爸爸去修电视呢!他喜欢 穿坎肩,他可厉害了,车子坏了,门 坏了,水管坏了,都是爸爸修。” 幼:“我爸爸长着个大鼻子, 都挡着爸爸的嘴了,我爸爸会看着折 纸书折东西,还会讲好听的故事呢!”
解读:
我吃惊于孩子们的想法,作为成人是很难有这些想 法的,我也感受到爸爸在孩子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和 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环境因素对 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父亲在孩子心目中应以 什么样的形象存在,对孩子有什么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些家长可能没有认真考虑过,所以才产生以上孩子 们的谈话内容。
让孩子经历探究过程
“ 为 学 患 无 疑 , 疑 则 有 进 。 ” 教 学 过 程 中 ,若 能 抓 住 时
机 引导学生善于存疑 、质疑 ,敢于辩疑 、释疑 ,那 么,就能更 好地调动 学生学习 的积 极性 和主动性 ,从而有 效地 培养学生的 学 习能力 。例如 :在教 学 “ 除数是小数 的除法 ”时,当教学完
励学 生对刚学 的新 知识 提出质疑 。学 生讨 论后提 出:能不能先
把被 除数变成整数 ,再移动除数小数 点的位 置呢 ?通过计算讨 论,学生很快会发现 : 自己所提 出的解法 存在着商的小数位数 比除数多 的情况 ,而课 本上 的解法具有普 遍意义 。学生通过讨
论 、 实 践 ,否 定 了 自己 提 出 的 问题 , 发挥 了 学 生 的 主 体 作 用 , 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
黑板 上 : ( 5 +4 ) ×3 5 ×3 +4 ×3 ( 6 +8 ) ×4
二 方法—— 学生 自己确定
“见 人 之 未 见 , 思 人 之 未 思 , 言 人 之 未 言 , 行 人 之 未
6 ×4 +8 ×4 继而让学生观 察上面的算式
:从上面的算式 中你
行 。”这就是 孕育一切创新 的源 头:求异思维 。在教 学中,我 极力推崇求异 的价值 ,鼓励 学生标新立异 ,呵护学生 的求 异火
教学 《 年 、 月 、 日》 这课 之 前 ,我 让 学 生 收集 以前 的年 历 ,把 从 收集 到 的 年历 中得 到 的知 识 在 课上 同同 学们 交 流 。
花。
有没有 发现 什么 规律 ? 同学们 的双双 眼 睛注 视着 黑板上 的算 式,在寻找着其 中的规律 。在这个探究发现 乘法分配律 的过程 中,我没有采用简单 的一 问一答的方式 ,而 是适时地给 出一组 问题:从上面 的算式 中,你有没有发现什 么规律 ?这些算式 中 真的隐含着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好吗 ?
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索涂爱荣
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索涂爱荣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索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对于教育有着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尤其在童蒙教育方面,他的思想与实践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提倡的童蒙教育,强调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修养,着重培养他们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会对其一生产生影响,因此就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基本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的童蒙教育主张着重在幼年时期进行,通过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儿童的良好品质。
朱熹主张“童贞风教”,即童年时期培养儿童的纯洁、贞淑和高尚的品性。
他认为,儿童纯真、天真无邪,因此应该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他们的品性上。
朱熹注重儿童的内心世界的培养,他强调培养儿童的耐心、自制力和忍耐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朱熹也提倡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强调让儿童从小就养成正确的思考和判断习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为了实现童蒙教育的目标,朱熹提倡以“教未若嚴,教已不怠”为原则,即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严格要求,又要保持与儿童的良好互动。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进步和成长。
他提出“与之以穆蒙为法,箴之以孝悌为义,戒之以敬慎为本”教导儿童,即在教育中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儿童的成长。
朱熹对童蒙教育的实践也是深入而全面的。
他注重培养儿童的读书习惯,提倡每天勤奋读书,通过学习经典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培养儿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他还注重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提倡适度的体育活动。
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修养,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而他注重榜样的力量,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影响儿童的成长,也是现代教育者可以借鉴的经验。
总结起来,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修养,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让尝试教学成为学生自主识字的助推器
办法 去认识 。我话音一落 , , 有 的同学拼拼音认读 , 有 的同学则 问同桌或 邻桌 , 有 的同学问我 , 还有的同学跑去问我班 的识 字大王张弦 ……不
一
学生相互 间的竞争是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 尤
其是低年级小学生 , 他们表现欲强 , 希望别人多关注 自己 , 表
、
尝试识字 , 培养学生 自主识字 的意识
还使学生学会 了与人 沟通 , 而后进生在合 作中知道了更多 的 识 字方法 , 提高 了识字能力 , 优 等生则 因为在 合作 学习时有
在识字教学过程 中 , 改变过去那种 “ 先讲后 练” 、 “ 先教 后
当“ 小 老师” 的机会 , 学 习的积极性特别 高涨 , 回家后 的 自学
识字效率成为每个低年级语 文教 师的首要任务 。如何培养低
年级学 生 自主识 字能力 , 巩 固和提高识 字效果 , 一 直是我 们
低年级语文教 师不 断探 索的问题 , 而“ 尝试教学 法” 为我们的
识字教学注入 了新 的活力。
教 学 中,我就 非常注重 利用个体 的差异促进 学生 能力的提
:
让尝试教学成 为学生 自主识字 的助推器
。宋彦 兰
( 陇西县文峰小学, 甘肃 定西 7 4 8 0 0 0 )
[ 摘 要】 识 字教 学是低年级语 文教 学的重 中之重 ,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成为每个低 年级语 文教 师的
首 要 任 务 。 由 于 小 学 生 入 学 前 对 汉 语 拼 音 和 一 些 简 单 的 汉 字 已经 有 所 学 习 , 在 识 字教 学 中 , 我 有 意 识 的 运 用
一
起大拇指夸 同桌 , 同时 , 也有个别同学 当起 了小老师 , 很卖力 地教 自己的同桌 , 教会 了, 同桌俩就 高兴地笑 了。字的音、 形、 义我也从来不在课 堂上 详尽 地讲 解 , 而是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
课改在探索中前行——“六步、四生、三清”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改在探索中前行——“六步、四生、三清”教学模式的探
索
荣梅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本着“构建和谐,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宗旨,在语文课改的过程中,探索实施“六步、四生、三清”教学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荣梅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第二中学,黑龙江方正1508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0
【相关文献】
1.课改在探索中前行——《寻找春天》习作指导反思 [J], 王淋彬;董腊年
2.新课改在探索中前行 [J], 谢喜承
3.新一轮土改在探索中前行 [J], 颜良成
4.从迷茫到坚定——福州体育课改在实践与探索中前行 [J], 郭春光
5."六步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沉与浮》一课为例 [J], 李余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童第周的实验精神
童第周的实验精神童第周,这位在生物学领域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实验精神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科学探索之路。
童第周出生于浙江鄞县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他自幼勤奋好学,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童第周的实验精神首先体现在他的执着与专注上。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他常常全身心地投入,忘却时间和周围的一切。
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他不惜反复进行繁琐的操作,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从不轻言放弃。
无论是在简陋的实验室条件下,还是面对重重困难和挫折,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的实验精神还表现在他勇于创新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上。
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和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童第周并不盲目跟从。
他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他不畏惧可能的失败和批评,以开放的心态和大胆的探索精神,不断推动着科学的进步。
童第周对待实验的严谨态度更是令人钦佩。
他深知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实验结果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和反复的核对。
在实验设计上,他精心规划,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在实验过程中,他严格遵守科学方法和操作规程,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
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他的实验成果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童第周的实验精神也体现在他的刻苦勤奋上。
为了完成实验任务,他常常日夜颠倒,废寝忘食。
在旁人休息娱乐的时候,他依然坚守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
他的勤奋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是精神上的高度集中和持续投入。
这种刻苦勤奋的品质,成为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童第周的科研生涯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实验成果。
其中,他在胚胎发育领域的研究尤为突出。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他揭示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机制,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童第周的实验精神
童第周的实验精神童第周,这个名字在中国生物学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实验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科研之路。
童第周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对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充满了好奇。
然而,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踏上了探索生命奥秘的征程。
童第周的实验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实验的严谨态度上。
每一个实验步骤,他都精心设计,严格把控,力求做到精确无误。
在进行胚胎发育实验时,他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常常连续几天几夜守在实验室里,仔细观察胚胎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他深知,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
他的实验精神还表现在他的创新思维上。
在当时的科研环境下,很多实验方法和技术都还不成熟。
童第周没有被传统的思维所束缚,而是大胆地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在研究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他创造性地运用了独特的实验手段,成功地揭示了细胞分裂的一些关键机制。
这种创新精神,使他在科研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童第周在面对实验中的失败时,从不气馁,从不放弃。
每一次失败,他都视为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
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他总是重新审视实验方案,调整实验方法,直到取得成功。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他的科研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童第周的实验精神也体现在他对团队合作的重视上。
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他的实验室里,他总是鼓励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
童第周的实验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里。
他还将这种精神传播给了更多的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科研人才。
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也都继承和发扬了他的实验精神,为中国的生物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童第周的一生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实验精神,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中国的生物学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课题组我校《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湖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
该课题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切入点,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以探索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而展开。
课题研究已经历时5年,采取了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课例研究法等开展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研究任务,推动了学习型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初步形成了骨干教师、班主任队伍、干部及管理人员等教师发展共同体,基本构建了“问题导向式”校本教研模式、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干部队伍培育模式,切实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背景1、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
就基础教育而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而扩大优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质教师在量上的增加,在质上的提升。
2、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新课程启动以来,针对中学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举办了不少,但大多还是一种“输血”型的培训,往往采用“专家”讲、教师听的模式,以“专家”说教为主,对教师的已有经验、教师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教师没有真正“卷入”培训活动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是很大。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能够让教师在具体的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触及情感,引发思考,提升实践智慧,改进课堂教学,推动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发展。
3、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从学校现状来看,我校有着五十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教育质量比较好、社会声誉比较高的武汉市示范学校。
近几年来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由90年代中期的24个教学班3、促进学校工作分工的细化与规范化以工作性质和在学校承担的工作职责相近构建不同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从而细化各群体的发展目标和远景、规范其职责与运行、探索其成长机制,有利于推动学校各块工作的规范化与精细化管理。
部编版必修上册4.《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对比阅读课件
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表 现了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 于应对各种顾客。
例3: 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
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 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 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 嘱咐道……
……
一段时间以来,钟扬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 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钟 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是忠于祖国奉 献人民、不懈探索追求的杰出科学家,是立德树 人、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也是自觉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模范。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 者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钟扬为榜样, 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勇担复兴 大任、争做时代新人,努力用奋斗首创幸福美好 未来,在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中书写人生华章。
描写人物的方法
典型事件
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在矛盾冲突中描写人物
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的质问 接待生气的女顾客
前后的思想变化
人物更真实
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顾客眼中的张秉贵:热情、服务态度好、技艺高深
侧面描写
张秉贵所有行为的动力 来自哪里?请结合新闻背景 来说一说。
文内新闻背景
张秉贵服务态度这样好,有人问 他:“难道你自己就没有过不顺心的事 吗?”张秉贵回答:“一个人哪能事事如 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 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 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查找写作背景
202X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 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 养成、制度保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 产品创新、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 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说课稿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专家,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下面我从“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学什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段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我今天所要说的第7课中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
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2022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可以得知这一课的内容要求是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这一课教材内容分三个子目: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
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
2.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
3.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中国历史一年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有所欠缺,学科核心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及学生学情,我把“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认识帝国主义凶恶的本质”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把“《辛丑条约》的历史影响”定为学习难点。
二、怎么学新课教学活动一:图文义和团1.阅读教材P32-24内容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表时间地点背景口号性质清政府的态度结果(失败原因)2.结合“材料研读”和教材内容,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1.学生阅读教材P32-34内容,结合图文材料,自主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2.小组合作完成对义和团运动口号、性质和失败原因的分析。
1.自主学习,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童蒙养正知行合一
童蒙养正知行合一童蒙养正知行合一,是指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正直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这一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强调了孩子教育中的道德和智慧的统一,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对教育的重要性和理念。
童蒙,是中国古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指的是儿童初学的时候。
童蒙时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这一时期对儿童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儿童接受教育时,不仅仅注重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行为,要求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正直品质和做人的道德准则。
这一理念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要求儿童在学习知识的注重行为的规范和品德的培养,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品行和道德素养。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逐渐有所改变,但是童蒙养正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很多家长和教育机构都会有很高的要求。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也同样重要,这也是童蒙养正知行合一这一教育理念所强调的。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但是忽略了孩子品德的培养,这种偏向性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好的影响。
童蒙养正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提醒人们要注重孩子的品德和行为的培养,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也能够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且还能够具备良好的品行和道德素养。
童蒙养正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现实。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正直品质,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要求自己首先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这样才能够感染孩子,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教育者要求孩子在学习知识的也要注重做人的道德准则,要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外出听讲座心得体会
教师外出听讲座心得体会教师外出听讲座心得体会19月20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第四期“院士大讲堂”落下帷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童秉纲教授以“漫谈研究生教育与人生感悟”为题作主题报告。
童秉纲院士从研究生的学位要求和综合素质培养、科研实践举例以及人生感悟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科学研究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由“知识传授型”向“独立研究型”转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迈入科学殿堂的新生提出了殷切希望。
童秉纲坚持“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专业机器”的观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作为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流体力学专业第一批博导,童院士要求广大学生按照博士学位的要求,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交流中,童秉纲院士回顾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作为流体力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童院士致力于飞行和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研究(领域A)以及气动加热新问题的理论探索(领域B)两个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分别受到中科院外籍院士吴耀祖所写评述的好评和航天界的关注。
就领域A而言,从本世纪起,童院士组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运动力学实验室的联合团队,建立了活体测量、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模化相配合的全部研究手段,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先后两期的支持,并以执行主席之一的身份主持了两次香山科学会议(2003),并开展了昆虫飞行(拍翼方式和柔性变形)以及鱼类游动(自主的机动运动、运动链一体化研究)等创新性研究;在领域B,童秉纲按照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方法论,致力于对非定常气动热力学,高超声速稀薄流动,前缘热环境的理论准则以及热通量CFD计算的物理准则等问题建立工程理论。
领悟教育真谛,激发创造活力
37思享EDUCATOR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 陶行知聚焦陶行知先生所撰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我们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教育变革之中。
先生曾言:“教育贯彻人生的始终;创造贯彻教育的始终;社会创造力贯彻社会发展的始终。
”虽已时隔百年,但先进的教育思想激励我们在教育改革路上踽踽前行,启发我们深刻领悟“创造”在教育中的真谛。
培养创造力,需要给童年留白、给教育留白。
要让教育成为培植儿童创造力的土壤,努力实现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造教育应如何落地?核心应该从儿童的自由力、内驱力、学习力、思辨力、创新力等方面入手。
解放儿童的自由力。
我们可以从创设自由、开放、民主的环境入手,鼓励儿童自由表达、思考和尝试,自主选择和决策。
我们在创设环境时,尝试打破班级空间布局,将环境改造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尝试多一分留白,让环境具有对话性、互动性。
比如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设计图纸—方案研讨—调整环境—检验环境—循环调整”的多次改造,最终将一个个教师预设的区角环境变成一个个儿童需要的材料超市。
其间,儿童的自由力不断被激发,儿童和教师的角色不断发生转变。
激发儿童的内驱力。
要因材施教,多一份静待后的观察、倾听,点亮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感知力和探索欲。
比如主题晨会由大班儿童自主策划、组织、排练、布置舞台、表演。
会中,儿童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导演、演员、老师、学生、主持人、摄影师、服装师、舞台设计师、道具设计师等,而教师仅作为支持者、协助者、引导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的想法和行动,为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编排提供资源和教育支架。
培养儿童的学习力。
我们从“一日生活即教育、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入手,相信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特别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儿童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火车站”自主游戏中,儿童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活动中,自主招募游戏小组成员,规划和建造火车站点,设计火车线路图,在“试运行—完善”中获得反思能力,在“正式运行—梳理问题—优化调整”中深度学习,在“扩大运行范围—持续优化”中,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基于不同学情的有效教学策略选择——以《“一五”计划与工业化》为例
基于不同学情的有效教学策略选择——以《“一五”计划与工业化》为例作者:童绥宝瞿利红来源:《成才》 2013年第11期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童绥宝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培训中心瞿利红建构主义认为,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
有效教学具有五大特征:一是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二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三是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四是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五是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简言之,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客观需要,落脚点是学生的充分发展。
有效教学策略则是连接学生客观需要与充分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以下以初中《“一五”计划与工业化》一课为例,从基本类型入手,谈谈有效教学策略选择的学情依据。
一、不同策略选择(一)解读式教学策略解读式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选择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题词或关键词展开教学过程、解读核心概念的一种教学策略。
案例一:“一五”计划与工业化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找出本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词。
2.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教科书中提到的“十个第一”。
3.教师引导学生把“十个第一”与课前提示中的材料比较,看能得出什么结论?4.教师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中会涌现出这么多的第一”。
案例立足教材,定位于理解“工业化”,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层层分析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经济、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产生式教学策略产生式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体现特有风格的教学策略。
用好教材 教活书——以人教版“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为例
用好教材教活书——以人教版“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为
例
童绥宝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3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童绥宝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3
【相关文献】
1.初中历史教材分析——以人教版七年级《大一统的汉朝》为例 [J], 杨昊
2.用好教材教活书--以人教版"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为例 [J], 童绥宝
3.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文阅读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一Unit 5主课文为例 [J], 曹晶
4.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与实施 [J], 董艺
5.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将生活教育思想融入课堂的教学设计
——以新人教版"乙醇"教学为例 [J], 邹英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试教工作汇报
童绥宝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试教工作 二、试教体会 三、试教困惑
一、试教工作
主要任务:七年级教材的科学性、适切性 (1)教科书编排是否体现历史学科的学 习规律,教科书容量是否恰当,难易度是否 适合学生学习 (2)教科书内容是否体现时代特点和现 代意识,是否展现了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 、民族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和重要 史事,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整 理秦始皇、汉武帝为政的共同之处,理解“ 秦皇汉武”的内涵 讨论:海昏侯墓的发掘,说明了什么问 题? 小结:汉武帝的励精图治是汉朝能够延 续、“大一统”局面得以巩固的重要原因。 《轮台罪己诏》说明了这一点,海昏侯墓的 发掘证明了这一点
二要灵活务实
个别图例:据实使用 个别说法:淡化处理 个别课文:新旧结合 个别专题:适度调整
统编教材与地方资源的处理
编写《武汉城市记忆》 组织教师走进博物馆、社区,开展地方 史考察活动 地方史嵌入课堂:以小见大,通过地方 史视角了解统编教材中的大历史,如楚史、 一五计划等;用地方史丰富统编教材,如武 汉会战、武昌首义等
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为例:为了弥补课 标“断档”问题,教学可以借鉴“传记”思路, 通过前后联系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 导入:汉武帝《轮台罪己诏》 问题:为什么汉武帝在晚年要检讨自己的罪 责?难道他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吗? 过程:对照《轮台罪己诏》,结合教材内容 ,按照“武帝继位”“武帝推恩”“武帝尊儒” 和“武帝敛财”等板块逐条理解汉武帝为巩固
三、试教困惑
点与线的处理
课标“点——线”结合造成了“断档” 问题,教材进行了一些弥补 建议教学: 在讲述具体历史问题时有意识进行完善 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呈现 重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的建构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处理
在重视三维目标落实的同时,建议教师 认真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寻找三 维目标与学科素养的共同价值追求 “知识与能力”与“时空观念”“历史理 解”、“过程与方法”与“史料实证”的结 合 具体历史结论的理解贯彻“历史理解” 要求
相关成果: (1)完成师生问卷调查,全样分析统计 数据,客观反映问卷结果 (2)撰写七(上)、七(下)试教报告 ,实事求是肯定优点、反映不足,总字数超 过 3万 (3)编写完整版教学设计(导学案)
二、试教体会
一要与时俱进
新课标有六大变化:呈现方式(点—— 线结合)、课程功能、学习内容、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课程目标 在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评价上,新课标也 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 族关系状况,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取代“民族融合”,更科学、准确,教学必
(3)教科书栏目设置是否适当 (4)教科书是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满 足不同地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5)教科书文字、插图、版式、装帧、 印刷等是否规范,适合教学的实际需求
工作组织: (1)省、市、区联动教研,省教研员统 筹领导,市教研员协调组织,区教研员督促 实施 (2)专家现场指导,解答教师疑问,探 讨试教工作 (3)试教教师通力合作,明确分工,确 保每篇课文都有来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 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频繁交流和民族之间 的不断交融的丰富材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同样,在了解了新课标要求学生 “知道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规定之后, 教学即要改变过去“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 ’局面”的传统看法,在新的“大一统”框 架理解之下突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地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