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复习点
气候学复习题
![气候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5004e0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9.png)
气候学复习题一、气候的概念和要素气候,简单来说,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它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光照、风等要素。
气温是衡量气候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很大,这取决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多种因素。
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则相反。
降水对于气候的形成也起着关键作用。
赤道地区降水丰富,多对流雨;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光照时间和强度同样影响着气候。
例如,高纬度地区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而低纬度地区则全年光照较为均匀。
风在气候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季风气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风则相对干燥。
二、气候的类型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等。
热带气候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多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则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
亚热带气候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分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在大陆西岸。
温带气候包括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亚洲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分布在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分布在大陆内部。
寒带气候主要是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高山高原气候则是由于地势高,气温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三、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气候学复习点整理
![气候学复习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6421f0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d.png)
气候学复习点整理第一章气候与气候系统1.现代气候学特点1) 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宽的时间谱:万年, 千年、…年,季等。
2)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大气、海洋、冰雪、陆地、生物圈3)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现代气候学的灵魂。
2.天气系统:指大气圈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3.反射率及其物理作用:反射率:物体表面所能反射的光量和它所接受的光量之比。
常用百分率和小数表示。
(百科)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是水的几倍,能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
冰雪对热量传输是绝缘的,有冰雪覆盖的洋面和陆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是很弱的。
因此,冰雪覆盖对地球热量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起着稳定器的作用。
4.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正负反馈的判别反馈:就是将一个系统的输出回输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反馈过程能够使系统的运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称为正反馈;反之,称为负反馈。
1)冰雪反照率反馈——强烈的正反馈放大作用:温度降低→冰雪覆盖增大→反射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少→温度降低温度升高→冰雪覆盖减小→反射率减小→太阳辐射增多→温度升高2)水汽反馈——正反馈作用:水汽吸收红外辐射→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水汽增加→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加速蒸发过程→热效应5.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东西风带(包括急流)、平均经圈环流和准定常的槽脊是大气环流的主要成员。
它的主要状况(形势)决定着全球的或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类型及其变化。
三圈环流:假设大气均匀的在地表运动,在南北半球各有3个平行的风圈或风带,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低纬度是正环流或直接环流又称为哈得来环流贸易风:信风(又称贸易风)指的是在低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
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
6.辐射强迫:辐射强迫是对某个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射入和逸出能量平衡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它同时是一种指数,反映了该因子在潜在气候变化机制中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气候问题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气候问题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bc6e6f7bcd126fff6050b1b.png)
高中地理气候问题知识点总结归纳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4.海陆位置:(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阴天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1.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充足);白昼时长长,光照充足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1)气压带、风带: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多,高气压带降水少;西风湿,信风干,而大陆东岸因信风来自海洋上,带来水汽,降水较多;(2)夏季风影响地区,暖湿多雨;冬季风影响地区,干燥少雨。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ab36b365a8102d276a22fdf.png)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气候形成、变化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④、下垫面因子;⑤、人类活动影响。
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又称天文辐射。
除太阳本身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洋流。
海洋与大气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
组成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主要作用给大气热量、水汽,为其提供能源。
大气通过向下动量输送,产生风生洋流、海水上下翻涌。
海洋是CO2巨大储存库,通过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环流。
海洋从大气圈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生洋流,也称风海流。
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围绕副高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反时针流动。
海洋提供给大气潜热、显热,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维持。
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分配起重要作用,将低纬热量传输到高纬,调节赤道与两极间温度差异;大气环流方向有由海向陆与由陆向海差异、洋流冷暖不同,使同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明显差别,破坏天文气候地带性分布。
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分循环通过蒸发、大气中水分输送、降水、径流实现。
环流变异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南方波动:南太平洋副高与印度洋赤道低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
厄尔尼诺年印尼、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多雨。
(日本、我国东北夏季持续低温,我国大部降水有偏少趋势。
)4、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海陆风。
5、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差异、及差异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广大高原热力、动力作用。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0f07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8.png)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一、气候的因素1.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度的增加,气候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而纬度则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日照情况、气温分布和降水情况。
2. 地形地势:山脉、平原、盆地等地形地势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脉会阻挡气流和降雨,形成雨影和雨屏现象;平原和盆地则会影响气温的分布和风向的变化。
3.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是两种主要的气候类型。
大陆性气候表现为温差大,降水少,季节性明显;海洋性气候则表现为温差小,降水多,季节性不明显。
4. 水体分布:水体分布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靠近海洋的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则气候干燥、温差大。
二、气候带和气候类型1. 高纬度地区气候: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冻土带、冰雪带、针叶林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交错分布。
2. 中纬度地区气候:中纬度地区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大,降水充沛。
针叶林、草原、温带草原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相互呼应。
3. 低纬度地区气候: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季风明显。
雨林、草原、热带草原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出多样性。
三、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1. 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变化等都是气候变化的表现。
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国际社会提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四、世界各地的气候1. 欧洲气候:欧洲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凉爽。
部分地区如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旱。
2. 亚洲气候:亚洲包括了多种气候类型,有寒带气候的西伯利亚、温带季风气候的华北平原、热带雨林气候的东南亚等。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d41f1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b.png)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一、气象学基础知识1. 大气的组成及结构地球的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
大气的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层和磁层。
2. 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空气的层状分布,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质量。
大气环境有一定的透明性和气体密度,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有一定的能力。
3. 大气的动力性质大气环境在地球表面上形成大气的压力差,产生风力和气压变化。
大气层的环流和气流分布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4. 大气的化学性质大气中的气体会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会在大气环境中造成气候变化。
例如,因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气候变暖。
二、气候系统1. 气候的概念和分类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一种平均天气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风力和降水等要素。
气候可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类型。
2.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变化和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3. 气候系统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物种的适应性。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和资源的分布变化,例如植被的变化和水资源的供应变化。
4. 气候预测和控制通过对气候系统进行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气候的变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善工业活动和环境保护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天气系统1. 天气的概念和特征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力和云量等。
天气可以分为晴朗天气、多云天气、阴天和降雨等不同类型。
2.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大气环流、气压系统和温度分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冷暖气团的移动和相遇会导致降水和天气变化。
3. 天气预报和观测天气预报通过对大气环流和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为社会和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保障。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f3dfc91dd88d0d233d46ad9.png)
第六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气候带、气候型划分方法:①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长期统计平均值、季节变化,来与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相对照来划分气候带、气候型。
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杜库洽夫。
②成因分类法: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环流、下垫面因子划分气候带、气候型。
阿里索夫、弗隆、特尔真、斯查勒。
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降水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分布而确定;斯查勒气候分类法: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所支配。
2、高地气候特点:高山地带随高度增加,空气愈稀薄,空气组分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微尘、大气中污染物质逐渐减少,气压降低、风力增大,日照增强、气温降低。
在一定坡向、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而加大,过了最大降水带后随高度而减小—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纬度、区域气候条件有所不同。
第七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变化的史实:全球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22亿年到1万年以上,以冰期、间冰期出现为特征,气温变化幅度在10℃以上;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是近1万年来,主要是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幅度最大不超过2—3℃,大都是在地理环境不变的情况发生;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指近百年或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气温振幅在0.5—1.0℃间。
2、气候变化的因素:①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引起太阳辐射能变化的条件:⑴地球轨道因素的改变:偏心率、地轴倾角(产生四季的原因)、春分点位置(其变动结果引起四季开始时间的移动和近日点、远日点变化)都以一定周期变化导致地球受到天文辐射发生变动,引起气候变迁。
⑵火山活动引起大气透明度变化;⑶太阳活动的变化。
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宇宙因子: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地球物理因子:地球重力空间变化,地球转动瞬时极的运动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
宇宙-地球物理因子时间、空间变化引起地球上变形力产生,导致海洋、大气变形,进而影响气候发生变化。
《世界的气候》复习要点
![《世界的气候》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8960e31bd64783e09122b49.png)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知识点1、天气的特征是多变,气候的特征是稳定。
2、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深,降水可能性越大,白色越浅,降水可能性越小。
3、日平均气温=2点+8点+14点+20点气温之和除以4;气温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4、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5、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非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除南极洲之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亚洲,世界“雨极”(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南极洲。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①从纬度位置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这是由于各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不同造成的,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少。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
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快、海洋吸热慢、放热慢。
③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7、一年中,北半球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南半球相反,海洋上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出现时间比陆地拖后一个月。
8、根据温度判断半球,温度向北降低是北半球,温度向南降低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9、世界年降水分布规律: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②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东岸降水较多。
10、分析气候的两个要素为气温和降水。
1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两个纬度不同的地区气候差别受纬度位置影响;一个沿海地区,一个内陆地区,气候差别受海陆分布影响;海拔不同地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气候差别受地形地势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热岛效应、臭氧层空洞等与人类有关的气候问题受人类活动影响。
史上最全的气候知识点总结(必藏)
![史上最全的气候知识点总结(必藏)](https://img.taocdn.com/s3/m/b898b3b3be1e650e53ea998b.png)
气候类型
降水特征
气候类型
降水特征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雨型
地中海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雨型 全年多雨型 全年均匀型 全年少雨型
四、世 界 陆 地 自 然 带
低 陆地自然带 纬 热带雨林带 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7、 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9、 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步骤如下: A、 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 20℃,最冷月均温在 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 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 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 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 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见下图)
大致分布在 南、北纬 10 º至南、北回 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大部分地 区、澳大利亚北部 和东部、南美巴西 等地
全年高温, 干季湿季分 明
地区。当赤道低气压带 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 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 信风带控制时盛行热带
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
雨的干季。
大致分布在
热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 10 º至南北回 归线之间的
纬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faf85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07.png)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一、气候的概念气候呢,可不是简单的天气哦。
天气就像是一个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可能今天晴天,明天就下雨了。
但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
比如说,有的地方老是热烘烘的,那就是它的气候比较热;有的地方总是冰天雪地的,这就是寒冷的气候。
就像我们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脾气,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气候脾气呢。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1. 纬度因素纬度就像地球的腰带一样,不同的位置气候大不一样。
靠近赤道的地方,就像被太阳特别宠爱似的,超级热,那里的阳光几乎是直射的,能把人晒得黑黝黝的。
像非洲的一些地方,那热度就像在大火炉旁边一样。
而越往两极走呢,就离太阳的爱远了些,气候就变得特别冷,到处都是冰啊雪啊的,北极熊和企鹅就在那些寒冷的地方生活得挺自在。
2. 海陆因素海洋和陆地对气候的影响也很奇妙。
海洋就像一个大空调,夏天的时候,海边会比内陆凉快不少,因为海水能吸收很多热量,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热量储存库。
到了冬天呢,海边又比内陆暖和,因为海洋把储存的热量慢慢释放出来啦。
比如说青岛,夏天去海边吹吹海风,那凉爽的感觉可棒了,但是要是在内陆的一些城市,就像在蒸笼里一样。
3. 地形因素地形就像一个大魔术师,能把气候变得千奇百怪。
如果一座山很高,那山脚下和山顶的气候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山脚下可能是绿树成荫的温暖气候,但是爬到山顶,就可能进入了寒冷的世界,可能还会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呢。
这就是因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还有啊,山脉的走向也会影响气候。
如果山脉挡住了风的去路,风过不去的那一面可能就比较湿润,而另一面可能就比较干燥,这就像一个天然的屏障在捣乱。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就像一个超级大温室。
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地方,几乎每天都在下雨,而且空气特别潮湿。
到处都是茂密的树林,那些树啊长得又高又大,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植物。
小动物们也超级多,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猴子在树林里跳来跳去,就像一个热闹的大乐园。
高二第一次月考气候知识点
![高二第一次月考气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99b0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8.png)
高二第一次月考气候知识点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变化状况,包括温度、降雨量、湿度、风向风速等多个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掌握气候知识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环境、预测天气变化、进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二第一次月考中涉及的一些气候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某一地区的气象变化状态,比如一天内的晴雨、温度变化等。
而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一地区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可以分为寒冷气候、温带气候、热带气候等不同类型,是一个相对稳定、持续时间较长的气象条件。
二、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指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
常见的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量、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1. 温度温度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程度的高低。
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主要受纬度、海洋、陆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比如冬季需加强供暖措施,夏季需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2. 降水量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
降水量的大小和分布对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资源的分配有重要影响。
高降水量的地区常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低降水量的地区则容易出现干旱等问题。
3.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的大小会影响到人体的舒适感受和植物的生长情况。
高湿度的地区常常感觉闷热,而低湿度的地区则较为干燥。
4.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气压的变化常常伴随着天气的变化。
气压的高低会影响到气流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从而对天气产生影响。
5. 风向风速风向风速是指风的吹动方向和速度。
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压差异引起的空气运动。
不同风向的吹拂带来了不同的气候特点,比如海洋风带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而内陆风则较为干燥。
三、气候区划气候区划是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域,以便于研究和理解全球气候的分布规律。
常见的气候区划方案有柯本气候分类法、柯泽涅茨气候分类法等。
高中地理气候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1ee7f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e.png)
高中地理气候学知识点总结气候是地球表面某地区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值,是某个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气象工况和多种气象要素的总和。
气候主要受降水、温度、湿度、风向、风力、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对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气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是高中地理气候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气候要素1.温度:是气温的平均值,可以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温度受到地球的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很大,温带地区温差小,热带地区温差大。
2.降水:降水是指各种形式的水滴从大气中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霰、冰雹等。
降水受大气中水蒸气含量、气流运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上热带、季风、地中海、西风带和高纬度地区的降水情况差异明显。
3.湿度:湿度是水汽含量的多少,湿度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湿度受温度、海洋、陆地、植被、水系等因素的影响。
4.风:风是大气运动的一个表现形式,风的产生受地球自转、不同密度气团的作用力、地形的影响。
风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可以调节气温、影响降水、影响植被等。
5.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强,气压受温度、湿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压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气压的高低会影响风向、气候类型和降水等。
6.日照:日照是指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的时间,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季节的不同,日照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日照对气候、作物生长等有重要的影响。
7.地形:地形是指地表地形的起伏不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季风、地表径流、降水、气温等方面。
二、气候分类根据不同的气候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差异,气候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最广泛的气候分类方法是柯本气候分类法,按照此方法,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大类型,每大类型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型,每种气候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要素进行详细的描述。
1.热带气候:热带气候一般是指地球赤道向南北各23.5度之间的地带,根据不同的降水情况,热带气候可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几种类型。
小学气候知识点总结
![小学气候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b71f4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7.png)
小学气候知识点总结一、气候的影响因素1.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上任一点与赤道的角距离,通常用角度来表示。
地球是近似一个球体,纬度越高,气候越冷。
赤道附近气候炎热,而极地气候则非常寒冷。
2. 海洋海洋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海洋上有大量的水,水的比热较大,可以储存大量的热量。
所以沿海地区夏季凉爽,冬季相对暖和。
3. 大陆大陆地区的气候较为干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大陆内陆地区的气候波动较大,夏季炎热,冬季严寒。
4. 高度高度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候越寒冷。
因此山区气候一般来说比平原地区气温低。
二、气候类型1.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主要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气候地区通常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充沛。
2.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是气候类型中较为温和的一种,地处温带的气候类型分为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海洋性气候沿海地区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暖和。
3.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气温极低,寒冷干燥。
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4. 大陆型气候大陆型气候是在大陆地区的内陆形成的气候类型,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不均衡。
5. 高原气候高原气候是位于高原地区的气候类型,气温低,气压低,降水少。
6. 山地气候山地气候是位于山地地区的气候类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降水充沛。
三、气候与人类生活1. 衣食住行气候对人类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适当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比如寒冷地区需要穿厚衣服,炎热地区需要遮阳避热。
2. 农业生产气候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比如热带气候适合种植水稻、菠萝等,而温带气候适合种植小麦、大豆等。
3. 旅游休闲气候对旅游休闲也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比如在炎热的夏天选择到海边或者高原地区避暑度假。
四、气候与环境保护1. 气候变化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正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温度的上升、极端天气的增加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气候基础必学知识点
![气候基础必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9a469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3.png)
气候基础必学知识点
1.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是长期统计的天气状况,包括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湿度、风向等;天气是指短期内的气象状况,如一天或几天的气温变化、降水等。
2.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等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共同决定气候变化。
3. 气候变化:指气候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包括由旧气候向新气候过渡的过程。
4. 气候因素: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5. 气候带: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划分的区域,由赤道至两极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6. 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不同,导致气候特征各异。
7. 温度和降水分布: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分布差异很大,受纬度、高度、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
8. 气候类型:地球上有不同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寒带气候等。
9.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灾害增加等。
10. 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提出了减排温室气体、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措施。
2023高考地理必备气候学常识
![2023高考地理必备气候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c02ec64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5.png)
2023高考地理必备气候学常识气候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大气的物理性质、气候变化的规律以及气象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对于参加2023高考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些气候学的基本常识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你必备的气候学常识。
1. 气候和气象的区别气候和气象是常常被混淆的两个概念,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
- 气候是某一地区的长期天气条件和平均气候特征的总和。
它通常以30年为一个统计周期。
气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温度、降水、湿度等方面的特点。
-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主要关注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
2. 气候带的特征地球上的气候在不同纬度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按照纬度划分可以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主要气候带。
- 寒带气候带位于极地附近,温度非常低,全年气温都较低,降水少。
- 温带气候带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冬季寒冷,夏季较暖,降水适中。
- 热带气候带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较高,降水丰富。
3.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都有很大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方面:-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威胁。
- 降水分布的改变:由于气候变化,降水的分布可能发生改变,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或者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
-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导致一些物种濒临灭绝,破坏生物多样性。
- 疾病爆发: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些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传播速度加快,使一些传染病爆发,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以上是一些2023高考地理必备的气候学常识,希望对你复习备考有所帮助!加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气候系统:指的是大气圈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2.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量。
3.大气窗:通过大气的太阳辐射或地球大气辐射将被大气中某些气体所吸收,这些吸收随波长的变化很大,在某些波段的吸收很强,而在另一些波段的吸收则很弱,在这些吸收最弱的波段,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辐射可以象光通过窗户那样透过大气,这些波段称做大气窗
4.行星反射率:行星反射率反映整个地球大气系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由地面反射,大气泛着,云反射以及太阳辐射被大气和云散射回宇宙空间的部分组成
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6.直接辐射:是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透射到地面上的直接辐射,太阳直接辐射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7.山谷风: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这种风为山谷风。
8.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为海陆风
9..有效辐射: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的差值。
1.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因子主要有哪些?并指出地表反射率和行星反射率的区别。
答: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因子主要有太阳高度角,地表颜色,干湿程度,粗糙度等下垫面的特征和性质。
一般来讲,太阳高度角大于40度时地表反射率为一常数,小于40度则高度角越低,反射率越大;地表颜色越浅,反射率越大;土壤湿度增加,反射率减小,因为湿度增加,土壤颜色变深,而且水的反射率小于陆地;粗糙度大的地表面会对太阳辐射产生多次反射,导致总的反射率减小。
2.为什么说森林被破坏会造成气温年、日较差增大?
答:在白天,森林林冠能大量吸收太阳入射辐射,用以促进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使其本身气温不断增高不多,林下地表因林冠的阻挡,透入太阳辐射不多,气温不会急剧升高;夜晚因有林冠的保护,有效辐射不强,所以气温不易降低。
因此林内气温日较差比林外裸露地区小,同理,林地的气温年较差也较小。
森林被破坏后,这种气候效应散失,气温年、日较差增大。
3.水分循环分为几种?分别是?影响水分循环的因素是?
答:大循环和小循环;内陆水文循环大循环:海陆循环小循环:海循环和陆循环
影响因素:(1)气象因素;(2)下垫面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等;(3)人类活动:水力设施,农林活动,环境工程建设气象因素是主要的,都通过影响降水、蒸发、径流和水汽输送起作用
4.西欧的气候为什么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更为温暖湿润,明显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
答:洋流对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会对地球上各地区气候造成重大影响,在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存在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又由于北大西洋洋盆的有利形状,在盛行西风、西南风的作用下。
西欧的气候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强烈影响,冬季的气温特别温和;而且洋流对降水也有显著的影响,暖流影响的地区,由于存在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大气层结很不稳定,再加上温带气旋、锋面等降水系统的盛行,使得西欧降水也多于其他地区。
因此西欧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温暖湿润而多雨。
5.为什么夏季南北温差小而冬季南北温差大?
答:夏季,从南到北,虽然太阳高度角减小,水平面上太阳辐射通量密度随之减小,但可照时角增大,因此水平面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南北的差别很小,从而南北温差小;到了冬季,可照时角也向北迅速减小,因而南北的温差很大。
6.什么是气候变化?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答:气候变化是相对气候平均值的偏差。
分为6类短期——月或季;中期——年际;长期——几十年;超长期——几百年;历史时期——千年;地质时期——几万年或更长
7.海陆之间有哪些物理特性的差异?
答:(1)面积差异:海洋占全球70.8%,陆地占29.2%,且大陆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2)表面辐射特性差异:a. 反射率差异:水面小,不到10%;陆地大,在20-25%; b.海水透明,其上下层之间的温度差异小;大陆地表不透明,太阳辐射主要加热地表浅层,土壤的上下层之间温差大;(3)海陆的热力差异:a. 海水的比热大,热容量大,日温差和年温差小;大陆反之;b. 海面蒸发大,向大气输送潜热大;大陆反之;C. 夏季海面温度较大陆低,冬季反之。
8.什么是季风?叙述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答: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这种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
10.叙述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三大现象的形成过程和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答:(1)南方涛动: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的气压反相变化的现象。
南方涛动指数:复活节岛附近气压与达尔文港气压之差。
(2)沃克环流:由英国气象学家沃克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发现;赤道地区存在一个东西向的环流圈,在太平洋东部下沉,在西太平洋上升,地面为东风,高层为西风。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存在同样性质的纬向环流圈。
与南方涛动密切相关;(3)厄尔尼诺:在赤道东太平洋每隔几年出现的海表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同时伴随沿岸地区的强降水天气。
9.用文字和图形综合说明大气环流中的“三风四带“、、
10写出考虑日地距离后大气上界面任意水平上任意是时刻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数学表达式,并以此讨论正午时刻,春分带秋分,夏至和冬至的上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
答:考虑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后大气上界任一水平面上某时刻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为
D
I 为太阳常数
(1
地区,由南向北递减。
冬至
永昼,冬至为永夜,南极相反
0I ϕ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