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doc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位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精美的文字表达。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本节课的生字词较多,对于学生的字词学习也是一个挑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以及古诗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的把握,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字词认读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诗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需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图片、音乐、生字词等。

2.教材:准备课文《古诗三首》的教材。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李白、王之涣、杜甫三位诗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他们的诗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望》三首诗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3.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文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的图片、音乐、注释等。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生僻字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描绘了作者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但对于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和文化背景的把握。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古诗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资料:准备与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黑板:准备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描绘的景色。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随后,教师对古诗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阅读并理解其含义。

但是,对于这些较为深奥的古诗,他们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其基本意思,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

2.朗读法: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古诗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秋夜的宁静或战争的残酷。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诗。

这是学生接触古诗的较后期阶段,需要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基础,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但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三首诗,理解诗中的基本内容,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背诵三首诗,理解诗中的基本内容。

2.难点:欣赏古诗的韵律美,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运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中的基本内容。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古诗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古诗?古诗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三首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吟诵,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鉴赏古诗。

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鉴赏分享。

教师点评,总结古诗鉴赏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第一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诗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古诗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文《古诗三首第一首》的文本。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古诗三首第一首》。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够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的学习。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营造情境。

2.准备古诗的译文和注释,方便学生参考。

3.准备相关的写作素材,用于学生的创作和表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图片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古诗的全文,并对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

5.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和意境,进行创作和表达,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024~2024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2篇

2024~2024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2篇

2024~2024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2024~2024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1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通过学习这几首诗,学生可以理解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培养对诗歌的欣赏才能。

教学目的:1. 知识目的:a. 理解《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b. 掌握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

2. 才能目的:a. 学会欣赏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b. 可以运用诗歌的写作方法进展创作。

3. 情感目的:a.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b.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才能。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内容和背景;2. 难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进展导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喜欢听诗吗?你们最喜欢的诗是什么?二、呈现课文〔约10分钟〕1. 老师朗读课文,带着学生一起朗读。

2. 分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课文〔约20分钟〕1. 学习《静夜思》:理解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学习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

2. 学习《登鹳雀楼》:理解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学习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

3. 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学习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

四、欣赏课文〔约10分钟〕1. 老师朗读《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带着学生品味诗歌的美感。

2. 学生分组或个人欣赏一首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创作练习〔约15分钟〕学生按照《静夜思》、《登鹳雀楼》或《望庐山瀑布》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自己的短诗。

六、展示与评价〔约10分钟〕学生依次向全班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进展互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日》进行学习。

这三首诗分别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辛弃疾和朱熹,内容丰富,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在对古诗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关注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2.教材:准备五年级的语文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其中的精彩句子或整首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来领悟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兴趣,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自然美、感受爱国情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适当引入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 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三首古诗时,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这包括让学生不仅掌握字面的意思,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和氛围。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介绍诗人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我们将逐一解析三首古诗的主旨。

在解析过程中,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让学生知道每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在理解古诗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氛围。

分析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以及不同诗歌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课堂交流。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旨和意境的理解,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汇报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古诗的美。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课文: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如展示瓜洲、秋夜、战场等图片,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在感官上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节奏等。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意境优美,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材还配备了插图和注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善于通过图片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和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

2.教学难点:感悟诗文情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思想内涵。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插图、注释和动画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背景音乐:准备与古诗意境相符的音乐,营造浪漫的学习氛围。

3.作业本: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分别是《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教材通过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的三首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理解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从诗中得到一些人生启示。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诗文的大意。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文的大意,尝试朗读和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诗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3.操练(10分钟)针对每首诗,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和理解《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古诗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也是他们在学习古诗时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掌握一些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文本、图片、音频等资源。

2.资料:准备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通过朗读,让学生对古诗有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全文,让学生集体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语气。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讲解古诗的作者、背景等信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首古诗的意象、情感和韵律。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学习任务单及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学习任务单及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学习任务单及教案(共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表达作者情感的。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作。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3.课文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播放课文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字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此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的句式和语气。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师指导,提供建议。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文化底蕴,体会诗歌的美妙,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古今异义词等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诗句的意义及诗歌韵律、意境的感悟。

3.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句、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资料:收集有关诗人王之涣、李白、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讲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句,注意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诗句的停顿。

接着,让学生背诵诗句,检查背诵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松”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ー),并能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兴趣导入1. 以“童年”为话题,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童年感受(故事),冰心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一组课文“童年往事”。

2.学习单元导语明确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

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正音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三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诵读情况,并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和难字的字音,特別要关注学生是否把“供耕织”“玉磬”“水满陂”等读正确了。

(教师用书)3.读准“漪”字,结合“涟漪”理解“漪”字的含义。

指导书写本课4个生字,特别是“晓”字的书写,不要加点少撇。

(教师用书)4.引导学生回顾对古诗节奏的了解,尝试自己读好这三首古诗的节奏。

三、品诗赏韵1.再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理解诗题。

“四时田园杂兴”是什么意思?“四时”,是指春夏秋冬。

“兴”指兴致、兴趣的意思。

“杂兴”,指随兴写来。

“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你能背一背吗?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借助注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耘田”指的是在田间除草,补充理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明白该诗的背景是夏天。

“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

(教师用书)3.想象画面,体会童趣让学生再读古诗,说说你从诗句中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有什么感受?预设1:“昼”“夜”“儿女”从时间和人物角度表现农家耕织的繁忙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片繁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 5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授课时间: 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 3 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 2】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

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

(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

(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

【出示课件 3】范成大(1126 年 6 月 26 日—1193 年 10 月 1 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出示课件 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

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出示课件6】(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板书:辛勤劳动)(2)想象交流: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

(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板书:赞美)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

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

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课件10】(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

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 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

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对劳动人民的(),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赞美热爱2.学生自由阅读。

【出示课件 1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赞美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喜爱课堂作业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②犁地傍()①靠近②并排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一、1.夜绩麻童孙未解供耕织桑阴2.①①3.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作者:翁卷(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具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

【出示课件 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 年 10 月 29 日-1206 年 6 月 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

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

【出示课件 4】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

《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

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

(板书:稚子弄冰)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

(“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4】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 5】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 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

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