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画面、感悟诗情”课《所见》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2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揭示题目,解字读题1.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

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2.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3.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

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1)学生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能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习并掌握诗歌《所见》的内容。

3.能正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正确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排比句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图片、音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所见》,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回忆并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和描写。

2.展示诗歌(10分钟)放映课件,展示诗歌《所见》的内容和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图片都是自然事物。

3.朗读诗歌(10分钟)通过音频播放朗读诗歌,并向学生解释诗歌的韵律和韵脚,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然后让学生依次朗读诗歌,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节奏。

4.分组理解诗歌(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歌的内容。

让学生合作阅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并讨论自己理解的关键词和句子。

5.整体理解诗歌(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交换小组,互相讲解自己分组的诗歌内容,并完善自己的理解和关键词。

然后,统一讨论各组的理解结果,对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行整体理解。

6.加强记忆(1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诵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诗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7.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合作创作一段描述自己所见的诗歌,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确认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听诗歌、观察图片、合作理解和创作等多个环节,全面地理解了诗歌《所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和口头表达,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1、古诗《所见》教学反思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上课时我首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看图,让学生领略生动的情趣。

利用课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

完成自主探究后,我再一次引发学生去读诗歌,思考分析看见的那些是静的.?那些是动的?然后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再指名说说诗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点评。

基本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思考:“从牧童响亮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读:“为什么牧童忽然间不唱了?他想干什么?”接着再让学生想象牧童捉蝉的情景。

我觉得这节课虽然我讲得不多,学生却学得很到位,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看来,即使是古诗教学也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

2、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

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

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2021年《所见》教学设计

2021年《所见》教学设计

2021年《所见》教学设计2021年《所见》教学设计1[情景说明]《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教学过程]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

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

2022年《所见》说课稿

2022年《所见》说课稿
第2页 共0页
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示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依据三年级学生 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忱。 二、引题,走入文本,精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洪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说明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 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 字多读几遍。 C 谁情愿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 读准了吗?再读,留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 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挚友:促 深 留意平、翘舌音, 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其次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 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 加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 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第10页 共90页
解诗意中有了对诗文的直观感受。 点评:以注释为拐杖,以填空为拐杖,降低学习要求,让学
生初知大意,由看到的引导到想到的,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唤 醒学生的学习爱好。
(三)熟读成诵,理解诗句意境 古诗的教学在于语言的提炼和情境的感受,只有整体阅读, 整体感知,才能走入诗的意境中。采纳老师范读,自由读,同桌 互读,小组读,个人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古 诗的语言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为主。 第一个的问题就是“说说诗句的大意”,让学生自己在读中 领悟,并在多名学生的补充中完善诗句的意思。 其次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离开自己的父母 来到学校读书的心情)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古诗的语言特别精妙,一 个字一个词都是点睛之笔。《夜书所见》抓住一个“送”字,提问 “秋风给诗人送来了什么?”学生会说是(寒冷、孤独、冷清) 面对此情此景,“动客情”,诗人会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所见》教学反思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第一、反复朗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完全融入到诗境中。

第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我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但在诗的教学中,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一、引言《所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生动地描绘了山水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眼中所见的美好世界。

《所见》的语言简明,意境深远,写景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中如何将《所见》这首古诗引入到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启示,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1.教材选择在教学中,选择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对于《所见》这首古诗来说,选用它作为教学材料是十分恰当的。

它的文学价值无需置疑,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教师讲解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诗人表达的含义,以及想象诗人所见的美好景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关键的。

如何将抽象的诗歌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语境,是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

在传授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的同时,应该注重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内涵,并通过配合幻灯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讲解,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乐趣。

3.学生思维教学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学生思维的角色十分重要。

学生的思维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让他们产生共鸣。

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是相辅相成的,这有利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和创造文学作品。

三、教学建议1.营造课堂氛围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时,应该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思考的乐趣。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趣味小测、学生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注重背景知识诗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其内容不仅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要注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设计相关的课外阅读或实地考察,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相关情况,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所见》教案

《所见》教案

《所见》教案《所见》教案篇一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所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所见》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 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 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 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 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 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 儿捉到手呢!
( 动)态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前一句不是诗人的所见,而是诗人的______。
猜想 后一句体现了牧童 __________的变化
3、古诗两首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一天,清代诗人 袁枚在郊外散步, 走着走着,他停 下了脚步,他看 到了什么呢?
一、知诗人

袁枚,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
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乾隆、嘉 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 “乾隆三大家”。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
(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
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 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 《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清代——袁枚
` yue
bǔ chán
二、解诗题
“所见”,即诗人 偶然看到的一幅生 活画面。
所 见
放牛的儿童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你来想一想、说一说?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
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 读者自己去想象。把这些编成一个 故事,讲给大家听。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阅历,那么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美丽的我为您带来了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忙到大家。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同学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同学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同学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显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同学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洪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引导同学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带领同学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

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同学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同学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所见教学反思篇二《所见》教学反思同学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同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同学,信任同学靠本身的气力就能读懂课文,激励同学不绝探究,找寻自信的气力,在自悟得意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育了同学学习语文的乐趣。

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同学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要是在以前,我会依据教参予以同学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敬重同学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公正、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同学们依据本身的理解,大胆发表本身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颜色,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所见》教学反思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欢快地边唱歌边放牛,蓦地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捉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味味的画面。

本诗生动有趣味味,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在教学中怎样帮忙同学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紧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第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同学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所见读后感

所见读后感

所见读后感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个牧童骑牛唱歌、意欲捕蝉的生动情景。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简洁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牧童骑在牛背上,大声歌唱,无忧无虑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他的快乐与童真。

而当他听到蝉鸣时,立刻停止唱歌,想要去捕捉那只蝉,这一细节又展示了牧童的活泼与调皮。

这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乡村的自然风光之中,感受到了一种纯朴的美。

同时,诗中的牧童形象也给人以启示,让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的快乐是那么简单而纯真。

《所见》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童真的赞美。

它既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也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活之趣。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新统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在教学古诗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如学习《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

教学《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的时候,也运用板画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和诗中的景物。

2.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

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

这样的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时,我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畅谈看到瀑布的感受,并带着感受去读,从而体会诗人对庐山瀑布的赞叹之情。

3.联系生活,领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是《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要阐明的道理。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

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引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和学生的引导者。

然而,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所见》教学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所见》教学法进行反思并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所见》教学法的概述《所见》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它倡导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体验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它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所见》教学法的实践和效果实践证明,《所见》教学法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首先,它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所见》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观察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所见》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主动探索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三、《所见》教学法的不足之处虽然《所见》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它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在实施《所见》教学法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以便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其次,《所见》教学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生在观察和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与教学目标不相关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最后,由于学生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可能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否则可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

四、如何有效运用《所见》教学法针对《所见》教学法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前充分准备,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观察和发现的过程中能够牢牢抓住关键点。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所见》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感古诗的深邃内涵以及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文化传承与熏陶: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所见》,我希望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这种文化传承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诗歌语言的解读:《所见》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情景。

在教学中,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解读诗歌,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力。

情感体验与联想: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引导,我让学生思考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创设情境增进理解:我尝试通过图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真实的乡村场景,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所见》的情境。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诗歌教学更具生动性和实际性。

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强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通过互动式的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深层思考,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古诗《所见》,我旨在引导学生在情感、文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感悟诗情有效拓展

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感悟诗情有效拓展

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感悟诗情有效拓展今年5月,我观摩了“黑龙江省小学语文团队主题研修现场会”,我发现我们组的教研还停留在集体备课这个短板上,没有变成一个研修主题。

上学期,我们对语文古诗精读和略读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选取的课例是一年级下《春晓》和二年级下《古诗三首》。

我们在《古诗三首》中尝试了拓展激励人抓紧时间学习的诗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暑假里,我们学习了古诗教学的相关文章,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制定了语文组本学期的研修主题是“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有效拓展”。

一、对研修主题的诠释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遂的意境,深受青少年喜爱。

诗人描写的意境是情、景、事、感相融合的结果,对于意境的理解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运用想象力的桥梁作用,这个目的便容易达到。

古代诗人一般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因此就有了适中呈现的人、地、物、事。

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自然便知晓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

在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古诗75首,占教材总量的19%。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背诵的优秀诗文总数是160篇,即每学期13篇,对于小学生来说,靠他们自觉学习是完不成的。

我们觉得要利用每节课的40分钟,在精讲主体课文的基础上,拓展一些优秀诗文,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作为古诗教学的拓展延伸部分,突出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二、主题研究实施策略我们首先尝试的是对主体课文中的古诗进行阅读教学,采用的方法是:1吟诵。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之一,也是传统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曾经拥有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意境是诗人通过各种意象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境的艺术境界。

在吟诵教学过程中,师生“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充分领略古诗的意境之美。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文教课心得领会【篇一:古诗词教课心得领会】古诗词教课心得领会学习古诗,要赏识诗的境界才能获取精髓。

而境界拥有形象性,在诗歌的境界中,形象是基础。

所以我们要创建各种各种的情境,让学生浑身心地投入此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领悟。

领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经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其实不必定要把诗意所有解说出来,这类理解含有必定的模糊性,但这类模糊性并不是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类“隔雾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目了然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我总结了几种方法:1、语言领悟法。

比如《村居》一诗教师经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感觉到春季,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获取熏陶。

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课中启示孩子奇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季的记忆。

利用过去春季的趣事放风筝为依靠,确定起春季真美的感情基础,理所应当地进入春季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觉到生活的乐趣,进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味。

2 、绘画领悟法。

古诗的境界,绝大部分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课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造的幻灯片或依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企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觉诗的境界。

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丛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安闲自得,吹着短笛,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方插入一段山歌,后边插入一段知了喊声,这样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形,又能唤起对夏季扑蝉趣事的回想,使学生在领悟诗的境界时,不知不觉中达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

又如在教课《草》时,我采纳全诗配画的方法,让学生给每一句诗配上一幅画,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好的系列画面,学生也在配画过程中直观地理解诗意。

运用古诗配画教课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想,又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加强记忆。

3、想象领悟法。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单要张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张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组成的画面。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精选十五篇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精选十五篇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精选十五篇篇1:《古诗词三首》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万物,凝缩为“山”“水” 二字,“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的背离中驻营夜宿,词人的思绪早就超越了他自身。

“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

“夜深千帐灯”,这看起来开阔的意境,壮伟的景观,实际上则是词人情心深苦之写照。

白日统千军万马行走天涯,跋山涉水,为何夜深时仍然灯火通明,难以入梦?——思乡失眠!古人没有现在的安定生活,也没有如今的便利交通,但他们有着的是一颗炽热的心,他在不停息的跳动着,家乡和亲人便是他们永不停歇的动力此人有着报国的大志,又有着想脱离黑暗的幻想,内心的挣扎让他,开始逃避那些权贵,情愿回到家中与亲人享受天伦之乐,而这种行为,到现今还会是一种选择吗?篇2:古诗词三首读后感精选引用自贾岛原著《寻隐者不遇》一首。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去寻访一位隐士,在松树下遇到了他的药童,他告诉我老师采药不在家,但没有走出这隐居的大山,可是深山中云雾缭绕,他的师傅现在何处,小童就说不出来了。

松下遇到了隐士的童子,告诉我他的老师采药去了。

他应该就在这座隐居的山中,但深山里终年弥漫云雾,他到底在何处,小童就不知道了。

小小的读后感:贾岛,我想念过初中的人对他应该有所了解,语文课本上有贾岛有关写诗要重视推敲的范文文档。

前面的读后感里介绍过他,这里没有要补充的资料。

诗中的隐士是一位博学长者,懂医术,避在深山中修心养性,颇有士者的风骨。

这位隐士显然为诗人所尊崇,见不到隐士本人,诗人表露了心中些许的焦急,但这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深化了隐者飘然世外的那种清癯形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象画面、感悟诗情”课《所见》
(第 5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联系上下文、“读进来、想开去”等方法想象画面,体会《所见》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等词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赏析作者细节刻画人物、动静相融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想象画面、读懂诗意的方法,体会《所见》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图文结合,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学会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三、前置学习活动
利用早读时间自主朗读古诗,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你猜字谜:
(1)骑牛看文章(打一字)──牧(课件出示)
牧:甲骨文像手持荆条鞭赶牛群。

造字本义:放养牛群。

金文篆文隶书
(放牛为“牧”;放羊为“养”)。

(2)天热爬树梢,总爱大声叫(打一小动物)――蝉你了解它吗?(出示图片)师:蝉,俗称知了,本身是害虫,因为它以吸食树木汁液为生。

但是蝉常在高高的树枝上“引吭高歌”,声音悠远高昂,宋代诗人朱熹就曾这样写道“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同时油炸知了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也特别高,为药膳上品。

2.夏天知了叫,农村的孩子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课件出示图片)看,农村的孩子会——在田地间自由奔跑;他们会——在小河里游泳;会——到荷塘去摘荷叶,顶在头顶当小伞;会和牛儿在水中戏水。

还会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竿子,上面装个小网,去林子里捉蝉。

3.这样的生活,你们喜欢吗?清代大诗人袁枚,他也特别喜欢悠闲自在的生活。

有一天他来到树木边,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并写了一首诗名为《所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图文结合,自主感悟
1. 大声朗读古诗,再仔细观察画面思考:你看见了什么?
2.现我们刚才只是图上用眼睛看了画面的内容,可诗中作者所描绘的“见”还有什么?(牧童在唱歌,蝉)
师:看来,“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的意思
3.再读读古诗,看看画面,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有疑惑可以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重点理解,引导想象
引导:你从古诗中见到了什么?
1.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骑着黄牛慢悠悠走在美丽的田野乡间。

想象一下:他在牛背
上欣赏什么呢?(生想象描述,教师补充图片欣赏)
如果你是牧童,此时感觉如何?(舒服、自由、快乐)请你读读这一句吧!
引读“牧童骑黄牛”,读出悠闲、舒适、愉悦。

2.牧童骑在牛背上,阵阵清风徐来,袅袅花香扑鼻,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播放:放牛歌)
在那幽静的林子里,牧童的歌声多么嘹亮!这响亮的歌声就会在整个树林中回荡。

这就是——(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指名读。

这歌声太小,再响些。

3.多美的夏日田园风光!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牧童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

”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

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齐读前两句诗)突然,响亮的歌声戛然而止。

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
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
——这就是诗中的:
4. 交流:
①意欲: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

想什么呢?(生看图想象)
②闭口立: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谁来边做动作边读。

此时的牧童,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③指名朗读这两句。

(四)想象情境,编写故事。

1. 诗人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小小的悬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没有捉到那只蝉,大家可以猜一猜.
2. 多美的精彩瞬间!这样的小事也许平常人只是一笑而过,但作者却着墨不多,于无痕处,将小事记录了下来。

谁愿意将古诗所描述的情景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朗读练习,体会诗韵
1.你们的故事,为袁枚的诗增添了许多色彩。

你觉得要读好这首诗应注意什么?
(引导在读中体会诗的节奏、韵律变化及动静之别)
2. 诗不仅可以用来读、吟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3.拓展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