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4.24北大演讲: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林毅夫)2014-04-24

合集下载

中国舍弃投资转为消费将陷入危机-林毅夫

中国舍弃投资转为消费将陷入危机-林毅夫

林毅夫:中国舍弃投资转为消费将陷入危机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且仍以投资为主,一旦舍弃投资转为消费,中国将很快陷入危机。

近日,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办,搜狐独家网络合作的第一届五道口金融家大讲堂上,作为曾首位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这一要职的发展中国家学者、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当前中国基础设施方面仍有待完善,将成为下一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力。

不过,过剩流动性带来的泡沫将会严重影响全球资本市场与大宗商品。

中国投资空间很大林毅夫始终坚持中国经济增长仍有20年可以持续保持在8%以上。

理由在于,“我们现在发展阶段相当于日本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加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韩国、台湾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这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保持了20年7.6%到9.2%的增长,中国在这方面不会落后。

”具体到投资空间,他很看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环境治理均有投资机会。

“即使国内已经建了很多高速公路,位居世界第一,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基础设施没有空间了。

内城的交通要是坐一下地铁你就知道,城市拥挤、道路拥挤,可改造的地方还有很多,包括北京下雨都会变成淹水。

这些都有改进空间。

”“还有环境污染治理。

”林毅夫指出,投资在长时间内还是会相对比较快速地增长。

用消费做引导,中国很快会陷入危机当前,一些经济学家,尤其是国外的学者在谈到中国经济时,建议中国把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转向消费。

林毅夫驳斥说,“倡导中国经济以消费为主的,都是公然地要求我国很快地陷入危机。

我从没有看到一个投资过多造成危机的国家。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说,“生产力水平必须不断提高,一个必须要靠技术创新,一个必须要靠把你的资源从低附加值的产业不断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去,不管是在同一个产业里技术创新,或是转型到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都必须以投资作为载体。

如果是消费做引导的话,今天吃了明天有什么?如果以投资作为载体,投资了以后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工资水平可以提高、消费当然可以增加。

林毅夫:中国五年后成高收入国家

林毅夫:中国五年后成高收入国家

林毅夫:中国五年后成高收入国家
在厦门举行的“2020国际投资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发表题为《新形势下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新形势下的全球治理,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到未来发展的路径。

据报道,林毅夫表示,根据各种预测,中国在2025年之前可以跨过人均收入12,700美元的门槛变成一个高收入经济体,到那时候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就会从现在只占全世界人口16%翻一番还多,变成达到34%。

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前景依然向好。

林毅夫指出,如果现在在新形势下来讨论全球治理,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总结自己成功跟失败的经验,并且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来面对自己的问题,想出自己解决的办法,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思路,目前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是完备的。

那么在这个反思过程当中,他认为中国义不容辞,因为中国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现在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
从2014年开始,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并且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贸易国,经济是基础,所以中国有责任来总结中国自己的经验,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并且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总结发展中国家自己成功跟失败的问题,携手解决发展中国家自己的问题,来完成中国自己的发展。

林毅夫表示,如果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能带这样的反思,然后在现有的全球治理之下,中国继续沿着全球化的讨论,每个国家有的什么,能做好什么,在政府跟市场两只手的共同努力下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强,他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全球共同繁荣必然能够实现。

林毅夫:中国将在2025年变成发达国家

林毅夫:中国将在2025年变成发达国家

龙源期刊网 林毅夫:中国将在2025年变成发达国家作者:来源:《财经界·上旬刊》2018年第10期目前,世界上8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到2025年左右,我国将变成发达国家。

那个时候,也还有66%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因此,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在2025年左右又将成为高收入国家,就需要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负有更大责任。

中國变成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后,就要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还应该提出自己的理论。

从这几年我们提倡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低收入到高收入水平,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验来看,少数几个发展成功的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都抓住了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窗口机遇期,让他们从农业社会变成现代化工业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2013年以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过去18年来提出的中非合作发展,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强调产能合作,这确实可以给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带来一个历史上难得的机遇期。

当然,他们要怎么抓住这个机遇期,我们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改变他们的发展思路。

总的来讲,在1995年“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出,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的世纪。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要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让经济能够继续乘风破浪往前进,同时我们也要提出新的理论,才能够让改革发展更顺当的进行,并且以我们的理论、思路以及我们的发展来帮助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后,也同样能给发达国家创造出机会,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林毅夫教授北大国际毕业典礼讲话稿汇总1篇

林毅夫教授北大国际毕业典礼讲话稿汇总1篇

林毅夫教授北大国际毕业典礼讲话稿汇总1篇林毅夫教授北大国际毕业典礼讲话稿 1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北大国际2012届毕业典礼,现在同学们的心情一定是充满了喜悦与对未来的期盼,希望知道,当走出北大美丽的校园时,迎接各位的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巫老师刚才曾谈到,四年前,同样是在毕业典礼上,在与同学们告别后,我前往世界银行工作。

在世行工作的四年,对我来说,就像再次读了一个大学。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各位分享一下,我这四年观察、分析所获得的对世界经济的未来,与中国发展前景的一些心得、看法。

首先,众所周知,自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尚未走出危机。

现在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欧盟、__等发达国家,将会陷入一个持续多年的“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长非常缓慢,投资回报率非常低,而且充满了各种风险,这将会是各位同学们毕业走出北大时面对的国际大环境。

但谈到中国经济,我还是充满信心。

即使是外部环境不利,中国经济有可能依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虽然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全球经济的低迷势必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但从短期来说,中国进行反周期刺激的空间很大、可用资源很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可以在产业升级、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工程等投资回报率高的领域进行投资,拉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同时,政府的财政状况在世界上属于最好的国家之一――积累的财政赤字只有GDP的40%左后,而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则普遍超过GDP的100%甚至200%;并且,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作为杠杆,启动丰富的'民间储蓄投入到这些项目中;投资需要进口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中国则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都有可能维持8%甚至更高的增长。

从长期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的不断升级。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依然拥有巨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后发优势,如果把这个优势利用好,中国至少还可以在未来20年保持年均8%的经济增长。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林毅夫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他的北大国情报告深入剖析中国经济现状,并提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林毅夫的国情报告的解读,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是一份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报告。

该报告由林毅夫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内容涵盖了中国政策制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林毅夫在报告中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和建议,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林毅夫的国情报告内容概述林毅夫的国情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他指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收入分配差距等。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林毅夫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第三部分:关键节点一:改革开放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节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开放市场和吸引外资,中国经济得以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第四部分:关键节点二:加入世贸组织另一个关键节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这一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加入WTO后,中国的外贸规模迅速扩大,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

第五部分:关键节点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林毅夫在国情报告中还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关键节点。

传统的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经济模式已经面临困境,中国经济需要转向以创新、效率和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供给侧改革旨在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发展。

第六部分: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在报告的最后,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林毅夫: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左右为难”?.

林毅夫: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左右为难”?.

林毅夫: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左右为难”?在2016中国宏观经济(上海)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的演讲近日,在2016中国宏观经济(上海)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他指出,扩大需求和结构性改革不矛盾。

本文根据林毅夫教授演讲整理。

今年“两会”上,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但提问最多的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

这个目标和态势,影响着中国能否在2020年的时候,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经济增长不仅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世界也非常重要,因为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增速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世界经济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后,到现在发达国家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复苏,欧盟的增长率在1%左右,日本去年负增长的,经济状况不好,所以采取了负利率的政策。

美国状况似乎好一点,但也没有达到去年年初所认为的可以达到3%的增长目标。

美国现在一方面在讨论是否要加息,同时也在研究是不是也要采取负利率,所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好。

在2008年危机之后,最初发展中国家增长复苏态势比发达国家好。

但这一两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也普遍不好,所以大家特别关心中国这个引擎,是不是能够继续保持相对比较高的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做贡献。

要是中国这个引擎也停下来,影响的不仅是中国,将是整个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票的波动影响全世界股票市场的波动;中国汇率正常的一个调整,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错误解读。

现在我国“十三五”规划定的目标是在2016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的增长在6.5%以上,政府工作报告对2016年的增长目标是6.5%到7%之间。

这样一个增长目标相对于改革开放后从1979年到2015年每年平均增长9.7%,已经下调了将近30%。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92期)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今天(2014年4月24日)晚上7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在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报告厅举行,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办人、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就当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演讲。

林教授的主要观点包括: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衰退,不应当忽略国际经济波动的外因;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以来内需,但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并不科学;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反驳与“8%增长20年”论的解释。

作为一个苦逼本科经济狗,楼主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并进行了全程笔记。

窃以为演讲中的很多观点,逻辑和事实都有利于大家对现阶段经济形势的理解,故不避辛劳,第一时间整理于此贴,以供参阅评论。

特此声明:1. 本贴涉及所有论点、理论、思想,知识产权归林毅夫教授所有,楼主在此传播,目的是促进广大吧友对经济状况的概括性认识和理解,不含有任何营利目的;2. 本帖是楼主基于现场笔记、记忆事后整理,并非林毅夫教授讲座原文,任何断章取义,对于任何借本帖中只言片语对林毅夫教授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楼主对其引用的真实性不予承认;3. 楼主欢迎诸位吧友对本帖内容进行积极讨论,不欢迎人身攻击、意识形态论和地域黑。

基本事实: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79到2013,35年持续9.8%增长。

1979年大陆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现在达到6800美元,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6.8亿人摆脱世界贫困线(1.25美元/天)的标准。

近一两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很可能崩溃,现在的6800美元不过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到底会不会像一些学者预测的那样,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功亏一篑?这是一个关键的课题。

个人、企业的发展无法脱离经济的大环境,只有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所学才能有用武之地。

林毅夫:中国经济还可快速发展20年

林毅夫:中国经济还可快速发展20年

林毅夫:中国经济还可快速发展20年作者:暂无来源:《创新科技》 2012年第5期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5月2日出席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为其新书《解密中国经济》举行的研讨会。

林毅夫说,如果中国能够深化改革,以中国拥有的增长空间和资源,其经济再维持每年8%左右的较快增长20年不成问题。

林毅夫总结了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指出中国所以能取得其他转型国家没能取得的成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完全追随“华盛顿共识”,即全面的市场化和自由化,而是一方面渐进开放,让市场更多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保护一些产业,通过政府的作用,将资源投向最需发展的产业。

林毅夫承认,现在中国经济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经济“双轨制”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的严峻问题。

中国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推进需要根据国内和全球形势的发展进行。

他认为,中国要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要在金融领域、资源配置、打破垄断等方面推进改革。

林毅夫强调,中国的增长潜力很大,因为它有产业升级的空间,在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不少好的投资领域,政府财政状况较好,储蓄率很高,有可观的外汇储备,如果改革得以推进,中国经济再快速增长20年当无问题。

针对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世界“中国崩溃论”又有所抬头,林毅夫说,过去30多年这种论调其实一直不绝于耳,尤其是中国改革前25年,国际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预测中国经济何时崩溃?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经济学家。

为什么他们的预测失灵了?因为看待中国经济,不能用现有的经济理论,而必须放在新的经济理论框架下来观察中国经济。

林毅夫表示,在世行的4年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他有机会接触以前在中国接触不到的东西,可以用国际视野,了解和思考危机生成的背景、原因和教训,这是难得的经历,有助于他个人今后的学术发展,也有助于为决策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林毅夫在马歇尔讲座的演讲稿

林毅夫在马歇尔讲座的演讲稿

林毅夫在马歇尔讲座的演讲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中国家有强烈的愿望实现快速发展并赶上发达国家,这个愿望是很崇高的。

然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没能认识到,发达国家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较高、发展中国家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一现象本身是内生于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的差异并不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

因此,这些国家往往在要素禀赋结构很低的情况下,追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这样,企业在竞争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只能依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发展起来。

在违反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CAD)下,虽然发展中国家能够比较快速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却会造成以下几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推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往往会变成内向型经济:一方面,优先发展的产业没有比较优势,本应进口,但却自己发展,因而进口下降;另一方面,国内资源有限,若这些有限的资源被用来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则那些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的产业获得的资源就会减少,因而出口下降。

相反,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口增加,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能够获得更多资源,从而增加出口,因而,国家的外向性程度就会高于推行赶超战略时的程度。

有一种看法指出,外向性越高的国家发展绩效越好,但这一看法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造成该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外向性较高的国家往往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国家,因此,最佳的外向性程度亦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而非越高越好。

第二,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可能难以很好地利用后发优势。

(1)在推行赶超战略时,需要引进最先进的技术,而这可能是发达国家的当家技术,因而发展中国家可能无法获得,即便能够获得,也需要付出高额代价,故其技术引进面临困难。

即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研发等途径获得技术并建立起先进产业,由于建立的产业违反比较优势,效率很低,能够创造的剩余很少。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技术仍在不断进步,若发展中国家要维持赶超战略,就必须继续投入资本,通过研发或引进机器设备等方式实现技术进步,而这在经济剩余量少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

林毅夫展望中国经济

林毅夫展望中国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展望一、中国经济的奇迹林毅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9-1997 年18 年间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9.8% 的高增长速度,如果这一增长速度能够维持下去,则至迟到下世纪30 年代,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一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要从分析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成因入手。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政府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由于资本高度密集的重工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作为先进技术载体的机器设备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投资规模巨大等三个特征。

而当时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国家,其特点是:生产剩余很少,资本积累很低,市场决定的利率很高,不利于投资周期长的重工业项目的发展;可以出口的商品很少,外汇短缺,市场决定的汇率很高,不利于发展重工业所需设备的进口;由于剩余主要来自于农业,而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非常分散,导致资金动员能力很低。

这样,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与当时我国资本稀缺的农业经济的资源禀赋状况形成了直接的矛盾,因此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而需要政府出面,利用行政手段扭曲宏观政策环境,人为压低利率、汇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便一方面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动员资源发展重工业;在要素和产品价格被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资金、外汇、原材料及生产必需品就需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渠道进行配置,同时还需要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为了控制企业剩余的使用和在农村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需要,又分别实行了工业部门的国有化和农业部门的人民公社化,对微观经营严格控制。

这样,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逻辑起点,相继形成了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为特点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这边风景独好”——林毅夫谈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未来发展

“这边风景独好”——林毅夫谈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未来发展

大家都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在此,我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我比较悲观。

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国际经济很可能会危机四伏。

国际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会像日本自1991年以来一样,陷入比较长期的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一个时期。

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欧债危机,学界普遍的看法是那些主权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他们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任何短期的金融稳定方案只能是赎买时间,就像吃止痛药一样,仅能见效一时,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都会再卷土重来。

所谓结构性改革就要减少社会支出、减少政府赤字和债务、金融去杠杆。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结构性改革的共性,基本上都是减少需求、减少资金供给,这会使失业率上升,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类似的金融经济危机,过去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是整个现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框架,会建议这些国家在进行结构改革时,同时通过货币贬值增加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由外需拉动来补偿内需不足,为结构改革创造空间。

但是目前发生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如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货币。

所以这些国家没有降低汇率以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选项。

当然欧元区整体可以进行贬值,以提高欧元区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可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不仅欧元区存在当前这种结构性问题,美国、日本也存在类似问题。

而且,目前不仅欧元区失业率高企,美国失业率也始终居高不下,日本失业率相对于欧洲和美国确实低一点,但是相对日本自身长期的历史水平又高出许多。

欧元区跟美国、日本都属于发达国家,他们的产品是相互竞争的。

如果欧元区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美国、日本就要减少出口,失业率就会增加,他们的经济会无法承受。

因此,如果欧元区真的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很可能会导致美国和日本也同样用贬值的方式来对冲欧元贬值的影响,出现竞争性贬值,最终达不到实际效果。

林毅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

林毅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

林毅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以下为演讲实录: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到风云演讲,跟各位谈谈结构性改革和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我国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在国内、国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因为新发展格局提到: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过去,我们讲的都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现在为什么要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各位谈谈怎么用供给侧、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来加速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重要的是反映经济基本规律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短期的原因——新冠疫情,造成了国际贸易受挫。

当然,在这种状况下,依靠国内的经济循环,就至关重要。

同时,中美关系的原因,我们的出口会受到限制,并且也有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需要国内来发展。

但除了这些短期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我国为例,出口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4%;但到去年、2019年,出口比重只有17.4%,减少了50%。

在2019年,我们的国内生产已经是82.6%。

为什么出口占比从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有两个根本原因:一个是经济规模,一个是服务业的比重。

现代经济、尤其在制造业方面,规模经济很大。

如果要充分利用这种规模经济,对应的小经济体,国内能消化的部分就少,那么就要更多地依靠国外市场;而对于大经济体,国内自己能消化的就多、出口的比例就减少。

拿一个具体的例子做比较,新加坡2019年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104.9%——它出口是靠进口原材料加工以后出口的;而我们国家,出口占比最高的年份也不过只有35.4%。

我想这就反映了经济规模的差异。

同样是大型经济体,2019年美国的出口比重是7.6%,日本出口比重是13.4%,都比我们低。

原因是什么?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是80%,日本是70%。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深入探索中国经济的命运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深入探索中国经济的命运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深入探索中国经济的命运当谈及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人们不得不提到林毅夫教授的北大国情报告。

这份报告深入探索了中国经济的命运和发展路径,并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报告中,林毅夫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他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林毅夫教授也指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他提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够稳定,投资、出口依赖性过高,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

同时,他还指出,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探索中国经济未来命运的过程中,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观点。

首先,他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林毅夫教授还强调了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林毅夫教授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

他认为,中国需要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他还强调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建议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投入,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林毅夫教授还强调了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需要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以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林毅夫教授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的观点和建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他的研究成果,并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毅夫:中国下一个20年

林毅夫:中国下一个20年

林毅夫:中国下一个20 年pku_alum_wall_street@2012 年1 月15 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朗润思辩圆桌会议,在会议的最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做了一小时演讲,题目为“中国下一个20 年”。

该演讲定义了未来 20 年发达经济体的主脉络,并提出了未来中国20 年经济发展方略。

林毅夫教授提出,未来20 年发达经济体将进入低增长、高失业、低投资回报率的“新常态”,但货币状况会非常宽松。

在金融泛滥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强调“实体经济至上”理念,并坚持约束消费理念,不走发达经济体走过的“过度消费”道路。

在内需发展上,林毅夫强调要继续扩大投资,他还认为,人民币不应追求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目标,也不应追求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在国际货币宽松的背景下,资本项目自由化是“自毁长城”。

尤其是对于中国未来10 年、20 年经济发展方略的思考,林毅夫教授所强调的约束消费、扩大投资思路,与中国目前的“调结构”战略截然不同。

林毅夫教授强调的10 年、20 年不追求资本项目开放、不追求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与当前的金融开放战略目标截然不同。

尤其是,在全球总需求下降,全球产能过剩压力加剧,投资至少理论将受到很大争议。

当前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给经济理论界带来的凯恩斯主义扩张理论的反思,也与未来继续扩大投资不符。

在圆桌讨论会现场,就约束消费、继续放大投资、重新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王小鲁、秦朔、曹远征等意见领袖提出了问题和讨论。

综合来看,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怎样思考未来10 年、20 年的经济发展方略将是至关重要的。

林毅夫教授所定义的战略是这一格局下的思考,但也将产生巨大的争议。

1. 发达国家将陷入失去的20 年围绕中国下一个20 年谈几点,因为这是一个大题目可以从不同的侧面。

对于中国的下一个20 年,我想从国际环境、国内发展动力两个方面来说。

未来20 年,我认为国际环境会相对很差。

有为政府应做到“因势利导”和“反弹琵琶”

有为政府应做到“因势利导”和“反弹琵琶”

有为政府应做到“因势利导”和“反弹琵琶”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20年第14期林毅夫近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通过线上直播,深入讲解地方经济突围的路径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

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可窥探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路。

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的国家现在全国上下各个地方正在加班加点,为明年全国人大即将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在各个地方的落实做好准备。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谈谈怎么为各个地方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十四五”规划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划,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将会跨过12700美元的门槛,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成一个高收入的国家。

这在人类历史上将是一个里程碑。

目前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仅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5%,中国变成高收入国家以后,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将会从15%增加到34%。

我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地区的发展差距相当大。

有10多个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珠海、南京、武汉、宁波、无锡、常州、鄂尔多斯,总人口达1.5亿。

同时也有像甘肃、山西、云南等等,人均GDP到现在还在7000美元以下,还有6亿人口每个月收入1000元人民币左右。

在这样一个差距相当大的大经济体里面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表现出来的都是收入水平的提高。

要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有赖于现有的产业技术不断创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

同时,也要根据新产业新技术的需要,不断完善硬的基础设施,像电力、电信、道路、港口;以及软的制度安排,像金融环境、营商环境、法制环境等等,来降低交易费用,让技术和产业的生产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从三个维度划分五种产业各个地方的产业,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可以根据三个维度来划分。

第一,现有的产业跟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技术差距有多大?到底是已经在全国全世界的技术前沿,还是和前沿存在一定的差距。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深入剖析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深入剖析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深入剖析林毅夫是中国经济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他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于中国经济现状有着深入的剖析。

本文将对林毅夫北大国情报告中的关键观点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林毅夫在国情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他强调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提到了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情况,这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其次,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等。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如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等,以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另外,林毅夫还对中国经济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型阶段。

他强调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他还提到了中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

此外,林毅夫还对中国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中国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

他认为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提升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林毅夫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提到了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债务问题、房地产市场泡沫等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他强调中国需要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稳定经济运行,避免经济风险的积累。

综上所述,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转型、宏观经济问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他的观点既有实践经验的支持,又有理论基础的支撑,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林毅夫2022年,中国经济的前景

林毅夫2022年,中国经济的前景

2021年,我国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踏上了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当下,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理性看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北京大学新结构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与挑战做出了解答。

林毅夫教授快速发展仍是中国未来的关键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了让世界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到新的稳定格局,发展尤其是保持较快速度的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充分利用好中国在本阶段拥有的发展潜力。

我们需要快速发展,也有能力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增长奇迹,目前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在2021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但与世界上强国美国相比,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6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只有它的1/4左右。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人均GDP至少要达到美国的50%。

要从“1/4”变成“50%”,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速度要比美国快。

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来发展,其中创新是基础,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才有物质基础实现其他4个目标。

中国在创新上有很大潜力。

目前我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技术比还有差距,代表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还有相当大的“后来者优势”。

我国在2019年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美国的22.6%,与德国在1946年、日本在1956年、韩国在1985年时和美国的差距处于同一水平,此后16年这三个国家利用与美国的差距所具有的后来者优势,保持了年均9.4%、9.6%、9.0%的增长,即使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不增长,在2035年之前单纯依靠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保持8%的增长潜力。

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带来的经济洞察力

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带来的经济洞察力

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带来的经济洞察力林毅夫教授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多年来在经济研究方面的成果备受瞩目。

尤其是他担任北京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期间,领导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经济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不仅给国内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北大国情报告是林毅夫教授领导下的北京大学国情研究院每年出版的一份年度报告,旨在为国内外提供全面、准确的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评估和预测。

这份报告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结合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学理论,呈现出了一个全面的中国经济画像。

这份报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还结合了国情研究院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给出了一系列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洞察力的观点。

林毅夫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报告着重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对外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影响。

此外,北大国情报告还对中国经济结构、就业状况、金融体系和科技创新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正在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消费和创新为主的模式,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报告也关注到了中国就业状况的变化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林毅夫教授在北大国情报告中的观点往往富有洞察力,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判断往往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问题的本质和趋势。

例如,在报告中,林毅夫教授提到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发展的建议。

这些观点得到了广大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可,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林毅夫的视角北大国情报告给我们带来了经济洞察力。

这份报告以准确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基础,从全面、客观的角度解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他的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中国的经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林毅夫提出中国未来投资重点

林毅夫提出中国未来投资重点

林毅夫提出中国未来投资重点
日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京举行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朗润园的观点研讨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发言中指出:长期的经济发展有赖于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不同的产业面临不同机会,有五类产业可以作为中国未来的投资重点:
追赶型产业。

面对国外已有的产业,我国要发挥后发优势。

可以并购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还可以招商引资,吸引国外优质企业到国内来生产。

领先型产业。

我国有不少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已经在世界上领先。

技术和产品必须自己开发,但基础研发中心可以设在国外。

这样可以更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高自身在国外的品牌认知度。

退出型产业。

包括两个部分,一类是已经有品牌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可以支持小部分有能力的此类企业加强研发和销售能力,提升附加值。

另一类是我国产能过剩而国际上短缺的产业,可以把产品卖出去或者把生产基地搬出去。

弯道超车型产业。

最近出现了一些新产业,特征是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周期特别短。

这方面我国有优势,因为我们有大的市场,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可能性。

战略型产业。

其特性是资本投资特别大,研发周期特别长。

比如跟国防有关的产业。

这类产业需要中央政府投入,地方政府可以在产业配套上下功夫。

总之,中国经济的回旋空间非常大,稳增长的措施可以有很多。

只要我们保持正确认识,不受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左右,利用好有利条件,促进。

林毅夫:中国有潜力维持20年每年8%左右增长

林毅夫:中国有潜力维持20年每年8%左右增长

林毅夫:中国有潜力维持20年每年8%左右增长
佚名
【期刊名称】《北方经济》
【年(卷),期】2013()3
【摘要】我国经济已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

但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我国经济也经历了连续增速下滑。

那么我国未来经济走势将会怎样?近日。

林毅夫表示,利用好后发优势,我们有潜力维持20年每年8%左右的增长。

为什么在西
方发达国家经济产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在十八世纪中叶出现了工业革命。

”林毅夫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带动经济发展一日千里。

对发达国家来讲。

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非常重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同样是驱动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但是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有一个优势.叫做后发优势。

【总页数】1页(P51-51)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林毅夫;全球经济复苏;发达国家经济;国际金融危机;后发优势;经济发展;产业升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2.1
【相关文献】
1.林毅夫:中国经济有潜力维持高速增长 [J], 赵楠;孙冬雪
2.林毅夫:中国经济还有20年保持8%左右增长的潜力 [J], ;
3.中国有潜力维持20年每年8%左右增长 [J],
4.林毅夫:中国经济还有20年平均每年增长8%潜力 [J],
5.林毅夫:中国经济维持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长潜力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92期)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今天(2014年4月24日)晚上7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在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报告厅举行,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办人、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就当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演讲。

林教授的主要观点包括: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衰退,不应当忽略国际经济波动的外因;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以来内需,但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并不科学;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反驳与“8%增长20年”论的解释。

作为一个苦逼本科经济狗,楼主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并进行了全程笔记。

窃以为演讲中的很多观点,逻辑和事实都有利于大家对现阶段经济形势的理解,故不避辛劳,第一时间整理于此贴,以供参阅评论。

特此声明:1. 本贴涉及所有论点、理论、思想,知识产权归林毅夫教授所有,楼主在此传播,目的是促进广大吧友对经济状况的概括性认识和理解,不含有任何营利目的;2. 本帖是楼主基于现场笔记、记忆事后整理,并非林毅夫教授讲座原文,任何断章取义,对于任何借本帖中只言片语对林毅夫教授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楼主对其引用的真实性不予承认;3. 楼主欢迎诸位吧友对本帖内容进行积极讨论,不欢迎人身攻击、意识形态论和地域黑。

基本事实: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79到2013,35年持续9.8%增长。

1979年大陆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现在达到6800美元,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6.8亿人摆脱世界贫困线(1.25美元/天)的标准。

近一两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很可能崩溃,现在的6800美元不过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到底会不会像一些学者预测的那样,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功亏一篑?这是一个关键的课题。

个人、企业的发展无法脱离经济的大环境,只有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所学才能有用武之地。

今晚就分析一下大家所关心的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问题进行讨论。

因为中国是现在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体,要了解中国必须放眼世界。

我的目的是分析中国持续发展的前景,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国际经济形势切入。

2008年,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突然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当时确实来势汹汹,发达国家的股市突然下跌了40%,发展中国家普遍下跌50%,国际贸易萎缩一般,失业率急剧增加。

即使在发展状况较好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出现2000多万的失业。

从各种经济指标来看,甚至比1929年大萧条的来势更加危急。

G20年底会议商定采取三个方面的共同应对措施:挽救受到危机影响的银行、采取积极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坚持自由贸易。

我国4万亿政策后迅速止跌回升,2009年9.2,2010年10.4,2011年9.3,表现鹤立鸡群,拉动了世界复苏。

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也普遍比较好(印度,巴西,等)。

但是,现在经过几年以后,反过来的迹象是,发展中国家体现出问题比较多,发达国家“好像”比较好。

但如果仔细分析,发达国家实际并未完全从2008危机复苏。

以美国为例,2013,2014年的增速分别是1.8和2.8,接近了长期增长速度3;但实际上美国二战后各次危机后多数有反弹,达到7左右,但这个反弹(机制是消化危机中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尚未出现。

世界银行预测美国到2016年才能到达3%。

失业率下降到6.6%与08年的6.5%接近,但是这是统计上的现象。

如果失去工作一个月,并没有积极寻找工作,被视为退出了劳动人口;如果考察劳动参与率,比08年仍然低了3个百分点(近期美联储主席艾伦也承认,由于劳动参与率低,退出QE不能完全看失业率)。

再看欧洲,2012和13年分别是负0.6和负0.4,预期2014年1.1,与长期的3%水平相去甚远;失业率在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超过25%,年轻人中超过50%;其他国家的失业率也普遍在10%以上。

日本从91年泡沫破灭之后,至今历经23年的疲软,“安倍经济学”在货币政策上注入了大量货币,但实际经济增长率还很差。

2012年1.9%,而安倍经济学元年(2013)到了1.7%,预测今年会降低到 1.4%。

为什么发达国家将近六年走不出经济危机呢?根本原因可能是他们的经济中有很多未能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恢复原有的竞争力,就难以实现反弹。

结构性改革很重要,大家都清楚。

但为何没有推行?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这些国家必须降低工资、减少福利、减少赤字、金融机构去杠杆,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

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结构性改革在推行时都是减少消费、减少投资、减少需求,在改革期间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

减少工资,收入减少;减少赤字,政府支持的经济衰退;去杠杆导致信贷收缩——在现在失业率已经很高的国家,很难进行进一步提高失业率的改革——这也是结构性改革困难的原因(非洲很多国家拿到支援却进行不下去改革,也是这个原因)。

结构性改革不是特例,过去的金融经济危机也需要结构性改革,过去是怎么解决的?过去多事发展中国家出现危机,到IMF借钱,IMF提出三个药方(“三板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业竞争力;货币贬值,提高贸易竞争力来对冲结构性改革的负效应;两个政策仍有时间差,短期过渡性贷款度过危机。

但这三板斧在发达国家很难使用。

欧元区没有独立货币,不能通过贬值增加出口来创造改革空间;而如果想要用欧元区集体贬值,则发展阶段类似、作为竞争者的美国和日本也会货币贬值来对冲其他国家地区的贬值——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欧元区和美国都步日本后尘——在危机后无法真正进行提高竞争力的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疲软,失业率维持在相对比较高的水平,财政赤字高企。

中央银行为了减少政府的还债负担,不得不推行宽松财政货币政策来压低利息,又会鼓励大量的短期投机,把国内的股市炒得非常高(道琼斯指数已经超过2008水平,但实体经济没有恢复,泡沫比2008年更大),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股市大起大落,风险非常大,实际的回报率非常低,这种情形被华尔街的金融家成为一种“新常态”,可能会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

同时这些货币都是国际储备货币,因此会鼓励大量向国外的短期投机。

大量资金会进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石油),又把在微小扰动影响下大起大落的风险转移到了这些市场(例如塞浦路斯的债务危机就让国际黄金价格下跌超过10%);这些资金也会大量流入实体经济表现较好、且资本账户开放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提高其价格来创造泡沫,且促使汇率升值,净出口减少,实体经济受到伤害,资金又大量外逃,这种大进大出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巨大挑战。

这时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情形。

我们在思考中国问题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比较悲观的国际形势,讨论经济问题、战略、政策,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为什么在巨大的成绩面前,大家对中国经济突然不看好了呢?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减速,持续减速已经超过4年,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出现。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减速是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的内因造成的,不改要造成很大代价,改了则可能爆发很大的失业和社会动荡,因此说“中国崩溃即将来临”。

林教授认为,作为一个转型中发展中国家,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是必然存在的,但2010年以来的经济下滑,究竟是不是像崩溃论者所言的那样是体制性内因造成的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林教授个人的看法是,体制性问题不能回避,但2010年以来的下滑是国际外部的外因而非体制性内因主要造成的。

放眼世界,这个逻辑很容易说明:考察金砖四国其他国家,印度在这段时间内从7以上下滑到5以下,比中国下滑的更深;巴西2010年7.5,2011年2.7,2012年0.9,2013年2.2;总不能说中国有体制机制问题,把中国增速往下拉,并拉了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后退,并且把他们拉的更厉害把?再比较东亚所谓的“高表现”的更发达的经济体,如台湾,日本,新加坡,按道理体制性问题比我们更少,但2010年都开始下滑,且比中国更加严重!唯一能够解释的是,这种大规模的下跌是国际周期外因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经济增长有三家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由于外因,出口一直在下降,从2010年的增速17%降到10%左右;投资,由于2009年的投资项目达到落成阶段,又没有新的刺激,也下滑的很快;消费,中国的消费增长很快,将增速拉倒7.5%,其他国家则更加困窘。

展望未来,发达国家漫漫长夜,出口很难回到2008年以前的高速增长,未来的增长必须更多转向内需,这时必然趋势。

那么转向内需的哪一块呢?无非是投资和消费。

很多人说过去的投资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向消费拉动,对此林教授不敢苟同,认为仍然要走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

不是说消费不重要,而是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水平提高,其前提又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发展前提又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来自于投资!如果硬要拉动消费,就只有用过去的积累来投资,用完了就靠借债,到期之日就是崩溃之时。

因此我们不要把外界的“投资拉动不可持续”奉为圭臬!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论调08年以前讲,08年以后不提,现在又不讲了——朝三暮四啊。

美国主要的经济评论者认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不平衡,因此批评中国投资太多消费太少。

但QE退出时,印度央行行长指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应当负责任地考虑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作为反驳,美国提出中国没收到退出QE的太多影响,并且弄出一个包含储蓄率、贸易余额等指标,指出中国都名列前茅,因此经济稳定,比印度好,印度受到外部影响大是自己的原因,和QE没关系!注意,这些指标,都是以前批评中国经济不可持续的依据啊!因此我们不要人云亦云,放弃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的法宝。

但也要注意,投资不能乱投资,要做提高效益和质量的投资。

用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挖个洞补个洞的思路,投资拉动确实不可持续,但不能因为凯恩斯说挖个洞补个洞,就批评投资拉动不可能持续。

我们现在只是6800美元的中等偏上发展中国家,提高效益和质量的投资机会是非常多的,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空间都很大,都是很好的投资项目!如交通、地下排水管网、环境等。

这一点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我们很容易找到经济回报率高且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

有了投资机会,是不是有钱呢?我们的资金很充分的。

去年5万工作人员参与的大规模普查,发现中央、地方政府负债的水平相当低(9.8万亿中央+17.9万亿地方,占39.4%GDP),且民间储蓄率高达50%,因此很容易以政府投资为杠杆拉动民间投资。

此外,产业升级要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而我们的外汇储备恰好非常充足。

因此,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投资机会充足的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有资金和外汇储备充足的优势,搞投资拉动还是很有条件的!那为什么还批评政府财政问题呢?林毅夫教授的主要观点是,政府债务的问题不是占GDP 比例,而是借债和偿还的形式,投资和债务的期限有错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