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一、“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该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等7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

—1—

总体目标为: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任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以项目形式落实,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本指南拟在7个方向部署相关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执行期3-5年。

1. 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

1.1 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建筑实际性能与设计预期的差异及其机理;研发绿色建筑性能参数及针对使用者行为和满意度测试的大—2—

规模监测、数据采集和评价系统,以及多环境性能参数数据挖掘技术及反馈应用;研究基于长期运行能耗、环境性能参数数据(能耗、水耗、照度、温湿度、CO2浓度、PM2.5等)和使用者满意度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及方法,建立数据库系统;建立可量化、可考核、贯穿建筑全过程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和技术导则,并进行后评估实践及工程示范;对我国建筑相关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或导则不少于2项。研制低成本、高精度、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建筑环境性能监测系统,使用者行为记录和满意度实时评测及反馈系统。建立基于实际运行数据和使用者满意度量化评价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建立绿色建筑性能数据库系统,包含各类绿色建筑性能长期逐时运行数据(能耗、水耗、温湿度、照度、CO2浓度、PM2.5等数据不少于一年)、不少于20%使用者典型使用行为的量化调研和满意度反馈,建筑数量不少于100项,涵盖典型气候区;建立各地区、各功能类型绿色

—3—

建筑能耗、水耗、环境质量的基准线。选择不少于100项已建成的各类型绿色建筑开展后评估并提出改进策略,使其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发布我国目前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效果分析和未来发展规划报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2.1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气候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的全寿命期气候适应性优先和性能数据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研发适应中国建筑特点、典型气候特征和建筑使用模式的室内环境、建筑能耗统计和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标准体系;开发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技术和工具;开展典型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的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与新技术。建立建筑环境、能耗及碳排放计算方法。完成包括综合考—4—

虑建筑使用模式和人的行为模式、融合各专业的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工具。提出建筑环境预测、能耗分析和碳排放等方面绿色化规划设计新方法、技术标准(送审稿)和规程不少于10项。完成典型气候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绿色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示范项目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 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

3.1 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建筑室内热环境需求特性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定量给出建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营造需求;研究适宜的围护结构方案,研究建筑混合通风技术,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研究适宜的供暖空调末端方案:解决冬季供暖舒适性差的问题,给出可满足冬季供暖、夏季空调等需求的统一末端解决方案;研

—5—

究解决分散高效的空气源热泵化霜、压比大范围变化下高效运行等问题的关键技术,满足冬夏共用的冷热源设备需求。

考核指标: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完成20项以上的住宅、学校、办公建筑示范工程,其中住宅不少于30户;提供一年以上的实时测试数据,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用电量不超过20kWh/㎡,且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示范项目至少涵盖长江流域3个以上省市。研发出的适合于该区域的高效空气源热泵产品的季节能效比(SEER)不低于3.5,实现高效分散空气源热泵产品和新型末端装置的产业化,建立生产线3条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4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藏区、西北及高原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采暖空调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藏区和西北高原地区建筑利用太阳能供暖和建筑围护结构蓄能技术,确保室内昼夜温差不超过10℃;针对川西藏区等水电资源丰富和气候特点,研究空气源热泵供暖问题的—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