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复习资料之动物的行为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物复习资料之动物的行为
【—八年级生物之动物的行为】下面是老师提供的关于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行为的复习资料,希望给同学们很大的帮助。
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①觅食行为
② 防御行为: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
警戒色(黄蜂、毒蛙)
③生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占巢、哺乳
④其它:迁徙行为、洄游行为、冬眠行为、攻击行为
⑤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有联系的行为。
(白蚁、蜜蜂、)
2、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3、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例子: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婴儿喝奶、
小鸭游泳、动物哺乳
4、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例子:海豚的顶球,转圈和跳跃,蚯蚓走迷宫,小狗做算术,大山雀偷喝牛奶,大猩猩钓白蚁
5、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形成的后天性行为越复杂。
6、动物的行为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控制。
以上就是关于动物的行为的有关复习资料,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上面的,抓重点认真学习,希望同学们的生物科目学习的更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知识点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动物的行为第1节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2、动物行为从获得的途径上分为:先天性行为(不依赖生活经验)和后天学习行为(借助经验经历)。
先天性行为又称本能行为,是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自然进化而来,如:蜜蜂跳舞、酿蜜、蜘蛛结网、母鸡营巢孵卵、昆虫的趋光趋热行为、动物的抚育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则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行为,它以先天性行为为基础,不仅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还要受环境影响,学习行为更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如:小狗算加法、老马识途、望梅止渴、惊弓之鸟、鹦鹉学唱歌。
3、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第2节动物学习的主要类型1、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
(1)取食行为:有些动物具有初步加工食物和贮食的习性。
(2)领域行为:通常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以保卫自己的领域。
如狐狸身上有一股难闻的气味;狗撒尿做标记等。
(3)攻击行为:发生在同种动物个体间,双方为了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的斗争。
特点:双方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如:两只雄性盘羊为争夺一只雌性盘羊而发生争斗;梅花鹿求偶发生争斗;两只狗为抢骨头而发生斗争等。
(4)防御行为:利用动物的警戒色、保护色、拟态、假死来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如乌贼在遇到敌害时,从墨囊中喷出“墨汁”;金龟子遇到敌害时会装死;蜥蜴被捕食后往往会自断尾巴以逃脱;黄鼬在遇到敌害的威胁时会释放臭气;尺蠖的拟态等。
(5)繁殖行为:包括雌性两性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对后代的抚育等。
如孔雀开屏;鸟的筑巢、育雏;蜻蜓点水;母鸡孵卵;青蛙鼓囊鸣叫等。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以下是八年级生物中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一些知识点:
1. 动物的运动方式:
- 游泳:水生动物如鱼、鲸等利用泳鳍或鳍状肢体在水中移动。
- 水平爬行:蛇、蜥蜴等动物通过腹面与地面接触来进行水平爬行。
- 垂直爬行:蜘蛛等动物利用特殊的器官或附着结构垂直爬行。
- 跳跃:草h企鹅、青蛙等动物通过强力腿部肌肉的收缩来进行跳跃。
- 飞行:鸟类、昆虫等动物通过翅膀的扇动来实现飞行。
2. 动物的导航和迁徙:
- 借助地标:动物常常利用地标如山脉、河流等作为引导,实现导航。
- 嗅觉和视觉:动物利用嗅觉和视觉的感知来识别和记忆环境和路线。
- 地磁感应:一些动物如候鸟、海龟等能够感应地球的磁场来确定方向。
- 内部钟表:动物可能拥有内部钟表来感知时间,辅助导航和迁徙。
3. 动物的行为:
- 群居行为:某些动物如蚂蚁、蜜蜂组成群体,每个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协作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效益。
- 进化行为:一些动物通过物种的进化发展出特定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如迷彩、攻击和防御等。
- 社交行为:动物通过展示行为如打招呼、领地争夺、婚配等来交流和维护社交关系。
- 孵卵和育儿行为:某些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表现出孵卵和照顾幼崽的行为。
这些知识点是关于八年级生物学中动物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点,你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并进行拓展。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1课时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

一二三四五
三、攻击行为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1.概念: 同种 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 食物 、
配偶 、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这种行为称为攻击行
为。
2.特点:
双方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
3.意义:有利于个体的 生存 和种族的 延续 。
一二三四五
四、领域行为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1.意义: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动物可以 取食 、 繁殖 、抚育后代 。 2.举例:动物通常使用 姿态 、 气味 、 鸣叫 等方式来 警告周围的动物,以保卫自己的领域。
1
2
3
5
6
7
1.人类养蜂取蜜,是利用了蜜蜂的( ) A.攻击行为 B.领域行为 C.取食行为 D.防御行为
关闭
C
答案
2.下列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 A.狮子追捕羚羊 B.母猪哺育小猪 C.乌贼遇敌害释放墨汁 D.秋后大雁南飞
1
2
3
4
5
6
7
关闭
C
答案
1
2
3
4
5
6
7
3.雄性犀牛总是在它活动地区的周围排出一些粪便,这种行为属于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第1课时 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一二三四五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 1.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分类:先天性的 本能行为 和后天 性的 学习行为 。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类: 取食行为 、 攻击行 为 、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繁殖行为 、节律行为和 社群行为。
一二三四五
() A.防御行为 B.攻击行为 C.领域行为 D.取食行为
新北师大生物八上课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二、攻击行为
1.概念: 同种 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 食物 、 配偶 、领域
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 致命 伤害。
三、领域行为 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 领域 。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 气味 、 鸣叫 等方式警告周围的
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 行为有什么意义? 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有利于 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 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成“百年潮,中国梦”几个字,妈不相信。小明就用糖汁在地上写下这
几个字,奇迹出现了,蚂蚁真的排列成了“百年潮,中国梦”。小明是利用
了蚂蚁的( B )
A.攻击行为
B.取食行为
C.防御行为
D.领域行为
2.(2018贵港)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判断,“乌贼喷墨汁”属于( C )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典例】 下列例子中,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椿象(俗称“打屁虫”)被捉时,会突然喷出有恶臭的液体 B.猫吃垃圾桶里的鱼骨 C.雄山鸡赶走进入自己巢区内的其他雄山鸡 D.食蛋蛇遇敌时盘成塔形,头部作出攻击状
思路分析:椿象被捉时,会突然喷出有恶臭的液体,是动物的防御行为;猫吃 鱼骨属于动物的取食行为;食蛋蛇遇敌时盘成塔形,头部作出攻击状是动物 的防御行为;雄山鸡赶走进入自己巢区内的其他雄山鸡是发生在同种动物之 间的攻击行为。 答案:C
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 取食 、 繁殖 和抚育后代。
八年级生物第16章:动物的行为知识要点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16章:动物的行为知识要点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1、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先天性行为:一出生就会(如本能)(课本24页)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形成学习是指动物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动物行为的意义:动物个各种行为可以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做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3、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法以观察法为基础。
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知识要点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同时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生产者:绿色植物;分解者:微生物2、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写法:草→蝗虫→青蛙→蛇→鹰3、动物对环境的影响:依赖→适应→影响→改变。
动物能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4、我国特产的一级珍惜动物:大熊猫、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爬行动物)5、动物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6、生物圈中生物物种的灭绝是个漫长的自然过程。
就地保护是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整理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要考察动物的运动系统、运动的结构基础、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其意义。
建议各位同学在学习的时候,以人类自己为例,记忆动物运动和行为相关内容。
如果希望印象更深刻的话,也可以买个卤鸡翅或鸡脚,用牙齿做解剖实验,一边吃一边观察。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2.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也可以说成是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的。
3.关节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关节囊、关节软骨组成,也可以说成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4.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
运动所需要的能量,依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5.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提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举重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两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6.肌肉由肌腱和肌腹组成,肌腱可以绕过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
7.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8.动物的运动有利于觅食、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另一类是指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3.先天性行为的意义:先天性行为为了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4.学习行为的意义:学习行为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5.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中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物的运动方式:
- 游泳:鱼类、鲸类等水生动物通过鳍、鳃等器官在水中游泳。
- 飞行:鸟类、昆虫等通过翅膀在空中飞行。
- 跳跃:蛙类、袋鼠等通过有力后腿的跳跃方式移动。
- 爬行:蛇类、蜥蜴等通过爬行的方式在地面或树上移动。
- 步行: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等通过四肢的步行方式移动。
2. 动物的行为:
- 捕食行为:包括寻找猎物、追逐、抓捕等行为。
- 逃避行为:当动物感到威胁时,会采取逃避的行动,如奔跑、飞走等。
- 社会行为:一些动物会形成群体,进行社会行为,包括结队行动、据领地、分工合作等。
- 筑巢行为:鸟类、爬行动物等会筑巢来安放自己的卵和繁殖后代。
- 迁徙行为:一些动物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如候鸟等。
3. 动物的感觉和反射:
- 视觉:许多动物具有发达的视觉,可以感知周围环境。
- 听觉:动物通过耳朵感知声音和声波。
- 嗅觉:一些动物具有灵敏的嗅觉,可以通过嗅觉感知周围的气味。
- 味觉:动物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感知食物的滋味。
- 触觉:许多动物的皮肤和触角具有触觉感受器。
- 反射: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伸手会缩回去等。
以上是关于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动物的运动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结缔组织),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
【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肱二头肌是两块肌肉组成一组,肱三头肌是三块肌肉组成一组。
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直臂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4、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共同完成运动。
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6、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7、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二、动物的行为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还有菜青虫取食,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纲(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
纲(人教版)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
(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
3、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4、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是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即:(1)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2)制造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6、探究性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会根据以下实验回答上边问题。
本4页、22页、34页、3页、39页、41页。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2.黄鼬遇到敌害时,就会从臭腺放出臭气,它的这种行为 是( ) A.正常生理代谢 B.机体収生病变 C.一种防御行为 D.一种攻击行为
3.在紧急情况下,蜥蜴的尾能够自动断落,断落的部分还能做 卷曲运动。蜥蜴的这种行为属于动物的( )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节律行为 D.社群行为
1.A 2.C 3.B
回撤
刺猬 回撤是穴居动物最有效的次级防御手段, 野兔一遇到危险就立即逃回洞内;管居沙 蚕遇到危险则立即缩回到自己的管内。 在同样情况下,有壳动物会缩入壳内, 有刺动物则会滚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 保护其软体部位。
逃遁
很多动物当捕食者接近时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飞翔迅速逃 离,有时采取直线运动,有时采取不规则运动。。非洲猎豹 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 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 可能被猎豹抓住。瞪羚虽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过 程中有急转弯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
警戒色
穴居
箭毒蛙
隐蔽
雪兔(冬)
雪兔(夏)
蛇蜥
拟态
一种动物如果因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 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获得好 处,这种防御方式就叫拟态。 一种无毒的物种模仿一种有 毒的物种叫贝茨拟态,如食 蚜蝇模仿蜜蜂。 两种有毒的物种互相模拟叫 缪勒拟态,这种模拟对双方 都有好处。
次级防御
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动物出现乊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 和捕食动物相遇后的逃脱机会。次级防御有六种类型, 即:回撤、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部位和反击。
5、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是( A、行为过程是否激烈 B、行为结果有无伤亡 C、行为双方是否同种 D、行为双方是否主动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时,节约2时,再动用机动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北师八生上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1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和防御行为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5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取食行为:指动物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__食食物物__维持生存的行为。
动物的食性不同,捕食方式也__多种多样__。
2.攻击行为:__同__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 发生相互__攻击或争斗__的行为,双方身体__很少__受到致命伤害。 3.领域行为: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__空空间间__,即动物生存的领域。占有
( C)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 21 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6.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敌害
“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
(B)
A.先天性、攻击行为
B.先天性、防御行为
C.后天性、防御行为
D.后天性、攻击行为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 22 页
( C)
A.攻击行为、取食行为
B.取食行为、取食行为
C.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D.攻击行为、防御行为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基础训练
能力训练
第 17 页
八年级 生物 全一册 北师版
12.以下关于攻击行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攻击行为是同种生物之间的争斗 B.攻击行为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 C.攻击行为常使双方的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 D.两条狗为争夺食物而发生争斗是攻击行为
14.非洲有一种极为奇特的青蛙,在遭遇危险时,可以将脚趾变成利爪
以阻止掠食者进一步的靠近。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 A)
A.防御行为
B.取食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章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1课时 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

防御行为 不同种动物个体之间 保护自己,防避敌害
【例题】 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是 ( ) A.行为过程是否激烈 B.行为结果有无伤亡 C.行为双方是否同种 D.行为双方是否主动 解析: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这一行为 往往发生在捕食活动中,发生在不同种动物之间;攻击行为是同种 动物个体之间的争斗。 答案:C
一二三四五
三、攻击行为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1.概念: 同种 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 食物 、
配偶 、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这种行为称为攻击行
为。
2.特点:
双方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
3.意义:有利于个体的 生存 和种族的 延续 。
一二三四五
四、领域行为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1.意义: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动物可以 取食 、 繁殖 、抚育后代 。 2.举例:动物通常使用 姿态 、 气味 、 鸣叫 等方式来 警告周围的动物,以保卫自己的领域。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1.攻击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 发生的相互攻击或争斗。 2.防御行为是动物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这一行为往往发 生在取食活动中,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 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区别:
攻击行为 行为对象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 行为目的 争夺食物、领域、配偶等
一二三四五
五、防御行为减少来自其他动物的伤害 1.概念:不同种动物之间往往存在着 捕食 与 被捕食 的 关系,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有一系列的行为来 防御 捕食者的捕 食,这些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就属于防御行为。 2.方式:动物的 拟态 、 保护色 、 警戒色 等。 3.意义:防御行为有利于动物维持 个体生存 和 种族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
课前,教师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
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分钟。
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处,记下所想到的问题。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27和29,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同样仔细看p. 115三幅插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④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②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②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节标题略)
一、攻击行为
举例:狗打架,公鸡争斗,公羚羊争斗,雄象海豹战斗(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二、防御行为
举例:尺蠖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乌鸦群鸣叫,母鸡鸣叫,黄鼬释放臭气(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三、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意义:
小资料
1.领地行为(territoriality)
很多动物有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不准其他动物入侵并将入
侵者驱赶出去的行为,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即领地行为。
若与之争斗的是其同种动物,即属于本课介绍的防御行为。
领地的类型有多种。
最常见的是生活-生殖-育幼领地。
如:麻雀、莺、多种小鱼等,在其领地中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领地的大小各有不同。
杨树蚜虫的领地只有一片树叶大;麻雀的领地约为xx~4000平方米。
领地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
领地是雄性动物求偶的资本,没有领地的雄性动物往往找不到配偶。
澳洲喜鹊如找不到领地,甚至生理上受影响,不能性成熟。
动物在领地内抵御入侵者、求偶、抚育子女等。
领地主人用姿势、气味、鸣叫来警告周围动物,不准其它动物入侵,否则将发生攻击性战斗。
蟋蟀就常因领地之争而产生攻击行为,也称为领地行为。
有些雌性动物也有领地行为。
如,杨树上的一种蚜虫,一个雌虫落到树叶上刺吸叶汁,长出虫瘿。
若有另一个雌虫落到这片树叶上,则会发生一场恶战。
两虫战斗可达两天之久,最后的结果多为一虫生,生者独霸树叶;另一虫死。
领地行为可使动物群疏散,不致因密度太大而造成食物不足,从而保证其生殖力。
2.昆虫防御行为数例
①蛾对蝙蝠的防御。
蛾的后胸两侧各有一鼓膜,与神经元相连,对xx0hz以上的超声波很敏感。
蛾可以因左
右鼓膜所受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判断蝙蝠的位置,根据蝙蝠在自己身体的左右或上下,调整自己的方位,使两个鼓膜接受同等的超声波刺激,使自己与蝙蝠的飞行方向一致。
由于蝙蝠很少直飞,在其未发现蛾之前,已改变飞行方向,蛾即可安然脱身。
如果蛾与蝙蝠在空中接近,蛾不与蝙蝠在空中“赛跑”。
蛾在“赛跑”中不是蝙蝠的对手,难逃被捕捉的厄运。
蛾或做大转圈飞行,或飞快俯冲,直落树丛或草地,扰乱蝙蝠的声纳系统,使蝙蝠无法确定蛾的位置,从而逃脱蝙蝠的追捕。
②灭迹和转移。
阿氏天蛾(sphecodina allottii)的幼虫在夜间咀嚼树叶,天亮时则将残叶从叶柄基部咬断,通过灭迹使食虫鸟类不能跟踪它们。
另一种夜蛾(catocala corogame)的幼虫在夜间嚼食树叶后,不咬断残叶,而是在天亮前转移到树丛深处,使天敌难于找到它们。
③昆虫的化学战。
臭蝽能散发臭气,使敌害动物不能接近,从而保护自己;亚洲蜜蜂在其蜜巢入口处涂抹粘性物质,使蚂蚁不能靠近;黄蜂在蜂巢的柄上涂抹抗蚁剂;一种苍蝇在草杆上产卵,在卵块下面附上粘的卵样小粒,防止蚂蚁爬上,用以保护其卵。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