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及治疗-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乳房组织增生、结节性改变和导管扩张。

这种疾病不仅会引起患者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乳汁分泌增多等不适症状,还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治疗乳腺增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原理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的发病与情志不舒、肝郁脾虚、气血不和等有关,因此治疗的关键应该是疏肝理气、益脾养血、调理情志。

西医则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引起的,因此治疗的关键应该是调节雌激素水平、缓解炎症等。

由于中医和西医在乳腺增生的认识和治疗原理上存在差异,因此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有限。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则能够综合利用两种治疗学说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多样,常见的包括针灸、中药熏洗、中药煎服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益脾养血、疏肝理气的效果。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将药物煎煮后,让患者用热气蒸腾的方法让药物渗透到患处,起到疏肝理气、软坚散结的作用。

中药煎服则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来益气养血、调理体内气血的失调情况。

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手术治疗主要是对于复杂病情或者合并有乳腺癌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肿块等来治疗疾病。

药物治疗则包括使用调节雌激素水平的药物,缓解炎症的药物等,从而达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是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疏肝理气、益脾养血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可以通过中医的针灸、中药熏洗等方法调理体内气血,缓解疼痛和肿块,再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逐年增高。

其主要症状包括乳房胀痛、结节、乳房组织增厚等,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的困扰。

传统的中医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显著,而结合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调理身体,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因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血瘀气滞等密切相关。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疏肝解郁、化瘀散结等。

而西医则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来治疗乳腺增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综合优势,更全面地调理患者的身体,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具体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式,通过中药调理可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红花、乌梅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方。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常用手段,通过针灸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改善乳腺组织的通透性,减少结节的形成。

针灸疗法不仅可以缓解乳房胀痛,还可以调整患者的内分泌水平,有利于治疗乳腺增生。

3.膏方外治中医还常常采用外治疗法治疗乳腺增生,常用的膏方包括逍遥散、当归散等,可以直接敷于乳腺部位,通过渗透作用改善乳腺组织的微循环,减轻疼痛,促进结节吸收。

4.药物治疗西医常常采用药物治疗乳腺增生,如口服避孕药、促排卵药等,通过调整患者的内分泌水平来治疗疾病。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综合调理患者的身体。

5.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乳腺增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乳腺内镜手术、乳腺切除术等,可以通过手术来摘除乳腺增生的组织,缓解患者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症状明显改善,乳腺增生的结节明显减少,乳房胀痛症状得到缓解。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乳腺增生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女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身心困扰。

在西方医学中,常采用手术、激素治疗等方法来治疗乳腺增生,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与之相比,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中医认为乳腺增生属于乳房的一种生理反应,是气滞血瘀的结果。

通常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囊块肿块、经期不调等症状,而乳腺增生可分为实证型和虚证型两种类型。

实证型乳腺增生以乳房胀痛、囊块肿块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情绪烦躁、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类型主要是肝郁气滞所致,中医治疗通常以疏肝理气、行气活血为主。

虚证型乳腺增生以乳房胀痛不明显、囊块肿块不明显为特点,常伴有乳房松软无力、月经量少等症状。

此类型主要是气虚血瘀所致,中医治疗通常以益气活血为主。

二、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1. 方药治疗(1)活血化瘀类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对实证型乳腺增生有良好的疗效。

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组成,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改善乳房胀痛等症状。

(2)益气活血类方剂:如归脉活血汤对虚证型乳腺增生有显著疗效。

该方由熟地、川芎、当归、白芍、赤芍、桃仁、红花等组成,能益气活血、调理月经,改善乳房松软无力等症状。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乳腺增生也有明显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溪、涌泉、曲池等,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改善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目的。

3. 中药外用中药外用是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常用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有熏洗、药物贴敷等。

如利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熏洗乳房,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起到治疗作用。

4. 中药饮品对于乳腺增生患者,平时适当饮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中药饮品,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如红枣茶、山楂茶等,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月经的功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往往结合西医诊断和治疗,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中医调理女性乳腺增生

中医调理女性乳腺增生

中医调理女性乳腺增生女性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特别是在中年女性中较为普遍。

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于乳腺增生的调理有独特的见解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论述中医调理女性乳腺增生的方法和应用。

一、中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毛细血管堵塞和乳腺组织代谢失衡的结果。

同时,情绪不稳定、肝气郁结、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也会导致乳腺增生的发生。

因此,中医调理乳腺增生主要从改善气血运行、调节情绪、舒缓肝气的角度出发。

二、中医调理乳腺增生的方法1.药物疗法中医常用的药物疗法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

内服中药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舒缓肝气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而外用中药则通过贴敷、按摩等方式,直接作用于乳房,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肿痛。

2.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调理乳腺增生的重要性。

女性可以食用一些有益乳腺健康的食物,如黑豆、红枣、核桃、鲜木瓜等。

此外,中医还提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姜、大蒜等,以防止加重乳腺症状。

3.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调理乳腺增生的常见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舒缓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4.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针对乳腺增生,可以通过按摩乳房、胸部周围的穴位,促进乳腺的血液循环,缓解肿痛,并调理气血,有助于乳腺增生的康复。

三、中医调理乳腺增生的应用案例在中医门诊中,很多乳腺增生的患者都选择了中医调理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应用案例。

患者:李女士,40岁,乳腺增生症状明显,且乳房疼痛难忍。

诊断:根据李女士的症状和体检结果,确定为乳腺增生。

治疗方案:针对李女士的病情,中医医生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中药内服:根据李女士的体质和症状,中医医生配制了一种调理气血、舒缓肝气的中药方剂,并指导李女士按时服用。

2.针灸疗法:中医医生通过针灸技术,刺激乳房周围的穴位,缓解疼痛并促进血液循环。

3.食疗调理:中医医生向李女士推荐了一些有益乳腺健康的食物,并告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胀痛等症状,常见于青年女性。

传统中医药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五行调理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乳腺增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乳腺增生的发生与气滞、血瘀、湿浊有关。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益母草、香附等。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可以舒缓情绪,调节内分泌。

益母草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能够缓解乳房胀痛。

香附具有理气降逆的功效,可以改善气滞状态。

这些中药一般会综合搭配使用,依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对于乳腺增生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治疗穴位有足三里、太溪等。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强壮人体阳气、调节内分泌的重要穴位。

太溪位于腿的内侧,具有调和气血、舒缓情绪的作用。

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乳腺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功能。

三、中医五行调理中医药强调平衡和谐,认为五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通过调理五行,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乳腺属于肝经,与心经、脾经、肺经、肾经相互关联。

采用五行调理的方法可以平衡这些经络,调节气血与湿浊的关系。

例如,对于气滞型的乳腺增生,可采用木克土的方法进行调理,如饮食上多摄入木行食物,如韭菜、木耳等,来疏肝解郁。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乳腺增生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通过调理气滞、血瘀、湿浊等病因,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相关穴位,改善乳腺血液循环和调节内分泌功能。

中医五行调理可以通过平衡五脏的关系,调节气血平衡。

当然,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施治。

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组织增生、结节形成和乳房不适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并探讨其优势和应用价值。

一、中医治疗方案1. 中医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乳腺增生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根本治疗应该是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消导散结、软坚散结、丰胸调经等。

这些方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气血循环,消除乳房组织的水肿和淤血现象,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2.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乳腺增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针,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局部的免疫力,改善乳腺组织的血液循环,减缓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西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主要采用雌激素和抗雌激素药物。

雌激素对乳腺组织有促进增生的作用,因此在乳腺增生病程早期可以通过补充雌激素来缓解症状。

而在病程晚期或已有不良变化时,抗雌激素药物可以抑制乳腺组织生长,减少结节形成。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乳腺增生伴有严重症状或已出现恶变的患者。

手术包括乳腺细胞穿刺活检、乳腺囊肿抽液、乳腺切除术等。

这些手术能够直接切除病变组织,减轻症状的同时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1. 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可以调节机体的整体情况,促进自身的康复能力,而西医药和手术则可以针对病变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2. 病因治疗中医注重以病因为导向,寻找病因所在,通过调理和治疗来消除病因。

中医治疗可以从调理气血、阳气、阴气等方面入手,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复发率。

而西医则主要以症状治疗为主,通过药物和手术来减轻患者的症状。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应用价值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够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还可以减少复发率,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
乳腺 组 织对雌 激 素 的过 分敏 感 。使 正常乳 腺在 月经 周
31治疗 原则 :疏肝 理气 、活 血化 瘀 、软坚 散结 。 . 32 方药 : 自拟 软坚 散 结汤 :当归 1 ,白术 l , . 5克 5克
白芍 l ,川楝子 9克 ,柴 胡 l ,乳 香 6克 ,没 5克 5克 药 6克 ,赤 丹参 1 ,红花 6克 ,海 藻 9克 ,昆布 9 5克
李咏梅 李庆学 武成,7 34 ) 30 3
(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卫生院,甘肃
中图分类号:R 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 6 2 1 )0 . 9 .1 证型:I G 658 647 0(00 70 5 8 0 0 B D
乳腺增 生病 ,中医称 为乳 癖 。祖 国医 学认 为 ,乳 癖 由肝郁气 滞 ,湿痰 凝聚 ,郁怒 伤肝 伤脾 ,肝 失疏泄 。 造 成冲 任失 调 , 以致肝 郁气 滞 ,郁 久成 结 。而西 医认 为 ,本 病与 卵巢 功能紊 乱 ,女 性激 素调解 失衡有 关 。 以致造 成孕激 素 不足 ,雌 激素 的相 对或 绝对 过多 。或
失。
三 次 , 以达 到对抗 雌激 素 的相对 或绝 对过 多 。
笔 者在 十几年 的临床 工作 中 ,对 乳腺 增生病 的诊
依 据 以上症 状 的反复 出现 , 再结合 西 医学 的穿刺 治,基 本上采 用 以上 中医辨 证施 治和 方药 ,并配 合西 医 治疗 ,均 取得 了相 当满意 的效 果 。
42 大剂 量维 生素 E及 B族疗 法 :维生 素 E每 次 5 . 0 毫 克 口服 ,每 日三 次 。女性服 用维 生素 E后 ,可产 生 黄 体素 样作 用 ,能改 善卵巢 功 能 ,减 轻乳痛 。维生素 B1 ,每次 3 克 口服 ,一 日三次 , 减轻 经前 乳腺水 0毫 可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在医学界,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diseaseofbreast,HDB)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乳房疾病,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中2%~3%的患者可发生囊性增生而成癌[1].笔者就近几年来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又名“乳痞”、“乳中结核”、“奶积”等。

“乳痞”之名首见于华佗《中藏经》[2],《疡医大全》引用陈实功言:“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3]”. 1.1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的病因与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

邱幼冬等[4]认为乳房乃肝经循行部位,肝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若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伤脾,使痰湿内生,痰瘀互结。

冲任隶于肝肾,同时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本人系就职十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也有赖于肾气的温煦滋助。

肾气不足,气血生化运行乏力,久之而有痰瘀之变。

乳癖为病,肾气不足、肝失所养、肝气郁结是根本,气滞痰阻血瘀为其标。

周莉娜[5]认为,乳腺增生与情志、饮食、劳倦以及先天体质因素有关,概括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痰凝血瘀。

赵敏霞[6]认为因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乳腺疾病往往由郁、怒、忧、思等引起,以肝胃气滞、气火内盛、瘀血痰浊型为多见,心脾两虚型较少。

石爱君[7]总结病机为肝郁痰凝,肝脾失和;水不涵木,冲任失调;子病及母,热瘀互结;痰阻气机,久郁成癖。

1.2辨证分型乳腺增生病在临床中一般分为肝郁气滞型、冲任失调型和痰瘀凝结型。

治疗方面,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调摄冲任为主。

李永刚[8]总结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该病的疗效,分为肝郁型、肾虚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证实辨证分型治疗总有效率为99.34%,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中成药对照组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从乳腺增生与冲任失调及冲任与肝、肾的关系方面探讨了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上以调摄冲任为主要大法,临床上以蔡氏妇科育肾调周法为主进行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乳房组织发生了增生性改变,导致局部的肿块、胀痛等症状。

目前,乳腺增生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给女性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乳腺增生的治疗,传统的中医和现代西医都有各自的疗法,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优势、具体疗法和临床实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优势在于综合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先进治疗技术,取长补短,互补优势。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疏通经络等,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而西医则侧重于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物治疗手段,如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抽吸、微波治疗、激光治疗等,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具体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食疗调理、心理疗法以及西医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乳腺增生是中医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开具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益气养血等功效的中药方剂,帮助患者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乳房不适症状。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乳腺增生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循环,改善乳房组织的通透性,缓解肿块、胀痛等症状。

3. 食疗调理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认为日常饮食对调理身体非常重要。

针对乳腺增生患者,中医医师常常会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开具一些具有益气养血、化痰软坚等功效的食疗方案,如红枣、桂圆、莲子、燕麦等,帮助患者调理身体。

4.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调整身心状态,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加速康复。

5. 西医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乳腺增生病例,西医的手术治疗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包括乳腺增生的肿块穿刺抽吸、微波治疗、激光治疗以及乳房部分切除术等,可以帮助患者快速缓解症状,减轻不适。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2023-10-26CATALOGUE 目录•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方法•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实践与效果•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展望与挑战01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乳腺增生症属于中医“乳癖”范畴,是由于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所致的乳房疼痛、肿块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郁气滞、痰瘀凝结所致,与肝、脾、肾及冲任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定义1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病因的理解23中医认为,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症的主要病因。

长期抑郁、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阻塞乳络,形成乳癖。

另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内伤等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阻塞乳络,形成乳癖。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以辨证施治为主,主要分为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冲任失调型等不同证型,采取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调补冲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痰瘀互结型:以化痰散结为主,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冲任失调型:以调补冲任为主,选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

肝郁气滞型:以疏肝理气为主,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原则02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方法辨病根据乳腺增生症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判断疾病的证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结合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辨病与辨证结合常见证型及其治疗原则肝气郁结01乳房胀痛、情绪不稳、胸闷胁胀、月经不调,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痰瘀互结02乳房刺痛、肿块质硬、舌苔厚腻、脉弦滑,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冲任失调03乳房疼痛、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原则为调摄冲任、补肾益精。

优势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具有个体化、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其特征是乳房组织的非正常增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激素水平过高,营养不良等因素逐渐增多,乳腺增生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现代医
学在治疗乳腺增生方面,除了传统的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

一、治疗原则不同
西药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化疗为主,包括激素或抗激素药物、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

中药治疗则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则,强调“调和气血、温通经络、化瘀软坚”为治疗方向,
通常采用温经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缓解等方面的中药治疗。

二、药理作用不同
西药治疗主要针对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而中药治疗则更注重涵盖
了调理肝、脾、肾等多脏器的功能,以达到身体平衡的状态,进而预防再次发作。

由于中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不同,治疗效果也略有不同。

根据相关的研究,中医
药治疗在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这是因为中医药往往注重调理人的
整个身体,能够使人身体内环境稍微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预防复发不同
西药治疗只能起到症状缓解,预防复发的作用较小;而中医药则注重治本,总体上对
预防复发的效果要好于西药治疗。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对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较好
的效果,因此,作为乳腺增生的辅助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是非常可行和有效的。

当然,
在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时,还需要患者依据自身情况选用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
的治疗效果。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是由于雌孕激素比例失调而导致的乳腺结节和硬块,其实质是乳腺组织的结构紊乱,是一种乳腺良性疾病;其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乳癖”。

“乳癖”在汉代的《中藏经》中首次提出,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描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到清代,当时的医家在《疡医大全》、《疡科心得集》中对“乳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较完善的治疗;到如今随着中医理论的日渐发展完善,对于乳腺增生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也逐渐深入和全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和治疗。

1、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乳腺增生的发病与患者的饮食、劳累和情志等有密切的关系。

一旦饮食不当、劳累过度、情志不畅,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肝气不舒,郁结于内,以致乳房经脉阻塞,一旦经脉阻塞不通,轻则致痛,重则损气血、伤乳络,瘀血凝结停滞,导致乳房脉络阻塞并结节成块。

具体来说,乳腺增生的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肝气郁结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中明确表示,乳腺增生的发生是由于“肝气不舒”所致。

肝有疏泄之功,肝气舒畅则人体舒畅。

长时间情志不舒,会导致肝经气机郁结,在乳房经络中蕴积,导致经脉被堵塞出现疼痛。

如果肝气郁结过久,就会化津为痰,痰和瘀血由于气郁不通而凝结成块,在乳房聚集而发病。

(2)血瘀痰凝忧伤脾、怒伤肝、饮食不节、脾胃素虚等,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脾失健运,湿聚成痰,凝结于内;气血相生,气畅则血行,气阻则血瘀,就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说,气为无形,因此“不能结块”,结块的必为血。

表明在肝气郁结不通之后,血液也随之瘀积停滞,并与痰液互结为块,在乳房经络中形成瘀阻,就形成了乳腺结节和硬块。

(3)冲任失调冲任二脉是连接乳房和胞宫的关键,而冲任的畅通主要由肾气激发,肾是先天之本,脏腑经络之根,当肾气不足或肾气受损时,冲任也会出现亏损,致肝经失养,气血停滞,瘀结于乳房脉络而发病,乳腺增生症病位在肝,病根在肾。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发生异常增生,常见于育龄妇女,并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乳腺增生的病因复杂,主要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水平异常、心理因素等有关。

乳腺增生可分为无痛性增生和疼痛性增生两种类型,临床表现多为乳房肿胀、胀痛、乳房囊性结节等。

中医在治疗乳腺增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消散淤血、通络止痛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逍遥丸、当归乌鸡汤、四物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功效,能够改善局部乳腺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淤血、增厚、结节等症状。

中医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比如对于气滞血瘀型的乳腺增生患者,可以使用逍遥散、活血化瘀丸等药物进行调理。

西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使用药物治疗,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雄激素受体调节剂(ARs)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乳腺组织的增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疼痛性乳腺增生患者,可以通过应用镇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进行疼痛缓解。

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治疗可以从调整整体气血状况、促进乳腺组织的代谢功能等方面进行治疗,而西医治疗则可以通过药物的应用来调整体内激素水平,从根本上控制乳腺组织的增生。

还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如经典的盲穴手术等。

这种手术方法主要是通过中医经络学理论,在乳腺穴位上进行切割和取穴,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从而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项研究报道了102例乳腺增生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结果,治愈率为69.61%,总有效率为95.12%,并且治疗后的复发率较低。

还有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轻乳腺增生患者的症状,如乳房胀痛、乳房肿胀等,缩小乳房结节的大小,减少囊肿的形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乳腺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乳腺组织的修复和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在分别阐述了乳腺增生的概述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意义。

在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和西医药对乳腺增生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具体方案。

临床实践案例分析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同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认识、治疗方法、优势、案例分析、具体方案、总结、发展方向、中医药、西医药、意义。

1. 引言1.1 乳腺增生的概述乳腺增生,又称乳房增生症,是指由于乳房内的腺体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所引起的乳房组织增生性疾病。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发生在20-45岁的育龄妇女中。

乳腺增生症的主要症状包括乳房胀痛、乳头溢液、乳腺包块等,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乳腺增生多与女性内分泌失调、生活习惯不良、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

在现代社会,妇女的生活压力较大,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因素使得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早期乳腺增生症多为良性疾病,但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和干预,有可能发展为乳腺癌,因此及时治疗乳腺增生症尤为重要。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乳腺增生症归属于“乳病”范畴,多属湿热瘀阻、气滞血瘀等病机。

而西医主要从分泌腺体的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等角度解释乳腺增生的发生。

传统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已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意义在于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药在治疗乳腺增生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可以调理气血,通络活血,消肿止痛,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而西医则侧重病因病机的分析和症状的剖析,能够通过手术、药物和放疗等方法直接作用于病灶,快速缓解症状,并且有明确的疗效评估指标。

中医中药调理女性乳腺增生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中药调理女性乳腺增生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中药调理女性乳腺增生的方法与技巧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之一,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的发生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中医中药的调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症状,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中药调理女性乳腺增生的方法与技巧。

一、中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乳腺增生属于“乳癖”的范畴。

《疡科心得集》中提到:“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乳络不通,则可形成肿块;肝郁克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凝聚于乳络,亦可形成肿块。

此外,冲任失调,气血瘀滞,也会导致乳腺增生的发生。

二、中医中药调理的方法1、中药内服(1)肝郁气滞型症状:乳房胀痛,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炙甘草等。

(2)痰瘀凝结型症状:乳房肿块坚实,疼痛较轻,胸胁满闷,痰多,神疲乏力,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二陈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蒲黄、五灵脂、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

(3)冲任失调型症状: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减轻,伴有腰酸乏力,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软坚散结。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仙茅、仙灵脾、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2、中药外敷中药外敷也是中医调理乳腺增生的常用方法之一。

可以选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如芒硝、大黄、乳香、没药等,研成细末,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敷于乳房肿块处,每日 1 次,每次 20-30 分钟。

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乳腺增生具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膻中、乳根、屋翳、期门、太冲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乳房胀痛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数女性在生理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肿块等症状。

虽然乳腺增生本身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长期不加以治疗,有可能会引发乳腺癌等严重后果。

在治疗乳腺增生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结合临床实践,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中医辩证施治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又名“乳房胀痛”,多由肝郁气滞,痰湿凝结而成。

在中医治疗中,首要任务是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舌诊、脉诊、症状表现等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中药疏肝理气、化痰软坚为主要治疗原则。

可以选用柴胡、郁金、川芎、枳壳、香附等药物,制成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肝气,疏通气滞,化解痰饮,软化乳腺肿块。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针刺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归来、太冲、厥阴俞、足太阴肝经等穴位,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舒肝理气的目的。

耳针疗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刺激耳廓相关穴位,调理患者的内分泌系统,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

三、中西药结合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过程中,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模式备受认可。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煎煮、熬煮等方式制成药剂,通过口服或外敷的方式进行治疗。

西药治疗也可以辅助调节患者的内分泌系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显著,能够缓解患者乳房胀痛、肿块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优势在于辩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西药结合等方式能够有效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乳腺增生的症状。

在治疗乳腺增生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中药,导致不良后果。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过程中,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指导,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乳腺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不断增加的发病率。

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下,乳腺增生的疗效得以进一步提升。

本文将从中医与西医的角度出发,探讨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虚湿停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在中医的治疗中,首先要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益脾健胃、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枸杞子、黄芪等。

通过中药的调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体质,减轻症状。

二、西医治疗
西医认为,乳腺增生与雌激素分泌过多、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有一定关系。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疗法、手术治疗等方法。

通过使用激素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手术则可以对肿块进行彻底清除。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已经被证实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患者在接受西医治疗的同时,也可以在中医的辅助下进行调理。

中医药可以起到调和气血、活络络乳的作用,从而促进病情的稳定与康复。

总之,乳腺增生的治疗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疗效。

患者在遇到疾病时,应及时就医,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康复工作。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乳腺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乳腺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上表现为乳房胀痛、结节增多等症状。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悠久而丰富,而西医也有一套科学的治疗体系。

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对乳腺增生进行治疗,可以更好地达到疗效。

一、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气血循环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些方法包括:1. 中药调理: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川芎、当归、益母草等进行汤剂煎煮,通过口服或外敷的方式进行治疗。

2. 中草药浴:将一些具有清热化湿、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草药,如艾叶、红花等煮成浓缩液,加入温水中浸泡或洗澡,可改善局部循环。

3. 针灸疗法:通过经络刺激,调整气血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曲池、太溪等,可缓解乳房胀痛症状。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促进淋巴回流、乳腺液排泄,减轻肿胀感。

可以在患者自我按摩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推拿师的指导进行。

二、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些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西医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雌激素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改善乳腺增生引起的乳房胀痛、结节增多等症状。

2. 手术治疗:对于乳腺增生较严重、伴有明显的囊肿或肿块的患者,可以选择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

3. 放疗治疗:对于存在疑似肿瘤的患者,可以进行一定次数的放疗,以减轻疼痛和缩小肿块。

4. 心理治疗:乳腺增生患者常常伴有担忧、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手段,如中医的中药浴、针灸疗法等可以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具体方法包括:1. 中药熏蒸:将具有活血化瘀、祛湿止痛作用的中草药,如艾叶、川芎等制成粉末,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进行乳房熏蒸。

既可以起到中药的治疗效果,又可以提高药物渗透性,加快治疗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及治疗胡建平1李珊珊2(1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南昌330077;2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研究生南昌330008)关键词:乳腺增生症;中医药疗法;认识;综述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乳腺增生症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乳腺疾病,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所引起[1]。

在育龄期妇女,该病为临床最常见之乳腺疾病,约占全部乳房疾病的75%[2]。

其发病率具有较为明显的年龄相关性,30岁以后患病率即逐步上升,40~45岁达到高峰,50岁以后发病率则急剧下降;另有统计数据显示以31~4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到51%[3]。

本病虽非肿瘤亦非炎症,然患乳腺增生症者乳腺癌之发生率较之健康妇女高2~4倍[4]。

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而中医对该病之认识有其独到之处,疗效亦颇满意。

现据历年文献资料阐释如下: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认识的发展乳腺增生症属中医“乳癖”范畴。

癖者,痞也,中医即指痞块,据其病理因素可分为寒、痰、饮、血、食癖等,具体是指乳房出现形状、大小、数量不等的硬结肿块。

首次将乳房肿块命为“乳癖”并将其列为专病讨论诊治者见于龚居中《外科活人定本》:“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之经所属也……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过久则成毒,如初起用灸法甚妙”。

《外科正宗》则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该病之病因病机:“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病,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忧怒伤肝,郁结即成。

”邹伍峰《外科真诊》中亦对该病之病因病机作了一定的阐述,并提出“乳癖”有癌变之可能,即“乳岩之变”:“乳癖乳房结核坚硬,始如钱大,渐大如桃、如卵,皮色如常,遇寒作痛。

总由形寒饮冷,加以气郁痰饮流入胃络,积聚不散所致,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内服和乳汤,加附子七分,煨姜一片,即可消散。

若年老气衰,患经数载者不治,宜节饮食,息恼怒,以免发生乳岩之变”。

他如《医宗金鉴》亦认识到本病调治不善而有恶变之机。

综上所述,乳癖是指隐匿于乳房的包块,可随情志之喜怒而消长,因其发生癌变的概率大增,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且育龄妇女应具备未病先防之理念和知识。

2 乳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失调在乳腺增生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而心情不畅、情绪不稳,性生活不和谐,或者生活环境变迁,或者过食含有激素的滋补品以及长期应用含有激素的化妆品等,均可引起人体内分泌紊乱而导致乳腺组织增生。

有相关研究表明[5]:乳腺增生症与女性年龄、月经紊乱、哺乳、孕产次、人流次数、药物避孕、焦虑、BMI(体重指数)等因素有关,与文化素质、职业、乳腺胀疼性质、病程长短、乳腺肿块部位无关;预防的关键在于做好女性的身心保健。

另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6]:乳腺增生症患者存在多种心理问题,患者的个性特征对心理问题有显著影响,提醒在对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优化个性结构,改变消极归因模式,普及相关预防性知识,积极改善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而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胃、冲任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湿、食等病理因素参与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肝气不疏中医认为,乳房位于肝经循行部位,肝藏血,女子以血为用,故乳房之病多与肝密切相关。

情志郁结,忧思恚怒,肝气不疏,气血因之而凝滞不畅,常可见胸胁不适、乳胀、乳痛,乳络阻滞而致乳癖。

《疡科心得集》曰:“乳癖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肿消。

”此外,女子以肝为先天,经、带、胎、产常致肝血虚损,脏阴亏耗,阴不平而阳不秘,相火亢盛,肝火灼络,炼津为痰,所谓“木遇热未有不流脂”者,痰血凝结而每致包块结节,乳癖乃成。

2.2 脾失健运乳腺增生之发病以中青年女性为多,“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乳腺病常与月经病相关联,患者多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或木郁克土而侮脾,中虚不运,化源失其常度,则痰湿内生,湿痹气结,或累及血运,阻于乳络,渐成癖块。

常见乳房结块,或伴疼痛,经期尤甚,抑郁烦躁,月经不调,纳欠佳,便泄或不畅等症。

2.3 肾气不足肾主先天之本,“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其所藏之精为先天之精,是人体先天之基础,禀受于父母而充养于后天。

肾藏精,精化气,化精微而充养周身,为生命活动之原动力,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人体生殖机能、资养五脏六腑之功。

人至中年,肾气渐衰,“肾者,作强之官”,肾精不足,肾气衰惫,生命动力不足,兼之妇人多愁善感,水不涵木,忧思气结,常致气滞痰凝血瘀,阻于乳络,痞块渐生。

2.4 冲任失调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经血应之而月事以时下。

冲任皆起于胞中,上属阳明,阳明乃后天水谷之海,化气取汁,变赤为血而化生于心,藏于肝而统于脾,随冲任以下合癸水。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明于冲任之故,本源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

”强调冲任在妇科中重要地位,并以冲任理论作为妇科疾病的诊治纲领。

《圣济总录》则更为明确提出:“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客,则气郁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

2.5 经络阻滞在人体,乳房与肝胃二经及冲任二脉密切相关。

足阳明胃经之直者自缺盆下于乳,贯乳中;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因此,在生理上,乳房因其周围丰富的经脉贯穿资养而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病理上,一有闭塞,气郁、痰阻、津凝、血瘀,均可成为乳癖之因。

以上略述因证五个方面,各有其因,而临床上实多相兼为病,不宜孤立论治。

3 乳腺增生症的辨证治疗临证中,诸家依据对乳腺增生症病因病机之认识,多分型论治。

如阙华发等[7]将本病分为肝气郁结型、肝郁化火型、气滞血瘀型、冲任失调型、痰瘀交阻型和气血两虚型六型。

张鲜桃[8]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型、阳明胃热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四型。

周琼等[9]将本病分为:气滞血瘀型、痰瘀互结型、肝郁血虚型、肝肾阴虚型、肾阳虚衰型五型。

张良佐[10]将本病分气滞化热型和气结成瘀型两型。

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在2002年根据临证规律总结经验,通过了乳腺增生病辨证标准,分为肝郁气滞证、痰瘀互结证、冲任失调证三型。

各家分型虽有所差异,但整体来说仍不离上述肝胃肾及冲任的基本病因病机,临证治疗自然以此为基础进行辨证施治。

肝气郁结证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有热则清,有寒则温,随症加减用药;冲任失调证则可选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若伴有肾阴、肾阳的不足则酌情加减相关方药,因证施治;痰瘀互结证则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可选用活血化瘀散结方,如小金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根据痰、瘀的偏重可适当在剂量和药物上进行化裁。

笔者认为,对于乳腺增生症的辨证施治,首先宜以脏腑功能的调整为要,据临床表现,结合舌脉,辨识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确定基本治疗方案。

在些基础上,视其病理产物的性质,即:气、痰、瘀三个层面区分论治。

临床上,三者常相兼为病,交互影响,只是程度的轻重而已。

气机郁滞可致水液代谢障碍,进而可聚湿生痰,痰阻则气血运行不畅,停积致瘀。

气、痰、瘀的代谢,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上,可从行气、祛痰、散结、化瘀上着手进行。

针对不同病因,结合脏腑辨证,选择不同趋向的中药对因治疗。

只要辨治方向正确,不必拘泥于一些固定的经验方,对于一些有特殊作用的药物,应予重视,常规选用。

此外,近年来对于乳腺增生症的外治法,如针灸、刮痧等也逐渐引起重视。

张曼丽等[11]用刺络疗法联合青春消解汤治疗青春期的乳腺增生症,总有效率达93.33%,而且复发率较低。

候美英[12]针药并用治疗乳腺30例,总有效率达到93.3%,疗效显著。

张彩芬等[13]用中医刮痧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治疗乳腺增生症,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73.17%,疗效显著。

外治法安全有效,有望与内治法联合应用。

4 讨论乳腺增生症之发病因素,传统中医认为多因思虑伤脾而气结,郁怒伤肝而气郁,以致肝郁气滞、肝脾不调,进而冲任失和、痰瘀凝结成核。

因此,基于中医理论上对本病的上述认识,临床辨证论治时对其病机分析当立足于脏腑失调为本,以气滞、血瘀、痰凝为主要致病因素,在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健脾祛痰、调理冲任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

临证可选用:川芎、香附、郁金、小麦、橘叶、桂枝等疏肝理气,丹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乳香、没药、玄胡等活血化瘀,夏枯草、蚤休、玄胡、牡蛎、鳖甲、生鸡内金等软坚散结,夏枯草、桑寄生、白蒺藜、菊花、蒲公英等清肃肝气,白芍柔肝止痛,枸杞、枣皮、覆盆子、菟丝子、女贞子、五味子调摄冲任。

总宜在辨证基础之上,因证疏方遣药,标本兼顾,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治病求本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1]陈丽芹.1600例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3):2074-2075[2]林毅.外科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6[3]陈丽芹,朱会玲,方宏,等.唐山市女性乳腺增生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3):3617-3618[4]姜军.乳腺增生症: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2(1):13-19[5]王连英,刘凤琴,丁辉.女性乳腺增生症高危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6):47-48[6]钟耕坤,杨玉峰.乳腺增生症患者心理状况与人格的归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6):43-45[7]阙华发,吴娟飞.分型辨治乳腺增生病[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6):259-260[8]张鲜桃.乳腺增生的辨证治疗[J].河南中医,2004,24(10):60[9]周琼,窦正元.辨证治疗乳腺增生10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20(4):18-20[10]张良佐.清泄胃热法治疗184例乳癖症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1992,10(2):24[11]张曼丽,崔东晖,李岩.刺络疗法联合青春消解汤治疗青春期乳腺增生症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1(5):412-414[12]侯美英.针药并用治疗乳腺3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7):49-50[13]张彩芬,许兰芬,王伟明.中医刮痧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治疗乳腺增生症328例疗效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2(10):2439-2440(收稿日期:2015-08-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