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叶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课堂笔记 什么是美学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课堂笔记什么是美学第一讲美学是什么,一、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最突出的发展就是两次美学热潮:第一次:50(1956年)年代到60年代美学大讨论批判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开始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 出现所谓的美学几大派:1. 蔡仪:美是客观的;2. 吕英和高尔太:美是主观的;3.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作用:活跃美学风气普及美学知识学术角度的缺陷:1. 对朱先生(引入西方美学、融合中西方美学)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的片面性;2. 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了认识论的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从主客体之间认识论的关系来考察审美活动(很长时间内起支配地位,对理论框架建设很不利);第二次: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对历史、现在、未来的反思: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古老的文明大国会经历这样一个热潮(美学热是文化热的一部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次性印发2万册。
80年末到20世纪初美学得到真正的发展跳出主客二分的框框美学原理的建构张世英西方哲学研究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改革开放后) 《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扬翻译观点:美是生活傅雷《傅雷家书》美学、美育、艺术的见解二、美学研究对象观点:1. 美2. 艺术(广义:包括文学) 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美学只研究艺术的一部分3. 美和艺术4. 审美关系5. 审美经验6. 审美活动比较同意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可以纳入审美活动美是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的审美意象(王国维) 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审美活动第二,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三、美学学科性质1. 人文学科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回答应当是什么应包含价值导向人生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素养教化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一、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二、简答题1.试释“澄怀味象”。
(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1)出处“澄怀味象”是南朝画家宋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在《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
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叶朗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015简答题考题】老子又称大道为“大象”,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道”的形象特点,并指出“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无”、“有”二者的统一,也即是说“道”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美学上的重要启迪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有点类似宗教境界,但不是宗教境界。
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他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
第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推崇的艺术范畴——“意象”说、“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另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第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无”,但它是由“有”升华、转化而来的;是“大”,但它是由“小”积累而来的;是“朴”,但是由“华”锻造而来的;是“拙”,但是由“巧”转化而来的。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道”的静态的描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16名解考题预测】老子在许多地方对“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他在这里所揭露批判的“美言”就是漂亮的谎话,他本是伪,因为用漂亮的外衣装裹,而能让人上当受骗。
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而只是反对充当漂亮外衣的虚伪的“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把美当作形式来使用了。
他把美看作是形式,应该说在先秦具有积极意义,美本具有很强的形式意义。
美之独立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
从老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地注重形式美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及解析【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味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二、简答题1.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答: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这句话是指怪石之所以“以丑为美”,所以“陋劣之中有至好”,是在于它表现了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
这一审美观,发源于庄子的命题,即美与丑可以转化、神奇可以化为臭腐。
(1)中国古典美学对丑的认识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而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景德镇陶瓷学院博士考试: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通关秘籍1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狭窄)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
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老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1章老子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味(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二、论述题1.中国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学说。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虚实相生”的提出“虚实相生”最早出自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2)“虚实相生”的内涵“虚实相生”,即“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
这条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①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
“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
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②唐代美学家在“象”的范畴之外提出了“境”这个范畴。
“境”和“象”的不同,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
此外,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有很重要的地位。
没有虚实相生,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3)“虚”与“实”的关系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0-16章)【圣才出品】
第10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下)10.1复习笔记一、刘勰论“隐秀”(一)刘勰论“秀”刘勰说:“状溢目前曰秀”。
“秀”是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性质。
清代的冯班说:“秀者章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
”这是比较符合刘勰的原意的。
所以“秀”乃是对审美意象的一种规定。
(二)刘勰论“隐”1.“隐”的涵义(1)审美意象蕴涵的思想情感内容不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①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总是要通过“文”、“词”来表达,但它不是直接通过概念逻辑体系的“文”、“词”,而是通过富有形象感的“文”、“词”来表达的。
②“情在词外”,“义生文外”,思想情感(倾向性)不要直接用“文”“词”说出来。
③舍“文”“词”无以表达“情”“义”,思想情感的表达又不能离开“文”“词”,这个矛盾就是通过“秀”——即用“文”“词”组成生动可感的形象来解决。
(2)审美意象具有多义性,其蕴涵的情意是复杂的、丰富的①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
”“隐以复意为工。
”这是说审美意象的多义性。
审美意象蕴涵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
唐代皎然说:“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②明代金圣叹说:“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作百十来笔用。
”也都是说的这个意思。
这种多义性,是审美意象的重要特点。
后来清代王夫之提出的“诗无达志”的命题,就是对审美意象的这种多义性特点的一个概括。
(3)“秀”和“隐”,一是说的文学作品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一是说的文学作品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
这是一对对立的范畴。
它们又是统一的,“隐处即秀处”,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
2.刘勰对“秀”和“隐”范畴的误解划的两条界限(1)“雕削”和“秀”的界限“雕削”,就是孤立地雕琢词句。
这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两回事。
堆积了很多华词丽句,并不等于就有了“状溢目前”的艺术形象。
反过来也一样,“秀”并不要求“雕削”。
(2)“晦塞”和“隐”的界限①“隐”一方面是说思想情感不要用逻辑判断的形式直接说出来,不要像写哲学讲义或标语口号,而是要通过形象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说审美意象蕴涵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二解析【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二一、名词解释1.游于艺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
“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
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妙有答: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
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
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
无中之有,谓之妙有。
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
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
“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
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3.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观点。
康德认为判断力有一种相反方向的运用,即在特殊的材料已经提供出来以后,为这种特殊去寻找适合的普遍原则,就直观而运用知识和理性,称之为反思判断力,它是为了在直观表象上引起诸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的活动,以便获得某种愉快的情感。
4.艺术自律答:艺术自律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马尔库塞的美学核心范畴。
它与艺术的他律性(他性、外部性、社会性)相对,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内在的自身因素。
艺术活动永远是以人工性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家必须遵循艺术的内部规律。
但也要避免轻视科学技术、把技术手段放在艺术自律性之外的倾向。
现代科技是艺术创作的有力辅助,它可以成为艺术自律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介入,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已在工具作用、嫁接综合、捕捉机遇、替代性体验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二、简答题1.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5章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摩罗诗力说(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
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新诗略谈答:新诗略谈是诗论篇名,宗白华作,载于1920年《少年中国》第1卷第8期。
认为新诗应具备形与质两个方面,从美学高度阐述两者内涵及辩证关系。
指出“形”的方面要有“音乐作用”和“绘画作用”,以形成诗在“空间中极复杂的繁富的美”;“质”的方面,即使人直接感受大自然,从中获得“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并“加入社会活动”,以“窥看人性纯真的表现”,也即新诗人对人格的修养。
3.诗的格律答:诗的格律是诗论篇名,闻一多作,载于1926年5月15日《晨报》副刊。
针对初期白话诗缺乏艺术美,倡言新诗“格律说”,提出“音尺”“三美”理论。
认为诗必须讲求“格式、音尺、平仄、韵脚”,必须具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并指出这种格律与旧诗格律的三点区别,强调了新诗格律的变化、与内容相关、自定等特征。
对于“新月派”诗歌创作,和提高新诗艺术水平,起过很大作用。
二、简答题1.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数次写到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这在艺术上有什么作用?(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孔乙己》中,鲁迅数次写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及其在艺术上的作用主要是:(1)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为下文作铺垫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时,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孔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章孔子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游于艺(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
“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
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尽善尽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思无邪(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
“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4.《诗》可以兴(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
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题库pdf重点知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题库pdf重点知识本资料选自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才聪学习网覆盖了全国500多所院校考研专业课、1100多种经典教材、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类型包括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
今天开通网站会员(点此开通,只需28元/月,68元/三个月),就能享受全网站资料任意下载。
(下面是试看部分精选内容:)1.简述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
[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案】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表现为:(1)现实丑与艺术丑的联系1艺术丑是对现实丑的描写艺术丑是艺术美的重要类型,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
艺术丑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的反映。
这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对现实丑的肯定,另一类是对现实丑的否定。
其中,对丑的肯定经历了由肯定其威力巨大到肯定其个性伟大的转变;对丑的否定则经历了由否定其外在形象的丑,到否定其内在的恶,再到否定其本质的假的转变。
2现实丑是艺术审美批判的基础由于发展变化是事物的基本特征,所以美与丑也可以互相转化。
自然丑、生活丑经艺术的再创造可以转化为艺术美,给人以愉悦之感。
当它转化为艺术之后它的背后就隐藏着艺术家对美的歌颂与揭示。
艺术丑包含着艺术家正确的审美批判。
抑恶扬善是艺术美的道德准则,揭示生活中的丑恶,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塑造艺术丑。
(2)现实丑和艺术丑的区别1现实中的丑只有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赋予其一定的含义,才能称为艺术丑。
2艺术中的丑可以使美个性化,可以使善回归;现实丑虽然对人的感官刺激是负面的,但对人的意义却并不是仅限干负面影响。
自然界的丑更能刺激人类的感官系统,激发人类的求知欲、好奇心与陌生感,丰富人的内心精神世界。
社会生活中的丑则更具独特性、深刻性,也更富人文价值。
网当现实丑通讨艺术加工成为艺术丑的时候,它就典刑化了。
这种艺术典刑,并不是对丑的饭歌或器颂,而是对它的无情嗍弄与否定。
这种否定可以传人们追求美的原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产生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汉代美学
8.1复习笔记
一、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
(一)《淮南子》和《论衡》
1.从美学史的角度看,汉代思想家最重要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淮南子》,一部是东汉的《论衡》。
2.《淮南子》和《论衡》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史上有重要影响
(1)《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他门下的宾客集体编著的一部论文集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大约成书于汉景帝之时。
《淮南子》一书的思想很庞杂,但主要倾向接近老子的学说,所以东汉为《淮南子》作注的高诱说它“旨近老子”。
(2)《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共85篇,现存84篇。
(二)汉代美学过渡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汉代美学是从先秦美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一个过渡环节,这主要表现在:
1.美学思想发展的演变
(1)孔子和儒家学派强调礼乐文章、艺术的政治教化作用、审美和道德观念的联系。
(2)汉代的官方宗教神学体系又把儒家的这种美学发展成为神秘主义的美学。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强调观赏自然本身的美,强调艺术要通向自然之道。
宗炳的“澄怀味象”的命题就是这种倾向的集中表现。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是对于孔子美学的否定,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4)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这种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正是在《淮南子》、《论衡》等著作的诱发下产生的。
《淮南子》和《论衡》都发挥老子的哲学,推崇“自然”,以对抗和批判
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
这对于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先秦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化
(1)先秦哲学中的一批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2)汉代处于这一转化的前夜,汉代美学构成了这种转化的中间环节
①先秦哲学中的“气”的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②先秦哲学中的“形”与“神”这一对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形神论,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二、汉代的元气自然论
(一)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1.元气自然论
(1)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
他认为,世界万物所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就是因为它们各自禀受的元气有厚薄精粗的不同。
(2)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元气而生。
但是人所禀受的是元气中最精微的部分,即“精气”,所以人有智慧。
2.王充通过元气自然论对汉代宗教神学体系的批判
(1)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是同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相对立的。
他反对把道德属性加到天地万物身上,反对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说,强调“天道自然”。
(2)王充运用这种元气自然论,对官方的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哲学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种批判涉及美学领域。
3.王充元气自然论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1)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不仅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在整个中国美学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
(3)清初的两位大思想家王夫之、叶燮在建立他们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的时候,都继承和发扬了王充的学说。
三、汉代的形神论
1.司马谈论“形”“神”
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谈到道家思想时,曾涉及“形”“神”问题。
司马谈论形神有两点值得注意:
(1)强调“神”是生命的根本。
(2)强调“形”“神”不可分离。
2.《淮南子》中的“形”“神”关系
(1)《淮南子》是从它的元气自然论的立场来谈“形”“神”关系的
①《淮南子》认为人的“形”和“神”都是由“气”构成的。
②《淮南子》认为“形”、“神”、“气”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2)人的形体是生命的房舍,气是生命的实质,精神是生命的主宰,只要有一个失去作用,三者都要受到伤害。
(3)《淮南子》的这种观点来自《管子》四篇
①它和《管子》四篇一样,用精气来解释人的精神现象,认为精气在人的形体中,是可以随时出入的。
②“养神”是“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不让精气流散到外面去。
能做到这一点,人
就可以变得聪明了。
但是,《淮南子》的形神论比起《管子》四篇来,有一点不同,就是《淮南子》特别强调“神”对“形”的主宰作用。
3.《淮南子》提出的“君形者”概念
(1)《淮南子》把它的这种神贵于形、以神制形的观点运用到艺术领域,提出了“君形者”的概念。
(2)先秦的庄子曾提出过一个“使其形者”的概念。
“使其形者”就是指精神。
《淮南子》的“君形者”的概念与庄子的“使其形者”的概念内涵是相同的。
(3)《淮南子》认为,艺术(绘画、音乐)如果没有“君形者”,就不可能使人产生美感。
4.王充谈“形”“神”关系
(1)王充也是从他的元气自然论的立场来谈“形”“神”关系的
他和《淮南子》一样,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都由“气”构成。
构成形体的是阴气,构成精神的是阳气,阳气也就是精气。
(2)王充认为,精气必须依附形体,才能有知的作用。
这是明确肯定,人的“神”要依赖于“形”。
王充的这个思想,对于《管子》四篇以来的以“气”的学说为基础的形神论,是一重大的发展。
(3)汉代思想家有关“形”“神”关系的论述,对魏晋南北朝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淮南子》的“君形者”的理论,成为顾恺之“传神写照”美学的一个直接的理论来源。
四、《淮南子》论美和美感
(一)关于美的客观性
1.《淮南子》的有些论述,可以看作是对于美的客观性的肯定。
美的东西,任你怎样贬低它,它也还是美的;丑的东西,任你怎样抬高它,它也还是丑的。
2.美和丑都是事物在客观上具有的一种价值,人们并不能随自己主观的意愿而加以改变。
这是对于美的客观性的明确的肯定。
(二)关于美丑在于整体形象的思想
把个别特征、个别形状(线、形、色等等)孤立起来,是无所谓美丑的。
美丑在于整体形象。
这话虽说得很简单,但却反映出汉代人对审美形象的认识深化了。
(三)关于美丑的相对性
1.美和丑不是纯粹、绝对的
(1)美和丑是对立的。
但《淮南子》认为,美的事物或丑的事物都不是纯粹的。
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
(2)美的事物和丑的事物都不是纯粹的、绝对的。
这是美丑相对性的一种含义。
2.美和丑是可以区分的
(1)《淮南子》并没有像庄子从美丑的相对性的认识走到美丑的相对主义
美丑是相对的,但是美丑还是可以区分的。
《淮南子》说:“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颣,然而天下宝之者何也,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
(《汜论训》)”。
“璜”,是半璧形的玉。
“考”和“颣”,都是疵瑕的意思。
美玉也好,明珠也好,不可能没有缺点,但它们仍然是美的,仍然得到天下人的喜爱。
(2)尽管美丑是相对的,但美丑仍然各有其质的规定性,美丑仍然是可以区分的。
(四)关于美的多样性的思想
1.《淮南子》认为,美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
同样,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它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悦)于目。
(《说林训》)”“西
施、毛嫱,状貌不同,世称其好美钧也。
(《说林训》)”“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也,殊声而皆悲。
(《修务训》)”
2.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同是美的事物,形象并不相同。
同是表现情感的音乐,声调也并不相同。
美和艺术,都不能是一个模式,一种调子。
这种美的多样化的思想,对于艺术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五)关于美和人的劳动创造的关系
1.《淮南子》说:“清醯之美,始于耒耜,黼黻之美,在于杼轴。
(《说林训》)”“醠”就是酒,“黼黻”是礼服上绣的黑白相间或青黑相间的花纹。
这段话是说,人利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就可以创造出美的事物。
2.《淮南子》又说:“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剞剭,杂之以青黄,华藻镈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然其断在沟中。
壹比牺尊沟中之断,则丑美而间也。
(《俶真训》)”。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在劳动中,把大木头砍下来,造成一个艺术品,这是美的,而被丢弃在沟中的木块则是丑的。
3.这些话都接触到了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美的思想,在当时是可贵的。
(六)关于美感的差异性
1.孟子曾讲过美感的共同性
《淮南子》则着重谈了另一个方面: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差异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心理状态(情绪、心境)等等的不同都会引起美感的差异。
2.《淮南子》认为,这种美感的差异,并不能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在这些关于美感差异性的论述中,还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即:审美客体只有对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的主体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七)关于审美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