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甘肃省经济促进作用的分析(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甘肃省经济促进作用的分析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01.13 08:30:03

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增强甘肃省整体实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加快甘肃工业发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甘肃经济腾飞是近年来大家的共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企业上下为振兴甘肃经济而努力。去年甘肃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44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89.81亿元,增长13.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7%,比上年提高0.5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去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83亿元,比上年增长47.44%。可见甘肃省工业围绕工业强省战略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这种大好形势下,甘肃省工业能否继续可持续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各级政府倍加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对全省74家中型企业和47家小型企业通过问卷和对个别企业走访调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影响企业发展及具有共性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甘肃省经济的再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体制不活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从总体上讲,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是导致甘肃省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活力不足,发展不快的根本所在。目前,国有企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甘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客观的讲,甘肃省工业经济的上升主要是靠大、中型企业拉动,甘肃省国有企业大都是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包袱重,改革步子慢。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甘肃省中、小企业的改革滞后于大型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表现在企业投资主体单一,企业改制不到位,反映出中型企业,产业带动作用不

大,小型企业小而不专,协作能力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特别是中型企业目前的实力,尚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集团化运作,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跨国公司抗衡。据调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74户中型和47户小型企业中,已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分别为50户和32户。其中:已成立股东会或董事会的别为33家和50家占44.6%和67.6%、小型企业分别为26家和30家占55.3%和63.8%。由此看来,企业改革仍然进展较慢。在推进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问答中,中型企业的企业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占73%,小型企业占59.6%,均居于第一位;认为政府转变职能滞后,中型企业占59.5%、小型企业占55.3%;认为历史包袱重的,中型企业占59.5%、小型企业占53.2%;认为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中型企业占45.9%、小型企业占51.1%。反映出甘肃省中,小企业改制相对滞后,并制约者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大力推进中小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放手引进国内外及民间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形成劣势企业退出机制,对于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企业应退出市场。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调查座谈中,多数企业职工对于企业改制是持拥护和参与的态度,但后顾之忧较多,主要反映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利益分配上面,职工反映企业在改制中往往注重“改”而忽视职工利益,特别是一线工人的利益。处理问题简单化,一改了之,职工报怨声多,另有职工反映改制中政策透明度不强,民主决策不够,大多以行政命令方式操作或违规操作。

二、企业内部机制不活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枷锁

在与企业调查座谈中普遍反映出,企业内部机制不活这一共性的问题。首先,从企业管理方式上看,以前国有企业管理架构主要是以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由于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注重于听从上级,以文件为准,企业在经济运行中遇到困难问题习惯于请示上级,注重上下级关系,忽视市场运作,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错失良机,使企业活力不足。其次,从用人方式上看,以前习惯于将政府部门的人员任命到企业当厂长或主要负责人,由于这部分人以前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形成了行政部门的工作作风,大多习惯于跑上级,注重关系网,缺乏应用市场理念和法律武器解决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市场运行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决策不定或取向偏移。要政策但又不能充分利用政策,要资金但又不会融资。据调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121户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已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的有61家,小型企业为38家,分别占80.9%和82.4%。仍存在干部和工人身份界线的中型企业有24家占32.4%、小型企业有8家占17%。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己实行公开竞聘的,中型企业有59家,占79.7%、小型企业34家占72.3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企业,其内部管理应当采用扁平式的管理机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扁平式管理机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的管理架构,企业组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冗余人员来建立一种纵横向都比较紧凑的扁平型结构,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快速、高效。在组织结构扁平化同时,传统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应当逐步缩小。市场环境的要求使得企业的生产活动必须更加面向市场,与顾客保持更紧密、更直接的联系与接触,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重新审视传统的通过各个职能部门分工联结

起来的组织结构。再者,应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传统的管理职能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表现在整体管理工作流程被各个专业化的条块分割开,整体目标被机械地分成各个独立而又缺乏联系和协作的小目标,从而造成工作流程分散化,不连贯。我们了解到大多数企业在管理活动中以“管”为主,人是机器的附属物,需要强调的是,在新的环境下企业管理应以“理”为主,人是机器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三、信息闭塞是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企业运作环境的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处理手段的完善,计算机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普遍采用,使得一些中间管理层次的“上传下达”作用逐步丧失。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中间管理人员对知识的方向性积累的影响开始被计算机管理手段所代替,中间的管理层次日益缩减。在管理中采用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中的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成为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大为提高,企业依照信息的迅速传递可以很快地跟踪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与供应商以及顾客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快速的、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的运作机制,使工作流程从“崎岖小道”变为“高速公路”,为企业提高效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在调查中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或只是少量的应用到企业管理和生产中去,没有充分完全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据调查,截止2003年底,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121户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己建立商业网站的只有22家占29.7%小型企业也只有4家占8.5%。企业经理层中熟悉国际商务的人员中型企业不足一半,小型企业更是不足0.5%。在我们调查的中、小型企业中其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10%之间。在与企业人员交谈中,谈国外省外企业的多,谈自己企业发展的少。责备,抱怨多,求真谈实少。要么好高骛远,要么夜郎自大。我们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从两个层面做起,一是加紧企业技术改造中的机器设备中电子信息的提升与应用;二是尽快实现管理层面的网络信息化的沟通与应用,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只有通过网络企业才能时时关注市场信息及时捕捉有价值的商业情报,并迅速反馈给企业的相关部门,以保证企业对此做出相应的预测与决策,同时企业能了解本行业技术产品的发展潮流与趋势,为企业进一步开辟市场架起了桥梁。如果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建成,使得企业内的信息传递非常便捷,同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也可以使企业内部的协调与控制较好地得以实施。不可否认,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而且将对传统企业的组织、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四、企业文化薄弱使企业职工凝聚力不强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培养的共同规范,共闯信仰和共同追求,它具有增强人的心理激发力,精神感召力和能量诱发力并弥漫于企业文化群体之间,犹如一道无形的力量,把每个个体的行为整合起来,维系者并昭示着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在调查中,中、小企业大多数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少数建立企业文化的其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