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作文训练(上)第一单元+观察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作文训练(上)

第一单元观察与思考

【训练目标】

1.认识表达的内容(包括说话和写作的材料)大多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并了解观察与思考的几种常见思路,为开展经常性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广开题源。

2.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记事写人。

【训练重点】

学习记事写人的五种方式:生活剪影、生活场景、生活片段、生活细节和生活事件。

【知识导引】

一、观察与思考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包罗万象;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能触动我们的情思、引起我们遐想的事物,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可是,每当让同学们讲述一点见闻,或发表一点见解时,有些同学却感到无话可说,无文可作。这是为什么?除了其他因素之外,缺乏必要的观察与思考的意识和训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没有学会观察与思考,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见而不思”“闻而不想”,所以说话难以张口,写作难以动笔。如果真正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善于从繁复万状的日常生活中捕捉信息,探求真谛,就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写不尽的题材。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观察与思考呢?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思路。

(一)观形而思神。

形,指事物外在的可观可感的形貌、姿态、声色等等;神指最能体现“形”的外在特征的东西,也指“形”内所蕴含的精神。属于“形”的东西,靠一般的感知即可获得,而属于“神”的东西,却只有用思考来把握。借助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事物并有所发现,如发现特点,发现美,发现规律,等等。本来“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鲁迅却发现了它的美,发现了它作为儿童“乐园”的特点,给读者描绘了一片令人神往的乐土。蜘蛛织网,人所习见,甚至有几分讨厌,而周建人却去“留心这八只脚的‘诸葛亮’怎样捉飞来将,并且看出(也就是‘发现’),它有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从而写出了趣味盎然的文章,传播了有益的知识。冰心从一盏小橘灯发现了小姑娘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些,都是观“形”而思“神”的结果。

例1.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这一段写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这就是它的“形”。但作者没有停留在观“形”上,而是由形及神,感悟到了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以及坚强不屈、团结上进的品质。正是有了这种感悟,在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时候,才能做到形神兼备;也正是有了这种感悟,才能进而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和守卫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二)观物而思理。

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理却蕴含其中。这“理”,包括一般的事理,也包括更高层次的哲理。“物”是可感可观的,“理”只有靠思考才能获得。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较比细微,又较比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画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这一段显示了作者观物思理的心理过程。在参观景泰蓝制作过程时,作者看到“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于是思考其中的道理(也许还要向人请教、看书面材料)。道理弄明白了,给人讲讲,使人受益,写成文章,也有价值。

(三)观此而思彼。

看的是眼前之景,眼前之物,眼前之人,眼前之事,而所思所想的却是与此有关的他景、他物、他人、他事,这就是“观此而思彼”。可从观“此”而思相类相似之“彼”。也可以观“此”而思相反相对之“彼”,或观“此”而思相关相联之“彼”。总之,有了“观此而思彼”的思路,要说话,要作文,就不愁没有材料了。

例3.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这一段的思路是“观此而思彼”。作者面对着的是梅雨潭,感知最强烈的是潭水的绿。那绿“醉人”“奇异”,“平铺着、厚积着”“着实可爱”,以至使人的心也“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起来,甚至产生“抱住她”的痴念。如果观察、感受至此为止,话也就只能至此而止了──还能说出什么来呢?但作者却还有许多话可说,能够把那潭水之绿描写得更鲜明,更突出,他靠的就是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先是想到相类相似的事物:少妇拖着的裙幅,又软又嫩的鸡蛋清,一块温润的碧玉;又想到相差相别的事物: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波;最后,又把那绿想像成可裁以为带的丝绢,可挹以为眼的神液,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了这样的一些思考,在表达上就有了比喻、比较、比拟等手法,而那绿的“醉人”与“奇异”也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