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苏教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苏教版语文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2. 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应用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求解。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幻灯片或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二、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10分钟)1.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 = 长 ×宽 ×高;2. 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 = 边长 ×边长 ×边长。
三、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几个典型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盒子、水果等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四、小组活动(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体积,并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
教师可以提供辅助材料如图纸、计算工具等。
鼓励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讨论每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将学生的答案整理在黑板上,对比不同答案的差异性和正确性,并做出解释和评价。
六、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掌握,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七、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八、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探索数学的奥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17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2页例1、例2、“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1~4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2、出示例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最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七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一、说教材本节所学的内容是在学生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并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思考探究,学生能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学生能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实践法: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区级公开课)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了解一个数的立方的含义与表示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长主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知识的经验,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学习品质,培养他人合作的意识,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最近我们学习了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老师也带来了生活中的2个物体。
目测谁的体积大一些?生:纯牛奶的包装盒体积大一些?师:什么叫体积呢?生:一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这个物体的体积。
师:那我们学过哪些体积单位呢?生: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师:这些单位都是计量物体体积时用的体积单位。
师: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么? (出示PPT)师:怎么计量这条线段的长度的?生:这条线段长5厘米。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这条线段有5个1厘米。
师:这是一个面积单位,还记得怎样用这个面积单位来测量这个长方体的面积吗?师:怎么用这个面积单位来计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生:摆一摆,看这个长方形里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师:怎么摆?生:沿着长摆4个,沿着宽摆3个。
一共摆了12个,它的面积是12立方分米。
师:思路很清晰,说的真好。
师:这个是体积单位,摆出这个不规则物体体积是多少呢?生:6立方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生:因为这个不规则物体里有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生:。
师:我可以稍微动一下,:这样看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更容易些。
师:要看这个物体体积有多大,就得看看它里面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由不规则的物体图形转化为规则物体图形更方方便圩我们的观察与研究。
但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的物体是不好用数体积单位方法。
来得到物体的体积大小的,那怎么办呢?看来,我们得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样体积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苏教版
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2. 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2.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2.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 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3.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2 学生板书体积公式,并进行解释。
4. 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体积公式解决。
4.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布置作业:6.1 教师布置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练习题。
6.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体积公式,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6.1 教师出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趣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案)
第6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7页例9、例10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交流、分析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究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究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萝卜切成的(或橡皮泥捏成的)长方体。
谈话: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
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吗?明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包含多少个1立方厘米。
也就是说,看它能切成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演示切的过程。
切完后让学生数一数,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
2.设疑:萝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都是可以切开的。
那么又该怎样去求这些物体的体积呢?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教学例9出示例9中由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一个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摆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你是怎样数的?再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为什么?小结: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物体中所含有的体积单位的个数。
像这个长方体中一共有12个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谈话,你能像这样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一些长方体,并算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按下面的要求开展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1.四人一组,每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一个长方体,注意使小组内同学摆出的长方体各不相同。
2.数一数,自己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摆这个长方体一共用了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3.把小组里同学摆出的长方体编号,并将有关数据填在教科书上第16页的表格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精品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精品教案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元第一单元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逐步引导和探究,由浅入深,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识目标能够写出长方体体积公式;能够写出正方体体积公式;能够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公式;能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难点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法任务驱动教法讲授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复习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和容积单位,同学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下吧!1、填一填。
1)棱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2)棱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3)棱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4)1立方米=()立方分米2、下面由13cm正方体组成的立方体,体积大小是?数一数,填一填。
答案:第一个,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体积18立方厘米。
1厘米1分米1米10001000110001复习上节课体积和容积单位知识,为本节课打下基础。
答案: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
数小正方体的个数,个数是多少,长方体体积就是多少。
合作探究:前后4位同学一个小组,完成下面实验。
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完成下面表格,思考问题: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实验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展示数据,并回答问题。
答案:根据表格中数据,我们观察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可能跟长宽高有关,下面我们具体验证一下。
师:由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需要多少个?长方体的体积是?答案:长4厘米:一行4个宽1厘米:1行高1厘米:1层体积=每行4个×1行×1层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立方厘米。
长4厘米:一行4个宽3厘米:3行高1厘米:1层体积=每行4个×3行×1层一共有1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12立方厘米长4厘米:一行4个宽3厘米:3行高2厘米:2层体积=每行4个×3行×2层一共有24个小正方体,体积是24立方厘米追问:由此你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答案:小长方体的个数=每行几个×几行×几层每行几个对应的是长;几行对应的是宽;几层对应的是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2.;
3.。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2.。
难点
1.;
2.。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1.;
2.。
教学方法
1.;
2.;
3.;
4.。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特征
和名称。
2.讲解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一个长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
一个正方形。
2.: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V=l×w×h,其中l是长,w是宽,h是高;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V=a×a×a,其中a是边长。
3.实践
1.,并让学生合作讨论,估算它们的体积;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4.总结
1.,重点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以及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
2.,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掌握了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了提升。
教师应鼓励学生勤于练习,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它们的表达方法;2.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3.能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应用;4.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2.掌握实际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设计能体现应用的例题;2.让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以及如何测量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 学习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述方法和体积公式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述方法和体积公式:1.长方体表述方法:长(a)、宽(b)、高(c),体积公式V=a×b×c;2.正方体表述方法:边(a),体积公式V=a³。
3. 举例讲解应用题先介绍实例一:小明的家买了一块石头,发现它是个长方体,长14米,宽6米,高8米,小明想知道它重多少吨,知道石头的密度是2.2克/立方厘米。
1.分析题干;2.建立物体与单位进制的联系;3.应用体积公式计算石头的体积;4.应用密度公式计算石头的重量。
再介绍实例二:一位农民从小溪里打捞出一根木头,根据测量,它是一个正方体,一边长为45cm,如果每立方米的木材要花费1500元,请问这根木头值多少钱?1.分析题干;2.建立物体与单位进制的联系;3.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木头的体积(先转换单位);4.应用单位体积价值计算这根木头的价值。
4. 讲解研究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疏导。
5. 作业布置出示课堂作业:分析一组数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重量,并填写到表格中。
6. 总结反思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改变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边长的大小,如何计算新的体积?五、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分析一组数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重量,并填写到表格中。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设计4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卫彬备课时间: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齖~↓=底面积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齖~↓齖~↓
=底面积高=底面积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名师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完整教学教案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学生对立体的 空间观念还比 较模糊,加强实 物或教具的演 示和学生的动 手操作,以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 念。
体吗
(3)、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长 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 么关系吗
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如果用 V 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 abh 分别表示长宽高,你能用字母 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做“练一练”第 1 和 2 题。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第 2 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 1、3 题。
V=abh
尝试,再交流得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应用课件,拓宽 练习量,减缓练 习坡度。
5
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怎样列式。 独立完成。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一种冷藏车的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 4 米,宽米,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二、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 8 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 1 立方分米的石料重千克,这 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三、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5cm 6dm
6cm 9cm
七、板书设计
6dm 6dm
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h b
a
a a
a
7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已有了了初步认识,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交流、应用,逐步掌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体积对学生来
出示长方体模型,您能告诉大 家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并说一说 是怎样想的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体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体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计算体积时可能会出现对公式记忆不牢固、应用不灵活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体积计算公式卡片。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以及计算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体水果箱的体积是多少?”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关注体积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公式。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确体积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并能清晰地描述其性质。
2.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容积概念。
3.能够简单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容积。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教授如下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2.难点: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性质及公式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
2.案例分析。
3.计算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谈论环境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引入本课教学。
2. 呈现1.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定义和形态。
2.让学生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词语打一组词,并了解它们的性质。
3. 讲解3.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与性质长方体是一个六面体,六个面分别是长方形,且对面长方形相等,相邻两面长方形的长和宽不相等。
所以,长方体满足两个条件:它是一个六面体,六个面分别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是一个六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相邻两面正方形的边长相等。
所以,正方体满足两个条件:它是一个六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3.2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V = lwh (l为长,w为宽,h为高)。
长方体的容积公式为:S = 1/3 lwh (l为长,w为宽,h为高)。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V = a³(a为边长)。
正方体的容积公式为:S = 3a²(a为边长)。
4. 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例子,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5. 拓展让学生思考,如果现在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外部的一面画上图,你能算出来它的面积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分别为2lw + 2lh + 2wh和6a²)6. 总结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容积公式,并能够简单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容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苏教版 (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学生能够正确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学生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4.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软件。
2.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和文具等。
3.教师准备示范物品,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图片、课件等方式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进入小组讨论,各组成员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想法。
归纳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进行总结。
2.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工具,比如模型、课件等帮助学生观察和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学生可以主动举起手回答问题并进行证明和解释。
计算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公式。
2.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操作。
3.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互相检查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应用1.教师引导学生谈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建筑结构中的柱子等。
2.学生分析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行讨论。
练习1.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册,供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外巩固。
2.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做一些真实的问题,例如:根据提示计算房间的面积和体积等。
拓展1.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拓展性的知识点介绍,如多面体等。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拓展模块,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总结本节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了解形态相同但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应用。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材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以及体积计算的实践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计算体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体积计算方法。
3.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模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口头叙述计算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本学期开始的一个新单元。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个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立体图形的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调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和理解。
2.如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方法和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3.实例教学法: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卡片、幻灯片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礼物盒、水果箱等,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实物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
操练(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
(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一课时》教案精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教材第16、第17页的内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会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使学生通过拼摆,能够找出规律,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
课件出示下面两个图形,请学生说出哪个体积大,大多少。
通过观察学生能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但比右边正方体体积大多少,学生不确定。
提问:要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比正方体的体积大多少,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必须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1.观察操作,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填写下表。
长/cm宽/cm高/cm小正方体的个数体积/cm3长方体①长方体②长方体③长方体④(1)分组实验操作,并记录。
(2)做完后,请各组汇报。
甲组:我们小组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了一个长方体,每排摆了4个,也就是长4cm,摆了3排,宽就是3cm,高是1cm,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cm3。
乙组:我们组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了一个长方体,它的长是4cm,宽是1cm,高也是1cm,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cm3。
丙组:我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是8cm,宽是3cm,高是1cm,共用了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24cm3。
……随着同学们的叙述,教师板书:长/cm宽/cm高/cm小正方体的个数体积/cm3431121241144831242422288321664322424…………………………(3)观察,思考,讨论。
①你是怎样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学生边操作边说明: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排,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每排摆4个,那么长就是4厘米,照这样摆两排,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宽就是2厘米,像这样摆3层,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高就是3厘米。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0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0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本节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第16-18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②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④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丨苏教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与意识,体验成功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并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12个1cm3的立方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教师出示1cm3的立方体)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现在看一看老师手中的立方体你能目测它的体积吗?2. (出示4个同样的立方体)现在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3. 那么以上我们是怎么判断出长方体的体积的,(多媒体播放由体积单位组成长方体的过程)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借助多媒体演示使学生清楚由体积单位组成长方体的过程,并由此明确判断长方体的体积可以数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4. 同学们通过数组成长方体的体积单位的个数,判断出了长方体的体积,那这个长方体,(教师出示一个稍大些的长方体)你能马上判断出它的体积吗?我们可以怎么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 从你的学具袋中拿出12个1cm3的立方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将它们摆成长方体,看一看可以摆成长、宽、高各是多少的长方体,并把所摆的长方体的各项数据填在表格中,然后再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2.学生小组活动3.学生汇报所摆出的各种情况,教师填表4.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判断出长方体的长度的?5.结合摆长方体的过程和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知道了小正方体的数量就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呢?小正方体的数量是怎么得出来的?结合所摆的长方体具体说一说。
(多媒体演示计算木块个数的方法与过程)【说明: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感悟长方体体积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学生明确了木块个数与长方体体积数相等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演示计算木块个数的方法,使学生发现长边上木块个数×宽边上木块个数×高的层数就是长方体中体积单位的个数,既体积数,进而感悟长方体体积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难点】6. 通过数一数和计算的方法知道了小木块的个数也就是知道了长方体中体积单位的个数,在此基础上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7.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8.同学们探索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现在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你能计算出来吗?(出示稍大的长方体)为什么不做呢?谁能为大家量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选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2.能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产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实物、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设疑导入,大胆猜想】1.出示课件:提问下面图形都是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摆的,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2.学生回答后追问:形状不同,为什么体积相同?3.快速数出下列物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追问:体积的大小看什么?教师小结:一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4.你能判断出这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5.学生回答后,优化将它们切割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你数一数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验证学生的猜想)6.教师小结:通过切割长方体,再数体积单位的个数,可数出长方体的体积7.如果要比较这台电冰箱和微波炉的体积大小,还能用切割的方法吗?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谁来大胆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呢?8.这节课就请同学们一起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新课】第一层次: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1.四人小组合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任意摆成长方体,看能摆出几种情况,并把有关数据填入下表:3.思考:摆每个长方体的体积与小正方体的数量及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有什么关系?4.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结论如下:小正方体的数量=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长方体的体积=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5.师用课件演示摆成的一个长方体,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明确: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第二层次:丰富表象理解体积公式1.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按要求摆出下面的长方体,不摆你能说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吗?学生说后再逐个摆后验证2.你能估计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3.现在大家不用手中的小正方体,在自己的脑海中摆一个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 时
1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能力目标: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重点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难点
教 法
学 法
教 具
长、正方体模型,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教
学
过
程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