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礼仪分解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古代以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充满着传统和礼仪的社会中,人们以尊重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并遵循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一、婚礼习俗在古代中国,婚礼被视为人生大事,因此有着独特的习俗。
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新郎要在婚礼前接新娘,这被称为“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会穿戴鲜艳的礼服,由喜酒队伍陪同前往女方家中。
娶亲之后,新娘会向新郎的父母敬茶以表示敬意。
而在酒宴上,新郎和新娘还要敬酒给双方亲友以示感谢。
二、寿宴习俗寿宴是中国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重要庆典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被视为吉祥、幸福和康健的象征。
因此,当人们到了重要的年龄如六十岁、七十岁或更高时,会举办盛大的寿宴来庆祝。
在寿宴上,主人家会准备丰盛的饮食,并邀请亲朋好友出席。
主人家要穿戴新衣,坐在主位上,而座位的排列则按照尊卑和年龄大小顺序安排。
寿星会用碗或筷子敲桌子三次,向来宾表示欢迎并表达感谢。
三、祭祀仪式祭祀是中国古代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与祖先、神灵沟通的方式。
古代中国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于世间,因此通过祭祀,人们可以向祖先神灵祈求保佑和庇护。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准备供奉祭品,并点燃香烛。
主持仪式的人会诵读祈祷文,向祖先神明表达敬意和祝福。
四、宴会礼仪在中国古代,宴会礼仪被视为面子和地位的象征。
根据传统习俗,宴会主人会提前准备好坐位,以示尊重。
客人到达时,要依照主人安排的座次入席,男女有别,年长者优先。
在宴会期间,主人会向客人敬酒,而客人则要回敬主人三次,并表达对主人的敬意和感激。
五、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被认为是象征新年新开始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扫尘、守岁等。
传统文化礼仪礼貌
传统文化礼仪礼貌1、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2、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
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
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
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
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
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就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进行探究。
一、宴客礼仪中国古代的宴会文化极其重要,宴客礼仪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礼节,尊重宾客。
主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美味的饭菜,并按照传统的次序依次上菜。
客人们则要懂得谦虚谨慎,用餐时举止文雅,不大声喧哗,不过多索要。
宴会上一些重要的礼仪程序包括敬茶、敬酒和敬烟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等。
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燃香拜神、献上祭品,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们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关键环节。
在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如拜堂、交拜天地、合卺等。
而在葬礼上,人们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进行告别、入殓、扫墓等仪式。
这些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生死的态度。
四、着装礼仪中国古代的着装礼仪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着装风格。
如在宴会上,男子通常会穿著锦袍、走石等华丽的衣物,而女子则以长褙、弹棉、缨络等装饰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则会注重整洁和统一,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素养。
五、节日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以及特定的饮食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年红、放鞭炮等传统活动;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22
“六礼”
▪ 纳采: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
▪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 ▪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请算命人根据男女双方的
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配合,如双方年庚八字无相克, 就可以带备薄礼到女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并商量订 亲条件。
取聪(葱)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以
红包贺礼,主人留亲友吃“洗三面”。
-
4
3、满月礼
▪ 满月酒:亲朋好友带 礼物来道贺,主人设 丰盛宴席款待,称为 满月酒。
▪ 剃胎发:满月时,为 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 称为剃胎发。
-
5
4、百日礼
▪ 穿“百家衣”:父母 期望孩子健康成长, 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 福,从各家取一块布 片,将布片拼合起来 做成服装就成了百家 衣。
饮交杯酒
▪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要 举行合卺(jin)礼, 就是吃合婚酒。到了 宋代,合卺礼发展为 饮交杯酒。
-
31
结发之礼
▪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 新婚夫妻同坐于床, 男左女右,取新婚 男女之发而结之, 向征着夫妻永不分 离的美好含义。
-
32
闹洞房
▪ 闹洞房是为了趋逐邪 灵的阴气,增强人势 的阳气,所以民间俗 语说“人不闹鬼闹”、 “不闹不发,越闹越 发”。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人生仪礼民俗贯穿于人们生活过程的始 终,主要包括出生礼、成年礼、婚礼、 葬礼。
-
1
一、出生礼
▪ 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 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 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
-
2
1、诞生礼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各地根据各自民俗的不同葬礼也存在着差异,如今社会对古老风俗的传承已经越来越弱。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风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今日的人们往往将做七转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风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方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状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
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示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
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
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假如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款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广东的丧葬风俗送终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全部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
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
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
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
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礼仪和习俗,那么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 1锡伯族: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
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分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阿昌族:讲究礼貌,尤其对老年人非常尊敬,人们无论集会或在家里,只要有老年人走过来,都要站起来让座,表示尊敬和欢迎。
客人来访,必以家中最好饮食热情款待。
普米族:普米族热情好客,客人若在盛夏来访,主人当着客人的面宰杀猪、羊、鸡、鸭、以示诚心;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块猪腿肉,称为“散份子”;在婚丧和集会时,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并以客醉为体面。
盖新房时,亲友邻里前往帮忙,主人只待以酒饭,不给报酬。
塔吉克族:男子相见,一般都亲切握手,亲密的要互吻彼此紧握的手背,最亲密的还要相互拥抱;女子相见,长者吻幼者之眼,并抚摸其头顶,幼者吻长者手背,平辈则互吻面颊,亲密的则吻唇;男女相见,行握手礼,有亲戚关系的则多由女方吻男方面颊。
如有客人投宿,无论认识与否,都盛情款待。
怒族: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热情款待;打到猎物,全村每人都有一份;谁家修房子,只要告诉日起,全村人都会前去帮忙,不计报酬。
乌孜别克族:好客,注重礼节。
幼者尊重长者,有话让老人先说,走路让老人走在前面;外出骑马时,若二人共乘,则长者再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
平辈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长者可以吻幼者脸颊。
男的见面,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
对来访客人都热情招待。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 21、蒙古族: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2、回族: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包括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礼仪形式:
1. 敬酒:敬酒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宴席上主人和客人相互敬酒表达友情和尊重。
敬酒时需双手持酒杯,轻轻碰杯,饮酒前需先行敬酒致敬。
2. 传统婚礼仪式:中华传统婚礼注重礼节和仪式感,通常由迎亲、过门、拜堂、敬茶等环节组成。
新人穿着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一系列的祭拜、敬酒等礼仪动作,以示对祖先和亲友的敬意。
3. 传统宴会礼仪:中华传统宴会礼仪包括座次安排、敬酒、下酒规则等。
主宾与客人之间有一定的等级关系,座位有次序,敬酒也有讲究。
例如,年长者敬酒给年幼者时要用双手递酒杯,并示意对方与自己碰杯。
4. 传统节日礼仪: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仪形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家家户户贴年画、贴对联,互相拜年、赠送红包,以表达新年祝福和喜庆。
5. 传统祭祀礼仪: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强调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包括家庙祭祀、敬奉祖先、祭拜神灵等。
祭祀过程中要按照特定的仪式进行,例如焚香、燃烛、祭品摆设等。
这些传统文化礼仪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重要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谦卑之美,也传承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民俗礼仪分解52页PPT
中国民俗礼仪分解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华传统礼仪分享
中华传统礼仪分享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
避免碰撞或挡道。
同时,遇到尊长或同行的人,要主动让路或打招呼。
2.见面之礼: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见面时要行拱手礼或作揖礼。
现在虽然已经不常见了,但仍然是一种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方式。
3.妄饮之礼:在安饮中,要遵循“客随主便”的原则,主人要先请客人入座,客人也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不要失礼。
在敬酒时,要按照辈分、年龄等顺序进行。
4.言谈之礼:言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言谈中要尊重对方。
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语气。
5.礼物之礼:送礼是中华文化中一种常见的礼仪形式。
礼物代表着一种心意和敬意。
在送礼时,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和关系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礼物。
6.拜见之礼:在拜访别人时,要事先约定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举止,不得失礼。
在拜访时,也要遵守一定的礼仪程序和规矩。
7.节庆之礼: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要道循传统礼仪和习俗,如春节时的拜年、放鞭炮等。
以上是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这些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有些礼仪已经不常见了,但
这些礼仪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其中礼仪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存在着许多独特而精致的仪式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尊重长辈与敬重师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与敬重师长被视为一种美德和基本的礼仪观念。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子女要对父母尽孝,年幼者要尊敬年长者。
这种尊重的表达方式包括行为举止的恭敬,言语间的恭维和问候。
此外,在学校或其他学习场所,学生也应该对老师表示尊敬和敬重,遵守师长的教诲,向老师学习知识和品德。
二、庄重的宴饮礼仪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因此宴饮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常常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仪式来进行宴饮。
例如,主人在宴会开始前会以敬酒的方式欢迎客人,客人则应以举杯回敬,表达彼此间的敬意。
此外,在用餐时,人们应该注意礼貌,并遵循用餐顺序与规矩,尊重他人的需求和习惯。
庄重的宴饮礼仪不仅体现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也凸显了客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三、精心制作的礼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赠送礼品是一种表达谢意和祝福的方式。
与其他国家的礼仪相比,中国礼品注重的是对礼物的精心制作和包装。
在中国,礼品的品质和包装都与敬意和对对方的重视程度有关。
大多数情况下,礼品应该是独特而精美的,例如精致的茶具、中国画、传统工艺品等。
此外,在赠送礼品时,还需要注意礼品的数量及其取向,以避免给对方带来不适。
四、庄重的婚礼仪式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人生大事,因此婚礼也具有庄重的仪式感与意义。
中国传统婚礼通常包括过门、拜堂、喜酒等环节,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感。
例如,在过门环节中,新娘会经过一系列象征的动作和仪式,进入婆家成为一家人。
而在拜堂环节中,新郎新娘会向双方长辈行礼,以示尊敬和感激之情。
整个婚礼过程庄重而庄严,彰显出传统婚姻的神圣与美好。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中国礼仪习俗介绍
中国礼仪习俗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礼仪习俗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传统礼仪、节日习俗和社交礼仪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的礼仪习俗。
一、传统礼仪1. 敬酒礼仪在中国,敬酒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礼仪。
在宴会或庆典上,主人会向客人敬酒,表示敬意和友好。
主人首先向年长者敬酒,然后按照年龄由大到小依次向其他人敬酒。
敬酒时,主人应站起来并微微鞠躬,客人接过酒杯后也应站起来,并轻轻碰杯,以示回敬。
2. 鞠躬礼仪在中国,鞠躬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动作,用来表示尊敬和感谢。
当人们见到长辈、师长或重要客人时,会鞠躬致意。
鞠躬的深浅和次数通常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定,一般来说,对于长辈或高级官员,应该鞠躬更深更多次。
二、节日习俗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为热情庆祝的一个节日。
春节期间,人们有很多习俗,如贴红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此外,亲朋好友之间还会互赠红包,以表达祝福和吉祥之意。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这一天,家人会团聚一起,共同品尝月饼,观赏皓月,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吃团圆饭、赏月等。
三、社交礼仪1. 礼尚往来在中国社交场合中,人们注重礼貌和互相尊重。
当你接受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你应该表示感谢,并回馈一些礼物或表达感谢的言辞。
这种礼尚往来的习俗在中国十分重要,有助于维持社交关系的和谐和友好。
2. 尊称在中国,尊称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礼仪。
在与长辈、师长或上级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尊称。
例如,对于长辈可以称呼“爷爷”、“奶奶”、“师傅”等,对于上级可以称呼“先生”、“女士”等。
中国礼仪习俗的介绍到这里结束。
这些习俗虽然在当代社会有所改变,但在中国文化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了解和尊重这些传统礼仪习俗,有助于增进与中国人民的交流与友谊。
无论是在商务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遵循中国礼仪习俗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
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民俗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我们可以随处感受到这些传统民俗礼仪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传统婚礼、祭祀仪式和节日庆典的探讨,带您一起领略中国传统民俗礼仪的独特之处。
第一部分:传统婚礼婚礼是人们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之一,而中国传统婚礼更是充满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一般来说,传统婚礼可以分为三个重要环节。
首先是迎亲,新郎家人会派人前往新娘家,进行迎亲仪式。
迎亲队伍的前方会有一位“红娘”牵着一串象征美满婚姻的红绳,随行者会手持喜庄红盖巾,象征喜庆。
这个环节是新娘离开父母家的重要仪式。
接下来是交杯酒,新娘新郎各自端起一个装满酒的酒杯,同时喝下。
这象征着夫妻双方从此相依相守。
最后是敬拜天地,新娘新郎跪拜天地,向上天祈求幸福与祝福。
这一仪式体现了对祖先的敬畏和传统信仰。
第二部分: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是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人们将祭祀作为对祖先和各种自然力量的尊崇表达。
一个典型的祭祀仪式可以包括以下环节。
首先是净礼,主持人在祭坛上洒水、扫除尘土,以示净化之意。
这一环节象征着对祖先的尊重和敬意。
接下来是献祭,献祭过程中,人们会献上食物、酒水和其他必要的品物,并以虔诚的心态向神明表达感谢和祝福。
这一环节寓意着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和对丰收的感激。
最后是祭拜,主持人或族长会带领参与者合掌礼拜,向神明祈祷。
这一环节展现了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第三部分:节日庆典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庆典仪式,这些庆典仪式彰显出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节日庆典。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例如贴红联、放鞭炮和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寓意着新一年的来临,民众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二十五 银 婚:有恒久 价值,是婚后第一个大庆 典
五十五 翡翠婚:如翡翠玉 石,无价之宝
六十 钻石婚:珍奇罕 有,是最隆重庆典
造成婚嫁浪费的原因
中国人历来爱面子, 是人情关系往来的一 体面的婚礼能给自 种体现渠道,有的人 己长面子,所以婚 借婚嫁之机收敛钱财。 礼讲阔气、比排场。 存在着互相攀比的风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 气,不大操大办怕遭 好了,婚事必然要 到耻笑,从而形成恶 比以前花费多一些。 性循环。
正宾为笄者梳头加笄。
弘扬传统还是做秀?
中国是礼仪之邦,成人冠礼特别重要。现在 有些青少年学生比较缺乏民族意识和责任意 识,通过庄重的加冠仪式,可让一名青年从 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成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克服盲目的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 义思想。
不能只是形式上的“作秀” ,否则脱下服 装,剩下的只有几张留念照。 不必照搬古代仪式,应该根据社会发展赋 予新的内涵, 明确举办成年礼的目的、意 义,强调学生到了18岁,应有社会责任意 识,承担社会义务。如能达到这种目的, 应给予尊重。
出门:
新娘由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 新娘盖“红盖头”。 新娘上轿时脚不能沾地。 新娘的花轿抬出大门后,新娘家要马上关好 大门,有的地方还要泼一盆水。 花轿回时不走重道。
牵新娘: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要放爆竹以渲染热闹、 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是为了避邪。 新娘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扶入大厅。进 门时,新人不可踩门槛。宋代的时候要在门 口放置马鞍,新娘从马鞍上迈过,预示将来 的日子“平平安安”。 有的地方新娘要迈过火盆,预示以后日子红 红火火。
结发之礼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 新婚夫妻同坐于床, 男左女右,取新婚 男女之发而结之, 向征着夫妻永不分 离的美好含义。
中国传统习俗礼仪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 五,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 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 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划龙舟
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 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 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 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 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 五,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 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 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
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
“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
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全城一 片爆竹声,象
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
谓“接年”,预祝新年吉
祥如意,兴旺发达。
拜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般指除夕和 正月初一。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 日。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羌族:宴席的上座须请老人坐, 待其就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 饮酒时也必须由最年长的先饮; 老人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立 相迎;路与老人,要侧身让路, 如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 歌舞时要有老人领头;儿女不 得随便说父母的名字。村寨里 有人盖房,大家都无偿的去帮 忙;遇有婚事,亲友邻居都前 往庆贺;遇有丧事,邻里都要 帮忙料理,前往吊唁。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中国传统的礼仪分类
中国传统的礼仪分类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
现推广“八礼四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婚俗
• 辣子面 白族人婚礼以热烈隆重而著称。 因白族话中“辣”与“亲热”谐音。因此, 当新郎进入洞房时,新郎的伴郎们即将辣 子面撒入早已备好的火盆里,一时辣味四 溢,呛得新郎和新娘一阵大咳。接着,新 人在新房里吃喜饭、喝喜酒,在菜饭及酒 肉中同样调入很浓重的辣子面,辣得新郎 新娘难以下咽。这时闹喜的人们便发了一 片欢声笑语。
丧葬礼仪
• 葬礼仪是人的最后的“脱离仪式”。其仪式主要 有:初终、设床、沐浴和报丧。 • 初终。指弥留之际 ,亲属一般都会嚎啕大哭,然 后进行招魂 。 • 设床。招魂以后,要设床停尸 ,对死者的遗体进 行清洗,穿上新衣。然后移尸到停尸床上,面部 盖一张纸。起长明灯为死者照路,最后上供品 。 • 报丧。这是把死讯及时报告给亲朋、邻居和有关 部门。
中国礼仪民俗
人生礼俗概述
1 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l)诞生礼仪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 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 (2)成年礼仪 又叫成丁礼或冠礼。是为承认年轻 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 (3)婚姻礼仪 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其内容主要包 括婚姻形态和婚姻礼仪两个方面。 (4)丧葬礼仪 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 式”。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 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
人生礼俗
礼俗是约定俗成的、为一定地区或特定团体的民众 生活有序而形成的行为规则。具有自发性、自在 性、随习性、传承性。 •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 地区、不同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礼 仪。礼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谓无 时不在、无处不有。由于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 制和思想认识能力的局限,我国民间产生了大量 禁忌。 • 因此,我们要“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入门问 讳。”
诞生礼仪
• 诞生是人生的开始,诞生意味着家庭血脉的繁衍 与继承。 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对人的诞生都 非常重视。 ①求子仪式。 ②孕期习俗。《烈女传》 “太任之性,端壹诚庄, 维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 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 • --孕期禁忌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 出恶言 ,不时不食 。
韩国冠礼
韩国笄礼
日本冠笄礼
• 日本冠笄礼:1月15 日是“成人节” (日本政府宣布从 2000年开始,把成 人节的日期改为每 年1月第二周的星期 一),全国放假祝 贺。各个市、镇、 村为步入20岁的青 年男女举行成人仪 式。
婚礼
• 《礼记》:婚礼者,礼之本也。……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 中国最早的婚礼仪式,记载于《仪礼》(春秋战 国遗留下来的周代礼制汇编)“婚有六礼,一纳 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 三书六礼 三书即聘书(订亲之书)、礼书(礼物 清单)、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 ① 相亲、定婚阶段 • ② 迎娶阶段
各地婚俗
• 茶 在广西江流域十分盛行新娘茶,新媳妇于婚典后的第二天必不可 少的第一件事——给亲人敬茶。这天新娘早早起床,一边生火烧洗脸 水,一边煮茶。新娘茶的水须是某一口井的一天中最早挑的那担水, 水和锅都不能有半点油星,这样才吉利。烧好水新娘子就服侍家婆起 床洗脸,而后由家婆把准备好的一百个茶子、十抓茶叶(一定要老茶 叶,叫茶婆,越老越好,取“老婆”之意),双手交给媳妇,喻意新 婚夫妇将是百子千孙。新娘子接过茶子茶叶再一次洗刷锅头,觉得没 有问题了,才放入茶子茶叶煮茶。新娘茶第一杯敬丈夫,茶水中还要 放一块四四方方的米花糖意指男子汉大丈夫可以四海为家。丈夫接过 妻子献上的茶时,新娘还要唱道:“送给一杯红红茶,望夫富贵又荣 华,敬上一块四方糖,望我夫妻恩爱长。”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征
亲迎
请期
“六礼”释义──纳采、问名
• 纳采: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 “六礼”中的第一礼。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 送礼求婚。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 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 • 问名: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 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 吉合八字。《仪礼· 士昏礼》郑玄注:“问名者, 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 姓氏。”
现代诞生礼仪
现代的生育礼仪远没有传统生育礼仪那么复杂。然 而一个年轻的生命来到人世间,毕竟是一件重大 的事情,所以对于满月和百日还是要举行一定的 仪式。亲朋好友知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后,也会 携带衣服、食品、水果、玩具等礼品陆续去看望 产妇和婴儿;在满月那一天,部分家庭会摆上满 月酒,恭请亲朋好友光临,感谢亲朋好友送来的 礼物和祝福;在百日那天,农村甚至部分城里人 仍然盛行给婴儿打制长寿锁、百家索或手足镯子 等;在周岁时,外公外婆还会送来衣服、玩具之 类的礼物。
“六礼”释义──纳征
• 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 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 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 记· 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 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 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六礼”释义──请期
• 请期:古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行聘之后, 卜得吉日,使媒人赴女家告成婚日期。形 式上似由男家请示女家,故称“请期”。 《仪礼· 士昏礼》:“请期,用鴈。” 郑玄 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 往辞,即告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这里 金员外 晓得外甥归来快了,定了成 婚吉日,先到 冯 家下那袍段钗环请期的大 礼。”
• ——催生 。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 帽(俗称“被窝帽”),和尚衣(无领,无钮扣, 以绳带连系的小人衣),包裙 ,口涎围、小鞋袜、 尿布、红枣、红糖、鸡蛋等物,于月初一或十五 送至婿家,俗称“催生” 。 • ③庆贺生子。 • —— “洗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浴庆贺 仪式,谓之“洗三” 或“三朝” • —— “满月” • —— “抓周”
“六礼”释义
• 亲迎: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 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六礼。俗称“迎 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 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 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 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起源 甚古,唐杜佑《通典· 第十八天子纳妃后》 载:“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 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少数民族的婚姻形式
1 抢婚习俗。抢婚,又叫掠夺婚。是指通过抢劫妇女来缔结 婚姻关系,如云南德宏 一带存在此风俗。 2 表亲婚。表亲婚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土家族 中有这样的谚语:“姑妈女,顺手牵”,“舅舅要,隔 河叫” 。 3 转房婚。所谓“转房”,是指兄亡后嫂嫂可转嫁给弟弟, 或弟亡弟媳转嫁给兄;姐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的一种 婚俗 。 4 不落夫家。指新娘出嫁后,只在夫家住几天便回娘家长 住,与其夫则偶尔相会,直至怀孕临产才被接回夫家。 生下孩子后,才能真正落脚到夫家 5 走婚 流行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诗经.氓》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 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 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 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 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从《诗经.氓》看古代的婚姻
• 婚姻之成立,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原则。诗经中的氓不找 媒人去提亲,而像当代青年或西方王子一样,自己就求婚去也,就不 符合当时的礼法。《齐风?南山》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又云:“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此时的媒人非同寻常,乃国家公 务员,官名“媒氏”,职“掌万民之判”,专门为未婚男女做媒。故 《说文解字注》云:“媒者,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可见,只有父 母认可、媒氏说合的婚姻,才具有法律效力。 • 除了包办,也有自由恋爱。诗中的美女与氓,看来是先自由了, 但不敢私定终身,还想披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法外衣。 《周礼媒氏》贾公彦疏云:“仲春,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也就是说,第一,在仲春季节;第二,帅哥和没嫁人的 美女相互看上了且成了家,法律是不禁止的,但由此形成的婚姻就不 是明媒正娶,只能叫“奔”。奔不是说二人私奔了,而是说奔的婚姻, 女方只能当小老婆,《礼记.内则》曰:“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虽 委屈如斯,然观《诗经》之《关睢》、《蒹葭》、《秦洧》、《淇 奥》、《褰裳》等篇目,可知已经奔的和正在奔的男女,实大有人在, 足见爱情力量之大也。
洗三
• 洗三又叫“贺三朝”,是家庭、家族、亲 朋好友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在某些地方 婴儿出生三天时,主人会请一位福寿双全 的老太太主持洗三仪式,为婴儿洗身,一 边洗,一边念诵祝福的喜歌。洗浴完毕, 主人备酒菜或汤面招待亲朋好友,俗称 “汤饼筵”,也叫“吃三朝酒”,亲朋好 友则说一些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 “洗三”仪式的举行意味着人生的开始并得 到社会的正式认可。
成年礼
• 成年礼是为青年男女取得进入社会的能力 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一)古代成年礼
古代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成年礼 称为“笄礼”,合称冠笄之礼,是汉民族 及兄弟民族人生四大礼俗之一,现已不太 流冠礼
• 古代男子20岁就进入“弱 冠之年”,要行加冠礼。 冠礼又称“三加礼”,在 我国朝鲜族保留得较完整。 初加时,给受礼的男子结 发髻,加网巾,加冠;几 天以后,选择吉日再加, 此时将初加时的冠巾取下, 换上纱帽;三加时,加上 幞(fú头)。行三加礼时,主 持人口念颂词,冠礼结束 后,加冠者到祠堂向长辈 施礼。(右图为山东大学 学生举行冠礼)
诞寿礼仪
成年之后,人们对逢十的生日看得较重,特 别是对 60、 70、80等寿诞看得更重。在民 间还有“十全为满、满则招损”的说法, 因而,采取虚年做寿的方式, 60、 70、80 虚岁生日时做寿等就属此种习俗。 • 以前,为老人庆寿比较慎重,仪式较复杂。 寿星身着体面的服装,接受晚辈的跪拜祝 寿;吃太平面并摆寿席,宴请亲朋好友并 接受庆贺。
“六礼”释义──纳吉
• 纳吉: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 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 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 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 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 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 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 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 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 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