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耳鼻喉科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与耳鼻喉相关的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耳科1.中医理论:中医认为耳朵是与肾脏相通的器官,与听力、平衡等功能密切相关。

耳科常见疾病如耳聋、耳鸣等可以通过中医调理肾脏来改善。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熏洗等。

2.西医知识:耳科常见疾病包括中耳炎、耳聋、耳鸣等。

了解耳膜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中耳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掌握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也是耳科医生必备的知识。

二、鼻科1.中医理论:中医认为鼻是人体的气门,与肺脏密切相关。

鼻科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可以通过中医调理肺脏来改善。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等。

2.西医知识:鼻科常见疾病包括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

了解鼻腔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掌握鼻部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掌握鼻内镜检查和手术的操作技巧也是鼻科医生必备的技能。

三、喉科1.中医理论:中医认为喉是人体的气门,与心脏密切相关。

喉科疾病如喉炎、声带息肉等可以通过中医调理心脏来改善。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煎服、中药外敷等。

2.西医知识:喉科常见疾病包括喉炎、声带息肉、声带麻痹等。

了解喉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掌握喉部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掌握喉镜检查和声带手术的操作技巧也是喉科医生必备的技能。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理论为西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西医知识则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复习资料包括耳科、鼻科和喉科的中西医理论和知识。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复习重点
本文档将提供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的复重点。

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1. 耳科学
- 耳朵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 耳朵的常见疾病和诊断方法
- 耳聋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和康复技术
- 耳部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鼻科学
- 鼻腔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鼻部常见疾病及其症状
- 鼻部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
- 鼻部手术的种类、手术步骤和并发症预防
3. 喉科学
- 喉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喉部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
- 喉部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和手术治疗时机选择
- 声音障碍的康复技术和预防措施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医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常用方剂和治疗原则
- 风寒湿热等病因对耳鼻喉科疾病的影响及相应治疗方法
- 西医药物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应用及常用药物注意事项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机制和优势
请根据以上复习重点进行系统学习,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巩固和实际应用的训练。

希望本文档能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最新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

最新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

绪论1.约生存于公元前5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1.2.3.4.啄治法: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4到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到3口血为度。

2到3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聋,耳鸣。

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用百分之2丁卡因溶液涂于切口周围。

切开时刀尖刺入深度不宜超过1cm,以免损伤大血管。

随后用止血钳向后方逐层分离,直达脓腔,将切口扩大至脓排尽为止。

耳鼻咽喉口齿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耳12.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3.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

鼓室如六面箱形,有上,下,内,外,前,后。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一、耳鸣:1.耳鸣是指患者自觉听到不同程度、不同音质的声音,常见的有嗡嗡声、尖锐声等。

2.中医认为耳鸣与肝肾虚损、心火旺盛、血虚等有关。

3.耳鸣可以通过调节饮食、休息和运动,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二、鼻炎:1.鼻炎是指鼻黏膜长期或反复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常见的有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

2.中医认为鼻炎与肺热、肺脾虚弱、上焦湿热等有关。

3.鼻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三、咽炎:1.咽炎是指咽部黏膜的炎症,常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2.中医认为咽炎与肝火亢盛、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有关。

3.咽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保持喉部湿润,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四、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广泛应用于临床,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局部气血循环,达到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用穴位有曲池、风池、迎香、印堂等。

3.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五、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可以通过疏风清热、排痰止咳、补益气血等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2.常用的中药有薄荷、枇杷叶、淡豆豉、百合等。

3.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中医医生进行配方和用药。

六、中医养生:1.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2.中医养生可以通过养心、养肺、养肝等方法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患病风险。

3.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有艾灸、按摩、饮食调理等。

以上是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法。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重点整理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重点整理

耳鼻喉重点整理(内容以书本为标准)需要掌握的概念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鼻鼽(bi qiu)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乳蛾: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或有黄白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一种发生在以会厌为主的声门上区喉黏膜急性炎症。

以咽痛剧烈、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感音性耳聋、耳鸣和耳内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喉喑: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为喉瘖。

包括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麻痹等疾病。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粘膜肿胀为其主要特征。

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喉底或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需掌握的专科方剂苍耳子散药物组成:白芷、薄荷、辛夷花、苍耳子主治:鼻渊。

西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等病方歌:苍耳子散辛夷花薄荷白芷四药抓疏风祛邪通肺窍鼻塞涕浊效甚夸温肺止流丹药物组成: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主治:鼻渊属肺气虚者方歌:温肺止流鱼脑骨,桔草荆辛人参诃,肺虚肺寒清涕多,照服此方勿口啰嗦。

六味汤药物组成:荆芥、防风、桔梗、僵蚕、薄荷、甘草主治:喉科七十二症。

方歌:六味汤中用荆防,桔草薄荷与僵蚕,外感风寒咽喉病,赶紧煎服保平安。

通气散药物组成:柴胡、香附、川芎主治:耳聋不鸣方歌:医林改错通气散,柴胡川芎香附口尝,功专行气又通窍,耳胀耳闭此方良。

牵正散药物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斜疗效彰。

耳聋左慈丸药物组成:熟地黄、淮山药、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茯苓、五味子、磁石、石菖蒲主治: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一章绪论1。

耳鼻喉的专科特点:它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纶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变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2.发展史:(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2)《金匮要略》最先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一症,即后世所称“梅核气”,所创立的半夏厚朴汤一直沿用至今。

(3)唐代,政府设立太医署,其中“耳目口齿科”(颇类今之五官科)已初具规模,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专科,这在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第二章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

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位于头部两侧,属“清窍"之一,司听觉,主平衡。

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等。

2.鼻与脏腑的关系:鼻为肺系之前端,连于喉、接气道、下通于肺,有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协发音、司清化之功能.3。

咽喉与脏腑的关系: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胃之系,有司饮食吞咽、助言语、御外邪的功能.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声音、护气道的功能。

4。

耳语经络的关系:直接循行于耳的主要经脉,多属阳经,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5.咽喉与经络的关系: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皆直接通达。

第三章耳鼻咽喉的病因病机概述1。

耳鼻咽喉疾病的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致病、异物所伤.2.耳鼻咽喉疾病的实证,常见于病变的初期或中期,以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等为多见.第四章耳鼻咽喉病的诊断要点1.耳鸣呈高音调,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肾虚损或气血不足之证;耳鸣呈低音调,低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胆热盛,或风邪外袭,邪气壅滞耳窍之证. 2。

中医耳鼻喉科总复习(优推内容)

中医耳鼻喉科总复习(优推内容)

名词解释1耳胀: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的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鼻鼽: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3喉痹: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4乳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5梅核气: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6喉痈:因内外热毒搏结咽喉所致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特征。

解剖与生理耳:中耳结构:鼓窦,乳突,鼓室,咽鼓管两房一厅一地道:两房(鼓窦,乳突),一厅(鼓室),一地道(咽鼓管)鼓室的主人(3块听小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咽鼓管的功能:维持鼓室腔与外界的气压平衡,引流•全长约3.5cm•骨部:外1/3 ——鼓室口•软骨部:内2/3 ——咽口(鼻咽部)儿童与成人咽鼓管比较:短,宽,平,直鼻:鼻的组成:外鼻,鼻腔,鼻窦鼻中隔前下方——立特氏区(青少年最常出血部位)鼻窦——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额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的生理——呼吸和保护功能:通气(鼻阻力),调温(鼻腔黏膜血管丰富),调湿(黏膜分泌功能)清洁(鼻毛阻挡、纤毛运动及粘液毯、喷嚏);嗅觉功能,共鸣功能咽:咽的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鼻咽部——顶后壁:腺样体——侧壁:咽隐窝(鼻咽癌好发部位)口咽部——前方:咽峡(喉关)侧壁: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喉核)后壁:咽后壁(喉底)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喉:喉软骨:单块——甲状软骨:喉部最大软骨,喉结,喉部最大软骨——环状软骨:喉部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保持喉的外形,保证呼吸通畅——会厌软骨:喉面、舌面(组织疏松)喉腔——声门区:声门裂(上呼吸道最窄处,喉最窄处)常引起急喉风耳部疾病:耳疖: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为特征耳疮: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_0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_0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绪论 1.约生存于公元前 5 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 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 1.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2.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蒸气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3.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含噙法,蒸气吸入法,敷贴法,烙法,啄治法。

烙法:使用与乳蛾,喉痹。

包括火烙法和灼烧法。

4. 啄治法:1/ 3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 4 到 5 下,伴少量出血,以吐 2 到 3 口血为度。

2 到3 日 1 次, 5 次为 1 疗程,一般不超过 3 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5.鸣天鼓(定义):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的方法,用于防治耳聋,耳鸣。

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 24 次,再右手 24 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 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在悬雍垂根部做一假想之水平线,腭舌弓外侧缘下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证型分析
鼻炎的证型包括风寒犯肺、风热 犯肺、肺经蕴热等,中医通过辨 别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中药 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药物治 疗方法,针对不同证型,选用辛 夷鼻炎丸、鼻炎康片等药物治疗 。
病例三:咽喉炎的针灸治疗与康复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咽喉炎的治疗具有良 好效果,同时配合康复措施可促进病情恢复。
病因
耳聋的病因也较为多样,常见的有先天遗传、年龄增长、长期噪音刺激等。此外,一些全 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耳聋。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耳聋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中药治疗主要采用补益肝肾 、活血化瘀、通窍聪耳的中药方剂。针灸和按摩治疗则主要针对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进行刺 激,以改善听力。
病因分析
耳鸣是常见的耳鼻喉疾病,中医治疗耳鸣 需根据不同病因进行个性化治疗,同时预 防耳鸣的复发。
耳鸣的病因多样,可能与肝火旺盛、肾虚 、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中医通过望、闻 、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因。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 拿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 点
目录
• 中医耳鼻喉概述 • 中医耳鼻喉常见症状 • 中医耳鼻喉治疗方法 • 中医耳鼻喉预防保健 • 中医耳鼻喉病例分析
01
CATALOGUE
中医耳鼻喉概述
耳鼻喉在中医中的地位
01
耳鼻喉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在中 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 仅是听觉、嗅觉和呼吸的通道, 还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穴位进行刺激,以缓解鼻窦炎症状。
咽喉炎
咽喉炎

中医耳鼻咽喉科重点

中医耳鼻咽喉科重点

耳瘘: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发生于耳前称耳前瘘,发生于耳后称耳后瘘。

耳廓痰包: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耳疮:指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好发于夏秋季节。

断耳疮:指以耳廓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旋耳疮:指旋绕耳廓或耳周发生的湿疮。

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特征。

脓耳变证:指由脓耳变生的病症,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扩散而致,病情较为复杂,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常见的有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

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

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程度较轻者也可称“重听”。

鼻疔: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

以局部红肿疼痛,呈栗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征。

鼻疳:指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鼻窒: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鼻槁:指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鼻咽癌:指发生于鼻咽部的癌肿。

临床上以血涕,鼻塞,耳鸣耳聋,颈部恶核及疼痛等为主要症状。

喉痹: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喉痈:指发生于咽喉及邻近部位的痈肿。

喉喑:指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

梅核气:指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乳蛾:指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或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白喉:以咽喉间起白腐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属时行疫症之一。

喉癣:指以咽喉干痒,溃烂疼痛,腐衣叠生,形似苔癣为主要特征的咽喉疾病。

一.鼻与肺的关系:1.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

肺开窍于鼻。

2.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

鼻窍通畅,则肺气通利;肺气清利,则嗅觉灵敏。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要点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要点

疾病篇复习重点
掌握:一个中心
疾病的概念及诊断(包括类似症状的鉴别诊断)
熟悉:两个基本点
常用的专科方剂 重要疾病的辨证分型 重点疾病的治疗原则
了解:
常用的外治法
须掌握的专科方剂
耳科:消风散、地黄饮、牵正散、补阳还五 汤、通气散、通窍活血汤、托里消毒散、半 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耳聋左慈丸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总成绩计算
平时成绩:占40%
慕课:占35% 考勤:占5%
期末考试:占60%
复习重点
总论
耳鼻咽喉解剖生理 耳鼻咽喉检查法
重点是与所学疾病相关 的解剖、生理、检查
各论
四炎一聋 耳科:耳胀、脓耳、耳鸣、耳聋、耳眩晕、耳面瘫、外耳疾
病(耳疖、耳疮) 鼻、鼾眠、喉痈、喉风、鼻咽癌
鼻科:苍耳子散、温肺止流丹
咽喉科:六味汤、清咽利膈汤、养阴清肺汤、 半夏厚朴汤、疏风清热汤、会厌逐瘀汤
题型
选择题(单选、多选) 填空题 判断是非题 名词解释题 问答题 病例分析题
愿您学会享受学习的 过程,而不单纯为了 追求考试的结果!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版.doc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版.doc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屮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屮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 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屮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彷,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纱法,塞鼻法。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唸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

《内经》关于耳鼻咽喉口齿方面的论述相当丰富,它首次提出:五官是五脏的外候,五脏通过经络联系将五官与全身连为一个整体,脏腑的病理变化, 可循经反应与五官,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动在一定程度JL反映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内经》屮所记载的耳鼻咽喉口齿之病证有多种,并总结了一系列治疗原则与方法,还记载了不少针刺治疗耳鼻咽喉口齿疾病的方法。

《内经》屮的脏腑与官窍相关学说及有关耳鼻咽喉口齿生理病理的论述为后世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旋耳疮是指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牛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皴裂为主要特征。

其病因病机为:①风热湿邪上犯:因脓耳之脓液或邻近部位黄水疮蔓延至耳部, 或因接触某些刺激物血诱发,以致湿热毒邪聚集耳窍,引动肝经Z火,循经丄犯,风热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一章绪论1.耳鼻喉的专科特点:它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纶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变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2.发展史:(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金匮要略》最先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一症,即后世所称“梅核气”,所创立的半夏厚朴汤一直沿用至今。

(3)唐代,政府设立太医署,其中“耳目口齿科”(颇类今之五官科)已初具规模,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专科,这在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第二章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位于头部两侧,属“清窍”之一,司听觉,主平衡。

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等。

2.鼻与脏腑的关系:鼻为肺系之前端,连于喉、接气道、下通于肺,有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协发音、司清化之功能。

3.咽喉与脏腑的关系: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胃之系,有司饮食吞咽、助言语、御外邪的功能。

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声音、护气道的功能。

4.耳语经络的关系:直接循行于耳的主要经脉,多属阳经,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5.咽喉与经络的关系: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皆直接通达。

第三章耳鼻咽喉的病因病机概述1.耳鼻咽喉疾病的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2.耳鼻咽喉疾病的实证,常见于病变的初期或中期,以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等为多见。

第四章耳鼻咽喉病的诊断要点1.耳鸣呈高音调,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肾虚损或气血不足之证;耳鸣呈低音调,低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胆热盛,或风邪外袭,邪气壅滞耳窍之证。

2.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呕恶、纳呆倦怠者,多属痰湿中阻。

3.鼓膜色蓝、外凸,多为瘀血内聚耳窍。

第五章耳鼻咽喉病的治疗概要1.常用的通窍法有: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升阳通窍、利湿通窍。

2.祛瘀法:本法选用具有通血脉、祛瘀滞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或配合其他治法,适用于治疗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所致的耳鼻咽喉病证。

第六章耳科疾病1.耳郭痰包:是指(耳甲腔、耳甲艇、舟状窝、三角窝等处)耳郭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但不久又复肿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断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3.旋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湿疹”。

病因病机为:风热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

4.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

排脓时注意切口必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形成外耳道狭窄。

5.耳疮:是指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6.外耳道异物的去除原则:(1)昆虫类异物:先用酒、植物油、姜汁或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

(2)圆球形异物: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处。

7.大疱性骨膜炎: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8.耳胀、耳闭:(1)病因病机: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2)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

9.脓耳: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鼓膜之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要特征的耳病。

(1)耳内流脓即是脓耳。

(×)(2)肝胆火盛: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或仙方活命饮加减。

(3)脾虚湿困: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10.脓耳变证:常见的有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等。

11.耳鸣、耳聋:(1)实证病因病机: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抑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所致。

(2)肝火上扰:治法: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痰火郁结: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12.耳眩晕:(1)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神志清楚,多半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

(2)证型:眩晕发作期以实证多见,如风邪外袭、痰浊中阻、肝阳上扰等;发作间歇期以虚证多见,如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

13.耳面瘫:(1)属周围性面瘫。

(2)风邪阻络: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

)第七章鼻科疾病1.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

(1)与鼻疔关系密切的因素是挖鼻。

(2)疔疮走黄是毒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表现的危证。

(3)外治法排脓原则:脓成顶软者,切开排脓,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切忌挤压。

禁忌早期切开引流及挤压、挑刺、灸法,以免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引起疔疮走黄之危证。

2.鼻疳:是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及鼻前庭湿疹。

3.伤风鼻塞:初起流清水样鼻涕,后渐转为黏黄涕。

分为风寒犯鼻和风热犯鼻两个证型。

4.鼻塞:诊断要点为①病程较长②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③检查见下鼻甲肿胀或肥大。

5.鼻槁:是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1)肺肾阴虚证:方药:百合固金汤。

(2)外治法宜用滋养润燥药物滴鼻,禁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6.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内治法:分型证治:(主证、治法、方药)①肺经风热主证: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头痛,可见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由以中鼻甲为甚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头额、眉棱骨胡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②胆腑郁热主证: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

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脾胃湿热主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稠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检查见鼻黏膜红肿,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④肺气虚寒主证:鼻塞或轻或重,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频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黏性分泌物。

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⑤脾气虚弱主证: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胀闷。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法:①滴鼻法;②熏鼻法;③鼻窦穿刺冲洗法;④置换法;⑤理疗;⑥手术治疗。

7.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分型证治:(要求给出主证能分出是哪一型及治法、主方)。

①肺气虚寒,卫表不固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咳嗽痰稀。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

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细辛、荆芥、人参、甘草、诃子、桔梗、鱼脑石散。

)②肺气虚弱,清阳不升主证: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蛋白,或灰白,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肾阳不足,温煦失职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长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检查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淡白,鼻道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加减。

④肺经伏热,上犯鼻窍主证: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常在闷热天气发作。

全身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检查见鼻黏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2)鼻鼽和伤风鼻塞的鉴别8.鼻息肉:是指以鼻内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荔枝肉样的赘生物。

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鼻腔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的半透明赘生物,可移动。

9.鼻衄:以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及鼻腔后部的鼻-鼻咽静脉丛较为多见。

(1)内治法:分型轮治:要求每个证型治法①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凉血止血;②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③肝火上逆:清肝泻火,凉血止血;④心火亢盛:清心泻火,凉血止血;⑤肝肾阴虚:滋补肝肾,养血止血;⑥脾不统血: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2)外治法:冷敷法;压迫法;导引法;滴鼻法;吹鼻法;烧灼法;鼻腔填塞法。

10.鼻异物取出原则:①细小异物:可用通关散吹鼻,借喷嚏将异物喷出。

此法不适于幼儿,以免异物倒吸入咽喉②圆形异物:用异物钩或小刮匙,绕至异物后方,由后向前拨出。

不可用镊子夹取,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

③质软或条状异物:可直接用镊子夹取。

异物取出后,如局部黏膜有糜烂、破损者,可用减充血剂滴鼻,以防黏连;已有黏连,则分离后填入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

11.鼻损伤:外治处理原则:(1)鼻伤瘀肿:鼻伤初起,24小时以内,宜予冷敷,以帮助止血或制止瘀血扩散。

24小时以后,可改用热敷或内服中药渣再煎汤热敷,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2)鼻中隔血肿:血肿小者,可穿刺抽吸;血肿大者,沿血肿下方做一与鼻底平行的切口,吸尽瘀血后以消毒士林纱条紧密填塞鼻腔,防止再出血。

12.鼻痰包是指发生在鼻部的囊肿。

相当于西医学的鼻前庭囊肿或鼻窦囊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