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

最新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

绪论1.约生存于公元前5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1.2.3.4.啄治法: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4到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到3口血为度。

2到3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聋,耳鸣。

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用百分之2丁卡因溶液涂于切口周围。

切开时刀尖刺入深度不宜超过1cm,以免损伤大血管。

随后用止血钳向后方逐层分离,直达脓腔,将切口扩大至脓排尽为止。

耳鼻咽喉口齿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耳12.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3.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

鼓室如六面箱形,有上,下,内,外,前,后。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中耳:是个含气空腔。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

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

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

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一、耳鸣:1.耳鸣是指患者自觉听到不同程度、不同音质的声音,常见的有嗡嗡声、尖锐声等。

2.中医认为耳鸣与肝肾虚损、心火旺盛、血虚等有关。

3.耳鸣可以通过调节饮食、休息和运动,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二、鼻炎:1.鼻炎是指鼻黏膜长期或反复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常见的有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

2.中医认为鼻炎与肺热、肺脾虚弱、上焦湿热等有关。

3.鼻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三、咽炎:1.咽炎是指咽部黏膜的炎症,常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2.中医认为咽炎与肝火亢盛、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有关。

3.咽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保持喉部湿润,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四、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广泛应用于临床,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局部气血循环,达到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用穴位有曲池、风池、迎香、印堂等。

3.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五、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可以通过疏风清热、排痰止咳、补益气血等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2.常用的中药有薄荷、枇杷叶、淡豆豉、百合等。

3.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中医医生进行配方和用药。

六、中医养生:1.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2.中医养生可以通过养心、养肺、养肝等方法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患病风险。

3.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有艾灸、按摩、饮食调理等。

以上是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法。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重点整理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重点整理

耳鼻喉重点整理(内容以书本为标准)需要掌握的概念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鼻鼽(bi qiu)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乳蛾: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或有黄白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一种发生在以会厌为主的声门上区喉黏膜急性炎症。

以咽痛剧烈、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感音性耳聋、耳鸣和耳内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喉喑: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为喉瘖。

包括急性喉炎、慢性喉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麻痹等疾病。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粘膜肿胀为其主要特征。

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喉底或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需掌握的专科方剂苍耳子散药物组成:白芷、薄荷、辛夷花、苍耳子主治:鼻渊。

西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等病方歌:苍耳子散辛夷花薄荷白芷四药抓疏风祛邪通肺窍鼻塞涕浊效甚夸温肺止流丹药物组成: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主治:鼻渊属肺气虚者方歌:温肺止流鱼脑骨,桔草荆辛人参诃,肺虚肺寒清涕多,照服此方勿口啰嗦。

六味汤药物组成:荆芥、防风、桔梗、僵蚕、薄荷、甘草主治:喉科七十二症。

方歌:六味汤中用荆防,桔草薄荷与僵蚕,外感风寒咽喉病,赶紧煎服保平安。

通气散药物组成:柴胡、香附、川芎主治:耳聋不鸣方歌:医林改错通气散,柴胡川芎香附口尝,功专行气又通窍,耳胀耳闭此方良。

牵正散药物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斜疗效彰。

耳聋左慈丸药物组成:熟地黄、淮山药、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茯苓、五味子、磁石、石菖蒲主治: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_0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_0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绪论 1.约生存于公元前 5 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 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 1.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2.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蒸气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3.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含噙法,蒸气吸入法,敷贴法,烙法,啄治法。

烙法:使用与乳蛾,喉痹。

包括火烙法和灼烧法。

4. 啄治法:1/ 3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 4 到 5 下,伴少量出血,以吐 2 到 3 口血为度。

2 到3 日 1 次, 5 次为 1 疗程,一般不超过 3 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5.鸣天鼓(定义):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的方法,用于防治耳聋,耳鸣。

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 24 次,再右手 24 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 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在悬雍垂根部做一假想之水平线,腭舌弓外侧缘下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知识点总结1. 中医对耳鼻喉的认识中医对耳鼻喉的认识源远流长,古籍中已有对耳鼻喉相关疾病的描述及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耳鼻喉为人体的重要气口,与呼吸、嗅觉和言语息息相关,故其功能异常会影响人体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

中医典籍中常有关于耳鼻喉疾病的记载,包括《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古籍为今人研究耳鼻喉疾病及其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耳鼻喉的生理功能耳、鼻和喉是人体的三大感觉器官,它们分别负责听觉、嗅觉和语言的功能。

耳朵负责接受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鼻子则负责过滤、加热、湿润和嗅觉,同时也承担了呼吸的功能;而喉咙则是语言的产生器官,同时也是呼吸道与食道的交界处。

3. 耳鼻喉疾病的分类耳鼻喉疾病包括了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耳部疾病、鼻部疾病和喉部疾病。

耳部疾病包括耳聋、耳鸣、中耳炎等;鼻部疾病包括鼻窦炎、鼻炎、鼻出血等;喉部疾病包括喉炎、扁桃体炎、声带炎等。

4.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认识中医认为耳、鼻、喉与人体经络相连,与心、肾、肝、肺等脏腑相互关联。

耳、鼻、喉的生理功能正常与经络、脏腑的协调有关。

中医将耳鼻喉疾病分别归纳到五脏六腑及经络的相关病证范畴中。

例如,耳部疾病可与肾、心、肝等脏腑的相关经络有关。

5. 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药物。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推拿治疗则是通过按摩耳鼻喉相关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改善病情。

穴位贴敷则是将药物贴敷在相关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起到治疗作用。

6. 耳鼻喉疾病的预防预防耳鼻喉疾病,首先要保持耳鼻喉的清洁,避免过度洗涤耳朵和鼻腔,以免破坏正常的粘膜保护功能。

其次是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吵杂的环境中,尤其是高强度的噪音。

另外,呼吸道卫生很关键,尽量避免吸烟和二手烟,并且保持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医耳鼻喉科总复习

中医耳鼻喉科总复习

1耳胀: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的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鼻鼽: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3喉痹: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4乳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5梅核气: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6喉痈:因内外热毒搏结咽喉所致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特征。

解剖与生理耳:中耳结构:鼓窦,乳突,鼓室,咽鼓管两房一厅一地道:两房(鼓窦,乳突),一厅(鼓室),一地道(咽鼓管)鼓室的主人(3块听小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咽鼓管的功能:维持鼓室腔与外界的气压平衡,引流•全长约3.5cm•骨部:外1/3 ——鼓室口•软骨部:内2/3 ——咽口(鼻咽部)儿童与成人咽鼓管比较:短,宽,平,直鼻:鼻的组成:外鼻,鼻腔,鼻窦鼻中隔前下方——立特氏区(青少年最常出血部位)鼻窦——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额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的生理——呼吸和保护功能:通气(鼻阻力),调温(鼻腔黏膜血管丰富),调湿(黏膜分泌功能)清洁(鼻毛阻挡、纤毛运动及粘液毯、喷嚏);嗅觉功能,共鸣功能咽:咽的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鼻咽部——顶后壁:腺样体——侧壁:咽隐窝(鼻咽癌好发部位)口咽部——前方:咽峡(喉关)侧壁: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喉核)后壁:咽后壁(喉底)咽后壁淋巴滤泡咽侧索喉:喉软骨:单块——甲状软骨:喉部最大软骨,喉结,喉部最大软骨——环状软骨:喉部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保持喉的外形,保证呼吸通畅——会厌软骨:喉面、舌面(组织疏松)喉腔——声门区:声门裂(上呼吸道最窄处,喉最窄处)常引起急喉风耳疖: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为特征耳疮: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证型分析
鼻炎的证型包括风寒犯肺、风热 犯肺、肺经蕴热等,中医通过辨 别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中药 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药物治 疗方法,针对不同证型,选用辛 夷鼻炎丸、鼻炎康片等药物治疗 。
病例三:咽喉炎的针灸治疗与康复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咽喉炎的治疗具有良 好效果,同时配合康复措施可促进病情恢复。
病因
耳聋的病因也较为多样,常见的有先天遗传、年龄增长、长期噪音刺激等。此外,一些全 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耳聋。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耳聋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中药治疗主要采用补益肝肾 、活血化瘀、通窍聪耳的中药方剂。针灸和按摩治疗则主要针对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进行刺 激,以改善听力。
病因分析
耳鸣是常见的耳鼻喉疾病,中医治疗耳鸣 需根据不同病因进行个性化治疗,同时预 防耳鸣的复发。
耳鸣的病因多样,可能与肝火旺盛、肾虚 、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中医通过望、闻 、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因。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 拿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 点
目录
• 中医耳鼻喉概述 • 中医耳鼻喉常见症状 • 中医耳鼻喉治疗方法 • 中医耳鼻喉预防保健 • 中医耳鼻喉病例分析
01
CATALOGUE
中医耳鼻喉概述
耳鼻喉在中医中的地位
01
耳鼻喉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在中 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 仅是听觉、嗅觉和呼吸的通道, 还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穴位进行刺激,以缓解鼻窦炎症状。
咽喉炎
咽喉炎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doc文档标题: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一、引言简述中医耳鼻喉科的重要性和学习中医耳鼻喉科的意义阐述复习总结的目的和重要性二、中医耳鼻喉科基础知识2.1 耳部疾病耳部解剖结构和功能常见耳部疾病(如:耳鸣、耳聋、中耳炎等)的中医理论2.2 鼻部疾病鼻部解剖结构和功能常见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鼻衄等)的中医理论2.3 咽喉部疾病咽喉部解剖结构和功能常见咽喉部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的中医理论三、中医耳鼻喉科诊断方法3.1 望诊耳、鼻、咽喉部望诊的要点望诊在耳鼻喉科诊断中的应用3.2 闻诊闻诊在耳鼻喉科诊断中的作用通过闻诊了解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3.3 问诊问诊的内容和技巧问诊在耳鼻喉科诊断中的重要性3.4 切诊切诊在耳鼻喉科诊断中的应用通过切诊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四、中医耳鼻喉科治疗方法4.1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基本原则常用中药方剂及其适应症4.2 针灸治疗针灸在耳鼻喉科治疗中的应用常用穴位及其作用4.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在耳鼻喉科治疗中的作用推拿按摩的技巧和方法4.4 食疗与生活调养食疗在耳鼻喉科治疗中的重要性生活调养的方法和建议五、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综合治疗案例选取几种常见疾病,详细描述其综合治疗方法分析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过程六、复习心得与体会分享在学习中医耳鼻喉科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反思学习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建议七、未来学习计划针对中医耳鼻喉科的学习,制定未来的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和提升方向八、结语总结中医耳鼻喉科复习的重要性和收获对中医耳鼻喉科未来发展的展望九、附录相关中医耳鼻喉科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目个人学习笔记和总结要点。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要点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要点

疾病篇复习重点
掌握:一个中心
疾病的概念及诊断(包括类似症状的鉴别诊断)
熟悉:两个基本点
常用的专科方剂 重要疾病的辨证分型 重点疾病的治疗原则
了解:
常用的外治法
须掌握的专科方剂
耳科:消风散、地黄饮、牵正散、补阳还五 汤、通气散、通窍活血汤、托里消毒散、半 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耳聋左慈丸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总成绩计算
平时成绩:占40%
慕课:占35% 考勤:占5%
期末考试:占60%
复习重点
总论
耳鼻咽喉解剖生理 耳鼻咽喉检查法
重点是与所学疾病相关 的解剖、生理、检查
各论
四炎一聋 耳科:耳胀、脓耳、耳鸣、耳聋、耳眩晕、耳面瘫、外耳疾
病(耳疖、耳疮) 鼻、鼾眠、喉痈、喉风、鼻咽癌
鼻科:苍耳子散、温肺止流丹
咽喉科:六味汤、清咽利膈汤、养阴清肺汤、 半夏厚朴汤、疏风清热汤、会厌逐瘀汤
题型
选择题(单选、多选) 填空题 判断是非题 名词解释题 问答题 病例分析题
愿您学会享受学习的 过程,而不单纯为了 追求考试的结果!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利特尔动脉丛: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易出血区克氏静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丛,是该部位出血的重要来源鼻窦:是围绕鼻腔,藏于某些面颅骨和脑颅骨内的含气空腔,有开口和鼻腔想通。

嗅裂:即以鼻腔中鼻甲前部下方的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或嗅裂。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常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来源断耳疮:是以耳廓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耳廓变形、缺损、断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脓耳: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称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等疾病耳胀: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又称暴聋;西医分泌型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耳聋:是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西医学的突发性聋、爆震性聋、感染性聋、噪声性聋、药物性聋、老年性聋,以及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等疾病耳鸣:是以自觉耳内或头颅鸣响而无相应的声源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西医原发性耳鸣耳眩晕:是以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甚或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而源性眩晕鼻疔:是以外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鼻疖鼻鼽:是以阵发性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急慢性鼻窦炎及鼻后滴漏综合征鼻窒:是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慢性鼻炎鼻槁:是以鼻内干燥,甚或黏膜萎缩、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息肉:是以鼻内出现光滑柔软的赘生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鼻衄:是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喉痹:是以咽喉部红肿疼痛或异物哽阻不适感、喉底或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急慢性咽炎乳蛾:是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瘖:是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急慢性喉炎喉痈:是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西医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喉风:是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危急重症;西医喉阻塞三凹征(three concave sign),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是由于上部气道部分梗阻所致吸气性呼吸困难四凹征:是指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时,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胸骨剑突下、肋间隙于吸气时向内凹陷。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版.doc

中医耳鼻喉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版.doc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屮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屮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 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屮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彷,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纱法,塞鼻法。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唸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

《内经》关于耳鼻咽喉口齿方面的论述相当丰富,它首次提出:五官是五脏的外候,五脏通过经络联系将五官与全身连为一个整体,脏腑的病理变化, 可循经反应与五官,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动在一定程度JL反映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内经》屮所记载的耳鼻咽喉口齿之病证有多种,并总结了一系列治疗原则与方法,还记载了不少针刺治疗耳鼻咽喉口齿疾病的方法。

《内经》屮的脏腑与官窍相关学说及有关耳鼻咽喉口齿生理病理的论述为后世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旋耳疮是指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牛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皴裂为主要特征。

其病因病机为:①风热湿邪上犯:因脓耳之脓液或邻近部位黄水疮蔓延至耳部, 或因接触某些刺激物血诱发,以致湿热毒邪聚集耳窍,引动肝经Z火,循经丄犯,风热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1)

中医耳鼻喉科学复习总结(1)

(一)耳部解剖耳分为外耳,内耳,中耳.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两者交界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异物常嵌顿于此2.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鼓室是不规则含气空腔.外侧壁其位置与外耳道底呈45-50°角,鼓膜分松驰部和紧张部.鼓脐:鼓膜中心凹点相当于锤骨柄尖端.内侧壁:中央隆起部为耳蜗底周突向鼓室所形成称鼓岬.鼓岬后上方是前庭窗,为通入内耳前庭部的孔,后下方是蜗窗,向内通入耳蜗的鼓阶.上壁岩鳞裂在2岁前未闭合,成为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听小骨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咽鼓管:成人鼓室口高于咽口1.5-2.5mm,而儿童短粗平直,易引起中耳感染.鼓窦外侧壁相当于外耳道上三角,此处表面有小孔,又称筛区,是乳突手术进路的标志.乳突小房又称乳突气房,可分为蜂窝型(气化型或含气型),板障型,硬化型(坚质型)和混合型.3.内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膜迷路包括窝管,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耳生理功能:平衡,听觉。

(二)鼻部解剖鼻由外鼻,鼻腔,鼻窦组成1..外鼻由骨部,软骨部及外覆皮肤组成。

静脉回流:外鼻的静脉主要经过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通,面部静脉管内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当鼻或上唇有疖肿时,勿挤压,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2.鼻腔内侧壁:即鼻中隔,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组成网丛,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

外侧壁: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外覆黏膜,由下向上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地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有4对。

分别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3.前组鼻旁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旁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窦口位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为鼻窦中最大者。

鼻的生理:呼吸,清洁,加湿,嗅觉,共鸣和反射.(三)咽部解剖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 鼻咽:咽峡(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有舌背及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组成),双侧为咽侧索。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较大异物常嵌于此中耳:是个含气空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内耳:又称迷路外层为骨迷路,内层为膜迷路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内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病其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创伤,异物所伤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劳倦及官窍之间的病变互相传变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耳与肾的关系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耳主平衡功能正常病理关系:肾精亏虚,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鸣耳聋诊断关系:耳的病症,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肾脏的病变多反映于耳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水等鼻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病理关系:肺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鼻病的发生诊断关系:鼻为肺之外窍,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通过诊察鼻部的病症,可判断肺脏的病变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鼻病常有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治法喉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系之所属生理关系:肺与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生理功能肺气充沛,宣发舒畅,喉的功能才得健旺,呼吸方能通顺,语音才能洪亮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发生一些列病理变化而导致喉病治疗关系:喉病常常从肺论治常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等治法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导致喉病,常治以补肺敛气,养阴清肺之法咽与脾胃的关系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生理关系:咽为胃之通道,其生理功能为司饮食吞咽病理关系: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故当其发生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炎于咽喉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症,可从脾胃论治临床上针对咽喉病常有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治法耳与经络的关系:耳是经脉聚会之处,通过经络的循行,构成了耳与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的广泛联系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外伤致病,异物所伤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耳病常见症状:耳痛,耳流脓,耳鸣耳聋,眩晕及鼓膜异常等鼻病常见症状:鼻塞,鼻甲异常,流涕,头痛,鼻纽及嗅觉障碍等咽喉病常见的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掀痒,异物感,声音异常及咽喉危候等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内治法:通窍法,祛痰法,祛瘀法,开音法,消痈排脓,疏肝解郁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1,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诊断要点:耳廓局限性、无痛性、囊性肿块,肤色不变;穿刺可抽出清液痰浊凝滞,困结于耳:祛痰散结,疏风通络方药:二陈汤加味断耳疮:是指以耳廓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特征的疾病1,耳廓损伤,邪毒犯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2,热毒炽盛,灼腐耳廓:清热解毒,祛腐排脓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耵耳:是指耵聍堵塞外耳道引起的疾病外耳道异物:是指外来物体误入耳道大疱性鼓膜炎: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证型主证兼证治法方药风热时邪,上犯耳窍耳痛,鼓膜起血疱风热表证疏风散邪,清热解毒银翘散+五味消毒饮肝胆火热证清泄肝胆,解毒泻火龙胆泻肝汤肝胆火毒,燔灼耳窍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耳疮:是指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耳疮疾病病史症状耳疖急性多有挖耳史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病程短耳廓牵拉痛,耳屏压痛检查外耳道弥漫性充血,皮肤增厚,或有少许渗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可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化脓证型主症体征风热邪毒、上犯耳窍耳痛较轻外耳道红肿肝胆湿热、上攻耳窍耳痛剧烈、痛引腮脑外耳道明显红肿,甚或闭塞血虚化燥、耳窍失养耳内痒痛、反复发作外耳道潮红、增厚,或少许渗液有少许分泌物液耳痒或轻微耳痛;病程长慢性兼症治法代表方风热表证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五味消毒饮肝胆湿热证清泄肝胆、利湿消肿龙胆泻肝汤不明显养血润燥地黄饮旋耳疮:是指旋绕耳廓或耳周发生的湿疮分型辨证要主证点舌脉风热湿邪犯耳瘙痒,糜烂,渗液舌红苔黄腻,脉数清热祛湿,疏风止痒消风散外洗,湿敷血虚生风化燥瘙痒,皮厚,结痂舌淡苔白,脉细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地黄饮涂敷内治法治外治代表方耳带状疱疹: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诊断要点:三大特征——耳部疱疹面瘫内耳症状:眩晕、耳鸣耳聋分型——Ⅰ型:耳部疱疹Ⅱ型:耳部疱疹 + 面瘫Ⅲ型:耳部疱疹 + 面瘫+内耳症状分型主证兼证治法代表方邪毒外袭初起耳痛,耳部疱疹耳聋风热表证疏风散邪,清热解毒银翘散肝胆湿热证清泻肝胆,解毒利湿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耳痛较剧,耳部疱疹,甚或口眼斜、眩晕、耳鸣耳面瘫:是指因耳部脉络痹阻所致的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证型主证特点舌脉治法方药风邪阻络突发面瘫可有面部受风史舌淡苔白,脉浮祛风通络牵正散气虚血瘀面瘫日久舌淡暗,或有瘀点,脉细涩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耳胀耳闭:是指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诊断要点:两大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两大体征——鼓膜内陷鼓室积液征听力学检查——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B型、C型鼓室图证型痞塞耳窍共同点鼓膜内陷,鼓室积液病程体征液清稀兼证疏风散邪治法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脓耳: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症状体征急性期耳痛,耳内流脓,听力下降,可伴发热鼓膜充血,紧张部穿孔化灶辅助检查②听力检查:传导性聋证型风热外侵肝胆火盛脾虚湿困②颞骨CT:中耳乳突可见软组织影或骨质破坏①血常规:升高;①听力检查: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慢性期反复耳内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或见肉芽、胆脂瘤、硬荆防败毒散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散通气散利湿通窍化浊通窍通窍开闭通窍活血汤风寒或风热表证肝胆湿热证清泄肝胆脾虚湿困证健脾利湿瘀血证行气活血黄粘粘积液粘稠较短较长湿浊困耳气血瘀阻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风邪外袭肝胆湿热脾虚失运邪毒滞留鼓膜微红、内陷,积鼓膜较红、内陷,积液鼓膜内陷,积液或稀或鼓膜内陷或粘连,或有钙斑,主耳痛,听力下降,耳痛剧烈,耳鸣耳聋,耳内流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脓耳内流脓不畅,脓液臭秽,症或流脓流脓黄稠液色白或稀或粘耳鸣耳聋体鼓膜红赤,或搏动鼓膜充血、穿孔,脓液鼓膜紧张部穿孔,或有肉芽征性溢脓黄稠带红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或见胆脂瘤兼症治疏风清热法解毒消肿方药脓耳变证:是指由脓耳变生的病症,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扩散而致,病情较为复杂,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耳后附骨痈:是指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溃腐成痈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因其痈深附完骨而称之1.热毒壅盛,灼腐完骨:泻火解毒,祛腐排脓方药:龙胆泻肝汤 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补益气血,托毒排脓方药:脱里消毒散脓耳面瘫: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侵蚀耳内脉络而发生的面瘫 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药:龙胆泻肝汤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托毒排脓,祛瘀通络方药:托里消毒散合牵正散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流窜内耳引起的眩晕1.肝胆热盛,风扰耳窍:清热泻火,解毒熄风方药: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健脾祛湿,涤痰止眩方药:托里消毒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3.肾精亏损,邪蚀耳窍:补肾培元,祛邪排毒方药: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肾气丸黄耳伤寒:是指由于脓耳邪毒壅盛,深入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的疾病1.热在营血:清营凉血,泻热解毒方药:清营汤2.热入心包: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血丹,至宝丹3.热盛动风:清热解毒,凉肝熄风方药:羚羊钩藤汤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程度较轻者也可称“重听” 1.风热侵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 2.肝火上扰:清肝泻热,开郁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 3.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方药:清气化痰丸 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方药:通窍活血汤 5.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方药:耳聋左慈丸 6.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方药:归脾汤耳眩晕:是指由而窍病变所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诊断要点:症状——必备症状:旋转性眩晕,可反复发作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耳胀闷感等神志清楚蔓荆子散龙胆泻肝汤托里消毒散知柏地黄丸/肾气丸清肝泻火解毒排脓健脾渗湿补托排脓补肾培元祛腐化浊风热表证肝胆火热证脾虚湿困证肾阴虚或肾阳虚证体征——自发性眼震辅助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听力学检查:正常或感音性聋;前庭功能检查:正常、亢进、减退发作期证型痰浊中阻寒水上泛肝阳上扰风邪外袭突发晕眩急躁心烦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肝阳上亢证平肝熄风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如立舟船恶心呕吐病程较短旋转性眩晕,可兼恶心呕吐、耳鸣耳聋主证头重如裹呕吐痰涎胸脘痞闷兼证痰湿证燥湿健脾治法涤痰止眩代表方天麻汤间歇期证型主症兼症治法代表方上气不足眩晕、耳鸣耳聋反复发作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安神归脾汤肾阴虚证髓海不足半夏白术真武汤散寒利水心悸神疲呕吐清涎背冷肢厥肾阳虚证温壮肾阳风热证疏风散邪清利头目桑菊饮滋补肾阴,填精益髓杞菊地黄丸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以局部红肿疼痛,呈栗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征疾病部位相同点病史症状不同点体征可有脓点其它证型局部特点全身症状邪毒外袭,火毒上攻外鼻局限性红肿疼痛,或有脓点不明显,或有风热表证火毒炽盛,内陷营血疮头紫暗、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头痛如劈,高热烦躁、神昏痉厥等可导致疔疮走黄,危及生命渗液、结痂;③局部皮肤增厚或皲裂有急、慢性之分,无性命之忧多有挖鼻史鼻痛鼻前庭局限性红肿,鼻痒,或鼻痛①鼻前庭弥漫性红肿;②鼻前庭及附近皮肤弥漫性糜烂、鼻疔多在鼻前庭鼻疳舌脉治法代表方舌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五味消毒饮舌红绛苔黄厚,脉洪数泻热解毒,清营凉血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宝鼻疳:是指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皱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证型局部或皲裂全身舌脉治法代表方肺热证舌红苔黄,脉数清热泻肺黄芩汤渗液、结痂脾胃湿热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燥湿萆薢渗湿汤增厚、皲裂、结痂、脱毛阴血不足证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养血四物消风饮肺经蕴热湿热郁蒸阴虚血燥鼻前孔干焮疼痛、皮肤潮红鼻前孔及周围瘙痒、潮红、糜烂、鼻前孔及周围痒痛不适,经久不愈,皮肤伤风鼻塞:是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的急性鼻病诊断要点:症状——局部症状:打喷嚏,鼻塞,流涕全身症状:发热、恶风、头痛等;小儿较重,可伴消化道症状检查——鼻黏膜急性充血、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病程——1周左右证型相同点不同点喷嚏流涕鼻黏膜全身症状舌象脉象治则方药外感风寒风热外袭鼻塞,打喷嚏,流涕,发热,恶风,脉浮较多清涕淡红肿胀恶风寒较重,发热轻舌淡红,苔薄白浮紧辛温解表,散寒通窍通窍汤加减较少黄涕深红肿胀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舌红,苔薄黄浮数疏风清热,宣肺通窍银翘散加减鼻窒: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诊断要点:症状——主要症状:鼻塞伴随症状:流涕,嗅觉减退等体征——下鼻甲肿胀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分型鼻塞肺经蕴热间歇性、交替性鼻塞肺脾气虚邪毒久留持续性鼻塞遇热加重鼻涕兼症色黄量少遇冷加重色白而稀涕少不易擤出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头胀头痛,嗅觉减退,耳闭重鼻气灼热,口干,咳嗽痰黄咳嗽痰稀,纳呆便溏听下鼻甲肿胀,有弹性下鼻甲肥大,或呈桑椹样变,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缓弱补益肺脾,散邪通窍温肺止流丹/补中益气汤对血管收缩剂无反应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行气活血,化瘀通窍通窍活血汤体征色红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代表方黄芩汤鼻槁:是指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诊断要点:症状——主要症状:鼻内干燥感伴随症状: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头昏,鼻内有臭味体征——鼻黏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宽大灰绿色痂皮覆盖分型病程主症燥邪犯肺较短肺肾阴虚较长脾气虚弱较长鼻干,鼻涕黄绿腥臭,头痛头鼻内干燥,灼热疼痛,鼻衄鼻干较甚,常鼻衄,嗅觉减退昏,嗅觉减退咽干,干咳少痰,痰带血丝,腰纳呆腹胀,倦怠乏力,面色萎兼症咽痒,干咳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黄鼻黏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宽大体征鼻黏膜干燥、充血常有干痂舌脉数治法宣肺散邪代表方清燥救肺汤生津润燥百合固金汤祛湿化浊补中益气汤清燥润肺滋养肺肾健脾益气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舌红少苔,脉细数舌淡,苔薄,脉缓弱脓痂覆盖,腥臭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诊断要点:1病史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2症状突发性鼻痒,喷涕,流清涕,鼻塞起病快,消失快,反复发作,病程长• 3检查鼻粘膜多见苍白水肿,亦可见粘膜充血,鼻腔内有水样清涕• 鼻鼽风寒感冒无反复发作史• 病史反复发作史• 症状无恶寒发热有恶寒发热• 有肺脾肾阳虚症状无肺脾肾阳虚症状• 检查鼻粘膜苍白鼻粘膜淡红• 病程长短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药:温肺止流丹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方药:补中益气汤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药:肾气丸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药:辛荑清肺饮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诊断要点:1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主要症状:浊涕多伴随症状:鼻塞,嗅觉减退,头痛 3检查:鼻窦区压痛鼻腔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道及中鼻甲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或见息肉中鼻道及/或嗅沟见分泌物引流上颌窦穿刺或体位引流鼻窦CT,X线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见液平面鼻塞、流涕常见病鉴别疾病伤风鼻塞鼻鼻窒病程长,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而兼喷嚏,来无影去无踪,反复发作鼻槁鼻渊证型共同点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脾气虚弱肺气虚寒鼻干燥而塞,嗅觉明显减退鼻塞兼头痛,嗅觉减退鼻涕藏在痂皮下,不易流出涕多而浊,中鼻道或嗅裂常见有鼻涕流出涕多而清稀鼻涕较少病程短,持续性,伴打喷嚏由清稀而渐变黄浊鼻塞流涕鼻鼽浊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中鼻道或嗅裂见脓涕,中鼻甲肿胀头痛较重,体表有压痛,鼻涕色黄,鼻黏膜红肿病程较短常见于伤风鼻不同点塞之后风热表证治法宣肺通窍代表方银翘散泻火通窍龙胆泻肝汤化浊通窍甘露消毒丹疏风清热肝胆火热证清利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头痛剧烈病程较长头痛较轻,涕色白,鼻黏膜淡红,或息肉样变头重痛,纳呆,腹胀,便溏脾虚证健脾益气利湿通窍参苓白术散托里消毒散遇风冷加重肺气虚证温补肺气散寒通窍温肺止流丹鼻渊头痛特点有一定的部位和时间规律额窦炎:前额痛,磨洋工压痛点:眶内上角上颌窦炎:面部痛,上午轻、午后重压痛点:犬齿窝筛窦炎:鼻根痛,午后轻、晨起重蝶窦炎:深部痛,晨起轻、午后重急性期剧痛,慢性期钝痛多伴有鼻塞流涕鼻息肉:是指鼻内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荔枝肉样的赘生物 1.寒湿凝聚鼻窍:温化寒湿,散结通窍方药:温肺止流丹 2.温热蕴积鼻窍:清热利湿,散结通窍方药:辛荑清肺饮鼻衄:即鼻出血,是多种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证型主症体征兼症治法凉血止血方药证型主症血色深红血色淡红桑菊饮加减肝肾阴虚鼻衄渗渗而出,血量或多或少凉血止血凉膈散加减脾不统血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凉血止血泻心汤加减肺经风热鼻衄量少,点滴而下,鼻衄暴发,血量量多,血色深红鲜红;鼻腔干燥灼热感鼻黏膜色红肺经风热证疏风清热鼻黏膜色深红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肝经火热证清肝泻火心火上亢证清心泻火胃热炽盛肝火上逆心火亢盛体征兼症治法方药病史鼻黏膜色淡红而干嫩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养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鼻衄多有挖鼻或鼻外伤病史咯血鼻黏膜色色淡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摄血止血归脾汤加减呕血多有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等肺多有上消化道疾病史病史血色红,可有打喷嚏症状,咳嗽而出,血色多鲜红,常混有呕吐而出,血色多紫黯,常夹有食伴随症状但无呕吐或咳嗽等症痰液,咯血前多有咳嗽、胸闷、物残渣,呕血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喉痒等症痛、恶心等症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诊断要点:症状——咽痛咽部不适:咽异物感、痰粘着感、咽干、咽痒等体征——咽部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增生咽黏膜干燥证型共同点病程较短咽痛初起程度主症尚轻物感不同点体征肿胀兼证外感表证肺胃热证咽部轻度充血咽部明显红肿膜干燥阴虚证脾虚证阳虚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约生存于公元前5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重楼玉钥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其他1.2.3.4.啄治法: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4到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到3口血为度。

2到3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

治疗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聋,耳鸣。

其方法是: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用百分之2丁卡因溶液涂于切口周围。

切开时刀尖刺入深度不宜超过1cm,以免损伤大血管。

随后用止血钳向后方逐层分离,直达脓腔,将切口扩大至脓排尽为止。

耳鼻咽喉口齿的应用解剖及生理耳12.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3.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

鼓室如六面箱形,有上,下,内,外,前,后。

光锥为鼓膜穿刺的部位,(鼓膜的后下,前下部位)4.结。

镫骨肌被骨索神经支配(面神经的分支)5.咽鼓管:成人咽鼓管长约3.5cm,外内(鼻咽部)咽鼓管的功能: 1.调节鼓室气压(保持中耳气压稳定) 2.排除中耳分泌物。

婴儿与成人的咽鼓管比较:故感染较成人多见。

支配咽鼓管开和闭的肌肉为: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等4种。

4,邻近颅底6.7.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8.鼻1鼻中隔结构:鼻中隔软骨,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2.鼻窦.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炎为鼻窦炎中最常见。

3..一.呼吸和保护功能:1鼻阻力:正常的鼻呼吸依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正常鼻阻力的存在有助于肺泡气体的交换2.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是依靠鼻粘膜下丰富的血管及粘液腺的作用,使空气经过鼻腔到达喉腔时,温度接近正常,相对湿度可达百分之753.过虑和自洁作用:主要是靠鼻粘膜纤毛运动及其所分泌粘液的作用,使鼻腔在正常状态下保持无菌及清洁。

4.反射功能:喷嚏反射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二.嗅觉功能三.共鸣作用咽喉1..2.鼻咽部:腺样体:在鼻咽部顶后壁有淋巴组织团称为腺样体.两侧壁有咽鼓管的咽口,咽鼓管开口后方和上方稍隆起,称咽鼓管隆凸.咽鼓管隆凸后上方有一个较深之窝称3.喉的软骨喉部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舌面组织疏松.4.,声门裂: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耳疾病小儿多见。

病因病机为:风热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

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月食疮”。

口眼窝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本病多为单侧发病,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

西医的耳带状疱疹。

诊断要点:三大特征——耳部疱疹(耳痛)面瘫内耳症状:眩晕、耳鸣耳聋分型——Ⅰ型:耳部疱疹Ⅱ型:耳部疱疹 + 面瘫Ⅲ型:耳部疱疹 + 面瘫+内耳症状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相当于西医学的“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病史:多有耳郭损伤,冻伤,烫伤,烧伤或针刺,手术等病史。

(2)临床症状:起初耳郭灼热感及肿痛感,继则红肿加重,范围增大,疼痛剧烈,坐立不安。

全身症状可见发热,头痛等。

(3)检查:耳郭红肿,触痛明显,可有波动感,继则破溃流脓,软骨坏死,最后至耳郭变形。

注:内治法效果一般不好,初期如果用抗生素控制好,一般能痊愈4.耳瘘:是因先天禀赋不足,耳部皮肤腠理失养而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等处的瘘管。

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诊断要点:耳廓局限性、无痛性、囊性肿块,肤色不变;穿刺可抽出清液痰浊凝滞,困结于耳。

主要外治法;抽液,抽液后,石膏加压固定包扎。

也可理疗。

一般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感染病毒而转断耳疮,一般预后良好。

5.疾病。

好发于夏秋季节。

西医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诊断要点:(1)病史:多有挖耳,污水入耳或耳流脓史。

(2)临床症状:耳内灼热疼痛,少许流脓,或耳内发痒不适。

(3)检查;耳屏压痛,耳郭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

反复发作者,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甚则外耳道狭窄。

分型论治: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疏风清热,解毒祛湿,银花解毒汤加减;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清泄肝胆,利湿消肿,;龙胆泻肝汤加减;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养血润燥地黄饮加减6.耳疖:耳疖是指因邪热搏结于耳窍而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为西医学的局限性外耳道炎。

耳疖与脓耳疼痛的鉴别在于有否耳廓牵拉痛(1)昆虫类异物:先用酒、植物油、姜汁或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

(2)圆球形异物:可用刮匙或耳钩取出,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处。

(3)质轻而细小异物:可用凡士林或胶黏物质涂于细棉签头上,将异物粘出,或用带负压的吸管将其吸出,亦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遇到膨胀或锐利的异物,以及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法。

(4)不规则异物: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耳钩或耳镊取出,对已膨胀,体积过大的异物,可夹碎成小块,分次取出,或先用半分之95酒精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再行取出。

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的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

1)病史:耳胀者,多有感冒史。

(2)临床症状:以单侧或双侧耳内胀闷堵塞感为突出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部分患者听力可正常。

(3)检查:外耳道正常,鼓膜可正常。

或见以下异常:鼓膜呈微红或橘红色,内陷,有时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面。

病程久者,可见鼓膜极度内陷,粘连,或见灰白色钙化斑。

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亦可正常。

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耳胀和耳闭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耳胀是病之初,多为外邪引起,耳闭为病之后,多为毒邪留滞所致。

)辩证类型及方药: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疏风散邪,宣肺通窍风寒偏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生姜,川芎,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风热外袭者,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金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重点)——清泻肝胆,利湿通窍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健脾利湿,化浊通窍参苓白术散加减(炒扁豆,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行气活血,通窍开闭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老葱,生姜,麝香,红枣,柴胡,升麻)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

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

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

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

诊断要点:两大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两大体征——鼓膜内陷(甚或粘连、钙化)鼓室积液征(液平、液气泡)听力学检查——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B型、C型鼓室图,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

)初发病者大多有外感病史,或有鼓膜外伤,污水入耳史,病久者有耳内反复流脓史。

(2)临床症状:急发者,以耳痛,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全身可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小儿急性发作者,全身症状较重,可见高热,并伴有呕吐,泄泻或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则耳痛及全身症状逐渐缓解。

久病者,主要表现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流脓,听力下降。

(3)检查:鼓膜检查:发病初期,可见鼓膜充血,鼓膜穿孔前,局部可见小黄亮点;鼓膜穿孔后则有脓液溢出;病程迁延日久者,常见鼓膜紧张或松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

其他检查:听力检查(传导性聋),颞骨CT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分型:1.风热外侵证——疏风清热,解毒消肿蔓荆子散加减2.肝胆湿热证——清肝泻热,祛湿排脓龙胆泻肝汤加减3脾虚湿困证(重点)健脾渗湿,补托排脓托里消毒散加减4.肾元亏虚证——补肾培元,祛腐化湿知柏地黄丸加减*脾虚湿困证主证: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晰,量较多,无臭味,多呈间歇性发作.检查可见鼓膜混浊或增厚,有白斑,中央性大穿孔.全身课件头晕,头重,面色不华,纳少溏便,舌质淡,苔白腻。

*托里消毒散:托里消毒芪皂梗,八珍去地加白银.*外治法:清除脓液,滴耳,吹耳(常用),滴鼻,手术(清除不可逆病灶;重建鼓膜,听骨链).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1)清除脓液:耳窍有脓,须先行清洁,以消除脓液,保持引流通畅,有助于以滴耳法或吹法药进行治疗。

一般可用百分3的双氧水洗涤耳道,也可用负压吸引的方法清除脓液。

(2)滴耳: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药液滴耳(好用)。

(3)吹药:此法可用于鼓膜穿孔较大者,一般用可溶性药粉吹布患处。

吹药前应先清除耳道积脓及残留的药粉。

吹药时用喷粉器将药物轻轻吹入,均匀散布于患处,每日1到2并无相应的声源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临床常见证候:(1)肾元亏损:补肾填精,温阳化气肾气丸(2)心神不宁益气养血,宁心通窍归脾汤加减。

主要特征的病证。

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甚或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诊断要点:(1)病史:本病大多有反复发作史,部分患者可有应用耳毒性药物史或感冒史。

(2)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等症状。

眩晕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必备症状:旋转性眩晕,可反复发作(3)检查:(1)自发性眼震:眩晕发作时可见自发性水平型或水平旋转型眼球震颤,快相向病侧或健侧,发作过后眼震逐渐消失,必要时可行体位诱发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