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一起看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1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
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名师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名师教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增强热爱自然环境的意识。
2、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2)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2)难点: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预习任务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预习任务,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新课导入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
主要在我国四川卧龙、陕西秦岭一带。
这些地区竹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适宜,温度稳定,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生态因素播放地球航拍图,提问学生,什么是生物圈?“想一想,议一议”大熊猫在野外的分布主要在哪儿?这些地区的那些条件适合于熊猫的生活?这些地区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因素有很多,大家会发现,这些因素有些不同,有何不同呢?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生物生活的环境中,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的因素。
观察图片非生物因素:阳光、土壤、水等。
生物因素:蚜虫、瓢虫、蚯蚓、蛇、鼠、杂草等。
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重组的阳光、水分、空气,适量的矿物质,还要及时除草。
什么是生态因素?有哪些类型?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生存空间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展示P13图1-12,小麦生活图,找出图片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小麦正常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沙漠缺水,植被难以生长;热带雨林中雨水充沛,植被茂盛。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平安城中学张雅楠一、概念分析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
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 教案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通过分组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已有生活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举例说出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
(2)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重难点突破:本节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初步了解、学习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与步骤,并组织学生设计好探究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加强对学生小组活动的指导,使小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在合作中发展各自的能力与个性。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拥有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知识,但距构建生物概念还有一定距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预习任务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二)课堂设计1、课时安排:第1课时2、教学准备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表,笔等。
3、教学过程:课堂反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更多课堂检测试卷:“随堂训练-优教训练”栏目:“课中-课堂训练A--《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或“课中-课堂训练B--《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情感延伸: 进一步探究提问学生思考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
让部分同学回答。
教学设计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是继第一章《理解生物》自然地衔接和深入。
本章内容是在原教材五节内容的基础上实行整合、简化,精整为三节,使教材内容更紧凑。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五个部分”;站在生物圈的高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说明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节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概念是“生态因素”,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是“对照探究实验”。
全节既有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应用,又有对生物圈一些基本知识的描绘,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列举自然界常见的生态因素,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2)能举例描绘自然界典型动植物受非生物影响的现象;(3)让学生初步学习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水平和合作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做好记录;(2)将调查到的生物实行整理、归纳、总结,向全班同学汇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分布;(2)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2)组织好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实例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图片若干。
探究实验材料:鼠妇若干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笔、实验报告表等。
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关系
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的教学设计根本信息名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阐述了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个方面。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光、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之间的关系上。
本节课还安排了一个“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本节课是学习下一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根底。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泼、想象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
他们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还处于一个比较直观的层面。
设计说明1.谈话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小组活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激趣播放《天敌》动画,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猫头鹰两次行为的变化。
再抛出问题:猫头鹰是受了什么环境因素的影响,让它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呢?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采用探究的方法。
观察、思考、答复以下问题。
以幽默的小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体会探究首先从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
播放介绍鼠妇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视频。
观察、思考。
了解鼠妇的生活习性,为探究做准备。
布置小组活动: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
要求学生写在课前下发的学案上,并提示学生注意探究的六步骤和设计实验的三原那么。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
体验小组合作及探究的过程。
用实物投影展示一组学生探究的思路,其他小组补充并完善。
汇报、讨论。
掌握探究六步骤和设计实验三原那么。
讨论明晰五大非生物因素播放介绍五种生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的视频,并让学生分析影响每种生物的环境因素。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单元教学设计与说明)-【大单元教学】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06
学情分析
PART FOUR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处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过渡时期, 进入新的学校、新的年级,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老师、 新的同学、新的科目,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学生在小学科 学课接触了一些生物学知识,但是不够系统。七年级生物 作为新的学科,对同学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 应牢牢抓住这一点,利用观察、调查、探究、资料分析等 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求知欲,展开教学。
3.2.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力有一定的限
度,保护生物 3.2.2 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
圈就是保护生 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护生态安全
态安全
04
学业要求
PART THREE
学业要求
(1)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2)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 营养关系。 (3)分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 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单元目标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能适应和影响环 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 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 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教案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教案设计课程主题: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课程级别:初中生物课程学科:生物课程时长:2个课时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 帮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3.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重要性。
教学资源: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的插图和照片;环境保护相关的文章和文献材料;交互式白板;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策略:1. 模拟实验2. 课堂讨论3. 组合图表4. 视频观看5. 课堂辩论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老师介绍课程主题并向学生讲解其重要性。
2. 学生们回答一些关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基础问题。
第二步:教学核心1. 学生们观看有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的视频。
2.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些例子和案例,讲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
3. 学生们模拟实验,以便深入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关概念。
4. 老师通过文献资料和交互式白板等工具向学生展示有关生态系统的不同类型和他们的特点。
5. 学生们组合图表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
6. 学生们进行关于环境保护的辩论,以便加深他们对与环境相关议题的了解。
第三步:总结1. 老师带领学生们回答关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的综合问题。
2. 学生们分享他们对本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3. 老师总结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向学生提供相关文献资料。
课堂评估:1. 通过课堂辩论和综合问题回答,考核学生对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模拟实验,考核学生对模拟实验环节中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通过学生分享和提供的文献资料进行评估,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初中备课生物与环境教案
初中备课生物与环境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环境?
2. 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的适应能力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环境也依赖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进化、适应、竞争、合作等。
三、实验(20分钟)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
2.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周围进行生物与环境的观察与实验,让他们实地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总结(10分钟)
1.总结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2.强调环保意识:呼吁学生共同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份环保宣传海报,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同时,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呵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爱好参与堂探讨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窗合作和交流,体验探讨的乐趣。
二、能够对阻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仿照操纵实验变量和设计对如实验,经历实验的进程并认真观看和记录。
3、形成爱惜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阻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六、能举例说诞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阻碍。
重点和难点:重点:探讨的一样进程,仿照操纵实验变量和设计对如实验。
难点:仿照操纵实验变量和设计对如实验。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讨生命的隐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括了本书的第一个探讨实验。
本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讨的一样进程,明白得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阻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阻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明白得环境对生物生活的阻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阻碍。
学生分析:省会城市的小孩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
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讨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讨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讨活动中对探讨的每一个步骤的试探都具有专门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信因素,需要教师踊跃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创设情境,学生提问。
四人一组,捕捉鼠妇(前);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
率领组长在室外观看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判,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讨意义的问题。
二、慢慢深切,体验探讨的进程试探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看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讨论数据的处置方式;处置数据;汇报处置结果;得出结论。
踊跃引导学生试探;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纠正错误做法,夸奖表现好的实验小组;评判结果;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鼓舞结果不同的学生试探缘故;评判结论。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初中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改善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爱
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引起学生对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的兴趣。
二、讲解与讨论(15分钟)
1.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3. 讨论生物受污染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与环境的关系。
三、小组活动(15分钟)
1. 分组讨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列举几个例子。
2. 讨论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 汇总小组讨论结果,让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对其他小组提出建议。
2. 教师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积极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存。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小实验,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爱护环境的观念,同时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能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关爱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因素的概念。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教学难点(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草原、湖泊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有哪些生物?它们是如何生存的?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1、生态因素的概念(1)教师讲解:在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态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呢?2、生态因素的分类(1)非生物因素①教师举例: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都是非生物因素。
②展示图片:分别展示在不同阳光、温度、水分条件下,植物生长的情况。
③提问:这些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的?④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阳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开花时间;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范围;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
(2)生物因素①教师讲解: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称为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②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展示蜜蜂群体生活的图片,讲解种内互助;展示两只雄鹿争斗的图片,讲解种内斗争。
③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展示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的图片,分别讲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和例子。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教师举例: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麦影响因素阳光、水
2.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水、温度、阳光、土壤、空气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竞争、捕食、合作、寄生、互利共生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判断,带领学生走出误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像中,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混淆,要及时理清关系。
巩固新知,升华迁移
经讨论学习后,举例说出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补充一些例子,例如:沙漠和绿洲,热带和温带生物的生活与分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
总结新知,延伸设疑
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设置问题“生物能否影响环境呢?如果能,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环境的呢?”从而延伸这一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积极思考问题,发散思维。
比较分析,讨论学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以图片展示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大家认识图片当中是什么吗?根据现有知识,学生不难做出回答。追问:你知道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够适应它们的生活呢?离开了水的海豚能够生存吗?没有阳光雨露小麦能够发芽抽穗吗?通过上述的问题和所告诉的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到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活与分布,从而构建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看一看,想一想
以观察图片为主,阅读教材为辅,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大家见过稻田吗?看看这张图,你能找到影响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吗?根据之前所学的内容,它们可以分为几类呢?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 境)。
教师要求 1~5 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 实验小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 1—5 实验小组: 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 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纸盒、黑纸板、湿土、干 土、鼠妇(10 只)。 (2)实验过程: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在设置 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湿土上方盖了黑纸 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一种是湿土上方盖玻璃板,干 土上方盖黑纸板。
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
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
教学策略选 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
择与设计 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
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 能设置阴暗、潮湿的环境或明亮、干燥的环境。引导学 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干土上方应盖什么怎 样做才更容易成功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方盖黑纸板,干土上 方盖玻璃板,然后把鼠妇放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 容易成功。
注:图中圆圈处是实验时鼠妇的位置。 (3)5min 后,鼠妇大多数移至黑暗潮湿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 环境 1min2min3min4min5min 黑暗 56789357 潮湿 5432l153 明亮 干燥 (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 得出结论。 [预期结论]鼠妇喜欢阴暗、潮 第二课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假设二: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冰凉 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实验完毕后放归自然。
2.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强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控制变量,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从个体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进行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
2.已有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科学的观察以及调查的方法与技能,为第一个探究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知识内容不难,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以资料分析、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片等方式,对自然界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组织好第一个探究实验。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寻找实验材料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经验作出假设,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五、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手段,配合图片、文字资料分析,结合生活经验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金鱼若干条、秒表、计时器、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2.教学图片(1)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调查的照片、熊猫吃竹子及鱼缸内的金鱼图片;(2)阔叶林与针叶林、植物向光性、向水性、白天和黑夜环境下的猫头鹰图片;(3)牛吃草、蛇捕食青蛙、黄顶菊、袋鼠竞争、白蚁合作、小丑鱼和海葵、菟丝子与玉米的图片;(4)莲叶、生长在山石上的松树、仙人掌、家鸽、沼泽中行走的丹顶鹤、虎、鹰、鸟类迁徙、虎豹隐藏于植物中、草原上及雪地上的雷鸟、竹节虫、桦斑蝶幼虫、竹节虫被捕食、已经换上白色羽毛的雷鸟在草原上的图片;(5)蚯蚓、过度放牧、沙地上种植植物、森林、地衣、鬼针草、蜣螂、北极熊站在冰块上的图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2.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培养学生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力。
教学重点: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2.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1.录制好的相关视频资料;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物质循环的实验器材和材料;4.学生大脑风暴活动的素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展示一张由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的生活能不能和地球环境和谐共处?2.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对生物和环境的学习内容,提问: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授课(40分钟):1.向学生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一段视频资料进行展示。
2.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光照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水质和水量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空气质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示范(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物质循环的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预先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和材料,并提供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如:-如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环境?-如何模拟不同水质和水量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如何模拟不同空气质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如何模拟不同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讨论(1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指导性问题,同时做记录。
2.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总结(10分钟):1.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总结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提出一些积极的环境保护行动。
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大脑风暴,探讨更多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2.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并展示给全班。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篇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爱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四、《教法》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五、《学法》试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试验用具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答复。
2、展现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展现试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试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规划,让学生画试验记录表(4)学生分组试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试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试验:1、本试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试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试验行吗?为什么?)(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试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试验结论(7)表达沟通:这个试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答复。
5、展现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现主要内容,并进展感情升华(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建议书(六)稳固练习:分组竞赛练习(七)评比表演优秀小组,鼓舞其他小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话题,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环境?2.概念解析(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生物和环境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0分钟)教师结合具体例子,向学生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a.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生物需要环境提供食物、水、空气和生存空间;b.生物的生态位:不同生物栖息的地方、获得食物的方式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c.生物的繁殖和生存:生物的繁殖行为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过度繁殖可能导致环境的破坏;d.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森林砍伐、工业污染、气候变化等。
4.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a.生物的适应性:不同生物对环境要求的适应能力不同;b.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线、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c.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气候变暖对生物种群、分布和食物链的影响。
5.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a.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b.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财富,具有重要的经济、科学、美学和生存价值;c.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人类的活动导致许多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失衡;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等。
6.案例分析:城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城市环境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对生物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生物栖息地减少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内容1.环境与生物的互动关系: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逆境适应和生物与环境的互利共生。
3.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污染的防治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与环境与生物关系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一个问题:“环境污染会对生物造成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一些基本的解答,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适应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30分钟)教师准备一些生物与环境的实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例如,让学生以鱼类为例,探讨鱼类对水质的要求及适应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如何保护水环境。
4.小组讨论报告(2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就他们讨论过的问题向全班汇报,并与全班共同分析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活动设计(30分钟)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进行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活动,例如小组成员一起制作环保手册,介绍如何保护环境的常识和方法。
6.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要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环境,建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结果,评价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3.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以及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
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创设情境,学生提问。
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
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处理数据;汇报处理结果;得出结论。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评价结果;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
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
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课前准备: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
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
这样,它们受得了吗?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1)作出假设(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
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
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
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
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
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生:同意!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
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
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
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