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2 鲁人版选修1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登高》杜甫的教案2
《登高》杜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登高》的基本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境。
2. 教学难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登高》中的表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登高》的创作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登高》,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讨论:分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忧国忧民”情感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总结诗的主题思想,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杜甫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情感。
2.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培养语感和情感体验。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 体验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诗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登高》的理解程度。
3. 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对诗中忧国忧民之情的理解,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将《登高》与杜甫其他忧国忧民的诗作进行对比,如《春望》、《佳人》等,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文化背景: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分析杜甫诗作中的社会现实关怀与历史使命感。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忧国忧民诗,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1.1.2 《登高》: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1.1.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意境。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主题2.1.1 国家命运: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1.2 人民疾苦:诗人对百姓生活困境的同情。
2.1.3 个人情感: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内容3.1 诗句解析3.1.1 首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描绘秋天的景象,寓意国家的衰败。
3.1.2 次句:“不尽长江滚滚来”:象征人民的苦难重重。
3.1.3 第三句:“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悲痛和个人漂泊的感受。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
4.1.2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
4.1.3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5.1.2 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创作技巧。
5.1.3 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5.2.1 诗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5.2.2 学生对诗句的背诵和默写。
5.2.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
请您根据您的需求提供相关的要求,我将为您编写完整的教案。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1.1 教学PPT1.1.1 包含诗歌《登高》全文、诗人杜甫的生平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PPT。
1.1.2 通过PPT展示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1.1.3 利用PPT进行课堂讲解和知识点呈现。
2.1 纸质教材2.1.1 提供《登高》的纸质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标注。
2.1.2 附上诗歌的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1.3 准备相关的文学选读,供学生拓展阅读。
七、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生平介绍,引出诗人及其作品。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对《登高》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变化;(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诗歌的现实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
6. 小结与拓展:(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3)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对课后作业的创新性和拓展性。
鲁人版-语文-高二-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自主学习】
一、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
5、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明确: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明确: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7、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明确: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小结:
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登高》教案(最新3篇)
《登高》教案(最新3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登高教案2
《登高》教案2登高备课人董志霞一、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二、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
学生都陷入思考)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高中语文《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2 鲁人版选修1
《登高》教案课题:《登高》(杜甫)一、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学法引导:课间可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
对诗歌应进行朗诵品味,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讨论诗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3、疑点:对“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艰难”、“潦倒”、“苦恨”的理解。
4、解决办法:朗读、品味、讨论、谈感受。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及相关制作好的课件。
六、师生互动活动1、范读欣赏。
2、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3、品味感受。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不说别的,仅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璀璨的繁星,闪发出迷人的光彩。
在我国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两颗巨星,那就是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作代表着唐诗创作的高峰。
今天我们将学习杜甫所写的《登高》这首七言律诗。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重点、难点。
下面,请大家先听我朗读一遍这首诗。
(二)范读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
然后学生齐读全诗。
(三)作者简介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
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
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
《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word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登高》诗歌,体会其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1.2 适用范围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配合《登高》诗歌的教学使用。
1.3 教学时长建议教学时长为2课时。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登高》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高》,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登高》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杜甫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杜甫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悉《登高》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
4.2 学生准备预习《登高》诗歌,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杜甫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登高》诗歌的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登高》,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思考问题。
5.3 课堂讲解讲解《登高》诗歌的背景、结构和韵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登高》诗歌的理解。
第六章:诗歌鉴赏与分析6.1 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分析《登高》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6.2 教学重点与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杜甫的思想感情。
6.3 教学过程课堂讲解:详细解析《登高》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心得。
示例分析:提供相关的诗歌示例,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对杜甫《登高》的理解。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1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
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美文欣赏]浣花溪畔落沙鸥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高中语文登高优秀教案5篇
高中语文登高优秀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语文登高优秀教案5篇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案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个人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登高》这首诗,使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重要意义和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登高》,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读和分析诗词的意义和形式,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与热身(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向学生提问:“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你还记得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一段杜甫的名诗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认识。
2.阅读与理解(1)师生共同阅读《登高》这首诗,学生主要负责诵读,教师负责解读和分析。
(2)教师对每个词句逐一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修辞手法。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风急”和“天高”暗示了诗人登高所面临的挑战和艰难,“猿啸哀”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忧虑。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分析,让学生从内涵、形式和语言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风急”和“天高”突出了诗人的感慨和情绪,通过“猿啸哀”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思考。
(4)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
3.运用与创造(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语言音韵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以“登高”为题材,结合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受,写一首与《登高》类似主题的诗歌。
(3)学生进行创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引导学生注意运用音韵、修辞和形式上的变化。
4.归纳与评价(1)学生分组进行作品展示,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
《登高》优秀教案
《登高》优秀教案《登高》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3. 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
1.听学生诵读,注意错别字词, 然后纠正错音。 2.引导学生从理解字词到句,达
通过问答
有感情的 式互动增 朗读全 加学生的 诗,积极 自主学 思考,主 习,增强 动回答, 自信心。
让学生自由看书本注 解,提出不理解的字 词,自行把句意弄
到对整首诗的初步了解。
参与互 动。
有利于学 生理解诗 歌。
创作背景介绍 教学内容
节日,我拖着病 万里作客;四可悲:又当萧瑟的秋
体,独自一人缓步 天;五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六可悲:亲朋亡散;七可悲:孤零
零的独自去登;八可悲:身患疾
病。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尾联
6.苦,是什么意思?
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潦倒新停浊酒杯 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
地独自登台。
多苦难可以从哪些词中可以看
秋景中感慨
出来。
万里漂泊常年为
客,到晚年疾病缠 答案:“悲”、“多病”、“独登
身如今独上高台。 台”。
在这悲凉的 (此处解释可以省略,改为提问:
秋天,我离家万 你认为杜甫此时有哪些“悲”?)
里,何时才能回到 此句是包含八可悲:一可悲:他乡
故乡?在这思亲的 作客;二可悲:常作客;三可悲:
深恨
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
繁霜鬓:两鬓白发
人?
苍苍,犹如霜雪。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 颓废,失 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 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 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忧 历尽艰难苦 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
恨白发霜染了双 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鬓,潦倒衰弱只得 9.从“万里”、“做客”、“百 停住浇愁的酒杯。 年”、“多病”、“独”这些字眼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
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简介: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登高(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登高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所绘之景,体味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来。
年过半百、“老臂偏枯耳半聋”的他面对漫天飘飞的黄叶,面对滚滚奔腾的江水,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着战乱不断的国家,不禁百感交集,放声悲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这位老人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这首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登高》。
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第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第二,赏析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以及绘景抒情的手法;第三,感受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展示教学任务)二、展示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这首诗是杜甫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三、朗读训练1、首先,请同学们听一遍配乐朗读《登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案课题:《登高》(杜甫)一、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学法引导:课间可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
对诗歌应进行朗诵品味,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讨论诗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3、疑点:对“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艰难”、“潦倒”、“苦恨”的理解。
4、解决办法:朗读、品味、讨论、谈感受。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及相关制作好的课件。
六、师生互动活动1、范读欣赏。
2、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3、品味感受。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不说别的,仅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璀璨的繁星,闪发出迷人的光彩。
在我国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两颗巨星,那就是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作代表着唐诗创作的高峰。
今天我们将学习杜甫所写的《登高》这首七言律诗。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重点、难点。
下面,请大家先听我朗读一遍这首诗。
(二)范读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
然后学生齐读全诗。
(三)作者简介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
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
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
《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展示杜甫画像)(四)写作背景(要很好地欣赏一首诗,必须结合诗人的生活情境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情调,这样才能深入体会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成的。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也就是今重庆市奉节县。
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五)分析欣赏诗歌:1、在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后,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并说说整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凄凉、悲凉)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结合课本上的词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上边的这些翻译可以帮助大家理解:(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紧急,苍天更高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回旋。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3、下面我们研讨的内容是:(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答: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在多数人眼中,秋天本来就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何况再加上猿哀鸣、鸟飞回等这些景物,让人更有一种肃杀凄凉之感。
这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
(有一首《巴东三峡渔者歌》,收进清代人编辑的《古谣谚》中,读来最是凄哀感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2)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答: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答: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感慨自己的人生如落木、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答:抒情。
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答: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写登高的诗篇很多,而本诗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六)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诗的主旨)请同学来归纳一下。
主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登楼》: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成都,与《登高》写于同一时期,抒发了诗人固有的爱国主义情怀。
诗人愁思满怀,登上高楼,虽有繁花触目,却又叫人黯然伤神。
锦江两岸蓬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换不定。
写的虽然是景,实际上蕴含着很深的感情。
安史之乱后大唐朝廷终究没有更替,外族吐蕃的侵扰终归是徒劳的。
尾联讽刺了像刘禅这样的昏君还在祠庙里享受祭祀。
诗人忠于唐朝统治,但在内忧外患的严峻时刻,对君主无能、贤臣匮乏深感焦虑,所以借此抒发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七)从《登高》看杜甫诗的风格:"沉郁"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但不是唯一风格。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艰难苦恨”四字,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无依、衰老多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深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
)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风急……”如狂飙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抖落于读者面前。
“渚清……”又语势平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制约。
“无边落木……”,萧萧而的“落木”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心长江……”,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种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站立在高台的穷儒形象。
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八)学生诵读要求:诵读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存,开展联想,开拓想象,体会起来就有情有意,有滋有味了。
朗读指导: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
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诗的结尾,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九)记忆游戏“齐心协力,勇攀高峰”(男、女生竞赛)(十)思考和练习(请看大屏幕)1、反复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找出诗中凝聚诗人悲情和爱国情感的诗句。
3、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