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诗出塞
王之涣写的边塞诗
王之涣写的边塞诗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之涣写的边塞诗,欢迎阅读。
1、《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横吹曲辞·出塞》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相关阅读】一说起边塞诗,我们不能不说的就是王之涣了。
这是我们中国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他写下来的两首边塞诗都成为了我们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不断被后人流传着。
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还作为了典型诗歌出此刻了孩子们的语文课本上,由此可见其诗歌的好处重大,下方就来说说王之涣的边塞诗。
王之涣是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一,更被章太炎先生尊为“绝句之最”。
遗憾的是留下来的诗太少,只有六首。
边塞诗有: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述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知识点
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知识点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三首名篇。
这些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扣人心弦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将对这三首古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出塞》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雄壮的出塞题材,表达了壮志豪情和胸怀壮阔的情感。
诗中写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几句诗以简洁有力的文字描绘了古代士兵离开家乡,奔赴边疆的情景。
通过描写具体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边塞军士和将领的赞美和敬意。
整首诗深情而豪放,意境宏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凉州词》是一首充满忧伤和感伤的古诗。
诗中写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里描述了凉州的地理环境,黄河和孤城的景象,从而给人一种凄凉、荒凉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通过对羌笛、杨柳和春风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忧伤之情。
整首诗情感沉郁,意境深远,给人以凄凉之感。
《夏日绝句》是一首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的短诗。
诗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几句诗以军事英雄项羽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形象的赞美和敬意。
通过描写英雄的坚毅和勇敢,诗人传递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首诗简洁有力,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之涣在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方面的独特才华。
他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独特的意象和精准的语言,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深入到作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三首古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世界和命运的思考和追问。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力量。
这些古诗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总之,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王之涣的三首名篇。
《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注释: 1. 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2.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黄河,在这里指的是黄沙。
4.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5.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 213 厘米或 264 厘米)。
6.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7. 何须:何必,何用。
何须怨:何必埋怨。
8.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9.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其一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赏析:这两首诗以豪放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浓郁的色彩描绘了西北边地的壮丽景色,表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难以归家的哀怨,字里行间充满了雄浑、豁达的意蕴。
其一诗的前两句着重写景,如“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黄河的壮阔和边远,给人以苍茫之感;“孤城万仞山”则突出了戍边城堡的孤单和险要。
后两句抒情,“羌笛何须怨杨柳”,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表现了征人的哀怨,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揭示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从侧面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苦。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之涣出塞 古诗
王之涣出塞古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之涣出塞古诗王之涣出塞古诗古诗《出塞》道出无数将士们的心声,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杰作,写出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出塞王之涣的意思
出塞王之涣的意思
《出塞·王之涣》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方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为开篇,描绘了北方边塞的壮丽景色。
黄河远远地从远方流淌而来,蜿蜒穿越白云之间,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孤城高耸于万仞高山之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
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荒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的痴迷和向往。
诗中接下来的几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羌笛是边塞地区的民间乐器,诗人在远离家乡的边塞地区,听到了羌笛的声音,思念家乡的情感更加强烈。
春风吹拂着大地,却无法吹开玉门关,象征着诗人与家乡的距离和无法回到家乡的遗憾。
最后两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人认为边塞长城原本应该坚不可摧,保卫国家的安宁,但实际上长城却空虚无人,无法实现原本的使命。
而诗人自己的衰老也象征着国家的衰败,预示着国家的命运不佳。
总的来说,《出塞·王之涣》通过对北方边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
运的忧虑。
这首诗以其豪情壮志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唐诗出塞王之涣
唐诗出塞王之涣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家喻户晓的唐诗《出塞》为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展现的是凉州险僻以及守边艰苦,抒发了人们渴望和平的心愿。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出塞,欢迎阅读! 《出塞(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5、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6、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7、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8、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王之涣出塞 古诗
王之涣出塞古诗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诗《出塞》道出无数将士们的心声,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杰作,写出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古诗《出塞》,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简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 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出塞译文及注释
出塞译文及注释
《出塞》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忠诚。
原文:
出塞
王之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朝的明月照耀着汉朝的边关,战士们在万里之外的征途中仍未归来。
如果有龙城飞将这样的勇士在,定不会让胡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注释:
1.出塞:边塞,指边境的险要地带。
2.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与边关。
3.万里长征:形容边疆的遥远和征途的艰辛。
4.人未还:指将士们还未归来。
5.龙城飞将:这里借用了汉代名将李广的典故,龙城是李广曾任职的地方,飞将是指李广勇猛善战的形象。
6.不教:不让,不允许。
7.胡马:指北方游牧民族的战马。
8.度阴山:越过阴山。
阴山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古代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分界线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展现了戍边将士的忠诚与艰辛,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简介】《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
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
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原文】《出塞(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5、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6、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7、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8、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出塞》教案(优秀8篇)
《出塞》教案(优秀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出塞》教案(优秀8篇)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写的边塞诗
王之涣写的边塞诗王之涣写的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之涣写的边塞诗,欢迎阅读。
1、《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横吹曲辞·出塞》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相关阅读】一说起边塞诗,我们不能不说的就是王之涣了。
这是我们中国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他写下来的两首边塞诗都成为了我们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不断被后人流传着。
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还作为了典型诗歌出此刻了孩子们的语文课本上,由此可见其诗歌的好处重大,下方就来说说王之涣的`边塞诗。
王之涣是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一,更被章太炎先生尊为“绝句之最”。
遗憾的是留下来的诗太少,只有六首。
边塞诗有: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述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优秀8篇)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优秀8篇)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翻译: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王之涣的边塞诗有哪些
王之涣的边塞诗有哪些王之涣的边塞诗有哪些王之涣,唐代诗人,曾任文安县尉之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之作仅《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六首。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的边塞诗有哪些,欢迎阅读。
1、《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横吹曲辞·出塞》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简介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
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
《出塞》王之涣
《出塞》王之涣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边塞诗的绝唱的诗歌《出塞》千百年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是著名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出塞》,欢迎阅读!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作品鉴赏】: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简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王之涣《出塞》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出塞》已成为千古名诗,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古诗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其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远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远上”为“黄沙直上”。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见“白云”。
其实,“黄河远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古诗讲解
《出塞》是一首描绘边疆风光和戍楼将士生活的古诗。
以下是讲解:
1. 作品背景:《出塞》作者王之涣,唐代诗人。
这首诗写于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时期,表达了诗人对戍楼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
2. 诗歌结构:五言绝句,共四句。
每句五个字,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境开阔。
3. 内容解析:
-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展现了悠久的历史背景。
-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戍楼将士英勇奋战、保卫边疆的决心。
- 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意味着如果英勇的将领还在龙城(指唐朝首都长安),就能确保边疆安全。
- 第四句:“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强大,阻止敌人越过阴山,保卫家园的决心。
4. 诗歌主题:赞美戍楼将士英勇顽强、保卫国家的忠诚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边疆的忧虑。
5. 艺术特点:诗篇短小精悍,意境开阔,通过对戍楼将士的赞美,展现了国家的英勇形象。
王之涣《出塞》原文及注释
王之涣《出塞》原文及注释王之涣所写的《出塞》又名《凉州词》,是一篇著名的边塞诗作,也是唐代著名的诗篇,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王之涣所写的《出塞》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意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作者简介]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
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
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
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
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注释]凉州词:原题二首,此其一。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这里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的诗出塞
著名的诗人王之涣创作了一篇关于出塞的诗作《凉州词》,为人们所称道,影响深远。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①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②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③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
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
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