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与《黔之驴》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黔之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黔之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课题:《黔之驴》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

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

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

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趴。

③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好事B.虎大骇,远遁.遁C.果腹..而去果腹D.蜘蛛引丝疾.上疾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4分)(1)驴不胜怒,蹄之。

(2)蛇复昂首待之。

3.填空。

(4分)(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A ”到“觉无异能者”,再到“ B ”。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C ”。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甲文侧重描写虎的 A ;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 B 。

4.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

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

(2分)(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在各个领域,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黔之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黔之驴》阅读答案1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

[译]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再)靠近一点,经过驴的前后,(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窥、稍。

4、整体阅读全文,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字)。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5、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其意义。

(要求: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答题1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山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七年级八年级《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对比阅读练习答案一、对比阅读(一)【甲】《河中石兽》课文(略)【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

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

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

(刘基《郁离子〃捕鼠》)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D )A.闻之笑曰B.沿河求之 C.当求之于上流 D.吾之患在鼠2.解释。

⑴山门圮于河(倒塌)⑵棹数小舟(划船)⑶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而上)⑷其子患之(担心)3.翻译.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⑵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

4.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见;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只有利也有弊,一定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译文:赵国有个人家发生了鼠害,他到中山国去讨猫。

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过去了,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对此很发愁,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送走呢?”他的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明白的。

我所担忧的是老鼠,而不在乎没有鸡。

我有了老鼠,(它)就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啃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就会挨饿受冻,为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送走那只猫呢?”(二)【甲】《河中石兽》略【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一、(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4.翻译。

(5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3分)概括:相同原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11篇含答案和翻译2019年6月整理11篇对比阅读目录:1.河堤决口时很多棒椎鱼2.南岐大脖子3.黔无驴,老虎试探驴4.杜处士好书画5.官夫人被割耳朵但治疗6.雁奴7.齐某者卖豆丸收父亲尸骨8.赵人患鼠,乞猫吃了鸡9.赵括纸上谈兵10.刘羽冲按古书打仗治水患11.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1.【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

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

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①至。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

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麇(qún):成群。

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2)啮沙为坎穴啮:(3)象其形而名名:(4)虽不能消弭虽:2.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B.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比照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啊《河中石兽》节选)【乙】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

“处土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搐chtl:肌肉抽缩,止匕旨“夹”。

②掉:摆动,摇。

11.以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B.啮沙为坎穴(牙齿)• • •C.所宝以百数(珍藏)D. 一日曝书画(晾晒)• •1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局部。

一日①()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拊掌大笑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13.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o【答案】11.B12. (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13.①.处土②.那么.但凡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14.例如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

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例如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解析】【分析】【11题详解】B.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啮,咬,这里为冲刷的意思。

2017黔之驴课内外比较阅读

2017黔之驴课内外比较阅读

黔之驴课内外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 — 16题。

(14分)【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d。

,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日:“日之状如铜盘。

”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

,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 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1. (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3. (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河中石兽》一文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河中石兽》一文中,僧人们认为石兽在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认为石兽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认为石兽在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河中石兽》一文中,点明了判断石兽堙于沙中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河中石兽》一文中,老河兵判断、寻找河中石兽的办法是: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河中石兽》一文中,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当求之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二、词语解释题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①临:靠近。

②河干:河岸。

2、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3、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4、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

5、以为顺流下.矣。

下:动词,流到下游。

6、棹.数小舟,曳.铁钯。

棹:划(船)。

曳:拖。

7、尔辈...。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不能究物理8、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

暴涨:暴涨的大水。

9、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

10、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反:反而。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但:只。

其一:表面现象。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其二:根本道理。

据理:根据某个道理。

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吗。

三、翻译句子题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①河间:地名。

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研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阅.十余岁()(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佛作引.手取物状()(4)以一铜佛置.案上()2.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闻之.笑曰B.以我酌油知之.C.其反激之.力D.举国信之.3. 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4.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甲】文:【乙】文:【答案】1.(1)经过,经历(2)事物的道理、规律(3)伸(4)放2. C3.(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黔之驴》比较阅读题设计黔之驴

《黔之驴》比较阅读题设计黔之驴

《黔之驴》比较阅读题设计黔之驴《黔之驴》比较阅读题设计官渡区关上实验学校李廷梅认真阅读甲、乙两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____________憖憖_________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______阚_________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

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

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导读:永某氏之鼠以为“其饱食无祸为可恒”,“窃时以肆暴”,虽能得意于一时,终究要被扫除干净。

注释:①拘忌:拘束和禁忌。

②值子:值,碰到。

子,农历的子年。

③僮:未成年的仆人。

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

庖厨,厨房。

⑤衣:衣架。

⑥累累: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蔽林间窥之()(2)悉以恣鼠不问()(3)以为且噬己也()(4)臭数日乃已。

()2、翻译(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3、用【甲】文中的句子在下面空格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虎见之——()——()——()——()4、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什么?5、这两则寓言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黔之驴阅读理解答案

黔之驴阅读理解答案

黔之驴阅读理解答案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存有好事者船载故曰。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3)驴不败怒,蹄之。

()(4)技止此耳。

()2、译者下面句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出含有“虎”字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用船(2)态度亲近而不庄严(3)用蹄子打(4)只、仅仅2、①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②老虎渐渐地跑出吻合它,很小心谨慎,不介绍它究竟存有多小本领。

3、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狐假虎威虎背熊腰4、强悍的东西严重不足惧怕,只要敢于斗争.擅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后面各题。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悲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鹤,虎大骇,出走,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将。

《黔之驴》阅读答案

《黔之驴》阅读答案

《黔之驴》阅读答案《黔之驴》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黔之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黔之驴》阅读答案1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益习其声()②以为且噬己也()③扪烛而得其形()④他日闻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甲】文中演变出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比较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的认识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逐渐②将要③摸④听到2.①(老虎)躲在林子里偷偷看它(驴),渐渐的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窥”、“稍”“慭慭然”三个词必须有所体现)②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

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黔之驴阅读答案(15篇)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黔之驴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黔之驴阅读答案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3)驴不胜怒,蹄之。

()(4)技止此耳。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出含有“虎”字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用船(2)态度亲近而不庄重(3)用蹄子踢(4)只、仅仅2、①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②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3、黔驴技穷庞然大物狐假虎威虎背熊腰4、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黔之驴》比较阅读(用)

《黔之驴》比较阅读(用)

《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一、《黔之驴》《蜘蛛杀蛇》比较阅读【乙】《蜘蛛杀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

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

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

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趴。

③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加点词。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好事B.虎大骇,远遁遁C.果腹而去果腹D.蜘蛛引丝疾上疾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

(2)蛇复昂首待之。

3.填空。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到“觉无异能者”,再到“ ”。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甲文侧重描写虎的;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

4.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

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

二、《黔之驴》《狼子野心》比较阅读【乙】《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清]纪昀《狼子野心》)注:俟(sì):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

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以为..神( ) ⑵技止.此耳( ) ⑶再就枕,将寐.( ) ⑷乃杀而取其.革( ) 2、翻译下列句子。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说课材料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说课材料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一、(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大言数主之失 D.子之听夫志4.翻译。

(5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3分)概括:相同原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最新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

最新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

(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7.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 C.大言数主之失 D.子之听夫志8.翻译。

(5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9.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3分)概括:相同原理:5.(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6.(4分)⑴划船(答“船浆”0.5分)⑵埋没⑶巨大的样子⑷离开7.(3分)C8.(5分)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3分,其中“尔辈”、“物理”、“是非”、“杮”、“暴涨”及问号各0.5分)⑵驴一鸣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跑开了。

河中石兽与黔之驴

河中石兽与黔之驴

河中石兽与黔之驴 《河中石兽 》以及《黔之驴》里面的故事 设计都很精彩, 而且都意图阐述一个鲜为人知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河 中石兽》以及《黔之驴》的对比阅读以及原文简析,同学们可以在练习中比较, 在简析中了解。

《河中石兽》以及《黔之驴》的对比阅读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 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之驴 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

虎见之, 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 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 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乃去。

5.请用“/”给下面句子 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 分) ⑴石 必 倒 掷 坎 穴 中 ⑵有 好 事 者 船 载 以 入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 分)⑴棹数小舟 棹: ⑵湮于沙上 湮: ⑶庞然大物也 庞然: ⑷尽其肉,乃去 去: 7.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翻译。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33.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
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概括: 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
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能”。
29.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⑴石 必 倒 掷 坎 穴 中
⑵有 好 事 者 船 载 以 入
3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棹数小舟
⑵湮于沙上
⑶庞然大物也
⑷尽其肉,乃去
31.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
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大言数主之失 D子之听夫志
相同原理: 天下之事变化很多,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却)无可用,放之山下。虎 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偷看)之。稍(渐渐)出 近(接近)之,慭慭(y ì n y ì n小心谨慎)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逃走),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同“悉”熟悉)其声,又近出前 后,终不敢搏(击,扑)。稍近益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 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冒犯)。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于是,就)喜,计(盘算)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 (liáng)(跳跃)大阚(hǎn)(同“吼”,怒吼) ,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