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处成语来源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成语大全及出处
成语大全及出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出处:1. 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意为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2. 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 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指年轻人可培养。
4. 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项羽在垓下遭汉兵四面埋伏,士兵们包围数重,士兵们唱的是楚人的歌,因此得名四面楚歌。
5. 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意为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6. 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意为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7. 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以诗词相酬和的人彼此称为“一字之师”。
8. 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意为受人点滴之恩,要以千金来报答,形容厚报恩德。
9. 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意为隐居后再度出任要职,形容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10. 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形容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1. 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12. 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主动向人认错赔罪。
13. 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刻苦自励,勾践卧薪尝胆后东山再起。
以上是部分常见成语及其出处,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成语词典或相关文献。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 [成语典故]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成语典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一)愚公移山【典故】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
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
你们说好吗!”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
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
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出处】《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成语解释及出处
1郑重其事释义郑重:审慎,严肃认真。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2足智多谋释义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3智周万物释义天下万物无所不知。
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4正直无私释义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5正正之旗释义正正:整齐。
排列整齐的军旗。
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 6自知之明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7振振有辞释义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
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8正中下怀释义正合自己的心意。
出处《后汉书•刘玄传》:“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9沾沾自喜释义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10捉贼捉赃释义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
’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11至死靡它释义至:到;靡:没有;它:别的。
到死也不变心。
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
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12炙手可热释义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出处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成语及其解释和出处:
1. 亡羊补牢(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以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锦上添花(出自《后汉书·童贯传》):比喻已经很好的东西再来点更好的。
3.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4. 杀鸡取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比喻为了一时的好处,破坏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5. 杯弓蛇影(出自《汉书·蔡邕传》):比喻疑神疑鬼,过分多疑。
6. 隔岸观火(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比喻对别人的危难置之不理。
7. 饮鸩止渴(出自《左传·景公二十四年》):比喻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而采取的错误措施。
8. 纸上谈兵(出自《南齐书·泰始四年》):比喻只在书本上谈论兵事,而不实际动手。
9.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比喻墨守成规,停留在已经过时的方法或观念上。
10. 纸短情长(出自《红楼梦》):比喻情意深厚,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这些成语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成语,因成语众多,解释和出处也各异,不一一列举。
如果您对特定的成语感兴趣,可以具体提出来,我会为您提供详细解释和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2. 杯弓蛇影,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坐等机会而不自己努力。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5.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无事自扰,过度担忧。
6. 望洋兴叹,出自《红楼梦》。
比喻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改变。
7.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只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8. 守口如瓶,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口风。
9.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 马首是瞻,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追随权势,唯命是从。
11.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在作品或言论的关键地方做出点睛之笔,使之更加完美。
1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13. 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比喻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14. 虎头蛇尾,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开始时势头很大,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效果不佳。
15.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在已经很完美的事物上再做多余的补充。
16. 拔苗助长,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17.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18. 虎落平阳被犬欺,出自《红楼梦》。
比喻势单力薄的人遭到欺负。
1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0. 蜀犬吠日,出自《庄子·外物》。
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导语:真正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一)不耻下问【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释义】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二)不求甚解【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例如】:我们目前自顾不暇,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假设“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构造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 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 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 9纸上谈兵 10朝三暮四 11空中楼阁 12集思广益 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 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 18可歌可泣 19天衣无缝 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 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 25孤芳自赏 26居心叵测 27放虎归山 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 30自欺欺人 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炽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容生动有力。
唐·彦远“历代名画记·僧繇“: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四字词语及出处
1、光明正大,汉语成语,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出自《朱子语类》,也可翻译成襟怀坦白,言行正派,大公无私。
2、挑拨离间,汉语成语,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谣言,污蔑、中伤他人。
出自《官场现形记》。
【近义词】挑三豁四、拨弄是非、搬弄是非【反义词】精诚团结、穿针引线3、格物致知,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4、袖手旁观,汉语成语,把手拢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
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
5、不知所措,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管子·七臣七主》。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6、多多益善,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指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7、阳奉阴违,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g fèng yīn wéi,意思是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当众同意背后反对)。
出自《官场现形记》。
8、招摇撞骗是汉语成语,拼音:zhāo yáo zhuàng piàn,意思是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欺诈蒙骗。
9、风口浪尖,汉语成语,拼音:fēng kǒu làng jiān,意思是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出自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
10、强词夺理(拼音:qiǎng cíduól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强词夺理(强词:强辩之词)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多用于形容无理辩解。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11、平易近人(拼音:píng yìjìn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四字成语来历
四字成语来历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
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二、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
例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
例如: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
例如: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②千夫所指一《汉书·王嘉传》:“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功成名就成语释疑:功:功业。
就:达到。
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成语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旗开得胜成语释疑: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指日成功成语释疑:指不久即可成功。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觑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
”一蹴而就成语释疑:蹴:踏;就:成功。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成语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二、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四、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②千夫所指一《汉书·王嘉传》:“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以下是成语出处和典故及释义:
1. 小题大做: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1回:“但事有凑巧,此时忽地有人报进院来,说道:‘周参将带兵围了儒学,拿一个是秀才打扮,在那里号他,要他做妖言惑众的犯人。
已经解到本县堂上去了。
’慌得那典史没了主意,道:‘这个不难,你随我出去。
我自有个道理。
’”
2. 后来居上:汉·班固《汉书·汲黯传》:“今提一郡之卒,而亲奉卫天子,将赏诛决焉,不以此时佐明主,忠臣诚未有以比于汲黯也。
”
3. 朝三暮四:先秦·庄子《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
4. 杯弓蛇影: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
时北壁上有悬亦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
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赢露(衰败),攻治万端,不为愈。
后郴因事过到宣家窥视问其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
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
则使左右将悬弩并蛇取来。
宣闻弩影杯中,而惊惮发病死。
郴乃以杯属使勿动,蛇即日自失。
”
总之,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
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成语释义200条出处
成语释义200条出处1.开卷有益释义: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读书总有好处。
出处: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2.开门揖盗释义:揖:拱手作礼。
开门请强盗进来。
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出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3.开源节流释义:开:劝课;源:水源。
开发水源,节制水流。
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出处:《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4.开宗明义释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
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开宗明义章第一。
”宋·邢昺题解:“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
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5.侃侃而谈释义: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6.可乘之机释义:可以利用的时机。
出处:《晋书·吕纂传》:“宜缮甲养锐,劝课农殖,待可乘之机,然后一举荡灭。
”7.克敌制胜释义:克:战胜;制胜:取得胜利。
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出处:《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8.克勤克俭释义:克:能够。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出处:《尚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9.刻骨铭心释义:铭刻在心灵深处。
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出处: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10.恪守不渝释义:严格遵守,决不改变。
出处:不明11.孔武有力释义:孔:甚,很。
形容人很有力气。
出处:《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
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成语俗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学习成语时要懂得成语的意思与出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供大家参考学习。
常见的50 个成语诸子百家、鬼迷心窍、星火燎原、画地为牢、岁寒三友、花花世界、大智若愚、斗转星移、七情六欲、大禹治水、空穴来风、孟母三迁、绘声绘色、九五之尊、随心所欲、干将莫邪、相得益彰、借刀杀人、浪迹天涯、刚愎自用、镜花水月、黔驴技穷、肝胆相照、多多益善、叱咤风云、杞人忧天、作茧自缚、一飞冲天、殊途同归、风卷残云、因果报应、无可厚非、赶尽杀绝、天长地久、飞龙在天、桃之夭夭、纸醉金迷、狐假虎威、纵横捭阖、沧海桑田、不求甚解、暴殄天物、吃喝玩乐、乐不思蜀、身不由己、小家碧玉、文不加点、天马行空、人来人往、千方百计、天高地厚、万人空巷、争分夺秒、如火如荼成语解释及出处钟灵毓秀【解释】钟:凝聚,集中;毓:养育。
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
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出处】唐·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虚怀若谷【解释】虚:谦虚;谷:山谷。
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
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出处】《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闻名遐迩【解释】遐:远;迩:近。
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出处】《南齐书·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家喻户晓【解释】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出处】《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
”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
”誉满天下【解释】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出处】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
”举世瞩目【解释】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出处】《国语·晋语》:“则恐国人之瞩目于我也。
”学富五车【解释】五车:指五车书。
100个成语出处
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典故成语及出处
典故成语及出处
1. 指鹿为马(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丞
相赵高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假意问百官:“这是马还是鹿?”赵高编造事实,宣称马是鹿,试图迷惑百官和朝臣,得到支持,并且随后质疑这些人是否只贪图政治职位而已。
2. 杯弓蛇影(出自《汉书·王莽传》):王莽时期,有位百姓
因为误以为芦苇棒是蛇而丢掉酒杯,形容人疑神疑鬼,多疑心理。
3. 画饼充饥(出自《木兰诗·唐诗三百首》):形容虚假的安
慰或欺骗。
4. 指桑骂槐(出自《宋书·杨思言传》):形容藉爱贤之名,
实际对人进行暗自诽谤攻击。
5.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指只在纸面上谈论兵事,没有实际行动。
6. 杀鸡取卵(出自《金瓶梅》):比喻出于贪图眼前利益,而损害或破坏长远利益。
7. 一曝十寒(出自《红楼梦》):形容学习或工作不持久、坚持不下去。
8. 不自量力(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不估计
自己的力量或能力。
9. 无事生非(出自《周易·系辞上》):形容无事生事,制造
纷争。
10. 画龙点睛(出自《世说新语》):比喻在文艺作品中用简
单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情节等更加生动形象。
成语大全及解释和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和出处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2、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一以贯之【解释】: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以德报怨【解释】: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以直报怨【解释】: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6、因人废言【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用行舍藏【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8、有教无类【解释】: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欲罢不能【解释】:欲:想;罢:停,歇。
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0、愚不可及【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
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极其愚笨。
【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ZQ
出自上古典籍地成语
不可救药《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惩前毖后《诗经·周讼·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耳提面命《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发愤忘食《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不遗余力《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不约而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弹丸之地《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
高屋建瓴《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出自中古著作地成语
别有天地唐·李白诗《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刻骨铭心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青梅竹马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天伦之乐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别开生面唐·杜甫《丹青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惨淡经营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指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怵目惊心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
大放厥词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耳濡目染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耳熟能详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不容置疑宋·陆游《严州乌龙广济庙碑》:“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出自佛教典籍地成语
电光朝露《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皆大欢喜《金刚经》:“皆大欢喜,信守奉行.”
作如是观《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心相印《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恶语伤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超然自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风平浪静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
火烧眉毛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问:‘如何是急切一句?’诗曰:‘火烧眉毛.’”
看风使舵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
自作自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顽石点头《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