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整理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归纳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归纳及练习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二、词语解释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时年:那年。
6.戏:玩耍。
7.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9.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0.惭:感到惭愧。
11.引:拉,牵拉。
12.顾:回头看。
三、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那朋友)正午已过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3.待君久不至,已去。
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4.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5.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问题探究1.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答: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2.“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3.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意思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的意思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 3),过中不至( 4),太丘舍去( 5),去后以致( 6)。
元方( 7)时年七岁,门外戏( 8)。
客问元方:“尊君( 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
”元方曰:“君( 12)与家君( 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7)。
” 友人惭,下车引( 14)之,元方入门不管( 15)。
字词释义(1)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
期,商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商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中午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中午。
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待而走开了。
舍,丢掉。
去,离开。
(6)去后以致:以致,(友人)才到。
乃:才。
至:抵达(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嬉戏,游戏。
(9)尊君在不 (f ǒu) :你父亲在吗?尊君,对他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咨询。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叹息。
(11)相委而去:相委,丢掉他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掉,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善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期用,信:信誉、诚信。
(17)无礼:违犯礼仪 ; 没有礼貌,礼:礼仪。
古今异义 1 、去古意:走开今意:到、往 2 、委古意:丢掉、舍弃今意:委屈、拜托 3 、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料 4 、期古意:商定今意:日期 5 、引古意:拉今意:引用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陈太丘与友期》复习笔记一、文学常识:1、出处:《世说新语》。
2、作者:南朝宋,刘义庆,文学家。
3、《世说新语》: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代表作。
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二、主要内容:1、中心:主要记叙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的处事态度。
2、层意:第一层:友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太丘已经离开。
第二层:友得知太丘已离开,便对着元方责骂其父。
第三层:元方据理驳斥友的“无信”“无礼”,友惭。
3、人物形象分析:太丘:汉朝陈寔(shì),曾做太丘长。
长,掌管。
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的性格特点。
三、字词积累及运用:1、关键实词:与:和、同。
期:约会、约定时间。
过:超过。
至:到。
舍:放弃、舍弃。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2、关键虚词:乃:才。
便:于是、就。
则:就。
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通假字:不,通“否”。
例句:“尊君在不?”古今异义:去,离开。
例句:“去后乃至。
”4、翻译方法: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年——年龄;待——等待;信——信用;惭——惭愧;入——进入。
补充成分省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逐字翻译,落实到每个实词:与人期行——和别人约定时间一起走。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其他同上。
二、拼音与重点实词[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期,约定的时间。
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哉(zāi)三、通假字:尊君在不:(fǒu)同否,表疑问四、用原文回答:(1)客人不守信约的句子是:期日中,日中不至。
(2)客人发怒的原因的句子是: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3)写客人认错的句子是:下车引之。
五、问答题:1、层次结构: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第一部分共有 1 道问答题:(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不再等候就走了,可以说陈太丘不守信用吗?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约好正午,过时间陈太丘就可以走了。
3、第二部分共有 7 道问答题:(1)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2)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3)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教师版)《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梳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
主要记载汉未至东__________。
本文与《く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中《》篇二、给加点字注音:舍去( ) 尊君在不( )非人哉( )三、句读停顿:(每句停两处)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君与家君/期日中③元方门不顾四、重点字词翻译○1与友期行(期:)○2期日中(日中:)○3舍去(舍:。
去:)○4去后乃至(乃:。
)○5外戏(戏:。
)○6尊君在不(尊君:。
不:。
)○7相委而去(相:。
委:。
)○8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9则是无信(则:。
信:。
)○10下车引之(引:。
)○11元方入门不顾(顾:。
)五、字词分类归纳(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二)一词多义1.之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②下车引之( )2.否○1尊君在不()○2日中不至()3.而:①俄而雪骤( )②相委而去( )(三)古今异义①太丘舍去:(古义: ; 今义: 。
)②与人期行:(古义: ; 今义: 。
)(四)词类活用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友人惭( )【省略句】去后乃至。
六、重点句子翻译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客元方:“尊君在不?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礻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七、问题梳理: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描写。
2.通读全文后,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答:3.陈太丘的友人的性格特点如何?答: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6.谈谈你对“君”“家君”“尊君”的理解7.辦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1敝人○2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8.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答案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期行》知识点归纳

《期行》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不)
二、重点词语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同行,一起上路)
2.太丘舍去(离开)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丢下,抛弃;连词,表顺承)
4.下车引之(牵引,拉;代词,代指元方)
5.元方人门不顾(回头看)
三、词类活用
友人惭,下车引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惭愧)
四、文意理解
1.《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做人要明礼诚信,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对别人要尊重。
2.(课后习题)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期行》》中首先通过陈元方与友人的语言描写刻画了元方明辨是非、聪明机智的性格特点。
元方虽然年纪小,却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他用有力的语言反驳了父亲的朋友,使友人很惭愧。
其次,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
友人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却“入门不硕”,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友人的迟到表示不满,更是对当着孩子骂父亲的友人的行为感到不满,通过行为动作衬托元方的态度,考虑到他年纪小,不能理解,这一行为并不算失礼,反而让人觉得可爱,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3.元方聪明机智,令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和弱点。
4.文中的“友人”在性格方面有什么特点?
性格急躁易怒,不守时,但能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的意思.doc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的意思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 3),过中不至( 4),太丘舍去( 5),去后乃至( 6)。
元方( 7)时年七岁,门外戏( 8)。
客问元方:“尊君( 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
”元方曰:“君( 12)与家君( 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7)。
” 友人惭,下车引( 14)之,元方入门不顾( 15)。
字词释义(1)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
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至:到达(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 (f ǒu) :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17)无礼:违反礼节 ; 没有礼貌,礼:礼节。
古今异义 1 、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2 、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 、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4 、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 5 、引古意:拉今意:引用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总结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6)。
元方(7)时年七岁,门外戏(8)。
客问元方:“尊君(9)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10)!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1)。
”元方曰:“君(12)与家君(13)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16);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7)。
” 友人惭,下车引(14)之,元方入门不顾(15)。
字词释义(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
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至:到达(7)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
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17)无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礼:礼节。
古今异义 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4、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 5、引古意:拉今意:引用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篇。
二、给加点字注音:
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
三、句读停顿:(每句停两处)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③元方/入门/不顾
四、重点字词翻译:
1.与友期.行(期:约定。
)
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
3.舍.去.(舍:舍弃。
去:离开。
)
4.去后乃.至(乃:才。
)
5.门外戏.(戏:嬉戏,游戏,玩耍。
)
6.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7.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
8.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9.则.是无信.(则:就。
信:讲信用,守信用。
)
10.下车引.之(引:拉,牵拉。
)
1.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
五、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二)一词多义:
1.之:
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②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2.而:
①俄而.雪骤(与时间词连用,不译)
②相委而.去(连词,表修饰)
(三)古今异义:
①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
②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
(四)词类活用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
②友人惭.(意动用法。
惭:对……感到惭愧)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译文: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真不是人哪!跟我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很惭愧,便下车来拉他,元方头也不回地跑进了(自家的)大门。
七、问题梳理: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2.通读全文后,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元方是一个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懂得礼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我赞成元方的做法:一个失信于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率真,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我不赞成元方的做法: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3.陈太丘的友人的性格特点如何?
答: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做事要讲诚信,懂礼貌。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6.谈谈你对“君”“家君”“尊君”的理解
答:“君”:对别人的尊称,是“您”的意思。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7.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答:敬词:陛下、令尊、足下、令郎、麾下
谦词:敝人、卑职、寡人、老朽
8.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
答: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