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合集下载

从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看莫言《丰乳肥臀》

从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看莫言《丰乳肥臀》

从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看莫言《丰乳肥臀》作者:李楠楠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在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中,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类。

自我本能是与个体生存相联系的一类本能,性本能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关的一类本能。

他称性本能为力比多,性本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或内驱力。

后期,他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又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称为“生命本能”(亦称厄洛斯),同时提出“死亡本能”(亦称桑纳托斯)的说法,本文将从“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的二重视角分析莫言的《丰乳肥臀》。

关键词:生命本能;性本能;死亡本能;快乐原则《丰乳肥臀》作为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上官家的兴衰存亡,描绘了生命延续的过程,赞颂了生命的创作者——母亲,也体现了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的融合、抵消和替换,尤其是对生命本能中的性本能的诠释更为明显,本文将从二重本能的对立、融合、替换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

一、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的对立卡尔·奥古斯图·门宁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人是一种随时都可能陷入毁灭的脆弱的生物,他的生命不仅受到外来危险的威胁,而且更重要的是受到来自自身内部的死亡本能的威胁。

(1)当生死面前需要做出选择时,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便发生对立。

在《丰乳肥臀》中,多次出现了自杀的情节,死的本能盖过了生的本能,便产生了毁坏自我、趋向死亡。

也有上官鲁氏等选择生存,这是生的本能盖过了死的本能,生发出创造性和建设性力量。

首先是和上官鲁氏有关联的角色自杀。

马洛亚牧师,在亲眼看到上官鲁氏被轮奸后,自杀而死。

上官鲁氏的大女婿(即上官来弟的丈夫)沙月亮,在被爆炸大队击败后身亡。

上官鲁氏的五女婿(上官盼弟的丈夫)蒋立人在文革中不堪凌辱而自杀。

沙月亮和上官来弟的女儿(上官鲁氏的外甥女)因求婚司马粮不成而自杀。

双眼失明的上官玉女为了不拖累大家而跳河自杀。

此外,鲁五乱的妻子在德国兵入侵时,用白绫自缢。

心理学流派中的死的本能名词解释

心理学流派中的死的本能名词解释

心理学流派中的死的本能名词解释在心理学中,有许多流派对于死亡本能有着不同的解释。

本文将会介绍几种常见心理学流派关于死亡本能的名词解释。

1.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提出了死亡本能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死亡本能指的是一种人类内在的驱动力,追求生命的终结和无意识的宁静状态。

他认为,这种强烈的欲望在个体内部具有深层次的存在,并与生命本能相互作用。

2.尼采的虚无主义观点尼采也在心理学领域留下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他认为,人类在面对死亡时,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虚无和绝望,这是一种内在的本能反应。

他将这种本能与人类对生命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认为人类不仅追求生命的意义,也追求超越生命的存在。

3.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死亡本能在罗杰斯的理论中被视为一种对死亡的客观意识,它激励着人们更加珍视生命,更加努力地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

4.荣格的个体潜意识理论荣格的理论强调了人类个体内在的潜意识力量。

在他的观点中,死亡本能代表着个体对于生命的终结和归宿的渴望。

他认为,这种本能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在驱动力,它推动着人们与潜意识中的死亡力量对话和实现个体的内外平衡。

总结起来,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于死亡本能有着不同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它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尼采将其与虚无主义联系在一起,罗杰斯看待它为人生意识的一部分,而荣格将其视为人类潜意识中的渴望。

这些不同的解释为我们理解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提供了多元化的观点和思考角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理论,更好地理解和帮助那些面对死亡问题的人们。

精神分析视域下对电视剧《伪装者》人物角色的解读

精神分析视域下对电视剧《伪装者》人物角色的解读

电视剧《伪装者》改编自张勇小说《谍战上海滩》,全剧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实施“死间计划”活动作为主线,实施其他所有计划作为副线,在计划的推进中,各个角色相继登场,展现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本文利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对《伪装者》进行文本解读,不难发现电视剧在带领观众体验跌宕起伏的剧情的同时,也在对剧中角色的精神世界进行揭秘。

精神分析理论,也称为精神分析。

它是现代西方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 i g m u n d F r e u d )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人格发展理论,本能理论,防御机制,俄狄浦斯情结,心理结构理论,梦境解释理论,镜像阶段等。

该理论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分析为现代心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影响不仅仅为精神治疗,也影响到影视等多个领域。

一、《伪装者》与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动力。

本能理论主要包括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其中,自然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表现为健康、生存、发展和色情的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活中的进取、建设性和创造力。

死亡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中的另一种对立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活中的破坏性、侵略性、自我破坏性消极趋势。

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存在的,可以表现为理性和情感的复合体。

生死本能存在于每个观众的身上。

剧中主要塑造的角色是明楼和明台。

明楼由靳东饰演,明家长子,汪伪政府要员,中共地下党,多重身份也意味着多面性格。

利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文本,八年抗战对于中国来讲是一段痛苦的记忆,这期间和各方斗智斗勇,牺牲了许许多多正义的中华儿女。

每一位中国人都处在生死的边缘,家园在炮火中饱受摧残。

而向往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在抗战期间却不能保证最基本的需求。

剧中主要塑造的角色是明楼和明台,他们是保卫国家的典型形象,是为了恢复中华而努力的战士,所以剧中塑造了拥有正义感、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正面角色。

二元论 本能

二元论 本能

本能二元论是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人的两种基本本能。

生本能表现为生存、发展和爱欲的力量,代表潜伏在生命自身内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动机性内容;死本能则表现为破坏、攻击和自毁的力量,代表潜伏在生命自身内的一种消极性、退化和毁灭性的动机性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在人的心理动力结构中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基本动力,正是这两种本能在相互作用中构成了人的心理和行为。

然而,关于本能二元论的争议一直存在。

一些学者认为,本能并非一定要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两个对立的概念,而是可以归结为一种平衡的本能,即让人在生存环境中达到平衡的本能。

如果这种平衡的本能未能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出欲望,让人产生一种倾向和需求。

关于本能二元论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定义和作用上,而并非所有的学者都认同这种观点。

不同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人内心的动力和行为,这些观点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郭生白《本能论》第一篇,11个本能系统概述-1

郭生白《本能论》第一篇,11个本能系统概述-1

郭生白《本能论》第一篇,11个本能系统概述-1一、“自塑自我”本能系统我们说过生命能必须附入生命物质才能显示生命的存在。

而生命物质是生命能系统摄取外界物质分解变化来塑制的自我依附物。

宇宙之间一切的生命都有这个“自塑本能系统”。

人的“自塑”本能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本能系统。

我们看人向外界摄取的物质是很复杂的。

植物的根叶花实,动物的筋骨皮肉,禽类、鱼类、介类、菌类……几百种吃的东西。

要分解、转化、合成自己再排出废物,要多少个程序才能完成这么大的复杂工程?而且哪一天,哪一个时间,摄入哪一种物质,摄入多少,都没有一定的时间和种类,因为分解、转化、合成不同种类的物质,要分泌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分泌多少,转化、合成多少,都要一定的量,而摄入的物质却没有一定的类别,也没有一定的数量,是完全不定的。

而且机体活动的多少,需要的多少,也完全是不定的量。

那么这系统的活动程序,则极为复杂。

而且,自塑的形体有骨、膜、髓、筋,皮、毛、肤、发,心、肝、脾、肺、肾、肠胃、经络、血液、津、精……一切不同组织,不同结构,不同的物质,要用的构筑材料有几百种、几千种,直至今天不知道多少。

仅仅是一个“自塑”本能便如此庞大复杂,更何况生命本能又在不断地更新自己。

此外,生命本能中有一个生存本能系统。

我们说生命能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这巨大的复杂的生命能系统自己塑造了自己复杂的形体,形体涵入了生命能,而生命能附入了自塑的形体。

这是中医的生命观,即所谓“阴涵阳附”。

什么是生命?“阴涵阳附”。

什么是“阴涵阳附”?生命能系统的“自塑本能”便是“阴涵阳附”。

二、“自我修复”本能系统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自塑本能”,从中我们看到生命能系统有自我修复的本能。

用我熟知的道理来说自我修复本能:一个建筑团队有自己制造建筑材料的能力,又用自己制造的材料建筑了一幢大楼,这个建筑团队一定有修复这个建筑物的能力。

自塑与修复有一差别——自塑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修复是已经存在而破损的复原,所以我们要分开来讲。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摘要:弗洛伊德,许多人对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

作为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心理学家、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恐怕是现代西方最有争议的一位思想家了。

他那匠心独具的创造性学说在西方乃至世界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人把他与达尔文,爱因斯坦,马克思相提并论。

他开创了心理学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新领域。

弗洛伊德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价值,而且在于他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他认为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产生的经验造成的心理印记或创伤,这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从深层次探讨原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精神分析学说丰富了人的内涵,推动了学术界对人自身的探讨和认识。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具有不可逾越性,任何一阶段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成人后的人格发展。

他论及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于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在肯定他的精神分析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的同时,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并不是每个人对他的学说都表示赞同,所遇批判和非议也在所难免。

本文将从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泛性论、梦的解析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潜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凡是了解心理学史的人都不会对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派感到陌生,一个多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由产生到发展,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精神分析学说不仅在精神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对人的个性、动机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影响之大,以至有人将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并称为改变人类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而1896年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论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内容极其复杂,现就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泛性论、梦的解析几个方面作些简单分析:一、潜意识论在弗洛伊德以前,对于人的精神存在及其本质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意识是精神的现实,而理性是精神的本质。

人人都有死亡冲动很正常死本能与生俱来

人人都有死亡冲动很正常死本能与生俱来

人人都有死亡冲动很正常死本能与生俱来瞬间出现跳楼、溺水、刀割等意向并不可怕———你曾经有过从高处跳下的冲动么?曾经想投身飞驰的车流么?曾经不可遏抑地想到自己被溺死、被刀割的场面么?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极端的做法太“BT”,非“正常人”所为;但“咬指甲”、“想文身”这类的想法是不是很常见呢?至少,“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话应该主动说过吧?但你是否知道,在心理学专家眼中,这三类完全不搭界的情况其实毫无差别,至少从产生的心理原因来看,它们都是源于同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死亡本能。

尽管如此,我们常被自己的突如其来的极端想法吓一跳。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字,全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 8.7万人。

我们脑海中刹那的死亡冲动是否有一天真会转化成自杀的行动?而上帝造人时,为什么非要留这样一个“自我毁灭”的“后门”,然后又把开门的钥匙留在我们这些经常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痛苦徘徊的人手中呢?新闻背景瞬间跳楼冲动被众多网友理解据7月2日京城一家媒体报道,一福建小伙在北京游历两天后,登上国贸附近高三十层的富尔大厦顶楼俯瞰京城全景,随后突然产生从三十层纵身跃下的冲动,幸好被及时赶到的警察和大厦工作人员救下。

而当小伙被救下后告诉记者,他在顶层看到美丽的景色,顿时很想融入其中,于是迸发了跳下去的冲动。

这一则消息同样出现在北京多家平面媒体上。

当日在网络上也被几百家网站和论坛转载。

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网友纷纷跟帖。

奇怪的是,平日里毁誉参半、甚至以骂居多的跟帖风格这次出现了“大逆转”———近92%的人态度“一边倒”,对该男子纵身跃下的冲动表示了响应。

新浪网的一位网友留言道:“我有这种感觉,而且尾椎骨处还会有某种感觉,可能是进化过程中猿人时代下树的记忆残留”,更有网友说:“不过说句实话,我每次站在高一点的楼上向下看的时候就有一种错觉,想感受一下跳下去的感觉,所以我一般不敢向下看,那种感觉很可怕,真的,好像有魔力吸引我一样!”也有人觉得“太夸张了吧,还需要被‘救下’,刚搬到高层时,我常有这种感触,后来习惯了就没了。

自虐的心理分析

自虐的心理分析

⾃虐的⼼理分析⾃虐,简单来说就是⾃⼰虐待⾃⼰,包括⾝体上的虐待和精神上的虐待。

⾝体上的虐待有⾃伤,⾃杀等,精神上的虐待⽐较隐秘,不易觉察,例如不良的⽣活习惯,抽烟、酗酒,让⾃⼰彻夜⼯作,不眠不休,或者在⼈际交往中故意⾃取其辱,或者在⼯作上⾃毁前程。

佛洛依德把⼈的本能分为⽣本能和死本能。

⽣本能是指那些遵循快乐原则的、积极的、发展的、向上的⽣命⼒;⽣本能保持了⽣命繁殖延续。

死本能可以视为是⽣物惰性的表现,它要求恢复到事物的初始状态,因⽽是保守的,倒退的,懒惰的;认识源出于⽆机体的,本能之于⼈表现的正是那种保守、倒退、回归,懒惰等特点。

死亡本能旨在使⼈回到⽣命之前的⽆机状态,使⽣命恢复到⽆⽣命的状态。

死亡本能表明任何⽣命个体都不能长⽣不死,宇宙中的⽣命现象有可能回到⽆机状态和死寂状态中去。

门宁格尔认为,死亡本能向外转化为攻击和施虐——极端时杀⼈;向内则是⾃我惩罚和受虐倾向。

客体关系理论探讨的是⼈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理层⾯的,是⼀个⼈在⾃⼰⼼⾥认为的⾃⼰和他⼈的关系,⾃虐者常常体会到的客体⾃体关系是:严厉的客体VS⽆价值不被爱的⾃体,这种难以承受的⽆价值感会让⼀个⼈采取毁伤⾃⼰或者让⾃⼰过于劳累的⾃虐⾏为。

⾃体⼼理学研究的是⼀个⼈怎样看⾃⼰,如果过往的经历中太多的挫折,太多的⾃我期待不能满⾜,⽽有没有正确的途径调试这种挫折和不满⾜之后的⼼理状态,那么⼀个⼈可能会形成“我是⽆能的”这样的⾃我概念,那么⽣活中的模式就会表现为⼈际中⾃取其辱,⽣活上⾃我放逐的⾃虐态度。

L先⽣,46岁,是⼀家民营企业的⽼板,20多岁⽩⼿起家,从最初只有3、4个⼈的⼩⼚,发展到200多⼈的企业,其间经历了太多的残酷磨难,L先⽣都坚持了下来。

后企业慢慢步上正规,进⼊平稳发展期,⾯对丰硕的果实,L先⽣却失去了⽃志,精神萎靡,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只有赌博对他才有最好的吸引⼒。

他形容⾃⼰说好像苍蝇见⾎般的痴迷于赌博,⿇将、扑克、骰⼦、⾜球、⽼虎机等,⽆所不赌,越赌越⼤,直⾄⼀夜百万,企业由于⽆⼼经营,也⾯临破产。

精神分析下史铁生的创作心理

精神分析下史铁生的创作心理

精神分析下史铁生的创作心理摘要:在国内,“知人论世说”是探晓作品内容主题与作者心理的一贯路径,认为作品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而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另辟他径,把文学作品内容和本源归结于创作主体的深层心理,从而创设了分析文学作品的新天地与新视角。

本文将以史铁生作品为载体通过精神分析理论探索作者压抑升华的创作之路。

关键词:本能史铁生压抑升华弗洛伊德提出了具有创设性的压抑升华理论,即艺术是被压抑的欲望通过升华活动而得到替代性满足的表现。

他通过此理论利用深层心理学的方法对文学创作主体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文艺作品内容呈现的就是创作主体的深层心理,是本能欲望的宣泄,是创作主体内心欲望变形了的艺术化形式。

史铁生在遭受人生重创后,趋向死亡的本能占据了内心领域,处于死亡困境的漩涡。

经过一番思悟,生的本能才得以释放,终而把本能欲望投射于自身之外的对象——文学创作之上,“被压抑物”得以释放与回归,以此缓解了现实的痛苦与焦虑,本能欲望通过社会所允许的创作活动得以升华。

一、“死亡本能”现实化——困境弗洛伊德指出,人类精神活动的能量源自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它作为内在动力进而推动个体的行为。

他把人类的基本本能概括为两类: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得以抗拒死亡,从而保存并更新生命。

死本能是促使人类回归非生命状态的一股动力。

这两类本能虽作用迥然,然而却同时并生,此涨彼消,反之亦然。

当人在生活中未获得足够快乐,或精神压力造成生的痛苦时,人类生的欲望就较为薄弱,而此时在潜意识中的死本能所占比重较大,当死亡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外化为现实中的相应事件。

当死本能转向外部现实之时,就会对他人他物产生仇恨并进行攻击。

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 这是死本能所促发的攻击本能在《秋天的怀念》里的真实映射,更突显现实的困顿、命运的不公给作者带来的无尽创伤。

《病玫瑰》:三重意蕴的二元对立

《病玫瑰》:三重意蕴的二元对立
第2 5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0月
洛 阳理 工 学 院 学 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u a o uyn stt f cec n eh ooy S c lSi c ) or l f oagI tueo ineadTc nlg( oi ce e n L ni S a n
Vo. 5 Nn 5 12
Oe 2 1 L OO
《 玫 瑰 》-三 重 意 蕴 的二 元 对 立 病
张 锐
( 阳师 范学院 外国语 学院,河南 洛 阳 4 12 ) 洛 70 2
摘 要 :英 国前 浪 漫 主 义 象征 诗 人 威 廉 ・ 莱 克 的著 名短 诗 《 玫 瑰 》 布 病 ,展 示 了 三重 对 立性 质 下 的 二 元 关 系— —
《 玫瑰 》 中 存 在 一 对 意 象— —玫 瑰 和 飞 虫 。 病
双 重意象 彼此 映衬 、关联 和应 和。 同时 ,他们 又彼 此具 有不 同 特质 ,体 现 出相 异 事 物 的对 立关 系来 。
fu do th e /O i o o ; n i dr e o n u yb d t f r njy /A dh aks— c ms s
进 ” 的宣 称颇 为 赞 赏 。他 评 述 道 : “ 青 人 的胆 年 量 ,使诗 人 面对所 有 对 立 面 。 [( 巴 塔 耶 的溢 美 ” 3 】 之 辞是针 对 布莱克 的思想 所 言 ,认 为 诗人 有 勇气 面
收 稿 日期 :0 0— 4—1 21 0 8
对 所在 的世界 ,并 能使 用诗 歌来表 现这 种对 立 。 布莱 克 的 《 玫 瑰 》 之 所 以成 为 最 晦 涩 、最 病 难解 、最令 读 者感 到迷惘 的诗 作 之一 ,其 根本 原 因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爱与恨——探索生本能与死本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爱与恨——探索生本能与死本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爱与恨——探索生本能与死本能死亡是一种本能,它代表着人类生命本质中的破坏与攻击、甚至自我毁灭的力量。

死亡本能的表现分内外两种,向外表现为侵略性的暴力行为,向内则表现成消极、自我放逐、自我惩戒、自虐甚至自杀的行为。

死亡本能在一开始就是一副“旺盛的生命力”的模样,可这不是乐观与积极的情感,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毁灭的本质。

很多爱情的开端都是以积极的生存本能形式而存在的,但很多爱情又以双方的自我毁灭与相互伤害而结束。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

当人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快乐,或者精神上的压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种痛苦时,人对生的欲望就不是很强烈,这时死本能在潜意识中占的分量就比较大。

而当潜意识中这种死亡的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实中就会发生与之对应的事件。

何明华称,人对死亡的预感,可以说是这种死本能激发、扩大的表现。

因此,很多人对死亡的预见会表现为一种消沉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他们当时潜意识里“死本能”很活跃,而生本能相对压抑。

自伤指向毁灭,而死本能有传染性.死本能可以形式不同,但内核却是一样,所以,每一个求助者,其实都在考问咨询师,你的问题解决好了吗?咨询中,用生本能去拥抱死本能.所以说,世界上一切的问题由恨产生,而这一切问题可以经由爱得到解决.生本能是为了获得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感,而死本能正好相反是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中彻底的泯灭!如果认真回想自己做过的那些不靠谱的事情就可以看到死本能的影子,其实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体验死亡。

所以如果你现在能意识到自己活着,那么你同时也在体验死亡。

生本能也叫性的本能或爱的本能。

死的本能也就是自我本能。

爱与恨——探索生本能与死本能爱是生本能,恨是死本能;爱是生本能但可以是由于爱使用了控制的方法使得生本能耗竭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转为死本能。

性格有内外之分,本能也有内外之分,指向外的死本能是侵害时谋杀,指向内的死本能是自虐是自杀;指向外的生本能是爱,是拯救是帮助,是付出和给予。

什么是本能_本能的意思

什么是本能_本能的意思

什么是本能_本能的意思本能是指本身固有的、不学就会的能力。

那么你对本能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本能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本能物本身具备自身的变化力就是物的本能。

本能是物自身所具备的自身变化行为的表现。

所有具体存在的物都有本,一切有本的物都具备能,本的物具备的能的变化就是物的本能,具备了本能的物体不一定有生命但具备了生命的能力。

有生命的物是生物,本能的变化里只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本能物不能说是有生命的物,只有在这种随着环境的变化里有了繁衍自身或繁衍出繁衍自身的条件的现象才能说是有了生命的物。

生命的物发生的这种变化是适应变化环境的变化行为,这种变化的行为就是生命的行为的表现,没有生命的物发生的变化是环境的变化使然,所有非生物均要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或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发生变化,本身没有变化的能力,只能从属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条件而变化,并且无论出现了怎样的变化都不是在繁衍本身或繁衍出繁衍本身的条件,本身所起的变化也有本具备能却不是本能。

生物也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不但体现于生物的体质内,还出现在生物的行为中。

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变是本能的转变,有机物不一定有生命。

在生命力作用下,生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生物本身物质结构来适应大自然,这种自身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能力就是生物的本能具备。

本能是大自然赋予作为生物本身所具备的变化能力,自然环境里生物这种本身所具备的变化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生存能力,为适应生存而本身所为生存而存在的本身能力行为是生物的本能。

生物本能通过生物对自然环境或存在条件的表现反应或体质变化来呈现,所有的生物都具备生的本能,本能是生物生命力的最基本的体现。

万物皆有本,物本身即物之本,本身具备繁衍本身的能力的物是生命的物,有本能不一定有生命,有生命的物都有本能,生命的物在本能条件和环境作用下进行生物的演化,一切有本能的物都有生命的能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都可以繁衍自身,不能进行自身繁衍的存在物是非生物,非生物是生物存在的基础。

试分析《檀香刑》中刑罚所体现的“死亡本能”现象

试分析《檀香刑》中刑罚所体现的“死亡本能”现象
安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学 研 究
试 分 析《檀 香 刑》中 刑 罚 所 体 现 的“ 死 亡 本
能 ”现 象
王雅霏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檀香刑》在分析人性的小说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拟围绕着施刑者和受刑者,对于“檀香刑”等违 背人性的残忍刑罚的观点,分析“刑罚”活动中包含的“施虐”和“受虐”倾向中体现出的人性“生存本能”、“死亡 本能”的纠缠和交锋。 关键词院死亡本能 刑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死亡本能”作为人性的两大
从中得到成就感和荣誉。
本能之一,始终伴随着每个个体的一生,并时不时地
(三)戊戌六君子、孙丙等受刑者
通过“死亡冲动”的状态表现出来。当“生存本能”约束
相比刽子手对他人肉体的虐待,受刑者自身对与 力降低时,死亡本能就能够作为一种极端的毁灭意
受刑的“期待”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是“死亡本 识、死亡意识表现出来。
能”由攻击、伤害其他外在对象未果转而指向自身的
死亡本能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种族,
最鲜明体现。
只 是 表现 形 式 和 表现 内 容 常 常 随 着 不 同 的 历 史、文
他们作为革命者的高层领导人,理论上应该是具 化、民族传统而产生不同的变体。所产生的“刑罚文
有较高的素质和领导组织能力的。并且在革命失败后, 化”也多种多样,其隐含的心理因素更为复杂。可能涉
பைடு நூலகம்
安徽 文学
2018 年 1 期 总第 414 期
10
安徽文学
本能”的快感。这样一种极致的快感才使得赵甲在刽 子手职业中能够放下仁慈、恐惧的人性转而精益求精
ANHUIWENXUE 文
味激动着。凌迟美女,是人间最惨烈凄美的表演。师傅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9.第十章 心理分析文论 10.1弗洛伊德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9.第十章 心理分析文论 10.1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父亲是一个犹太裔羊毛商。

弗洛伊德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7岁时弗洛伊德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他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开设私人诊所,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婚后育有三男三女。

1897年,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方法。

1908年,在“心理学礼拜三聚会〞的根底上,弗洛伊德创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1910年,弗洛伊德又创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运动迅速开展成为世界性的运动。

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维也纳,82岁高龄的弗洛伊德被迫逃往伦敦,第二年客死在那里。

弗洛伊德一生勤奋工作,生活极度俭朴,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了学术事业上。

主要著述有:?梦的解析?、?关于性欲理论的三篇论文?、?超越快乐原那么?、?自我与本我?、?图腾与禁忌?、?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强迫行为和宗教仪式?、?文明及其不满?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庞大,博大精深,较短的篇幅内很难概括其全貌,下面我们只抽取其中几个关键局部予以简单介绍:一、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最表层的、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理性的要求而被压抑到深层的无法发觉的意识叫无意识。

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叫前意识。

用冰山来打比方的话,意识就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无意识就是没于水底的硕大无比的主体局部,前意识就是和水平面相平行的那一局部。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很小的一局部,无意识才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主体。

意识是清醒的、理性的,但同时也是无力的、软弱的;无意识是混乱的、混沌的,但却是有力的、根本的,是推动人的行动的根本动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1)“本我”,是人的本能,包括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

这是一种生物冲动,是人的原始力量的来源。

它属潜意识范围,按照快感原则,要求满足原始本能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延续个体和种族生命的本能是“生活本能”,或者称为里比都。

他还认为人类除有“生活本能”外,还有一种项亡本能”。

它包括“自我毁灭”、破坏性、侵略性等冲动。

本我包括人的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

由于译名不同,它又被称为“意底”或“伊德”。

它属于潜意识范围,不受理性、道德、法律和各种社会习惯的约束。

如果仕它自由泛滥,就可能造成危害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后果。

(2)“自我”,这是人格结构的表层。

它是现实化了的本能。

婴儿最初只有“本我”。

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懂得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能顺利地满足“本我”的要久于是形成了“自我”。

本能始终是为了要达到追求快乐的目的,但是通过它的教师——必然性的教育,使它接受了事实的原则。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这个原则说到底也是以快乐为目的的,不过由于考虑到事实,是被延续和减轻了的快乐,“自我”是保护个人的精神调节因素,它控制“本我”,以免本能肆元忌惮,造成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不可遏制的欲念,“自我”代表理智和深谋远虑。

1(3)“超我”,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是人格结构中的——个组成部分。

“本我”所遵循的是快感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时,发现许多病人由于自己违反了社会道德而深感内疚,甚至有一种犯罪感。

可见在他们的人格结构中有“超我”的部分。

这是人和动物不同之处。

动物有本能。

在和环境的接触中,也多少发展了“自我”。

但“超我”却是人类所特有的。

“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常所谓的“良心”,另一方面是“自我理想”。

儿童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影响下,不仅发展了“自我”,而且逐步有了明辨是非的道德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冗长的儿童时期,正在长大的人依赖父母生活,留下一个沉淀物。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与自我认知-心理与情感教育课堂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与自我认知-心理与情感教育课堂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与自我认知-心理与情感教育课堂1. 引言1.1 概述心理与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的情感认知和心理健康,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其心理学理论对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如何与自我认知相结合,并探讨其在心理与情感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文章概述、结构和目的。

其次,在第二部分中,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包括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三个心理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内心冲突与防御机制等内容。

第三部分概述了自我认知的概念,包括认知与意识、自我观念与自尊心以及自我效能与自信心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讨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如何在心理与情感教育中应用,具体包括情绪管理与自我认知、发展自尊心和建立积极自我形象,以及解决内心冲突和培养适应能力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简要总结并展望该主题的未来发展。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与自我认知之间的联系,并探索这些理论在心理与情感教育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个体心理内部机制和情感管理方法的理解,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弗洛伊德的主要心理学理论。

2.1 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内在存在着两种基本本能:生命本能(Eros)和死亡本能(Thanatos)。

生命本能主要驱使个体追求快乐、活力和满足,而死亡本能则表现为自我毁灭的冲动。

2.2 三个心理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将人类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心理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是为了获得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感,而死本能正好相反是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中彻底的泯灭"死亡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主张,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

而这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

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生命由无机物演化而成,人从黑暗、温暖而平静的子宫而来。

睡眠与死亡的境界与人所来自的地方条件相似,所以生命一旦开始,一种意欲返回无机状态的倾向随之而生,这就是死亡本能的来源。

平常所谓的攻击驱力,可以说就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只不过只将毁灭的对象从自身转移到他人而已。

当指向外界的攻击驱力因受到障碍而无法满足时,便会转向攻击自己(例如自杀)以图自我毁灭。

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

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弗洛伊德后期思想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爱的本能(或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

前者是建设性的,后者是破坏性的。

后者破坏的目的,直白的说法是为了找死,文雅的说法则是渴望从有机物状态回到无机状态。

这两种本能虽然作用相反,但却同时并存,此涨则彼消,此消则彼涨。

弗洛伊德引用叔本华Schopenchauer)的话断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1920a/1955,第38页)。

死亡本能,或有时也被称为死亡愿望的最重要的派生物是攻击,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攻击是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是死亡本能驱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Life Instincts and Death Instincts):精神分析学中两类基本的本能。

弗洛伊德后期对他早年提出的本能理论做了修正,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终均指向生命的生长延续,故统称为生命本能,另辟“死亡本能”与之相对。

生命本能包括饥渴、性欲等等本能,事关人的自我保存及种族繁衍;死亡本能“它的作用正好相反,是使有生命物体退回到无机物状态”。

死亡本能决定了任何一个个体生命最终将归复到无机物质的恒态,但它又主要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派生为种种破坏力和攻击力。

死亡本能的提出,构成了弗洛伊德恶性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