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
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趋突出,极大阻碍了乡村振兴进程。
一、现状问题一是乡村一线劳动力断代。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XXX亿人,其中农民工总量为XX亿人,农民工占流动人口的比重达XX%。
从年龄结构看,这些农民工中,绝大部分是XX岁至XX岁的农民。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留守妇女和老年人来维持,受文化水平、认知能力、身体素质等因素影响,他们只能完成简单的农业生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甚至出现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现象。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现象日趋突出,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是基层农业技术队伍断代。
近年来,受机构和编制精简、基层工作生;鄱境等因素影响,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引进明显滞后,导致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XX市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XX人,其中本科学历XX人,大专及以下学历XX人,XX岁以下只有XX人;现有技术人员专业层次较低,而且年龄普遍偏大,缺少系统性继续教育培训,知识更新缓慢,新技术、新技能推广乏力。
三是乡村农业管理人才断代。
农村大学生学有所成后,大多留在城里工作,不愿回到农村;学历较低的农民为追求较高收入,也纷纷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出现新老断层现象,引导和带动乡村振兴的力量不足。
XXX市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中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年龄超过XX岁,他们的经济管理经验也多偏重于传统农业生产,无法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多样化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对策建议一要强化主体意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中国农村劳动⼒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国研⽹“中国农村劳动⼒转移”课题组⽬前,我国农村劳动⼒已由1952年的18243万⼈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总数的67.2%,⽽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
根据⼯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前农村劳动⼒⼈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占社会劳动⼒总⼈数的⽐例达到⼯业化国家重⼯业化前期平均40%的⽔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如果达到⽬前⼯业化国家平均20%的⽔平,则将产⽣3.44亿剩余劳动⼒。
如此庞⼤的农村劳动⼒转移,在世界上是史⽆前例的。
⼤量研究表明,劳动⼒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提⾼农村劳动⽣产率的重要途径。
⽬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鉴于我国⽬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转移压⼒已初见端倪,⼤量剩余农村劳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针对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转移渠道⾓度,提出了⼏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现状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今,农业劳动⼒向⾮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条漫长⽽曲折的过程。
⽬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般服务业50%的从业⼈员均来⾃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的⼤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
⼀、我国农村劳动⼒转移的基本进程按照当前的统计⼝径,农村转移劳动⼒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以上的农村劳动⼒;或者虽然未发⽣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农产业就业6个⽉以上的劳动⼒。
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对策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流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 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空缺,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农民工通过城市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农村带回了更多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大量农民工外出工作,导致农村出现老人和儿童相对较多的现象,加重了农村社会的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家庭中常常只留下老人和儿童,缺乏劳动力的支持和照顾,对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3. 农村资源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的务农劳动力减少,农田闲置面积增加,农村资源被浪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同时,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农村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1.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农村仍然需要发展自己的产业以吸纳剩余劳动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的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提供优质的养老和子女教育服务,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吸引他们为家乡的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3. 加强农村技术支持与培训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政府可以组织专业机构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将这些技术与经验传授给留守农民,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发展能力。
4. 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发展农村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集中农村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政府可以提供贷款、技术、市场等支持,鼓励农民自发组织,以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农业、农村产业,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良性流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目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一个发展的热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前社会经济格局下,农村中许多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这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政策,包括“百万农民工返乡创业计划”、“新型城镇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为欠缺,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 就业歧视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农民工往往面临就业歧视,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更少,而且很多企业单位对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充分。
3. 缺乏保障问题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缺乏合理的保险和福利保障,如果发生意外,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
4. 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农民在将土地转让时,由于管理不善或者买方欺诈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
三、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具体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2.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遏制就业歧视和欺诈等行为。
3. 加强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力度,让农民工的工资、保险等方面的待遇更加合理。
4.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应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审批、交易和监督体系,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1.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质量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水平不够,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劳动,收入较低,社会保障较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许多农民工在外打工,面临诸多风险,比如工资拖欠、合同纠纷、意外伤害等,缺乏有效保障措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家庭关系破裂等。
2.产生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较差,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危险和脏乱差的工作,收入和待遇自然较低。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生活成本较高,而农村收入水平低,一些农村劳动者不得不转移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
社会保障不完善。
农村劳动者在城市打工缺乏社会保障,一旦发生意外或劳动纠纷,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权和保障,导致利益受损。
3.影响和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给农村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家庭关系和社会纽带逐渐疏远。
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空心化,农村社会面临着就业岗位减少、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1.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应加大对农村劳动者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减少低端劳动力的比例。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现状分析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占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大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数以亿计的数量,占据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相当一部分。
这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缺乏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
这也造成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
3.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由低技能、低学历的农民工构成,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低工资、无社保、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二、存在问题1.教育问题。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2.权益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他们在城市中往往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医疗等权益,劳动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3.城乡差别问题。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融入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4.就业选择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技能不足,很难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岗位,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作,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三、建议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本报告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8亿人,比十年前增加了近50%。
转移方式以劳务输出为主劳务输出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许多地区的农民选择前往城市、沿海地区或国外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劳务输出呈现出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往往从事低技能、低报酬的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就业稳定性差由于劳务输出具有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许多农民只能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缺失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务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容易面临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保障存在较多问题。
如工资拖欠、超时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权益和生活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
未来几年,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仍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更加依赖于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而劳动力转移作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农村人口外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生产面临缺乏劳动力的挑战。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缺乏劳动力将导致农田荒芜、产量下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农村人口外流对乡村经济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将导致乡村经济活力不足。
乡村经济缺乏劳动力支撑,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
三、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家庭中缺少劳动力支持,劳动力转移的农民无法有效参与农业生产,生活水平受到影响,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
四、劳动力转移背后的原因劳动力转移背后有诸多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收入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等。
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剧了农村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五、如何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为了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
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七、培育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乡村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
新型经营主体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八、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举措。
培养农村人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乡村人才引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九、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在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计与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成特点、就业领域、影响、问题与挑战以及政策建议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背景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政策引导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原因,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政策等,都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流动劳动力的构成特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化,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二是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三是流动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劳动力占比较大;四是流动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
三、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就业领域,因为建筑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制造业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就业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制造等。
此外,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2024年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流转分析
2024年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流转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转移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对农村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土地流转的基本概念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使用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包括出租、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企业,从而获取一定的流转收益。
三、转移与流转的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密切相关。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可能性和动力。
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后,他们的土地往往会被流转出去,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流转收益,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就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不强,往往面临失业和再就业的风险。
其次,农民在转移过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难以适应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此外,农民在转移过程中还可能面临土地权益保护不足、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
五、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健全。
这导致土地流转的效率和效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合同不规范等问题,容易引发纠纷和矛盾。
此外,土地流转还可能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如土地流转的用途限制、流转期限限制等。
六、政策与制度的影响政策与制度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制度措施,如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土地流转补贴政策等,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流动、转岗等方式从农村向城镇或其他地区转移就业。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经存在多年,并且正在不断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就业机会不足。
尽管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并没有相应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也在减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就业技能不足的问题。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中往往难以胜任需求高技能的工作岗位。
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有限。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由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居民身份划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时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这让农民工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和负担,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工作更加艰难。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对发展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资金和技术向农村投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可以鼓励农村地区自主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提供就业机会。
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入,通过培训机构设立、培训内容的完善等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增加他们在城市中的竞争力。
还应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允许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确保他们的权益和利益得到保障。
还可以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监督和保护,防止他们遭受不公正待遇。
要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更加顺利和有序。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采取上述建议的措施,我们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对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由于农村劳动者大量外出务工,导致乡村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总量减少,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困难。
2.人才流失:年轻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农村缺乏高素质、技术熟练的农村劳动力,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劳动力普遍偏向于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而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缺乏人力资源,导致农村产业结构失衡。
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建议:1.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向这些领域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含量和产出效益。
2.培养农村人才: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通过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农村,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减缓城市人口压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改善农村劳动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稳定就业。
5.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
总之,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6. 加强农村劳动力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数据统计和信息发布机制,及时获得农村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和需求信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国研网“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
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
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鉴于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
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
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进行工作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由于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许多农民工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生活质量较低。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往往面临着社会保障不完善的问题。
在城市,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居住等公共服务。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
3. 家庭困难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由于工资不高,家庭困难重重。
他们往往需要负担家庭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费用,但由于收入有限,难以承担这些负担。
4. 缺乏技能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缺乏技能和知识。
一旦转移到城市,他们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也很难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
1. 加强职业培训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这样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3. 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供创业资金和就业补贴,降低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成本,鼓励他们在城市开展创业和就业。
4. 联合企业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合作,开展一些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劳动力对转移的认识和了解。
应鼓励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避免盲目转移,减少就业风险。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以及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通过对多个农村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 劳动力流出地点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不仅限于城市,也包括乡镇企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等。
流出地点的多元化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化发展趋势。
2. 劳动力转移行业分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各种不同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
这种行业分化既有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影响,也与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关。
3. 劳动力转移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务工形式外,农村劳动力也通过自主创业、返乡经商等方式进行转移。
这种多样化形式的转移反映了劳动力对选择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以下为调查结果:1. 人口因素:年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人口因素。
年轻人和受过教育的农民更容易选择劳动力转移,而家庭背景较差的劳动力转移的欲望较弱。
2. 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是促使农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而城市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这使得农民选择转移成为经济上的一种选择。
3. 政策因素:政府的农村发展政策、农民权益保护政策以及城乡发展差距缩小政策等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的政策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和保障,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启示基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1. 完善农业与非农业发展协调机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与非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以满足农民转移就业的需求。
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
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从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进入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非农业劳动的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现象。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已呈现出明显的特点,而促进就业措施也是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进行探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 人口规模大近些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日益庞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已经达到了将近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而且这一规模还在不断增长。
2. 行业分布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也非常广泛。
从最初的建筑、制造业到最近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群不断涌入各种不同的行业,扩大了就业市场。
3. 地域多样化不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目的地也大不相同。
有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了大中城市,有的则流向了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种地域差异化给政府及相关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 建立技能培训机制由于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后,面临的技能缺乏问题,导致与城市就业市场对接困难。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技能培训机制,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2.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
比如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调整,更好地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
3. 发展农村经济政府也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农村劳动力留在原地就业,减少对城市的压力。
4. 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障碍。
政府应当加大社会保障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福利待遇,减少他们对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5. 加强城乡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城乡协调发展,打破户籍限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城市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促进就业措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
然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不足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依赖于城市工业和服务行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就业环境差城市与农村的差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差异,包括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3. 教育技能不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工作岗位上面临竞争压力,缺乏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壮大乡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确保农民工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善。
3. 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充分发挥农村产业优势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5.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覆盖,以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期间享有应有的权益保障。
三、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顺利进行。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对策概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参与非农就业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农村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
影响:1. 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了农村人口数量,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更加集中化和规模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 提高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 促进城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城市和其他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增加,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4. 增加农村人口的社会经济经验与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人口接触到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了他们的社会经济经验与素质。
对策:1. 完善农村扶贫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加有效的农村扶贫政策,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鼓励他们留在农村发展。
2. 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农民留在农村发展。
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
4. 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交流机制: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交流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流动,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
5.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减少他们离开农村的动力。
6.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民收入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农民的收入保障水平,减少农村人口转移的需求。
结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就业的过程。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以下问题: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城镇就业,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区域差异,一些发达地区吸引力强,而欠发达地区外出就业困难。
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交通不便、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给农民工带来诸多困扰。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中心、提供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村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
其次,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留在当地就业。
再次,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有效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发展前景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我国可以借助城乡融合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动能等方式,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总之,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重要议题。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过程。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优质的工作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从现状和建议两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和讨论。
现状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增多。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出现了高老龄化、留守儿童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是转移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激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工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
三是转移劳动力技能水平相对低下。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力工作,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
提供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业和创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加强城乡就业信息对接。
建立健全城乡就业信息对接渠道和机制,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了解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机遇。
四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体系,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应重视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加强城乡就业信息对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
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
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鉴于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
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
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
根据此统计口径,1978-2001年的20多年间,农村劳动力总量由30688万人增长到48229万人,净增1754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2182万人增长到15778万人,净增13596万人。
20多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力量控制情况下自发进行的。
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
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1958年增加到2316万人,工业部门新增的职工,绝大部分是由农村转移而来。
2.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该时期由于受政府非经济力量的干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
1958年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
1958年,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1900万人,相当于原有职工的两倍,其中从农村招收的约1000万人。
由于在农村内部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等,1958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税减3800多万人,1958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58.2%.据统计,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00多万人猛增到1960年的1.3亿人,同期所增城镇人口中,约有90%属机械增长。
同期城镇非农业职工增加了2500万人,其中近2000万来自农村。
然而,这次农业劳动力转移“浪潮”的寿命却极其短暂。
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大批劳动力又重新回到农村。
1963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至82.5%,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这样规模的大起大落,在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针对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城就业给城镇就业和食品供给造成的压力,从50年代后期,政府就开始严格限制城市企业从农村招工。
从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
3.第三阶段:1979年-199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农村劳动力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外转移。
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中的份额由70.5%迅速下降到59.3%,平均每年下降1.72个百分点,而前26年平均仅下降0.65%.但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很大冲击,农村非农就业的增长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随之农业劳动力转移开始打破前三年停滞的局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
4.第四阶段:1995年-现在从1995年开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据农业部抽样调查估计,1997年约为4461万人,1998年为5483万人,1999年为6683万人,2001年达到8961万人,2002年又增至9400多万人,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提速,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呈不断增长态势。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1.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不发达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的调查,1999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比重为21.55%,总数约为10107万人。
其中,东部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4.8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8.26%和14.98%.如图1所示,直辖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在50%以上,东部沿海地区在30%左右,均明显高出中部与西南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转移比重。
资料来源: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可以看出,越是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越多。
在1999年转移劳动力中,有20.93%是跨省转移的,总数大约2115万。
在跨省转移的劳动力中,又有81.5%流向了东部地区,仅广东省就吸纳了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近一半。
1.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跨区域流动的省内县外与省外就业比重与数量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1999年已达到3612万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35.7%,比1997年上升4.5个百分点,尤其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1999年,省外(包括国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21.03%,数量为2125万,比1998年增加了309万。
从流向上看,发达地区劳动力以本地转移为主,而相对落后地区以向外转移为主。
例如,1999年广东省省内转移人数占全部劳动力转移人数的99.8%,北京市市内转移的占99.5%,而同年河南省这个比率为70.2%.2.工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选择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比例由1990年的72.2%下降为2000年64.38%.同期,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别由15.2%和12.6%上升为16.81%和18.81%.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工业是跨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选择(见表2),其次是建筑业和服务业。
同时,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3.37和6.21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跨省劳动力流动显著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能较多地在工业部门就业显然与中国农村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比较齐全有关。
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的主体是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和直接为农业、农村提供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工业。
就我国情况而言,农村工业已全面介入各工业部门,其行业分布与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同构性”。
3.非农收入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收入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70.5%下降到45.1%,年平均下降1.3个百分点。
在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非农收入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上升。
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比1996年增加430元,其中,来自于非农产业的纯收入由621元增加到106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32%上升到45%.换言之,目前非农产业收入差不多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一半左右。
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获得的劳务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劳务收入人均240元,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4.85%.2001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75.7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5.9%.2002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438.2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7%.其中四川、重庆、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市农民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4.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目前,我国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兼业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从事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
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
兼业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间隔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农村劳动力兼业转移人员在外工作时间1-5个月比率为3.4%,而在本乡从事非农行业1-5月的比率为18.3%.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无论是对农业还是对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看到成绩的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较大偏差由于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使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迁移,阻断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造成并维持了城乡居民之间过大的收入消费差距。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用工制度的松动,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但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的流动,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也不纳入城市的就业管理。
以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导致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偏差(见表3)。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缅甸(62.7%)等少数发展中国家。
2.职业性转移较多,地域性彻底转移不足过去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的概括是“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
换言之,尽管转移劳动力大部分是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以世袭方式继承下来的农民身份。
据统计,我国每年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达8000万之多,但真正在城镇长期居住下来的只占20%-25%.这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特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