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影响了几百年来的读者和学者。
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四百年来《西游记》的学术史,揭示其在学界的演变和影响,为读者展示这一文学巨作的价值和意义。
一、明代《西游记》学术探究的开端明代是《西游记》学术探究的起点,也为后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当时,《西游记》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不仅家喻户晓,还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高度评判。
明代学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融入了大量的神仙、妖魔、佛教等元素,吸引了浩繁学者的关注。
文人士大夫们对书中的人物、情节进行了探究和谈论,并提出了各自的解读和见解。
二、清代《西游记》学术探究的全面进步清代是《西游记》学术探究蓬勃进步的阶段,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效果。
清代学者纷纷为《西游记》撰写指责性文章,对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寓意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例如,清代学者蒲松龄以其指责性著作《聊斋志异》有名,他对《西游记》的探究也分外深度。
他提出了“性情之学”和“典籍之学”的观点,探讨了《西游记》中的角色性格和道德价值。
三、民国时期《西游记》学术探究的新动向民国时期,《西游记》的学术探究开始出现新的动向。
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介入,为探究者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学者们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西游记》。
同时,对《西游记》的文学性格进行探究也受到了重视。
例如,陆谷孙的《论小说诗》中深度探讨了《西游记》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四、当代《西游记》学术探究的多元进步进入当代,《西游记》的学术探究愈发多元化和深度化。
学者们除了关注篇章结构、人物刻画等基本方面,还开始关注更详尽的问题,如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对《西游记》的影响与解读。
在当代西方探究中,一位重要的学者是刘宓庆,他以其奇特的视角提出了“戏剧性指责”的观点,深度探究了《西游记》中人物干系的戏剧性以及其与剧本的关联。
中国古代文学史《西游记》教学课件
小说主旨的多元化,反映了作者和读者对人生、社会多元化 的的理解。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极幻与极真
1、《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
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
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展现出一种奇幻美。
2、幻想虽然奇异,看似异想天开,实际并非随心所 欲的胡思乱想,而总是有生活的依据,无论从全书 或是从细部来看,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因 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唐僧取经故事遗迹‛大多分布在玄奘法师 当初西行求法时所经过的路途或邻近地带, 其内容全为唐僧师徒西行或返回路上发生 的故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两处‚西游记 壁画‛: 第一处:现存最有价值的玄奘取经故事壁 画,相对集中于甘肃安西县境内属于敦煌 石窟艺术系统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幅 取经壁画,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29窟 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 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 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 戏‛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 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 ‚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 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游记》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
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
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 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 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是
既讨人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猪八戒号为佛家
西游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
西游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西游记》原文译注《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针对《西游记》的原文进行详细的译注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一章:盘古开天地原文:盘古在混沌中开辟了天地,方圆天地初始之时,人、妖、佛、仙四类之神鬼异怪已经差不多了。
盘古死后,骨髓化为五彩神石,天地元气因此形成。
译注:在这一章中,描绘了盘古开辟天地的神奇景象。
盘古通过消化混沌中的物质,创造了天地。
盘古死后,他的骨髓变成了五彩神石,成为了天地间元气形成的源泉。
解析:这一章主要描绘了世界的创造过程,表达了盘古作为天地始祖的伟大力量和不朽精神。
通过消化混沌中的物质,盘古创造了世界的基础,为后来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女娲造人原文:女娲以泥土塑人,人中有红色赤炼作遗民,即汉族人民;有黄色精土作智民,即蜀族人民;另有黄色细土作福民,即粤、越二族人民。
译注:女娲创造了人类,使用不同的土壤塑造了不同的人种。
红色赤炼代表汉族人民,黄色精土代表蜀族人民,黄色细土代表粤、越族人民。
解析:女娲造人是中国传说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这一章表达了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性,不同的人种在这个世界上共同生存,互相交流。
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民族特点。
第三章:牛郎织女原文:银河中的织女和凡间的牛郎相爱。
但天帝不允许,于是将织女迫使回到天界,牛郎绝望而哭倒在地。
乌鸦见状,银河所有的鸟儿都来帮助牛郎,搭起一座天桥,让他们每年一度的相会变为可能。
译注:织女和牛郎相爱,但天帝不允许他们在一起。
织女被迫回到天界,牛郎伤心地倒在地上哭泣。
乌鸦看到后,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搭起一座天桥,使他们每年一度得见面成为可能。
解析:这一章描述了织女和牛郎的爱情故事,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由来。
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爱情的力量和坚持的意义,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第四章: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文:孙悟空为了争夺至尊宝被俘。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四)
第七章汤显祖1、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2、《牡丹亭》和《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有什么异同?3、简述杜丽娘的形象。
(1)杜丽娘出生在名门大家,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
当她有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她只有到梦里去寻找,因无法实现梦中的理想,杜丽娘含恨为情而死。
进入鬼蜮的杜丽娘更加大胆、痴情。
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愿意为情而再生。
她大胆争取还魂复生,复生后更让自己的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2)杜丽娘不是先于柳梦梅有了花前月下的那些浪漫情调后,才激发自己的欲望冲动,冲破“男女大防”的限制,而首先是因为春心萌动以后,迫切地感到青春寂寞难耐,因而自然地涌发欲望的冲动才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
这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是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权利,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激进思想的形象阐释。
4、《牡丹亭》主要创作特色有哪些?(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思想主题上:(1)爱情的力量既然能使杜丽娘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那么她也能够征服作为自由爱情死敌的封建礼教,使其不得不认可主人公的叛逆婚姻。
这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却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2)杜丽娘主动寻求爱情,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是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权利,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激进思想的形象阐释。
正因如此,《牡丹亭》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
艺术特色:(1)全剧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奇幻与现实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复生等超实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提示人物性格。
中国文学史 西游记
他师徒们行赏端阳之景,虚度中天 之节,忽又见一座高山阻路。长老勒 马回头叫道:“悟空,前面有山,恐 又生妖怪,是必谨防。”行者等道: “师父放心,我等皈命投诚,怕甚妖 怪!”长老闻言甚喜,加鞭催骏马, 放辔趱蛟龙。
三藏道:“阿弥陀佛!贫僧这件衣服,是东家化布, 西家化针,零零碎碎化来的。你若剥去,可不害杀我也? 只是这世里做得好汉,那世里变畜生哩!”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 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 际上他伪善怕死,表里不一, 欺软怕硬。
却说三个撞祸精,随后赶来。八戒呵呵大笑道:“师父去得好快,不 知在那里等我们哩。”忽见长老在树上,他又说:“你看师父,等便罢了, 却又有这般心肠,爬上树去,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哩!”行者见了道: “呆子,莫乱谈。师父吊在那里不是?你两个慢来,等我去看看。”好大 圣,急登高坡细看,认得是伙强人,心中暗喜道:“造化,造化!买卖上 门了!”即转步,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穿一领缁衣,年 纪只有二八,肩上背着一个蓝布包袱,拽开步,来到前边,叫道:“师父, 这是怎么说话?这都是些什么歹人?”三藏道:“徒弟呀,还不救我一救, 还问甚的?”行者道:“是干甚勾当的?”三藏道:“这一伙拦路的,把 我拦住,要买路钱。因身边无物,遂把我吊在这里,只等你来计较计较。 不然,把这匹马送与他罢。”行者闻言笑道:“师父不济,天下也有和尚, 似你这样皮松的却少。唐太宗差你往西天见佛,谁教你把这龙马送人?” 三藏道:“徒弟呀,似这等吊起来,打着要,怎生是好?”行者道:“你 怎么与他说来?”三藏道:“他打的我急了,没奈何,把你供出来也。” 行者道:“师父,你好没搭撒,你供我怎的?”三藏道:“我说你身边有 些盘缠,且教道莫打我,是一时救难的话儿。”行者道:“好,好,好! 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得七八十遭,老孙越有买卖。”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世纪的传承与研究。
本文将述说《西游记》四百年来的学术历程,探究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自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之初,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广受欢迎,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然而,《西游记》并非一部仅能带来娱乐和消遣的作品,它凝结了作者对人类困惑、尊严、道德和智慧的深思。
因此,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为人类社会提供启示和智慧的文化宝库。
《西游记》的研究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关注。
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争论就是关于作者吴承恩的真实身份。
虽然许多研究者认为作者应该是明代的吴承恩,但也有其他观点,认为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可能不仅仅是吴承恩一人的创作,可能还有其他作者的参与。
这样的争论使得《西游记》的研究更加复杂和有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者们对《西游记》经典中的佛教元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佛教在《西游记》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主人公孙悟空的成长和修行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对佛教思想的探究,揭示了《西游记》中对人性、善恶、生死和轮回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佛教元素的研究使得我们更好地理解到《西游记》这一伟大作品的内核所在。
《西游记》所反映的道教元素也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道教的身影在整个故事中随处可见,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孙悟空和观音菩萨两个角色身上。
这些道教元素不仅展示了作者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和掌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道教思想的普遍关注。
对道教元素的深入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到《西游记》这一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此外,学者对《西游记》中的历史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西游记》是一部虚构的神话传说,但它却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之中,虚实相间。
另一方面,《西游记》又不离不弃地反映了明代以来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
通过研究历史和社会问题,《西游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被揭示,使得读者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赏析——《西游记》
《西游记》成 书于明代中叶, 是古代长篇小 说的代表作之
一
作者不详,一 般认为由多人
合作完成
《西游记》以 取经之路为线 索,展现了一 个奇幻的神话
世界
作者介绍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嘉靖年间出生,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明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西游记》、《射阳先生存稿》等作品 文学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受到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创新思维:孙悟空机 智勇敢、善于变通, 对现代社会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有借鉴意义。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 古代文学名著,西游 记对现代社会的文化 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西游记的版本 与流传
版本演变
明朝吴承恩原著
清朝中期版本
清朝初年版本 现代版本
传播与流传
《西游记》的 版本众多,有 明代吴承恩的 百回本、清代 各种删节本等。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西游记的奇幻情节和角色设定,激发了后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学、 艺术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弘扬正义:强调正义、 勇敢和善良的价值观, 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 设有积极影响。
团队协作:西游记中 的师徒四人团结一心、 共同克服困难,对现 代企业的团队协作和 管理有启示作用。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明朝时 期,社会矛盾尖锐, 文学创作繁荣
作者:吴承恩,明 朝小说家,一生科 举不得志
创作动机:吴承恩 受民间传说和说唱 艺术影响,欲创作 一部神魔小说,以 抒发自己胸中愤懑
作品影响:成为中 国古代第一部浪漫 主义章回体长篇神 魔小说,对后世文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是中 国古代小说的代 表作之一,具有 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文学地位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明后期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一)在儒、道、释“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影响,吸取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
(二)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第一节《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比较:(一)不一致:《三国》《水浒》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发虚构,是“实”与“虚”的结合而以“真”的假象问世;(二)《西游记》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1.唐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门徒辨机辑录玄奘口述所见所闻成《大唐西域记》尽管“皆存实录,匪敢雕华”,由于宗教家心理,难免染上神异色彩→其弟子慧立、彦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赞颂师父,弘扬佛法中,不时用夸张神化笔调穿插离奇的故事→唐末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记录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2.成书于北宋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似为“说经”话本,虽文字粗略,故事简单,尚无猪八戒,“深沙神”也只出现一次,但大致勾画《西游记》基本框架,并开始将取经历史故事文学化。
(2)出现猴行者形象,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实际已成主角,是孙悟空的雏型。
原型:“石中生人”夏启、“铜头铁额”蚩尤、“与帝争位”刑天及猿猴成精的奇闻异说如唐李公佐《古岳渎经》“形若猿猴”的淮涡水怪无支祁,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
3.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渐趋定型。
猪八戒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剧中深沙神改称沙和尚。
4.元末明初,有故事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残文“梦斩泾河龙”内容相当于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主人物、情节结构大体定型,有关孙悟空的描写已与百回本《西游记》基本一致。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8)三言二拍剖析
“三言”的畅销引起其他书坊主的仿效之心, 于是力邀另外一位在书坊间颇为活跃的文化人凌蒙 初加盟其中。只是由于冯梦龙的“三言”几乎把当 时所能见到的优秀作品一网打尽,凌蒙初无奈之下 只好另起炉灶,根据一些文人笔记中的故事以及明 代的社会新闻,独立进行创作。第一部写成,读者 反应良好,纷纷“拍案惊奇”,于是就以之为书名。 在第一次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下一部的创作, 这就是“二刻拍案惊奇”了。三言二拍在创作时间 上大致同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所呈现出来的艺 术面貌大致相似,所以后世往往将其并称。
二、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
这类作品在“三言二拍”中占比例最大, 而且也最脍炙人口。它们肯定了男女情欲 的正当合理性,将“真情说”贯穿到爱情 题材的作品中,还将对美好爱情的认识, 上升到了感情上相互理解,人格上相互尊 重的高度。特别是在许多作品中表现出来 的对传统贞操观念的突破,对女性失身的 宽容和同情,对女性大胆自主地追求爱情 的肯定,更是从前的作品所少有的。
三、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三言二拍”有着非常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 这是因为在作品完成的明代末期,无论是作为传统 代表势力的官府以及贵族,还是作为新思潮代表的 市民阶层,,都暴露出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和 弊端。作者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所以批判的 锋芒指向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这里有对贪赃 枉法、残害无辜的贪官污吏的批评,有对儒家文化 大师的鞭挞,有对社会渣子坑蒙拐骗的揭露。“三 言二拍”的世界,在作者的笔下是千疮百孔,令人 触目惊心。
第二节
内容及其进步意义
一、重农抑商观念的反动
“三言二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三国》 《水浒》《西游》不同的文学世界。活动其中的多 是工匠,商贩,花农等市井之辈,即使是那些帝王 将相,王公贵胄,才子佳人,故事的意蕴也往往落 在市民情趣的一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言二 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念进行了大胆质疑,不 仅有许多作品对自食其力的经商活动给与了正面的 肯定;商人的形象也与此前文学中的传统形象发生 了重大变化。经商被视为正当职业,商人的地位有 了明显的提高。
古代文学史简述题及答案《西游记》
古代文学史简述题及答案《西游记》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
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
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
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
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
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
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
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
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
菩萨要他们去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
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
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
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
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
《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第四卷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编第四卷明清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两个主要特征1、雅俗互动:雅与俗的相互靠近、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之势。
A雅文艺与俗文艺之区别创作队伍:士大夫文人与民间下层文人地位:正统与小道末技作品风格上讲:典雅精工与浅近俚俗B明代文学雅俗互动的具体表现首先,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向雅的靠近:四大奇书、三言二拍、传奇戏曲品格的提升,文化历史内涵的深化其次,正统诗文创作向俗的靠近:真诗在民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2、个性解放思潮与文学主情思潮的流行。
A明初文化政策及对文艺的影响三部《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五经大全》),程朱理学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八股文、道学体诗、教化派戏曲产生。
B阳明心学对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王阳明(守仁)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个体主体意识的解放,对理学之冲击;王学后人,即泰州学派王艮等人怀疑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传统观念,宣称“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之条理处。
”(王艮《心斋先生全集》卷三《语录》。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书》),大胆肯定人的私心私欲:“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藏书》卷三二《德业儒臣后论》),从而将人的私欲价值推向了极端。
C 个性解放思潮内涵在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的影响下,肯定人的私心私欲、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世俗享乐成为明代中后期一股主要文化社会思潮,后人称之为个性解放思潮。
正面影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负面影响:放纵过度,纵情声色,色情文学的流行D李贽“童心说”与文坛主情思潮“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焚书》卷三《童心说》)。
童心,即赤子之心,未受后天污染的自然纯真之情。
“童心说”视自然之情为文学产生的直接动因,影响到了一大批文学家:如徐渭主张“古人之诗本乎情”(《徐文长三集》卷一九《肖甫诗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吴承恩
西游记
名著 鉴赏
XXXXXXX
目
叁
壹
录
肆 主贰
作
好要 作 者Βιβλιοθήκη 句人 品 简赏物 简 介
析
介
壹
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1583年,一说约1506—1580 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代文学家,南直隶淮 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一说
安徽桐城人 。
作者简介
吴承恩从小勤奋好学,过目 成诵。精于绘画、书法、填 词、围棋,喜欢看神仙鬼怪、 狐妖猴精之类的书,如《百 怪录》、《酉阳杂俎》等小 说或者野史。当时的名人朱 应登恃才傲物,见到吴承恩 后极为欣赏,说吴承恩能够 读尽天下的书,把自己私藏 的一半书籍送给吴承恩。
又 名姓 :名 天猪 蓬八 元戒 帅
好句赏析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 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 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后观音菩萨收服,命沙河尚拜唐僧为 师,保他去西天取经。因他最后拜唐僧为师,只好负责挑 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 僧”。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作品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 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 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 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 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 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 术魅力。
评析:脸衬桃花瓣,就这一句就了得了,‘衬’字从宏观上写, 写出了女王脸型的娇美,大约是瓜子脸吧;‘桃花瓣’,从微观 上看,也可联想到女王肤质的柔腻和白滑。其它的更不用说了! 绝色美人呀!
中国古代文学史4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大二下复习资料介绍作品《水浒》: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杜十娘》:杜十娘是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
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
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
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婴宁》: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出自《聊斋志异》卷三婴宁篇,是一个美丽纯贞的狐女。
她天真憨直,爽朗任性,时时都会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甚至在成婚时,也因“笑极,不能俯仰”而无法完成婚礼仪式。
她对自己的丈夫,真诚信赖,如实告诉他“妾本狐产”;她对抚养过自己的“鬼母”,也极尽子女知道。
与此同时,她也无情地惩罚那个“淫邪”的“西邻子”。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的一部作品。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言二拍》:三言:在冯梦龙诸多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包括《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第四章《西游记》
• 环境
•
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环境,以其独立的审美价 值,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小说中的故事更是其幻莫测,其中有孙悟空闯龙 宫获得的净重一万三千五,缩小可藏在耳朵眼儿的如 意金箍棒。
• 情节
•
• 形象
•
各种生物,老虎、狮子、豹子、花、鸟、虫、鱼, 甚至骷髅都可成精变人,往往身奇貌异,似人似怪, 神通广大,变化莫测
• 虚幻世界折射现实
• 1、玉帝天宫,黑暗腐败
• 2、佛祖西天,贿赂公行
• 3、阎罗地府,营私舞弊
• 4、人间国度,君昏臣佞
• 5、国王昏庸,道士作恶
我们的看法
•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是寓含了人 生哲理的“游戏之作”,于“游戏中暗藏密 谛”。这“密谛”应该是“自由、智勇、进取 的颂歌”,作品借助“大闹天宫”和“西天取 经”的故事,曲折地表现追求自由平等和为理 想而奋斗的精神。
• 三、版本问题 •
第二节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 以往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 • (一)宗教小说论(清代) “悟书” “专在养 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修仙籍” • 大闹天宫隐喻放心 • 被压五行山下隐喻定心 • 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 • (二)游戏小说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胡适《西游记考证》 • (三)政治小说论(建国后) • “农民起义”说 •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说。
•
另一方面,又是明代中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 活的折射,其追求自由、要挣脱一切对人的个性束缚、 不满等级制度和反抗性都属于时代精神的反映。
•
《西游记》出现要晚《三国》《水浒》一百多年, 所以,其中时代精神要明显得多,“强者为尊”,不 能忍受屈辱,要求对人和人的才能的尊重,追求个性 自由等,其忠君、封建正统思想要少一些。
西游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西游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西游记,又被称为《西游记吕洞宾献师祖归正法传霹雳斧》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人物丰满、情节曲折、语言风趣幽默,使得西游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瑰宝。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来探讨西游记是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一、故事情节的魅力西游记以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作为基础,刻画了唐僧一行人取经路上的波折经历。
作者吴承恩将这些故事情节处理得诙谐而动人,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也让读者回味无穷。
其中,孙悟空的个性鲜明,行为特立独行,造型奇特,成为整个小说故事的核心。
他与唐僧、猪八戒、沙僧相互配合,一路上经历了世情的考验和磨难,最终完成了取经之旅的壮举。
这些故事情节既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又融入了民间传说,如悟空斗法、猪八戒吃人参果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文化内涵的体现西游记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其中,西游取经的主题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风,表现了人物追求真理、修道成仙的理想追求。
书中所描写的天庭、水帘洞、灵山等景点,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神话和佛教文化的元素。
另外,书中的各类妖魔鬼怪,形象各异,富有民间色彩,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艺术手法的运用西游记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衬托等,有效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
例如,书中常常使用夸张的描写手法来突出人物特点,如孙悟空的一声嘴的响声、猪八戒的大耳朵等等。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音韵、顺口溜和俚语等,赋予了小说一种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中。
西游记不仅在故事情节、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也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读者,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展现着中国古代文学的风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5)西游记
2. 元代是取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西游故事在元杂剧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并进一步神怪化, 如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尤其 是杨景贤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杂剧》,它从唐僧的出身 家世写起,然后由观音菩萨安排奉旨取经,先后收白马、孙 悟空(孙悟空闹天宫压在山下),沙僧、猪八戒等为弟子, 经过女王逼婚、火焰山等磨难,最后取回真经。剧中的人物 和情节都与后来的《西游记》相似。如孙悟空神通广大、铜 筋铁骨、火眼金睛、变化多端、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金棍藏 在耳朵里等等。而且杂剧《西游记》也充满了喜剧意味。 在话本创作方面,至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 平话》。《朴通事谚解》中曾记载有人去买书,要买《西游 记》,别人劝他不要买平话小说,要买四书五经,他说: ‚《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另外书中还转引了《车 迟国斗圣》的故事。与现在的《西游记》的四十六回相同。 在书的注解中也有八条关系到《西游记》故事。如大闹天宫 的故事、一些妖魔的名字都已经具备。从这些片断材料看, 它大大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孙悟空的形象已相当生 动,至此,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结构已大体定型。
(二)主要教科书观点: 1、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西游 记》前后主题是不同的。前七回以‚大闹天宫‛开始,‚突 出了全书的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 要的地位‛,而‚大闹天宫‛的以失败告终,‚寓言般地概 括了封建社会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表现了‘佛法无边’ 和封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 想还不能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从十三回起到全书结 束,‚作品也转入了另一个主题‛,‚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 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 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 代的社会现实。‛ 2、社科院文学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大闹 天宫’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 抗。‛而‚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 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3、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则认为:《西游记》前七回 反映的是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八 十一难主要是表现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完善和幸福。
《西游记》文体类别
《西游记》文体类别《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它是一部以历史传说为基础,通过夸张的情节和虚构的人物描写,寓意深远,警示作用显著的神魔小说。
其文体类别属于神魔小说,融合了神话、佛教和道教的元素,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首先,《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通过主人公孙悟空与一众神仙和妖魔的斗争,展示了一个神奇世界的面貌。
小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明,如玉皇大帝、菩萨、众多妖魔等。
这些神仙和妖魔具有超凡的能力,能飞天遁地,千人千面,善于变幻自己的身形,妙手仁心,救人于危难之中。
他们的身份极高,地位尊崇,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神仙和妖魔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这正是神魔小说的特点之一。
其次,《西游记》描写了一系列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西天取经等。
这些故事情节都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说而来,以夸张的手法加以改编和创作。
比如,孙悟空因为犯下各种罪行,被玉帝贬下凡间,然后在唐僧授意之下带领三位徒弟西天取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精彩的冒险故事。
小说中还涉及到一些神话中的典故,如《风水讲义》中的水帘洞、花果山,以及《火焰山》等等。
这些情节和典故的运用,使整个小说具有了浓郁的神话色彩。
再次,《西游记》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
整个小说是以唐僧师徒四人为主线,描述他们西天取经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和道教的元素渗透至始终。
小说中的菩萨是唐僧的救赎者和引导者,他们救助唐僧师徒,提供指引和帮助。
佛教的教义也反复出现在小说的对白中,如舍身取义等。
同时,道教的哲理和道法也被引入,如道家思想的“道可道,非常道”等。
这些佛教和道教的元素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其不仅具有故事性,更具有了哲学性。
最后,《西游记》还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小说以浪漫的笔法描写了孙悟空等人的形象,他们奇特的形象和各种超凡的能力,使人们感到神秘和遥远。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各种奇遇、冒险和斗争,也给读者带来了刺激和快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教科书观点: 1、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西游 记》前后主题是不同的。前七回以“大闹天宫”开始,“突 出了全书的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 要的地位”,而“大闹天宫”的以失败告终,“寓言般地概 括了封建社会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表现了‘佛法无边’ 和封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 想还不能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从十三回起到全书结 束,“作品也转入了另一个主题”,“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 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 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 代的社会现实。” 2、社科院文学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大闹 天宫’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 抗。”而“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 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3、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则认为:《西游记》前七回 反映的是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八 十一难主要是表现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完善和幸福。
第二节 《西游记》的主题
一、《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西游记》基本上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一(1—7)是 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故事,二(8—12)是唐僧来历及取 经缘由;三(13—100)是西天取经故事。 二、西游记的主题 (一)主要观点: 《西游记》的主题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话题。代表性 的说法有:禅书说;阐发《大学》的修身之书说;修道之书 说;游戏说;滑稽与玩世说;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叛 逆投降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房术说;反映人生说; 追求真理说;表现理想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西游故事在元杂剧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并进一步神怪化, 如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尤其 是杨景贤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杂剧》,它从唐僧的出身 家世写起,然后由观音菩萨安排奉旨取经,先后收白马、孙 悟空(孙悟空闹天宫压在山下),沙僧、猪八戒等为弟子, 经过女王逼婚、火焰山等磨难,最后取回真经。剧中的人物 和情节都与后来的《西游记》相似。如孙悟空神通广大、铜 筋铁骨、火眼金睛、变化多端、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金棍藏 在耳朵里等等。而且杂剧《西游记》也充满了喜剧意味。 在话本创作方面,至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 平话》。《朴通事谚解》中曾记载有人去买书,要买《西游 记》,别人劝他不要买平话小说,要买四书五经,他说: “《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另外书中还转引了《车 迟国斗圣》的故事。与现在的《西游记》的四十六回相同。 在书的注解中也有八条关系到《西游记》故事。如大闹天宫 的故事、一些妖魔的名字都已经具备。从这些片断材料看, 它大大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孙悟空的形象已相当生 动,至此,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结构已大体定型。
(三)近年来的新观点: 1、张锦池《西游记考论》提出本书的主要创作意图是探 究:“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治平人才以及如何对待如 何对待这类人才的问题。认为道学之中已几无治平之人,期望 能有观音式的人物去发现和起用孙悟空式的人物,以扫荡社会 邪恶势力,共建玉华国式的王道乐土。” 2、王志尧等《论西游记的主旨》认为:“取经”就是汲 取经验。吴承恩借助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的经历,组织了一 个取经的班子,其成员都是需要磨砺学习才能符合社会要求的 人。取经只是个外壳,其目的在于让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犯有 各种错误的头脑不健全的无孔、无能、无精之辈包括唐僧这个 空头理论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读无字之书。去西天取经, 就是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汲取经验,取精学能的意思。 3、原形精神说: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 以说是同中有异。其题材、形象及其存在的怪异世界都有着明 显的神话韵味,具有脱胎神话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和中国的还 是外国的上古神话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人类成年期的特征。它 是系统而自觉的文学,而不是零碎朦胧的神话。而前后两个大 的部分,正好形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 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惧艰险的追求探索 精神。
三、版本: 《西游记》的版本较为复杂。可以约略 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区别在于唐僧出 身的有无。 现存最早的明代刊本为万历20年金陵世 德堂本,题“华阳洞天主人校”。清代繁本 系统均题名为丘处机,并根据“释厄传”补 入唐僧出身故事。简本有两种,朱鼎臣编的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杨志和编的《西游 记传》。简本与繁本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 前者是后者的缩写本。
3. 明代是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阶段。 在世代累积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明代 中叶又有大手笔对流传久远的西游故事做出 了创造性的总结,最终写成《西游记》这部 神奇浪漫的巨著,其中既有艺术文字方面的 加工、整理,也有思想内涵方面的提炼、升 华。
二、作者: 现存明代刊本一般署名为“华阳洞天主人校”。 后来清代多数刊本题为丘处机撰。实际上,邱处机 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清代中叶以 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料认为 《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1920年 代,胡适、鲁迅力倡此说,后渐渐得到广泛认同。 但具体作者为谁,目前仍有争论。 吴承恩,151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江苏淮安人。少年即有文名,可惜屡试不第,到 到 三十多岁才补岁贡。曾任长兴县丞,后辞官。 吴承恩一生仕途坎坷,对现实有深刻的体察, 为人善谐好谑,创作风格幽默诙谐。除《西游记》 以外,他还著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和志怪小说 集《禹鼎志》(今失传,只留有序)。
第五章 《西游记》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 版本
一、成书(三个阶段): 1. 唐宋时期是由历史故事向民间故事、俗讲演变的阶段。 唐代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到天竺取 经。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跋涉几万里,历时十七年,终于取 得600多部梵文经典回到长安。 归国后,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 《大唐西域记》,后来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他的取经经历。二书主要是记录历 史事实,其中部分内容也带有传奇性和神异性。 因为取经故事本身具有的传奇色彩,所以从唐代开始, 一些笔记小说如《大唐新语》、《独异志》等中就出现了一 些神奇传闻。真正将这一事件衍化为文学故事形态的是南宋 时刊印的“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该书将一些 神化故事与取经事件融为一体,使文学化的取经故事已具雏 形。书中出现了三藏法师、猴行者、深沙神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