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

合集下载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影响了几百年来的读者和学者。

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四百年来《西游记》的学术史,揭示其在学界的演变和影响,为读者展示这一文学巨作的价值和意义。

一、明代《西游记》学术探究的开端明代是《西游记》学术探究的起点,也为后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当时,《西游记》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不仅家喻户晓,还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高度评判。

明代学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融入了大量的神仙、妖魔、佛教等元素,吸引了浩繁学者的关注。

文人士大夫们对书中的人物、情节进行了探究和谈论,并提出了各自的解读和见解。

二、清代《西游记》学术探究的全面进步清代是《西游记》学术探究蓬勃进步的阶段,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效果。

清代学者纷纷为《西游记》撰写指责性文章,对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寓意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例如,清代学者蒲松龄以其指责性著作《聊斋志异》有名,他对《西游记》的探究也分外深度。

他提出了“性情之学”和“典籍之学”的观点,探讨了《西游记》中的角色性格和道德价值。

三、民国时期《西游记》学术探究的新动向民国时期,《西游记》的学术探究开始出现新的动向。

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介入,为探究者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学者们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西游记》。

同时,对《西游记》的文学性格进行探究也受到了重视。

例如,陆谷孙的《论小说诗》中深度探讨了《西游记》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四、当代《西游记》学术探究的多元进步进入当代,《西游记》的学术探究愈发多元化和深度化。

学者们除了关注篇章结构、人物刻画等基本方面,还开始关注更详尽的问题,如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对《西游记》的影响与解读。

在当代西方探究中,一位重要的学者是刘宓庆,他以其奇特的视角提出了“戏剧性指责”的观点,深度探究了《西游记》中人物干系的戏剧性以及其与剧本的关联。

中国古代文学史《西游记》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西游记》教学课件

小说主旨的多元化,反映了作者和读者对人生、社会多元化 的的理解。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极幻与极真

1、《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
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
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展现出一种奇幻美。

2、幻想虽然奇异,看似异想天开,实际并非随心所 欲的胡思乱想,而总是有生活的依据,无论从全书 或是从细部来看,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因 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唐僧取经故事遗迹‛大多分布在玄奘法师 当初西行求法时所经过的路途或邻近地带, 其内容全为唐僧师徒西行或返回路上发生 的故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两处‚西游记 壁画‛: 第一处:现存最有价值的玄奘取经故事壁 画,相对集中于甘肃安西县境内属于敦煌 石窟艺术系统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幅 取经壁画,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29窟 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 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 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 戏‛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 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 ‚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 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游记》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
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
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 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 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是
既讨人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猪八戒号为佛家

西游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

西游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

西游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西游记》原文译注《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针对《西游记》的原文进行详细的译注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一章:盘古开天地原文:盘古在混沌中开辟了天地,方圆天地初始之时,人、妖、佛、仙四类之神鬼异怪已经差不多了。

盘古死后,骨髓化为五彩神石,天地元气因此形成。

译注:在这一章中,描绘了盘古开辟天地的神奇景象。

盘古通过消化混沌中的物质,创造了天地。

盘古死后,他的骨髓变成了五彩神石,成为了天地间元气形成的源泉。

解析:这一章主要描绘了世界的创造过程,表达了盘古作为天地始祖的伟大力量和不朽精神。

通过消化混沌中的物质,盘古创造了世界的基础,为后来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女娲造人原文:女娲以泥土塑人,人中有红色赤炼作遗民,即汉族人民;有黄色精土作智民,即蜀族人民;另有黄色细土作福民,即粤、越二族人民。

译注:女娲创造了人类,使用不同的土壤塑造了不同的人种。

红色赤炼代表汉族人民,黄色精土代表蜀族人民,黄色细土代表粤、越族人民。

解析:女娲造人是中国传说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这一章表达了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性,不同的人种在这个世界上共同生存,互相交流。

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民族特点。

第三章:牛郎织女原文:银河中的织女和凡间的牛郎相爱。

但天帝不允许,于是将织女迫使回到天界,牛郎绝望而哭倒在地。

乌鸦见状,银河所有的鸟儿都来帮助牛郎,搭起一座天桥,让他们每年一度的相会变为可能。

译注:织女和牛郎相爱,但天帝不允许他们在一起。

织女被迫回到天界,牛郎伤心地倒在地上哭泣。

乌鸦看到后,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搭起一座天桥,使他们每年一度得见面成为可能。

解析:这一章描述了织女和牛郎的爱情故事,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由来。

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爱情的力量和坚持的意义,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第四章: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文:孙悟空为了争夺至尊宝被俘。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四)

第七章汤显祖1、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2、《牡丹亭》和《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有什么异同?3、简述杜丽娘的形象。

(1)杜丽娘出生在名门大家,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

当她有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她只有到梦里去寻找,因无法实现梦中的理想,杜丽娘含恨为情而死。

进入鬼蜮的杜丽娘更加大胆、痴情。

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愿意为情而再生。

她大胆争取还魂复生,复生后更让自己的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

(2)杜丽娘不是先于柳梦梅有了花前月下的那些浪漫情调后,才激发自己的欲望冲动,冲破“男女大防”的限制,而首先是因为春心萌动以后,迫切地感到青春寂寞难耐,因而自然地涌发欲望的冲动才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

这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是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权利,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激进思想的形象阐释。

4、《牡丹亭》主要创作特色有哪些?(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思想主题上:(1)爱情的力量既然能使杜丽娘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那么她也能够征服作为自由爱情死敌的封建礼教,使其不得不认可主人公的叛逆婚姻。

这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却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2)杜丽娘主动寻求爱情,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的过程截然不同,是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权利,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激进思想的形象阐释。

正因如此,《牡丹亭》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

艺术特色:(1)全剧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奇幻与现实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复生等超实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提示人物性格。

中国文学史 西游记

中国文学史       西游记

他师徒们行赏端阳之景,虚度中天 之节,忽又见一座高山阻路。长老勒 马回头叫道:“悟空,前面有山,恐 又生妖怪,是必谨防。”行者等道: “师父放心,我等皈命投诚,怕甚妖 怪!”长老闻言甚喜,加鞭催骏马, 放辔趱蛟龙。
三藏道:“阿弥陀佛!贫僧这件衣服,是东家化布, 西家化针,零零碎碎化来的。你若剥去,可不害杀我也? 只是这世里做得好汉,那世里变畜生哩!”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 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 际上他伪善怕死,表里不一, 欺软怕硬。
却说三个撞祸精,随后赶来。八戒呵呵大笑道:“师父去得好快,不 知在那里等我们哩。”忽见长老在树上,他又说:“你看师父,等便罢了, 却又有这般心肠,爬上树去,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哩!”行者见了道: “呆子,莫乱谈。师父吊在那里不是?你两个慢来,等我去看看。”好大 圣,急登高坡细看,认得是伙强人,心中暗喜道:“造化,造化!买卖上 门了!”即转步,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穿一领缁衣,年 纪只有二八,肩上背着一个蓝布包袱,拽开步,来到前边,叫道:“师父, 这是怎么说话?这都是些什么歹人?”三藏道:“徒弟呀,还不救我一救, 还问甚的?”行者道:“是干甚勾当的?”三藏道:“这一伙拦路的,把 我拦住,要买路钱。因身边无物,遂把我吊在这里,只等你来计较计较。 不然,把这匹马送与他罢。”行者闻言笑道:“师父不济,天下也有和尚, 似你这样皮松的却少。唐太宗差你往西天见佛,谁教你把这龙马送人?” 三藏道:“徒弟呀,似这等吊起来,打着要,怎生是好?”行者道:“你 怎么与他说来?”三藏道:“他打的我急了,没奈何,把你供出来也。” 行者道:“师父,你好没搭撒,你供我怎的?”三藏道:“我说你身边有 些盘缠,且教道莫打我,是一时救难的话儿。”行者道:“好,好,好! 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得七八十遭,老孙越有买卖。”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

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世纪的传承与研究。

本文将述说《西游记》四百年来的学术历程,探究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自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之初,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广受欢迎,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然而,《西游记》并非一部仅能带来娱乐和消遣的作品,它凝结了作者对人类困惑、尊严、道德和智慧的深思。

因此,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为人类社会提供启示和智慧的文化宝库。

《西游记》的研究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关注。

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争论就是关于作者吴承恩的真实身份。

虽然许多研究者认为作者应该是明代的吴承恩,但也有其他观点,认为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可能不仅仅是吴承恩一人的创作,可能还有其他作者的参与。

这样的争论使得《西游记》的研究更加复杂和有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者们对《西游记》经典中的佛教元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佛教在《西游记》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主人公孙悟空的成长和修行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对佛教思想的探究,揭示了《西游记》中对人性、善恶、生死和轮回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佛教元素的研究使得我们更好地理解到《西游记》这一伟大作品的内核所在。

《西游记》所反映的道教元素也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道教的身影在整个故事中随处可见,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孙悟空和观音菩萨两个角色身上。

这些道教元素不仅展示了作者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和掌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道教思想的普遍关注。

对道教元素的深入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到《西游记》这一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此外,学者对《西游记》中的历史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西游记》是一部虚构的神话传说,但它却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之中,虚实相间。

另一方面,《西游记》又不离不弃地反映了明代以来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

通过研究历史和社会问题,《西游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被揭示,使得读者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赏析——《西游记》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赏析——《西游记》
反抗
《西游记》成 书于明代中叶, 是古代长篇小 说的代表作之

作者不详,一 般认为由多人
合作完成
《西游记》以 取经之路为线 索,展现了一 个奇幻的神话
世界
作者介绍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明嘉靖年间出生,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明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西游记》、《射阳先生存稿》等作品 文学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受到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创新思维:孙悟空机 智勇敢、善于变通, 对现代社会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有借鉴意义。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 古代文学名著,西游 记对现代社会的文化 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西游记的版本 与流传
版本演变
明朝吴承恩原著
清朝中期版本
清朝初年版本 现代版本
传播与流传
《西游记》的 版本众多,有 明代吴承恩的 百回本、清代 各种删节本等。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西游记的奇幻情节和角色设定,激发了后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学、 艺术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弘扬正义:强调正义、 勇敢和善良的价值观, 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 设有积极影响。
团队协作:西游记中 的师徒四人团结一心、 共同克服困难,对现 代企业的团队协作和 管理有启示作用。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明朝时 期,社会矛盾尖锐, 文学创作繁荣
作者:吴承恩,明 朝小说家,一生科 举不得志
创作动机:吴承恩 受民间传说和说唱 艺术影响,欲创作 一部神魔小说,以 抒发自己胸中愤懑
作品影响:成为中 国古代第一部浪漫 主义章回体长篇神 魔小说,对后世文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是中 国古代小说的代 表作之一,具有 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文学地位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明后期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一)在儒、道、释“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影响,吸取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

(二)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第一节《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比较:(一)不一致:《三国》《水浒》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发虚构,是“实”与“虚”的结合而以“真”的假象问世;(二)《西游记》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1.唐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门徒辨机辑录玄奘口述所见所闻成《大唐西域记》尽管“皆存实录,匪敢雕华”,由于宗教家心理,难免染上神异色彩→其弟子慧立、彦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赞颂师父,弘扬佛法中,不时用夸张神化笔调穿插离奇的故事→唐末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记录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2.成书于北宋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似为“说经”话本,虽文字粗略,故事简单,尚无猪八戒,“深沙神”也只出现一次,但大致勾画《西游记》基本框架,并开始将取经历史故事文学化。

(2)出现猴行者形象,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实际已成主角,是孙悟空的雏型。

原型:“石中生人”夏启、“铜头铁额”蚩尤、“与帝争位”刑天及猿猴成精的奇闻异说如唐李公佐《古岳渎经》“形若猿猴”的淮涡水怪无支祁,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

3.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渐趋定型。

猪八戒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剧中深沙神改称沙和尚。

4.元末明初,有故事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残文“梦斩泾河龙”内容相当于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主人物、情节结构大体定型,有关孙悟空的描写已与百回本《西游记》基本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教科书观点: 1、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西游 记》前后主题是不同的。前七回以“大闹天宫”开始,“突 出了全书的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 要的地位”,而“大闹天宫”的以失败告终,“寓言般地概 括了封建社会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表现了‘佛法无边’ 和封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 想还不能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从十三回起到全书结 束,“作品也转入了另一个主题”,“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 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 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 代的社会现实。” 2、社科院文学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大闹 天宫’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 抗。”而“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 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3、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则认为:《西游记》前七回 反映的是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八 十一难主要是表现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完善和幸福。


第二节 《西游记》的主题
一、《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西游记》基本上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一(1—7)是 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故事,二(8—12)是唐僧来历及取 经缘由;三(13—100)是西天取经故事。 二、西游记的主题 (一)主要观点: 《西游记》的主题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话题。代表性 的说法有:禅书说;阐发《大学》的修身之书说;修道之书 说;游戏说;滑稽与玩世说;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叛 逆投降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房术说;反映人生说; 追求真理说;表现理想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西游故事在元杂剧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并进一步神怪化, 如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尤其 是杨景贤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杂剧》,它从唐僧的出身 家世写起,然后由观音菩萨安排奉旨取经,先后收白马、孙 悟空(孙悟空闹天宫压在山下),沙僧、猪八戒等为弟子, 经过女王逼婚、火焰山等磨难,最后取回真经。剧中的人物 和情节都与后来的《西游记》相似。如孙悟空神通广大、铜 筋铁骨、火眼金睛、变化多端、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金棍藏 在耳朵里等等。而且杂剧《西游记》也充满了喜剧意味。 在话本创作方面,至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 平话》。《朴通事谚解》中曾记载有人去买书,要买《西游 记》,别人劝他不要买平话小说,要买四书五经,他说: “《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另外书中还转引了《车 迟国斗圣》的故事。与现在的《西游记》的四十六回相同。 在书的注解中也有八条关系到《西游记》故事。如大闹天宫 的故事、一些妖魔的名字都已经具备。从这些片断材料看, 它大大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孙悟空的形象已相当生 动,至此,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结构已大体定型。




(三)近年来的新观点: 1、张锦池《西游记考论》提出本书的主要创作意图是探 究:“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治平人才以及如何对待如 何对待这类人才的问题。认为道学之中已几无治平之人,期望 能有观音式的人物去发现和起用孙悟空式的人物,以扫荡社会 邪恶势力,共建玉华国式的王道乐土。” 2、王志尧等《论西游记的主旨》认为:“取经”就是汲 取经验。吴承恩借助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的经历,组织了一 个取经的班子,其成员都是需要磨砺学习才能符合社会要求的 人。取经只是个外壳,其目的在于让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犯有 各种错误的头脑不健全的无孔、无能、无精之辈包括唐僧这个 空头理论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读无字之书。去西天取经, 就是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汲取经验,取精学能的意思。 3、原形精神说: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 以说是同中有异。其题材、形象及其存在的怪异世界都有着明 显的神话韵味,具有脱胎神话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和中国的还 是外国的上古神话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人类成年期的特征。它 是系统而自觉的文学,而不是零碎朦胧的神话。而前后两个大 的部分,正好形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 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惧艰险的追求探索 精神。


三、版本: 《西游记》的版本较为复杂。可以约略 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区别在于唐僧出 身的有无。 现存最早的明代刊本为万历20年金陵世 德堂本,题“华阳洞天主人校”。清代繁本 系统均题名为丘处机,并根据“释厄传”补 入唐僧出身故事。简本有两种,朱鼎臣编的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杨志和编的《西游 记传》。简本与繁本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 前者是后者的缩写本。


3. 明代是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阶段。 在世代累积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明代 中叶又有大手笔对流传久远的西游故事做出 了创造性的总结,最终写成《西游记》这部 神奇浪漫的巨著,其中既有艺术文字方面的 加工、整理,也有思想内涵方面的提炼、升 华。



二、作者: 现存明代刊本一般署名为“华阳洞天主人校”。 后来清代多数刊本题为丘处机撰。实际上,邱处机 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清代中叶以 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料认为 《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1920年 代,胡适、鲁迅力倡此说,后渐渐得到广泛认同。 但具体作者为谁,目前仍有争论。 吴承恩,151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江苏淮安人。少年即有文名,可惜屡试不第,到 到 三十多岁才补岁贡。曾任长兴县丞,后辞官。 吴承恩一生仕途坎坷,对现实有深刻的体察, 为人善谐好谑,创作风格幽默诙谐。除《西游记》 以外,他还著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和志怪小说 集《禹鼎志》(今失传,只留有序)。
第五章 《西游记》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 版本



一、成书(三个阶段): 1. 唐宋时期是由历史故事向民间故事、俗讲演变的阶段。 唐代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到天竺取 经。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跋涉几万里,历时十七年,终于取 得600多部梵文经典回到长安。 归国后,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 《大唐西域记》,后来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他的取经经历。二书主要是记录历 史事实,其中部分内容也带有传奇性和神异性。 因为取经故事本身具有的传奇色彩,所以从唐代开始, 一些笔记小说如《大唐新语》、《独异志》等中就出现了一 些神奇传闻。真正将这一事件衍化为文学故事形态的是南宋 时刊印的“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该书将一些 神化故事与取经事件融为一体,使文学化的取经故事已具雏 形。书中出现了三藏法师、猴行者、深沙神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