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1(第二课时)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第2课时》【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2课时,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普罗旺斯地区偶然遇到了一个牧羊人,他独自一人在荒凉的高山高原上种植树木,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最终将荒凉之地变成了绿洲。
本文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绿化家园。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人物品质,以及从中汲取道德教育方面还需要引导。
另外,学生可能对普罗旺斯地区和植树的意义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理解牧羊人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品质,从中汲取道德教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教学法:以牧羊人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准备生字词表,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普罗旺斯地区,引导学生对文章背景有所了解。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一个人能做些什么?”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芒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根底上,理清思路。
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
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举例解释:
- 在讲解生字词时,通过例句展示词语的用法,如“他的顽强精神感染了我们”,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
-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以课文为例,指出作者在叙述中的转折点,如何通过环境的对比凸显牧羊人的作用。
4.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了解植树造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5.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
6.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能力。
2.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感受作者通过寓言故事传达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3. 增强学生思维品质,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种植树木,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它是环保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牧羊人通过植树,改变了一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绿洲。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造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环境。
在课堂氛围方面,我觉得整体上还是比较融洽的,学生们在讨论和分享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发言时显得紧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我会在课堂上更多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植树造林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通过学习牧羊人的坚持和付出,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我意识到在讲解词汇和短语时,需要更加注重语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和理解这些词汇。这样,他们在运用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此外,对比手法的分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今后我需要寻找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举例:分析文中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体会作者对牧羊人行为的赞赏。
2.教学难点
a.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结合: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环境描写如何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图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环境变化与牧羊人的情感变化联系起来。
b.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在运用新学的词汇和短语时,可能会出现搭配错误或语境误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人类为了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现象,在大地上种植树木的活动。它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对讨论话题不熟悉。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的讨论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的基本概念。植树是指种植树木,它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它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牧羊人植树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环境,造福人类。
2.教学难点
-情感理解与体会:深入理解作者对牧羊人植树行为的赞赏之情,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征,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写作技巧的运用:将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在描写自然和人物方面。
-口语交际中的逻辑表达:在讨论和表达中,能够组织合理的语言结构,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秋天的怀想》中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掌握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牧羊人的形象,理解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意义。
3.探讨作者通过描写牧羊人植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核心素养】1.熟记“涸、坍塌”等字词的读音,熟记“慷慨、酬劳”等词语的字形,理解“不毛之地”的含义。
(重点)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重点)3.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4.感悟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
(素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执着坚毅的牧羊人,深深为他的精神所震撼。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一下文章的写法。
【探究学习】(一)研读课题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明确: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
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二)研读写法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篇文章也是“奇迹”,你能说说“奇”其在什么地方吗?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
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明确:(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3)对比手法。
(4)插叙的手法。
2.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5段)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中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和突出主题中的作用。
3.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培养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和突出主题中的作用。
2.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培养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
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解析。
二、课文讲授1.感知人物形象(1)以“他是一个的人。
”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
“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地询问”下才道出。
这也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还可以总结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的人,等等。
注意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证明观点。
(2)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艾力泽·布菲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将荒凉的牧场变成了绿洲的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写作手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深层含义、感悟文章主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领悟到坚持不懈、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写作手法的把握。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源。
2.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3.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牧羊人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学习重点词汇与句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语言表达方式。
举例:重点词汇如“坚持不懈”、“绿化”等,句式如“一边……一边……”。
(3)培养阅读策略: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如快速阅读、细读、品味阅读等,提高阅读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情感,培养独立思考与感悟能力。
2.增强文学鉴赏素养:分析课文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3.丰富文化底蕴: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展示成果时也能做到条理清晰。这说明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多组织此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举例: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细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
(1)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举例:如何理解文章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需要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
(2)课文表达手法的理解: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难以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理解《植树的章分析: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口头表达:通过复述故事、讨论问题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思想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的品质。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环保意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写作手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点,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说说本文的结构划分,并简要说出各部分的大意。
2.指名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后,教师口头提问: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志明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这部分概括写牧羊人的崇高品质。
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的故事展开做好了铺垫。
同时,作者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反复熟读第2~20自然段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文中写到作者有几次见到牧羊人?每次见到牧羊人的情形各是怎样的?⑵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无边无际的荒野”环境有什么作用?⑶课题为“植树的牧羊人”,那么,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呢?⑷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又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的?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将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和记录员,由小组长牵头组织组员讨论(⑴⑵题指定组长回答,⑶⑷题各组抢答)。
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最后整理成答案,以备小组长答题。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评价后归纳。
明确:⑴有三次:“我”第一次是到这里(高原)旅行,看到的是一片荒凉景象,和牧羊人简单交谈后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二次“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了解到“牧羊人”改行为养蜂,除了种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可喜的是“我”看到了溪水。
“我”第三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已经变长绿洲,充满生机,美丽富饶。
⑵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为突出中心服务。
这里细致地描写荒凉环境,是为后面牧羊人植树做好铺垫。
这里的荒凉原野、废弃家园、稀少人烟、贫瘠土地、干燥气候都与后文充满生机,美丽富饶的情景形成对照,重点突出牧羊人的贡献和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⑶从“我”第二次见到牧羊人可知,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
种橡树的情形: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3)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文章中美的事物、情感可能缺乏敏感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品味文章中的美。
举例:分析文章中描绘自然环境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
(4)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将文章中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牧羊人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牧羊人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章主题的理解:《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牧羊人坚持植树,改变荒漠的故事,展现了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所展现的内在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教学资源(统编版)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默读课文,摘取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圈点勾画法,从词句、理解、结构三个层面勾画关键语句,感悟课文。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牧羊人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学会默读,运用圈点勾画法,从词句、理解、结构三个层面勾画关键语句,感悟课文。
三、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教学设计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教授学生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有一篇文章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荒原上,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你想知道这篇文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树的牧羊人》,学后看看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介绍背景《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用23年时间为我们写的震撼心灵的环保主题的故事,当这本书送到出版商手里时,仅仅有7页是打字机打出来的,其余全部是作家一笔一笔手写的。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植树的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3.培养热爱大自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植树的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因为心中有爱,白求恩医生可以超越国家的界限,不远万里,帮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战斗,直至奉献生命。
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小说《植树的牧羊人》,看一看一个平凡的老人,因为心中有爱,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战争的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归类,大多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代表作品有《屋顶上的轻骑兵》《面包师的老婆》等。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一个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1.认读生字,给加红字注音。
帐篷()废墟()坍塌( ) 干涸()戳()慷慨( ) 琢磨()浇灌()帐篷( )山毛榉()薰衣草()溜达()酬劳()沉默寡言()白桦树 ( ) 2.解释词语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词语。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将荒凉的牧场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课文传达了坚持、勤劳、热爱自然等价值观。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坚持不懈等积极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3.视频或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节奏的把握。
之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问题,以检验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和分享对课文中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4.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对《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梳理,认识了一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执著坚毅的牧羊人,深深为他的精神所震撼。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一下文章的写法和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1.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前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荒芜凄凉、毫无生机的情形,与后文长着大片挺拔树木的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夸张、比喻。
将“狂风呼啸”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突出了当地环境的恶劣。
)2.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后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灰灰的薄雾”指牧羊人在高原种的树,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出高原的变化,暗示牧羊人种的树已初具规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1(第二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近艾力泽·布菲。
二、精读研析1.走近老人。
杂志社准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短片,如果由你当导演,你会拍摄哪些镜头?会设计怎样的画外音?请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并分析相关语句,完成拍摄任务的脚本设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和侧面表现老人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圈画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描写环境的语句、前后关联照应的语句作为画面描述备选。
圈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个人感触较深的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作为画外音备选。
示例:2.比较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
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
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
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
争来争去,没完没了。
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
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预设1:认同。
这段文字介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状况,与老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
这段文字显然不能出自沉默寡言的老人之口,而“我”又是个路过的旅行者,不可能对附近村民的过往生活了解得如此详细,所以缺乏信息来源渠道,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预设2:不认同。
村民的逃离反衬老人的坚守,村民的破坏反衬老人的创造。
这段文字为后文人们重返家园作铺垫,在对比中凸显老人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更能表现老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叙事视角与侧面描写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老人创造了奇迹。
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
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1.全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看句”,深入体味第一人称表达的妙处,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浸淫情怀。
2.通过“看词”“看意”,走近作者,走进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高贵灵魂,进而明晰“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聊了聊艾力泽·布菲,这个可敬可爱的牧羊老人,他的精神与我们的愚公精神有相似相通之处呢!这样的人值得人们记录他们,值得全世界瞩目他们。
我们来看看作者让·乔诺是如何来面对面记录牧羊老人的行动的?【设计意图】这样的课堂导入是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缀接与过渡,回应第一课时拓展的问题,又自然引出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学习问题,让学生学会温故知新,前后勾连。
二、看句——“我”见天地“我”见众生跳读寻找包含“我”与“他”词语的语句,思考辨析:“我”与“他”出现在同一空间里,能读出一种什么味道?[投影展示]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
可是,他没有。
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
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活动小结】本文虽是小说,以“我”写“他”,真实客观本文虽是小说,以“我”看“他”,专注真诚本文虽是小说,以“我”读“他”,深情留念本文虽是小说,以“我”阅“他”,钦佩敬仰本文虽是小说,以“我”思“他”,惺惺相惜2.寻找文中含有“我们”的语句,深情朗读,“我们”包含一种怎样的情怀?[投影展示]我们一起喝了热汤。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活动小结】透过“我们”,看见了世界的温暖和谐;透过“我们”,看见了奉献的无私忘我;透过“我们”,看见了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心手相牵;透过“我们”,看见了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坦诚相待。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让-乔诺笔下的坚持与改变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让-乔诺笔下的坚持与改变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中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牧羊人的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会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对自然和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行为及其对环境变化的积极影响。
•分析牧羊人形象,体会其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环保理念和人文情怀,形成个人见解。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教学资源•教材《植树的牧羊人》原文及注释•植树造林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朗读、问题引导、图片展示等)•学生预习材料(含生字词预习、背景知识介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见解,促进思维碰撞。
•情感体验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要点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环保的简短故事或现实案例,引出环保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设疑导入:提问学生:“如果你有一片荒芜的土地,你会怎么做来改变它?”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精读分析:•分析牧羊人植树的行为动机、过程及结果,理解其对环境变化的积极影响。
•探讨牧羊人形象,通过关键语句和细节描写,体会其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课文片段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近艾力泽·布菲。
二、精读研析
1.走近老人。
杂志社准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短片,如果由你当导演,你会拍摄哪些镜头?会设计怎样的画外音?请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并分析相关语句,完成拍摄任务的脚本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和侧面表现老人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圈画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描写环境的语句、前后关联照应的语句作为画面描述备选。
圈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个人感触较深的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作为画外音备选。
示例:
2.比较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
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
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
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
争来争去,没完没了。
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
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预设1:认同。
这段文字介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状况,与老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
这段文字显然不能出自沉默寡言的老人之口,而“我”又是个路过的旅行者,不可能对附近村民的过往生活了解得如此详细,所以缺乏信息来源渠道,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预设2:不认同。
村民的逃离反衬老人的坚守,村民的破坏反衬老人的创造。
这段文字为后文人们重返家园作铺垫,在对比中凸显老人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更能表现老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叙事视角与侧面描写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
老人创造了奇迹。
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
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1.全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2.结合有关语句,论证观点。
要求:主动展示,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
预设:
包含一种力量:克服艰难、改造恶劣环境的信念鼓舞人。
包含一种精神: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人。
包含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享之道教导人。
包含一个背景:战后百废待兴、创造新生的故事抚慰人。
包含一种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警醒人。
包含一个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见证奇迹吸引人。
设计意图
解读文章主旨,挖掘作品价值,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四、推介“植树人”
我们的社会中也有许多默默“植树”的人。
试为他/她写一段文字,宣传他/她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提示:可参考本文,采用“议一叙一议"的写作思路:总起议论,简洁凝练;叙述部分语言力求平实,客观描述人物事迹,再现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议论抒情结合,引起读者共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当代生活。
体会现实意义。
珍视生命,思考人生。
五、布置作业
阅读原文和绘本《植树的男人》,有条件的同学还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植树的牧羊人》。
比较同一题材的三种艺术形式在人物、叙事、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尝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视野,比较阅读,培养高阶思维。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