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1(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近艾力泽·布菲。

二、精读研析

1.走近老人。

杂志社准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短片,如果由你当导演,你会拍摄哪些镜头?会设计怎样的画外音?请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并分析相关语句,完成拍摄任务的脚本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和侧面表现老人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圈画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描写环境的语句、前后关联照应的语句作为画面描述备选。圈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个人感触较深的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作为画外音备选。

示例:

2.比较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争来争去,没完没了。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预设1:认同。这段文字介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状况,与老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这段文字显然不能出自沉默寡言的老人之口,而“我”又是个路过的旅行者,不可能对附近村民的过往生活了解得如此详细,所以缺乏信息来源渠道,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预设2:不认同。村民的逃离反衬老人的坚守,村民的破坏反衬老人的创造。这段文字为后文人们重返家园作铺垫,在对比中凸显老人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更能表现老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叙事视角与侧面描写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

老人创造了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1.全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2.结合有关语句,论证观点。

要求:主动展示,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

预设:

包含一种力量:克服艰难、改造恶劣环境的信念鼓舞人。

包含一种精神: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人。

包含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享之道教导人。

包含一个背景:战后百废待兴、创造新生的故事抚慰人。

包含一种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警醒人。

包含一个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见证奇迹吸引人。

设计意图

解读文章主旨,挖掘作品价值,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四、推介“植树人”

我们的社会中也有许多默默“植树”的人。试为他/她写一段文字,宣传他/她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提示:可参考本文,采用“议一叙一议"的写作思路:总起议论,简洁凝练;叙述部分语言力求平实,客观描述人物事迹,再现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议论抒情结合,引起读者共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当代生活。体会现实意义。珍视生命,思考人生。

五、布置作业

阅读原文和绘本《植树的男人》,有条件的同学还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比较同一题材的三种艺术形式在人物、叙事、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尝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视野,比较阅读,培养高阶思维。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