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鹧鸪天·寻菊花无有翻译赏析
宋无名氏《鹧鸪天六○首》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宋无名氏《鹧鸪天六○首》原文、赏析、鉴赏、翻译作者:宋无名氏宝炬金莲一万条。
火龙围辇转州桥。
月迎仙仗回三殿,风递韵音下九霄。
登复道,听鸣鞘。
再颁酥酒赐臣僚。
太平无事多欢乐,夜半传宣放早朝。
别得东皇造化恩。
黛消铅褪自天真。
耻随庾岭花争白,疑是东篱菊返魂。
风淡淡,月盈盈。
麝煤沈馥动孤根。
寒蝉冷蝶知何处,惟有蜂房不待春。
不贪名利乐优游。
收转心猿踢气球。
日享三餐朋友饭,夜眠一宿玉人缕。
真快活,度春秋。
从他乌兔走无休。
或时戏耍名园里,或把长竿湖上游。
步障移春锦绣丛。
珠帘翠幕护春风。
沈香甲煎薰炉暖,玉树明金蜜炬融。
车流水,马游龙。
欢声浮动建章宫。
谁怜此夜春江上,魂断黄梁一梦中。
彻晓华灯照凤城。
犹嗔宫漏促天明。
九重天上闻花气,五色云中应笑声。
频报道,奏河清。
万民和乐见人情。
年丰米贱无边事,万国称觞贺太平。
春入江梅破晚寒。
冻枝惊鹊语声乾。
离愁满抱人谁问,病耳初闻心也宽。
风细细,露珊珊。
可堪驿使道漫漫。
斜梢待得人来後,簪向乌云仔细看。
春晓千门放钥匙。
万官班从出祥曦。
九重彩浪浮龙盖,一点红云护赭衣。
车马过,打球归。
芳尘洒定不教飞。
钧天品动回銮曲,十里珠帘待日西。
此夕薰风息舜弦。
明朝早振蓐收权。
鹊饶喜舌喧华屋,烛富祥光耀绮筵。
宣玉旨,敕炎官。
月宫催诞跨鸾仙。
福如沧海无穷极,寿比灵椿过八千。
当日名驹产渥洼。
追风千里堕君家。
不辞贤路甘栖棘,来伴河阳且种花。
梅试雪,酒潮霞。
寿觞还捧笑声哗。
唐朝九相青毡旧,为报新堤早筑沙。
冬至阳生才两日,欣逢伯氏绂麟辰。
鶺鴒原上欢声沸,棣萼堂前喜气新。
斟九酝,劝千巡。
华途从此问云津。
杨前未把耆年祝,且愿青云早致身。
风约微云不放阴。
满天星点缀明金。
烛龙衔耀烘残雪,羯鼓催花发上林。
河影转,漏声沈。
缕衣罗薄暮云深。
更期明夜相逢处,还尽今宵未足心。
鹤算遗芳绩世传。
武夷来作散神仙。
柳营隐隐兵戎整,兰砌诜诜子舍贤。
倾柏酒,爇沉烟。
殷勤起舞祝长年。
行须一札飞鸦诏,促缀银班侍九天。
虎掌葵花一锭银。
全凭巧匠弄精神。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作者: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译文:高洁鲜艳的黄色菊花枝头,生发出来一丝微寒,人生短暂别放过杯中美酒,定要把它樽樽喝干。
在那狂风斜雨的时候,冒雨迎风吹奏横笛,在醉态朦胧中,头上插着黄花倒戴头冠。
只要健康地活着,就要奋力加餐,还要随着歌舞的节奏,尽情地玩乐寻欢。
美丽的黄花和斑白的头发相互牵挽,尽可让当今那些媚世的人侧目而视,冷眼相看。
《鹧鸪天》赏析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
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
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
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
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
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
“身健,且加餐。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

鹧鸪天⾟弃疾译⽂及赏析鹧鸪天⾟弃疾译⽂及赏析 鹧鸪天是词牌名。
双调,五⼗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调都有。
鹧鸪天⾟弃疾译⽂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鹧鸪天 ⾟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寒林点暮鸦。
⼭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家。
城中桃李愁风⾬,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刻画,(1分)同时词⼈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破”字,不仅有动态,⽽且让⼈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量和速度,⼀个“鸣”字⼜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点”写寒鸦让⼈不觉得伤感、凄凉。
(1分)词⼈⽤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笔下,写得充满⽣机与活⼒,读来情味盎然。
(1分) (2)(4分)运⽤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的农村、农村春⾊的热烈赞美之情。
(2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赏析 ⾟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选的这⾸却很清丽,⾜见伟⼤的作家是不拘⼀格的。
《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
上半⽚“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
可以暗⽰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
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七⾔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最难写,因为它⼀⽅⾯接着上半⽚发展,⼀⽅⾯⼜要转⼊⼀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对于全⾸的成功与失败有很⼤的关系。
从表⾯看,这⾸词的下半⽚好象仍然接着上半⽚在写景。
秋瑾《鹧鸪天》赏析-万里雄行

秋瑾《鹧鸪天》赏析-万里雄行鹧鸪天《鹧鸪天》秋瑾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鹧鸪天赏析浩大的中华历史上,能留下名字的女性委实不多,而以武功事业留下名号的更少之又少。
秋瑾虽不像武则天那样成就一番霸业,也不像秦良玉那般以战功封侯,但其异于常人的胆识、对近代政治做出的贡献和留下的爱国豪情让我们至今都钦佩不已。
秋瑾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后葬到杭州西泠桥侧。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与宋庆龄游杭州,专程凭吊秋瑾,在秋瑾墓前,孙中山感慨道:“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
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63年后的1979年,宋庆龄为绍兴的秋瑾纪念馆题词,写道:“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人皆以为“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的遗言,但这句实际是秋瑾引用了清代诗人陶澹人的诗句。
而真正代表秋瑾诗文之豪情的莫过于这首《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作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当时,不到20岁的秋瑾赴日不久。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一开篇就把祖国的命运摆在眼前,爱国之情直接迸发出来。
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之后,祖国的“沉沦”就一天天的让人深感“不禁”。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政变、《辛丑条约》……中国在深受凌辱的同时,也不得不向世界靠拢,这样也有了人们的觉醒。
近代最早觉醒,并意识到要担当起拯救祖国重任的秋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识进步女性,并和她们义结金兰。
秋瑾当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二人往来,三人情同手足,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对月抚琴或下棋谈论国事。
后来她们三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为中国近代民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鹧鸪天·东阳道中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
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篇1鹧鸪天·东陽道中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译文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鉴赏】这首词中的“东陽”,即今浙江省东陽县。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陽途中所作的。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著意寻春懒便回。
何如信步两三杯。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翻译有意游春,但感觉困乏便不再前行,不如随便走走找个地方喝上几杯。
游山刚到绝佳处,但再走感到疲倦,诗还没有写成,可好雨忽来似乎催促快点写完。
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看到路旁野花盛开,红的红,粉的粉,很是好看。
谁家出门的女儿在寒食节这一天回家探亲,欢声笑语从桑林的小路上走来。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鹅湖:鹅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
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
懒,指了无情趣。
信:放任。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
赏析这是一首寻春的小词。
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他的寻春感受,而是在小词的开端,娓娓如话家常,将读者逐渐引入胜境:“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不如喝上几杯酒,在家门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
其实,辛稼轩自己就是那种“着意寻春”的人。
为了寻春,他风雨无阻,阴晴不避:“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鹧鸪天》)作者“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满庭芳》)。
他寻求、欣赏春天的妙趣,真可以说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程度。
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此《鹧鸪天》小词中,他不但一开端就否定了“着意寻春”的佳处,而且还进一步辩解道:“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作者又说:刻意游春之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见到“山才好处”,人却已经疲惫不堪了,哪里还有十足的精神去赏春呢?有的时候,人的诗思还未成熟,而一场急雨却过早地来催他做诗,那诗就不可能做得好。
词题为“鹅湖归病起作”,说明作者前不久游览了名胜鹅湖山(今江西铅山县东)。
从鹅湖归来后,他生了病。
这一次他病得大概还不轻,性情倔强的词人不得不卧床休养了。
一贯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的辛稼轩自被朝廷罢黜后,常常借游山水来消除心中愤懑。
《鹧鸪天》全词翻译赏析

《鹧鸪天》全词翻译赏析《鹧鸪天》全词翻译赏析[出自] 北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译文1: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译文2: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
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
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
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
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
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
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
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
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
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
夜雨滴到天明。
句解:“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作者悼念亡妻词中的两句。
风雨交加之夜,作者卧不能寐。
面对妻子过去睡的床,而今人去床空,再也无人对谈,只有凄风苦雨敲打南窗的声响。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第一篇: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聚散匆匆不偶然。
二年遍历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前言】《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两年之内,作者走马灯似的调迁,既无法实现其“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又苦于宦海**的险恶,心情本已十分抑郁;眼前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故有“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之句,姑且对景痛饮以遣离愁而已。
感情真实,造语质朴。
换头三句,承“风月”而来。
春光明媚,翠色扑人,无奈分襟在即,则此乐景又反使人增加惜别之情。
全词篇幅虽短,但能将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置于一处抒写,并照顾到景物的衬托,也颇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吐露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注释】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②风月:指美好景色。
③莫放:莫唱,莫奏。
管弦:泛指乐器。
④萦绿带:绿水环绕似带。
⑤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
⑥东湖:名胜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东南【翻译】我们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们捉弄的。
让我们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
看这绿水的江河,像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
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
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鉴赏】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
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
李清照《鹧鸪天》赏析

秋去冬来,年华向晚,万木萧索,站在季节转角处,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萦绕在心间。
那些随风而落的红叶,褪尽霓裳的残荷,傲霜而立的梧桐,仿佛都在诉说着季节的荒凉。
800多年前,李清照写下一首《鹧鸪天》,道尽家国之思,半是凄凉,半是洒脱,令人回味无穷。
鹧鸪天李清照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⑴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
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
《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琐窗: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
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
⑵酒阑:酒尽,酒酣。
阑: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
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⑶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⑷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⑸随分:随便,随意。
尊前:指宴席上。
尊:同“樽”。
⑹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翻译】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
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1.首句中“上”字运用极妙,请简要分析。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鹧鸪天 寻菊花无有,戏作》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陈与义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1]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傲立春寒中,经雨不谢。
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
“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16.本诗颔联“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运用了对比手法。
下列诗句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王冕《白梅》)C.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
(王雱《绝句》)D.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李彭《春日怀秦髯》)17.《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
请以本诗和杜甫的《春望》,比较分析。
(6分)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陈与义的《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写道“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诗人以酒寄情。
“酒”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诗人们往往借饮酒抒心中复杂思绪,如范仲淹《苏幕遮》中“①,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③,④”。
诗人们也常以诗酒唱和,抒雅士情怀,如《兰亭集序》中“⑤,⑥”。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鹧鸪天·桂花①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 年)之后。
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青州乡里约一年之久。
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
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色黄而冠之以“轻”和“暗淡”,说明它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人。
B.开头两句正面描绘了桂花,从第三句开始作者就生动地叙述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招人妒的原因。
C.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D.“骚人”指的是屈原。
作者指责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2.作者对桂花持怎样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审美观点?(6 分)答1.B(5 分)【展开了形象化地议论,而不是“叙述”,表明了她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的态度。
】2.对桂花的态度:①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桂花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芳香常飘人间。
(2 分)②为桂花没有被屈原收入《离骚》鸣不平。
(2 分)作者的审美观点:作者推崇内在美。
本词表现了词人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
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的推崇。
(2 分)【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⑶“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
“骚人”、“楚人”均指屈原。
可煞:疑问词,犹可是。
情思:情意。
何事:为何。
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鹧鸪天 全文注释及译文

鹧鸪天全文注释及译文鹧鸪天,隔秋声:鹧鸪在秋天隔着遥远的声音传来鹧鸪啼时伤恰处:当鹧鸪啼叫时,表达的是伤感之情风雨送愁君去后:在君离开之后,风雨伴随着我的忧愁天涯此去无消息:君已经离开远走他乡,我无法得知君的消息渐随丹禁生晚景:渐渐地随着天子的禁令而经历晚年的岁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西风吹散了灿烂的晚霞,汉家帝陵也随之残破一片冰心在玉壶:一颗纯净的冰心被珍藏在玉壶之中独立谁人与争夸:孤立而独立,没有与之相争的人夸耀监护琵琶闻蛮语:碧玉琵琶传出的声音中听到了蛮族的语言残云彩,碧水寒:残留的云彩如彩带般,碧水清寒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中飞鸟已绝迹,万径中人踪已消失【注释】:鹧鸪:鸟名,和鸣,古人常以它为怨诗的对象。
天:此处指天空。
隔:间隔,遥远。
秋声:秋天的声音,指鹧鸪的啼叫声。
嗟:叹息。
伤:受伤,忧伤。
恰:正好。
渐:渐渐地。
丹禁:指皇帝的禁令。
晚景:晚年的景象。
冰心:纯洁的心灵。
玉壶:古代用来盛放珍贵物品的容器。
谁人:通过此句表达人无与之比拟,独自杰出。
琵琶:古代弹奏的乐器之一。
蛮语:指南方地区的方言。
残云:路边残留的云朵。
碧水:清澈的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
【译文】:鹧鸪声在秋天里隔着渺远的距离传来,当鹧鸪啼叫的时候,是自然表达伤感之情。
在你离去之后,风雨伴随着我深深的忧愁。
你已经远离天涯,我却没有你的消息。
我渐渐体验到晚年,如同受到丹禁的限制。
西风吹散了晚霞,而汉家帝陵也残破不堪。
一颗纯洁的心被珍藏在玉壶之中,孤立而独立,没有与之相争的人夸耀。
听到碧玉琵琶传出的声音中似乎含有蛮族的语言。
残留的云朵如彩带般美丽,而清澈的水则寒冷透彻。
千山中已经没有飞鸟的踪迹,万径中亦已没有人的足迹,显得十分荒凉。
这篇文章以《鹧鸪天》这首古文诗为题材,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远行者的思念和伤感之情。
通过对每个诗句的注释和译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文章的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流畅,辅以详细的解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意。
辛弃疾《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辛弃疾(宋代)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译文官场腐朽,人人掩鼻而过,自古以来只有酒是香的。
自从隐居在云烟畔,生活潇洒、闲适,每天都欣赏歌舞,好不自在。
叫上伙伴,一起来欣赏秋光。
重阳节快要到了,菊花还不盛开,是因为何事要避开重阳节吗?看来要想菊花开的热烈绚烂,还要等待一阵秋风,等待一夜霜寒。
注释云烟畔: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
黄花:菊花。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赏析稼轩词,大多都借景抒情、以物言志,这首词也不例外。
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
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
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嫉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
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掩鼻”二字,本于《孟子。
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
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
“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
“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
“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
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

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这首词开头勾画闲居环境,苍烟落照,一尘不染,仿佛与污浊的尘世完全隔离。
接下来由环境而生活,竹林把酒,诗书漫卷,卧看行云,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后那般闲适惬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和收藏!鹧鸪天陆游(宋)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译文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
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注释玉瀣(xiè):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
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
元:通假字,同“原”,本来。
赏析鹧鸪天是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醉梅花》等。
因郑嵎(唐朝诗人)有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而取名。
《鹧鸪天》也是曲牌名,分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
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
宋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官宦之家。
他出生第二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兵攻陷,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此自幼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任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赐进士出身,任夔州通判,两年后投身军旅。
官至宝章阁待制。
这是一首借物寄志的小词曲。
作者过着非常优越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简直像神仙一样了。
但是,这种生活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吗?作者提出这样的质问,是不是很奇怪,是太贪婪了呢!还是有他的苦衷?请听:第一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新干县四小小学语文品味宋词一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语文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老居瓢泉之稼轩达观乐天,由闽放废原因是遭忌被谗,蒙受不白之冤,但他毕竟不愧是文学史上少有的生命力和意志都极强的强者,他从未被击倒服输.这表现在一,从不绝望作葬花残叶萎顿抱病咽露困苦之声;二,热爱生活,永葆少年人般新鲜感,永远兴高采烈。一年到头,一天到晚,自己给自己找到无穷无尽的赏心乐事.与此词同期庆元四至六年(1196-1200)吴子似任铅山县尉时所作一组词可为例证。
巧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拓展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活动,是学生有着浓厚兴趣的一种教学活动。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这种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这种特有的优势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鹧鸪天·寻菊花无有翻译赏析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赏析】
老居瓢泉之稼轩达观乐天,由闽放废原因是遭忌被谗,蒙受不白之冤,但他毕竟不愧是文学史上少有的生命力和意志都极强的强者,他从未被击倒服输。
这表现在一,从不绝望作葬花残叶萎顿抱病咽露困苦之声;二,热爱生活,永葆少年人般新鲜感,永远兴高采烈。
一年到头,一天到晚,自己给自己找到无穷无尽的赏心乐事。
与此词同期庆元四至六年(1196-1200)吴子似任铅山县尉时所作一组词可为例证。
这年中秋,稼轩卧病博山寺中,作《水调歌头》却是要与李白、苏轼宇宙航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俛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李)、赤壁(苏),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戚戚于富贵者,不能作此真诚洒脱清狂语。
重阳节,稼轩和老伴忙活半天,置酒OrG请吴子似县尉等诗友,黄花还未开,寻而未得,诗兴却颇盎然。
同时写的另一首《鹧鸪天》道,
“都无丝竹衔杯乐,却看龙蛇落笔忙。
”挺乐。
这首一上来道,“掩鼻人间臭腐场”,斩钉截铁与腐败官场划清界限,在座有铅山父母官吴子似,大概此公也是位疾恶如仇的高人,所以他能容得如此“过头”语。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这略带夸张的倔强颇令人神旺,也颇使人辛酸。
“黄花”是这首词的词眼。
她寻而无有,逃避佳节重阳,神龙现首不现尾。
细按“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和另首“黄花不怯西风冷,只怕诗人两鬓霜”的作意,“黄花”在此词中乃是悬鹄甚高的一种做人标准,是不怕风霜摧残折磨的傲然风骨,而且是打击之锤越是沉重,迸发开放的花朵就越发璀灿夺目。
稼轩词的丰收就是如此。
另首中有“酒徒今有几高阳”句,与本首起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句遥相呼应,寄慨甚深。
“高阳酒徒”是汉郦食其,他自荐于刘邦要纵论天下事,因貌似儒生而为司阍和刘邦轻视。
郦瞋目案剑叱曰:“吾高阳酒徒,非儒生也!”表现出磊落伟岸勇往直前渺视阻力的气质。
在稼轩面对的“臭腐场”中,唯唯诺诺扰扰于私利者比比皆是,明辨是非有头脑的“高阳酒徒”越来越少了。
“寻菊花无有!”萧瑟之气遍被华林,所以稼轩以“只怕诗人两鬓霜”和诗友们共励,要坚持“高阳酒徒”的凛凛高蹈以抵制“臭腐场”中的庸毒之气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