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策略与路径。
一、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政府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加大研究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到农田中,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农产品储存和运输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
此外,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业物流,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政府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引导农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体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村一体化发展相结合。
政府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五、加强农业生态保护。
农业现代化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政府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六、加强农业合作与国际交流。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政府应加强农业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国际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促进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提升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七、加强农业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政策保障。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的重要产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农业生产现状1.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粮食产量在过去几十年里稳步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7亿吨,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
2. 农产品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农业正在逐渐从粮食生产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转变。
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高品质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3.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产业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二、农村经济现状1. 农村收入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政府实施的农村扶贫政策和农村产业发展计划,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 农村电商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商在中国农村地区迅速兴起。
农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三、农业科技发展现状1. 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例如,新品种的培育、农药和肥料的研发等,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2. 农业信息化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应用在中国农业中得到广泛推广。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农业信息,了解天气预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相关信息。
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就业、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同时也有着许多发展的机遇。
以下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基本现状: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中国农业正经历供给侧结构性,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2.粮食生产稳中有进: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粮食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节约劳动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3.农村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广优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
4.农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民就业和创业活动蓬勃发展。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农村经济增长不断加快。
发展趋势:1.粮食安全仍是首要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把握好种粮与养殖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持续推进: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力度,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品牌化程度和竞争力。
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发展农村经济。
4.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环保治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5.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广适合中国农业特点的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
6.农民增收和农村扶贫: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总之,中国农业在供给侧结构性的推动下,正朝着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同时,要重视环保问题,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发展趋势的实施,中国农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合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合路径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合路径。
一、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合首先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产业即农业,二产业为农村工业,三产业是农村服务业。
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
乡村振兴战略应注重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通过引进和创新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合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同时,还要注重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提高农村生活和生产的条件。
四、加强农村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支持。
包括加大对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发展的贷款支持力度,并提供更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五、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增加农村土地流转的灵活性和效率。
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优势农业企业可以进一步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农民也可以通过土地租赁等方式增加收入。
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合还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既要促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又要引进和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七、优化农业产品供给结构乡村振兴战略应注重优化农业产品供给结构。
通过引导农民合理选择农产品品种、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农业效益。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道路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道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但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与道路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这些路径与道路也会发生变化。
首先,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发展应该是多样化的。
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生产技术更新,更包括了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
我国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将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分为不同的阶段和类型,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方案,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发展。
其次,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应该是高效的和可持续的。
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大量的经费与技术的支持,但这并不能代表高效和可持续。
研发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推广科学的农业种植方法和管理理念,鼓励农民采取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才能确保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是“双赢”的。
最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能满足短期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目标。
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位一体的利益,而非单一的或双方面的。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需要制定长
远的和可行的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实现农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
总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命题,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与道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农村以后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以后发展趋势中国农村以后发展趋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1. 农业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农业生产将逐渐实现现代化。
农村地区将采用智能化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
同时,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也将得到重视,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加,农村产业结构将发生调整。
农村地区将扩大对服务业、制造业等非农产业的支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例如,农村将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完善。
道路、水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推动农村区域的互联互通,并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也将得到改善,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权益。
4. 新型农村社会管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型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将逐步建立。
农村地区将加强农村治理,推动村民自治,加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同时,农村地区将加强对农村土地、水资源、环境等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5.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农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
农村居民的收入将增加,生活条件将改善,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将提升,农民将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和保障。
这将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以后的发展趋势将是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村有望实现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下,农业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的基本现状,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农业的现状中国农业的基本现状可以总结为:农业人口减少、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产品需求结构转变。
首先,中国的农业人口逐渐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规模逐渐缩小。
这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因为一些农田被用来建设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用地。
其次,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农业生产效率逐年提高。
农民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另外,农产品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转变。
随着城市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从粮食向高品质、安全、营养丰富的农产品转变。
农民在生产中也加大了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力度。
二、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精细化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治理。
首先,精细化农业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精细化农业将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方式。
通过精确施肥、准确浇水、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的精细化控制。
其次,绿色农业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增加,农业生产将更加注重绿色、有机、无公害等特点。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另外,农业现代化将推进农业发展。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速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最后,农村社会治理将成为农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组织和村级权力制衡机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和经济待遇,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中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农业发展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农业也经历了重大的转型与变革。
本文将就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了解中国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改革开放是一个关键节点。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政策,农村改革也迅速展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引入,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改变。
随后,农村经济迅速崛起,中国农业也逐渐实现了由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向多元化农业的转变。
二、农业现状与问题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农业结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其他农产品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粮食供给过剩而其他农产品供给不足。
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农村年轻人普遍向城市流动,导致农田撂荒,农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三、农村改革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方向。
首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逐步放宽粮食生产政策限制,鼓励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便利性和效率。
同时,通过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
最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目标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引入,中国农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等,都为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
五、农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农业不仅对食品安全和农民生活贡献巨大,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近年来,中国农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多样化、高品质、安全、可持续的需求。
首先,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率。
加大土地整治投入,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此外,要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推广适应性强的抗病虫害、逆境适应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户。
其次,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资源系统,提供农业管理、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信息支持。
此外,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
首先,要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率,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其次,要加强农村电力建设。
扩大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乡村供电能力,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此外,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竞争力。
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升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农业附加值,调整农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道路
科 学发 展 观 的 指 导下 , 经过 3 0年 改 革 发展 , 条 道 这
路 己显 出如下 的特 点 :
~
、
农 业 、 村 、 民 问题 在 我 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农 农
中 占有十 分 重要 的地 位 。我 国有 1 3亿 人 口, 了保 为
在农 村 和农 民。 因此 , 我们 党和 政 府一 贯重 视 农业 、
农村 和 农 民 , 三 农 ” 把“ 问题 作 为全 党工 作 的“ 中之 重 重 ” 加 强党 的领 导 。 , 二 、 土地 集体 所有 的基础 上 , 期实行 家庭 承 在 长
殖 民半封 建 社会 经 过新 民主主 义 革命 和 社会 主义 改
内 , 农业 积 累资 金 发展 工业 和 建设 城 市 , 的十 六 靠 党
是要 在提 高土 地 产 出率 和 资源报 酬 率 的前 提 下提 高
劳 动 生产 率 ,不 能为 了后者牺 牲 前者 。通 过 社 区合 作 、 业合 作 、 份合 作 、 专 股 综合 性 的产 业化 经 营 、 业 专 协会、 专业 研 究会 和各 种 联合 体等 多种 形式 , 分 散 把 的家庭 经 营组 织起 来 , 行精耕 细 作和 多种 经 营 , 实 延 长 产业 链 条 , 高技 术水 平 , 提 改进 经 营 管 理 , 组 织 有
证 国 家 的 独 立 自主 和 经 济 平 稳 较 快 发 展 , 粮 食 的 供
给必 须基 本 上立 足 于 国 内生 产 ,要 构建 起 粮 食安 全
代 化 就要 在 这基 础 上进 行 。农业 现代 化 的基 本要 求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国建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对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迅速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原则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等。
这些原则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在建国初期,中国农村实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集体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三、农业合作社的兴起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建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农业生产资料,共同经营农田,实现了劳动的社会化。
四、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中国建国时期,农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制度。
这种制度保证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公共性,确保了农民共同占有和共同管理生产资料,避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复辟。
五、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成就与挑战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如农民收入分配不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挑战。
六、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农村经济逐步繁荣起来。
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七、对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影响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为后来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农村改革来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
一、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化的发源地,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集体农场和人民公社。
然而,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民收入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农村改革也在此期间逐渐展开。
通过土地承包制度的引入,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也相继推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的农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进展缓慢,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土地资源有限,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民的收入增长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此外,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需求。
三、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克服上述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农村改革举措。
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其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和承包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此外,扶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增加农村的金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改革的效果与展望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中国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
同时,农民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增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2024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过去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也是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本报告回顾了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并对2024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过去的一年,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领域成绩显著,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的势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农业经济稳中有增,农民增收速度不减。
农业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有增态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基础牢固。
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期增长4.1%,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的7.12%。
2023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974.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3685.5亿元,牧业总产值26818.6亿元,渔业总产值10442.8亿元。
农业基本盘扎实稳固。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7%,实际增长7.6%,较GDP增速快2.4个百分点,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6个和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9,比上年同期减少0.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第二,粮食再获丰收,大豆油料扩种成果显著。
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
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
全国31个省(区、市)中,27个实现增产。
其中,新疆粮食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湖南等粮食增产达到或超过10亿斤。
大豆油料扩种行动稳步推进。
2023年,实现大豆播种面积1.57亿亩,比上年增加345.1万亩,增长2.2%,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支持力度,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左右。
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
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严重等。
为了打破这些困境,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可能的出路,旨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鼓励农村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此外,发展农村服务业,如旅游、物流等,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投入,提升农村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这些措施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吸引人才回流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同时,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为未来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贷款门槛,为农村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同时,推动农村保险业务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五、加强城乡互动与合作城乡互动与合作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郊区农村的支持力度,发挥其连接城市市场的优势,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
加强城乡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繁多,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回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以及加强城乡互动与合作等措施,将有助于打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推动中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内容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内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长河中,乡村振兴是一个崭新的美好图景,探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质内容,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当下农村面临的深入底层、复杂多变问题。
第一节:实行分级施策促进“三农”共同发展“三农”是三个农村的简称,即农业、农民和农村。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引领、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保障生态环境、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和文化建设。
在执政范围内推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文件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把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到各级政府和群众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中去,贯穿全县、循序渐进、覆盖全民、管控一体、直接惠及人民群众。
第二节:拓展种养产业打造良好“土壤”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低效、生产生活逐渐困难,需要大力发展种养产业,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稳定增收水平。
为此,我们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产权制度,进一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人才队伍。
同时,推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补充收入,提高农村人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
第三节:加强基础软硬件建设掘金“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经济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打造美丽乡村的关键战略。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拓展休闲采摘、乡村旅游等新领域,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加强乡村旅游整体规划,挖掘地方特色,推广鲜活农村品牌,扩大乡村旅游市场。
结语:展现乡村新风采,“三农”共同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不仅仅是经济振兴和产业发展,更是点亮农村文化灵魂和新风貌的新时代。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农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业现状1. 农业总产值: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中国农业总产值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增长。
2022年,中国农业总产值达到10.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8%。
2. 农产品供给:中国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
粮食、畜禽肉、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
3. 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农业机械化覆盖面积逐年扩大,农机具的使用率不断提高。
4. 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5. 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地区。
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1. 提质增效:未来中国农业将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2. 绿色发展:中国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倡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未来农村发展将强调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三者的有机融合。
农村将发展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种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4. 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哺育农业新兴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5. 农村人口流动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未来农村人口流动将加速,农业劳动力将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
政府将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结: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中国农业将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促进农村人口流动和农业劳动力转移。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产业结构调整1.1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1.2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多种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农产品供给结构更加多元化。
1.3 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农业增加值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2.1 农业绿色生产不断推进中国农业绿色生产不断推进,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2 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技术应用广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3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三、农业农村改革政策3.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等工作有序开展,农民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3.2 农业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业农村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
3.3 农业农村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业农村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加,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业发展挑战与问题4.1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生产面临着用工成本、农资成本等多方面压力,影响农业经济效益。
4.2 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产业链中的环节不畅通。
4.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农业面临着土壤污染、水资源紧缺等环境问题,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中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知识点:1.农业发展历程–原始农业:距今约10000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
–古代农业:夏商周时期,农业文明逐渐兴起。
–中古农业:秦汉至唐宋时期,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组织变革。
–近现代农业: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逐步现代化。
2.农业现代化概念–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和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化过程。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设施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制度现代化等方面。
3.中国农业现代化特点–政府主导:国家政策对农业现代化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农科教紧密结合: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相结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多种经营:发展种植、养殖、园艺、林业等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农业现代化探索。
–1978-1991年:农村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农业现代化加速。
–1991年至今: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
5.农业现代化政策与措施–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后加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和农业支持政策。
–农业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农业接轨,促进农业“走出去”战略。
6.农业现代化成果–粮食产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
–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农村消费结构改善。
–农业科技贡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成为农业增长主要动力。
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富裕的道路
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富裕的道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要议题。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努力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实现农民富裕的道路,包括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一、农业现代化推进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民富裕的基本前提。
为此,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得以改善。
同时,推广高效的农业管理方式和精准的农业生产调控措施,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农业结构调整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旨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
通过挖掘农村资源和市场需求,有效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开展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
同时,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电力供应等方面。
这些改善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化程度,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路径。
通过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创新,中国政府着力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此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推广服务等方面也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的经济效益。
总结: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富裕的道路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助力中国农业与农村的繁荣与富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温家宝一、充分肯定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粮食连年稳定增产,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宏观调控的重点,及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
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2011年达到11424亿斤,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
其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生态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快速增长。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我们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多年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为6900多元,比2002年增加4400多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7.9%。
特别是2010年以来,出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迹象。
农民吃穿住用等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
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
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9年来,全国新建改建了27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
下决心补齐农村社会事业这个短板,目前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3亿农村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些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农村工作历尽艰辛,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这些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业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农村发展能够保持好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央政策对头、措施得力。
我们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
我们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我们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年,我们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
第一,取消农业税,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分配关系。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后,农村分配关系有了很大调整,农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加,但仍然要缴纳农业税,还要承担许多维持基层运转和公共事业发展的费用,再加上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农民负担沉重,由此引发的恶性案件和干群冲突时有发生。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通过正税清费、降低税率,2006年最终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按地亩向农民征税的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彻底跳出历史上农民负担循环往复、不断加重的“黄宗羲定律”,我们及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带动了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和进步。
这一系列重大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开启了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
第二,实行农业生产补贴,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我们实行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四补贴”的支出达到1406亿元。
我们把补贴政策拓展到畜牧业、林业、草原、节水灌溉和农业保险等领域。
实行粮油、生猪等生产大县财政奖励补助,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达到255亿元。
这些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全面放开粮食购销,迈出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步伐。
在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先行放开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果断决定全部放开粮食购销,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这项改革,使所有农产品流通纳入了市场化运行的轨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为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
2003年我们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实现“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
2008年这项改革推向全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家庭承包经营从耕地拓展到林地,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举措。
第五,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我们从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入手,逐步把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等支出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我们先在贫困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将义务教育免费扩大到全国农村。
最近我们又决定,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第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生活困难人口提供兜底的基本生活保障。
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促进农民养老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基本建立起覆盖数亿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第七,清除不合理政策和限制,公平对待农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农民工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长期没有受到公平对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要善待农民工,2003年果断废止城市收容遣送条例,着手消除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进城务工经商的束缚,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大力整治农民工劳动就业环境。
2006年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文件,对做好农民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近年来,农民工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工资水平逐步提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加快解决。
在农民工问题上,从缺乏公平对待到善待、从限制进城到提供服务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进展。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农村发展进步,而且取得了丰硕的“三农”理论成果,积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二、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这里,我谈点认识与想法。
(一)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一方面,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工业用途不断拓宽,全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突出,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同时,国际上农业丰歉、石油价格涨跌、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波动等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决非易事,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
这些年我们在保护耕地方面态度坚决、措施严厉,但耕地每年仍以几百万亩的速度被占用。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保护耕地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必须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在这个事关民族生存发展、子孙后代长远生计的问题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要总结一些地方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
同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稀缺的国家,今后缺水问题会更加突出。
中央已对加强水利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要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着力破除水资源紧缺对农业发展的制约。
二是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对这项制度,我们历来讲两句话。
讲稳定,是因为这项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符合农民群众愿望,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讲完善,是因为农业生产力在发展,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地与之相适应。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完善这项制度。
从收入分配看,开始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现在全都由农民自己支配。
从承包期限看,第一轮是15年不变,第二轮延长为30年不变,现在又进一步明确为长久不变。
从统分结合的关系看,过去的“统”单纯靠村组集体,现在靠农民合作和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
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是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缺人手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
“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要把握好三点:第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第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将来农业经营形式会多样化,但家庭经营任何时候都是最基本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