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统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

统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1. 引言本文分享了一些统计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学案例,旨在提供给教师们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知识,并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思想道德品质。
2. 案例一:数据分析与社会问题2.1 教学目标通过教授统计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2 案例描述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了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实际问题,如分析某地区的贫困率与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结论推断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3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意识到统计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学生们获得了一种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
3. 案例二:伦理道德与数据分析3.1 教学目标通过教授统计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数据和信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2 案例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保护他人的隐私权,并遵守伦理道德的原则。
3.3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数据分析的伦理道德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遵守相关规范和原则。
他们意识到数据分析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4. 结论通过分享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统计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研究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以思政教育为特色的统计学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注:本文案例仅为教学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设计。
《教育统计学》课程思政案例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本学时是针对慕课内容进行的知识拓展,即高阶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包含第二章重点解读和图表绘制两项内容,分别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开展。
第一部分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绘制的统计图表中深切感受到我国各层次教育都在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深感自豪,感受到了身为教育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通过动态GDP也体会到统计图表的魅力,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程结合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从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提出“GOLDEN”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各章思政元素的挖掘,并对线上和线下教学设置情境。
其中,线上结合每章知识以讨论题形式围绕教育部平台的教育成就展进行系列讨论,线下以“数说教育”为题设计支架式作业。通过情境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教育自信。
《教育统计学》课程思政案例
(一)教学设计
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采用情境创设的模式,即通过对知识点及其相互关联的分析,创设出一种贯穿全部教学过程、融合思政教育、层层深入、逐步推进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进入情境并随着情境的不断推进深化,通过体验,自己来悟出思政元素,由学生自己感受并表达出来,即内化于心。
本课程采用情境创设模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规避传统的思政元素挖掘并融入所导致的思政元素重复(即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雷同)和思政元素孤立(即思政元素之间缺乏关联,大多为围绕一个个知识点而形成的思政元素孤岛)的问题,突显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获得价值内化。
《统计基础》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经济统计学专业:《统计基础》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准确描述统计表的特征;2.准确说出统计表的构成;3.正确辨别统计表的种类;4.有效设计统计表。
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统计表的特征、构成、类型等定性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数据收集、整理的能力,有效完成统计表制作的能力,即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能够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学习小组的任务,并逐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积极参与讨论,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思政育人目标1.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制度自信;2.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3.学生能够认识“国家统计局”网站,了解我国统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及重要性,提升专业自信。
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1.教学引入部分-通过新闻案例,引导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制度自信。
2.知识点“统计表构成”的讲解,使用“2021年二季度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统计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现状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疫情之下,仍然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的原因,进一步激发国家政策、制度的认同感。
3.作业,一方面考核学生实际制表操作能力是否实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认真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及职业使命感;第三,通过数据的对比,进一步强化民族自豪感与对国家政策、制度的认同感。
融入方式1.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最新数据作为教学导入案例,引发学生兴趣;2.以我国“2021年二季度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为例,讲解本节课程的专业知识点;3.任务驱动型作业任务,进一步深化提升德育目标。
思政元素求真务实、制度自信、认真严谨、职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职业使命感、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重要性、专业自信、认同感、科学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引入案例引入-新闻:“赵同录: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运行质量继续提升”1.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基础更加巩固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8285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按2020年二季度、2021年二季度两年同比速度的几何平均值测算,下同),比一季度平均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环比增长1.3%。
思政统计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等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统计数据处理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2. 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情况?这些数据又是如何被处理的呢?2. 引出统计学,简要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二、新课讲授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变量、总体、样本、概率等。
2. 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
3. 统计数据的整理方法:分组、图表展示等。
4. 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
三、案例分析1. 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统计学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强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授1. 描述性统计: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分布形态等。
2. 推断性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
三、案例分析1. 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统计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强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课程思政”示范课

总体单位的意义
1.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即每一个单位 2.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 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含有统计单位的饼状统计图
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
大量性。总体是由现实存在的许多个别单位组成的,仅仅个别或少数单位不能 形成总体。这是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现象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只有在 大量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才能表现出来。由于个别单位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但总 体的各个单位的特征表现的综合,能够说明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结 果,可以反映现象的内在联系。
品质标志:是表明事物“质”的特征的标志
数量标志:是表明事物“量”的特征的标志
其中,可变的数量标志又叫做变量
统计研究是从登记标志开始,并通过对此标志 的综合来反应总体的数量特征,因此标志是统 计研究的起点。
标志图片及作用
标志分类及作用
总体单位标志: 1.不变标志(标志表现无差别):不变标志决定总体的同质性。 2.可变标志(标志表现有差别):可变标志决定总体的差异性。 可变标志里的变量: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同质性
所谓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同一总体的所有单位都必须具有某一共同性质。 总体的同质性是一切统计研究的最重要的前提。它意味着统计总体中各个单位, 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否则对总体各个单位标志表现的 综合就没有意义,甚至会混淆矛盾,歪曲现象的真相。例如,要研究全国的工 业企业,则所有的工业企业组成总体,这些工业企业的经济职能都是进行工业 生产活动,具有相同的性质。
具有同质性的统计图
变异性
构成统计总体的单位在某一方面的特征是相同的,但奉其他方面又存在差异。也 就是说,各单位有某一个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但其余 所要研究的总体单位的特征不可能都相同。如,某工业企业的全体职工是一个总体, 该总体内的职工都是这个单位的职工,这是共同的特征,但在工资水平、性别、年 龄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总体的同质性和单位差异性是相对的,它们都是统计核算 的前提条件。
《统计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统计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摘要:本文以《统计学》课程为例,简要阐述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路,分享两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并对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总结,以期为统计学课程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提供参考,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字:统计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一、课程基本情况《统计学》是财经类、经济类及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也是经济学、管理学学科相关专业分析经济数据、财务数据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坚持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原则,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基本统计软件,能运用描述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能运用推断统计的理论方法对软件输出结果进行简单的推断统计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以适应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二、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本课程遵循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围绕实现立德树人。
"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本课程坚持“理论够用,重在方法应用”的原则,突出统计分析方法的操作性和应用性,重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重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的讲解。
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统计调查的开展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训练。
《数学》课程精选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数学》课程精选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案例一:数学与社会公平案例背景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数学中的平均数概念的研究,学生将探讨平均数如何反映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并思考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推动社会的公平。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社会公平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数学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教授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 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选择一个社会问题,通过调查和数据收集,计算相关的平均数并分析结果。
4. 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分析,让全班共同思考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推动社会公平。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思考,强调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分析,评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案例通过将数学与社会问题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
案例二:数学与伦理道德案例背景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学中的概率和统计的研究,学生将探讨数学在决策和伦理问题中的应用,并思考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做出合理的伦理决策。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伦理道德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数学在伦理决策中的作用。
2. 研究:教授概率和统计中与决策相关的概念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
3. 探究:学生独立或小组进行伦理决策案例研究,通过概率和统计方法分析不同选择的风险和影响。
统计学 思政教学案例

统计学思政教学案例思政教学案例: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社会问题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
如何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案例教学设计:针对上述社会问题,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1. 社会治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数据,使用各种统计方法来研究城市、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果,提出控制犯罪的策略和措施。
2. 环境污染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使用统计方法来研究不同地区、工业企业、人口密度等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果,提出保护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3. 资源短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资源的分配情况,建立合理分配模型,对未来的资源分配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测,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通过这些案例的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能够使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社会问题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强调统计学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3. 统计方法的应用:以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为例,分别介绍解决问题的统计方法。
4. 案例分析讨论: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
5. 思考和总结:授课结束时,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思考。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学生自主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评价方式: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某个社会问题,并通过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思政内容统计学发展史(一)课程思政目标(1)了解我国统计学发展史,尤其通过中外统计学发展史的比较,有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了解国情。
(2)通过对许宝驟老师等优秀统计学家热爱祖国、兢兢业业工作的光荣事迹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实施过程(1)课外阅读:统计学发展史、许宝驟:中国统计的一代宗师(2)课堂讨论:我国统计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中外统计发展对比(中国的统计思想前期比西方繁荣,后期发展缓慢,原因是什么?之后的改进有哪些?);介绍一位我国的统计学家;其他读后感。
二、课程思政内容统计调查(第2章数据的搜集)(一)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求真,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包括: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
其中,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是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实施过程(1)要求学生课外精读文献《经验研究中的关键细节》、《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报告写作》,这是与统计调查密切相关的经典文献。
(2)学生讨论,发表读后感想(3)老师总结,在实施统计调查以及在此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应注意的事项。
三、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开展问卷调查,撰写分析报告。
(第2章数据的搜集、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一)课程思政目标(1)引导学生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实事求是,在撰写调查报告过程中不出假数。
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包括: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
其中,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是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2)根据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3)问卷设计与展开统计调查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的优良品质。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3. 价值观目标:通过统计学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数据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统计学的应用场景、作用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教学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网络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知识。
五、教学组织与实施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统计学的学习。
2. 知识点讲解:分别讲解统计学的各个知识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和建议,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 总结归纳: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将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 形成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对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考试,对学生的统计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3.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七、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与效果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据观念:在讲解统计学概念和方法时,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数据素养。
《统计基础》课程思政案例

《统计基础》课程思政案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思政案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统计在生活和职业领域的重要性;2.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 理解统计数据的意义和价值;4. 树立数据意识和数据伦理观念;5.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统计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和职业领域的应用。
2. 新课讲授: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统计数据做出决策。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统计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际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数据意识和数据伦理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尊重他人隐私、保护个人信息和防止数据滥用。
4.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统计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职业领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统计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数据意识和数据伦理观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职业领域。
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1. 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统计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和职业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2. 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数据意识和数据伦理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尊重他人隐私、保护个人信息和防止数据滥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统计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职业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 强调数据意识和数据伦理观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职业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思政效果评价通过本次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树立数据意识和数据伦理观念,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名称》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课程名称》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以下是一个《课程名称》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的示例,供参考:案例名称:《统计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程介绍:《统计学》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思政元素融入点:1.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解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时,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解统计学的历史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的统计学思想和成就,如《数书九章》、《天工开物》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讲解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时,可以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解统计学的应用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数据和结论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实施方式:1. 课堂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或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4. 教师引导: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总结: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等重要品质。
同时,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企业经济统计学案例

企业经济统计学案例案例一:某公司销售额统计某公司生产和销售化妆品,经营范围涵盖护肤品、彩妆品、香水等产品。
为了了解公司的销售状况,进行经济统计,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收集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公司的销售数据。
数据可以包括每个产品的销售量、销售额、销售时间等信息。
可以通过公司的销售记录、销售报表等渠道获取。
2. 整理数据: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计算每个产品的总销售额、平均销售额等指标。
3. 分析数据:在整理好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
可以比较不同产品的销售额,找出销售额较高的产品;分析销售额的季节变动情况,找出销售旺季和淡季;观察销售额的变化趋势,判断销售业绩的发展方向等。
4. 做出决策: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决策和计划。
比如,加大对销售额较高的产品的生产和推广力度;根据销售旺季和淡季的变化,调整市场推广策略;根据销售业绩的发展趋势,制定销售目标和计划等。
通过这种经济统计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企业的销售情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
案例二:某公司成本统计某制造业公司生产金属制品,为了了解公司的成本情况,进行经济统计,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收集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公司的成本数据。
数据可以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人工费用、设备维护费用、运输费用等。
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成本核算记录等渠道获取。
2. 整理数据: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计算各个成本项目的总额、占比、平均值等指标。
3. 分析数据:在整理好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
可以比较不同成本项目的占比,找出成本较高的项目;分析成本的季节变动情况,找出成本增加或减少的原因;观察成本的变化趋势,判断成本控制的效果等。
4. 做出决策: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决策和计划。
比如,找出成本较高的项目,采取控制措施降低成本;根据成本的季节变动情况,合理调整生产和采购计划等。
企业核心能力课程思政案例

企业核心能力课程思政案例一、案例背景。
在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企业核心能力这一课程内容时,我决定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学生们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
二、案例实施过程。
1. 以华为为例,引入民族企业的担当。
课堂上,我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个企业在国际上代表着中国科技企业的实力,而且面对重重困难却越战越勇?”同学们纷纷回答“华为”。
然后我开始讲述华为的故事。
“华为啊,那可是了不起的企业。
大家都知道5G技术吧,华为在5G领域那可是遥遥领先。
但是呢,美国等一些国家就嫉妒了,开始各种打压华为,禁止华为的设备,还切断供应链。
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里,对手看到你跑得太快了,就使绊子。
”同学们都听得聚精会神。
“但是华为怎么做的呢?华为没有被打倒。
这背后体现的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华为多年来在研发上投入巨大,拥有众多的专利技术,这是它的硬实力。
而更重要的是华为人的那种拼搏精神、创新精神,这是华为的软实力。
这就像我们中国人的品质一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华为坚持自主研发,不仅仅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我们国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这就是一种民族企业的担当,同学们。
如果一个企业只想着赚钱,没有这种担当精神,它能成为像华为这样伟大的企业吗?肯定不能啊。
这就告诉我们,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仅是技术、人才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还包括价值观、使命感这样深层次的内涵。
”2. 结合工匠精神,探讨企业核心能力中的品质把控。
我拿出一个小米手机(我自己用的),在讲台上晃了晃说:“同学们,这个手机大家都不陌生吧。
小米手机为什么能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脱颖而出呢?除了它的性价比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品质。
小米在品控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接着讲:“你们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吗?就像古代的工匠制作一件精美的瓷器一样,要经过无数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小米也是这样,从手机的设计、零部件的采购,到最后的组装和检测,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
统计学课程思政案例贾俊平

统计学课程思政案例贾俊平
2020年10月13日下午,在统计学院通博楼B212会议室,《统计学》课程组开展课程思政案例讨论会,统计学课程组全体授课教师参与了讨论会。
讨论会中,首先传达了学校教务处关于编制大学科基础课思政案例集的决定。
接着讨论会总结了在之前的课程思政的教改项目中,已经初步积累的案例。
《统计学》已有的案例数并不是很充分,因此,全体授课老师进行讨论,如何补充课程思政案例,老师们提出,可以依据课程内容,在各章节和相关内容上,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案例。
并提炼出统计史、国民经济统计、祖国发展与统计指标、社会经济民生调查、统计综合评价、时间序列看祖国进步、统计普查、方差分析、统计分布、相关回归、数据可视化等多个编制课程思政案例的相关内容。
基本确立课程思政案例内容后,课程组初步对案例编写进行了分解,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擅长,选择了响应的内容,每个老师初步确定撰写一个案例。
讨论会顺利结束。
《企业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企业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企业统计学》全面介绍了现代企业经营统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是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课程,在培养企业统计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遵循OBE理念,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课程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能够以批判性的思维发现、辨析、质疑、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统计领域的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能够构建起经济统计学专业思维体系,坚定学习经济统计学专业和从事经济统计工作的信心,同时通过深刻认识企业统计工作,感受中国力量、中国制造、中国精神、中国故事,感受作为新一代青年统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数据的统计和应用问题不仅引起了微观企业的关注,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学术界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
因此,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从事统计实践工作,也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
二、教学目标(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贯穿“统计质量”的理念和目标,帮助学生强化对企业生产过程质量统计背后的价值理解和认同(思政目标),使学生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过程控制统计指标(教学目标)。
2.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理解生产过程的质量统计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实现本讲课的教学目标,将充满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进而体现本讲课程的思政目标。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结合近年来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案例,对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统计指标进行讲解和分析,突出指标体系中对过程质量控制的指标讲解,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具体的企业产品质量案例更好的理解企业质量过程控制对企业改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从而强化学生对企业质量统计的价值理解和认同。
2.通过中国企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卓越进步和世界贡献,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国立场,认清和勇挑时代担当,并在此过程中引入中国企业的作用和贡献,能够让学生自然地将爱国主义情怀倾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以中国统计人的职业担当为己任,坚固自己的学习信心。
《会计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会计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会计学》课程是商学院设置的必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传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解会计原理和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掌握企业常见经营活动的会计帐务处理方法,并掌握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在公司经营活动和外部投资者之间进行沟通。
二、课程内容三、教学组织过程(一)原始凭证的取得与填制1.介绍原始凭证的概念与分类,重点解释原值凭证的价值与意义,原始凭证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意义。
2.原始凭证的要素,重点介绍原始凭证各要素的意义。
(二)原始凭证的审核重点介绍原始凭证审核的要点,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原始凭证审核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对学生在工作严谨性,工匠精神培养以及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
四、案例发票报销用心苦,套现吸金终败露(一)案例简介2016年,三亚市城郊人民检察院指控三亚市某园林开发公司总经理周某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购买虚假发票和虚开发票的方式贪污公款。
调查发现,周某常以“会务费”的名义虚构单位旅游活动,事后通过虚开发票或从不法人员处购得的假发票交给公司财务部门,报销其个人消费。
2011年6 月,周某就曾授意当时的办公室主任吴某以“单位旅游活动”为由,向公司财务借款56000元现金,供其个人使用。
为了冲抵此次借款,周某通过向海南某假期旅行社支付增值税额4480元的方式,取得了该旅行社开具的一张面值为56000 元的发票。
同时,周某不知从何处取得了一份与该发票对应的《旅游合同》。
“处事周到”的周某担忧这些材料不符合公司的财务制度,于是特意在发票后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在《旅游合同》上加盖了自己公司的公章。
为使材料更具可信性,周某还“发动” 了办公室的两名心腹,让他们在发票后面签字验证,真可谓“用心良苦”。
这样一来万事俱备,周某顺利地将这份发票和合同拿到财务处, 用它们冲抵了自己56000元的借款。
此外,根据公司内部人员指证,周某自2008开始除了经常以从未举办的单位活动套现吸金外,还时常以‘预借引种费'为由向公司财务借现金,然后购买假发票冲抵。
《数学》课程思政一流教学案例(一等奖)

《数学》课程思政一流教学案例(一等奖)《数学》课程思政一流教学案例(一等奖)一、前言在高等教育中,数学课程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案例旨在展示如何在《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3.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数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关键。
我们选取了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学家的故事:介绍华罗庚、陈景润等杰出数学家的成就和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法、逆向思维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3. 数学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设计与实施1. 导入:以数学家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2. 授课:在讲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时,融入数学思想方法和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
3. 实践: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能力。
4. 总结: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思政元素,强化价值观的培养。
3.3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
3. 价值观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收获。
四、教学效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数学成绩也有所提升。
同时,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收获显著,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企业统计学》全面介绍了现代企业经营统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是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课程,在培养企业统计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遵循OBE理念,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课程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能够以批判性的思维发现、辨析、质疑、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统计领域的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能够构建起经济统计学专业思维体系,坚定学习经济统计学专业和从事经济统计工作的信心,同时通过深刻认识企业统计工作,感受中国力量、中国制造、中国精神、中国故事,感受作为新一代青年统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数据的统计和应用问题不仅引起了微观企业的关注,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学术界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
因此,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从事统计实践工作,也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
二、教学目标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通过贯穿“统计质量”的理念和目标,帮助学生强化对企业生产过程质量统计背后的价值理解和认同(思政目标),使学生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过程控制统计指标(教学目标)。
2.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理解生产过程的质量统计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实现本讲课的教学目标,将充满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进而体现本讲课程的
思政目标。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结合近年来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案例,对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统计指标进行讲解和分析,突出指标体系中对过程质量控制的指标讲解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具体的企业产品质量案例更好的理解企业质量过
程控制对企业改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从而强化学生对企业质量统计的价值理解和认同。
2.通过中国企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卓越进步和世界贡献,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国立场,认清和勇挑时代担当,并在此过程中引入中国企业的作用和贡献,能够让学生自然地将爱国主义情怀倾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以中国统计人的职业担当为己任,坚固自己的学习信心。
三、课程思政案例内容
(一)案例的引出
课堂活动:
1.请各位同学回忆,是否购买过假冒伪劣产品,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是否听到过产品质量问题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新闻。
2.再请各位同学想一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哪些统计手段和管理方法,避免产品质量出现偏差?
3.引出企业质量统计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生产过程的质量统计的重要性。
二)案例内容
1.案例形式:**砸冰箱事件小视频+讲授
2.视频名称:《经典质量教育片—**砸冰箱》时长:10分04秒
3.让我们来看看企业质量统计在企业解决质量问题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A.企业质量统计明晰了企业质量标准,质量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既包括合同中明示的,也包括隐含的,必须满足的质量要求。
因此质量标准至关重要。
企业质量统计过程中,明晰了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标准,和其他生产相关质量标准。
视频中,企业按照德国的高标准衡量冰箱的质量,但有员工提出“我们生产的是中国的冰箱,为什么要拿德国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可见,统一的质量标准至关重要,而现代企业质量统计指标体系解决了这一问题。
B.企业质量统计体现了产品质量的时效性。
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
视频中的某局长提出,老百姓对冰箱质量的要求不高,也就冷藏一些萝卜和土豆,但如今,人民对冰箱的要求远不只是对蔬菜的冷藏,还包括冰箱的空间、节能、环保要求,能够协助制作美食,甚至要智能化识别冰箱中的实物,这体现了产品质量的时效性。
视频中男主人公能够预计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引起的对冰箱质量的更高一步要求,因此对冰箱生产不只追求速度和产量,同时也追求功能上的质量。
C.现代企业质量统计体现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质量管理上。
从质量管理的产生至今,经历了约一个世纪,质量管理是伴随着产业革命
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以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以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统计过程控制。
质量管理仅靠检验和统计控制方法是不够的,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必须有一整套的组织管理工作。
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全体人员的责任,全体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
视频中,**冰箱之所以反复出现“小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生产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够,现代企业质量的统计过程控制对企业全员提出了质量要求。
4.爱国主义、中国立场、使命担当
近年来,国内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民生事件越来越少了,这不仅与企业质量统计方法的改进,和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有关,更与国家的质量监管力度息息相关。
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市场监管总局聚焦民生领域重点产品质量监管,围绕“用得舒心”,多年来加强了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聚焦重点产品、重点指标、重点区域,对消费者和用户反映强烈,学生、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用品以及质量问题易发频发区域的产品进行突出抽查,对有毒有害物质、电气安全等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指标进行突出检测。
同时,着力推进《产品质量法》修订,出台新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夯实质量监管法治基础。
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疫情中,我国在协助其他国家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不忘严把质量关。
在当前全球抗疫形势下,我国急各国
之所急,克服自身困难,有关企业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各种防疫物资。
一贯高度重视出口产品质量。
有关部门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要求有关医疗物资出口企业在向海关报关时,必须提供书面或电子声明,承诺出口产品已取得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符合进口国或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质量控制,在生产后的运输过程中也不忘依据统计手段把控产品质量。
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深刻体会企业质量统计和质量监控对人民生活,乃至国家国际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能够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理解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职业担当。
四、分析讲解
(一)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
本讲课的内容是“生产质量的统计过程控制”,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识记法的几个作用,课程思政的案例《**砸冰箱事件》提到的主人公通过产品质量控制,使**企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和本讲课的生产质量控制的作用的内容是完全契合的。
课程思政案例同时也是课程专业知识的典型案例,专业知识和价值分析同步同向同过程完成。
案例最后进行的总结和升华,也同时提升了本讲课“生产质量的统计过程控制”专业知识的站位和理论层次,即:其一,更好的理解企业质量统计的价值,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法企业质量统计在社会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和为什么起到这样的作用;其二,更好理解的企业质量统计的作用,就
能更好的理解统计人的责任担当,能够更牢固的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彼此契合,共同促进。
(二)如何达成课程思政预期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案例导入使用参与式课堂活动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亲身的经历体验中,既使学生主动对社会重大事件进行思考,又点出学生普遍忽视的生产过程质量统计,加深学生对质量统计的作用的认识,将本讲课生产过程质量统计的作用的内容与企业质量问题事件结合在一起,不露痕迹的将学生带入价值思考中,为后面课程思政的开展做好思想准备。
2.使用视频对企业产品质量统计进行简单介绍,快速将学生带入统计学与社会问题的双重视野中,对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企业的责任担当,国家的价值立场进行勾勒。
小视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企业质量统计的直观认知,使学生获得一种强烈的对统计的学习动力与从事统计职业的期待愿望。
3.使用讲授法,通过对国家多年来严把产品质量关,展示出的是国家对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价值追求,表现出的是党和国家政府在依法有序改善人民生活中的责任和担当,体现出的是统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职业使命和贡献。
在最后的总结性的讲授中,在宏观背景下将本案例提升到爱国主义、中国立场、时代担当的高度,进一步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职业信心,激发学生持久健康的学习动力,坚守统计学初心,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业过程中克服学习困难,实现专业和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