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基本类型

合集下载

散曲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散曲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散曲名词解释古代文学1.引言1.1 概述散曲,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它以独特的旋律、词曲融合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散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而在元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它并不是一种固定的音乐形式,而是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曲子类型,如骈文散曲、纯音散曲等。

这些曲子既可以是纯音乐,也可以是配以唱词的音乐作品。

散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具有浓郁的民间歌曲色彩,往往是以民间旋律为基础进行创作。

其次,散曲融合了词曲,既有琅琅上口的曲调,又有婉转动人的唱词。

这种融合使得散曲成为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此外,散曲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对人生百态的描绘,也可以是对爱情、友情等情感的表达。

这种多样性使得散曲具有了广泛的主题和艺术表现力。

最后,散曲的演唱方式也十分独特,常常以吟唱的形式进行演出,结合舞蹈动作,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享受。

散曲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音乐享受,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因此,深入了解散曲的定义、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展开,以便全面介绍和探讨散曲的各个方面: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散曲,并提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探讨散曲的定义、起源、发展以及其艺术特点、影响与传承。

- 散曲的定义:对散曲的概念进行解释,包括散曲的音乐形式、艺术特征和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 散曲的起源与发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散曲的起源、流派分布以及演变发展的阶段。

可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变迁,展示散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与衰落。

结论部分:对散曲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强调其独特之处,并分析散曲对音乐界的影响和传承。

同时,探讨散曲在当代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以及主要特征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以及主要特征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以及主要特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较为多样,根据不同的地域、民族和乐器等因素,可以分为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多个类别。

首先,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贵族阶层享受的音乐形式,表现出庄重、典雅的特点。

宫廷音乐主要包括雅乐和宫调,雅乐又分为大雅、小雅和颂三个部分,它们用于祭祀、宴会和重大仪式。

宫调是古代君主的乐队演奏曲目,其音乐形式以洪亮、庄重、慷慨激昂的风格而著称。

其次,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音乐伴奏,它是中国古代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

戏曲音乐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剧种,分为京剧、豫剧、昆剧、评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各具特色。

戏曲音乐以其高亢激昂、婉转动人的旋律和独特的唱腔而著名,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剧情和人物的情感和心情。

再次,民间音乐是中国广大民众所喜欢的音乐形式,其源远流长,风格各异。

民间音乐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陕北民歌、苏州评弹、云南民间音乐等。

民间音乐大多通过歌唱、弹奏乐器以及舞蹈等形式进行表演,其特点是音乐旋律朴实淳厚、歌唱方式自由自在,常常以富有生活气息的主题和情感为主要内容。

最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国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文化面貌。

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少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调式、音色和演奏技巧而著名,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例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圆舞曲、壮族的木鱼等,都是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代表。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征是多样性、传承性和情感性。

中国广大的地理和民族多样性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充满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同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性非常强,许多音乐形式和曲目在数百年甚至千年的演变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另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强调情感表达,其音乐旋律和歌唱方式能够真实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心情。

古代乐律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乐律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乐律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乐律是古代中国音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规定了音乐的节奏、音调、节奏方式、音乐曲式等内容,是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乐律不仅在乐器演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乐律的基本概念1. 乐律的定义乐律是古代音乐中用以调整节奏、音调和曲式的一种规则或规定。

2. 乐律的特点乐律是古代音乐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规定,对音乐的节奏、音调、音高、音乐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要求。

3. 乐律的作用乐律在古代音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整音乐的节奏,使音乐更加有序和美妙,同时还可以规范音乐的音调,使音乐更加和谐和美丽。

二、乐律的发展历程1. 早期乐律早期的乐律主要体现在乐器演奏和歌唱中,通过一些简单的节奏和音调规则来调整音乐的表现形式。

2. 汉朝乐律在汉代,乐律逐渐开始系统化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朝对乐律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对乐律的系统性认知。

3. 魏晋南北朝乐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律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乐制和音律上的规定,奠定了后世音乐的发展基础。

4. 隋唐乐律隋唐时期,乐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它深刻地影响了当时音乐的创作和表现。

5. 宋元明清乐律在宋元明清时期,乐律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和演变。

三、乐律的基本要素1. 音调音调是乐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它规定了音乐中的音高、音质和音色,为音乐的进行提供了基础。

2. 节奏节奏是乐律中的另一重要要素,它规定了音乐的节拍、节奏和速度,为音乐的表现提供了基础。

3. 曲式曲式是乐律中的另一重要要素,它规定了音乐的形式和结构,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乐律的类型和特点1. 五声音律五声音律是古代乐律中的一种基本类型,它基于五声音阶体系,通过特定的调式和音程规定来组织音乐的演奏和创作。

2. 六声音律六声音律是古代乐律中的另一种基本类型,它基于六声音阶体系,通过特定的调式和音程规定来组织音乐的演奏和创作。

古代音乐史

古代音乐史

名词解释骨笛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七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有距今9000年的历史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曲和重要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大夏》《大濩》《云门》《九韶》《咸池》《大武》《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大夏》:夏周时期的乐舞,歌颂大禹治理水的功绩的乐舞《大濩》:夏商时期的乐舞,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大武》:西周时期的乐舞,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大司乐西周时期建立的庞大宫廷音乐机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西周礼乐制乐队的排列:礼乐制度将上层的人分为许多等级,根据等级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宫县:天子,四面排列轩县:诸候,三面排列判县:卿大夫,两面排列特县:士,一面排列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八音八音是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的方法,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分别是:金、土、石、木、丝、竹、匏、革金:钟、镛、钲、铙náo、铎duó石:磬、鸣球土:埙革:鼓、建鼓、鼗táo、拊fǔ丝:琴、瑟、筑木:柷zhù、匏:笙、竽竹:箫、篪chí《流水》古琴曲,此曲现存曲谱初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

该书在题解中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时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神奇秘谱》所收为不分段。

它们所表现的内容来自己两千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的故事:伯牙弹琴可以表现出他的“巍巍乎若泰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完全能够准领会到他的音乐表现。

中国音乐史简述

中国音乐史简述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一】、古代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古歌(八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古乐器(打击和吹奏)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二、西周春去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2、音乐机构-春官3、乐舞(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5、说唱音乐《成相篇》6、乐器(八音、曾侯乙墓编钟、)7、乐律(十二律、三分损益)8、音乐思想(儒墨道三家)三、秦汉时期1、乐府2、鼓吹乐3、相和歌(相和大曲)4、百戏(击鼓说唱俑)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6、歌舞戏7、乐律(京房六十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三、隋唐时期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3、音乐理论(八十四调、二十八调)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宫廷:教坊梨园)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四、宋元时期1、音乐特点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八调)7、音乐论著五、明清时期、1、戏曲(明朝四大声腔和清朝四大声腔)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3、器乐(古琴、琵琶)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5、朱栽育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二】近代音乐史一、传统音乐新发展二、戏曲发展-梅艳芳三、说唱音乐1、大鼓2、弹词四、民歌1、内容改变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五、器乐1、社团2、地方乐种3、流浪艺人4、华彦钧六、学堂乐歌1、定义2、内容3、创作手法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5、历史意义七、音乐教育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八、代表人物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九、20世纪40年代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2、马思聪3、江文也4、近代歌剧发展(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2)秧歌剧(3)《白毛女》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远古夏商●音乐起源:精神起源说、情感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两周●礼乐制度一佾8人●天子:4面乐队,8佾舞队●诸侯:3面乐队,6佾舞队●卿大夫:2面乐队,4佾舞队●士:1面乐队,2佾舞队●礼乐机构●春宫●官职:大司乐、乐师、大师●职能: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

●秦汉●音乐机构:乐府●时期:产生于秦,兴盛于汉,罢于汉哀帝●职能:大规模大范围的采集民间歌谣,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词,并研究理论、演唱、演奏。

●人物作品:汉武帝时期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西域音乐《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军乐作品。

他的作品还有《佳人歌》。

●隋唐五代●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队音乐艺人的训练考核。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宫廷●教坊:训练培养乐工。

●梨园:专习法曲,专搞器乐。

●宋元市民音乐蓬勃发展●音乐场所勾栏在瓦舍中●瓦舍:又名瓦市、瓦肆、瓦子,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地。

●勾栏:又称“乐棚”,民间艺人演出的固定场所。

●新兴职业:路岐人(流动民间艺人)●形态●远古夏商周●古歌●出自《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原始狩猎生活●出自《吕氏春秋•音初篇》的《候人兮猗》最早的情歌●古乐舞●远古:《八阕》,又名《葛天氏之乐》原始农牧生活●黄帝:《云门》以云为图腾,崇拜天神●尧:《咸池》以水鱼为图腾,崇天,祈求五谷丰收●舜:《箫韶》●地位: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以排箫为主奏乐器,共有九个段落,故又名《九韶》●评价: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提出中国最早的音乐审美原则:“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夏:《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商:《大濩》歌颂商汤伐夏桀●周:《大舞》孔子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

”●秦汉●概况: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黄门鼓吹:天子专用●骑吹:车马驾行●横吹:军中马上演奏●短箫饶歌:军队凯旋奏唱●百戏●含义: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角抵戏,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从中国古谱的分类与特点看中西音乐记谱法的主要差异[权威资料]

从中国古谱的分类与特点看中西音乐记谱法的主要差异[权威资料]

从中国古谱的分类与特点看中西音乐记谱法的主要差异西方音乐最早的记谱法可追溯至公元九世纪的格里高利素歌记谱法,它是用一种名为“纽姆”(neume)、反映语音声调变化特点的符号系统记写下来的。

在实现了可精确记录音高的有线记谱法(11世纪)发展阶段之后,西方古谱又于13世纪发展出了可表达单个音符时值以及各级音符之间的等比例时值关系的有量记谱法,并于14世纪发展出拍号系统,它成为沿用至今的五线谱的前身,并借助文艺复兴晚期音乐印刷术的勃兴而得到最终的规范与统一。

与西方中世纪早期素歌记谱法的发展基本同时期的中国古谱是宋代俗字谱。

在俗字谱之前,中国音乐史上已先后出现过包括汉代“声曲折”、南北朝时梁代的古琴文字谱、唐代的琵琶谱等多种记谱法了(陈应时,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法[J]交响,1985,(4):1)。

根据陈应时先生在《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一文中的研究来看,与西方在九世纪纽姆谱出现之前并无乐谱留存于世的历史(古希腊字母记谱法与西方纽姆谱没有任何直接渊源)不同,中国古谱的历史非常悠久,记谱形式也十分丰富。

依据乐谱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音乐记谱法可分为:图形记谱、文字记谱以及混合图形与文字的记谱法。

从乐谱用途上划分,又可分为声乐谱式与器乐谱式。

而形式与数量更复杂多变的主要是器乐谱式,它可以分为管色谱、线索谱与锣鼓谱三类。

每一类中又包含有形形色色的独立谱式,分别应用于某种乐器或某个器乐乐种。

一、中国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主要类型与代表性谱式陈应时先生在其《中国的古谱及其分类》一文中,将中国古谱依据其记谱形式分为以下三类:1、图形谱式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乐谱是成书于汉代的《礼记・投壶》中的鼙鼓谱,它应用方块与圆圈图形记录节奏。

之后传世的各种鼓谱也多以记录节奏、击打部位与击打方式为主。

鼓谱的记谱符号非常简明直观,大多采用空心圆(○)、方框(□)、黑色实心圆(●)、叉号(×)、三角符号(△)及一些特殊符号(如∞等)等来代表不同的节奏、击打部位或击打方式。

长调的名词解释

长调的名词解释

长调的名词解释长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音调类型。

它是中国古代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在中国音乐理论中,长调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被视为中华音乐智慧的结晶,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长调的起源与发展长调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最早出现在周朝的礼乐中。

古人将音调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其中宫音作为根音,成为长调的基础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文化的交流,长调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多种变体,如昆曲中的“坠调”、京剧中的“生调”等。

二、长调的音律特点长调以宫调为基础,音调温和、大气磅礴。

它的音域较宽广,在演唱中需要合理运用气息和发声技巧,以达到表达情感和体现音乐美感的目的。

长调音律多变,旋律起伏跌宕,节奏变化丰富,灵活转调和装饰音符等技巧常常被运用其中。

同时,长调中还蕴含着深厚的音韵学和韵律感,注重音节的发音和音韵的协调,使其更加具有独特的韵律魅力。

三、长调的艺术表现形式长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在演唱中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要注重发音技巧的训练,包括气息的调节、音准的掌握等。

其次,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演唱者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内心所感、所想融入到音乐中,使观众产生共鸣。

再次,要注重舞台表演的细节,如服装、道具、舞蹈以及舞台布景等,来提升演唱的艺术效果。

四、长调的传承与发展长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专门的音乐院校和文化机构致力于长调的培养与传承,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音乐会演出,促进长调艺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音乐家和表演者将长调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个性和时尚感的音乐作品,使长调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五、结语长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音乐智慧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长调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一、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儒生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包括民间歌曲、宫廷、祭祀、乐舞三类不同内容的形式的音乐作品。

风又称国风,共160篇,是《诗经》的精华,包括15国风,即周南、召南、卫风、郑风、王风、齐风、魏风等。

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用于朝会宴享之用,是大典的乐歌。

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

(小雅)为个人抒情之作,接近民歌。

有些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

主要用于诸侯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等仪式中。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用在天子祭祖、大射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内容接近大雅,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二、楚辞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文学加工形成的音乐形式,有《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

其中《九歌》是目前世界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祭祀歌舞音乐。

楚辞特点:1.生动活泼。

2.旋律性强。

3.富于激情。

三、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振动体的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

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地员篇》四、《成相篇》1、《成相篇》周代的一种劳动歌曲,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作者是哲学家荀况。

2、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改变作风,施行开明政治。

3、演唱形式是用一种叫“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伴唱。

五、乐府秦代确立的,汉代兴盛起来的,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机构。

它的主要任务是1.创作和填写歌词,2.创作与改编曲调,3.编配乐器,4.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六、鼓吹鼓吹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包括鼓吹曲,黄门鼓吹,短箫挠歌、横吹曲。

鼓吹曲:以鼓、排箫和茄为主奏乐器,中间有歌唱的艺术形式,最初是一种带有北方草原风格的音乐。

文言文的古代音乐文献与音乐传统

文言文的古代音乐文献与音乐传统

文言文的古代音乐文献与音乐传统古代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文言文又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研究古代音乐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音乐的形态和传统。

本文将探讨古代音乐文献与音乐传统的关系,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古代音乐文献的类型古代音乐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音乐理论的著作,另一类是具体的音乐曲谱记载。

关于音乐理论的著作主要包括《乐经》、《乐府诗集》等,这些著作对于我们了解古代音乐的原理和形式非常重要。

而音乐曲谱的记载主要包括《琴谱》、《箫谱》等,这些记载了古代乐器演奏的具体方法和乐曲的谱表,对于研究古代音乐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

二、古代音乐的特点古代音乐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音乐重视修身养性,强调乐器的音德合一,注重音乐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儒家的思想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音乐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

2.五音学说的影响:古代音乐采用了五音学说,即“宫、商、角、徵、羽”五声。

这种音乐体系不仅对古代音乐理论产生了影响,也对后来的音乐演奏和创作有所启发。

3.民间音乐的特点:除了宫廷音乐外,古代社会中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以其朴实自然的风格和多元化特点而闻名,其中包括了民歌、民间舞蹈等形式。

三、音乐文献对音乐传统的贡献古代音乐文献对音乐传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存了古代音乐的形态:古代音乐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音乐曲谱,保留了古代音乐的形态和风貌,使得后世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和变化。

2.传承了古代音乐的技艺:古代音乐文献对于乐器演奏和音乐技艺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古代音乐文献中的记载,后世的音乐家能够学习到古代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

3.传播了古代音乐的思想:古代音乐文献中的音乐理论和思想对后世音乐家的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音乐演奏和创作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对于音乐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献史料类型分类

文献史料类型分类

文献史料类型分类
1.原始文献:指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时所产生的文献资料,如古代的
碑刻、铭文、古籍、手稿等。

2.二手文献:指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编辑、翻译、注释等加工处理后形成的文献资料,如史书、编年史、地方志、文集、选集等。

3.学术文献:指学术研究中所产生的文献资料,如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集等。

4.政府文献:指政
府机关或政治组织所产生的文献资料,如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公报、
公告、通知等。

5.新闻文献:指新闻媒体所产生的文献资料,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

6.私人文献:指个人或家族所产生的文献资料,如家谱、日记、信件、照片等。

7.艺术文献:指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文献资料,
如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等。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尺寸:长1.5m*宽1m材质:KT板;展板内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起源由来已久,早在遥远的半神话年代里,已经有了属于中国的民族音乐观念和形式的开始。

黄帝制定音律、女娲作笙簧、伏羲发明琴瑟……其发展大体经历了远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远古时期,音乐舞蹈和诗歌紧紧结合在一起,如《大夏》等乐舞。

西周时期确立了十二律,及宫商角徵羽等七个音名,后又发明了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出现音乐专著《乐记》《乐论》以及《吕氏春秋》中的音乐论述;中古时期,国家开始设立音乐机构——乐府,专门培养音乐人才,收集各地音乐素材,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音乐歌舞已具相当规模,场面庞大。

涌现了诸如蔡邑、嵇康、阮籍等知名琴家,琵琶、锣、钹等乐器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逐渐结合本土音乐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发展局面;近现代音乐发展缓慢。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声乐中国传统音乐中声乐曲所占比例很大,几乎都以与诗、词、赋等有关,同时也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和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声乐又主要有分为:1.中国古代的歌曲。

早期歌曲往往与先民辛勤劳动有关,情歌在古代音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夏商时期,歌曲更是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一般老百姓也常籍歌曲来抒发对苦难生活的不满。

从唐代诗人王维的《阳关三叠》到宋时苏轼的《大江东去》及岳飞的《满江红》都可以看出古代歌曲所具有的高层次艺术成就,它是千百年来先民智慧心血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瑰宝。

2.民歌。

民歌是民间的集体创作,百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意愿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民歌是一切音乐形式的起源,透过民歌可以了解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民歌根据形式又分为劳动歌曲,山歌,小调等。

(二)说唱音乐说唱音乐是指有道白有唱腔的叙事性音乐形式。

这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卓越的艺术创作成果。

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最早的说唱音乐的雏形。

其正式形成在隋唐时期。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1)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1)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1)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历史上,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别。

本文主要探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中国音乐主要表现为歌唱和舞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诗经》是一部反映先秦时期音乐的重要文献,它记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民间音乐,如宴乐、祭祀、慰劳等。

其中的《国风》部分,更是展现了当时全国各地音乐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汉代时期汉代时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文化交流手段,推动了民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的音乐形式,如鼓吹、笛子等。

《楚辞》、《汉乐府》、《陶渊明集》都是当时民间音乐的重要文献。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民间音乐大量流行,民间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各种民间歌曲、曲牌在社会上广泛传唱。

民间音乐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点,注入了大量新鲜的元素。

唐代乐府的产生,促进了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的交流。

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风格比较稳定,但在元朝时期,民间音乐开始受到传入的异域音乐和舞蹈的影响,产生了电唢呐、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五、现代进入现代,中国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流行音乐及其各类派别,新民乐等,民间音乐的开放性更加明显,体现了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总之,中国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呈现出了与宫廷音乐不一样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涵盖着丰富的内容和历史价值。

音乐文献学

音乐文献学

音乐文献;音乐文献是指记录人类音乐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音乐文献学:音乐文献学是音乐学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由文献学和音乐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派生出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音乐文献学是运用普通文献学理论和方法,以音乐文献和音乐文献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其形态演变、社会流传和整理利用特殊规律,并为音乐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一门专科文献学(郭小林/2008)。

目录学:具体来说,它包括学术研究的目录学和如何编制古籍目录的目录学.版本学;是研究版本的特征和差异,鉴别其真伪优劣,辨明其产生与发展的学问。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是在长期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

四部分类法:四分法也叫四部分类法,始创于郑默、荀勖。

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甲:六艺、小学。

乙: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诗赋、图赞、汲冢书。

十通:《十通》是十部典章制度通史书的通称。

唐杜佑《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皇朝通典》)。

宋郑樵《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皇朝通志》)。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十二律:中国古代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12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以上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合称¡°六律六吕¡±。

十二律有时称为¡°正律¡±,乃对其半律(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礼记·乐记》;礼记》亦称《小戴礼记》,简称《记》,它是先秦至汉初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西汉戴圣编撰,凡四十九篇。

古代中国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古代中国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古代中国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古代中国的音乐艺术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时期,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在古代中国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仅是娱乐的手段,更是人们表达情感、凝聚团结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古代民间音乐表演古代中国的民间音乐演奏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时期。

这些音乐表演通常由农民、渔民、牧民等普通百姓组成的乐队演奏,使用简单的乐器如竹笛、弹弦、敲击乐等。

这些乐队通常在庆祝丰收、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演奏。

他们的音乐表演以饱满、欢快的节奏、庄重的旋律为特点,旨在表达内心的喜悦或悲伤。

二、古代宫廷音乐演奏古代中国宫廷音乐演奏是皇帝和贵族阶层举办的音乐会。

这些音乐表演通常在宫殿或寺庙中举行,只有少数特权阶层可以参与。

宫廷音乐演奏通常由宫廷乐才演奏,乐队规模庞大,乐器品种多样,如琵琶、筝、瑶琴等。

宫廷音乐演奏的曲调优美悠扬,以细腻独特的音调表达皇帝或贵族的权威和品味。

三、古代戏曲音乐古代中国戏曲音乐是指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音乐表演通常在剧场或大街小巷上演,吸引着广大观众。

古代中国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戏曲,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每种戏曲都有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比如京剧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壮丽的音乐为特色,越剧则以细腻婉转的唱腔和悠扬的音乐引人入胜。

四、古代乐器演奏古代中国乐器的演奏也是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有许多琴、瑟、箫、笛等乐器,乐器演奏以传统的技巧和奏法为主。

乐器演奏在古代中国社交活动、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家们通过巧妙的技巧和独特的乐器声音,表达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等主题的感悟。

五、古代舞蹈音乐古代中国的舞蹈音乐是一种将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舞蹈音乐饱含丰富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来传递信息。

舞蹈音乐在宴会、庆典和祭祀等场合经常被使用,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展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中音史

中音史

乐悬、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相传为战国时期公孙尼子所著。

《乐记》旧传有23篇,现存11篇,同时保存在《礼记》卷十一和《史记·乐书第二》中。

《乐记》是我国古代情感音乐美学流派(即“形情论”)的代表作。

作者在书中深入地总结了先奏时期礼乐实践的历史经验,主要从“乐与物”(即“物动心感”说)、“乐与政”“乐与情”等多方面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音乐美学思想,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非常有价值的音乐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情感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乐记》的主要内容:1.乐与物的关系:《乐记》对音乐的本质,即音乐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作了精辟的阐释。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矛与盾:武舞)羽旄(mao)(鸡尾与牦牛尾:文舞),谓之乐(三个层次)。

”(《礼记.乐记.乐本篇》)2.乐与政的关系:a.《乐记》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乖戾:车出轨,翻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乐记.乐本篇》)b.儒家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好恶,而返文道之政。

”3.乐与情的关系:“德者,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礼记.乐记.乐象篇》)三分损益法:是古代生津法。

中国音乐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音乐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有 显 著 的发 展 ,特 别 是 关 于 音 乐 的 各 个 领 域 范 围 的 资 料
已 经 有 原 来 的 零 散 的 积 聚 ,逐 渐 进 入 到 更 深 层 次 的 研 究
层面 。
音 乐文献 的 收集 整理 在 音 乐史 方面 的主要 表 现 为 : 王光 祈所 著 的《 中国音 乐史 》 上、 下册 ; 杨 荫 浏 所 著 的 《中 国 音 乐 史 纲 》, 这本 书在音 乐的词 、 曲音 韵 等 各 个 方 面 都 有一定 的见地 : 李 纯 一所 著 的《 中 国古代 音 乐史 稿 》 杨 荫
的 发 展 繁 荣
除 了一 些 关 于 音 乐 的 特 殊 的 记 载 方 式 之 外 ,还 一 定 要 包 括 正 规 广 泛 的 语 言 文 字 方 面 的表 现 , 如此 以来 , 只 有 语 言 文 字 与 非 语 言 文 字 的 结 合 才 能 有 效 地 形 成 完 整 而 且 系 统
[ 关键 词 ] 音 乐 文献
收 集整 理 音 乐教 学
的音 乐文献 。
( 二 ) 音 乐 文 献 收 集 整 理 的成 果 — — 音 乐 史 方 面


音 乐 文 献 的 范 畴
音 乐 文 献 有 许 多 方 面 的 成 果 , 比 如 说 有 关 于 音 乐 的
音 乐 文 献 主 要 指 的 是 在 一 些 特 定 的 书 籍 中所 记 述 的 全 部 有关音 乐 的供人 们查 阅的参考 资料 。 我 国的音 乐 , 从 2 0世 纪 开 始 , 就 已 经 表 现 出很 明 显 的 进 步 与 发 展 , 具体 的表 现在 有 关 于音 乐 的创 新 、 表演 、 与理 论研 究 方 面 , 都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的历史与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音乐发展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的历史与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音乐发展

音乐欣赏知识:音乐的历史与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音乐发展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自古代开始便在世界各地盛行,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从史前时代的骨笛和木琴,到现代的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音乐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音乐的历史和演变。

古代音乐在古代,音乐一直是宗教和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音乐器材包括击乐器、弦乐器和吹管乐器。

在古代埃及和巴比伦,海伦尼斯蒂克时代(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500年)的音乐主要是以人声为主,同时也有伴奏乐器。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800至公元前300年)的音乐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如神话、爱情和军事音乐。

在中国,最早的乐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如鼓、铃铛、箫等,而《尚书》、《乐府诗集》等文献则记载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种种细节。

中世纪音乐在中世纪,音乐主要在教堂和宫廷中得到发展。

教会音乐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礼拜中,例如格雷戈里圣歌(Gregorian chant)和复调音乐(polyphonic music)。

宫廷音乐则主要是在欧洲贵族和王室中流行,如管弦乐、舞会音乐等。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由于人文主义和科学热的影响,变得更具有个性。

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是声乐音乐,例如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歌剧。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中也出现了新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巴洛克音乐17世纪的巴洛克音乐是一种充满华丽和情感的音乐形式,奏出的曲子有声部分明显、复调程度高等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还包括了奏鸣曲、协奏曲和安魂曲。

古典音乐18世纪的古典音乐是一种比较平衡和对称的音乐形式,它注重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协调。

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有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所作的交响曲、协奏曲,以及歌剧等。

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是一种富于表现力和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强调情感和变化。

浪漫主义音乐中的作曲家们通常将作品与一些诗歌、小说或其他文化或哲学运动联系在一起。

碣石调幽兰的名词解释

碣石调幽兰的名词解释

碣石调幽兰的名词解释碣石调幽兰,一词源于中国传统音乐。

在古代的音乐编排系统中,调是一种音乐曲调的基本类型,而幽兰则是指一种花卉。

碣石调幽兰则是以石碣为意象,用音乐表达对幽兰花的表达与赞美。

碣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通常用来象征着坚固不摧、历久弥新。

古代人常将碣石作为题词、墓志铭的石碑。

从字面意义上解读,碣石调幽兰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透过音乐,将幽兰的美丽与坚韧都表达出来。

在中国的古代音乐编排系统中,音乐调式是音乐的基本结构。

不同调式有着不同的音阶及音乐特征,每种调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情感表达。

碣石调幽兰,作为一种特定的音乐调式,将表达出对幽兰的赞美和魅力。

幽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卉之一,被称为“玉盘沉香”的象征,更因其高雅的香气和独特的出色保存能力,被赞誉为“长在月亮上的花”。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心目中,幽兰被视为纯洁、高贵和坚韧的象征。

通过碣石调幽兰这一词汇,人们能够联想到一种音乐表达方式,它既带来了音乐的美感,也使幽兰的美妙得到了赞许。

碣石调幽兰在音乐中给予听众以触动,通过音乐来表达对幽兰的崇拜和敬意。

音乐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碣石调幽兰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以及旋律的构建,将幽兰的美丽、高雅和坚强传达给了听众。

它在表达情感和美学上具有独特的力量。

在演奏碣石调幽兰的过程中,音乐家不仅可以通过演奏技巧来表达幽兰的婉约与坚韧,还可以透过音乐的构建来模拟花朵的盛开与动态。

这种将自然界的美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既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赞美,也为听众带来了愉悦的感受。

碣石调幽兰这一概念不仅限于音乐领域,它还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

比如,在绘画中可以用幽兰的形象来表达纯净和高雅,而在舞蹈中可以透过舞者的身姿来演绎幽兰的婉约与坚韧。

总之,碣石调幽兰是一种音乐调式,其背后蕴含了对幽兰花的美丽与坚韧的赞美。

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将自然之美与人类情感相结合,为人们带来了身心愉悦和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基本类型作者:郑俊晖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内容提要]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基本类型大致包括二十六史中的乐志、律志和艺文志,《十通》中的音乐文献,会要会典中的音乐文献,类书中的音乐文献,音乐专著与篇章等,每一类都有其自身的文献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音乐文献学/文献种类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4- 0099-4作为一个具有文献记载传统的民族,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般的音乐文献。

它们记录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轨迹,其数量之巨,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

这就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使之兼顾历史的原貌和现实的使用。

目前学术界较多根据音乐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如《中国音乐书谱志(增订本)》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分为音乐理论和历史、歌曲音乐、舞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曲、宗教音乐和典礼音乐,综合等8大类。

其中大类之下设小目,如音乐理论和历史下设乐论、律吕,乐志和音乐典制、音乐家传记资料、西洋音乐理论、乐器考、纪事杂论等。

这种分类方法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但笔者近5年在执行主编《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历史文献编纂的内容总是和文献种类息息相关,若能在分类中兼顾文献内容和文献种类,使其互补互见、互为参校,则不无裨益。

笔者现据文献种类,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主要类型依次论述如下:一、二十六史中的乐志、律志和艺文志二十六史指清乾隆年间钦定的二十四部“正史”加上民国时期编修的《新元史》和《清史稿》。

这26部史书虽然都采用纪传体写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史书都具有完整的纪、传、志(书)、表。

兹统计其中的乐志、律(历)志、艺文志情况列表如下:表1二十六史中的乐志、律志和艺文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其大多数编修者如司马迁、班固、沈约、欧阳修、万斯同等人博览群书,才识俱佳。

此外,官修史书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料保证,故其史料来源相当广泛,包括起居注、奏议、诏令、国史、音乐论著等,是我们了解古代历朝乐事、乐制、乐书的重要依据。

如蔡元定《燕乐原辨》早佚,但《宋史·乐志》转引百余字,堪称珍贵。

为前朝修史,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传统,故而二十六史中对历朝乐事的记载得以绵延不绝。

虽然并非所有的史书均设志(书),但由于乐志、律志的写作有追溯前代的惯例,故亦可弥补前代史书所阙。

如《三国志》中并无乐志和律志,但《宋书》和《晋书》中的乐志和律历志均追述魏晋期间之乐事更革。

《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南史》、《北史》中无乐、律志,但《隋书·音乐志》3卷却记载了南朝梁、陈、北周、北齐、隋五朝的音乐史事。

艺文志(经籍志)亦有类似情况。

从汉到宋,各史艺文志书目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藏书,故兼收前代遗书,其中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等更是总论、大序、小序齐备,尤其便于查考音乐图书的源流和学术演变。

当然,由于“正史”史观的局限,二十六史中的音乐文献更多地聚焦宫廷乐事及“英雄”人物的事迹,如乐志多哀辑以歌功颂德内容为主的宫廷曲辞、太常乐章,律志多限于宫廷乐律沿革,且常常带有如“埋管候气”、“以指距定黄钟律管”等不同程度的神秘主义色彩。

二、《十通》中的音乐文献《十通》分《通典》、《通志》、《文献通考》3个系统,共计700余卷。

唐代杜佑《通典》开《十通》之首,继而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

清乾隆时设立三通馆,先后续编《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为《九通》。

后刘锦藻以一人之力,将乾隆五十一年至清末的材料搜集整理,编成《清朝续文献通考》,遂使《九通》增为《十通》。

《十通》中,《通典》系统有“乐典”,《通志》系统有“乐略”,《文献通考》系统有“乐考”。

笔者现统计其中的乐典(乐略、乐考)情况列表如下:表2作为研究典章制度的大型专门书籍,《十通》规模宏大,内容广博,凡历代乐制、律制、乐器、乐种沿革等,都做了分门别类的记载,用力甚劬。

作为不同的系列,乐典、乐略、乐考编著体例不尽相同。

以前《三通》为例,《通典·乐典》7卷,可厘为历代沿革2卷、十二律1卷、权量1卷、歌舞1卷、清乐1卷、郊庙宫悬备舞议1卷。

《通志·乐略》2卷,卷1主要记录历代乐府歌曲、琴曲;卷2载律吕、八音等。

《文献通考·乐考》21卷,可厘为历代乐制3卷、历代制造律吕1卷、律吕制度1卷、度量衡1卷、金石土革丝匏竹木之属6卷、乐悬1卷、乐歌3卷、乐舞2卷、俗部乐1卷、散乐百戏鼓吹1卷、夷部乐彻乐1卷。

三者相较之下,“乐略”系列的内容最为简略,如《通志o乐略二》具体内容几乎全部摘录《通典》乐三、乐四的相关部分,其价值自然大打折扣。

而“乐考”系列在音乐分类、编写顺序上虽多借鉴沿袭《通典·乐典》的体例,但后出转精,其分类细致,更胜一筹。

民国时期的刘锦藻的《清续文献通考》还增加了反映近代西学东渐,东西音乐文化交融的材料。

刘氏只续《通考》,而不续《通典》、《通志》,正是其学术眼光所在。

《十通》写作过程中,参考资料比较广泛,仅杜佑《通典》一书征引和参考的书目就达200余种,详而不烦,简而有要。

郑樵《通志》中的二十略更是其独创,采摭浩博,议论精辟。

马端临《文献通考》条分缕析,于有宋一代之乐制尤为详备。

但需要指出的是,《十通》中有部分内容主要取材于史志、实录、奏疏等,已属第二手文献转引,使用时应注意与原始材料相研核实。

三、会要会典中的音乐文献会要会典的编修始于中唐,《唐会要》和《五代会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部较为完备的会要著作。

此后,会要体史书日益受到重视。

宋代专门设立了会要所,其纂修的部分内容后汇辑为《宋会要辑稿》。

元代以降,《经世大典》、《明会典》、《大清会典》、《大清会要事例》等陆续修罄。

与此同时,《七国考》、《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南朝宋齐梁陈会要》等前代会要也陆续补齐。

历代会要基本上都设有”乐”门,门下再分细目,记载一朝乐事。

笔者从历朝会要中择有代表性者列表如下:表3会要中的“乐”门是侧重于断代的典章制度专史,这是它和《十通》中的乐典(略、考)最大的区别。

如要查考历代乐制沿革,需要借助《十通》。

如果只查考一代乐制,利用会要、会典则比较方便。

如《宋会要辑稿》中的“乐”门8卷.专记宋代乐制,乐一至二为律吕,主要记述了北宋建隆至崇宁年间6次乐制改革;乐三详定乐律,记载乐器和人员配置、乐章撰制等;乐四至五主要记述乐器、乐舞及乐种;乐六至八辑录乐章歌词、乐章名称及典礼程序。

与会要有所不同,会典不以门类分隶材料,而主要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纲,注重于章程法令和各种典礼。

如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将“乐”部文献系于“礼”部之下,其中关于清代乐部职官的记载,正是其他典章制度专史所缺或者语焉不详的。

据《大清会典事例》卷524载,乾隆七年(1742年)置乐部掌管大祭祀、大朝会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事务,下辖神乐署、和声署和什榜处。

神乐署源于顺治元年(1644年)所设神乐观,原隶属于太常寺,1742年起改隶乐部。

和声署源自教坊司,原隶礼部,后改名并转隶乐部管辖。

什榜处则掌管演奏“掇尔多密”(音律平和)乐曲。

会要体史书将分散在史志、实录、文集中的音乐文献相对集中,便于读者查考,其中如《唐会要》和《宋会要辑稿》等还保存了大量未经删减的原始资料,如诏令、奏议等,在考证史料正误方面有一定价值。

但因有不少会要是后人补修而成,其内容主要取材于第二手材料,如果要引用其结论或者资料,应注意和原始资料核实比勘。

四、类书中的音乐文献类书是从群书中辑录资料,按照事物门类或字、韵编排而成的一种工具书。

自三国时期魏文帝命王象、刘劭等编纂《皇览》以后,历代官方和私家相继仿效,依据皇家或者私人藏书纂修巨型类书。

这些类书中,辑录编排了不少跟音乐相关的文献。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北堂书抄》、《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太平御览》、《事类赋》、《事物纪原集类》、《册府元龟》、《唐宋白孔六帖》、《海录碎事》、《记纂渊海》、《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玉海》、《事林广记》、《明本大字应用碎金》、《事物绀珠》、《山堂肆考》、《新锲燕台校正天下通行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三才图会》、《稗史汇编》、《天中记》、《渊鉴类函》、《子史精华》、《增补万宝全书》、《新锲万宝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

1962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选取26种类书,影印《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一辑)出版,可供参考。

类书将分散资料按照专题集中编排的体例,为后人查考典故和事物的出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以《艺文类聚》卷44《乐部四》的“琴”条目为例,该目先辑录古琴产生的史料:“《礼记》日: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桓谭《新论》日:神农氏继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

”其次是琴之形制:“《广雅》日: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日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日少宫少商。

”再次是与琴相关的音乐史事,如《吕氏春秋》所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搜神记》载蔡邕制焦尾琴;《史记》载司马相如以琴挑卓文君;《说苑》载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

最后还完整摘录琴诗赋、赞铭,包括梁丘迟《题琴朴奉柳吴兴诗》、陈沈炯《为我弹鸣琴诗》、贺沏《为我弹鸣琴诗》、后汉傅毅《琴赋》、马融《琴赋》、蔡邕《琴赋》、晋嵇康《琴赋》、成公绥《琴赋》、殷仲堪《琴赞》、谢惠连《琴赞》、王询《琴赞》、后汉李尤《琴铭》等。

这种编排体例,使类书具有“一书在握、群书在览”之功能。

类书的另一大功能是可供辑佚和校勘之用。

由于类书中征引的不少书籍已经亡佚,许多古代佚书遗文赖其保存得以流传,如《北堂书抄》所引古书,除集部外,还有800余种,其中很多已经亡佚。

《艺文类聚》征引的唐以前古籍达到1400多种,流传至今的不足百余种。

《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言其所引书目近1700余种(古诗、赋、铭、箴、杂书还不包括在内),亡佚者已是十之七八。

从这个意义而言,类书堪称古代资料辑佚的渊薮。

如《魏书·乐志》自南宋以来即有缺页,清代校勘名家卢文昭据《通典》为其补得16字,即断言“无从考补”。

但1942年陈垣先生据《册府元龟》卷567辑补了《魏书·乐志》残缺的一页史文,其中包含太常卿刘芳上书言乐舞事和陈仲儒自江南归国事。

但是,类书存在着和《十通》、会要类似的缺点:征引材料时往往不够严谨,引用字句和原始出处常常有出入。

或与原书不同,或为今本所无,甚至会发生同引一书而前后不一致,书目与篇名相混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