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教案备课时间:8、14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明审查人:李秀荣名言警语:艺术的目的不就是要去表现事物的相貌,而就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乎义、—亚里士多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累积并扎实掌握常有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经过合作研究,正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绘生动的特色与按空间来说明的次序。

3、激情展现,阳光参加。

认识我国古代艺人高明的雕琢技艺。

【学习要点】1、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核舟的空间观点,掌握文章的说明次序。

2、品尝语言,真实感觉本文察看仔细、描绘生动的特色。

【学习难点】研究课文主体部分依据空间次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就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资料就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朝文坛上的一个有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就是微型雕琢的简称,就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色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琢时肉眼瞧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达成创作,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神故意雕”,作品拥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愈来愈为人们热爱,愈来愈被艺术家、鉴赏家、珍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就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类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能够记人与事,能够记山川名胜,能够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谈论、抒怀成分。

我们在此后还会学好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就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以后,还有一段谈论(见“相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多半,只保存了最后一句,也就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所以,此刻瞧来,它跟我们常有的说明文可算就是很相像了。

3、认识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别名苏东坡,后代习习用大苏与小苏来称号苏轼与她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诋毁朝廷,坐牢。

《核舟记》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核舟记》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重难点1.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前置预习⒈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文言虚字的用法。

课堂流程环节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2分钟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二自主学习2独学10分钟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启窗而观:启,翻开。

而,顺承关系石青糁〔sǎn 〕之:之,代词,代字迹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者,……的人东坡右手执卷端:执,拿绝类弥勒:绝类,极像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属,类似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倚,倚靠。

衡,同“横〞。

假设啸呼状:假设,好似。

状,形状,样子。

假设听茶声然:然,……的样子3.把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⑴罔不因势象形。

译句:学生自己做,检测学生的自学预习情况组长组织检查,纠错,落实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为什么?【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6、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教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主备人:王万美李秀荣审查人:李秀荣【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累积并扎实掌握常有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经过合作研究,正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绘生动的特色和按空间来说明的次序。

3、激情展现,阳光参加。

认识我国古代艺人高明的雕琢技艺。

【学习要点】1、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核舟的空间观点,掌握文章的说明次序。

2、品尝语言,真实感觉本文察看仔细、描绘生动的特色。

【学习难点】研究课文主体部分依据空间次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资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朝文坛上的一个有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

微雕,是微型雕琢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色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琢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达成创作,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神故意雕”,作品拥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愈来愈为人们热爱,愈来愈被艺术家、鉴赏家、珍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类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能够记人和事,能够记山川名胜,能够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谈论、抒怀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好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以后,还有一段谈论(见“相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多半,只保存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所以,此刻看来,它跟我们常有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像了。

3、认识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别名苏东坡,后代习习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号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被诬以诗诋毁朝廷,坐牢。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闻名无实的官职,实质是流放;鼻矾游乐:一次是阴历7 月 16 日,一次是阴历 10 月 15 日。

古文《核舟记》复习导学案

古文《核舟记》复习导学案

古文《核舟记》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巩固常用文言词语。

2、复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复习重难点】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

至于整体如何说,各个局部的顺序如何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学习流程】复习点拨1、请大伙儿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并翻译这篇文章3、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复习导学1。

给下列字注音、罔( ) 髻( ) 戌( ) 糁( )髯( ) 贻( ) 黍( ) 糁( )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含义。

诎: 衡:简: 有:3、请您整理本课中的一词多义4、翻译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5。

依照课文内容回答、(1)写出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

(2)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复习研讨1、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写舟的正面却不是依照“船头—中间-船尾”如此的顺序写,而是以“中间-船头—船尾"顺序,试具体分析如此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2、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拓展学习东坡画扇 (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

”须臾扇至。

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个地方是拖欠的意思。

11《核舟记》导学案附答案

11《核舟记》导学案附答案

11《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其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yòu jī)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髯.(rán) 石青糁.之(sǎn)(rén xū) 舟楫.(jí) 篆.(zhuàn)诎.(qū) 壬戌..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2)一词多义。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一方)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④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连词,表承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⑤之 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3)同义词。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钩画了了..(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楚明白) ③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3.作者链接。

古文《核舟记》复习导学案

古文《核舟记》复习导学案

古文《核舟记》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巩固常用文言词语。

2. 复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复习重难点】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

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学习流程】复习点拨1、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并翻译这篇文章3、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复习导学1.给下列字注音。

罔( ) 髻( ) 戌( ) 糁( )髯( ) 贻( ) 黍( ) 糁( )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含义。

诎:衡:简:有:3、请你整理本课中的一词多义4、翻译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

(2)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复习研讨1、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以“中间—船头—船尾”顺序,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2、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拓展学习东坡画扇(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

”须臾扇至。

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23核舟记导学案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答案

23课1.《核舟记》主题: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对民间微雕技艺的赞美,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对古代人民的智慧赞叹。

精湛表现:1、核舟用料的桃核体积极小.2、舟上所刻事物繁多.3、舟上所刻人物事物情态精致必备.2.安排说明顺序: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总—分—总结构好处:简短,准确。

本文写核舟的正面时并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3.“大苏泛赤壁”。

“盖......云”三、1. 奇巧;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灵怪 3. 叙述和议论说明和议论议论4.C5.①可以大约②(东西的)一头正 6.①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浓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②(佛印)敞胸露怀,抬头仰望。

③苏东坡、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7.①总分②描写③空间④执、抚、指、语、矫、视等四、1.①左右②门③征兆④共2.①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②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

3.①大苏泛赤壁桃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②总分总空间4.提示: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艺术品来介绍。

要仿照本文的介绍方法。

如总分总的结构,空间顺序,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等。

核舟记导学案学生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学生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学生版及答案《核舟记》导学案一、基本情况1. 本文作者是谁?《核舟记》的作者是鲁迅。

2. 《核舟记》是在什么时候发表的?《核舟记》于1932年发表在《新小说》杂志上。

二、文本理解1. 核舟何意?请解释。

核舟是指用星期波斯王子奥斯曼,通过他的故事,说明君主政治对人民的残害。

2. 文中提到的猫、鼠和轻舟又代表着什么?猫代表统治者、鼠代表被统治者、轻舟则象征着灯籠法。

三、文本分析1. 鲁迅通过《核舟记》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鲁迅通过《核舟记》揭示了封建统治下人民受到的压迫和残酷。

2. 你认为文章中所揭示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存在?可以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情况对比,探讨并反思。

1. 你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至简至少”?这种态度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2. 你认为人民在现代社会中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导学案回答:一、基本情况1.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核舟记》于1932年8月在《新小说》第19期上以《奥斯曼》为题发表。

二、文本理解1. 核舟是指星期波斯王子奥斯曼手中的核舟,象征着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害。

2. 猫代表统治者,鼠代表被统治者,轻舟象征着灯籠法的宣传。

三、文本分析1. 鲁迅通过《核舟记》反映了封建统治下人民遭受的压迫和不公,并呼吁国家应该实行变革政治体制,关心人民福祉。

2. 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许多类似的问题,例如部分地区的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等,因此我们要警惕并努力改善现状。

1. “至简至少”意味着追求简单的生活和至少的需求,这种态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有的资源,控制消费欲望,拒绝奢华生活。

2. 在现代社会,人民应当积极参与政治,保护自己的权益,倡导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和权利。

通过对《核舟记》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更能够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成为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备课时间:8、14 上课时间: 主备人: 李明审核人:李秀荣名言警句:艺术的目的不就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就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亚里士多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与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就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就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就是微型雕刻的简称,就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瞧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就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与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就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就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瞧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就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与小苏来称呼苏轼与她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

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第1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能用正的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知识链接】(一)1. 题目解说:“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曾不盈寸”的核桃,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大苏泛赤壁”,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2、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二)关于作家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音障。

2、再读课文,试着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3、三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完成《新课标学习辅导》。

【合作探究】一、分小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24课《核舟记》导学案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执笔人:郭文审核初二语文组学习目标仁积累一些丈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学习文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槪念,把握文幸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作者、作品简介:《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魂学湧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2、朗读课文并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器皿(■)罔不(•) 贻(■)有奇(• •)黍( ■)筈篷(•) 梭(■)蛾冠(•)髯( ■)髻( ) 篆章(■)矫(■)衣褶(■)铀(•) 楫(■) 椎髻(• •)壬戌()虑山()• • •3、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粗通文意。

二、学习研讨1、范读,学生听读、自由读、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

需重点掌握的词语:1 •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7•萼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9•淸风徐来,水波不兴(( )10.石青丰参之(■)( )门・中峨冠而多髯者(• • •) ( )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16•神情与苏、黃不属(■)17•珠可历历数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19•其人视端容寂()(• • •)( )20•若听茶声然(• •)21 •其船背稍夷()■22 •钩画了了,其邑墨((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获者为之()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讹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虞山王殽叔远甫刻() >4、比校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②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至鸟兽.木石() 文曰“初平山人”()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 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 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 而计其长曽不盈寸()⑦可:鬲可二黍许(殊可历历数也())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5s按要求填空11.《赤壁賦》《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学习重点】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知识拓展】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洢.()器皿.()罔.()贻.()八分有.奇()轩.()箬.()糁.()髯.()衣褶.()袒.()诎.()2.古今异义⑴卧:卧右膝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⑵比:其两膝相比者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⑶可:高可二黍许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⑷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⑸曾: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⑹许:高可二黍许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⑺奇:约八分有奇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4.通假字⑴甫: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_______________⑵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_______________⑶诎:诎右臂支船诎:________________⑷衡:左手倚一衡木衡:________________⑸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________________⑹指、攀:右手攀右指指:________________ 攀: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⑴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_______________⑵石青糁之石青:_______________ 糁:______________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_______________⑷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_______________6.重要语句翻译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句: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句:⑶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译句:⑷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句:⑸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句:⑹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句:⑺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句:【探究学习】任务一:概括每段的内容。

任务二:概括本文的主题。

任务三:概括本文的写法。

任务四: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任务五:第三段文字为何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第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六: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七: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巩固练习】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课后作业】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①轴:画卷。

②物色:观察。

③逮:等到。

1.【甲】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佛印绝类弥勒类:_______________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洢(yī)器皿(mǐn)罔(wǎng)贻(yí)八分有奇(jī)轩( xuān)箬( ruò)糁(sǎn)髯(rán )衣褶( zhě)袒(tǎn)诎(qū)2.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躺下,躺着的样子。

⑵靠近;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⑶大约;可以。

⑷通“拣”,挑拣;简单,容易。

⑸尚,还;曾经。

⑹左右;答应或表示猜测。

⑺零数;不成双的(跟“偶”相对)3.为:①制,做。

“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是。

“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有。

“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

“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

“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

“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

“明有奇巧人”。

②jī,零数,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①动词,表存在。

“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

“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

“其人视端容寂”。

4.⑴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⑵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⑶通“屈”,弯曲。

⑷通“横”,横着的。

⑸通“拣”,挑拣。

⑹通“趾”,脚趾头;通“扳pān”,扳着。

5.⑴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⑵名词作状语,用石青;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⑶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⑷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1.⑴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

⑵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⑶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⑷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

⑸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

⑹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

⑺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探究学习】任务一:第一段总述。

“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第二段分述。

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

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第四段分述。

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

“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任务二: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的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

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箬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

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

任务三: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任务四:大苏泛赤壁,奇巧,技亦灵怪。

任务五:a.主题是大苏泛赤壁;b.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c.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任务六: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任务七: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归纳提升】【巩固练习】1.高高的帽子,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

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敞开。

清清楚楚。

2.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袒胸露乳,矫首昂视A层【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