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发源

合集下载

八上地理黄河长江知识点

八上地理黄河长江知识点

八上地理黄河长江知识点
长江、黄河知识点: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地区;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是我国最长、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之称。

2、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宜昌)。

3、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重灾区在中下游平原地区。

洪灾频繁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流域内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秋季,支流多,流域广,河道弯曲,泄洪不畅。

人为原因: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湖泊减小—分洪蓄洪能力下降。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2、河口—桃花峪,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夏季多暴雨(自然原因)、植被破坏严重(人为原因),所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3、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下游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引发洪涝。

4、治理黄河的根本在黄土高原(中游河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中国第二长河

中国第二长河

中国第二长河
中国第二长河
中文名:黄河
外文名:the Yellow River
别名: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悬河
所属水系:独流入渤海水系
地理位置:中国北部
流经地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
主要支流:汾河、洮河、渭河
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

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每年达16亿吨,除12亿吨入海外,有4亿多吨沉积在下
游河床上,有些地段河底竟高出地面5—10米,成为有名的“地上河”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
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

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
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百科知识

黄河百科知识

黄河百科知识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全长约5464千米。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和山东七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地理区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经济发展区。

黄河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就有人类在此定居并开展农业生产。

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例如兵马俑、大禹陵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河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而被称为“河套”。

由于黄河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雪山融水和降雨,其水量在不同季节和年份间变化较大。

黄河上游地区常年积雪,随着气温升高,雪水融化进入河道,使得河水量增大。

而在降水稀少的北方地区,黄河的水量会进一步减少,甚至在枯水期干涸。

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虑”。

黄河的水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由于上游的农业和工业污染,黄河水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河水中的大量污染物对水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黄河水质,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黄河还经常发生洪水灾害。

由于黄河流域地势平坦,河床高于周围的土地,加上河道狭窄,河势湍急,使得黄河容易泛滥。

历史上,黄河洪水频繁,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有效防止洪水灾害,中国政府修建了一系列防洪工程,如大中型水库、堤坝等,以控制和减轻洪水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黄河流域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应黄河特点的灌溉农业技术,如汲取井田灌溉、黄河漫灌等,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黄河还是中国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中国北方的重要交通干线,通过黄河,人们可以往来于内陆和沿海地区,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介绍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

介绍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

介绍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摘要:一、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概述1.古人对黄河的认知2.探索黄河发源地的起源3.古人探索黄河发源地的方法与历程二、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不同观点1.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发源地2.历史文献中的黄河发源地3.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三、现代科学对黄河发源地的确认1.现代科学研究黄河发源地的方法2.黄河发源地的确认结果3.对古人探索黄河发源地成果的评价正文:自古以来,黄河就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河流,古人对黄河的发源地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黄河的发源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古人们对黄河的认知源于对河流的依赖。

在农业生产中,河流是灌溉的主要来源,因此对河流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对黄河的发源地进行了探索。

当时的探索主要依赖于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认为黄河是神灵的化身,其发源地具有神秘色彩。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汉代以后,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黄河的发源地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汉代的《山海经》和《水经注》等文献中,详细记载了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域以及相关的水利知识。

这些文献为后世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通过对古人的探索成果与现代科学研究结果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探索黄河发源地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他们通过观察河流的流向、水文特征等自然现象,结合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对黄河的发源地做出了较为接近实际的判断。

总的来说,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科学实证的演变过程。

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的探索成果与现代科学研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不容忽视。

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

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

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黄河,古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仅次于长江。

它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黄河承载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文化遗产。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约75.5万平方公里。

它的源头位于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的流经区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河北等九个省区。

这些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使得黄河流域形成了多样的地貌景观。

黄河在流经不同地区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地理景观。

在青海和甘肃的源头地区,黄河呈现出高山峡谷的特点。

群山环绕,河水湍急,沿岸的峡谷壁立千仞,景色壮丽。

在内蒙古和山西的中游地区,黄河进入了黄土高原,河道逐渐变宽,水流平缓,形成了广阔的平原景观。

而在山东和河北的下游地区,黄河最终注入渤海,形成了大型的三角洲地貌。

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也是多样化的。

源头地区的气候属于高原气候,冬寒夏凉,降水较少。

而进入内蒙古和山西的中游地区,气候逐渐转变为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降水不均。

最后进入山东和河北的下游地区,气候转变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黄河的水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由于流域内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黄河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导致黄河水质恶化,对流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黄河水资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环境保护和加强污染治理等。

除了水质问题,黄河还面临着水量不足的挑战。

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的水量逐渐减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修建水库、推广节水技术和加强水资源调配等。

黄河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自古以来,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黄河基础知识

黄河基础知识

黄河基础知识
黄河,中国第二长江河流,也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

以下是关于黄河的基础知识:
1. 长度和流域: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46,000平方千米。

2. 源头:黄河的源头位于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源流称为毛儿盖,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

3. 命名:黄河得名于河水泥沙浑黄,古代又称“河”,所以被称为“黄河”。

4. 地理特点:黄河流域地势高度递降,是中国流经地势最高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

5. 水量和泥沙:黄河年均径流量约1100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约4亿吨。

6. 贡献和问题: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然而,黄河也因为频繁的洪水和泥沙淤积等问题而被称为“中国之患”。

7. 重要城市:黄河流经多个重要城市,包括兰州、银川、呼和浩特、郑州和济南等。

8. 重要水利工程:黄河上有多个重要的水利工程,包括兴隆观水库、俄罗斯至中国输油管道桥和太行水库等。

9. 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黄河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河流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

10. 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壶口瀑布、中原文化和尧庙等。

黄河冷知识

黄河冷知识

黄河冷知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的黄土河流。

在人类历史上,黄河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起点和中心,有着"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美称。

但是,除了我们熟知的黄河信息,还有一些有趣的“冷知识”不知道是否被大家了解,下面将为大家盘点一些黄河的冷知识。

一、黄河源头并不是玉门关很多人认为黄河的源头是在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但事实并非如此。

黄河的实际源头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以东、唐古拉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峰以南、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巴颜喀拉山脉冰川上。

二、黄河上游原生态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山区,由于河床崎岖,曲折,谷深,瀑布多,人迹罕至,黄河上游延绵起伏,河岸峭壁,两侧山势陡峻,形成了壮丽的青藏高原原生态风光。

在黄河上游,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巨型冰川、荒草荒漠、无数的湖泊和河流。

这里除了是大自然的领域,也是马场。

藏羚羊、葫芦鸟、雪豹、橙鼠、金钗鸟等各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形成了众多美丽的高原动物群,人迹罕至,它们自然繁殖,顺应了生态环境的要求,从而使黄河上游呈现出它的本色,展现出它的神奇和魅力。

三、黄河大峡谷黄河在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形成了大峡谷,为中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景区,也是中国唯一一家以黄河为主题的国家5A级景区,是集自然景观、人文背景、文化内涵于一体的黄河文化保护区。

黄河大峡谷全长约300公里,以琼岛景区为中心,沿峡谷南北延伸,景区主要包括琼岛、黄河第一湾、远古村落、法门寺、关帝庙等景点。

景区内的文化遗址有数十处,包括黄河文明时期遗址、春秋战国、汉朝遗址和唐代文化遗存等。

这里有悬崖绝壁,峭壁险峰,绿树环抱,白云飘渺。

河水从此处蜿蜒而过,形成了一道奇特的自然画卷。

四、黄河有“毒”黄河常常被称为“中国之母”,但是实际上它也有毒。

黄河中富含重金属元素,主要是锌、铜、铅、镉、砷等,其中镉是黄河水体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超标的最高值达到了约50倍。

这些重金属的超标主要是由于黄河流域矿区、城市、工业区等人类活动所导致的。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

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
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

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

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黄河沿途流经的主要河段和名胜有: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

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

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由于暴雨集中,植被稀疏,
土壤抗蚀性差,使黄河中游黄土
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
地区。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使黄河成为驰名世界的多泥沙河
流。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总面
积6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3.4
万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区21.2
万km2,局部水土流失区20.0万
km2,轻微水土流失区2.2万km2。

该区幅员辽阔,其中2/3地面遍
覆黄土,土质松软;地形破碎,
坡陡沟深;气候干旱,年雨量少
而蒸发量大;地势高,气温低;
植被稀少,暴雨集中。

不利的自
然条件,加以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总量每
年为16亿吨,是黄河下游洪水泥
沙灾害的主要根源。

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黄河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黄河地理知识的总结:一、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发源于青海省的昆仑山脉。

总长度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約七十四萬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跨越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和山东八个省份,流经中国北方平原,最终注入渤海。

二、地理特征1. 河源地区:黄河的上游是个高原区域。

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海拔平原地带,形成了丰富的地质结构。

黄河的上游地区多为高原山地,地势高峻,气候严寒,冰雪覆盖,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2. 黄河中游:黄河自上游至中游之间,冰雪融化,水流迅速,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

此段地势呈梯度,河流受多条支流的输入,长期下切成深渊、峡谷和崖壁。

在山区地势波动所引起阻水蓄积的山前平原成为中游河段的典型地貌类型。

3. 黄河下游:黄河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道断面扩阔,流速减缓。

进入山西境内、山西、河南两省之间地势较平坦。

山东地区多平地丘陵地貌。

营水澦剥,因此呈现出平原河谷地貌风貌。

在北部山区平原也间出现了大的阶地地貌。

4. 河流水质:由于中游黄河径流较多富含泥沙,因此常被称为“泥河”。

其水流呈黄色,充满沙石,河道较浅。

古代以来,黄河常年泥沙淤积,底测不断抬升。

进入下游之后,下游湾浅滩陆地面积增加。

在大河入海处地势最平整。

入海口为泥沙较为丰富的沉积区。

三、地理气候黄河流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等,主要受山地和水系的影响。

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季节性显著,干旱少雨,风大日照多等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波动大。

四、地理资源1. 水资源: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广阔,年均径流量为61亿立方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运输通道。

黄河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工业。

黄河的简单介绍

黄河的简单介绍

黄河的简单介绍黄河,位于中华大地上,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集地,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因为它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因为它的骤变和多变。

黄河的水量十分丰富,但由于沙石淤积严重,水位枯水期低、汛期高,河床高低不平,形成了“黄河悬河”的独特景观。

黄河的水质较差,也给流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有“华夏粮仓”之称。

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黄河流域的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等粮食作物为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黄河流域的城市和乡村分布广泛,人口众多。

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沿岸的城市,如兰州、郑州、洛阳、济南等,经济繁荣,人口密集。

黄河的流域景观独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有巴颜喀拉山、马鞍山、壶口瀑布等,人文景观有兵马俑、龙门石窟、太原古城等。

黄河流域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区之一。

黄河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众多,如中华文明的摇篮——二里头遗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夏禹城遗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郑州二里岗等。

黄河流域的文化传统深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人口聚集地和旅游区。

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文化传统悠久,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黄河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继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黄河

黄河

4、 黄河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内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内蒙古高原
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华 北 平 原
18:38:15
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5、黄河各河段的划分及其特征
黄河水系图
内 蒙

河口
湟水
中 游
洮河
渭河
旧孟津


河口以上:上游,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水能丰。分为源头 段、峡谷段、平原段 河口—孟津: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区、泥沙主要来源地。多支流、 多泥沙(煤炭丰富) 旧孟津以下: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无 18:38:15 支
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有三门峡水利枢 纽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河南)——发电、灌溉、防 18:38:15 洪、减淤等
}
}
4、有凌 汛的发 生
宁夏、内 蒙古河套 下游山东 境内一段
凌汛发生地段
冬季(结冰期)、 春季(融冰期) 你知道黄河特殊的水文现象—凌汛.发生的河段及 18:38:15 出现的时间吗?
长江、黄河的比较
项 目 发源地与入海口
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上中下游的分界处
长 江
黄 河
唐古拉山、东海 巴颜喀拉山、渤海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宜 昌、湖 口 水能资源 水与矿产资源 水资源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水灾、 水污染
河 口、旧孟津 水能资源 煤 炭 石 油 合理取水、凌汛 水土流失 地上河、凌汛
18:38:15
黄土高原 上的黄河
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18:38:15

黄河起源于哪里终点在哪

黄河起源于哪里终点在哪

黄河起源于哪里终点在哪
【题目】黄河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答案】黄河的起点: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黄河的终点: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解析】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

终点是渤海
黄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全长约5464公里,最后在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条大河,自西向东流经的城市有青海、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全长是在5464千米左右。

黄河的流域面积据《人民网》的记载差不多是有752443平方,而根据《黄河网》记载是有79.5万平方千米,包含了内流面积的4.2万平方千米。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个发源地,被中国人称为母亲河。

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的泥沙,其中十二亿吨会流入大海,而剩下的四亿吨则会常年遗留在黄河的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是非常有利于种植的,养育了一方人群。

黄河源头在哪里发源地在哪里

黄河源头在哪里发源地在哪里

黄河源头在哪里发源地在哪里黄河起源地是位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

这里人烟稀少、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总体上不利于生命生存。

但这恰恰确保了黄河源头自然环境的纯净,可谓一片净土。

巴颜喀拉山脉冰山融水,为黄河提供清澈纯净水源。

巴颜喀拉山脉的海拔高度在4450米到5650米之间,高海拔地区环境温度受海拔高度影响,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

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得巴颜喀拉山脉缺少丰富的动植物。

巴颜喀拉山脉常年温度维持在0摄氏度左右,到了每年七八月份,温度上升,冰山积雪就会融化。

巴颜喀拉山脉的冰山融水为黄河源头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天然纯净水。

黄河的源头水的颜色并不是黄褐色的,而是十分清澈的透明色。

之所以黄河在中下游变得浑浊,是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水冲刷下来大量泥沙,就会变得浑浊不清。

巴颜喀拉山脉日益得到地方政府保护,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自然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脉已经被西藏自治区地方政府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确定为区域重点自然资源保护区。

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黄河源头的自然资源环境,保障下游百姓的用水安全,同时维护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巴颜喀拉山脉协助地理学家研究地壳运动,探索文化起源。

巴颜喀拉山脉也是研究地壳运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每年有一部分的地理学家专门到这一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景物资料。

这对于研究黄河流域的地理概况具有重要意义。

巴颜喀拉山脉作为黄河起源地,具有历史和地理的双重文化价值。

这一地区也被地方政府加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

黄河是我们中国的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母亲河”。

那么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呢?黄河源头在哪里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的腹地。

河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

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时间扎曲都是干涸的。

卡日曲最长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卡日曲的流域面积最大,即使在旱季也不会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介绍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

介绍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

介绍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
(最新版)
目录
1.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认知
2.黄河发源地的探索历程
3.黄河发源地的现状与保护
正文
自古以来,黄河就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孕育了千百年来的华夏文明。

然而,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认知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认知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话。

据《山海经》记载,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是一条神兽化身的河流。

这种说法虽然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反映出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神秘与敬畏。

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对黄河发源地的认识逐渐从神话转向实际探索。

最早的实地考察可追溯至汉代。

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顺便探查黄河发源地。

张骞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黄河源头的湖泊,并将其命名为“天池”。

此后,唐代著名地理学家贾耽也在其《齐民要术》中对黄河发源地
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然而,直到明代,人们才对黄河发源地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长期的实地考察中,确认了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拉脊山,并详细记录了黄河上游的地理特征。

如今,黄河发源地的现状与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黄河生态保护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以期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此外,还建立了黄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黄河发源地进行有效保护。

总之,古人对黄河发源地的探索历程反映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史。

长江黄河发源地和尽头是哪里

长江黄河发源地和尽头是哪里

长江黄河发源地和尽头是哪里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尽头是在上海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线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湖口。

长江上游是指长江源头至湖北宜昌这一江段,长江顺流而下依次经过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等6个省区市。

扩展资料
而长江中游地跨中国湖北省(以湖北宜昌为分界)、湖南省、江西省等三省,长江下游地跨江西省(以户湖口为分界)、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等5省市。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尽头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一、概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km。

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0~420,东经960~1190之间,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南至秦岭,总面积79.49×104km2(包括黄河内流区4.23×104km2)。

从河道长度和流域面积看,黄河为中国的第二大河。

黄河流域地势是三级阶梯逐渐下降的构架。

最高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海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有一系列西北——东南向的山脉,许多山峰终年冰雪,河谷与山脉的相对高差达1500~2000m;第二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2000m。

主要地理单元有黄河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以及秦岭和太行山系;第三阶梯自太行山系以东直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

冲积平原海拔均在100m以下,鲁中丘陵海拔在400~1000m,泰山主峰海拔则达1524m。

根据主要自然地理条件,将整个黄河流域分为青海高原区,宁蒙灌区,阿(拉善)鄂(尔多斯)沙漠草原区,黄土高原区,汾(河)渭(河)地堑谷地区,崤熊(耳)太(行)山区,下游冲积平原区,鲁中地垒山岳区等区域。

其中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至太行山的黄土高原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这里塬、梁、峁地貌错综复杂,沟壑密布,坡陡沟深,植被稀少,在暴雨径流作用下极易形成水力侵蚀产沙和重力滑塌产沙,发育其间的水系沟谷不仅是径流的汇集路线,也是泥沙输移的通道。

阿鄂沙漠草原区风蚀、水蚀产沙也较严重,特别在高原倾向黄河的水系沟谷地带,常产生积沙泻溜、崖壁崩倒的强烈产沙现象,使河道出现高含沙水流。

宁蒙灌区、汾渭地堑谷地和下游冲积平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沉积带。

流经其间的黄河青铜峡至头道拐河段,龙门至潼关河段和孟津至河口河段都是最著名的淤积河段。

这些河段滩阔槽浅,河势游荡,河床逐年抬升,常发生小流量、高水位、大漫滩现象。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各恣各雅山下的卡日曲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各恣各雅山下的卡日曲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各恣各雅山下的卡日曲。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九省(区),最后于山东省垦利、利津两县之间流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

黄河,从它源头的涓涓细流,到祖国东部浩翰的渤海,沿途汇集了35条主要支流和千百条溪川,形成了年径流量达4480亿立方米的滔滔洪流。

流域面积为75万2千多平方公里。

中华民族文明摇篮黄河,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哺育了我国各族人民;黄河流域,曾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蓝。

流经:流域概况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5.2万km 。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00km。

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为上游,其中兰州以上大部分地区植物被覆较好;玛多至青铜峡的干流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青铜峡以下为河套平原,灌溉发达,可通航运。

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为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

桃花峪到河口为下游,两岸绝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积使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多的达10m,故称悬河;沿岸多灌区,干流也可通航。

河口附近,黄河入海水道不断淤积、延伸、改道,造陆作用强烈。

各河段直接汇入干流的流域面积大于1万km的支流有十条,以渭河的面积与水量最大。

作用:首先说说政治作用吧。

黄河最大的作用就是稳定民心。

黄河流经的区域都很重要,从饲养战马的河套、还有中原的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份。

如果中国掌握了河套,就意味着拥有战马。

可以很好的制衡游牧民族,稳定民心。

黄河中游的中原,历来是中国的重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传统,因为中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壮的人体素质,历来是兵员最充分的地方。

如果黄河平静,经济发展、民怨就少,如果黄河决堤,那么就会多出数千万的灾民,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 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2.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

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

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

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

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

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

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

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

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

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

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

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

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

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

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

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

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

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

“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

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

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

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

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

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

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

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

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

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

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

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

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
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

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

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

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

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

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

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

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

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3.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任务的故事:
原始农耕时代;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河姆渡的磨制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黄河流域的古战场,请举出几处:牧野古战场;崤山古战场;巨鹿古战场;昆阳古战场;官渡古战场5.黄河沿岸的许多城市曾经是历代王朝的都城: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6.黄河沿岸的著名石窟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等。

其中云冈、龙门、麦积山、敦煌号称我国四大石窟。

7.关于黄河的诗词歌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8.关于黄河的成语:河清海晏`河清难候`河山带砺
9.关于黄河的俗语: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唐·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唐·李白)
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明·萧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唐·李白)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唐·李白)
九曲黄河万里浪,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
10.关于黄河的谚语:
不到黄河不死心;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九曲十八弯;
自古天下黄河富宁夏;
圣人出,黄河清;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黄河百害,惟富一。

;
11.关于黄河的歌曲、民谣:《黄河大合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