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间隙测量方法论述
电机转子与定子间隙的测量方法
电机转子与定子间隙的测量方法电机转子与定子间隙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测量间隙、测量分贝差、测量电压差、测量振动差等方法。
1.测量间隙法测量间隙法是通过测量转子与定子的距离来判断它们之间的间隙大小。
测量间隙的工具有刻度尺、千分尺等。
首先将电机切断电源,并拆卸电机外壳,使转子和定子暴露出来。
然后在转子和定子之间插入测量工具,将它与转子和定子的表面接触,并记录测量结果。
通过多次测量,可以得到转子与定子之间的平均间隙大小。
2.测量分贝差法测量分贝差法是一种比较间接的测量方法。
它通过测量电机转子和定子所产生的声音分贝差来判断它们之间的间隙大小。
首先,将电机接通电源,使其正常工作。
然后,使用声音分贝计在电机的转子和定子位置上分别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通过比较两个位置的分贝值,可以得出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大小。
3.测量电压差法测量电压差法是一种测量转子与定子间隙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测量电机工作时转子与定子之间产生的电压差来推测间隙大小。
首先,将电机接通电源,使其正常工作。
然后,使用示波器或万用表测量电机转子和定子处的电压,并记录测量结果。
通过比较两个位置的电压差,可以推测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大小。
4.测量振动差法测量振动差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电机转子和定子所产生的振动差来判断它们之间的间隙大小的方法。
首先,将电机接通电源,使其正常工作。
然后,在电机的转子和定子位置上分别安装振动检测仪器,并记录测量结果。
通过比较两个位置的振动差,可以得出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大小。
总结起来,电机转子与定子间隙的测量方法有测量间隙法、测量分贝差法、测量电压差法和测量振动差法等。
不同的测量方法在不同情况下有其适用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
检测装配间隙的塞尺法
检测装配间隙的塞尺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检测装配间隙的塞尺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的装配和调试过程中。
它通过利用塞尺的标准尺寸,来检测两个物体之间的间隙大小,以确保装配的精确度和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塞尺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原理塞尺法是利用塞尺与被测件的间隙之间的关系来对被测件的尺寸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塞尺根据其尺寸的标准分为A、B、C、D、E五种等级,每种等级的尺寸范围不同,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被测件。
当将塞尺插入被测件的间隙中,如果可以轻松插入而又不能自由摆动,就说明被测件的间隙宽度介于两种尺寸之间。
通过多次插入不同尺寸的塞尺,并记录下能够插入的最大和最小尺寸,可以准确确定被测件的间隙大小。
二、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塞尺:根据被测件的尺寸范围,选择合适的塞尺等级。
一般情况下,选择一种较大尺寸和一种较小尺寸的塞尺进行测试。
2.清洁被测件表面:确保被测件的表面干净,无尘无油,以免影响测试结果。
3.插入塞尺:将选择好的塞尺轻轻插入被测件的间隙中,直到无法再插入为止。
记录下此时的尺寸。
4.更换塞尺:再次选择一个不同尺寸的塞尺,进行同样的操作。
记录下此时的尺寸。
5.重复操作:根据需要,可以多次更换不同尺寸的塞尺,直到覆盖被测件可能的尺寸范围。
6.分析结果: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结果,确定被测件的间隙大小。
通常取最大尺寸和最小尺寸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三、注意事项1.操作轻柔:在插入塞尺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轻柔,避免过大的力量导致塞尺的损坏或被测件的变形。
2.多次测量: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建议多次更换不同尺寸的塞尺进行测试,并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记录数据: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及时记录下每次插入塞尺的尺寸,以便后续分析和确定被测件的间隙大小。
通过塞尺法进行装配间隙的测量,可以帮助工程师们及时发现装配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装配的精确度和质量。
机械检修时各间隙的测量
转帖发电厂所有水泵的检修中,给水泵因其级数多、压力高、转速高,所以给水泵检修的技术含量较高。
而在给水泵的检修中,在保证水泵动静局部无缺陷的情况下,水泵检修的质量完全靠间隙的正确测量与调整来保证。
在水泵众多的间隙及检修数据中,每种间隙及检修数据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每种间隙的数值都是由水泵的制造与运行要求确定的。
7 m" @. N( Y" u& g5 T% D0 f p3 z目前,高压力、大扬程的给水泵使用中,双壳体泵以其运行稳定、检修方便,应用比拟广泛。
下面结合双壳体给水泵检修过程对水泵各部间隙的作用、测量及调整进展简单阐述。
T! \, _ J5 ~; {( l1、给水泵的解体% Y' l4 _: A" I; p# X1 s水泵检修解体阶段的测量目的在于:a)与上次检修时的数据进展比照,从数据的变化分析原因制定检修方案;; o) [" c& I: ?+ @( C- D, J5 T1 wb)与回装时的数据进展比照,防止回装错误。
; r/ ]; g! [& o- A; V轴瓦的间隙紧力及瓦口间隙% r3 H. J9 s# M" j" f轴瓦顶部间隙一般取轴径的0.15%~0.2%,瓦口间隙为顶部间隙的一半。
瓦盖紧力一般取~。
间隙旨在保证轴瓦的润滑与冷却以及防止轴振动对轴瓦的影响。
如果在解体过程中发现与标准有出入,应进展分析,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案并处理。
水泵工作窜量水泵工作窜量取~。
工作窜量的数值主要是保证机械密封在水泵启停工况及事故工况下不发生机械碰撞和挤压。
也是水泵运行中防止动静摩擦的一个重要措施。
水泵上下压侧大小端盖与进出口端的间隙测量水泵上下压侧大小端盖与进出口端的间隙目的在于检查紧固螺栓是否有松动现象,同时为水泵组装时留下螺栓紧固的施力依据。
水泵半窜量的测量" ^- V5 x5 F9 ] k; k" t在未撤除平衡盘的状态下测量水泵的半窜量,水泵的半窜量应该是水泵总窜量的一半,一般情况下其数值为4mm左右。
活塞环三隙的测量方法及标准
活塞环三隙的测量方法及标准活塞环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密封活塞与缸体之间的空隙,防止燃气泄漏,同时也起到润滑作用。
活塞环的质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因此对活塞环的测量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活塞环三隙的测量方法及标准。
一、活塞环三隙的定义活塞环三隙是指活塞环与缸体之间的三个间隙,分别为上隙、下隙和侧隙。
上隙是指活塞环与缸体顶部之间的间隙,下隙是指活塞环与缸体底部之间的间隙,侧隙是指活塞环与缸体侧面之间的间隙。
二、活塞环三隙的测量方法1. 上隙的测量方法上隙的测量方法是将活塞环放入缸体中,用一个厚度为0.03mm的塑料片插入活塞环与缸体之间的间隙中,然后用千分尺测量塑料片的厚度,即为上隙的大小。
2. 下隙的测量方法下隙的测量方法是将活塞环放入缸体中,用一个厚度为0.03mm的塑料片插入活塞环与缸体之间的间隙中,然后用千分尺测量塑料片的厚度,再减去塑料片的厚度,即为下隙的大小。
3. 侧隙的测量方法侧隙的测量方法是将活塞环放入缸体中,用一个厚度为0.03mm的塑料片插入活塞环与缸体之间的间隙中,然后用千分尺测量塑料片的厚度,再减去塑料片的厚度,即为侧隙的大小。
三、活塞环三隙的标准活塞环三隙的大小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148-2009的规定。
其中,上隙的标准值为0.03-0.08mm,下隙的标准值为0.03-0.08mm,侧隙的标准值为0.02-0.06mm。
如果活塞环三隙的大小超出标准范围,就需要更换活塞环或调整缸体尺寸。
四、活塞环三隙的影响因素活塞环三隙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活塞环材料的选择不同材料的活塞环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和硬度,因此对活塞环三隙的大小有一定影响。
2. 活塞环的制造工艺活塞环的制造工艺包括热处理、表面处理等,这些工艺对活塞环三隙的大小也有一定影响。
3. 缸体的尺寸和形状缸体的尺寸和形状对活塞环三隙的大小有直接影响,因此在设计和制造缸体时需要考虑活塞环的尺寸和形状。
曲轴轴承径向间隙的常用检验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曲轴轴承径向间隙的常用检验方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曲轴轴承是发动机等旋转机械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径向间隙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机械装置的性能和寿命。
对曲轴轴承径向间隙进行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研究,是保证机械设备运行正常的重要保障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概述和解释曲轴轴承径向间隙的常用检验方法。
首先,在第2部分中,会详细介绍常用的三种检验方法。
然后,在第3部分中,会逐一解释每种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最后,在第4部分中,将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进行总结,并给出对曲轴轴承径向间隙检验方法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且清晰的指南,使读者能够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曲轴轴承径向间隙检验方法。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获得关于各种不同方法如何工作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比较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总结和展望部分的内容,读者还可以了解到曲轴轴承径向间隙检验方法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并有机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2. 曲轴轴承径向间隙的常用检验方法:2.1 方法一:方法一是通过使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
首先,将游标卡尺的脚尖放置在曲轴轴承的内圈上,并确保脚尖与内圈完全接触。
然后,用手使曲轴旋转,使得轴承内圈沿着其周向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记录游标卡尺上显示的最大和最小读数。
径向间隙可通过最大和最小读数之差来计算。
2.2 方法二:方法二是使用量具测定器进行测量。
首先,在曲轴与内圈之间放置一个测定器,以便能够正确定位曲轴相对于内圈的位置。
然后,通过调节测定器直至接触到曲轴,记录下此时测定器上的读数。
重复这个过程多次,并计算出记录值的平均值作为径向间隙。
2.3 方法三:方法三是利用影像技术进行测量。
该方法使用专门设计的设备对曲轴和轴承进行影像采集,并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这些图像来计算径向间隙。
该方法减少了人为误差,并提供了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这些方法在曲轴轴承径向间隙的检验中被广泛应用,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顶间隙 侧间隙 轴向间隙测量方法(一)
顶间隙侧间隙轴向间隙测量方法(一)顶间隙侧间隙轴向间隙测量方法简介顶间隙侧间隙轴向间隙均是轴承测量时常见的参数,用于衡量轴承内各零件之间的间隙,从而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本文将介绍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压针法,涂黑法和千分尺法。
压针法1.首先需准备好专门用于测量的静零件和动零件。
2.将静零件插入动零件内,将压针轻轻插入顶部。
3.逐个向轴承不同方向移动压针,直至出现停留点为止。
4.重复以上步骤至所有对称测量点均被测量完成。
5.需注意,任何一层测量点的顶部测量值必须高于下一级对应位置的所有测量值,否则需重新测量。
涂黑法1.在轴承表面均匀涂黑色颜料,包含顶、侧和轴向三个方向。
2.当颜料干燥后,将静零件插入动零件内,观察颜料在接触点附近所产生的变形情况。
3.根据变形情况的大小,推断出各方向的间隙数值。
千分尺法1.在轴承表面标识出对称测量点。
2.将千分尺插入并对准当前测量点,在测量前需归零。
3.逐个向轴承不同方向移动千分尺,直至出现指示值。
4.记录所有对称测量点的数值,并求出平均值。
5.需注意,在测量时需将轴承内零件插拔多次,会对轴承的磨损程度造成一定影响。
结论本文分别介绍了压针法、涂黑法和千分尺法三种轴承间隙测量方法。
每种测量方法都有其对应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注意事项1.在进行轴承间隙测量时需避免使用过度力量。
2.在使用涂黑法时需注意颜料干燥时间,过长或过短会影响测量结果。
3.三种方法中千分尺法的测量结果最为准确,但需要特殊的测量工具,且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4.在实际使用中,需结合不同测量方法的优劣,选择最适合的方案进行测量。
5.本文所述三种方法均适用于大多数轴承类型,但对于特定类型的轴承,则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总结顶间隙侧间隙轴向间隙是衡量轴承性能和加工精度的重要参数,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量化。
在实际应用中,可结合本文所述的三种测量方法,选择最适合的方案进行测量,确保轴承的正常运转和长期稳定性。
各种间隙测量方法论述
间隙测量方法概述1、探针法探针法是目前发动机叶尖间隙测量的常用方法,采用叶尖放电方式,即依靠电机使外加直流电压的探针沿径向移动,当探针移向叶尖至发生放电为止,探针的行程与初始安装间隙(静态时探针到机匣内表面的距离)之差即叶尖间隙。
它主要由探针、执行机构及控制器组成。
其间隙测量系统在探针上施加高压,在执行机构的驱动下,以连续的步进逐渐伸向被测物体,当探针距离被测物体只有微米量级时,发生电弧放电,控制器感受到放电后,在探针与叶尖物理接触之前,停止探针步进,将其缩回到安全位置,同时显示叶尖间隙测量结果。
它只适用于温度6000C以下、转速在6000r/min以上,而且探针容易受到异物及油渍的污染造成阻塞。
由于它是接触式测量,一旦发动机紧急停车,探针缩回不到安全位置,就容易发生故障探针法的特点:原理比较简单,只要叶片是导电材料,无论叶尖端面形状如何都可以用探针法测量叶尖间隙,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测量稳定、可靠,但是该方法只能测量转子的最小叶尖间隙,此外,外加电压的波动,壳体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探针和叶尖端面的污损,都会改变放电的起始距离,因而产生测量误差。
探针法不适于作为固定设备装载定型的发动机上,适用于试验研究,可以测量各稳态状态下最长叶片与机匣的间隙值,也可用作校准其他测量方法的基准。
由于一些微型发动机的叶片不是导电材料,所以无法使用探针法进行测量。
2、电容法电容法是利用绝缘电极(电容极板)与待测金属端而形成的电容进行测量的,间隙的变化导致测量电容的变化,再将电容变化量通过检测电路和调理电路转换成易于检测和分析的电压或电流信号。
电容法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的精密测量,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分辨率高、动态响应好等特点。
电容式传感器利用了将非电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来实现对物理量的测量,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的精密测量,步扩大到压力、差压、液而、成分含量等方而的测量,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是根据被测物体的位移变化转换为电容器电容变化的一种传感器,一般用于高频振动和微小位移的测量。
轴向间隙与配合的测量与调节
轴向间隙与配合的测量与调节轴向间隙和配合是机械加工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保证机械设备的运转效率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轴向间隙与配合的测量和调节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轴向间隙的定义与测量方法轴向间隙是指两个配合零件之间的空隙或间隔,它对于设备的装配精度和传动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轴向间隙测量方法:1. 游标卡规法游标卡规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轴向间隙的方法。
使用游标卡规时,先将游标对准合适的刻度,然后将卡规夹持在需要测量的零件上,通过移动游标,测量出间隙的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直径小于100mm的轴向间隙测量。
2. 定位卡规法定位卡规法是一种利用卡规固定测量装置位置的方法。
首先,将定位卡规夹持在一固定位置,然后将测量装置与待测零件相对应的位置,通过卡规的固定点来测量间隙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直径大于100mm的轴向间隙测量。
3. 传感器测量法传感器测量法利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取轴向间隙的变化情况。
例如,通过安装位移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等,测量零件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轴向间隙的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轴向间隙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的场合。
二、轴向配合的定义与调节方法轴向配合是指轴与轴承孔之间的装配关系,是保证轴与轴承之间传递力和传递矩的重要因素。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轴向配合调节方法:1. 加热组装法加热组装法是一种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来实现轴向配合的方法。
通过加热轴或冷却轴承孔,使轴热胀冷缩或孔收缩,然后迅速将轴插入孔中,等到轴冷却或孔回复原状时,形成紧固的配合。
这种方法适用于轴与孔之间的干配合。
2. 液压组装法液压组装法是一种利用液压力来实现轴向配合的方法。
首先,将轴放入轴承孔中,然后通过液压力使轴与孔紧固配合。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型设备中的轴承安装。
3. 冷却组装法冷却组装法是一种利用冷却物质来实现轴向配合的方法。
通过将轴放入冰水或其他冷却物质中冷却一段时间,在轴收缩的状态下装配到轴承孔中,待轴回升至正常温度后,形成紧固的配合。
各种间隙测量方法论述
间隙测量方法概述1、探针法探针法是目前发动机叶尖间隙测量的常用方法,采用叶尖放电方式,即依靠电机使外加直流电压的探针沿径向移动,当探针移向叶尖至发生放电为止,探针的行程与初始安装间隙(静态时探针到机匣内表面的距离)之差即叶尖间隙。
它主要由探针、执行机构及控制器组成。
其间隙测量系统在探针上施加高压,在执行机构的驱动下,以连续的步进逐渐伸向被测物体,当探针距离被测物体只有微米量级时,发生电弧放电,控制器感受到放电后,在探针与叶尖物理接触之前,停止探针步进,将其缩回到安全位臵,同时显示叶尖间隙测量结果。
它只适用于温度6000C以下、转速在6000r/min以上,而且探针容易受到异物及油渍的污染造成阻塞。
由于它是接触式测量,一旦发动机紧急停车,探针缩回不到安全位臵,就容易发生故障探针法的特点:原理比较简单,只要叶片是导电材料,无论叶尖端面形状如何都可以用探针法测量叶尖间隙,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测量稳定、可靠,但是该方法只能测量转子的最小叶尖间隙,此外,外加电压的波动,壳体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探针和叶尖端面的污损,都会改变放电的起始距离,因而产生测量误差。
探针法不适于作为固定设备装载定型的发动机上,适用于试验研究,可以测量各稳态状态下最长叶片与机匣的间隙值,也可用作校准其他测量方法的基准。
由于一些微型发动机的叶片不是导电材料,所以无法使用探针法进行测量。
2、电容法电容法是利用绝缘电极(电容极板)与待测金属端而形成的电容进行测量的,间隙的变化导致测量电容的变化,再将电容变化量通过检测电路和调理电路转换成易于检测和分析的电压或电流信号。
电容法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的精密测量,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分辨率高、动态响应好等特点。
电容式传感器利用了将非电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来实现对物理量的测量,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的精密测量,步扩大到压力、差压、液而、成分含量等方而的测量,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是根据被测物体的位移变化转换为电容器电容变化的一种传感器,一般用于高频振动和微小位移的测量。
测量轴瓦间隙的3种方法
测量轴瓦间隙的3种方法介绍轴瓦间隙是指传动机械中轴承与轴之间的空隙,它直接影响着机械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因此,准确测量轴瓦间隙是维护和保养轴承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介绍三种测量轴瓦间隙的常用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优劣势。
传统测量方法传统的测量轴瓦间隙的方法主要包括:1. 人工测量人工测量是最基础、传统的方法,它通常使用塞尺或千分尺来测量轴瓦间隙。
具体步骤如下:1.将轴承卸下并清洁干净。
2.不断插入不同厚度的塞尺或千分尺,直到紧紧卡在轴承内圈和轴之间。
3.读取塞尺或千分尺上的数值,即为轴瓦间隙的测量结果。
2. 脱机测量脱机测量适用于需要对拆下的轴承进行测量的情况。
它通常使用专用的测量仪器,如游标卡尺或千分尺,并结合轴瓦材料的特性进行测量。
具体步骤如下:1.将轴瓦和轴承分别清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2.使用游标卡尺或千分尺等测量仪器,测量轴瓦和轴承的尺寸。
3.根据尺寸的差异计算出轴瓦间隙。
先进测量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测量方法也应用于轴瓦间隙的测量。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先进测量方法:3. 光纤传感测量光纤传感测量是一种利用光纤传感器测量轴瓦间隙的方法。
它的优势在于高精度和无接触。
具体步骤如下:1.安装光纤传感器在轴瓦上,并与测量设备相连。
2.测量设备通过测量光纤的长度变化来确定轴瓦间隙的大小。
4. 激光测量激光测量是一种使用激光传感器来测量轴承间隙的方法。
它具有高精度和快速测量的优势。
具体步骤如下:1.安装激光传感器在轴承上,并保持与轴承轴线平行。
2.发射激光,测量激光到达轴承的时间,从而计算出轴瓦间隙的大小。
优劣势比较对于这三种测量方法,它们各自都有优劣势。
下面是它们的比较:测量方法优势劣势人工测量简单、易操作测量精度受到操作者技术水平的影响脱机测量测量精度高需要拆卸轴承光纤传感测量高精度、无接触硬件设备和软件较昂贵激光测量高精度、快速测量硬件设备较昂贵总结测量轴瓦间隙是轴承维护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测量轴瓦间隙的3种方法
测量轴瓦间隙的3种方法一、引言轴瓦是机械设备中常见的零部件,它们的使用寿命和正常运转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轴瓦间隙则是决定轴瓦使用寿命和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测量轴瓦间隙对于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三种测量轴瓦间隙的方法。
二、方法一:手感法手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机械设备。
具体步骤如下:1.将待测的轴瓦放在一个平面上,并用手指按住轴瓦边缘。
2.用另一个手指沿着轴瓦内孔壁滑动,感受到阻力变化时停止。
3.记录下两个手指之间距离即为轴瓦间隙大小。
4.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手感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准确性较低,误差较大,只适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三、方法二:千分尺法千分尺法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具体步骤如下:1.将待测的轴瓦放在一个平面上,并用夹具夹住轴瓦。
2.将千分尺的测头放在轴瓦内孔壁上。
3.缓慢旋转千分尺,直到读数最大时停止。
4.记录下读数即为轴瓦间隙大小。
5.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千分尺法准确性较高,误差较小,但需要使用专业仪器,并且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四、方法三:光学法光学法是一种非接触式、无损伤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场合。
具体步骤如下:1.将待测的轴瓦放在一个平面上,并用夹具夹住轴瓦。
2.将光学传感器对准轴瓦内孔壁。
3.启动光学传感器,记录下读数即为轴瓦间隙大小。
4.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光学法准确性极高,误差极小,但需要使用高精度的光学仪器,并且操作技能要求极高。
五、总结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手感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较低;千分尺法准确性较高,但需要使用专业仪器并且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光学法准确性极高,但需要使用高精度的光学仪器并且操作技能要求极高。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
齿顶间隙测量方法
齿顶间隙测量方法齿顶间隙是指齿轮齿顶与测量仪器之间的距离。
在齿轮制造和齿轮装配过程中,准确测量齿顶间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齿顶间隙测量方法的50条详细描述:1. 直接测量法:使用齿顶测量仪直接测量齿轮齿顶与仪器之间的距离。
2. 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齿底间隙和齿高,以及减去齿高的一半,来得到齿顶间隙的数值。
3. 基准板法:使用预制的基准板,将基准板放在齿轮上,通过测量齿顶与基准板的距离来得到齿顶间隙。
4. 滑动尺法:使用滑动尺测量齿顶到滑动尺之间的距离。
5. 游标卡尺法: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齿顶到卡尺之间的距离。
6. 光学测量法:通过光学工具测量齿顶到仪器之间的距离。
7. 激光测距法:使用激光器和接收器来测量齿顶到接收器之间的距离。
8. 影像测量法:使用相机或扫描仪来提取齿顶的图像,然后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来测量齿顶间隙。
9. 探触式测量法:通过使用探针或传感器来测量齿顶到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10. 电容测量法:利用电容变化来测量齿顶间隙的方法。
11. 超声波测量法:使用超声波仪器来测量齿顶到仪器之间的距离。
12. 磁性测量法:利用磁性物质测量齿顶间隙的方法。
13. 刷式测量法:使用刷子或刷式传感器来测量齿顶到刷子之间的距离。
14. 加权测量法:通过将多个测量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来得到更准确的齿顶间隙数值。
15. 录像测量法:使用摄像机录制齿顶的视频,然后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来测量齿顶间隙。
16. 电感测量法:通过测量电感变化来得到齿顶间隙。
17. 网络测量法:利用网络连接的设备来进行齿顶间隙的测量。
18. 纲丝测量法:使用纲丝测量齿顶间隙。
19. 磁敏电阻测量法:利用磁敏电阻变化来测量齿顶间隙。
20. 感应式测量法:通过感应电流的变化来测量齿顶间隙。
21. 拉线测量法:使用拉线来测量齿顶到拉线之间的距离。
22. 电位器测量法:利用电位器来测量齿顶间隙。
23. 声学测量法:使用声音波测量齿顶到仪器之间的距离。
24. 振动测量法:通过测量振动频率或振动幅度来测量齿顶间隙。
实训曲轴轴颈间隙(印油测试法和量具测量法)检测
实训曲轴轴颈间隙(印油测试法和量具测量法)检测曲轴轴颈间隙是指曲轴轴颈与轴承之间的间隙,该间隙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轴承的使用寿命和发动机的性能,因此检测曲轴轴颈间隙对于发动机维护和保养非常重要。
检测曲轴轴颈间隙有两种常见方法:印油测试法和量具测量法。
1. 印油测试法印油测试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直观的方法,它通过在曲轴轴颈和轴承之间加入一定量的润滑油,并将曲轴转动一定角度后观察油膜分离情况,从而判断间隙大小。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用润滑油将轴承涂满,将轴承安装到轴承座上,并紧固螺钉。
(2)将曲轴轴颈表面涂上一层油,然后将曲轴轴颈轻轻放入轴承孔中。
(3)将油瓶顶上两个小孔之一用手指盖住,另一个小孔向下对准轴承孔,将一定量的润滑油注入。
(4)将曲轴转动一定角度后停止,并观察油膜分离情况。
如果油膜分离不完全,则说明间隙太小;如果出现明显的油膜分离,则说明间隙太大。
2. 量具测量法量具测量法是一种较为精准的方法,它通过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直接测量曲轴轴颈和轴承之间的间隙大小。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在轴承座上涂上一层颜色明显的薄膜贴纸,在轴承孔处用刀片打个十字口。
(2)将轴承安装到轴承座上,并紧固螺钉。
(3)将曲轴装入轴承中,并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拆卸和装配时的操作。
在装配时,特别注意不要让曲轴轻微转动。
(4)将薄膜贴纸从轴承孔中挑出来,并用特殊的游标卡尺或液压游标卡尺,测量曲轴轴颈和轴承之间的间隙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测量时要从几个不同的方位进行测量,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测量精度和操作规范,避免误差的产生。
活塞和缸套之间的间隙
活塞和缸套之间的间隙作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塞和缸套是直接影响发动机性能和寿命的关键部件。
它们之间的间隙大小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阐述活塞和缸套之间的间隙,包括其原理、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优化措施等方面。
一、活塞和缸套间隙的原理活塞和缸套的间隙是指在活塞运动时,在其与缸套之间留下的空隙,它主要由活塞直径和缸套内径之间的差值决定。
由于活塞和缸套是两个不同材质制成的部件,而且在工作时还要承受高温高压和金属疲劳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保证它们之间适当的间隙,避免因间隙过大或过小导致的的问题。
详细地说,活塞与缸套之间的间隙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保证活塞的润滑和密封性能,二是承受活塞热胀冷缩的变形。
对于活塞的润滑和密封性能来说,间隙必须足够小,以防止燃气泄漏和机油进入燃烧室。
对于活塞的热胀冷缩变形来说,间隙必须足够大,以避免活塞与缸套产生接触和磨损。
因此,活塞和缸套间隙的大小不仅要考虑到活塞和缸套的尺寸精度和公差,还要根据发动机的具体工作条件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热胀冷缩、润滑和密封性等因素,从而确定一个合适的间隙范围。
二、活塞和缸套间隙的测量方法为了保证活塞和缸套之间的间隙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活塞和缸套间隙测量方法。
1、手摸法手摸法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活塞和缸套间隙测量方法之一,它的测量原理是通过手感判断活塞和缸套之间的摩擦力,来初步确定活塞和缸套之间的间隙。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手指轻轻按住活塞,然后逐步推进,直到感觉到活塞与缸套之间的摩擦力略有变化,这时即可确定它们之间的间隙。
2、量具法量具法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活塞和缸套间隙测量方法,它可以直接测量活塞和缸套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更准确的间隙值。
常见的活塞和缸套间隙测量量具有游标卡尺、测微卡尺、内径千分尺等。
测量时,先将活塞和缸套清洗干净,然后将量具插入两者间隙中,通过读取量具刻度值计算间隙大小。
机械检修时各间隙的测量
机械检修时各间隙的测量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检修维护,其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各种间隙的测量。
合理准确地测量各间隙的大小,可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降低故障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机械检修时常见的几种间隙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整体测量法整体测量是指对设备某一部件或整个机器进行测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大型设备或整体进行测量,例如大型压力容器、变形机等。
整体测量可以使用刻度尺、卡尺、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进行。
测量时需注意保持测量工具平行于被测量件,并尽可能保持垂直于被测量件表面。
摆线法摆线法是指利用摆线原理,通过测量齿轮、齿条等轮廓上点的间距来确定轮廓的形状和尺寸。
摆线法适用于齿轮、齿条、蜗杆等齿轮传动部件的测量。
在测量时,先制作一个与被测件相同形状的模板,将其置于被测件上并固定,然后将摆线表放于模板的凸凹处,测量两个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出被测件的轮廓形状。
螺旋测量法螺旋测量法是指利用螺旋线原理,通过测量螺旋线上点的间距来确定螺纹的形状和尺寸。
螺旋测量法适用于测量各种螺纹、螺杆、轴承等螺旋形部件。
在测量时,选择一段螺纹上的点,固定测量工具,以该点为起点,绕螺纹做螺旋线移动,测量螺旋线上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出螺纹的形状和尺寸。
滑动板测量法滑动板测量法是指利用滑动板与被测量件接触,通过测量板面与被测件表面之间的间隙大小来进行测量。
滑动板测量法适用于测量各种接触面的间隙,例如气门间隙、排气门间隙等。
在测量时,选择一块平薄的滑动板,将其置于被测件接触面上并用力压紧,然后将板面平移,测量板面与被测件表面之间的间距,即可得出间隙的大小。
在进行间隙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工具和被测件表面必须保持清洁,避免灰尘、油污等物质干扰测量结果。
2.测量部位必须选取合适位置,不能选取有凹陷、腐蚀、磨损等缺陷的地方进行测量。
3.测量过程中必须保持测量工具与被测件表面平行,并尽可能保持垂直于表面。
顶间隙 侧间隙 轴向间隙测量方法
顶间隙侧间隙轴向间隙测量方法顶间隙侧间隙轴向间隙测量方法在机械加工、装配等领域中,顶间隙、侧间隙和轴向间隙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三种间隙的测量方法。
顶间隙测量方法顶间隙是轴承内部的接触面和被支撑件接触面之间所留下的间隙。
这个间隙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轴承的使用寿命和性能表现。
顶间隙的测量需要用到外径千分表和深度卡尺。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深度卡尺靠在内圈上,利用外径千分表在外圈进行测量,记录数值。
•移动深度卡尺,利用外径千分表在另一端进行测量,记录数值。
•两次测量得到的差值即为顶间隙大小。
侧间隙测量方法侧间隙是轴承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距离差,即轴承的宽度。
这个间隙的大小也会影响到轴承的性能。
侧间隙的测量需要用到滑动千分尺。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轴承固定在支撑架上,将滑动千分尺放在轴承最大处进行测量。
•记录下数值。
•移动滑动千分尺到轴承最小处进行测量。
•两次测量得到的差值即为侧间隙大小。
轴向间隙测量方法轴向间隙是轴承内圈前后移动的距离差,也会直接影响轴承的性能。
轴向间隙的测量需要用到游标卡尺。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轴承固定在支撑架上,将游标卡尺的刻度归零。
•将游标卡尺的尺钩钩在轴承内圈上,逐渐向内圈推进卡尺。
•相邻刻度之间的差值即为轴向间隙大小。
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出顶间隙、侧间隙和轴向间隙的大小,为机械加工和装配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精确度。
注意事项在进行顶间隙、侧间隙和轴向间隙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时要避免直接用手去推轴承,应使用专业夹具等辅助工具,以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测量不准确。
2.测量时要保持精度工具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灰尘、水分等影响测量结果。
3.在进行轴向间隙测量时,要确保轴承的内圈处于径向载荷状态下,这样可以避免测量误差。
4.测量数据应该记录在测量记录表格上,以方便之后的查询和比对。
5.在测量过程中如出现测量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应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轴承间隙检测方法
轴承间隙检测方法
轴承间隙是指轴承内、外圈的间隙大小,它是确定轴承装配状态和轴承工作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轴承间隙的大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过小会造成轴承过热、损坏,过大则会影响轴承的转动精度和寿命。
常见的轴承间隙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游标卡尺法: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轴承内、外圈的直径,然后计算出轴承间隙的大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2. 微量测量法:使用专用的微量测量仪器,如测微计、分度头等,直接测量轴承的内、外圈间隙大小。
这种方法精确度较高,但需要专用仪器。
3. 上绷片法:将一块绷片夹在轴承外圈和外壳之间,然后用螺栓拧紧,再通过测量绷片的厚度来确定轴承间隙的大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绷片的选择和安装。
4. 涡流测量法:使用涡流传感器或涡流探头,通过测量涡流传感器的信号来推断轴承间隙的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特殊类型的轴承和高速旋转情况,但需要专用设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轴承间隙检测方法,具体选择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
综合考虑。
同时,在进行轴承间隙检测时,要注意仪器的校准和操作的准确性,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齿轮圆周侧间隙测量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齿轮圆周侧间隙测量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齿轮是一种常见的传动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齿轮传动中,齿轮圆周侧间隙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对传动的精度和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
齿轮圆周侧间隙是指齿轮齿根与相邻齿轮齿顶之间的距离。
它直接影响齿轮的啮合性能和传动效率。
如果齿轮圆周侧间隙过大,会导致齿轮啮合不稳定,噪声增加,甚至影响传动精度;而如果齿轮圆周侧间隙过小,则容易造成齿轮的磨损和损坏。
因此,准确测量齿轮圆周侧间隙对于齿轮传动的设计、制造和维护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齿轮圆周侧间隙的特殊性,其测量一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
本文旨在介绍齿轮圆周侧间隙的测量方法。
首先,我们将概述齿轮圆周侧间隙的定义和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详细讨论影响齿轮圆周侧间隙的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测量方法。
最后,我们将总结各种齿轮圆周侧间隙测量方法,并推荐其中的一种方法作为最佳实践。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齿轮圆周侧间隙的测量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选取适合的方法,以确保齿轮传动的正常运行和长期可靠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齿轮圆周侧间隙测量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中对文章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概述,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然后,在正文中详细介绍了齿轮圆周侧间隙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影响该间隙的因素。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齿轮圆周侧间隙测量方法进行总结,并推荐了一些可行的测量方法。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全面了解齿轮圆周侧间隙的测量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齿轮圆周侧间隙测量方法,并总结推荐适用的测量方法。
通过深入探讨齿轮圆周侧间隙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其影响因素,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并掌握齿轮圆周侧间隙的测量技术。
同时,通过对不同齿轮圆周侧间隙测量方法的比较和总结,旨在为齿轮制造和检测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地,本文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介绍齿轮圆周侧间隙的定义和重要性。
轴向间隙测量方法
轴向间隙测量方法
轴向间隙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包括手指法、游标深度计法和压力计法等。
以下是一些测量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 手指法:将轴承放在一只手上,用另一只手的手指顶住轴承环的一端,用力沿着轴线方向推动轴承。
轴向间隙的大小可以通过手指的感觉来判断。
2. 游标深度计法:将轴承环静置于工作台面上,然后将游标深度计插入轴承环的一侧,轻轻地向轴承环的另一侧移动深度计,观察显示值并记录。
然后将深度计在轴承环上插入另一侧,以同样的方式移动深度计,并记录显示值。
最后将两侧的测量值相减得到轴向间隙的测量结果。
3. 压力计法:将轴承环静置于工作台面上,然后将一个内径略小于轴承环内径的塑料圆盘放置在轴承环上,然后用手压住圆盘向下压,通过测量圆盘压缩变形的程度得到轴向间隙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测量前要保证轴承环的表面光滑无缺陷、内径和深度计或压力计的直径相匹配、垂直度防止误差产生等。
同时不同测量方法的准确度有差异,应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轴向间隙大小直接关系到轴承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因此通过测量轴向间隙可以了解轴承的装配质量,判断轴承是否具有预期的使用寿命。
1。
测量齿侧间隙的常用方法
测量齿侧间隙的常用方法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一下测量齿侧间隙的常用方法,这可是个很有趣也很实用的知识哟!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叫铅丝法。
这个方法就像是我们用铅笔写字一样简单易懂。
把一根粗细合适的铅丝,放在齿轮的齿间。
然后让齿轮转动几圈,这样铅丝就会被压扁。
接下来,把压扁的铅丝拿出来,用千分尺测量它的厚度。
这个厚度呀,就是齿侧间隙的大小啦。
还有一种方法叫百分表法。
百分表就像是一个超级灵敏的小尺子。
把百分表的测量头抵在齿轮的齿面上,然后轻轻转动齿轮。
百分表上的指针变化,就能反映出齿侧间隙的大小。
再给大家说说压铅法。
这个方法和铅丝法有点像哦。
把薄的铅片放在齿轮的齿间,然后转动齿轮,铅片就会被压出痕迹。
我们根据铅片被压的痕迹,就能知道齿侧间隙啦。
比如说,有一次在工厂里,师傅们用铅丝法测量齿侧间隙。
他们选了一根刚好合适的铅丝,放进去后,小心地转动齿轮。
最后测量铅丝厚度的时候,发现齿侧间隙比标准值大了一点,就赶紧对齿轮进行了调整。
还有一次,用百分表法测量的时候,因为百分表没有安装好,测量的数据不准确,又重新测量了一遍,可麻烦啦。
还有一种方法叫塞尺测量法。
塞尺就像是一把有很多薄铁片组成的尺子。
把塞尺的薄片插入齿轮的齿间,能插进去而且感觉不太松也不太紧,那塞尺上对应的厚度就是齿侧间隙啦。
在实际测量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比如齿轮的大小、形状、精度要求等等。
而且,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操作仔细,不能马虎。
测量前要把齿轮和测量工具都清理干净,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同学们,现在是不是对测量齿侧间隙的常用方法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呢?以后要是看到齿轮,说不定就能想到今天学的知识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隙测量方法概述
1、探针法
探针法是目前发动机叶尖间隙测量的常用方法,采用叶尖放电方式,即依靠电机使外加直流电压的探针沿径向移动,当探针移向叶尖至发生放电为止,探针的行程与初始安装间隙(静态时探针到机匣内表面的距离)之差即叶尖间隙。
它主要由探针、执行机构及控制器组成。
其间隙测量系统在探针上施加高压,在执行机构的驱动下,以连续的步进逐渐伸向被测物体,当探针距离被测物体只有微米量级时,发生电弧放电,控制器感受到放电后,在探针与叶尖物理接触之前,停止探针步进,将其缩回到安全位置,同时显示叶尖间隙测量结果。
它只适用于温度6000C以下、转速在6000r/min以上,而且探针容易受到异物及油渍的污染造成阻塞。
由于它是接触式测量,一旦发动机紧急停车,探针缩回不到安全位置,就容易发生故障探针法的特点:原理比较简单,只要叶片是导电材料,无论叶尖端面形状如何都可以用探针法测量叶尖间隙,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测量稳定、可靠,但是该方法只能测量转子的最小叶尖间隙,此外,外加电压的波动,壳体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探针和叶尖端面的污损,都会改变放电的起始距离,因而产生测量误差。
探针法不适于作为固定设备装载定型的发动机上,适用于试验研究,可以测量各稳态状态下最长叶片与机匣的间隙值,也可用作校准其他测量方法的基准。
由于一些微型发动机的叶片不是导电材料,所以无法使用探针法进行测量。
2、电容法
电容法是利用绝缘电极(电容极板)与待测金属端而形成的电容进行测量的,间隙的变化导致测量电容的变化,再将电容变化量通过检测电路和调理电路转换成易于检测和分析的电压或电流信号。
电容法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的精密测量,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分辨率高、动态响应好等特点。
电容式传感器利用了将非电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来实现对物理量的测量,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的精密测量,步扩大到压力、差压、液而、成分含量等方而的测量,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是根据被测物体的位移变化转换为电容器电容变化的一种
传感器,一般用于高频振动和微小位移的测量。
‘常用的测量电路有运算放大器式电路、调频电路、充放电法电路等。
(1)电容式传感器的优点:
1}温度稳定性好:电容传感器的电容值一般与电极材料无关,仅取决于电极的几何尺寸,且空气等介质损耗很小。
因此只要从强度、温度系数等机械特性考虑,合理选择材料和结构尺寸即可,其他因素如本身发热极小,影响稳定性甚微。
2)结构简单,适应性强:电容传感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能保证高的精度。
一般用金属做电极,无机材料做绝缘支架,可以做得非常小巧,以实现某些特殊的测量。
由于可以不使用有机材料或磁性材料,因此能在高温、低温、强辐射及强磁场等各种恶劣的环境卜工作,适应能力强。
尤其可以承受很大的温度变化,在高压力、高冲击、过载情况下都能正常土作,也能对带磁工作进行测量。
3)动态响应好:电容传感器除其固有频率很高,即动态响应时间很短外,又由于其介质损耗小,可以用较高频率供电,因此系统工作频率高。
它可用于测量高速变化的参数,如振动、瞬时压力等。
4)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具有平均效应,当被测件不能受力、处于高速运动中,表面不连续或表面不允许划伤等不允许采用接触测量的情况下,电容传感器可以完成测量任务。
例如,测量回转轴的振动或偏心率、小型滚珠轴承的径向间隙等。
当采用非接触测量时,电容传感器具有平均效应,可以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等对测量的影响。
(2)电容式传感器的主要缺点:
1)输出阻抗高,负载能力差:电容传感器的容量受其电极的几何尺寸等限制不易做得很大,一般为几十皮法,小的可以只有几个皮法,因此它的输出阻抗高,因而负载能力差,易受外界干扰影响产生不稳定现象,严重时甚至无法工作,必须采取妥善的屏蔽措施,这给设计和使用带来不便。
容抗大还要求传感器绝缘部分的电阻值极高(几十兆欧以上),否则绝缘部分将作为旁路电阻而影响仪器的性能(如灵敏度降低),为此还要特别注意周围的环境。
若采用
高频供电,可降低传感器输出阻抗,但高频放大、传输远比低频的复杂,寄生电容影响大,不易保证能十分稳定工作。
2)寄生电容影响大:电容传感器的初始电容量小,而连接传感器和测量电路的引线电容(电缆电容每米有几个到几十个pF)、测量电路的杂散电容以及传感器内极板与其周围导体构成的电容等寄生电容却较大,不仅降低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而且这些电容(如电缆电容)‘常常是变化的,使得仪器工作很不稳定,影响测量精度。
因此对电缆的选择、安装、接法都有严格的要求。
例如,采用屏蔽性好、自身分布电容小的高频电缆作为引线,引线粗而短,要保证仪器的杂散电容小而稳定等,否则不能达到高的测量精度。
3)输出特性非线性
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是非线性的,虽然可采用差动形式来改善,但不可能完全消除。
另外还由于电场边缘效应所产生的附加电容量将与传感器电容量直接叠加,使输出特性非线性。
3、电涡流法
电涡流法是采用金属切割磁力线产生磁场变化的原理,根据电涡流的大小确定间隙。
电涡流传感器能静态和动态的非接触、高线性度、高分辨率地测量被测金属导体距探头表面的距离,是一种非接触的线性化计量工具。
电涡流传感器能准确测量被测体(必须是金属导体)与探头端面之间静态和动态的相对位移变化。
在高速旋转机械和往复式运动机械的状态分析、振动研究、分析测量中,需要对非接触的高精度振动、位移信号进行精确测量,要求能连续准确地采集到转子振动状态的多种参数,如轴的径向振动、振幅以及轴向位置。
电涡流传感器能直接非接触测量转轴的状态,对诸如转子的不平衡、不对中、轴承磨损以及汽轮机、水轮机、鼓风机、压缩机、空分机、齿轮箱、大型冷却泵等大型旋转机械轴的轴向位移、键相器、轴转速、胀差、偏心、轴裂纹及发生摩擦等机械问题的早期判定等提供关键的信息。
利用电涡流传感器设计间隙测量应用系统,用来实时测量和显示气浮轴承偏心度。
电涡流传感器优点:
电涡流传感器具有长期工作可靠性好、测量范围宽、灵敏度高、分辨率高、
响应速度快、抗干扰力强、不受油污等介质的影响、结构简单等优点,在大型旋转机械状态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电涡流传感器缺点:
电涡流传感器要求被测体必须是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且被测表面要求光滑;当被测金属为圆轴时要求直径尽可能大,线性起点较大,测量精度小够高;探头位置附近处要求没有其它金属端面;探头体积较小,不易安装等,这使电涡流法间隙测量应用系统在一些复杂间隙的测量方面无能为力。
4、光纤法
光纤法一般分反射式光纤法和光导探针测量法。
(a)反射式光纤法的基本原理是:当光源发出的光经光纤照射到位移反射体后,被反射的光又经接收光纤输出,被光敏器件接收。
其输出光强决定于反射体距光纤探头的距离,当位移变化时则输出光强作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光强的检测得到间隙值。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抗电磁干扰,超高电绝缘,性能稳定,设计灵活,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适用于静态和动态的实时检测。
但是光纤法测量系统相对比较复杂,成本高,另外测量效果与反射体表面有关,如由于叶片表面经过高温烧蚀,它的反射系数降低,反射损失会造成灵敏度降低,假定反射面与光纤轴垂直,如果反射端面稍有倾斜,对灵敏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b)光导(激光近程)探针测量法:光导探针法是通过光导纤维将一激光束投射到待测体上,当间隙发生变化时,由于反射光返回路径不同,在光电接收器上的光点位置发生变化,其变化量经过计算即可得出待测的间隙。
光导探针间隙测量系统包括激光器、探头、光纤、光电转换装置、信号记录和监视器等。
光导(激光近程)探针测量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英国Fenlow 公司制造的探针测量系统首次在涡轮机研制中用于连续监测叶尖间隙,国内近年来也有关于光纤法用于发动机叶尖间隙测量的研究,但是应用报道很少。
该方法的特点是:不受待测体本身材料的限制,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测量精度高、频响快,适用于静态和动态的实时检测;光纤探头体积较小、
易安装等。
但同样存在测量系统实现相对比较复杂,成本高等特点,另外由于传感器运行在高温高压和大振动的情况下,因此需要对光学系统进行保护,防止污染和仪器损坏。
国外现已有商品化的叶尖间隙探测仪器,但是价格昂贵,而且一般都基于特定的发动机结构特点,很难直接使用。
国内一些发动机制造厂和维修厂等机构也正在解决这一测量难题,有些研究部门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对非接触间隙测量方面已有新的突破,同时引进一些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方法,但在航空发动机叶尖间隙测量的应用方面还不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