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光武帝有关的成语

合集下载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导读:成语得陇望蜀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岑彭,字君然。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他在家乡棘阳当县官。

不久,刘玄和他的族弟刘秀,联合并利用各路农民起义部队,在昆阳一带,把王莽军彻底打垮,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刘玄因此称为汉更始帝。

汉军进攻棘阳的时候,岑彭率众投降了刘玄,后来又转到了刘秀的部下。

刘秀在平定了河南,立下了基础以后,接着就占领河北,出击山东,翻脸镇压农民起义。

在这一时期,岑彭为刘秀出了很大的力,立了不小的功,颇得刘秀的赏识。

同时,刘秀的势力也因此比刘玄大得多了,刘秀便自立为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控制了东部地区以后,又转身向西进军。

这时,岑彭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随刘秀先攻下了天水,又和偏将军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

隗嚣在王莽时曾占据陇西,后来投降更始帝刘玄,随即又表示愿意归附光武帝刘秀,并为刘秀在镇压农民部队赤眉军的战争中效劳。

可是接着又叛离刘秀,跟公孙述勾搭上了。

公孙述从王莽时起,在蜀地宣布独立,自称蜀王,以成都为国都,拥兵数十万,势力不小。

刘秀的向西进军,目的就在于平定陇、蜀二地,以完成全国统。

刘秀的这个目的不久就全部达到,隗嚣和公孙述都被消灭了。

当岑彭和吴汉的军队围困两城的隗嚣时,刘秀因事要先回洛阳。

临行,曾写了一封信给岑彭,信上说:攻克西城以后,须立即南攻四
川;“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第一节乐此不疲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2.原文: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3.译文:(光武帝)经常带领公卿、郎、将讲论经学道理,半夜才休息。

皇太子见光武帝长期这么辛苦,从不懈怠,怕他累坏了身体,就找个机会劝他说:陛下您有大禹和商汤的圣明,但没有黄帝和老子的修身养性的福分,愿您能保养好精神,悠闲自得,求得安宁。

光武帝说:我自己乐意这样,不知道疲惫啊!4.释义: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见《现代汉语词典》)。

5.简评:乐此不疲,是一代名君勤政为民的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把繁杂、辛苦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才会不知疲倦,乐在其中,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地去承担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只有这样,才会视苦为乐,化苦为乐,以苦为乐。

光武帝的“夜分乃寐、乐此不疲”,是建立在主观能动基础之上的高度自觉,是对江山社稷极其负责任的真实感情流露。

但愿吾辈现代人都能如光武。

第二节手不释卷1.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引注《江表传》。

2.原文: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3.译文:(孙权教育吕蒙)说:“光武帝戎马倥偬,日理万机,承担着繁重的军务,但他依然坚持读书,手不离书卷。

”4.释义:释:放下;卷:书本。

手中的书总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好学(见《六用成语词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下同)。

5.简评:光武“当兵马之务”,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况我等闲人乎?理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

吕蒙出身行伍,但他能接受孙权的提醒,并立即付诸行动,发奋读书,努力学习,不久就大见成效,以至于过去看不起他的人见到他时惊呼: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读书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

手不释卷,是一种学习劲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手不释卷,可以优化个人形象,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吕蒙就是例子;手不释卷,可以务实工作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光武就是例子。

得陇望蜀成语典故

得陇望蜀成语典故

得陇望蜀成语典故
得陇望蜀这则成语源于东汉初年的历史故事。

在东汉初年,虽然汉光武帝刘秀已经称帝,但天下还没有太平,一些军阀仍然占据地方,对东汉朝廷形成威胁。

特别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和称霸陇西的隗嚣势力较强,如果让他们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危及东汉的政权。

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自带兵攻打隗嚣和公孙述。

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

“得陇望蜀”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陇:今甘肃一带;蜀:今四川一带),后成为讥讽人不知道满足、总想得到更多的意思;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本为中性词,后多含贬义。

得陇望蜀形容男人

得陇望蜀形容男人

得陇望蜀形容男人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来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典故,分别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和三国时期蜀汉刘备有关。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已经占领了陇地,又希望再得到蜀地,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如果将"得陇望蜀"用来形容男人,可能有以下几种含义:
贪心不足:男人如果被形容为"得陇望蜀",说明他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并不满足,仍然想要得到更多。

这种贪心不足的态度可能会让他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权力、地位等,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方面。

野心勃勃:有野心的男人通常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愿景,并会为此不懈努力。

但如果他的野心过大,甚至贪得无厌,就会让人觉得他有"得陇望蜀"的倾向,总是想要更多,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追求卓越:从另一个角度看,"得陇望蜀"也可以形容一个男人有追求卓越的决心和勇气。

他不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和工作,而是不断地挑战自己,努力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是许多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品质。

无论是哪种含义,"得陇望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男人都应该谨慎使用,因为它带有一定的贬义,可能会给人留下负面的印象。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过于贪婪或者野心勃勃,而是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成语故事】有志者事竟成及范文

【成语故事】有志者事竟成及范文

【成语故事】有志者事竟成耿弇是东汉二十四大开国名臣之一,当天下未定的时候,他就看出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最有前途,极力劝父亲投奔刘秀。

耿弇刚见到刘秀时,才21岁,居然就提出超前大计划,劝刘秀夺取邯郸。

刘秀被这个小员工的大策划吓着了,连连说:“有大志。

”有大志的人,眼光都比较超前。

刘秀还在南阳一带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耿弇就劝他攻打山东,这在当时看起来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因此大家都不怎么理解和赞同:“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

然而,难以理解的事,不等于难以实现。

后来随着刘秀集团的壮大,耿弇果真带兵攻打了山东的豪强张步。

当时,战斗非常激烈。

酣战之际,耿弇的大腿中了箭,但他这人很拼,用刀砍断箭后,继续指挥作战,最后居然灭了张步,夺取西安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耿弇这壮举连刘秀都没有意料到,他表扬了耿弇。

并且感慨地对他说:“将军以前在南阳时提出攻打张步、平定山东一带,我还觉得计划太大,担心难于实现。

现在我才知道,有志气的人,最终是能成大事的。

”汉光武帝讲的“有志者事竟成”一句,后来常被人们引用,成了成语——“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有哪些例子1.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的励志自勉联。

全文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

整副对联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引用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典故和典故之后的对应结果,一个是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另一个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国。

蒲松龄以此联激励自己,终于以一部《聊斋志异》名垂青史。

2.一位面试官拒绝了一个年轻人的请求,因为他的嗓音不符合广播员的要求。

面试官还告诉那个年轻人,由于他那令人生厌的长名字,他永远也不可能成名。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印度电影界的“千年影帝”阿穆布·巴克强。

3.1962年,4个初出茅庐的年轻音乐人紧张地为“台卡”唱片公司的负责人演唱他们新写的歌曲。

100个成语故事锦集

100个成语故事锦集

100个成语故事锦集1、向平愿了成语故事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释义】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

向平的心愿已了。

指儿女都已婚嫁。

2、目不窥园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3、怀璧其罪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臣子张丑在燕国当人质,燕王要杀他,他乘机逃走,在燕国边境被守卫抓住。

张丑心生一计,说燕王要杀他是因为他藏有宝珠,燕王想占为己有,如果你不放行,就说你吞下了宝珠,燕王会把你剖腹的,守卫只好放行.【释义】怀:怀藏。

身藏璧玉,因此获罪。

原指财能致祸。

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4、谈笑自若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

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

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ÿ)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

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

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

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

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

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

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

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

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

刘秀-帝王中的成语大王

刘秀-帝王中的成语大王

刘秀创造三十二成语刘秀是帝王中的成语大王,三十二个也打不住,这里选择32个来说明。

1.反侧自安语出: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

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

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2.乐此不疲语出: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3.铁中铮铮4.庸中佼佼5.铮铮佼佼3-5语出: 《后汉书·刘盆子传》: 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

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

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

」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6.驽马铅刀7.旗鼓相当6~7语出: 《后汉书·隗嚣传》帝报以手书曰:「慕乐德义,思相结纳。

昔文王三分,犹服事殷。

但驽马铅刀,不可强扶。

数蒙伯乐一顾之价,而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绝群。

隔於盗贼,声问不数。

将军操执款款,扶倾救危,南距公孙之兵,北御羌胡之乱,是以冯异西征,得以数千百人踯躅三辅。

微将军之助,则咸阳已为他人禽矣。

今关东寇贼,往往屯聚,志务广远,多所不暇,未能观兵成都,与子阳角力。

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傥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

管仲曰:『生我者父母,成我者鲍子。

』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

」自是恩礼愈笃。

8.置之度外语出: 《后汉书·隗嚣传》六年,关东悉平。

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於度外耳。

』因数腾书陇、蜀,告示祸福。

9.北道主人语出:《后汉书·邓晨传》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於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

』乃遣晨归郡。

《后汉书·耿弇传》光武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典故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

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

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

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

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

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

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

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

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

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

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

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

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

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解释: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成语手不释卷的故事

成语手不释卷的故事

成语手不释卷的故事“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有两位,分别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和三国时期吴国的吕蒙。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在年轻时就酷爱读书,即使在行军打仗的间隙,也常常手不释卷。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他作战勇猛,但起初没有文化知识,不喜欢读书。

吴王孙权劝他多读书增长才干,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托。

孙权便以自己和光武帝刘秀为例,说明即使忙碌也可以挤时间读书。

吕蒙听后深受触动,从此开始勤奋学习,并坚持不懈。

他经常利用各种时间阅读,甚至在行军打仗时也手不释卷。

最终,吕蒙成为了有勇有谋的主将,屡建奇功。

以下是《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记载的相关故事原文: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译文:起初,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都当权管事了,应当通过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吕蒙说:““在军队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没有时间再读书了。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让你大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多,比起我来又怎样呢?我年轻时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经》。

自从掌管军国大事以来,又仔细研究了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和各家的兵书,我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益。

像你们二人,脑筋聪明又有悟性,学习必然会有所得,难道不应该去做吗?应该赶快去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史。

关于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关于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关于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那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解释的关于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冯异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将,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字公孙。

汉光武帝刘秀刚起兵时,他就在刘秀手下效劳,立下很多战功。

他虽然功高盖世,为人却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因此人们非常敬仰他。

汉光武帝派冯异率军队平定关中,冯异果然不负众望,真的使关中安定下来。

光武帝大喜,封冯异为阳夏侯,让他担任征西大将军的职务。

由于冯异坐镇长安,兵权很大,又爱民如子,老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

这时,有个小人向光武帝启奏说,冯异的威望太高,可能会产生谋反之心,朝廷不可不加以防备。

冯异听说这件事,唯恐皇帝加害自己,就给刘秀写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决无异心。

他说:“以前在处境很困难的情况下,我做事都不敢有半点差错,现在天下太平,又有爵位之赏,我怎么敢一意孤行,做出越轨之事呢?”刘秀回了一封诏书说:“我与你从公的方面来说,是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方面来说,就如同父子一样。

你实在不需要因为这个而害怕呀!”公元30年,冯异从长安来到京城洛阳,朝见光武帝。

光武帝非常隆重地接见他,并对满朝文武说道:“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立下了盖世奇功啊。

”退朝之后,光武帝又将很多珍宝、衣服赏赐给冯异,并且写了一道诏书说:“当年在无蒌亭,我没有饭吃,是你给我弄来一碗豆粥;在虖沱河,我饥饿难耐,又是你给我煮麦饭。

这些事情历历在目,我又怎么能忘记呢?你对我的深厚情意,我至今还没有报答。

”披荆斩棘词语辨析近义词: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高歌猛进、排除万难反义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灯谜:披荆斩棘(打一字)谜底:刺。

东汉的成语

东汉的成语

两个东汉时期的成语典故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郑州;“桑榆”,指开封。

东隅与桑榆也指早晨与黄昏。

成语的意思是说失去了某个东西,却得到了另外一个东西。

也比喻在某一方面失败了,却在另一方面取得了成功。

该成语最初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其原文如下:"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大将冯异的故事。

刘秀称帝后,打算统一天下,于是他首先将为农民起义军的赤眉军作为重点打击对象。

当时刘秀的大将邓禹率军与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在关中大战,邓禹多次被赤眉军打得大败。

但是,赤眉军却因为没有粮食,面对几十万大军需要粮草供给又没得,于是又不得不带领队伍出关中往东南方走去。

此时刘秀的手下大将冯异早已带领大军在华阴、湖县一线等待赤眉军多时了。

双方在这一带对峙了整整两个月时间,谁都没有把握能赢对方。

就在这时,邓禹又率领残兵赶了过来与冯异汇合。

邓禹仗着自己势大,带着部队又向赤眉军发起了进攻。

结果再次被打得大败。

冯异见状,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即现今河南宜阳西北)结果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

赤眉军打了胜战,但是苦于没有粮草支撑,于是不得不再次主动率兵往宜阳方向走去。

结果疲惫的大军在宜阳又遭遇了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刘秀大军,再加上后方赶来的冯异与邓禹大军。

赤眉军终于因为外无增援,内无粮草,以疲惫的军队在渑池败给了刘秀部。

赤眉军大败后,刘秀为了表彰冯异的功劳,便写了一份《劳冯异诏》,其中就有说道:虽然你(冯异)在回溪遭受了挫折,最后却在渑池带获胜。

这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2.有志者事竟成成语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志向,就肯定能够获得成功。

成语多用来形容鼓励人们要勇于拼搏与奋斗,只有在不屈不挠的奋斗中才能获得成功。

该成语最初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其原文如下:“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披荆斩棘的成语故事
冯异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得力大将。

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后,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派他前往关中平定赤眉起义军。

冯异设计收降了赤眉军的大部后,又用武力扫除了其残部,圆满完成了刘秀交给的使命。

后来冯异到洛阳朝见刘秀时,刘秀指着冯异对满朝大臣说:他为我劈开多刺丛生的荆棘,平定了关中。

这个成语比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障碍。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披荆斩棘
成语拼音:pī jīng zhǎnjí
成语解释:披:拨开;斩:砍断;荆、棘:丛生多刺的小灌木。

拨开荆;砍掉棘。

指在创业阶段清除阻碍;艰苦奋斗。

也指在前进道路上清除各种阻碍;克服各种困难。

典故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成语例句:这却正见出他是在开辟着一条新的道路;而那披荆斩棘,也正是一个斗士的工作。

(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成语故事:乐此不疲

成语故事:乐此不疲

成语故事:乐此不疲
东汉末年,王莽篡位。

他倒行逆施,以至于民不聊生。

人们纷纷起来反抗。

公元22年,西汉皇族刘秀在南阳起兵,他的力量逐渐强大。

终于在公元2 5年,平定了天下,中兴汉室,即位称帝,史称汉光武帝。

刘秀即位后,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发展了生产,兴修了水利,使汉朝重新又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刘秀勤政为民,日夜为国事操劳。

60多岁时,他仍然天不亮就坐朝,直到日头偏西才回宫。

为了吸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光武帝常与众臣谈论义理,直至深夜。

皇太子刘庄见父亲偌大年纪仍如此辛劳,就劝谏说:“陛下有夏禹、商汤之明,而失黄帝、老子的养生之道。

但愿从此颐养精神,优游自适,不要再黎明临朝,半夜就寝了!”
汉光武帝刘秀听了,不以为然地摇头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意思是说:我自己乐意这样做,并不觉得疲劳。

后来,人们就用“乐此不疲”这个成语,来指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

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乐此不疲的成语故事

乐此不疲的成语故事

【导语】乐此不疲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当上皇帝后,知道百姓不愿意看到战争,就命令全国不准谈论战争,他勤于治理朝政,经常与⼤⾂谈论治国⽅略,每天均是深夜才睡觉,太⼦不忍他如此操劳,他则说他⾃⼰乐于这样做,并不感到疲劳。

西汉末年,爆发了绿林、⾚眉⼤起义,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参加了。

刘秀加⼊绿林军后,很快就显露出了他敏锐的政治才能和丰富的军事韬略,特别是在昆阳⼀战中,刘秀的杰出指挥,为起义军赢得决战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

当时,昆阳城被王莽的军队团团围住。

驻守在昆阳的汉军只有⼋九千⼈。

昆阳城虽然不⼤,但是挺坚固,昆阳城⾥的汉军,防守得也很严密,城始终没被王莽军攻破。

刘秀带着⼗⼆个勇⼠,趁⿊夜冲杀出昆阳城南门。

到了定陵,对汉军将领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马集中起来。

打败了敌⼈,就可以成⼤事,⽴⼤功。

”于是,将领们带着所有⼈马跟着刘秀上昆阳来。

昆阳城⾥的汉军王凤、王常,⼀见外⾯的援军来了,⽴刻打开城门冲了出去。

在汉军的两⾯夹攻下,王莽军全都慌了神,乱奔乱逃,⾃相践踏。

当王莽军⼤将王⾢逃回洛阳的时候,四⼗三万⼤军只剩下⼏千⼈。

绿林军攻占长安后,刘秀率军离开长安,在河北(黄河以北)以复兴汉室为⼝号,不断壮⼤⾃⾝的势⼒。

刘秀每到⼀个郡县,都宣布废除王莽当政时期的苛捐杂税和严酷的刑罚,并对当地的官吏进⾏考察,恢复汉朝的官名,赢得了当地⼤⼩官吏、平民百姓的欢迎和⽀持,逐渐组成了建⽴政权的基本⼒量。

没⼏年,王莽政权就被起义军*了。

*新莽政权后,全国很快⼜陷⼊了混战状态,绿林、⾚眉两⽀起义⼤军各⽴天⼦、相互混战,刘秀却乘机壮⼤⾃⼰的势⼒。

后来,刘秀⼜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法,先后收编了铜马军30万⼈,军事实⼒⼤⼤增强,⼈称“铜马帝”。

公元25年6⽉,刘秀在群⾂的拥戴下称帝,仍沿⽤汉的国号,年号建武,刘秀就是光武帝。

刘秀完成了统⼀⼤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

⼀个新王朝的建⽴,⾯临着连年战争留下来的烂摊⼦,许多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也需要重新修改和拟定。

关于刘秀的成语

关于刘秀的成语

关于刘秀的成语
刘秀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

他是东汉末年光武帝刘秀的父亲,也是东汉第十六位皇帝,封号为昭烈皇帝。

与刘秀相关的成语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刘郎前度,曹郎后替”。

这句成语来源于《后汉书·卷十三·刘秀传》,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场合中,占据有利位置,而另一个人在其后,不得不替代他的位置。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某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场合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他人难以替代。

刘秀在创立东汉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是汉光武帝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光武帝亲信的重要幕僚。

他在刘秀的帮助下,推翻了王莽的新朝政权,恢复了汉朝的统治。

刘秀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为东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秀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他具有出色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善于运筹帷幄,善于权衡利弊,并且有着很高的政治智慧。

在他的领导下,东汉王朝得以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巩固统治,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秀的智慧和才干也可以用另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螳臂当车”。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想要阻挡某种力量或势头的时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刘秀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成为了时代的主角,这正是“螳臂当车”的生动体现。

总之,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智慧和才干为东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刘秀相关的成语是对他杰出贡献的一种表达,同时也是对他智慧和才干的赞美。

获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获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获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刘秀当了皇帝后,西部巴蜀蜀王公孙述及陇西的隗嚣对东汉的威胁很大,光武帝建武八年,刘秀亲率大军讨伐隗嚣,隗嚣大败逃西域。

刘秀命令大将实施他的“得陇望蜀”的计划,继而进攻巴蜀,势如破竹,消灭了蜀王,使巴蜀归汉。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获陇望蜀
成语拼音:huò lǒng wāng shǔ
成语解释: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典故出处:《后汉书岑彭传》载:东汉初年,隗器和公孙述分别割据于陇、蜀两地,光武帝刘秀使岑彭等率军攻打隗器所占的西城、上邽两地,并在给岑彭的信中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南击蜀虏。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成语例句:其奈得入尺、获陇望蜀者,既眈眈相逼乎前,而政府之慑狐威者,今日许以寸,明日予以尺;民间之贪蝇利者……。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关于亲痛仇快成语故事

关于亲痛仇快成语故事

关于亲痛仇快成语故事 亲痛仇快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朱浮传》。

朱浮和彭宠,都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功臣。

朱浮性情急躁,而彭宠则是 个性格倔强、非常骄傲的人。

两人因意见不合,互相争执,仇恨越来越深。

后来 朱浮向刘秀密告彭宠,于是刘秀下令召彭宠进京。

彭宠拒不服从命令,并带领部 队去攻打朱浮。

朱浮写了一封信给彭宠,劝他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千万不可轻 举妄动。

最后朱浮劝告彭宠说: “干国家大事的人, 不应该对个人私利注意太多, 希望你为自己的老母和幼弟想一想,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 而为仇者所快’。

” 后来人们把上述朱浮所说的原文简化为“亲痛仇快”或“亲者痛, 仇者快”, 用以说明人们进行一件事情或处理一个问题时, 不要弄成使自己人有所伤害, 使 敌人高兴,即不要对敌人有利而对自己人有害。


1/4


2/4


3/4


4/4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成语解释——得陇望蜀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成语解释——得陇望蜀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成语解释——得陇望蜀东汉光武帝刘秀下命令给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叫他平定陇右以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

后来用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得1①得到:取得
②演算产生的结果:二三得六
③适合:得用
④得意:自得
⑤完成:饭得了
⑥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就这么办
⑦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得,这一张又画坏了
得2①助动词。

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
②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没有三天不得完
陇①陇山,山名,在陕西、甘肃交界的地方。

②甘肃的别称
望1①向远处看:登山望远
②探望拜望
③盼望,希望:大喜过望
④名望,也只有名望的人:德高望重
⑤怨:怨望
⑥望子:酒望
⑦对着;朝着:望我点点头
⑧接近:望六之年
⑨姓
望2①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运行到月亮太阳之间。

②望日:朔望
蜀①周朝国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
②蜀汉
③四川的别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汉光武帝有关的成语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留下了许多与他有关的成语。

1. 开国承家:开国承家意为继承祖业,开创国家。

汉光武帝刘秀继承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的混乱局面,经过多年的战争与斗争,最终开创了东汉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开国皇帝,因此也被称为“开国承家”。

2. 千古一帝:千古一帝是指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帝王,汉光武帝刘秀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在位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使得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深藏若虚:深藏若虚意为藏得很深,不显山不露水。

汉光武帝刘秀在继承汉室之后,曾经被王莽逮捕,被关押在一个荒僻的地方,但他却深藏不露,一心想着重振汉室,最终闯出了一番事业。

4. 众志成城:众志成城是指集体意志的力量可以使一个团体变得极其强大。

汉光武帝刘秀在战争时期曾经多次发动士兵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以此取得了许多胜利,最终能够开创东汉王朝。

5. 顺水推舟:顺水推舟意为顺应时势,从容应对。

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经常能够顺应时势,采取适当的政策,以平抑国内的各种矛盾和纷争,使得国家能够稳步发展,这也体现了他顺水推舟的智慧。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