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初一语文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初一语文课文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必备古诗文篇一
1.《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
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某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3.《古代诗歌五首》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篇二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
有不少学生认
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
其实,这还不够。
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
也就是说
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
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
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
透彻了、明白了。
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
握的更牢固。
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
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进入了紧张的学习
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
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
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
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
不断进步。
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
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
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语文阅读理解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篇三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的一般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⑴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
展作铺垫。
⑵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
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
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和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一些词语或一些事物;抒情议
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
握文章主题。
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
在浏览全文,
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
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
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
记忆能力。
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
理解。
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
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
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
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
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
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
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它在要求概括段
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
找正确答案。
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
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
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
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
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
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
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
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
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
智从容答题。
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
在进行语文阅读
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
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
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
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
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
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
不必务求理解。
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
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
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应
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
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
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
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
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
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
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
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
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
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
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
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
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
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
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
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观舞记篇四
观舞记(冰心)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
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他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
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
真是光艳的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
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
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
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
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
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
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
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采的是
“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
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
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
下垂,入地生根。
这众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
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
虽然卡拉玛以她的二
十二年华,已过了十七年的舞台生活;十二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四年的演
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他们以滋润
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
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
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
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
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
送来的盛意!
语文初一必备背诵课文篇五
1、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
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
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
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
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
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
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
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
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
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
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
起头儿,有的胜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
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3、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泰戈尔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
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
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
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
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4、《世说新语》二则
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
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
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
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
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
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
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
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
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
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6、《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