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小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清代的小学

清代小学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其中皖籍学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江永、戴震、江有诰等人对上古音、中古音的构拟和研究作出杰出的贡献。特别在乾嘉时期,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大力提倡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主张“精核之考据”,从而扫除了传统小学研究之积弊,使清朝小学走上了繁荣的道路。

黄生,字扶孟,另号白山,生于明天启二年(1662年)。歙县人。明朝诸生,入清未仕。黄生精通训诂、文字、音韵,著训诂专著《义府》二卷、《字诂》一卷,解释典籍中的词语、文句,考辨语词音义,订证讹误,反映了他在语言上的功力,对以后的小学家有着很大的影响。黄生另还著有《押韵便读》五卷首一卷。

婺源(今属江西)人江永(1681~1762年),字慎修,一字春斋。乾隆岁贡生。对音韵有精深研究,著有《古韵标准》四卷。中国对于上古音研究起始于北宋吴(约1100~1154年)。吴,字才老,福建瓯县人,祖籍安徽潜山县。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他认为先秦许多押韵材料后世念起来之所以不协调,是因为古人用韵较宽。遂著《韵补》五卷,以宋《广韵》为依据,按照他认为的古人用韵范围,将《广韵》206韵归并为九部。但他取材不严,归韵方法也欠周密。到明代以后,福建人陈第彻底推翻宋人“韵宽”理论,认为语音是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着的。明末清初,江苏人顾炎武采纳陈第看法,他以《诗经》韵为主体,运用完全客观的方法归纳上古韵部,共得到“古韵十部。”但是顾炎武又认为后代的书与古人用韵不合是后人错了,因此他在《音学五书》里专有《唐韵正》一部分,意思是据先秦古韵来改正《切韵》以后的韵书。江永是清朝在上古音研究方面作出贡献的第一人。他首先批判顾炎武《唐韵正》里是古非今的语音发展理论,在《古韵标准》例言里说:“顾氏《音学五书》以愚之《古韵标准》,皆考古存古之书,非能使之复古也。”其次他研究过中古音,懂得音理,认为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纠正了顾氏“古韵十部”分法,把顾氏“古韵十部”扩展为十三部。并且主张“数韵共一入”,其入声八部可属于阴声韵,也可隶属阳声韵,向阴阳入相配迈近了一大步。

对于上古声调的看法,江永认为古人是有平上去入四声的,但他们押韵不严格,平声也可与入声相押。

关于今音学(中古音)方面,江永著有《四声切韵表》一卷。有清一代,音韵学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上古音的研究,所以江永也是研究今音学的第一人。中古音代表作《切韵》所录音系是融汇古今南北之音的,其韵目分得很细,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术语,使得后人对它很难理解。江永利用图表的方式“依古二百零六韵,条分缕析,另其音呼等第。”表里各韵分开口、合口二呼,并注明一、二、三、四等的等第,还介绍了三十六字母以及反切的方法。让人读来一目了然。

关于等韵学方面,江永著有《音学辨微》一卷。等韵学是用图表方式对汉语音节进·

·

4

1

4

行分析的一门音韵学科。它是汉语音韵学除古音学、今音学之外的又一个分支。现存最早的等韵图是《韵镜》,其成书年代不可考,只有宋绍兴年间张麟之的刊行本。江永《音学辨微》主要是用来指示人们学习等韵学门径的,其中有些论述具有“毕路蓝缕”之功。江永在经传考释方面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敢于突破前人旧说,实为‘皖派’经学的先导。戴震称其学“自汉经师康成后,罕其俦匹”。(《戴东原集》卷十二)。

随着清朝经学的发展,到乾嘉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此间安徽小学研究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小学大师,学界称为“皖派”,他们把传统的小学研究提高到接近现代科学水平。“皖派”小学家多出自皖南,其首要人物是休宁戴震,其次为金榜、程瑶田,后有凌廷堪、胡匡衷、胡承珙、胡培。江苏段玉裁、王念孙、任大椿、卢文绍、孔广森都是戴震的学生,也为“皖派”的杰出代表。在当时全国经学研究中,还有江苏的“吴派”,其领袖为惠栋。近代小学大师章炳麟评价“吴派”时说:“(吴派)大共笃于尊信,缀次古文,鲜下已见。而‘皖派’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检论·清儒)“吴派”的王鸣盛对两派曾有这样的评价:“方今学者,推断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术求其古,君求其是。”(转引自洪榜《初学遗稿·戴先生行状》)因此“皖派”和“吴派”的区别一在求真理,一在盲目崇古。“皖派”在小学研究中因能博古通今,并且有自己的主见和裁断,因此他们能从语言文字的考古中发现很多规律,这在中国小学研究中的确是前无古人的。章炳麟曾对“皖派”的小学研究特点作过总结,他说:“近代经师,皆取是为法:审名实,一也;重左证,二也;戒妄牵,三也;守凡例,四也;断情感,五也;汰华辞,六也。六者不具,而能成经师者,天下无有。学者往往尊崇其师,而江(永)、戴(震)之徒,义有未安,弹射纠发,虽师亦无避。”(《太炎文录初编·文录》卷一《说林下》)后来惠栋死后,戴震实际上也成为吴派的领袖。“惠栋殁,吴材衰,学者皆拥树戴氏为大师。”(章炳麟《检论·清儒》)因而从客观情况来说,“皖派”小学研究实际上代表着乾嘉时期的整体水平。

戴震(1723~1777年),原字慎修,因敬佩他的老师江永(江永字亦慎修),遂改字东原,号杲溪,休宁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屡试进士不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奉诏充《四库全书》馆纂修。乾隆四十年特命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对经学、哲学、天文、历算、地理都有深刻研究,尤精于训诂、音韵、考证。平生著述、校勘著作有五十种。他是清乾嘉时期最早利用科学方法研究语言文字的小学大师,也是最杰出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家之一。他的重证据、重识断治学思想和手段影响着有清一代小学的发展。

在文字学方面,戴震著有《六书论》三卷,其书现已失传,只留《六书论》序。戴震认为,后世在“六书”问题上发生错误,都是不明古人用意所造成的。他用辩证的方法对“六书”进行解释,方便了后人对“六书”本质的认识。

在训诂学方面,戴震有《尔雅文字考》、《方言疏证》、《续方言》、《转事二十章》等著作。《尔雅文字考》十卷今已亡佚,仅存《自序》一篇,知其为读书札记。但此书在清代尔雅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部奠基之作。《方言疏证》十三卷是戴震为西汉扬雄《方言》正伪补漏,逐条疏证的校本。《方言》自东晋郭璞为其作注以后,已不受重视,研究它的人很少。而宋以后,《方言》虽然有多种刻木,但经过流传写刻错漏在所难免。戴

·

·

1

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