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康有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书》共有十部,分别是:入世界,观众苦;去 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 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 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 康有为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苦海,并罗列了38种人类所 受的苦难,例如压制之苦、阶级之苦、劳苦之苦、人 治之苦、夭折之苦、野蛮之苦、水旱灾荒之苦等等。 这些苦难的根源,不在于人本身,“皆因九界而已”, 因此,要想解救百姓脱离苦海,就在于通过“去九界” 实现大同 。
“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 强,小变仍亡”。同上书 他认为当时中国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整个社会恪 守旧法而不知变革,要想改变中国的旧面貌, 就要必变、速变和全变。“守旧不可,必当变 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 变”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梁启超认为,康有为的哲学乃“进化派哲学也。 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 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先 生……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上
2、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公羊传》认为,孔子写《春秋》,“所见异 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西汉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学说。他根据公 羊说的观点将整个春秋时期分为“所传闻世”、 “所闻世”、“所见世”三个阶段。 东汉何休在此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三世”的概 念,将社会治乱兴衰分为三世,即据乱世、升 平世和太平世。
借用“三世”说,主张人类社会就是沿着三世的轨道 不断向前演进的,即由据乱世而升平世而太平世。同 时,他又附会《礼记·礼运》中关于“大同”、“小康” 的说法,把称“升平世”为“小康之世”,称“太平 世”为“大同之世”。 “据乱世”里,人们饱受压制之苦、劳者之苦、贱者 之苦和天灾之苦。 到了“升平世”,虽然政治日进,物产丰富,但仍无 法解决百姓面临的困苦,社会公德的缺乏,导致人民 彼此互相欺凌讥诈。 只有到了“太平世”,才能真正实现“天下为公”。
二、谭嗣同的仁学思想
仁 “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 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谭嗣同:《仁学·界说》 “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 力。” 同上书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以太”只是体现“仁”的“通”的性质的工 具,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仁之乱也,则于其名。” 要实现“仁”,就必须打破上下不通、中外不通、男 女不通和人我不通的局面,使天下能四通八达、平等 如一。 “上下通”,就是要打破上与下的界限,比如君民的 分别,贵贱的差别; “中外通”,就是要打破中国和外国的界限,同西方 通教、通学、通政、通商; “男女内外通”,就是打破男女、宗族的界限; 四是“人我通”,就是打破自己与别人界限,实现人 与人之间“相亲相爱”。
“心力” “心力”无量,“虽天地不能比拟,虽天地之大,可 以由心成之、毁之、改造之,无不如意。”谭嗣同: 《上欧阳中鹄书》 “盖心力之实体,莫大于慈悲。慈悲则我视人平等, 而我以无畏;人视我平等,而人亦以无畏。” “佛之所谓藏,孔子所谓心。”所说的“心”或“心 力”,也就是佛教法相宗所谓的“藏识”,谭嗣同所 谓的心力的实体也就是“仁”,他将原来佛教的平等 说与西方的平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将心之力夸大以论 证平等、无畏、自由的要求。 《仁学·四十三》
康有为、 康有为、谭嗣同的哲学思 想
近代进化哲学思潮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面对没落的 清王朝,一批批文人志士开始反思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前途,探索 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 他们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思想,运用西方近代哲学的成果,结 合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和社会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思想和哲 学观点。 中国近代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代表着对中国社会改造、改良和革命的不同实践。 这体现在哲学思想上,在以进化论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 知识的冲击下,中国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就是这一哲学革命的主要代表人 物。
一、康有为的进化思想 1、进化与变革
盖变者,天道也 《易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 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不能有昼而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 而能久;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湖,地 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 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 《进呈俄罗斯大 彼得变政记序》
“夫物新则壮,旧必老;新则鲜,旧则腐;新 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 康有为:《上皇清帝第六书》 “若就一物而言,一必有两。《易》云‘太极 生两仪’。孔子原本天道,知物必有两,故以 阴阳括天下之物理,未有能出其外者。” 康 有为:《春秋董氏学》卷六上
“理皆有阴阳,则气之有冷热,力之有拒吸, 质之有凝流,形之有方圆,光之有白黑,声之 有清浊,体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八统 物理焉。”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物不可不定于一,有统一而后能成;物不可 不对为二,有对争而后能进。” 康有为: 《论语注》卷三
“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 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 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 羊传》、《论语》、《礼记》、《孟子》、 《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 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 梨洲之书。” 谭嗣同:《仁学·界说》
谭嗣同从近代自然科学的“以太”说出发,融合中国 传统哲学中的儒家的“爱人”、墨子的“兼爱”、佛 教的“慈悲”思想,结合西方的平等自由观念和耶稣 的“爱人如己”的精神,通过哲学的思辨,将“仁” 视作世界万物的本原。 它通过具有无限可能和力量的“心力”来实现现实世 界的变革。其学说内部虽难免有矛盾之处,但其思想 所体现的“冲决网罗”的战斗精神和对美好世界的向 往,其人生所展现出的竭其心力复乎仁的生命意志, 却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和永恒性的精神价值。
wenku.baidu.com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 海人。 早年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曾跟随朱次琦学习理学。他爱好 陆王心学,又曾潜心研究佛学。35岁前在科场屡次失意,后游历 香港、上海等地,广泛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思想,并于1891年开 始在广州的万木草堂讲学。1888年,康有为入京应试。因受中法 1888 战争失败的刺激,他向光绪上书,主张变法图强。1895年,甲午 战争失败,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他联名各省举人再次上书, 反对签订投降条约,再次主张实行变法,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 书”。1898年,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和维新派代表,发动 和进行了“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 康有为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 奏稿》、《春秋董氏学》、《礼运注》、《中庸注》、《论语 注》、《孟子微》、《大同书》等。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 浏阳人。 青年时代曾用十载漫游南北各省,熟悉民情疾苦,了 解社会积弊。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从西方传入的自 然科学、历史、地理、政治和基督教神学的著作,寻 找救国之道。甲午战争后,他力主学习西方,实行变 法。1897年后参与开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编辑《湘 报》。1898年,他到北京参加了康有为主持的新政, 任军机章京。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捕下狱,拒绝出 走,慷慨赴义。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他的主要著作有《仁学》、《以太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