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既入,震泽砥定——古镇水乡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既入,震泽砥定——古镇水乡之美

震泽古镇,乃吴江七大古镇之一,也是历史上两次设县的古镇。提及震泽闻名传奇,可从最早的两千多年前的那本《史记》开始,《史记·禹贡》中记载道:“三江既入,震泽砥定”。

相传是当年大禹洪荒治水,路径震泽,留下“禹迹”古桥。

春秋时,范蠡携西施,在震泽弃官隐居,铸就古八景之一“范蠡钓台”。

南宋时,慈云公主在此,建塔望父,慈云塔便成为吴越地标。

清朝时,乾隆皇帝出京南巡,钦点震泽黑干为“进呈茶干”……

诸多传奇故事,沉淀出了震泽古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人文魅力。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为震泽古镇造就了慈云塔、禹迹桥、师俭堂、文昌阁、王锡阐纪念馆等胜迹,古桥、古塔、古寺、古宅,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慈云塔

自古以来,慈云寺塔就是震泽镇的标志性的建筑。慈云禅寺为南宋古刹,禅寺内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塔。

相传此塔为三国吴赤乌13年(250年)初建(“赤乌”: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的第四个年号,为公元238—251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慈云寺与慈云塔均重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清代、民国数次修茸。慈云塔初建时,“土常坟起,有异人过,命穿其地,得井七,而塔成”,故又名七井塔。

从现存塔的建筑来看,除塔身下三层部分构件为宋代形制外,其他均明代建筑形式。慈云寺塔为楼阁式塔,平面六角形,砖身外木檐塔内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塔高五层,塔壁外有平座、腰檐,每层两面辟壶,上下门相错而开。塔内第五层中心立楠本刹顶柱直至塔刹,塔刹铁制,由覆钵、仰莲、相轮、宝盖、宝珠、圆光和铜质宝瓶组成。

如今,“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宝塔街也因慈云寺塔而得名。

2.师俭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堂”——师俭堂,由震泽徐氏先祖徐汝福(号寅阶)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占地面积2746余平方米,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师俭堂,名取自汉代开国将相萧何《萧相国世家》一书中:“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世家所夺。”堂主徐汝福秉承着家训,一生勤俭节约,乐善好施。

师俭堂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

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

因此,师俭堂被誉为江南的“大宅门”。

二、市文物保护单位

禹迹桥

“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震泽禹迹桥,驻守千年古镇,为纪念大禹治理太湖水患而建。1986年7月1日,禹迹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行政区划变更,2012年9月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

东面桥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上联是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治清明,盛世相承,功比大禹,因此此番重建时桥名不改仍为“禹迹桥”,尧、舜、禹是圣君典范,从中可看出,康熙年间初建此桥时,命名“禹迹”,显然亦有歌颂康熙政绩之意。下联意思是重建古桥时,恰逢“尧帝”出巡,“隆时”含义两层:一为兴盛,二为乾隆年号。此处干脆把乾隆比作了“尧”,此联正对乾隆东来水道,极尽歌功颂德,是一副石刻的迎驾“标语”。

西面桥联:“市近湖漘,骄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上联说,繁华的震泽市集邻近太湖頔塘,人们肩挨肩在街上走着,中间丝毫没有夹缝,人们隔着河相互招呼着。这是指重建禹迹桥后,给市民来往带来了极大方便。下联之意是:震泽地处浙水之尾,在这锦绣之乡,更应为国多提供些栋梁之材,上联是应景之语,下联方为真意所在。

禹迹桥联气势恢宏,刻工精良,虽历经了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依然剔透清晰。更珍贵的是,在这两副对联中,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史信息和史料价值。

三、古镇民俗活动

1.“镇馆之宝”四碗茶

千百年来,震泽茶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震泽古镇上的“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展览馆”,四碗茶(水潽蛋茶、饭糍茶、熏青豆茶和清绿茶)就是其“镇馆之宝”。

四碗茶风味独特,尤其是震泽新女婿或贵宾上门时待客所用,极有亮点。

水潽蛋茶:茶水中的鸡蛋要选择散养土鸡生的蛋,蛋身小但蛋黄颜色又较深于一般鸡蛋,这样的鸡蛋味美又富有营养,数量要成四或六,煮开后加以白糖盛入瓷碗中,示意甜甜蜜蜜,起碗时白色蛋清连着蛋黄,热气里透着香气。(当地民俗:新女婿不能全

部吃掉,要留两个或四个在碗中,不然会被笑话为呆头女婿,给丈母娘留下不好的印象。)

饭糍茶:据说此茶招待过永乐皇帝,饭糍干正名锅巴,事先把饭糍干放置碗中,加糖,再用当场煮沸的水冲入碗中,用筷子捣匀,一碗软糯喷香的饭糍茶可成,泡软的饭糍干入口滑爽,糯而不烂,经得起细嚼慢咽,又颇耐饥。

熏青豆茶:以熏青豆为主材料,配以胡萝卜干、白芝麻、黑豆腐干。此茶五彩缤纷,赏心悦目,端在手中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啜上一口,清醇无比,微咸含甘,兼有茶味,生津止渴,口齿生香。(当地民俗:主人若是见客人将茶水与里面的茶干吃得干干净净,会很开心,在震泽这意味着客人是看得起主人,给主人面子。)

清绿茶:前三道茶的隆重出场,让客人饱意大增。这时一杯清绿的茶水,正合客人心意,爽口又起调节作用,这最后一杯茶就没有讲究了,客人可不喝也可以慢条斯理地一边与主人拉着家常,一边慢慢品味,直到饭菜上桌,用餐开始。

现宝塔街上就设有“四碗茶楼”,值得人们来感受这个与众不同的古镇民俗。

2.震泽桑蚕特色民俗

1)“祭蚕神”习俗

每年三月,养蚕伊始,震泽乡民会先到嫘祖殿祭拜蚕神,祈望蚕茧丰收。

每年的“谷雨”时节被蚕农称作“蚕月”,这一月里蚕农们家家闭户,不相往来,俗称“蚕关门”。蚕关门一方面使蚕农能专心致志于育蚕,另一方面减少人际往来,客观上也防止了蚕病的传染蔓延。

采茧以后,养蚕全过程结束,蚕家门户洞开,称为“蚕开门”,此时蚕农用稻柴扎成“柴龙”,为蚕宝宝吐丝结茧所用。每到这时,邻里亲戚间始恢复串门走访,互相看看结茧情况,期待丰收,这一习俗称为“望山头”。

2)震泽蚕花节

震泽蚕事文化与民间节庆相融,现每年4-5月份会在古镇宝塔街、禹迹桥上举行“震泽蚕花节”。

此项活动源自于清代中叶时,震泽的春季蚕事习俗——“双杨庙会”,出会时,船队首尾相接长达数里,一路旗幡招展,浩浩荡荡,极大刺激了本地蚕丝交易量。“双杨庙会”是跨省、跨县的水上盛会,它以本地蚕丝行业会为依托的民间娱乐活动,名噪一时,在江南颇有影响。

3)水乡嫁娶民俗

婚礼当天,新郎迎亲时带的不仅仅是聘礼,还有两根长十几米的竹子。迎亲后,一根留在女家,一根带回男家,名“接竹种竹”。震泽古镇婚礼嫁娶需准备:蚕丝被等嫁妆,定制旗袍做婚服,用蚕茧做美容,锅巴茶(婚礼当天一定要吃的糖茶)预示生活甜甜蜜蜜,定胜糕和状元糕(婚礼当天必用糕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