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复习课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举例说明利用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人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对应的学业要求是“使用图示等方式表征和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本节正文内容主要包括“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金字塔”“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和“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五部分。

除此还包括“科学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和“思维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两部分内容。

本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由于该内容往往把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形象的说明了能量流动过程的两大特点,还以实例,习题对该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本节内容以“生态系统结构”为基础,且与细胞代谢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有一定的综合度。

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能量在营养级间的流动情况和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概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征。

2.用生态金字塔表征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生物量或数量等关系。

3.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4.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三、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能量摄入并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这个过程伴随着物质的变化,保证了生命活动的进行,渗透物质与能量观。

2.科学思维:利用图示(3-5、3-6、3-7、3-8)、模型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3.社会责任:认同利用能量流动规律,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剖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以具有争论性的问题探讨引出能量流动过程、特点和研究意义三部分内容。

本节紧接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习,且对物质循环的理解有促进作用,在教学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从考试的角度看,本节内容为必考点;从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讲,本节是培养学生的能量和物质观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因此也是高中生物的重点之一。

2、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上讲,学生已经储备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细胞内能量供应和利用”、“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

从认知上看,学生都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并希望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

3、教学目标的设定: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为知识技能的应用水平。

由此我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方面,说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阐明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方面,尝试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进行“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数据处理和分析,尝试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探讨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形成能量与物质观,形成科学利用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念。

4、重难点分析:依据教材地位和教学目标,确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做如下尝试: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针对本节图片、表格较多及思维量大的特点,在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小组讨论,构建(不断完善)模型,总结规律,内化概念。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以及能量流动的过程。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1. 学生层次:本节课的学生为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生物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和特点还不够熟悉。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3. 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堂参与度高。

但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4.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由于学生在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1)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1)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数据分析,尝试应用模型方法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生态金字塔,表征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2.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归纳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进一步强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观、能量观与系统观。

3.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对其合理改造,使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在参与构建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择性必修2《种群与环境》中第3章第2节的内容,需1课时完成。

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

由于本节课在八年级下册中已经有所学习,故内容较容易掌握,但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要求学生在掌握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难度。

本节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第4章种群与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学习本节的基础,同时与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一定联系,又直接与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

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课件展示问题探讨。

教师:假设你像电影中的主人公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提问: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选择A。

教师: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得用到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轮复习)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第2节的内容,包括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和意义。

既运用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捕食等前面已经复习过的知识,也是后面将要复习的物质循环等内容的基础。

它不仅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又与环境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有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二)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模型建构等多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能量流动相关内容的系统分析,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展示锄禾的图片,抛出问题:为什么要除草、治虫?再展示收获的图片,提出问题:秸秆怎么办?学生很容易想到焚烧,这个农民常采用的方式。

如何利用能量流动的知识很好地加以利用呢?(二)能量流动的过程、概念和特点展示一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1),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错误:箭头方向、缺少初级消费者指向分解者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的两个箭头。

在学生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出如下知识点:能量的源头、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的转化、能量的散失途径、散失形式、各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原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在组长展示、其他小组质疑和教师点评中共同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复习。

(三)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变化师生共同分析能量流经生产者的变化,重点强调能量的去路,并利用磁性板在黑板上构建概念图模型(图2)。

在模型建构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指照射在生产者上的能量吗?生产者同化量的两个去路是?三个去路是?在生产者能量变化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变化的贴图(备选项: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次级消费者摄入、呼吸作用、粪便、分解者)。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本节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贝尔的综艺节目《荒野求生》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问题埋下伏笔并引入课题。

首先,以小树苗的生长发育为起点,探讨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的去向,进而分析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变化,并利用卡片磁铁纸在黑板上构建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然后充分依托和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图解等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特点的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能量流动特点时,先是根据教材示意图形成定性认识,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利用帮助贝尔找到在荒野求生中生存较长时间的有效策略和如何调整膳食结构来缓解世界人口增多造成的粮食紧张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和食物链、食物网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其实不好理解,尤其是如摄入量、同化量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之间的区别,学生一搞不懂二总是记不住。

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会导致学生记不住知识点,有时就算记住但是不会应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命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命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本教学案例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实施的。

二、教学目标1.运用模型与建模思维,构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模式图。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2.运用演绎与推理思维,分析能量流动特点。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3.关注粮食问题,节约粮食,合理平衡膳食。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种植的杂交水稻再获高产;模型建构材料。

六、教学过程【时事热点,引入课题】首先向学生提问:谁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启发学生思维。

从粮食的角度来考虑,袁隆平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种植的水稻养活了很多人,为我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接着像学生介绍时事新闻:11月2日上午,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的水稻基地,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功冲关1500公斤。

并且播放采访袁隆平院士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水稻为切入点,它作为我们的主食之一,在古代的诗句中就有过描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向学生抛出问题:在这句古诗中有怎样的一条食物链呢?引导学生回答出“水稻—食虫螟—蛙”这条食物链。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以具体的食物链为切入点,研究能量流动。

【分级建模,研究“过程”】(一)对于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的分析以水稻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设问1:水稻的能量来自于哪里?设问2:水稻中的能量可以有哪些去向呢?第一个问题容易回答,但容易忽视对能量的利用程度。

向学生补充自然界中的能量大约只有1%的光能能被利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三)考纲要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四)教学目标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精心整理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 107kj,则这部分能
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特点后,选择如下习题: (1)、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这就是我的说课稿,谢谢大家。
精心整理
a.a=b+d b.a>b+d c.a (XX、上海)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 a、b、c 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 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 18872 百万千焦,但其中 118761 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 用。 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20% (XX 上海)、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 1g 体重,至少要消耗植物 ( d )
精心整理 a10 千焦 b1 千焦 c100 千焦 d1000 千焦 七、 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列举了本节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
板书设计如下: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 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 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八、 作业布置 在课上将发给学生的练习题选取一部分进行精讲,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课下作业。 九、 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设计时就定下了以复习知识为辅,以做题为主的方针。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计算专题+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计算专题+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总能量为:A1+B1+C1+D1 而 D1=A2+B2+C2+D2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A2+B2+C2+D2=D1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处获得 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能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 算后合并。
C
13%
16%
A 10%
a
B 19% D
b
b=a×10%×19%+a×16%×13%
例:如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鹰的食物有 2 来自兔, 2 来自鼠, 1 来自蛇,
三、用拼图法分析营养级能量的流动
自身呼吸消耗 A1
B1
未利用的
分解者 C1
D1
下一级
D1 流向下一营养级
自身呼吸消耗 A2
B2
未利用的
分解者 C2
D2
下一级
D2 流向下一营养级
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A+未被利用B+分解者的分解量C+流向下一营养级D
例1.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g表示流向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
能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且所占比例基本相符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对生态系统概念的深化和拓展。

通过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先介绍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然后引入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过程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这种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对生态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

高二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2)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过程。

(3)理解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能量流动。

教材首先通过讲述“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引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接着,教材详细阐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包括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最后,教材探讨了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如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等。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然而,能量流动的过程较为抽象,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对于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实践意义,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3)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通过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依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提纲式 +
图解式
提纲挈领 重点突出 聚焦总结 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 概念模型 模式图
教学依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紧密聚焦核心素养目标
点 2 有机整合多种教学策略

1 优化学生活动的形式
基于“科学探究”目标 的教学活动
探究活动
教学依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个体与整体进行系统性分 析的思维 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ຫໍສະໝຸດ 维有待发展逻辑 思维
知识 储备
初中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 构,所以学生具备生态系统的 部分基本知识。
高二 学生
能力 基础
高一时已经学习了模型的概念 及类型,学生已初步具备模型 认知与构建的能力。
设置过渡。
教学依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契合“能量流动”主题 创设“荒岛求生”情境
图解“能量流动”概念 串联“营养级”知识
依据“能量流动”数据 论证问题的正确答案
展开生物知识实践运用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优化课后练习试题设计 整合课堂练习思政升华 试题设计设置“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 政情境,以农田生态系 统为载体,优化补充数 据表格,一方面对点强 化教学重难点上的生态 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及定 量分析,另一方面设置 “生活化教学”的逻辑 起点,发展“社会责任” 核心素养。
契合“能量流动”主题 创设“荒岛求生”情境
图解“能量流动”概念 串联“营养级”知识
依据“能量流动”数据 论证问题的正确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与此类似的还有桑基鱼塘,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我们发现这些原本要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都被人类重新利用起来,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构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金字塔
那如果我们现在将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数据,用相应的面积或者体积用图形表示,按照营养级从低到高进行排列,你能画出什么样的图形。
我们发现,随着营养级升高,对应的图形面积就越小,呈现一种类似金字塔的形状,我们称之为能量金字塔,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我们得到的是正金字塔。
那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的数目,就形成了数量金字塔。对于生物来说,一般都会选择捕食比自己种群数量多的生物,所以数量金字塔一般成正金字塔。但有些生产者的个体要比消费者的个体大得多,例如大树与昆虫,那么此时的数量金字塔就是倒置的。
按照此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的值,形成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一般也为正金字塔。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倒置的情况,比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另外我们发现,能量再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传递效率一般不可改变。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体会科学家的思考方式,归奶能量传递的规律和传递效率。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高中生物选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

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关于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中涉及的能量变化往往需要把将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较难做到分析透彻。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说明能量流动过程的两大特点,另一方面以实例巩固是必不可少。

本教材以“生态系统结构”中的食物链为基础,结合必修一第五章“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度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2)引导学生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示意图,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

(2)通过银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图解和数据分析,学生阐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通过能量金字塔物理模型的构建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与特点。

四、教学策略本节教学从情景创设引入,在学生作答后,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食物链(网)形成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的感性认知。

引入新课,并引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的基本含义,针对概念中的输入、传递、输出作出提问。

问题的解答可以借助某一具体的食物链,让学生进行分析。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能量流经每个营养级时的去路和分支和分解者所起的作用。

在学习林德曼效率时,重点应放在如何整理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对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教学,以古代的“桑基鱼塘”和现代的“沼气池”为例总结出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

最后,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复习课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复习课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必修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复习课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

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

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3、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

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四、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教案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教案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第3章第2节的内容,需2课时完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大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建立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

(生命观念)2.通过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图解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科学探究)3.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相关知识,如必修1的细胞的能量代谢、选择性必修2的生态系统的结构,甚至还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等。

教学设计依据以下逻辑顺序:“问题探讨导入”→引入能量流动概念→定性分析能量流动过程→构建能量流动模型→以赛达伯格湖为例定量分析能量流动→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以生态金字塔表征能量流动特点→将能量流动特点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何研究?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怎样?与能量流动概念有何联系?联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代谢,建立能量流动的概念,确定用群体分析来研究。

小组合作,建构模型,以能量流动“输入-传递、转化、散失”为核心。

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如何研究?定量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数据,充分分析数据,归纳能量流动特点。

怎样用模型表征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三种生态金字塔。

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PPT】问题: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以为以下那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1、先吃鸡,再吃玉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复习课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

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

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3、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

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四、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

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

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由于本节知识相对较简单,内容明了,在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复习的作业,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提问和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分别复习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

首先学生回答了能量流动的概念并从概念推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

在复习过程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让学生以概念为主轴,按照“输入、传递、散失”的顺序复习能量流动的过程。

同样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同时带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讲解了生态金字塔的形态和意义。

最后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复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

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2、巩固练习巩固练习穿插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各版块中,选取了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如: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过程后,选择了如下习题:(1)、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①图中D表示太阳能。

②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呼吸作用被消耗,通过B分解者利用,而B又通过C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

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特点后,选择如下习题:(1)、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B ]A.0.8%和0.8%B.4%和0.8%C.4%和4%D.20%和4%(2).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 C]A.等于0.1N B.等于0.01N C.小于0.1N D.多于0.1N (3)、具有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层的体积是最下层的[ D ]A.10%~20%B.0.1%~1%C.1%~2%D.1%~4%这些习题的跟进练习,使学生们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走近高考由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高考,学生的兴趣焦点也集中在高考,所以设计了这一部分。

向学生介绍近几年高考涉及能量流动这一部分的题型和出题方向以及解题策略。

并且总结了近几年的相关高考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对知识加以巩固。

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关键词和关键点,加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争取使学生做到不但“做会题”,而且“会做题”。

所总结的高考及模拟题列举如下:(2006年重庆理科综合).右图是某生态系统戊的食物网示意图。

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2006广东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05上海,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D)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2004年全国卷)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A.a=b+d B.a>b+d C.a<b+d D.a<c+d (2003、上海)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

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20%(2002上海)、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g体重,至少要消耗植物(D )A.1000g B.500g C.250g D.125g(04上海,21)如果一个人事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食肉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D)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2001年广东卷)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C )(06湖北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 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B 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得到的能量越少D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2006黄冈模拟)假设在一段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利用能量总值为C。

那么A、B、C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C )A A>B=CB A=B+C C A>B+CD A<B+C(04杭州模拟)若食物链中,生产者固定总能量为10000千焦,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流动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为( A )A10千焦B1千焦C100千焦D1000千焦七、板书设计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列举了本节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

板书设计如下: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概念: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二、过程: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呼吸作用消耗散失流入分解者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三、特点: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四、研究目的: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八、作业布置在课上将发给学生的练习题选取一部分进行精讲,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课下作业。

九、课后反思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设计时就定下了以复习知识为辅,以做题为主的方针。

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上课时适当压缩了复习的时间,精简了语言,所以这节课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设计。

此外在复习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进,主要以学生为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

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略显冗长,不够精炼;在讲解习题时,有时讲解的方法还不够实用,解题技巧的讲解仍需加强,此外在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还应加强应变能力。

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说课稿,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