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资料(1)

地貌学复习资料(1)
地貌学复习资料(1)

地貌学

1、地貌的概念: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形成。

2、主要风化壳类型及其特征(书36 表)

3、重力地貌的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4、块体运动的概念: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快提醒是,故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蠕动。)

5、蠕动的概念:蠕动主要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6、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崩塌的类型:崩塌(山崩)、散落(落石)、坍岸

7、滑坡的概念: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滑坡的地貌特征(书46图!!):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

11、地面流水的概念: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地处流动。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2、坡面径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由坡面径流所发育的地貌类型:①不明显冲刷带②冲刷带③淤积带

13、坡积裙:是由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坡积物所组成的。自坡积裙的顶部向前缘,机械组分由粗变细。碎屑物的磨圆性差,分选性不好。

14、沟谷的概念:沟谷是暂时性现状水流侵蚀的结果,在干旱、

半干旱气候地带的草原或者山麓地带为常见。

15、沟谷发育与形态:纹沟→细沟→切沟→冲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6、洪积扇:

①形态与成因: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出口后,迅速展开成辐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沙泥发生沉积,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之为洪积扇。

②结构: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部分叫扇缘,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叫扇中,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由扇顶到扇缘的地形剖面线呈一下凹形,

③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对其发育的影响

17、河流侵蚀:

①下蚀(也称下切侵蚀、垂直侵蚀):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通常把海平面作为河流下蚀的终级基准面。

a. 河流的发育初期

b.上游

②侧蚀(也称侧方侵蚀、旁蚀):流水拓宽河床与河谷的作用。侧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凹岸受蚀,凸

岸堆积。河流的侧蚀作用使河床发生侧向迁移,并导致河曲的发育。

* 河流的下蚀和侧蚀经常是同时进行的。

a.河流的末期、后期

b.下游

③溯源侵蚀(也称向源侵蚀):向源头的后退侵蚀,实际上是河流下蚀作用在源头或河床坡度突然转折处(瀑布、裂点)向上发展的结果。向源侵蚀的结果使河床伸长。

18、河流的搬运: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

方式:

①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底滚动、滑动或做跳跃运动。

②悬移:水流中夹带较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

③溶解质搬运:河流除以推移及悬移形式搬运泥沙外,还带走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

19、河谷地貌(图!!)

20、侵蚀基准面的概念:河流的下切侵蚀深度不是无止境的,通常是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1、浅滩与深槽

浅滩:泥沙或砾石堆积体,枯水期可露出水面,而平水期没入水中,如(图!书63):边滩、心滩、沙埂(也称航道浅滩)

深槽:浅滩之间,水深较大的河槽部分。

22、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23、河床的平面形态:

①顺直微弯型:河段顺直或弯曲,河床曲折率小于1.5.多分布于比较狭窄的顺直河谷,或两岸抗冲性强的河谷中。

②弯曲型(曲流型或蜿蜒型)弯曲型河床是最常见的河型。河床曲折率等于或大于1.5。多分布于河谷宽广、坡降平缓、河岸较低,并由二元结构组成的谷底。

主要特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自由曲流:冲积平原的弯曲型河床,河床不受河岸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在宽广的谷底迂回摆动

深切河曲:分布于山地区。通常原来就有弯曲的河道,由于后期地壳上升,导致河流下切而成。

③分汊型(江心洲型)

④散乱型(游荡型):是严重堆积型河床。黄河下游孟津至高村段为典型的散乱型河床。

24、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下部为较粗的河床沉积物(河床环流形成),下部为较细的河漫滩沉积(洪水堆积形成)。

25、河流阶地的概念: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在洪水期也不会被淹没)。

26、阶地的类型(图!!书71):

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成作用性质分为:

①侵蚀阶地

②堆积阶地

a.上叠阶地

b.内叠阶地

c.基座阶地

d.埋藏阶地

由于岩层产状和岩性影响,以及由于河流及块体运动本身作用可形成:

①构造阶地

②河曲阶地

③河流袭夺阶地

④冲击锥、洪积扇阶地

⑤滑坡、泥流阶地

27、河口及其分段(图!!)

28、三角洲的分类,据形态差异,可分为:

①鸟足状三角洲:多形成于汉流发育的弱潮河口,形成鸟足,因而岸线极曲折。(密西西比河)

②尖头状三角洲:三角洲呈尖头状向海凸出,岸线平直,沿岸发育沙嘴或沙堤。

③扇形三角洲:前缘受海浪作用,岸线圆滑并基本上被沙堤和堡岛封闭。(尼罗河)

④多岛型三角洲:形态主要受潮流作用控制,汉流河口多成喇叭形,口门外有长条状潮流沙坝。

29、水系的概念: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30、分水岭的概念:两个相邻流域间的高地或山岭。

31、河流袭夺的概念(图!!其它各个概念书84):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作用较强一侧的河流先切穿分水岭,抢夺了另一侧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河流的现象。

32、戴维斯的地貌侵蚀循环学说:

①幼年期是河流迅速深切地面,形成峡谷,并扩展其河谷系统,地面遭受切割,但仍保持着不少上升前原始平坦地面,造成山地峡谷,山顶和缓地地面并存的地貌。

②壮年期是原始上升的高地面被全部蚀去,峡谷因河流侧蚀作用加强,使谷坡逐渐扩展而变成缓坡宽谷,主河(干流)的纵坡面开始达到平衡剖面。这时地貌上表现为丘陵宽谷。

③老年期则丘陵进一步削蚀降低,河流达到了平衡剖角,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整个地面微缓起伏(准平原),只有个别硬岩地段,因抗蚀性强而保留下来,成为低矮孤立的残丘(称蚀余山)

33、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凡是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地区的地貌(或: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的地貌)。

34、喀斯特作用的概念: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35、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是否能够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大小。但是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

①岩石的可溶性:卤族>硫酸盐类>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碳酸镁)>硅质灰岩(沉积岩)>泥灰岩(沉积岩)

②岩石的透水性:岩石构造越破碎,岩石纯度越高,岩层越厚,则透水性越好。

③水的溶蚀力:气候越湿越热,水的溶蚀力就越强。

④水的流动性

36、喀斯特水的动态(图。书94)

①垂直渗透带(充气带):多生成垂直性洞穴

②季节变动带(过渡带):有利于垂直和水平地下溶洞的发育

③水平流动带(饱水带):形成规模较大的水平溶洞

④深部滞留带(形成地下暗河):发育的地貌只有数量不多的蜂窝状小洞穴。

37、地表喀斯特地貌(图!!):

①石芽与溶沟:地表流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时所溶蚀出来的石质小沟,称为溶沟(石沟)。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称为石芽。高大的石芽称为石林。

②溶斗和落水涧

溶斗:是一种蝶形、漏斗形、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圆洼地,直径从数米至数百余米不等,深度一般小于直径。

落水涧: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形态:a.裂隙状落水涧 b.井状落水涧

③溶蚀洼地及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面积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洼地。一般认为是由多个溶斗连通而成。

溶蚀谷地:即坡立谷。

溶蚀平原:由坡立谷发育而来。

④干谷、盲谷与地下河。

干谷:是喀斯特地区往昔的河谷,但现在已经无水或仅在洪水期有水活动,成为遗留谷地。

盲谷:是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其前方常被陡崖所挡,河水从崖下落水涧潜入地下,变为地下河。

⑤峰丛、峰林和孤峰

孤峰:指散立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它是石灰岩体长期在喀斯特作用下的产物。

峰林:它是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

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顶部山峰分散,基部相连成一体。当峰林形成后,地壳上升,原来的峰林变成了峰丛顶部的山峰。

38、溶洞地貌(石钟乳、石笋是咋形成的?书101):

39、喀斯特地貌发育阶段:

条件:①热带、亚热带②岩层上面不透水,接石灰岩,再接不透水。

早期:地表水系完整,地表岩溶开始发育,形成溶沟,石芽和少量的漏斗,河流作用占优势。

中期:地下水系发育,地表仅存河流主干,地下,地表岩溶发育,形成溶洞,干谷,峰丛,溶蚀洼地等形态,地下水作用占优势。

晚期:岩溶发育由地下转向地表,洞顶多塌陷,水系重回地表,下伏不可溶岩层广泛出露,地表水系占优势,形成溶蚀谷地,溶蚀平原,孤峰等。

40、风沙作用的概念: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41、风沙流运动的形式:

①悬移:悬浮于空气中的流动

②跃移:跳跃式运动

③蠕移:沿地表互动或滚动

42、风沙流的概念:是一种贴近地面的傻子搬运现象

43、风蚀作用的概念: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统称为风沙侵蚀作用。

吹蚀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沙物质)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

磨蚀作用:风夹带沙子贴近地面运动时,风沙流中的沙粒对地表物质进行冲击、摩擦,如果岩石表面有裂隙等凹进得表面,风沙甚至可以钻进去进行旋磨,风的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44、风蚀地貌的形态:

①石窝:是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经风蚀形成的许多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热力风化→小坑→风的磨蚀→石窝

②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风蚀蘑菇: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经受长期的风蚀作用以后,可形成上部大、基部小、

外形很像蘑菇似得岩石。

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的长期吹蚀后,易形成一些孤立的柱状岩石

③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风蚀谷:在干旱荒漠地区,偶因暴雨产生洪流冲刷地面,可形成许多冲沟。冲沟再经长期风蚀改造,可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

风蚀残丘:一个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和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用以后,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称为风蚀残丘。

④风蚀雅丹:是指未固结,较松散的土状堆积物,经风化作用,暂时性流水侵蚀和风蚀作用,形成与主风向平行的,长条形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

⑤风蚀洼地

45、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横向沙丘):遁形沙堆→雏形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

纵向沙丘、沙垄的形成过程(书111)

46、沙丘移动方向和方式

沙丘移动的方向随着起沙风方向的变化而变化。移动的总方向是和起沙风的年合成方向大致相一致。

沙丘移动的方式(图 114):

①前进式

②往复前进式

③往复式

47、沙丘移动的速度

单位时间内沙丘前移的距离=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从向风坡搬运到背风坡的总沙量/沙子的容量*沙丘的高度

48、荒漠的类型(详细看看书116):

①岩漠(石质荒漠)

②砾漠—戈壁

③沙漠

④泥漠

49、黄土地貌的类型:

①黄土沟谷地貌:切沟、冲沟、河沟

②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源、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墹

50、雪线的概念:常年积雪期的下界

51、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气温、降水量、地形(陡—雪线高,东南坡(阳面)高;缓—雪线低,西北坡(阴面)低)

52、冰川的类型与演化:

①山岳冰川:高山地区各种形态的冰川

特点:规模小,冰层薄,分布和运动主要受地形影响和限制

a.悬冰川

b.冰斗冰川

c.山谷冰川

d.山麓冰川

e.平顶冰川(冰帽)

②大陆冰川(冰盖冰盾)

特点:面积大,冰层厚,运动不受地形影响

53、冰蚀作用(书130):包括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54、冰蚀地貌

①冰斗、刃脊和角峰

刃脊:两个冰斗或冰川谷地间的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薄而陡峻、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

角峰:当不同方向的数个冰斗后壁后退,发展成为棱角状的陡峻山峰,叫做角峰。

55、冰碛物:它们不加分选地随着冰川的运动而位移,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统称为冰碛物。(以下看图!)

侧碛:位于冰川两侧的

中碛:当两条或数条冰川汇合时,相邻冰川的侧碛就合二为一,分布于冰川中部向下延伸

底碛:夹带在冰川底部的冰碛

内碛(或里碛):包含在冰川内部的

前碛(或终碛):位于冰川边缘前端、冰舌末端的冰碛物

56、冰碛地貌:

①冰碛丘陵

②侧碛堤

③终碛垄

④鼓丘

57、冰水堆积地貌

①蛇形丘

②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

③冰水扇、冰水平原和冰湖三角洲

58、冻土的概念:冻土是指处于0℃以下,含有冰地土层或岩石,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季节冻土和常年不化的多年冻土两类。冻土以地下最高地温0℃为界,分为上层冬冻夏融的活动层和下层终年冻结的多年冻结层。

59、冰缘地貌的主要类型:

①雪蚀洼地与山原阶地

②石海与石河

③多边形土与石环、石圈、石带

④热融地貌与融冻泥流阶地

⑤冰丘和冰锥

60、海岸地貌(图!!)

61、水质点的运动轨迹:圆形

62、波浪的折射: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时,如波向线与等深线不垂直而成一偏角,则波向线逐渐偏转趋向于等深线和岸线垂直,这种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辐聚:一般在海岸凸出的岬角处波浪出现辐聚,波能集中,导致侵蚀;

辐散:在海湾处波浪出现辐散,波能扩散,导致沉积。

63、海蚀地貌(图!!!书 160):

64、泥沙纵向移动形成的地貌(图!!166):

①海滩(凹的海岸)

②沙嘴(凸的海岸)

③连岛坝

地貌学复习材料 (1)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 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 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 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 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 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 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 第二章构造地貌 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 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 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 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 (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 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 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 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精选.)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A卷【第1页共2 页】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另一种 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分析湖北省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 图1滑坡纵切面示意图 A卷【第2页共2 页】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 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1、运动速度:滑坡运动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2、移动形态:崩塌体往往比较破碎,形成倒石堆;滑坡体则保持整体形态不变。 3、发生坡度:坡度较大时才可能发生崩塌;而滑坡在坡度较小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4、有无裂缝:崩塌体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 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横纵裂缝。 坡面径流侵蚀。坡面径流侵蚀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有关。地形(坡长、坡度、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从理论上说,坡长越长,越到下坡水量越多,水流的能量也越强。但是随着坡面的增长,水流携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需要消耗一部份能量,使水流侵蚀能力减小。因此,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并不是随坡长增加而加大。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加强;坡度加大却又使径流量减小,因为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可以使坡面加大,实际上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减少。 不同形状河床的河床断面,形成不同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在同一河段,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弯曲河段在凹岸侵蚀,同时在凸岸就发生堆积。 洪水期的洪水波在较狭窄河段传播速度慢,产生壅水,水面比降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浅滩;在展宽的河段,洪水波传播快,水面比降大,水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发生侵蚀而形成深槽。 岩槛是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表面。 岩槛形成原因:岩槛形成与构造或岩性有关,有些活动断层可直接形成岩槛,岩槛位置和断层位置一致;有时岩槛位于活动断层上游方一定距离,这是因岩槛向源后退之故。前者表明断层活动期很近,后者说明断层活动已有相当长时期。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常形成岩槛。深切曲流发育在山地,根据它下切和侧蚀的情况,又可分为嵌入曲流和内生曲流。 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物。 河床相冲积物中,靠近下部的物质较粗大,上部的较细小。 绝大部分泥石流均发生于傍晚或深夜,为什么? 答:绝大部分泥石流是降雨和融雪诱发引起的,而一天之中雨势最大、冰雪消融最强烈的时间往往是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有时候在傍晚之后这段时间雨势最大,而泥石流的爆发比水源的突然增加要滞后一段时间,故相应推迟到傍晚或深夜发生。 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称近河口段。

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象: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内容:地表形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 2、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欺负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3、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4、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怎样影响地貌的形成? 地貌的发育受内外力相互作用、地址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A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地址构造和岩性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C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5、试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A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B改变降水分布格局。 C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D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布的影响。 6、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7、简述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学说的中心思想。

戴维斯认为地貌成因有三个:构造、营力、时间原理是:地貌循环(旋回)学说彭克认为地貌是内外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辨析 断层崖与断层线崖、单面山与猪背山、断层谷与断陷谷、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大洋中脊与洋脊裂谷、大陆裂谷与洋脊裂谷、大陆架与大陆坡、背斜谷与向斜山、稳定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与洋底、丹霞地貌与张家界地貌 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3、简述陆壳与洋壳的区别。 4、简述大陆海洋分异的原因与地壳均衡。 5、世界上有哪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各地貌带有何特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6、稳定型大陆边缘有何特点?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7、根据新生代的板块运动特点,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哪几大区域? 8、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9、试述断层谷与断陷谷的区别。 10、褶皱块断山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断块山有何区别? 11、试举例说明哪些山脉属于新生代褶皱山带?哪些山脉属于褶皱块断山脉?哪些山脉属于断块山? 12、水平构造地区可形成哪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13、请简述断层三角面的形成过程。 14、单面山与猪背山有何异同? 15、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名词解释 坡地地貌、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球状风化、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倒石堆、滑坡体、滑动面、醉林(醉汉树)、马刀树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风化作用的方式。 3、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4、以岩浆岩为例,试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及各阶段主要的风化壳类型。 5、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其中,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在岩溶地貌中,溶蚀洼地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要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活动层,下层叫永冻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荒漠地貌按地貌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为四种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 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两个波高处发生破碎。(P138,3.波浪破碎中的第2行)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三种。 10.我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和四川盆地。 11.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 二.判断题(在题后括弧内打?或?,每题0.5分,共10分) 1.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常见的河流堆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 ) 2.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 )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 河流袭夺是冲积平原上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 4.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 ) 见第四大题第六小题 5. 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云南路南石林是白垩纪砂砾岩风化剥蚀(地表水溶蚀)形 成的地貌景 观。(× ) 6.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 7.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 ) 8. 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 9. 热喀斯特洼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 ) 10.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 ) 11. 砾漠是在湿润气候区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 用下,细沙和粉砂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流动型)沙漠。(× ) 13.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 14(大陆裂 谷是由于地幔对流上升、地壳拉张、岩石圈变薄陷落的结果。( ? ) 15. 海沟-岛弧地貌是两个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之间的辐合汇聚地带。(× ) 16.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的山地。( ? ) 17. 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 ) 18. 断层

“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斗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 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 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面 2、风蚀蘑菇 3、海蚀穴 4、石林 5、黄土塬 6、峡湾地形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Karst 漏斗?形成Karst 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成 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现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 70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貌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 2地貌学的学科分支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 3、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4、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5、地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调查研究-野外调查、观测和收集资料 2)、室内实验和模拟--1)某些情况下,可直接观察地质地貌事件,更多的情况下,是依据实验室分析判结果论证、判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2)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数学模拟。 3)、运用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法研究问题,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如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逻辑推理法主要是对比事物的已知规律去推断未知。 (1)“将今论古”--现实主义的原则。19世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指出:“现代是古代的一把钥匙”——即根据现代地质地貌作用得出的规律,恢复和认识古代的地貌事件。 “将今论古”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说。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动力来解释,研究“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科学实践与发展已对均变论作出必要的修正 (2)、“灾变论与激变论”--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认为地质时期发生多次短暂而猛烈的激变事件;著名华裔学者许靖华等又发现,地球发展过程中曾发生多次灾变事件,如恐龙的灭绝。在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这就是地质学的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研究方法。 (3)、“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的辩证关系-- 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钥匙;将古论今:研究过去是了解现在以致未来的钥匙(关键)。在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中,必须正确地理解“古”与“今”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研究现在、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坡地地貌的形成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6、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7、风化壳:风化产物经风化与剥蚀仍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8、倒石堆的结构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排列层序。从垂直剖面看,一般较大岩块堆积到倒石堆边缘,较小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顶部,即自下而上,碎屑逐渐变细。 9、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10、滑坡作用的力矩方程:Pa-Qb-FR=0 即主动部分作用力增大,或被动部分作用力减小,将使滑坡体失去平衡而滑动,反之,滑坡体稳定性增强,不易发生滑坡。 1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 1)、地下水--使岩土体发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而失稳滑动;2)、地表水--河岸坡脚掏蚀,降雨融雪渗透土壤而滑动;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1)滑坡沿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2)松散沉积层的滑坡,多在在松散沉积与基岩面之间滑动;基岩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片岩斜坡上;4)、地震地震对滑坡具有触动作用;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开挖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滑动。(1)在斜坡下部或古滑坡体下方开挖土体,降低支持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坡; (2)在斜坡上部堆积、建房等加载活动引发滑坡;(3)灌溉、人工爆破等将水排进滑坡裂缝中引发滑坡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 卷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另一种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地貌学复习资料(1)

地貌学 1、地貌的概念: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形成。 2、主要风化壳类型及其特征(书36 表) 3、重力地貌的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4、块体运动的概念: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快提醒是,故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蠕动。) 5、蠕动的概念:蠕动主要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6、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崩塌的类型:崩塌(山崩)、散落(落石)、坍岸 7、滑坡的概念: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滑坡的地貌特征(书46图!!):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 11、地面流水的概念: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地处流动。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2、坡面径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由坡面径流所发育的地貌类型:①不明显冲刷带②冲刷带③淤积带 13、坡积裙:是由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坡积物所组成的。自坡积裙的顶部向前缘,机械组分由粗变细。碎屑物的磨圆性差,分选性不好。 14、沟谷的概念:沟谷是暂时性现状水流侵蚀的结果,在干旱、 半干旱气候地带的草原或者山麓地带为常见。 15、沟谷发育与形态:纹沟→细沟→切沟→冲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6、洪积扇: ①形态与成因: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出口后,迅速展开成辐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沙泥发生沉积,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之为洪积扇。 ②结构: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部分叫扇缘,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叫扇中,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由扇顶到扇缘的地形剖面线呈一下凹形, ③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对其发育的影响 17、河流侵蚀: ①下蚀(也称下切侵蚀、垂直侵蚀):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通常把海平面作为河流下蚀的终级基准面。 a. 河流的发育初期 b.上游 ②侧蚀(也称侧方侵蚀、旁蚀):流水拓宽河床与河谷的作用。侧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凹岸受蚀,凸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

影响风化壳发育的条件 (1).气候条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热条件,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均不一样,使得风化壳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 ①极地和高山寒冷气候区:岩屑型风化壳 ②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 ③温带草原气候: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④温带森林气候,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⑤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砖红壤风化壳 (2).地貌条件 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在地面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山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才有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山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时间 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2.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以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为例) 在对美国西部地区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戴维斯(W.M.Davis,1850-1934)提出了“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与“侵蚀轮回”理论等,认为: 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时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与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 每一轮回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1)幼年期 只有很稀疏的短小河流,河谷不深、谷底狭窄。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高地。随河流深切、水系加密,地面被强烈切割。此时河流比降最大,常发育陡坎和瀑布。横剖面成V 形谷,谷底狭窄,无河漫滩,谷坡陡峻,原先河谷间开阔高地被分割成起伏很大的山岭。(二)壮年期 河流转为侧向侵蚀,形成宽阔河谷,谷底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 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 原始高地全部被蚀去,地形起伏越趋和缓,并广泛发育风化壳。 (三)老年期 河谷更加拓宽,河漫滩和自由曲流发育 分水岭更加和缓,最终形成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准平原上仅有一些抗蚀性强的坚硬岩石组成孤立的丘地,称蚀余山。 3.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 终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 局部侵蚀基准面:是指局部河段下切侵蚀的界限,它只是暂时地、局部地控制河流的下切侵蚀。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形学复习题

《军事地形学》复习题 一、理论复习题 1、什么是军事地形学 军事地形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以及如何驾驭这些影响的军事课程。 2、军事地形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1)各种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2)在准备和实施战斗时,研究和评价地形战术性能的方法。 (3)根据地形图、特种地图和航空卫星相片在实地判定方位和实地测量的方法。 3、为什么要学习军事地形学 (1)熟知地图的特性,并能在战斗情况下,毫无差错地阅读及正确使用地图、航空相片和卫星相片。 (2)根据地图和相片快速地研究和评价地形的战术性能。 (3)能在生疏地形上,特别是在夜间通视条件受限并在急行军的条件下,有把握地判定方位。(4)用地图指挥所属分队行动,并指示目标。 (5)根据地图和相片准确算出被发现目标和其它地物的坐标。 (6)迅速准确地把战斗队形和侦察结果标绘在地图上。 (7)以必需的精度完成野外测量工作。 (8)在不同的地形上,组织和实施战术训练。 4、什么是地形地貌地物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地物是指分布在地球表面上,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固定物体。

5、人们通常怎样划分地形的类别 由于不同地貌与地物的错综结合,人们按照不同的需要将地形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 (1)按地貌分为平原(高原)、丘陵地、山地、水域。 (2)按地物的分布和土壤的性质,又可将平原(高原)分为水网稻田、麦田、高梁地、黄土地形、沙漠、戈壁、沼泽等等;将丘陵地分为高丘陵、低丘陵;将山地分为土山、石山、森林、荒山、梯田;将水域分为岛屿、海岸、礁石等等。 (3)按军事价值又可将以上地形分为开阔地、荫蔽地、断绝地。 6、地形在军事上有哪些作用 地形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隐蔽军队的行动 2、制约军队作用的发挥 (1)制约高技术武器作用的发挥 (2)、制约军队的机动 3、影响战术手段的运用 (1)地幅的大小,决定了战斗规模的不同 (2)地形的不同,决定了战斗样式的不同 (3)地形的复杂,决定了协同方式的多样性 7、什么叫山地山地在全国总面积和福建省总面积中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定义:地面起伏显着,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的高地叫山。群山连绵交错的地区叫山地。 我国山地面积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福建省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5%。 8、我省的主要山脉有哪些我省山区有什么特点 我省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杉岭、鹫峰山、戴云山、玳瑁山、博平岭、太姥山。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地貌学复习提纲(连答案)

地貌学复习提纲 专业名词及概念: 1全球构造地貌:P5 世界上最宏伟的构造地貌就是大陆与洋底,可将这最高一级称为全球构造地貌。 2.高原与平原:P21 高原和平原地形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两者海拔高度不同,但没有明确指标。一般将平原限于海拔高度200m以下,内陆地区往往放宽到几百米(有时称为高平原),海拔高度超过1000m时通常称为高原。 3.熔岩堰塞湖:P26 进入河谷的熔融岩流阻塞河流,所造成的上游河谷积水湖泊,称为熔岩堰塞湖,其规模不等。 4.风化和风化作用:P27 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5.侵蚀基准面: 河流的下切侵蚀深度不是无止境的,通常是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6.三角洲:P76 三角洲是由河流补给的泥沙沉积体系,分布于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其平面形态多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对着外海。 7.动力地貌学: P4 又称理论地貌学,着重研究外动力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 8.大地构造地貌:P5 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以及洋底内部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9.断层谷:P22 断层带易受风化侵蚀,山区通常沿断层方向发育成谷地,称为断层谷。 10. 物理风化作用:P27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 11.洪积扇:P55 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12. 河漫滩:P66 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掩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 13.海岭:P14 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海岭的成因类型多样,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 14.褶皱地貌:P23 褶皱地貌是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成的地貌。 15.重力地貌:P37 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2011地貌学原理期末试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地质地貌学》期末复习题(1)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地带。()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 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 (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B、无机气候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6.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 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7.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 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 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 8.猪背岭:倾斜坡角度为40~45°的单面山 9.地貌的年代: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