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打印)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名词作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形容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

《国语·吴语》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数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文言文 词类活用口诀

文言文 词类活用口诀

文言文词类活用口诀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是指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文言文中的屈折变化。

为了记忆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有一些口诀可以帮助学习者记忆。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口诀:
名词无变化,动词四时谐。

形容副词真奇妙,祈使感叹调口风。

这个口诀的主要内容是指:
1.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通常没有屈折变化,保持不变。

2.动词:动词有四时的活用,分别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
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

3.形容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在活用时比较特殊,需要注意其变化。

4.祈使感叹调口风:祈使句和感叹句的动词形式在语气上有所变
化,需注意其口吻和语气。

这个口诀简洁明了,通过韵律感强化了记忆效果。

记住这个口诀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规律。

同时,实际的学习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句和练习来巩固和应用。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词类活用,顾名思义,就是一类词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变成另外一类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比如:一狼洞其中。

该句中的“洞”字当“打洞”讲,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包括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

(一)一般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名词的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驴怒,蹄之。

(用脚踢)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白衣、戴白帽)B 、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工具、依据、状态I等。

(画横线的地方,名词作状语,下同例如:吾西南而望。

(往西南方向)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2、动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活用作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作名词,出产的东西,家里的收入)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A、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余悲之。

(悲叹、怜悯)此教我先威众耳。

(树立威望)B、活用作名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要的地势)(二)特殊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使动用法例如:晋侯饮赵盾酒。

(使赵盾饮酒,让赵盾饮酒)项伯杀人,臣活之。

(让项伯活下来)2、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有这种用法)例如:孟尝君客我。

(把我当作他的门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我长得漂亮)3、为动用法例如:死国可乎?(为国家而死)小结:要想准确掌握词类活用,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语…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进行推断、理解,这样才能把握、理解到位。

附:三种特殊活用的翻译格式1、使动用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2、意动用法认为……怎么样把……当作……以为……怎么样3、为动用法为(wèi)……怎么样。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规律

试译以下文句(见材料)
发廷龙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
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
钟毓yù 、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yàng ,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qiān裳(撩起衣裳 )。援萝,履苍莽中。(2012福建卷)
译: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
试译以下文句: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向东走”
“吃饭”
“有了疑惑”
1
2
3
4
Hale Waihona Puke 5(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2013福建卷)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01
02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捕”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起义》)(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放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
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恐怕被曹操抢先。)
6、 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2) 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3、 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又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1)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唱着歌回家。 “驻扎” (2)项王军壁垓下。(《项羽之死》) “设营驻守”

文言文词类活用(推荐完整)

文言文词类活用(推荐完整)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 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
六、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将它看作 什么”的用法。其特点,仍然是形容词、名
词后面带宾语,形容词、名词作动词用。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四、动词的活用 1、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
动词用作名词,如:一屠晚归
2、动词在“之”“其”后充当中心 语时,动词作名词用。如:燕赵之
收藏,韩魏之经营。
• 3、动词连用,主谓或动宾
3动词为动用法
(也叫“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就是
句中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为……怎么样”
• 例:
的意思)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 国可乎?
词类活用
• 在古汉语里,“实词”:名词、 形容词、动词,在一定的语言 环境里,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 而灵活运用,叫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 1、普通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 词前面,不作主语作状语。
• (1)、表示特征状态(比喻式): •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佩公。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示态度:
• 例: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3)、表示出处:
• 例: •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赵襄王郊迎甘罗。
(4)、表示工具
• 例: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得佳者笼养之。
2、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 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 (1)、“岁”、“月”、“日” 等时间名词作状语:
译为使动式:使之为客,而要译为意动 式——以之为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看待。 加多“看待”或“处理”进行补充。所以 对这样的句子从形式习惯上划为意动式。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②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如: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②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③藉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汝幸而偶我。

(《与妻书》)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②未果,寻病终。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一.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使动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动用法。

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

使……吃惊)《滕王阁序》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

“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动用法。

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

《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意动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6.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词类活用及规律

词类活用及规律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2)用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 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 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或修饰关系。
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
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表示比喻、方
式、工具、处所、对人的态度等。
规律七: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练习]找出名词作状语,并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3)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 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 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 “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4)名词意动用法
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练习]找出名词的意动,并解释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鱼肉:以……为鱼肉
鱼肉缙绅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
友:以 ……为朋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为鉴
2.动词的活用 (1)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 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 点。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奔驰的骏马 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死、生:死人、活人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 玉珍珠

古代文言文阅读 词类活用

古代文言文阅读    词类活用

古代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何谓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一、名词作动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名+名)例如: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一只狼在那里打洞。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名+代)例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脚踢(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它。

)(3)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所+名)例如:寻向所志。

志:做标记(寻找以前做的标记。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副+名)例如:遂王天下。

王:称王(于是称王于天下。

)(5)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例如:寡人欲相甘茂,可乎?相:做丞相(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注意:名词后没有其它动词(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名+介词结构)例如:秦伐韩,军于阏与。

军:驻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yān)与。

](7)名词用“而、以、且”等与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名+连词+动词)例如: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墓:修建坟墓(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修墓来埋葬他们,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小结:能愿动词后的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名词后的名词副词后的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有规律

词类活用有规律

词类活用有规律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有一个学习重点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辨识词类活用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拿现代汉语语法作参照。

一.名词的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也不能作状语,文言文中一旦出现名词后边带宾语、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情况,即可判定为名词的活用。

如:1.作动词: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以下简称《伶》)函:用木匣子装。

②义不赂秦(《六国论》,以下简称《六》)义:坚持正义。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以下简称《游》)舍:筑舍定居。

注意:有些貌似活用的名词,其实它本身就具有某个动词义项,则不能看作活用。

否则,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容易引起混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如: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事:动词,侍奉,服侍。

礼:动词,表示恭敬,以礼相待;礼遇。

②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以下简称《石》)鼓:动词,振动,激起。

③名之曰“褒禅”(《游》)名:动词,命名。

2.作状语: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舟:乘船。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目、耳:亲眼、亲耳;臆,凭主观想象。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④负而前驱(《伶》)前,在前面。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⑤有泉侧出(《游》)侧:从旁边。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⑥一夫夜呼(《伶》)夜,在夜里。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⑦仓皇东出(《伶》)东,向东边。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注意:“名词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不一样的。

作状语时,名词之后还有动词或其他谓语成分,如上述七例;而用作动词时,名词之后再无其他动词,如上文“作动词”中的例①③。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主要作用是作谓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2016年4月号上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马百波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的词性和用法),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名词活用现象教学应注意以下情况。

一、独词句(1)毋妄言,族矣! (《项羽本纪》族:灭族)(2)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项羽本纪》左:往左走)说明:名词独立成句,表示与之相应的动作行为,即活用为动词。

二、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主谓词组,其中后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雨:下雨)(2)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缟素:穿孝服)说明:名词(或名词短语)与名词(或名词短语)只能组成新的名词短语。

在古汉语中当它们不能组成名词短语时,便出现两种情况: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短语;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前面的名词组成主谓短语。

三、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动宾词组,其中前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限制)(2)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市:买)说明:两个名词连用,一般有四种关系:联合、偏正、主谓、动宾。

若非前两种关系,便是主谓或动宾,连用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作动词。

四、名词之后有一个表示人、物的代词(“之”“其”等),当“之”后面有语音停顿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1)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策:用鞭打)(2)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说明:名词不能带宾语,它带了代词宾语,就应该被视为活用为及物动词。

五、名词之前有疑问代词,也活用为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龙:出现龙)(2)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市:买)六、名词之前有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1)大雪三日。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与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 ③ 良庖岁更刀
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 位
⑤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 词
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规律二:“名词+动词”结构,如果不是主谓 关系,名词即活用作状语。
①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亲眼,亲耳) ②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④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乘船)
• 用心一也
专一(形容词)
• 而或长烟一空 全(副词)
1、数词——名词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2、数词——动词 3、数词——形容词 4、数词——副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不专一,有二心(动词)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贰:不专一,有二心(动词)
③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规律三: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 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
则直前诟(gòu)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鼓三通,锣三下
(鼓、锣:打鼓、敲锣)
规律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 活用为动词。
2、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动词
3、臣请完璧归赵。
形容词—使动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形容词—意动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 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1、形容词——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 时,活用为名词,这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 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 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 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最新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最新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

(《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梅花岭记》)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宾)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主谓)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2.曾皙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同上)4.民生涂炭。

(《三元里抗英》)5.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6.[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大铁椎传》)*7.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8.士兵德顺昌甚。

(《五人墓碑记》)*9.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10.瓮牖绳枢。

(同上)11.老者衣帛食肉。

(《齐桓晋文之事》)12.子墨衰絰。

(《之战》)13.妇抚儿乳。

(《口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过秦论》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

(《口技》)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2、皆衣缯单衣。

(《西门豹治邺》)3、使人先表澭水。

(《察今》)4、范增数目项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古代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词类活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体现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

1.名词的词类活用可以体现在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上。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的单
复数形式主要通过加词尾的方式来体现,如“人”的复数形式是“人们”,“牛”
的复数形式是“牛们”。

2.动词的词类活用则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上。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
时态主要有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三种,而动词的语态则有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两种。

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则主要体现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上。

在古代汉
语中,形容词的比较级通常通过在词尾加“-的”的方式来表示,如“好”的比较级是“好的”,而形容词的最高级则通常通过在词尾加“-的-的”的方式来表示,如“好”的最高级是“好的的”。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体现在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以及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上,这些活用形式的使用规律受到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还受到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特征和语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可能受到说话者的年龄、身份
和地位的影响。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过秦论》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

(《口技》)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2、皆衣缯单衣。

(《如:14.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相如功劳大,拜(相如)为上卿。

15.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安帝平素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特地派公车征诏他,任命他做郎中,又升迁(他)做太史令。

五、“有”、“无”类“有”、“无”类兼语结构,兼语前固定为动词“有”或“无“,兼语后为其它动词。

例如:16.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也蹦跳着前去帮助他们。

17.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我率领江东父老的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现在竟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六、“有……者”类文言中有用“有……者”构成的兼语式,动词“有”的宾语又作后边成分的主语,这类兼语式中“有”字引进一个新提出的人或事物,“者”字通常用来表示提顿。

例如:1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享有这种(捕蛇抵税)好处已三代了。

18.客有吹筒箫者,倚歌而和之。

(《前赤壁赋》)有个吹筒箫的客人,倚歌声吹筒箫应和。

七、原因类原因式的兼语结构,兼语前后没有固定的词语,但兼语后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兼语前谓语的原因或理由,此种情况不常见。

例如:19.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的孩子们欺我年老无力,忍心当面抢劫象盗贼。

现代汉语根据谓语间表明作用的不同,兼语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一、词类活用的概念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往往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常作谓语,形容词常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常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的分类及规律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一、名词活用作动词(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

例如: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宾)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2、曾皙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同上)4、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5、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6、七十者衣帛食肉。

(《齐桓晋文之事》)(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1、副词修饰名词:(1)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2)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过秦论》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2、不蔓不枝。

(《爱莲说》)3、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

(《狱中杂记》)4、君子不齿。

(《师说》)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6、出入必舆隶。

(《苦斋记》)三、名词带补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补语1、介词结构作补语,不省略介词:刑于寡妻。

(《齐桓晋文之事》)2、省略介词:秦伯素服郊次。

(《之战》)3、非介词结构作补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

(《促织》)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

(《游褒禅山记》)*2、风乎舞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勾践栖会稽》)4、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5、与其饥死于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中山狼传》)6、方今唯秦雄天下。

(《鲁仲连义不帝秦》)(四)要求和动词连用的一些特殊词语和名词连用,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一)能愿动词后带名词,名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

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狼不敢前。

(《狼》)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4、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同上)8、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吟留别》)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10、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二)“而”连接一个动词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夫一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2、缇骑按剑而前曰。

(《五人墓碑记》)3、儿涕而去。

(《促织》)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5、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三)“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起义》)2、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3、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杞供客乎?(《卖柑者言》)(四)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1、一狼洞其中。

(《狼》)2、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3、布囊其口。

(《童区寄传》)4、先主器之。

(《隆中对》)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

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之一。

名词充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

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蛇行”,像蛇一样爬行。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在……”或“向……”例: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道”,在……的路上(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刺”,当面讥刺、批评。

(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

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箕畚”,用箕畚。

(6)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生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

例:燕日败亡。

(《史记•田单列传》)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史记•孟尝君列传》)形容词活用的规律(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

(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滕王阁序》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旧交情)《赤壁之战》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陈涉世家》(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感到热、感到凉)《两小儿辩日》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威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泊船瓜州》(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渔人甚异之。

(认为……奇怪)《桃花源记》动词活用的规律(一)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列论战》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斗)《过秦论》例:可烧而走也。

(使……逃跑)《赤壁之战》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晋侯饮赵盾酒。

(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使同列朝)《过秦论》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数词的活用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统一)《史记·秦本纪》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

①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②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

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

(三)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