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语文中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语文中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高考语文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考查部分,而词类活用现象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难点。
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词本来属于某一类词,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它被当作了另一类词来使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
名词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军队”,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
再比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本来是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表示“用箕畚”。
动词活用有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用作名词,分别指“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
形容词活用包括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
那么,在实际的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如何来分析和判断词类活用现象呢?第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词类活用往往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的,只有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以及活用的类型。
比如“左右欲刃相如”,如果单看“刃”这个字,很难判断其用法,但结合上下文,就能明白这里是“想要用刀杀相如”的意思,“刃”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杀”。
第二,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和结构。
比如名词后面紧跟代词,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面跟了代词“之”,所以“蹄”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词类活用,顾名思义,就是一类词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变成另外一类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比如:一狼洞其中。
该句中的“洞”字当“打洞”讲,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包括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
(一)一般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名词的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驴怒,蹄之。
(用脚踢)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白衣、戴白帽)B 、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工具、依据、状态I等。
(画横线的地方,名词作状语,下同例如:吾西南而望。
(往西南方向)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2、动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活用作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作名词,出产的东西,家里的收入)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A、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余悲之。
(悲叹、怜悯)此教我先威众耳。
(树立威望)B、活用作名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要的地势)(二)特殊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使动用法例如:晋侯饮赵盾酒。
(使赵盾饮酒,让赵盾饮酒)项伯杀人,臣活之。
(让项伯活下来)2、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有这种用法)例如:孟尝君客我。
(把我当作他的门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我长得漂亮)3、为动用法例如:死国可乎?(为国家而死)小结:要想准确掌握词类活用,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语…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进行推断、理解,这样才能把握、理解到位。
附:三种特殊活用的翻译格式1、使动用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2、意动用法认为……怎么样把……当作……以为……怎么样3、为动用法为(wèi)……怎么样。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活用现象解析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活用现象解析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它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词方式使得形容词的活用现象颇具特色。
本文将从文言文中形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运用。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的活用分为四类:黏着活用、置换活用、派生活用和复合活用。
首先,黏着活用是指形容词的词尾黏着在名词或量词后面。
例如,在《诗经》中有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中,“作”即是形容词,表示“停止”的意思,与名词“薇”黏着在一起。
其次,置换活用是指形容词的词干能够放在名词之前、之后或者分开使用,以达到不同的修饰效果。
例如,“新”可以放在名词之前,如“新人”;也可以分开使用,如“男新女嫩”;还可以放在名词之后,如“密不可分新”。
再次,派生活用是指通过前缀或后缀的添加,改变形容词的意义或构词法。
例如,“善”在形容词前称为前缀,表示“善于某事”;在形容词后称为后缀,表示“对某物有好感”。
这种派生活用的形容词常见于《论语》等经典文献中。
最后,复合活用是指将两个形容词或者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动词合并使用,以增强修饰效果。
例如,在《道德经》中有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中,“刍狗”是由两个形容词“刍”的形容词作用和动词“狗”的意义合并而成,表示万物被天地对待得很残酷。
形容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分析文本来揭示其中的规律。
此外,对于形容词的活用现象,我们还可以借鉴和运用到现代汉语中。
例如,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形容词的黏着活用和派生活用,使得文笔更加生动有力。
综上所述,形容词的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独特现象,通过黏着活用、置换活用、派生活用和复合活用等方式,形容词的修饰效果得以丰富和变化。
研究和理解形容词的活用现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还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 inspiration。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
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
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
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
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
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词类活用巧辨析
词类活用巧辨析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如果不了解它就会影响我们对文言文句意的理解;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了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词类活用巧辨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词类活用巧辨析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它不能作谓语,也就是说不能带宾语和补语,它也不受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
如果名词一旦带了宾语或补语,或者它的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③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例①中,“籍”本来是名词,义为“名册“,此处活用为动词,后面带了宾语“吏民”,可译为“登记名册”。
例②中,两个“军”字本来都是名词,义为“军队”,此处活用为动词,它们的后面分别带了补语“函陵”和“氾南”(两个“军”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可译为“驻扎”。
例③中,“病”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副词“皆”的修饰限制,可译为“生病”。
例④中,“水”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能愿动词“能”的修饰,可译为“游水”“游泳”。
2.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不能直接作状语来修饰动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
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并且该名词不是该动词的动作行为发出者(即主语)时,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②闻舟中夜弹琵琶声,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琵琶行序》)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④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例①中,动词“事”的动作发出者是“吾”而不是“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兄”活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吾”的态度,可译为“像兄长一样”。
文言文复习: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文言文复习:如何判别词类活用文言学习0113 1114文言文复习:如何判别词类活用如何判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
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
(《滕王阁序》)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
(《触龙说赵太后》)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饮且食兮寿而康”的“寿”和“康”。
(《送李愿归盘谷序》)“火尚足以明”的“明”。
(《游褒禅山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的“寿”。
(《种树郭橐驼传》)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
(《原谤》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
(《荆轲刺秦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
(《师说》)7、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
“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晋公子重耳之亡》)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
(《召公谏厉王弭谤》)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
(《察今》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
(《子路……侍坐》)(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高考的要求。
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
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
如,“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的“力”和“暂”。
(《崤之战》)“人皆得以隶使之”的隶,这里的“以”作“而”讲。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俯身散马蹄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足以荣汝身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本文是关于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感谢您的阅读!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俯身散马蹄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足以荣汝身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词类活用的判断
词类活用的判断词类活用的判断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词类活用的判断,一起来了解下。
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
主语 + [状语 ] + 谓语 +〈补语〉+宾语如上所示,名词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若它处在了谓语或状语的位置,则必活用。
要么名词活用为动词,要么活用为使动或意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其实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文言文中的意动,其实就是一种“主语以宾语怎么样”的句式。
(1)左右欲刃相如。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以上四个例句都是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它首先必须活用为动词。
例(1)、(4)分别活用为“用刀杀”、“把鼎当作”“把玉当作”“把金子当作”“把珍珠当作”。
但(2)、(3)却不能直接翻译为“称王他”、“当作宾客他的父亲”,而必须翻译为“使他称王”、“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5)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6)(愚公等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上两例名词都处在了状语的位置,而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做状语的,所以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前面,它不是做主语,就是活用为状语。
(5)、(6)两例分别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用箕畚”。
(7)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所字结构,“所”的后面一般跟动词,起着改变词性的作用,如“说”是动词,而“所说”则指“所说的话”,变成了名词。
(7)中的“罾”本意是“渔网”,是名词。
所以此处应活用为动词“捕捉”。
二、动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动词一般处于谓语的位置,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及物动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宾语,文言文中如若带了宾语,则一般活用为使动或为动。
同时,现代汉语中动词不能处于宾语的位置,文言文中如若处于宾语的位置,则须活用为名词。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曹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之)也。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文言文词语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文言文词语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一名词活用成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含代词),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修饰关系,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如:饭蔬食,饮水恐前后受其敌
2名词前接能愿动词,副词或所字,可判断它活用为动词
狼不敢前一狼洞其中
二名词在动词前,而名词不作主语,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状语
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
三形容词用作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以性质状态的人或物
温故而知新
四动词用作使动词
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谓语动词具有暗含使的意思,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非学无以广才巴山夜雨涨秋池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可译为“以......为......”或“把... ...当作......”。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_
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_在文言文当中,词类活用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前面这个名词一般就是活用动词,后面的名词或者名词短语是其宾语。
如:(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涉江》) 步这个词原本是名词,现在就活用成了使动词,余马是宾语,译过来就是让我的马漫步。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如: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乃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就活用成了动词上前。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前面有欲这个能愿动词,刃由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刀杀了。
2.名词作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作状语前面就要有介词。
但在文言文当中,名词却可以用在动词前面直接作状语。
如: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隶. 用在使的前面作状语,隶使相当于当做奴隶使唤。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援原本是动词,这里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活用为名词援助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 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平险的 + 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铲平,险: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阻。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它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其他词类的特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衣锦还乡。
(衣:穿衣)2. 风正一帆悬。
(风:顺风)二、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蚕食鲸吞。
(蚕、鲸:蚕一样地吞食)2. 燕雀处堂。
(燕雀:比喻敌人)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根深蒂固。
(根:扎根)2. 厚积薄发。
(厚、薄:积累丰富和积累少)四、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大雅:高尚的人)2. 聪明正直。
(聪明:聪明智慧的人)五、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状语的语法功能。
例如:1. 风餐露宿。
(风、露:在风里吃,在露天睡)2. 车载斗量。
(车、斗:用车子装,用斗量)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在后面接宾语时,不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而是表示动作行为对其他事物产生了影响或结果。
例如:1. 栗斯惴惴,生之者甚少。
(生之者甚少:使人活下来的很少)2. 损己利人。
(损己利人:使自己受损失而使别人得到好处)3.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使璧完整地归还赵国)4.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使羊丢失后再修补羊圈)5.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6. 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使汗毛竖起,使骨头发冷)7. 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安静下来)。
最新文言文复习: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文言文复习:如何判别词类活用如何判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
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
(《滕王阁序》)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
(《触龙说赵太后》)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饮且食兮寿而康\'的寿和康。
(《送李愿归盘谷序》)\'火尚足以明\'的明。
(《游褒禅山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的寿。
(《种树郭橐驼传》)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
(《原谤》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
(《荆轲刺秦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
(《师说》)7、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
\'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晋公子重耳之亡》)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
(《召公谏厉王弭谤》)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
(《察今》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
(《子路……侍坐》)(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高考的要求。
文言文词类活用情况及判断方法
在家里 , 母亲的温柔 , 父亲 的严厉 , 亲人 的疼 爱 , 生 当“ 导航员” , 帮助学 生精选慎读 , 向学生推荐优 秀篇 目、 可读篇 失败 的痛苦 ;
要做有 心人 , 仔细去观 察生活 , 体 会生活 , 这些司空见惯 的事都
会成为很好 的写作素材。 其次 , 注重社会实践 , 丰富素材 。笔者常引导学生参加一些
在一起的吴王和我两个名词其中一个为人词既不能按所谓名物化即非名词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并列关系理解也无法按偏正关系理解那么它们之间必须有一境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文言 文词 类活用 情况及判 断方法
贵州省 瓮安 中学 丁家友
文言 文中 , 某一词属于某一类 , 一般是 比较 固定的。各类 词 在句 中的“ 职责” 也有 一定 的分工 , 如名词 经常做 主语 、 宾语、 定
用。
首先 , 留心身边小事 , 发现素材 。 我们必须明白 , 文章是 以生 活为基础 的,决不是凭空想象 出来 的。俗话说 : “ 细微之处见端 倪” 。在学校 , 老师的教导 , 同学 的关爱 , 获得成 功的喜悦 , 遭受
活 的甜美 , 当然也有成长 的烦恼等 等这一切 都是 生活。我们 只
、 “ 亲近大 自然 ” 等活动 , 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 生活 , 让学 也层出不穷 。这样读写结合 , 1 3 积月累 , 学生 的写作积极性就渐 化 ”
作文教学要 回归生活 。叶圣 陶先生在《 作文论》 中曾说 : “ 作 写作欲望逐渐增强 , 学生写下 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 不再是被迫
的
》 《 妈妈 的
》 等, 抓住一些典型 的 日常生活细节来倾吐
字 。” 叶老的这句话道 出了作文的真谛。没有 丰富多彩的生活 , 就没有足够用于写作的素材 ; 没有对生活的感受 和领悟 , 就不可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识别四法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识别四法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一个名词、形容词或是动词被活用时,词义也将有所变化。
在文言文中某个词如果按通常的词义难以解释得合乎情理或翻译不顺畅通达,就要考虑词类活用了。
识别词类活用,要从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也可以从语法和词汇两方面综合考虑。
一、成分分析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每一类词都有区别于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
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定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等。
所以,确定了某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就能确定其词性,也就能断定其活用情况了。
在具体分析句子成分时,先找出句中的谓语,因为谓语很少省略,又由于其处于主干的地位,找到它就可顺利找到主语和宾语以及其他次要成分。
例1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句中“太子犯法”的“法”作动词谓语“犯”的宾语,是名词,指法律、法令;“法之不行”的“法”作主语,也是名词。
这是“法”的常。
见用法。
而“将法太子”的“法”后边带名词宾语“太子”,处于谓语的位置,所以“法”则具有动词的特点,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依法惩处的意思。
例2 殚其地之出.。
例3 神弗福.也。
例4 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2句中的谓语是“殚”,“殚”所带的宾语“出”原为动词,因其充当了宾语,故活用作名词,译作“出产的东西”。
例3名中的谓语是“福”,“福”是陈述主语“神”的行为的,故原本为名词的“福”活用作动词,译作“赐福”。
例4句中的谓语是“绿”,“绿”带了宾语“江南岸”,故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作“使……绿”。
二、词组界定法文言句中,词和词在结构上会组合成各种关系,如并列、修饰(偏正).、主谓、动宾等。
若正确界定某词和它邻近词语的组合关系,就能确定其词性,从而识别是否词类活用。
例5 驴不胜怒,蹄.之。
例6 温故.而知新。
例5句中“蹄之”只能是动宾关系,故名词“蹄”活用为动词,译作“用蹄子踢”。
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及判定依据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类型及判定依据1.名词活用的类型(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a.负势竞上。
(上:向上)《与朱元思书》b.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漂流)*方位名词作为一类特殊的名词,所以在这里单列了,从形式上来说,a也属于副词后加名词,而名词动用的例子。
另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方位名词都是作动词用的,需要特定的语境,方位名词后面没有动词了。
比如“横柯上蔽”就不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而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这一项需要特殊记忆。
②副词后面是名词,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a.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杈)《爱莲说》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灵:有灵性)《陋室铭》我们知道,副词在句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所以当碰到副词后加了名词的文言句子,就要考虑名词活用为了动词,因为名词不活用为形容词。
③名词放在“所”字后面,用作动词。
例如:a.寻向所志。
(志:做标记)《桃花源记》“所”字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例如“所闻”“所见”。
所以,当“所”后面加名词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了动词。
④两个名词连用,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a.面山而居。
(面:面对)《愚公移山》当两个名词连用,而这两个名词不是并列关系,所以根据句法结构,必然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只不过是前一个或后一个的问题,这要根据语义关系和语境来判定。
当两个名词连用后面有动词但是被表修饰的“而”隔开时,两个名词之间往往构成动宾关系,即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⑤名词放在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
例如:a.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马说》b.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桃花源记》在汉语语法当中,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当代词前有名词出现,就要考虑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的使动用法一个名词后加一个名词宾语,此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又加上它具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
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
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是名词,朝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是动词“朝拜”。
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
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 《左传•哀公十六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
(《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
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
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
“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
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
④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
⑥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
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
“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②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
(《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
③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
④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
(《国语·楚语下》)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
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
“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
②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晋灵公不君》)。
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
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
例子是很多的。
如:
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问秦囚。
(《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③五步之内,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
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粪溉者先芽。
(《采草药》)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
(韩非《说难》)
④如平地三月花者。
(《采草药》)
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