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与林黛玉的爱情观的差异
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比较——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叛逆爱情,宛如三颗璀璨的明星,划出了妇女运动的爱情轨迹。
今天,我们进一步比较分析她们叛逆爱情的异同、发展和传递关系,也许对我们认识古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坎坷历程有所助益。
一、急剧变化的时代从爱情萌生的时代看,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
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
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这些都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
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社会地位降至最底层,他们不得不混迹于教坊勾栏,嘲风弄月,创作了大量有关爱情、婚姻的杂剧,使俗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社会风习为之一变。
这种时代因素,势必会给当时门第已明显败落的崔莺莺提供“非礼”的契机,启发了她的叛逆爱情思想。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一见钟情的地点就在普救寺,爱情酬答的情诗,也都受到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
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明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
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
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
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晚杜丽娘一百多年的林黛玉,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到烂熟的时期。
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到了运终数尽、无可挽回的地步;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他们更加穷凶极恶。
从女性人性价值的体认到人格价值的体认——杜丽娘与林黛玉爱情之比较
弗洛伊德的意识、 潜意识理论 。 提及了人格的三个层面:
本我 、 我 、 自 超我 。 他认为 :本我” “ 是原始 冲动 、 以及被 压 欲望
抑的愿望的综合。“ 自我” 是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而来 的, 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成为二者的协调者。“ 超我” 则是 伦理、 道德、 社会规范等的汇集。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
个“ 人鬼 两域 皆无 ” 的充 满着生命 意蕴 的佳境 。她为此 受命
杜是本我层面的内心情欲萌动, 挣脱 自我和超我的束缚而导 致的自 然情感的释放, 而林是 自我层面的“ 显我真心” 渴求 、
自我价值实现的爱情 追求 。这 种不 同显示 了在封建 男权 世 界 里, 女性在婚姻爱情生活 中 从本 我的觉醒到 自我的觉悟 。
越识的觉醒到 自 我意识的觉
色欲骚动,幽媾” “ 时带着侥幸心态。所有这些, 都说明他们
的“ 爱情 ” 实质是情 欲的彼此满 足 ( 码 在 “ 起 复活 ” 以前 ) 与 ,
、
本 我的觉醒到 自我的觉悟
其说是“ , 情”不如说是“ ——人的本我的 自然情欲。在 欲” 封建男权世界里, 女性的性欲冲动和情欲幻想是被封闭束缚 在肉体的躯壳内的, 杜丽娘本能欲望的释放, 是汤显祖借此 宣扬情爱是人类的自 然本性, 肯定人的欲望的存在和存在的
胡 佩 霞
杜丽娘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比较
抬头望 。” 现实 中无力 回天 的杜丽娘只能做官宦人家千金大
表 达 ,柳梦梅为 了杜丽娘 的美 丽容貌和青春年华 而一路寻
实现 。《 幽媾》 、 《 欢挠》 、 《 冥试》 等折 中的杜 丽娘 以“ 鬼” 的身 份更 加大胆 、 热 情地去追 求 自己的爱情 , 是《 惊梦》 的继续 。
从梦魂情缘到人鬼情缘 , 杜丽娘 的爱情达到情与欲的融合 。
第3 5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 o I . 3 5No . 1
想。 杜 丽 娘 的 爱情 是 一 场 由欲 到 情 的 “ 慕 色之 恋 ” . 林 黛 玉 的 爱情 是 一 场 抒 发 人 性 灵 的 “ 知 己之 恋” 。本 文将 通 过 对 两者 爱 情 性
质 的探 讨 , 来 揭 示她 们 又 都是 中国封 建 宗 法 制度 和婚 姻 制 度 下 的牺 牲 品 , 现 实 的 巨大 压 力都 让 她 们 无 法 摆 脱 正 统 理 念 和 礼 仪 规 范 。 用 自己的 生命 演 绎 了一 曲从 激 烈 的 反 抗 到 无 奈 的 幻 灭 的 悲 歌 。
二、 杜 丽 娘 的 爱 情 悲 剧
来 。从二人相互爱慕 的动 机看 来 ,都是 因为对方 娇好 的容 貌, 所以, 杜丽娘 的爱情是 一场“ 慕色 之恋” 。杜丽娘对柳梦 梅 的感情 只是满 足 了长期 以来对 异性 的思 慕 的欲 望层 面。 惊 梦阶段她的爱 情中欲的成分 大于情 的成分 。 经过这场惊心动 魄的春梦 ,杜丽娘触摸 到了 自己在 现 实 中。 原本春情难 缱的内心世界更加 波澜起伏 。 被一 时欢幸 冲 昏头脑 的杜丽娘并 没有意识到 ,和她雨 云欢幸的柳梦梅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看情的内容和发展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再到《红楼梦》的林黛玉,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情感和爱情的丰富内容和发展过程。
通过比较这三位女性角色的情感表达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情感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这些作品也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女性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聪明、活泼和独立的女子。
崔莺莺对待爱情积极而坦诚,她对故事中的悲剧感到痛苦。
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与赵飞燕一起策划并实施了逃跑计划。
虽然最终的结局并不如她所愿,她却展示了一个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女性的勇气和决心。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深沉。
她是一个感性而痴情的女子,对于与她分离的相思之情深感痛苦。
杜丽娘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诗歌和音乐来表现,她常常借助这些艺术形式来诉说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杜丽娘虽然最终和她所爱的人团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这显示了她对于爱情的忠诚和牺牲。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她是一个敏感、聪明而才艺出众的女子,但她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悲剧色彩的人物。
林黛玉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对爱情和友情的追求和执着上。
她对于自己的感情深情而专一,在与贾宝玉的相思之间,她经历了无数的忧伤和痛苦。
不幸的是,她最终没有能够与贾宝玉团聚,并且在悲伤与病痛中走向了死亡。
林黛玉最终成为《红楼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之一,她不仅代表了爱情的美好和纯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反思和表达。
这三位女性角色尽管在不同的作品中,但她们对于爱情和情感的追求却具有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追求真爱和幸福的女性,她们勇敢地面对和追求自己的感情。
她们的情感表达也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内在世界和情感状态。
同时,这些作品也通过这些女性角色的情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情感和爱情的制约和约束。
论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情观
论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情观摘要: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恋往往被看作是违背封建礼教的叛逆之恋,故而两名男女主角也被冠以“封建的叛逆者”。
整篇红楼里,围绕着林黛玉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几乎都是对贾宝玉的爱。
这种视爱情为生命全部意义的爱情观,不仅局限了林黛玉的生活,更加局限了她的思想。
这使得林黛玉在渴望获得真爱的路途上不得不依附于旧道德,传统婚嫁中的“父母之命”时时刻刻萦绕在她的心头。
再者,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母系一族是名门望族,少时又从师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儒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林黛玉想要成为一个彻底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不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都是不允许的。
关键词: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爱情观《红楼梦》中宝黛情爱生出的悲剧的浓雾“遍及华林”,在人类的声音和心灵中回环振荡。
我们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的爱情是清纯的,没有如薛宝钗般在爱情上附加自己的人生要求。
马斯洛认为,爱情是对他人个性的接受,对他人的尊重。
①林黛玉的爱情观颇具有这种现代意识。
在大观园中,独有林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因为以爱情为生命的性格使得黛玉接受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宝玉的个性。
林妹妹的“爱一个人就接受他的全部”的爱情主张,让她获得了宝玉全部的爱情。
清朝的二知道人就特别认可林黛玉的爱情:“惟黛玉不阻其清兴,不望其成名,此宝玉所以引为知己也。
”②作为女人,绝不给爱人以人生压力的林黛玉无疑是男人们理想的人生伴侣。
但是她的清纯爱情最终却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一反中国传统文学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格局,因而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巨大波澜。
长期以来,后人在追寻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时,逐渐形成了共识:作为一对叛逆的恋爱者,他们理所当然地遭到封建家庭的反对和阻挠。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认知还未及事情的实质层面。
朱光潜认为,“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己的受难负有责任”③。
看遍红楼,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对贾宝玉爱情的执着是充溢着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自由爱情是青春中最勇敢、最纯粹、最美好的一段经历。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各自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启示人们,爱情不分贵贱,不受束缚,需要勇气去追求。
崔莺莺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角色,她个性开朗、潇洒自若,不拘小节。
她与刘姥爷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自由奔放的传奇爱情。
崔莺莺不愿被束缚,不愿过拘泥于尘世的平凡生活。
她爱自由,追求自由,但是这样的追求也让她失掉了爱情。
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真爱,并且付出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得到心中所爱的人。
她没有人愿意娶,只好单身一生,虽然很孤独,但是她没有放弃。
她曾说过:“此身始终是自家身。
有意无意,两个人有缘无缘,犯不着冤枉自己。
”她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后悔,不放弃,一直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与爱情。
杜丽娘的生活写照了清朝初年青年女性的困境和命运。
她本是一位名门闺秀,有着优雅的气质和才华,但是家境破落,被迫卖身入宫。
在宫中,她深受宫闱之苦,最后得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皇帝的宠爱。
虽然杜丽娘没有获得自由,但是她在爱情中找到了一份温暖。
杜丽娘认为女性在爱情中应该顺应自己的内心,发自内心的去爱与被爱才是最珍贵的。
她教育自己的女儿:“视情别爱,自尊不失,心怀天地,重情重义。
”她不将命运归咎于爱情,而是选择自己去追求那份真爱。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她既是才情出众的女子,又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子。
她厌恶众生的假面具,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自由,不乏仁慈宽厚的性情。
她崇尚自由,但是,她注重的是精神的自由,而不是肉体的自由。
她认为女子应该有自己的志趣,自己的人生价值,女性与男性一样应该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她在爱情中也追求自由,不为世俗地位而追求爱情。
她为自由而奋斗,为真爱而不后悔。
总的来说,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自由爱情的追求者。
她们各有所长,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自己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崔莺莺放弃婚姻,一心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杜丽娘在命运的压迫下,最终获得了真爱;林黛玉在自我价值的捍卫中,坚守自由的精神。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在《红楼梦》中,以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位女性为代表,展现了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这三位女性均身处尊贵的家族,但她们都不甘于依从、退缩和保守,以自我敢于追求的姿态活出了自己的生命。
首先是崔莺莺,她是贾母的外孙女,长相美貌,性格独立,思想开放。
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格的时代,崔莺莺的言行举止显得十分前卫。
她不愿意嫁给贾琏,也不愿做贾母的带珠宝的人妻,而是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她喜欢自由自在地穿着男装,到处游历,展示着自己的勇气和独立品质。
她领悟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更是加入“女儿国”的队伍,为自由和平等而不懈努力。
其次是杜丽娘,她是王熙凤的异母姐,也是贾家的几位女性中为数不多的通识才女。
她善于学习书法、诗歌、音乐等文艺知识,并常与男性谈论政治经济等时事议题,彰显出她的智慧与才学。
然而,她在家族里地位较低,又因出身卑微,引来了诸多不公正待遇和排挤。
但杜丽娘并未屈服于困难的重压,在吸取新知识的同时,努力呈现自己的价值。
她对旧传统观念的反叛,带着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成为传统小说中女性中的精神领袖。
最后是林黛玉,她出身于红家,美丽动人、聪慧善解人意,但非常敏感,经常被别人冷落透明。
她对家族内部对钱财与婚姻的追求看得很清楚,却又难以置身事外。
她对自己的美貌与才华甚至怀有自我厌恶的情绪,这种压抑心态导致她的精神逐渐崩溃。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在那个封建社会中,挑战了传统的家族观念,救济了百姓,用自己的言行每天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作为女性,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自我敢于追求与坚守自我的典范。
她们在家族、社会中面对不同的压力和困境,却都能坚持自我,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出女性崇高坚韧的一面。
这种对权利和自由的向往,对平等和尊严的渴求,对生命自我价值的追求,是三代女性在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中展开的悲壮抗争。
她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爱情观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爱情观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位女主角,她的爱情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理解。
林黛玉的爱情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纯真的爱情观林黛玉是个心直口快、情感丰富的女孩子,她对爱情有着纯真的追求和向往。
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可以说是纯洁而深沉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亲情或友情。
无论是在黛玉与宝玉初相识的荣府,还是后来黛玉离开荣府被送往贾府,她对贾宝玉的感情都没有改变。
她的爱情观表现了对真实爱情的追求和坚持。
二、痴情与自我牺牲林黛玉的爱情观还体现了痴情和自我牺牲的一面。
在小说中,她对贾宝玉的爱如焚如炙,她时刻为宝玉着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在贾府中,她为了保护贾宝玉,忍受了无尽的委屈和痛苦。
她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看到宝玉受伤害。
她的痴情和牺牲精神使她成为《红楼梦》中最令人感动和令人心痛的人物之一。
三、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林黛玉的爱情观中,她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矛盾。
她一方面渴望真爱、追求浪漫和幸福,但另一方面又深知家族的传统和社会的现实,明白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没有结果。
她常常对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感到忧伤和无奈。
她的爱情观展示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和困惑。
四、对世俗爱情观的颠覆林黛玉的爱情观可以说是对当时世俗爱情观的颠覆和批判。
她对真爱和情感的执着,以及对婚姻制度和家族传统的质疑,都与当时社会的爱情观形成了强烈对比。
林黛玉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传达一个个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讯号,她呼唤着对真爱与个人价值的尊重。
总结起来,林黛玉的爱情观表现了纯真、痴情、自我牺牲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对世俗爱情观的颠覆。
她的形象和经历使得读者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更加深入。
尽管她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圆满,但她勇敢地践行着内心的真实与追求,成为了《红楼梦》中最为经典和感人的人物之一。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摘要; 汤显祖一生仕途不顺,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致力于追求至情思想,在他家喻户晓的名著《牡丹亭》中他把“至情”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别开生面的爱情呈现,戏剧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都深深体现着作者的爱情至情的思想。
一首挑战千年的爱情传奇,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性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关键词:汤显祖; 至情; 爱情呈现; 执着追求; 个性解放;前言《牡丹亭》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这也是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这时他的“至情”的思想和艺术都已达到成熟的境界。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老套爱情模式,而在戏剧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呈现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爱情观,具有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
剧中女主角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执着追求至情爱情的行动,深深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汤显祖用他满怀情感的笔触,为我们那些致力追求爱情的人构筑了一个至情的情感世界。
.-一、《牡丹亭》独特的创作思想(1)汤显祖的至情追求汤显祖生活在那个时代,读书人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标,读书即是为了达官显贵,也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读书同时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汤显祖一生追求,希望能在朝廷有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朝廷的黑暗,让他的理想一次次落空。
在仕途遇挫之后,一直生活在“有情则不得不忘情,忘情而又不能纵情”的情与理的矛盾之中,他痛感现实社会中“理”禁锢和扼杀了人性人情,从而声明了情与理得以统一和同源,情既是理,理在情中。
是情中存理,还是以情反理,这是他一生都在探索的主题。
因而对情的探索是他毕生追求。
由于汤显祖对情的极力推崇,文坛上一直流传着他和老师张位(1539-1621)有关“性”和“情”的一段对话。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看情的内容和发展《西厢记》的崔莺莺、《牡丹亭》的杜丽娘,以及《红楼梦》的林黛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她们在不同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情感角色,通过她们的情感描绘和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情爱观和女性形象。
《西厢记》是元代戏剧作品,以唐代诗人元稹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为主线,表现了他们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奋发向前的爱情历程。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会的压迫和限制下,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通过勇敢地离家出走,与元稹相聚,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在风雨中坚守了自己的爱情。
崔莺莺的形象展示出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她不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牡丹亭》是元代戏剧作品,以唐代著名文人杜牧和牡丹精灵杜丽娘之间的爱情为主线。
杜丽娘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仙女,她在人间与杜牧相遇并相爱,但最终由于特殊身份和命运的限制,无法与杜牧长久相守。
杜丽娘的形象展示出了一种悲哀的情感态度,她用自己的奉献和牺牲来表达对爱情的深情追求,但最终却无法达成最终的美满。
杜丽娘的形象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宿命和现实的抉择时,常常会遭受到无法克服的悲恸。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发展为主线。
林黛玉是一个敏感、聪明、才情出众的女子,她深深地爱着贾宝玉,但由于诸多原因,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实现。
林黛玉的形象展示了一种痛苦和悲凉的情感态度,她用自己的情感付出和自我牺牲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诚与执着。
在一个复杂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林黛玉展现了女性追求真爱的勇气和坚持。
这三个角色展现了不同的情爱观和女性形象。
崔莺莺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子,她展示了追求幸福的积极态度;杜丽娘是一个无法实现深情爱情的女子,她展示了人类命运和宿命的无奈;林黛玉是一个执着追求真爱的女子,她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愿望。
这些角色及其情感描绘和发展,揭示了封建爱情观的限制和悲剧性,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爱情的向往。
牡丹亭中描写杜丽娘乐观豁达的语段
一、杜丽娘的乐观豁达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作为主要女性角色,展现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性格,她在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时,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乐观豁达的性格在她的语言和行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对爱情的坚定执着尽管杜丽娘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在她与柳子翁相遇时,尽管知道两人的身份背景不同,但她依然抱着一颗勇敢的心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坚定地相信,爱情可以跨越一切障碍,她的乐观豁达使她在爱情道路上始终坚定执着。
三、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杜丽娘在《牡丹亭》中展现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尽管她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她从未沉溺于自怜自艾之中,而是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寻求自己的幸福。
她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不断努力,坚定地走向自己期盼的幸福。
四、成熟的人生观杜丽娘的乐观豁达正是她成熟的人生观的体现。
她深谙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从而学会了用宽容和理解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她在与柳子翁的爱情中,展现了平和包容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干涉而动摇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情信念。
这种成熟的人生观使她在命运的起伏中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五、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杜丽娘的乐观豁达并不仅仅停留在当下,她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许。
她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终将会换来幸福和美满,她展现了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美好展望,这种正能量也感染着身边的人,给大家带来了力量和信心。
六、结语《牡丹亭》中对杜丽娘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乐观豁达、坚定执着、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
她以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影响着身边的人,展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她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她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勇气,也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期许。
七、乐观豁达的心态杜丽娘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不仅在感情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面对其他挑战时也展现出明显的特点。
无论是经历家庭的变故还是社会的压力,杜丽娘总是能以镇定和坚定的态度应对,从不被困难所吓倒。
《牡丹亭》中的爱情观点分析
《牡丹亭》中的爱情观点分析引言《牡丹亭》是中国元代戏曲作品,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牡丹亭》中描绘了不同类型的爱情,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点。
本文将对《牡丹亭》中的爱情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主要内容1. 爱情与命运在《牡丹亭》中,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仙之间纠缠着多次转世轮回的命运。
这种命运让他们无法真正地在一起生活,也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复杂性。
通过杜丽娘和柳梅仙两个角色的塑造,汤显祖表达了对于命运力量对于爱情限制的认知。
2. 爱情与传统观念在传统社会里,婚姻往往被看作是家族利益和道德规范的延续。
然而,在《牡丹亭》中,杜少卿与刘彦昌之间的爱情却挑战了传统观念。
他们不顾社会的压力,坚守着对彼此爱情的承诺。
这种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体自由选择和追求真爱的态度。
3. 爱情与婚姻在《牡丹亭》中,杜少卿的婚姻被家族和社会干涉,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这一情节,汤显祖探讨了婚姻制度以及外部因素对于个人幸福和感情生活的影响。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而非只是婚姻的约束。
4. 爱情与责任《牡丹亭》中呈现了不同角色对于爱情与责任之间关系处理方式的冲突。
杜少卿舍弃了自己的妻子,在追求自己真爱时忽视了自己必须履行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伦理以及个人选择权衡之间复杂关系思考。
结论通过对《牡丹亭》中爱情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汤显祖对于爱情以及婚姻制度的态度与传统观念有所区别。
他强调了爱情和婚姻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并希望个体能够追寻自己真正的幸福。
这使得《牡丹亭》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以上是对《牡丹亭》中的爱情观点分析的内容填充,旨在探讨爱情与命运、传统观念、婚姻以及责任之间的关系。
通过此分析,我们对于作者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位来自不同时代的女性,她们在各自的生活中都展现出了叛逆抗争的精神。
她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自我的追求,使她们成为了不同时代的女性英雄。
本文将以她们的故事为主线,探讨她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进行叛逆抗争,以及她们的抗争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第一代:崔莺莺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著名角色,她是林黛玉的祖母,也是一个极具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
在《红楼梦》中,崔莺莺被描绘成一个聪明、机智、独立、有自己主见的女性。
她不被传统的封建礼教所束缚,自由奔放地生活着。
崔莺莺的叛逆表现主要体现在她的婚姻生活上。
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敢于拒绝她的未婚夫许宝麟,并且坚决主张自己的爱情观念。
她没有因为家族的利益而妥协,而是选择了自己真心爱的人。
她的叛逆行为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更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颠覆。
崔莺莺的这种叛逆抗争,为后来的女性树立了一个勇敢追求真爱的榜样,对当时社会的婚姻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代:杜丽娘杜丽娘是清代文学《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和自主精神的女性形象。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对传统礼教和家族压力展现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
第三代:林黛玉林黛玉的叛逆抗争主要体现在她的性格和行为上。
她拒绝接受封建礼教的禁锢,以她的敏感和聪明、她的执着和坚韧,在家族和社会的压力面前,她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命运的反抗,使得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年度。
以上三位女性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但她们的叛逆抗争的精神是相通的。
她们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传统礼教的束缚,追求自我、真爱和独立生活的权利。
她们的叛逆精神和对抗能力,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当时社会的女性树立了一个独立、自主、追求真爱的楷模,她们的叛逆抗争,开创了中国古代女性解放的先声,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厢记爱情观
西厢记爱情观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爱情小说之一,其爱情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男女平等的婚姻观
《西厢记》中李太后的女儿杜丽娘和张生的爱情,展现了男女平等的婚姻观。
杜丽娘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不屈于权贵和传统礼教的束缚,她坚决抵抗了母亲的逼婚,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最终实现了婚姻的自主选择。
二、爱情至上的观念
《西厢记》中张生一心执着于爱情,不畏权势,不惜冒险,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所爱的女子。
他的爱情观念正是“爱情至上”,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爱,爱情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三、爱情中的忠诚与责任
在爱情中,忠诚和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
杨婆婆在维护杜丽娘和张生的爱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在守护爱情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家族尊严和子女前途的责任。
而张生的爱情也是坚定不移的,他在经历了许多风雨后,仍然始终忠于杜丽娘。
四、爱情的自由与尊重
在爱情中,自由和尊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西厢记》中,
杜丽娘和张生实现了爱情的自由选择,他们相互尊重,关爱对方,达到了爱情的圆满。
崔莺莺、杜丽娘与林黛玉三者形象之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与林黛玉三者形象之比较摘要:《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三朵奇葩,三部作品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本文分三部分对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的形象进行分析,首先从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入题,证实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其次,分析她们各自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最后浅析她们形象的异同,分别从年龄、感情、性欲和叛逆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突出崔莺莺的、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位艺术形象体现出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性格Comparison of Cui Yingying , Du Liniang and LinDaiyu’s ImageAbstract: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Peony Pavilion " and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have been two exotic flowers inside the Chinese tradtional opera centre of the arts , have reflected youth men and women breaking through feudalism feudal ethics and rite fetters and running after the amatory free ideal.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mark of tripartite carries out analysis on the Cui warbler warbler , Du Li mother and beautyful image of Lin Dai.Background enters a problem first from society got along by them, relation confirming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ersonage character; Secondly, analyse their respective image , give reader a upper cognition of overall; The tray analyses their im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inally , the comparison carrying out a comprehensiveness's analyses , the inner laying stress on the Cui warbler warbler restrains acracholia , Du Li mother and Lin Dai respectively from aspect such as age , affection , sexual desire and rebellious characterKeywords: Cui Y ingying Du Liniang Lin Daiyu character提起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叛逆形象,人们往往会想起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这三位美丽纯情的少女。
对崔莺莺、林黛玉、杜丽娘的比较分析
对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比较分析刘荣荣0920110241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个独一无二的古典贵族形象。
本文将之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从爱情理念、情欲、结局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爱情理念情欲结局“红颜命薄古今同。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处在社会的最高层,素以温顺、贤良著称于世。
但是,她们身上也不乏斗争精神,特别是为了爱情而做出的抗争。
中国爱情文学杰作《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不仅在当时,至今仍激动着无数读者。
历代的研究、评论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了。
然而作品所反映的爱情以及它们反封建的社会意义、美学价值究竟如何?我们从这里面能够得到启示?翻开中国文学史可以看到,女性反抗命运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从崔莺莺、杜丽娘直到林黛玉,反抗命运的火炬一代传一代。
(一)、不同的时代,相同的爱情观念爱情观念是社会思想的一部分,他的内容的变化、发展,是和封建理性斗争的结果。
我们从三个时代的三个女性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林黛玉是清贵之家的女儿,又寄居在四大家族的贾府。
在这样的官府门第里,他们受到的是封建的礼制教育,遭到的是封建家长们对男女自由爱情的干扰。
崔莺莺是个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她在红娘的鼓励下单独外出,与张生相遇,便产生了爱慕之情,这种“眼角传情不言心自省”的情感,在“墙角连吟”后,便在两者心灵中沟通了。
于是这位相国小姐便对穷酸书生一网情深。
而此时的崔莺莺正处于“父丧未满”时,且老相公在日“曾许下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①,莺莺竟自产生异端邪念,岂不是大逆不道?显然,着恰恰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高估了它的意义。
这种一见倾心的恋爱方式,其产生原因,对于张生来说是悦色,对崔莺莺来说则是内心自然喜欢的萌发和流露,人的自然要求和个性觉醒的力量,转换为内心感情的萌发和冲动。
因此,就其实质而言,莺莺的爱情只是一种男女最初性爱的要求,还没上升到一种理性的理想追求。
杜丽娘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比较
Vol.35No.1Jan.2014第35卷第1期2014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一、杜丽娘“慕色之恋”,由欲到情的爱恋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论说自己的得意之作《牡丹亭》的成因时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曾“几令西厢减价”的《牡丹亭》皆因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梦。
正值二八年华的杜丽娘受到《关雎》诗感发,发出了“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的慨叹,于是她决定与其“平白地为春伤”不如去自己的后花园“把春愁漾”“书要埋头,那景致则抬头望。
”现实中无力回天的杜丽娘只能做官宦人家千金大小姐,但是在梦中她可以抒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本性,即大胆、热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欲望。
吕天成的《曲品》说:“杜丽娘事,果奇。
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
”《惊梦》中杜丽娘与柳梦梅共成云雨之欢,就杜丽娘方面来说皆因“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思慕柳梦梅的“风神俊雅”是“终日在幽闺自怜”从内心到肉体的长时间积蓄的欲望的发泄,思慕青年男子春情缱绻的心情的满足;就柳梦梅方面来说是因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看到杜丽娘的第一眼就说“小姐,咱爱杀你哩!”原来爱可以这样大胆而直接的表达,柳梦梅为了杜丽娘的美丽容貌和青春年华而一路寻来。
从二人相互爱慕的动机看来,都是因为对方娇好的容貌,所以,杜丽娘的爱情是一场“慕色之恋”。
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感情只是满足了长期以来对异性的思慕的欲望层面。
惊梦阶段她的爱情中欲的成分大于情的成分。
经过这场惊心动魄的春梦,杜丽娘触摸到了自己在现实中。
原本春情难缱的内心世界更加波澜起伏。
被一时欢幸冲昏头脑的杜丽娘并没有意识到,和她雨云欢幸的柳梦梅只是在梦中得以相见的人而已,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有其人,不得而知。
惊梦之后,杜丽娘是“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
寻思展转,竟夜无眠。
”可是“寻来寻去,都不见了。
良辰美景奈何天
良辰美景奈何天摘要:本文主要对《红楼梦》中宝黛之恋以及其他的爱情片段进行分析,简要对一些普遍争议的观点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红楼》中写爱情区别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戏剧化的形式,浸透在生活之中。
宝黛之恋是上天注定的,二人之对于对方也是无可取代的,然而“烈火烹油”,纯美的爱情也是灿烂一时,随着“呼啦啦大厦倾”也一同掩埋在废墟之中。
关键词:宝黛之恋、还泪、意淫、知己“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牡丹亭》中《惊梦》一出,杜丽娘同春香偷偷游园,感叹园中“姹紫嫣红开遍”却无人问津,见春色动人,又勾起自己淡淡情思。
“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却良人不在,情思难遣。
在《红楼梦》中,这句话曾经出现了两次,令林黛玉“心痛神驰”,感慨万千。
《红楼梦》中最动人的描写当属爱情,这些爱情描写有含蓄的,有直白的,有温和的,也有惨烈的,但是无一例外,在那样一种历史环境里,这种内心悸动都是受到压制的,但最终也难成正果,命运的车轮驶过,只能道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古代小说之中,“风月笔墨”无数,凄美缠绵有之,诡谲香艳有之,然而却被曹公斥为“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在第五十四回中又借贾母之口,斥责这类作品中矫揉造作之处颇多。
而《红楼》写情,并非“滥情”,而是真情,“爱情是这样地充满了生活的具体内容,爱情弥漫在生活中,生活充溢在爱情里。
”1 宝黛之间的爱情是全书的一条主要线索,由于篇幅有限,这里简略叙述。
宝黛之恋的真正开端应该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虽说在原著中二人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是在第三回,但是但是如果没有前面“木石前盟”的一段际遇,“宝黛初会”时二人的惊诧与后来“不是冤家不聚头”就无从谈起。
非“还泪”实是“续情” 绛珠原是情种,不但名隐“血泪”,生在暗指因缘前定的三生石畔,而且在成仙之后,一举一动,一饮一食,无不体现出哀怨缠绵,似有情而未发。
而此时神瑛侍者也是个爱花护草之人(让人联想到日后宝玉对女儿的百般呵护),日日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由于神瑛侍者本身便具有“一种风流态度”,因此也难免动情。
陈寅恪林黛玉不如杜丽娘
陈寅恪:“林黛玉”不如“杜丽娘”早在1919年“新红学”还没创立之际,已近而立之年的陈寅恪在哈佛大学对友人吴宓讲述“五等爱情论”的个人经验。
陈以小说人物为例,把爱情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并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列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之后,排在了第二层。
陈寅恪认为,最伟大、最纯洁的爱情应当是完全出于理想,所谓“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
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
这样的爱情现实中是没有的,只有在文艺作品中才能发现,《牡丹亭》就是这样一本千古绝唱的剧本。
第二个层次的爱情是若真心爱上某人,即便不能结合,也为其忠贞不渝,矢志不变。
如林黛玉以及古代那些未嫁的贞女等。
《红楼梦》也正是这样一部痴人说梦式的理想主义小说。
第三个层次,则是“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
这又是《红楼梦》中的稍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例子了。
第四个层次,才是人们平常最多见也最为推崇的,普通民众通常都可接受的爱情与婚姻模式,即终身为夫妇而终身无外遇者。
这样的婚姻生活以平淡为基调,以稳定为最高准则,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戏剧性与故事性缩减至最低值。
至于第五个层次,则纯粹是贪图欲望。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归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由于长期潜心学业、心无旁骛,加之陈寅恪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到了1928年,陈寅恪与唐筼在上海结婚。
这一年陈寅恪38岁,唐筼30岁。
从此,他们携手白头,至死不渝。
其间历尽劫波、同舟共济,自不必赘言。
诚然,可以为一代名妓柳如是作别传的陈寅恪,从学术理想上看,似乎向往的是前两个层次的“佳偶”。
但这两个层次都不属于正常的世俗婚姻,也不可能为一介书生提供一个稳定安逸的家庭生活。
退而求其次,第三个、第四个层次的择偶观,才符合常态下的世俗婚姻。
陈寅恪的身份是现实中的学者,他的婚姻只能定格于安稳的世俗婚姻而已。
(原载《北京晚报》2021.1.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丽娘与林黛玉的爱情观的差异
摘要:《牡丹亭》和《红楼梦》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都涉及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塑造了杜丽娘和林黛玉这两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努力追求自身的幸福的叛逆形象。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人物思想意志的不同,杜丽娘和林黛玉的爱情观,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区别与差异的。
关键字:爱情、封建礼教、叛逆、思想意志
爱情理想不同。
杜丽娘和林黛玉她们虽然都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婚姻爱情,但从她们的爱情理想来看,杜丽娘十分重视功名,仍要“傍婚宫客”、“贫落望登科”,实现“夫荣妻贵显”。
杜丽娘还魂后以礼为武器来保持清白,她要求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指望丈夫功成名就,她就能够很光彩地去见父母,最终满足他们“父母光辉”的愿望。
而林黛玉蔑视功名富贵,执着地追求幸福纯洁的爱情。
她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
林黛玉没有要求贾宝玉去知道所谓的“经济知识”,读好四书五经,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她的爱情中没有任何功利动机,她尊重宝玉的个性和本性,她期待的是宝玉对她自身人格价值的认同。
她的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她的苛刻、爱使小性子既是她的人格魅力,也是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特殊方式。
在这一点上,黛玉的爱情比杜丽娘更进了一步。
灵魂与肉体的差异。
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其中包含有对肉欲的追求,杜丽娘做了个少女的青春梦,在梦中遇到了风流倜傥却素昧平生的书生柳梦梅,便在牡丹亭畔“自荐枕席”成云雨之欢,并为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这些都是人的自然情欲的表现。
而《红楼梦》里,宝黛之间的爱情则全然没有这方面的因素。
“木石同盟”和“绛珠还泪”的爱情神话寓意着宝黛爱情是澄净清澈无尘杂的清流,两人彼此之间的爱情是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情投意合。
可以说,林黛玉追求的是纯精神的柏拉图之爱,排斥美色和性欲。
与她强烈的人格独立意识相比,二人爱情的基础乃是精神上的惺惺相惜和相互理解。
可以说,她实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爱情观的一大飞跃———追求精神契合、追求人格价值的认同。
对爱的追寻方式也有不同。
林黛玉和杜丽娘她们对爱情都是专一,执著追求的,爱情都是她们生命的全部,生命的火光,一旦失去,生命将终结。
然而,不同的两个人面对同样的爱,追寻方式却是不同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本身系着前世的姻缘,林黛玉在初恋中的追寻方式表现为:猜疑、暗示、使小性子,试探贾宝玉的真心;热恋时期,林黛玉追寻爱的方式开始变为倾诉,或以诗的形式倾诉,倾诉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处境,高洁的思想品格,执著而热烈的向贾宝玉要求着彼此“知心”“重人”,忠于自我并与“金玉之论”以及封建主义秩序
截然划分界限的严肃专一爱情。
“诉肺腑”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由对贾宝玉的不放心转而对恶劣环境的深沉的忧虑。
杜丽娘惊梦之后,她要求把梦境变为现实,寻梦,就是她对现实的反抗,同命运的抗争。
当她发现现实中找不到她的梦时,便同环境决绝,以死来抗争。
她死后鬼魂南北漂游,寻找情人。
经过托梦,三年后,她临终的自画像终于被柳生拾到,鬼魂又让柳生掘墓求女,在这种执著的追求下她终于获得了爱情与复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现实中,家庭和社会并不承认她的婚姻,她就毫不犹豫的同父母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
她抛弃了一切幻想,在金殿上勇敢的为自己的爱情辩护。
最后终于得到皇帝公断,夫妻团圆,她的追求最终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充满了爱和美的青春女子为理想和信念的追寻,不禁要赞叹她是真正的追梦者!
不同的叛逆爱情。
从黛玉爱情这方面来看,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为的是我的心!”黛玉反对“仕途经济”,实质上就是否定了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破坏了地主阶级的政权;黛玉不顾贾薛两家的权钱联姻,执著地爱着宝玉,尖锐的表现出贾府家世利益的蔑视和对封建族权的反抗;黛玉没有屈从金玉良缘、天命论的压力,反而发出了“何以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强烈抗议,用“制天命”的思想,向封建神权发出严重的挑战;面对“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黛玉仍然特立独行,写诗作词不让须眉,表现在爱情上,则以民主、平等来反对男尊女卑。
爱情自由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即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她也不愿向封建势力屈服,而苟且取得。
而杜丽娘不同,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只要实现自己的自由,就可向封建家长妥协,同时他也可以为了爱情像封建社会妥协。
爱的意蕴不同。
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生生死死的爱情给“爱”一个深刻的意蕴,即爱可以出生入死,起死回生。
此外,它肯定情也肯定了欲,杜丽娘的死则控诉了理学对人性的扼杀。
林黛玉为爱而哭,泪干了爱也就尽了,她深挚的爱是她的生命,爱曾使她几死几生。
”她追求性情相投、思想一致、精神上的高度契合的伟大爱情,这才是她的爱情观和爱的意蕴。
爱情观同时又是她个性解放思想的一部分,连同人生价值观一起构成了她完美的理想世界,比起杜丽娘的爱又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林黛玉和杜丽娘,她们是柔弱的女子,更是反叛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生活的典型形象。
她们能拥有这样的魄力、勇气和自主独立意识,不只在封建社会,就是在21世纪,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教导我们要敢于面对、敢于争取,不只是在于争取爱情幸福方面,更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