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故事《王献之学书》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字子瞻,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观摩父亲的书法作品,并且勤奋地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王氏之风”。
小故事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比赛王献之的书法才华逐渐为人所知,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羲之决定进行一场书法比赛,看看谁的书法更加出色。
比赛当天,两人在一间大厅里摆下纸墨,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王羲之先开始写字,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稳重。
接着轮到了王献之,他的字体则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笔画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灵动感。
两人的作品都各有千秋,无法分出胜负。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名言除了书法才华,王献之还以他的智慧和机智而闻名。
他经常在书法作品的旁边写下一些名言警句,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书法如人生,须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表达了王献之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盲目追随他人。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献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王献之用他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的故事篇1偷儿恕毡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
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
”盗贼惊慌而逃。
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
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魏德不长太元(376年—396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
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
”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
”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
山川自映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
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唯忆离婚王献之病重,请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王献之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
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王献之的故事篇2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作画。
他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书法。
有一次,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扇面上立时呈现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牛。
后来,由于众人对王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致使小献之的骄傲情绪日益滋长。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3年就行了吧?”母亲摇了摇头。
“5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了摇头。
王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到底还要练多久?”“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能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正站在他的背后。
王献之虽然心中不服,但嘴上什么也没说,此后继续苦练。
五年后,他拿着一大沓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得到父亲表扬的话。
没想到,王羲之一张张掀过,却一个劲儿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时,父亲才露出较满意的表情,便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
小献之仍然不服气,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完全是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听后彻底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太难啦!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已经没有了娇气,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王献之听完后深受鼓舞,又锲而不舍地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献之的故事_故事大全
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他和他父亲王羲之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跟小编一起看看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吧!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
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
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
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
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懈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二王”。
他们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
由于众人的夸赞,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背后。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字子建,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行草之祖”。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在家中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
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坚定。
在王献之的家乡,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郭璞。
王献之常常前去拜访郭璞,向他请教书法技艺。
郭璞看出了王献之的才华和努力,便决定传授他一些书法的基本技巧。
王献之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每天都会花上数个小时练习书法,不断地揣摩书法的精髓。
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
皇帝特地召见王献之,赐予他御笔,并邀请他为皇室撰写书法作品。
王献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常常到山水之间,观察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的美妙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后来,王献之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练字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常常说起王献之,都会提到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
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如王献之一样,只有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练习中,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王献之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度,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愿我们都能像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刻苦练字成语故事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6/282021/6/282021/6/28Jun-2128- Jun-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6/282021/6/282021/6/28Monday, June 28, 2021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2021/6/282021/6/282021/6/282021/6/28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虞世南是唐代书法家。他从 小跟智永和尚练字着了迷。每晚 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琢磨一些字的 写法、气势、结构, 一边想,一边 用手指在被面 上“写”。日子久 了,竟把被面 给划破了。
唐代怀素家贫买不起纸笔,他便种下三万
株芭蕉,采芭蕉叶练字。老叶摘完了,新叶还小, 舍不得采摘,干脆就在嫩叶上悬臂练字。就这样, 怀素终于成为“草书天下称独步”的一代大书法 家。
•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 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 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 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 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 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 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简介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字子敬,小名为官奴,祖籍为琅琊临沂即现今山东临沂,出生于会稽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他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父亲更是如雷贯•中文名王献之•别名王子敬,大令•国籍/朝代东晋•职业书法家,诗人,画家•民族汉族•出生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谥号宪•尊号小圣•出生日期公元344年•逝世日期公元386年•信仰五斗米道•主要成就擅书法多体,与其父并称“二王”•代表作品鸭头丸帖,淳化阁帖,中秋帖•家庭成员王羲之,郗道茂,司马道福,王神爱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字子敬,小名为官奴,祖籍为琅琊临沂即现今山东临沂,出生于会稽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
他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父亲更是如雷贯耳,是有“书圣“之称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
同时也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
曾经官至中书令,为了和他的族弟王珉区别开来,人们又称呼他为“大令”。
因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他和自己的父亲并称为”二王“,他们父子两人又和张芝、钟繇一起被称为”书中四贤”。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王献之自小就富有盛名,容貌出众,豁达不羁,虽然终日待在家里,但是言行举止自有一股超凡的气质。
他曾经和自己的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当时的名士谢安。
两位兄长所谈论的大多是世俗之事,只有他只是随便说了句问候的话。
在他们走后,客人问谢安觉得哪个比较出众。
谢安说是年龄小的那个。
客人问原因,谢安说道,但凡是杰出的人才,话都不会很多。
因为只有他话很少,所有我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凡之人。
王献之确实是一个非一般的人才。
他的书法跟他的父亲一样冠绝天下,但是跟他的父亲又有所不同。
他最擅长的应该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也很深的功底。
而且他并不是局限于学一种风格,而是在采纳了各个书法大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终于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家。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的故事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王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王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
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
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王献之的书法大有长进。
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学书法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王献之自幼酷爱书法,勤奋好学,对书法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热爱。
他不仅精通隶、楷、草、行等多种书体,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才华,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在学书法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艰辛与坎坷。
据传,他曾在家乡饱受贫困之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书法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书法艺术。
他常常借鉴前人的优秀作品,反复揣摩,不断练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曾说,“书法之道,须得心无旁骛,笔意专一,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
王献之的学书法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创作《兰亭序》的传奇经历。
相传王献之在东晋时期,应邀前往会稽山游玩,与一众文人雅士饮酒赋诗。
当时,王献之在酒宴上挥毫泼墨,倾心挥毫,一气呵成,写就了《兰亭序》。
这幅作品以其流畅婉转、气韵生动、笔力遒劲、构图恢宏等特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世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书法的执着与热爱。
他常常凌晨起床,专心致志地钻研书法艺术,不畏艰辛,不断追求卓越。
他曾说,“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需要终身不懈地去追求和钻研。
”正是这种执着与热爱,才使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的艺术历程,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志在四方,心系天下”的人生信念,他的学书法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艺术作品。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正如王献之所说,“书法之道,须得心无旁骛,笔意专一”,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者专业时,都需要专心致志,不断钻研,方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颗执着的心,不畏艰辛,不怕失败,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第一篇: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
”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
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
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
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天下第一行书,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神龙本兰亭”便是其中之一。
这卷《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
传说唐太宗派人用几近骗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迹《兰亭序》,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
最后,深爱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真迹带入了昭陵,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
第二篇:王羲之练字《王羲之练字》读后感今天上午我看了《王羲之练字》这个故事,书中说绍兴有个墨池就是王羲之的“杰作”,还有他家院子里的八口大水缸也是王羲之成名的秘密武器。
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一)》
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一个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呀,是个特别喜欢书法的小朋友。
他的爸爸王羲之,书法可厉害啦!
王献之从小就看着爸爸写字,心里可羡慕了,也想写出漂亮的字来。
他每天都很努力地练习。
有一次,他写了好多好多的字,觉得自己写得很不错了,就拿去给爸爸看。
爸爸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他写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
王献之不明白,就又拿着去给妈妈看。
妈妈看了一会儿说:“这一点像你爸爸写的。
”王献之听了,心里有点难过,但是他没有放弃。
他更加努力地练习,不管是夏天热得满头大汗,还是冬天冻得手都僵了,他都一直坚持着。
就这样,王献之的书法越来越好了,最后也成了一位大书法家。
《王献之练书法的故事(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王献之吗?他练书法可有毅力啦!
王献之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跟着爸爸王羲之学写字。
有一天,他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幅字,觉得自己写得特别好,心里可美啦。
他兴冲冲地拿给爸爸看,爸爸看了看,没说话,只是在一个字上点了一点。
王献之不明白,就去找妈妈。
妈妈仔细看了看说:“这整篇字呀,就这一点有你爸爸的样子。
”王献之听了,心里有点失落。
可是他没有灰心哟!他每天早早起来就开始练字,一直练到天黑。
夏天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王献之热得满脸通红,汗水不停地流,他还是不停地写。
冬天,天气特别冷,他的手都快冻僵了,还是不肯放下笔。
慢慢地,王献之的字越写越好,终于也像他爸爸一样,成为了有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的故事
壬献之的故事篇一: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的故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
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
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
从那时候开始,王献之练字就更认真了。
王献之是着名的书法家,这人人都知道,可他是怎样努力钻研书法这门艺术的呢王献之练字时不仅琢磨字的每一个支架的结构,而且非常的专心致志。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王献之不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字的支架结构,而是一会儿写两个大字,一会儿又翻一翻书法字贴,一会儿站起来走一走。
这样王献之会成为一代书法家吗正因为王献之有了这种专心致志的毅力,他才能成功!看一看其它着名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像王献之那样所以呀,要获得成功,就得有像王献之这样有恒心。
再是,王献之所以那么爱书法,这跟他的兴趣分不开的。
王献之在一次练书法时,错把妻子送来的馒头蘸在了墨汁上,还不停的夸赞它好吃。
有一次,王献之取过仆人手中的一把芦苇扫帚,蘸着泥水在墙壁上写了起来,自己也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只是觉得非常的好写,比起毛笔来是松软多了……后来,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为与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篇二:王献之的故事龙源期刊网.cn王献之的故事作者: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XX年第03期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各种书体,也擅长画画儿。
篇三: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20XX-04-2421:37:551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来,伸手抽去王献之手里的笔,但是由于王献之将笔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后没能成功。
于是王羲之就夸奖王献之,说他握笔姿势不错,王献之心里很是得意。
后来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夸了王献之,于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献之问妈妈:“我只要三年就能赶上爸爸了吧。
”妈妈摇摇头。
“那五年总行了吧?”妈妈还是摇了摇头。
妈妈就对王献之说:“只要你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练的跟你父亲一样了。
”王献之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还是认真的练了几年。
几年过去了,王献之把一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想让父亲表扬他。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王羲之一张纸一张纸的翻过,就在一张“大”的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随手在下面加了一点。
王献之心里还是不服气,就将字送给妈妈看看。
妈妈看完后,就对着“小”字下面的一点说道,“你练习了三缸水,就只有这一点像是你父亲。
”妈妈还引导王献之不要退出,只要功夫浅,一定就能够顺利的。
王献之最终练习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终于与父亲并称作“二王”,沦为大家普遍认为的书法家。
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
先来看郗道茂。
此女长得十分标致,是一个十足的美人,而且个性又文静温雅,才情兼备,是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女子。
因为她是王献之的表姐,因此他们从小便相互结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对彼此都十分爱慕和欣赏。
于是在长大之后,两家人就给他们举办了婚事,这里要指出的是,古代近亲结婚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两个。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又因为王献之并不热衷于做官发财,再加上他的父亲拥有大量的山林庄园,生活十分富足,因此他们两人一直淡泊名利,整日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吟诗作画,可谓是一对神仙眷侣。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书法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经常在家中举办书法比赛,王献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第一支毛笔在王献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非常向往能够拥有一支自己的毛笔。
有一天,他听说城里有一位老书法家要举办一场书法比赛,奖品是一支精美的毛笔。
王献之决定参加比赛,他用心准备了很久,终于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他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毛笔,从此开始了他的书法之路。
小故事二: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书法才华。
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每一笔都非常有力,给人一种力量和美感。
有一次,他在一次书法比赛中写下了一幅《兰亭集序》,这幅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谦虚态度尽管王献之有着卓越的书法才华,但他却一直保持着谦虚的态度。
他常常说自己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稍作改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他还经常与其他书法家交流学习,虚心请教他们的意见。
正是因为他的谦虚态度,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更加出色。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勤奋与坚持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坚持。
他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来练习书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即使在年老之后,他依然坚持不懈地钻研书法,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和坚持,使得他的书法成就得以不断提升。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力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他的书法风格简洁大方,富有力量感,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通过了解王献之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热爱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费劲九缸之水,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学书
费劲九缸之水,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学书大家好,欢迎来到小人物历史,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是王献之学书。
公元344年的一天,王羲之的内宅里,随着一阵婴儿堕地的哭声,王献之降生了。
王羲之看到刚来人世的幼子,脸上泛起欣慰的笑容。
也许是“天下父母爱小儿”的缘故吧,王羲之在这第七个孩子身上寄予了无限的期望。
他希望王献之能继承父业,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传人。
从刚懂事的那天起,小献之就受到书法艺术的感染。
父亲是名震华夏的书法家,外公、母亲和一位哥哥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来访的客人、亲朋中,有不少是当时的书界名流。
家学的渊源和环境的熏陶,使王献之自幼就深深爱上了书法艺术。
七八岁那年,有一次父亲看到王献之正在全神贯注地练字,就悄悄来到他的身后,猛然间掣其手执的笔,献之的手臂只是晃动了一下,可毛笔仍然握在手中。
王羲之不禁大喜,对家人说:“这孩子今后一定有大出息的。
”小献之热爱书法艺术,但他也同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天真顽皮。
一天他练完字后,便提着墨桶、斗笔来到街上,见一高墙洁白光滑,便任意挥洒起来。
顷刻之间,高墙上便布满了方丈大字。
字迹未干,墨香漂溢,其笔力虽不象名家法帖那样刚劲雄健、龙飞凤舞,但运笔流畅,舒展大方,字里行间也显示出几份功力。
他刚要离去,高墙前已聚集了四五十人,接着越聚越多,很快达到四五百人。
“这字是谁写的?”“就是那位七八岁的小孩。
”众人听说这方丈大字出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之手,无不喷啧称赞。
“他是谁家的孩子?”“听说是王右军的幼子。
”“小小年纪就这般出息,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前途无量啊!”站在一边的献之听到这些议论,联想到父亲的赞赏,不仅喜上眉稍。
他暗自思量,我只是胡乱写了一气,行人就大加夸奖,看来要学好书法,赶上父亲,也并非难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王献之感到自己的书法大有长进了,于是就很想同父亲比试比试。
有一次,王羲之在墙上写了一个“鹅”字,第二天便出门去了。
王献之喜出望外,认为这下机会可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
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
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
”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1。